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學齡前兒童心理學

學齡前兒童心理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齡前兒童心理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學齡前兒童心理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幼教片 兒童審美心理 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087-02

學齡前兒童感知世界,主要是通過審美體驗來實現的。這既是兒童的生命活動的體現,又是兒童生命活動之結果。因此,兒童審美及其培養是兒童教育特別是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怎么強調都不為過。而且,兒童審美體驗和教育的研究可以豐富美學研究的內涵,為更深入、更透徹地了解成人的審美開辟更加廣闊的視角,可以喚醒人們對自身生命活動的認識。

幼兒的視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到6歲時才達到正常成人的視力范圍。同時,對色彩和形狀的辨別能力也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要到小學中高年級才接近成人的水平。因此,復雜的形狀,微妙的動作,豐富的色調、微妙的光線是兒童特別是低幼兒童無法辨識的。對兒童來說,簡潔概括而夸張的形象,正符合兒童的視覺需要,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情緒。兒童圖書的插畫和動畫片正充分利用了這一特性,是最行之有效的造型手段。兒童的空間認知能力處在不斷發展之中,要到小學中高年級才有了對透視法的初步掌握和理解。3歲以前兒童對事物的認識是沒有大小、主次之分的。兒童畫畫時是利用畫面的水平和垂直空間來表達深度的。這種在成人眼里幼稚有趣的表達方式,正是學齡前兒童視覺感知能力的真實反映。如果將兩個事物重疊在一起,學齡前兒童往往將它作為一個事物看待,很難將二者分開,只會增加學齡前兒童辨認上的難度。如果在低幼插畫中嚴格按照透視法的近大遠小原則表現事物,與兒童在實際生活中的認識相左,只會造成兒童視覺感知的困惑。

一、動畫片與學齡前兒童的關系

1.共同活動

幼兒和動畫片之間構成了共同活動的關系。大量的觀察表明,幼兒在現實中一遍遍地模擬動畫人物的表現,或者一人分飾幾個角色,或者幾個人共同分擔幾種角色。并且,這些角色之間進行了相互交往、戰斗、拯救、關心、逗樂是他們經常借助動畫伙伴而發生的主題。如:在桌面游戲中,一旦幼兒拼合成某個武器,他們就成了武器的主人,成了動畫片中的某幾個角色,互相開始爭斗。

2.地位平等

伙伴群體是一個平等的世界。也許在這個世界中有等級的差異。那也是幼兒經過行為的衡量后自動認可的。他們之間在精神上是平等的 伙伴關系是有別于父母、師生關系的。那是一種天然的來自于自然的意識深層的不平等,正因為這種不平等,才造就了伙伴關系的相對平等。因為他們年齡相近、知識相等、身材相似,理解了這些,再來看動畫伙伴。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有大人、有小人、有超人、有怪人、還有的根本就不是人類。但是幼兒從動畫伙伴那里享受到了平等。為什么?因為動畫伙伴暗合了幼兒本身,它們的行為正是幼兒自

己想做而不能做的。因此當幼兒看動畫片時,他有時候就是在看自己 看自己一旦成為某個動畫形象時的表現。也正是這種可以同一的同一性,使得幼兒更加關注動畫人物的命運。還有一個原因,動畫伙伴隨時可以走下神壇,走到幼兒身邊,成為幼兒的現實伙伴。同伴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心理學研究所揭示的那樣。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與年齡相應的態度和行為規則 這種交往和學習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沒有一名幼兒在和同伴交往之前是抱著學習的目的。幼兒和動畫片之間也是這樣,幼兒觀不是為了從動畫片中學習到知識、技能、道德而看動畫片,喜歡動畫片的。學習只是自覺自愿后產生的不自覺的后果。無為而無不為,能較好地概括幼兒和動畫片之間的伙伴關系。

二、學齡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兒童美術教育界逐漸形成了兩大理論派別:以英國美術教育家里德和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為代表的工具論,以美國美術教育家艾斯納和古力為代表的本質論。工具論盛行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本質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成為主流。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人們發現傳統的幼兒藝術教育的重心,放在創作技能培養的環節上,忽視了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像力和審美理解力的培養。正如阿恩海姆所說的那樣:現在我們忽視了通過感覺到的經驗去了解事物的天賦,從所見的事物外觀中發現意義的能力喪失了,我們天生具有通過眼睛來理解藝術的能力也沉睡了。

學齡前兒童感知世界,主要是通過審美體驗來實現的。學齡前兒童的審美體驗同時具備主體性、創造性與過程性。審美體驗的主要形式是游戲,包括同伴之間的交流,與成人的接觸。這既是兒童的生命活動的體現,又是兒童生命活動之結果。因此,兒童審美及其培養是兒童教育特別是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怎么強調都不為過。而且,兒童審美體驗和教育的研究可以豐富美學研究的內涵,為更深入、更透徹地了解成人的審美開辟更加廣闊的視角??梢詥拘讶藗儗ψ陨砩顒拥恼J識。西方的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從教育學、哲學、美學等等不同的學科和角度對兒童審美體驗和教育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二次大戰結束以后,兒童心理學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心理的研究進入了一個輝煌時代。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視知覺原理的研究,給兒童圖書和影視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依據。

三、學齡前兒童審美活動的特點

學齡前兒童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呈現的狀況,與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游戲性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兒童的心理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除了日常生活外,兒童的活動不外乎游戲、學習和勞動三種基本形式。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來說,游戲更是主導活動形式。幼兒在游戲中通過主動探索、動手操作及角色扮演,不斷擴大知識和經驗,提高了認知能力,豐富和深化了情感。兒童動畫片特別是幼教動畫片,在影片中運用各種游戲形式和元素,是最受兒童歡迎的了。因此,充分利用學齡前兒童憑籍事物具體形象和對形象的聯想來進行思維這個特點,在動畫片中設置各種視覺游戲,寓教于樂,是兒童動畫片最重要的特征。

2.幻想性

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來創造游戲空間,在這個虛擬空間里,兒童本能地按照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改造現實生活,讓參與游戲的一切都具有人類的情感和想法,組成以他為中心的游戲空間,在想像中相互對話,在幻想中體驗著游戲的快樂,游戲的過程就是幻想的過程。

3.趣味性

兒童對事物缺乏內在本質和關系的理解,是根據視覺上的具體形象的聯系,根據感覺的真實來對事物進行歸類的。兒童的觀察方式是沖動型的,思維是模糊性的,使兒童的判斷和表達非常有趣而出乎意料。對物體的形狀、色彩、空間的表達有很顯著的年齡階段的特點。幼兒的視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到6歲時才達到正常成人的視力范圍。同時,對色彩和形狀的辨別能力也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要到小學中高年級才接近成人的水平。因此,復雜的形狀,微妙的動作,豐富的色調、微妙的光線是兒童特別是低幼兒童無法辨識的。對兒童來說,簡潔概括而夸張的形象,正符合兒童的視覺需要,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情緒。兒童圖書的插畫和動畫片正充分利用了這一特性,是最行之有效的造型手段。兒童的空間認知能力處在不斷發展之中,要到小學中高年級才有了對透視法的初步掌握和理解。3歲以前兒童對事物的認識是沒有大小、主次之分的。兒童畫畫時是利用畫面的水平和垂直空間來表達深度的。這種在成人眼里幼稚有趣的表達方式,正是學齡前兒童視覺感知能力的真實反映。如果將兩個事物重疊在一起,學齡前兒童往往將它作為一個事物看待,很難將二者分開,只會增加學齡前兒童辨認上的難度。如果在低幼插畫中嚴格按照透視法的近大遠小原則表現事物,與兒童在實際生活中的認識相左,只會造成兒童視覺感知的困惑。

四、幼教動畫片要重視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特點

許多動畫片的從業人員把幼教動畫片當作“小兒科”,覺得藝術短片才是動畫藝術的代表?;蚴堑纤鼓岬拇笃啪哂屑夹g含量,值得自己重視和研究。他們認為幼教動畫片故事幼稚,造型和動作簡單。因此,不愿意全心全意地投入幼教動畫片的創作。事實上,一部優秀幼教動畫片的成功,其創作時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智慧是無法想象的。孩子們并沒有像成人或藝術家那樣,把動畫片當成藝術作品或文化消遣品來看待,而且是把它當作自己所喜歡的事物的再現。幼教動畫片的故事題材簡單直觀又貼近生活,要讓每個孩子都喜歡又能看懂,既通過它來認識世界,同時又給孩子們廣闊的想像空間,絕非易事"藝術智慧的發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發展,它并不一定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缺乏恰當的教育,早期的藝術潛能會隨著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認識世界方式和學習任務的改變而削弱和消失。幼教動畫片也是同樣的道理,造型和運動的簡潔與簡單有本質的區別。根據學齡前兒童的需要將造型和動作減至極至,并得到孩子們的認可,需要創作者付出極大的愛心、耐心和更全面的修養。

要重視國內外兒童審美教育的研究成果,了解兒童審美心理的目的是更好地為兒童服務。幼教動畫片創作的創新并不是將畫面效果做得絢麗多彩,動作和鏡頭語言豐富多姿。幼教動畫片的創作要以兒童為主體,把兒童的興趣、需要、經驗擺在重要地位;從兒童的視角去嘗試和觀察,以孩子的理解力以及他們的會對什么東西感興趣來引導你做決定。

我們從前面可以知道,學齡前兒童的審美趣味和審美體驗與成人相比缺乏廣度和深度,但作為學前兒童個性審美心理同樣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學前兒童偏愛鮮艷、明亮的顏色和色彩鮮艷、豐富的藝術作品。喜歡具象性作品,喜歡熟悉的和具有美好含義的事物。強烈地抵觸較為陌生的事物。兒童審美總是從對形象的感受開始,對形象的偏愛是兒童的天性。學齡前兒童偏愛用夸張與擬人風格表現事物的藝術作品。

首先,從情感方面來說,夸張與擬人的表現風格改變了藝術作品中的事物的神態和表情,使作品的事物物比真實的更可愛,消除了孩子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增強了親近感。其次,由于擬人與夸張的藝術風格突出了事物的某些不易被學前兒童覺察和理解的事物特征,使動物的表情以及事物的善惡、真偽等,變得易于覺察和理解。

這,都需要動畫片創作者采用與成人世界迥然不同的表達方式,方能引起孩子的共鳴。而學齡前兒童的審美心理結構決定了他們對藝術作品中的抽象性形式,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等形式美感因素,有一種直覺本能的理解力,使得他們能夠理解抽象作品的線、形、色等形式因素所傳達的意義,這無需太多的知識經驗作為基礎。

學齡前兒童心理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山區 學齡前兒童 英語啟蒙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68-01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深入進行,全球經濟一體化把東西方交流的需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英語教育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青少年英語教學到少兒英語教學,如今又提前到了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學。

但由于客觀條件的局限性,中國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啟蒙教育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在各方面條件都欠佳的山區,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魚龍混雜的現狀更令人擔憂。

一 師資力量嚴重匱乏

筆者走訪了生活的山區縣城四個規模相對較大、聲譽較好的幼兒園(平均人數達180人)。四個幼兒園的英語老師中,僅有一位是英語專業的??飘厴I生。大多數幼兒園英語老師沒有受過系統的培訓,英語教育知識不足,嚴重的是這些老師在語音方面存在各種問題,典型的如/n/和/l/混淆,元音發音不到位等。兒童對于語音語調的敏感性是非常強烈的,孩子心目中老師的地位最高,基本上完全服從老師的指令,一般都會模仿老師不正確的發音。

二 教學形式單一,教師沒有深入研究英語啟蒙教學

走訪的這四個幼兒園的英語課堂,無一例外地用到了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遺憾的是老師們對于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也僅局限于展示,沒有進一步展開教學、不能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各種感官從而挖掘孩子們的語言學習潛能。英語教學中的視、聽、說、唱、練、玩幾個環節不完整,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看動畫片,跟著老師重復一些固定句型直到能完成機械性地問答?;蚝⒆痈獗P學會幾首英語兒歌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

另外,幼兒園英語啟蒙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過大,教學的目標考核也無科學依據。筆者走訪的四所幼兒園使用的教材不是根據教學需要針對性、系統性地使用,而是教師根據自身愛好和一定利益關系而定。有的幼兒園小班可能用的是牛津幼兒英語課本,中班又換成了迪士尼神奇英語,大班再變成劍橋少兒英語??己擞衫蠋煱盐?,主觀評價居多。

而家長方面,能夠配合幼兒園英語教學的家庭寥寥可數。孩子的英語學習局限在幼兒園的英語課堂上,學習英語的家庭氛圍幾乎沒有。家長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中沒有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語言習得有兩大情景:自然情景和教學情景。自然情景是學習者在生活和社會環境自然地運用語言;教學情景是學習者在語言課堂學習實踐語言。在大量母語的干擾下,孩子的自然情景自然轉向了母語習得而不是第二語言習得。英語學習教學情景的不足和自然情景的缺乏都讓雙語徒有虛名。

這些問題有其客觀必然性,是地域處于劣勢的山區經濟發展滯后、人力資源開發滯后、觀念落后等多種因素疊加的后果。目前,山區英語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相對較容易,而在各個幼兒園應聘的英語教師大多是英語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薄弱的非英語專業畢業生?!坝⒄Z教學非常特殊,因為語言不僅是教學的工具,也是教學的內容。在學生沒有工具的前提下傳授英語,教師不僅要有優秀的專業知識,還要有特殊的教學本領和職業技能,能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獲得這種工具。要獲得這種職業技能,英語教師必須系統地接受語言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毕嚓P教育管理部門應對從事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的教師進行統一培訓。

而幼兒園英語教學形式單一的問題,在師資問題得到解決之后,教學形式的問題應當會有所改觀。教師憑借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按照興趣產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根據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幼兒學習類型、特點及影響因素》的理論,學齡前兒童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主要通過對物體的觸摸、擺弄以及身體的運動來認識客觀世界和自我。教師可以實施游戲教學法,充分利用兒童認知直覺的特征,選擇形式活潑、富于色彩和動感的、貼近孩子生活的幼兒英語教材,使用配套的音像數據,綜合運用聽說讀演唱等多種學習方式,做到每堂課都是精心設計的教學呈現。課前準備、課后總結,養成良好的、常態化的教學反思習慣,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教材鋪天蓋地,豐富多彩。幼兒園應當給孩子提供一個純正的英語語言學習條件,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和認知特點,針對同一班兒童系統使用一套固定教材。

解決當前山區學齡前兒童英語啟蒙教育問題還有很多更好的辦法。希望以此文為磚,引出玉來。有人把兒童比做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身處教育資源不足的山區,兒童是缺乏陽光、缺乏營養的花朵。社會各方都有責任行動起來,為這些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充分挖掘其第二語言的潛能,讓他們有一天能真正參與到國際化發展中發揮他們的才能。

參考文獻

[1]歐衛紅.雙語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學齡前兒童心理學范文第3篇

皮亞杰在實驗中發現,兒童通常依據自己的視角而不是他人的視角來看待事物,因此,幼兒是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觀察身邊的世界和分析問題的。讓不同年齡的兒童參加“三山實驗”,結果表明,兒童要到9歲左右才能正確預測他人――看到的景象。

皮亞杰認為,6歲以前幼兒有一個重要特點:

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看問題,即他們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例如:

* 4歲的瑪麗完全明白,她有一個小妹妹叫艾米,但她不能理解艾米的姐姐是誰。

* 幼兒園的孩子們很早就認識自己的左右手,但老師面對著大家領操時,他們卻對老師的左右手感到迷惑。

另外一個實驗也值得父母關注

研究者告訴幼兒,要進行一個“警察捉小偷”的游戲。實驗者把一個玩具警察放在一個高墻模型的一邊,放置的角度與幼兒所處的角度不同,然后問幼兒,“小偷應躲在哪個位置才不會被警察發現?”

結果發現,很多在“三山”實驗中發生錯誤的孩子在這個游戲中都回答正確,他們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了。

分析原因:孩子平時在玩“捉迷藏”的游戲時,為了不被同伴找到,就得動腦筋、想辦法,必須站在同伴的角度來思考,自己藏在哪兒才能不被發現。孩子在玩“捉迷藏”的游戲中不僅學會如何找到躲起來的同伴,而且得學會如何不被同伴找到。

結論:游戲能夠使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什么是兒童的“自我中心”

兒童在學齡前,尤其是嬰兒期,會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自我中心”。

其典型表現:

把每一件事物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在心理上則表現為,他們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斷和理解事物、情境以及與他人的關系,而完全不能采取別人的觀點,不注意別人的意圖,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同樣,他們也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去認識問題。

他們以自身的知覺推理為核心,無法區別現實和非現實,有生命和無生命以及存在于他頭腦中的事物和客觀存在的事物的不同。因此,他們往往用個體的個別經驗去解釋當前的事物和現象,造成不符合邏輯推理的現象。

皮亞杰把兒童的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動作上的現象稱為“自我中心主義”。

幼兒的自我中心并不等于成人的自私

需要指出的是,幼兒的自我中心并不等于道德意義上的自私。自私是以自己的觀點為重心而忽視他人的觀點,而幼兒的自我中心只是不了解別人會有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事實,有別于成人的自私自利。

隨著兒童生理和心理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正常兒童普遍都會進入一種“去中心化”的過程,他們開始逐步明白:

自己只是許許多多永久客體組成的世界中的一個客體,世界并不是以“我”為中心的。

孩子之間的“爭論和沖突”具有重要意義

皮亞杰再三強調,兒童只有通過連續地跟別人交往和交流,尤其是這些活動常常引起彼此意見不同的爭論和沖突時,才會逐漸認識到別人的地位和意見的重要,才能使兒童懂得自己的思想只是許多思想中的一種。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讓幼兒參加團體活動,引導幼兒與他人的交往交流,從而逐漸去掉“自我中心”。

當活動和游戲讓兒童覺得有意義、有興趣時,他們會淡化“自我中心”。

認知上的飛躍無疑也會給孩子帶來態度及行為方式的某些改變,使學齡前兒童完全有能力接受并懂得履行一些基本的社會規范,在發展自我與適應社會之間,協調自己的行為、平衡自己的心態,調整或改變自己的一些欲望與要求。

非常關鍵的是父母的引導和教育。

提防孩子的“自我中心性格”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在我國許多學齡兒童,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中,自我中心的傾向仍不加修飾地保留著,轉變為一種 “自我中心性格”。

一些孩子,在與伙伴的嬉戲與交往中,時常會擺出一副毫不謙讓的強硬態度,敏感又任性,稍不合自己的脾氣和意愿,就會引出“大鬧天宮”的結局。

學齡前兒童心理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體育游戲 學前兒童 學前兒童體育 兒童心理

1.兒童心理發展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

兒童是人類得以發展的希望,兒童健康的心理是以后成長為國家棟梁的前提。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兒童心理的發展在學齡前期的準備是人經歷的極其重要的階段。心理教育要從學齡前兒童開始,繼而接受學校教育,在教育中培養兒童良好的心理,并使其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這是每個國家都希望做好的。在我國更是這樣。我國當前教育的總目標是:體育與智育、德育三者并重,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體育活動是兒童的主要活動,他們通過游戲、體育活動學習和成長,并在這些活動中培養了兒童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會知難而上。

2.學前兒童體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

體育與心理是兩個不同卻密切相聯的概念。體育運動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對于學前兒童起的作用更大。在教育實踐中,筆者發現,兒童年齡越小,身體活動的能力就越成為他一切行為的基礎,學前兒童對自己身體活動能力的肯定程度,對其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極為重要。如通過對學前兒童進行體育教育可以促進學前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增強學前兒童的競爭意識、獨立表現意識、群體意識等。同時在體育運動的帶動下,學前兒童也會產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還可以促進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能產生一種巨大的動力,在身心的發展中起很大的作用。體育游戲是游戲的分支,它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是兒童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它是一個非凡的教學過程,這對兒童尤為重要。體育游戲可以促進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水平等的發展。在游戲過程中能使他們接觸大量的游戲材料和新鮮的游戲內容和方法,通過聽、看、練來了解游戲的方法,經過大腦的理解和自身的身體練習來完成游戲,體會事物之間的關系,在身體鍛煉的基礎上達到了對兒童的全面的教育。

從教育界40年代以來就已經重視游戲對于兒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價值。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小孩子天生好動的,以游戲為生命。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在身心的發展中起很大的作用。體育游戲也是游戲的一個分支,以促進人身心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是體力活動和智力活動相結合、富有濃厚娛樂氣息和鮮明教育意義的游戲活動。研究表明,兒童參加適宜的體育游戲既可以促進他們社會技能的提高及其社會性發展,又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的發展。通過體育游戲帶來的愉悅體驗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于缺乏運動所導致的身體問題,體育游戲的工具性也可以用來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體育游戲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3.兒童體育游戲應注意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則

由于兒童注意力特征,對其進行教育訓練要具有一些方法和原則。家長老師要利用兒童不隨意注意占優勢的特點,不斷變換刺激的方式,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兒童注意的中心常以自己的興趣為中心,因此較長時間的活動訓練盡量避免。兒童的注意范圍狹窄,教師在訓練的單位時間內不能呈現多個刺激。加強示范,示范想要兒童做的活動,并且用語言提示,以多種感覺方式將要做的活動展現在他們眼前,這樣有助于兒童知道讓他們集中注意的信息。使用獎勵法,既用詞語稱贊或其他強化刺激增加所希望的注意行為出現的頻率和持續的時間,希望的注意反映出現后,要立即給予獎勵。

4.體育游戲對兒童具有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它不僅增強體質還有助于兒童理解和懂得他周圍的世界,在幼兒園里分小組進行游戲有助于提高兒童語言能力增進感情,學會與人交往。體育游戲不僅是兒童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獨特的學習活動,也是兒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體育游戲可以促進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水平等的發展。在游戲過程中能使他們接觸大量的游戲材料和新鮮的游戲內容和方法,通過許多聽、看、練來了解游戲的方法,經過大腦的理解和自身的身體練習來完成游戲,體會事物之間的關系,在身體鍛煉的基礎上達到了兒童的全面的教育。

體育游戲活動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品質。游戲都有一定的規則,游戲者必須按照規則控制自己的行為,才能保證游戲的正常進行,體育游戲以它特有的趣味性使他們愉快地、心甘情愿遵守一定的規則和要求,加強對自己的約束。大部分的學齡前兒童容易受外界的干擾,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在游戲中,大多數兒童則能專心致志,表現得很耐心和細致。通過體育游戲活動提高兒童的有意行為并逐漸鞏固起來,成為學習和生活中的良好品質。

體育游戲可以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它不僅能促進骨骼肌肉的功能得到改善,鍛煉他們的運動技能和技巧,還有助于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因為體育游戲中的內容能使兒童的全身各器官系統都得到了活動,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全的體格,端正的體態,游戲過程中總伴隨快樂和滿足的情感,給兒童帶來極大的快樂和享受,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處。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學前兒童體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劉馨.學前兒童體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4]王玉珠,方秋麗,孟憲菊.從素質教育的視角談幼兒體育教育[N].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0(1).

[5]雍世仁,張亞平.體育游戲與快樂體育跚[N].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2(4):92-96.

[6]陸平.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版),1999 (1).

[7]彭玫,李海燕.興趣對培養兒童體育能力和習慣的影響[N].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1).

[8]彭清.關于學前兒童體育游戲活動的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1997(1).

學齡前兒童心理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家庭環境;兒童行為問題;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 R1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2-0110-04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NI Zhe1 LIU Jian2 XU Yun3 CHEN Hongwei4 ZHOU Guoling5

1.Psychometric Room,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2.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3.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4.Special Survey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5.Mental Hygiene of Childre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Meth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Hangzhou City one to the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all students of 1039 cases were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ina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Achenbach '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were used to detect behavior problems of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survey.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were for the survey of famil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scale evaluation for the family environment.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of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analyzed for factors related to variables. Results This survey of 1 039 children, 193 children had behavior problem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8.6%. After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entertainment, success, m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entertainment, intimacy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hyperactivity index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uccess, mother's punishment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learn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the success of the father, mother, preference, preference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obstacle and contradiction, intimacy with correlation(P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Related factors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和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健康的含義已從狹窄單純的身體健康延伸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健康的多維立體模式,尤其是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1,2]。目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受到家庭及社會各界的全面關注和重視。兒童行為問題是指兒童在身心發育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問題,包括品行問題、多動癥、學習問題、身心障礙及情緒焦慮等。兒童行為問題不但影響兒童正常的身心發展,甚至對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以及社會行為產生嚴重的后果及不良影響[3,4]。近年來,我國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給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一定的負擔和影響,尤其是留守兒童、單親兒童和獨生子女。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尤其是家庭環境[5,6]。本研究通過探討杭州市長江實驗小學學生的行為問題及其家庭環境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為兒童行為問題的分析及其家庭環境改善的方向和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鑒和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擇杭州市長江實驗小學一到六年級在校學生1 039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654名,女生385名,排除具有明顯家族遺傳史的學生,排除精神發育遲滯的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 兒童行為問題調查表 采用中國標準化版的Achenbach’s兒童行為量表(家長用表)檢測所有調查對象的行為問題[7,8]。該量表共包括112個行為問題,每個問題按0、1、2分進行評分,經篩選分析后,若其中的一項或一項以上的分數超過該項目全國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數,則被界定為存在行為問題。

1.2.2 家庭環境調查 采用家庭環境量表對調查對象的家庭環境進行評價[9],共包括90個項目,10個家庭特征,分別為矛盾性、親密度、獨立性、文化性、娛樂性、組織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達和道德宗教觀。

1.2.3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 采用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進行評價[10],共包括66個項目,分為父親和母親兩部分。其中,父親教養方式包括6個項目,情感溫暖、過分干涉、嚴厲、偏愛被試、拒絕和過度保護;母親教養方式包括5個項目,情感溫暖、過分干涉、嚴厲、偏愛被試、拒絕。

1.3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均在專業人士的統一安排下由兒童和家長填寫完成,最后同意收回整理,對于填寫不完全的問卷再次安排時間進行填寫,統一收回。本次調查共發放1 039套問卷,全部收回,有效率達100%。

1.4 質量控制

為保證本次調查研究的質量和結果的真實性,在調查開始前,由專業人員及班主任向學生和家長詳細講解調查的重要性和意義,促使家長積極配合本次調查,其次再對問卷的問題及填寫方式進行全面的解釋,力求保證填寫真實,并在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問卷。

1.5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計數資料實行χ2檢驗。在單因素分析中,對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中與兒童行為問題相關的各個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P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兒童的行為問題發生概率的比較

本次調查對象共1 039名兒童,其中有193名兒童有行為問題,發生率為18.6%。其中,男性兒童654人,132人有行為問題,522人無行為問題;女性兒童385人,61人有行為問題,324人無行為問題。經χ2檢驗,男生和女生的行為問題發生概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56,P

表1 不同性別兒童的行為問題發生概率的比較

注:男性兒童與女性兒童有無行為問題相比**P

2.2 兒童品行問題與家庭環境的多元性回歸分析

經多元性回歸分析,兒童品行問題與矛盾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243、與娛樂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34、與成功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20、與母親過干涉保護的偏回歸系數為0.032、與娛樂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39、與親密度的偏回歸系數為-0.323。兒童品行問題與家庭環境的矛盾性、成功性、與母親過干涉保護呈正相關性,兒童品行問題與家庭環境的娛樂性、娛樂性和親密度呈負相關性(P

2.3兒童多動指數與家庭環境的多元性回歸分析

經多元性回歸分析,兒童多動指數與矛盾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392,與知識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235,與組織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341,與成功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95,與母親懲罰嚴厲的偏回歸系數為0.093。兒童多動指數與家庭環境的矛盾性、成功性和母親懲罰嚴厲具有正相關性,兒童多動指數與家庭環境的知識性、組織性具有負相關性(P

表3 兒童多動指數與家庭環境的多元性回歸分析

注:兒童多動指數與家庭環境不同項目的多元性回歸分析,*P

2.4 兒童學習問題與家庭環境的多元性回歸分析

經多元性回歸分析,兒童學習問題與矛盾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84,與知識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93、與成功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48,與父親偏愛被試的偏回歸系數為0.195,與母親偏愛被試的偏回歸系數為-0.321;兒童學習問題與家庭環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父親偏愛被試呈正相關性,與家庭環境的知識性和母親偏愛被試具有負相關性(P

表4 兒童學習問題與家庭環境的多元性回歸分析

注:兒童學習問題與家庭環境不同項目的多元性回歸分析,*P

2.5兒童身心障礙與家庭環境的多元性回歸分析

經多元性回歸分析,兒童身心障礙與矛盾性的偏回歸系數為0.135,與親密度的偏回歸系數為-0.232,兒童身心障礙與家庭環境的矛盾性呈正相關性,與親密度具有負相關性(P

3討論

本次調查對象共1 039名兒童,其中有193名兒童有行為問題,發生率為18.6%。與先前研究中兒童行為問題報告的檢出率為12.97%相比[11,12],稍微有所提高,說明近年來隨著遺傳及環境的影響,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和發展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包括家庭環境、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其中家庭環境作為兒童教育學習和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兒童行為的發生有極為密切的影響[13-15]。

首先,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行為有著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養育兒童日常的生活和活動中所表現的方法和形式,與兒童的行為和心理健康密切關聯。父母的教養方式被美國心理學家保姆林特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16-18]。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權威型父母對兒童溫情溫暖但又同時給予嚴格而合理的控制是較為理想和有效的教養方式,權威型的父母能夠在兒童心理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和引導作用,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使孩子朝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而過于嚴厲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攻擊性和學習問題有著顯著的影響和相關性,父母過于嚴厲,兒童通常會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容易反叛父母,反叛他們所規定的一切,因而更容易引發兒童的行為學問題。

其次,家庭的精神特征對兒童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主要包括矛盾性、親密度、獨立性、文化性、娛樂性、組織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達和道德宗教觀。據文獻報道,家庭親密度、娛樂性和情感表達的分值較高的家庭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則相對較低[19-21],而矛盾性、控制性分值較高的家庭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則相對較高。說明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成員之間公開表露的矛盾程度呈正相關性。因此,父母應避免在兒童面前公開表露憤怒和攻擊的場面,否則容易導致兒童的攻擊和抑郁癥狀的發生。相反,家庭環境中和諧相處、家庭成員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感情融洽則能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育[22-24]。

再次,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兒童行為的發生也有一定的影響。父母的文化程度決定了其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和道德觀,因此在撫養兒童時對兒童的行為也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專業人士經過調查分析研究認為,學歷較高的父母能夠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及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對兒童產生的影響,能夠給予子女足夠的關愛和溫暖,從而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5-27]。另外,分析認為,母親文化程度的高低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大于父親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母親文化程度較低時,往往只關注兒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從而忽視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健康的發展;而文化程度較高的母親能夠及時關注兒童的心理需要,容易接受各種對兒童身心發展較為有利的科學知識和行為方法,從而優化和改善對兒童日常的撫養方式,為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最有利的環境[28,29]。因此,作為父母,尤其是母親,在撫養孩子的同時,應加強自身素養的提高,多學習兒童心理學和精神健康發展的知識,不僅在生理上照顧好孩子的身體發展,更應該在心理上能夠與孩子溝通,理解孩子的行為發展和心理發展,不斷適應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及時地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規勸,從心理上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幫助。

綜上所述,兒童的行為問題受到家庭環境多方面和因素的影響。父母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為兒童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的家庭氛圍,從而降低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程宇,仇君,孫要武,等. 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及飲食關系的探討[J]. 醫學研究雜志,2011,40(8):88-90.

[2] 董斌,朱幼玲,周農,等. 家庭環境對12~16歲原發性癲兒童行為問題影響的研究[J]. 安徽醫學,2009,30(11):1294-1296.

[3] 付本燕,尚云峰,付云,等. 岳陽市學齡兒童行為問題城鄉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0,17(1):33-36.

[4] 付本燕,楊貴仁,黎逢保,等. 岳陽市學齡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5):509-510,513.

[5] 高樺,劉苓. 蕪湖地區兒童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J]. 皖南醫學院學報,2012,31(1):76-78.

[6] 谷紅麗,陳虹,季金萍,等. Tourette綜合征兒童的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J]. 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4):3943-3945.

[7] 關宏巖,戴耀華,張雨青. 早期兒童氣質對學齡期兒童行為問題的預測效果初探[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 18(1):14-17,29.

[8] 關明杰,高磊,翟淑娜. 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J]. 中國學校衛生,2010,31(12):1470-1472.

[9] 何守森,關春榮,吳茂萍,等. 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11):992-995.

[10] 何淑華,高建慧,陳昂,等. 家庭精神環境對3~6歲兒童行為問題影響的通徑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2, 27(26):4064-4067.

[11] 胡敏,靜進,金宇,等. 廣州市黃埔區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的橫斷面調查[J].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2,7(1):11-18.

[12] 胡湘英,孫潔,徐劍慧,等. 上海市靜安區學齡前兒童行為調查及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2):1333-1336.

[13] 江詠梅,梁冬梅,田志麗,等. 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與氣質類型及家庭環境的關系[J]. 中國醫師雜志,2009, 11(7):1001-1002,1008.

[14] 蔣佩紅. 460例鄉、鎮幼兒園兒童行為問題調查與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3):223-224.

[15] 蔣佩紅,周煒茹,余秀華. 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調查與分析[J]. 現代醫藥衛生,2010,26(7):1108-1109.

[16] 劉國艷,李晶,王文軍,等. 6~11歲兒童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 濟寧醫學院學報,2010,33(1):54-56.

[17] 呂冠明,劉曉瑛,宋媛,等. 蘇州市某社區外來人口家庭兒童行為問題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9,17(5):533-535.

[18] 馬小穎,徐勇. 蘇州市小學生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因素調查分析[J]. 社區醫學雜志,2010,8(7):12-14.

[19] 孫加司,蔡景鈺,王烈. 牡丹江市小學生行為問題及家庭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12,28(7):964-966.

[20] 涂琳,孟群,黃肇華,等. 家庭環境與兒童行為問題關系的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9):162-163.

[21] 王麗珍,周勤,管玉蓉,等. 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1,22(2):139-141.

[22] 王曉笳,胡珍玉,周東升,等. 寧波市民工子弟小學學生行為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 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2,32(6):608-610.

[23] 王秀麗,馬渝根. SOS兒童村兒童與單親家庭和完整家庭兒童行為問題的對照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5):392-397.

[24] 吳彩娥. 兒童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比較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2):145,147.

[25] 熊淑英,孫曉勉,程述梅,等. 兒童功能性便秘與心理行為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 20(7):632-634.

[26] 楊敏,王冰,江詠梅,等. 威海市學齡前兒童氣質與行為問題關系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2007,2(4):95-97.

[27] 楊秀玲,冉霓. 青島市城區學齡前兒童觀看電視與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6,14(5):481-483.

[28] 楊,段重陽,劉曉秋. 小學生行為問題與家庭環境影響因素分析[J]. 實用預防醫學,2013,20(7):852-8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牟定县| 桃园市| 崇阳县| 佛教| 徐州市| 庄浪县| 汝南县| 太白县| 富宁县| 彩票| 白城市| 平安县| 筠连县| 星子县| 化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江阴市| 嵊泗县| 宣汉县| 资源县| 丹阳市| 济源市| 新建县| 武冈市| 望谟县| 安西县| 华坪县| 东乡族自治县| 沙湾县| 徐水县| 新巴尔虎左旗| 荥经县| 江口县| 砚山县| 远安县| 云浮市| 义马市| 滦南县| 阜康市|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