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收益現值法;農業無形資產評估;種衣劑

由于對農業無形資產轉讓或投資不是以其物化價值為基礎,而是以其未來能帶來的價值即壟斷利潤和超額利潤為前提,所以收益現值法是進行農業無形資產評估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評估實踐中,應用極為廣泛。

一、收益現值法解析

收益現值法又稱收益還原法,簡稱收益法,是指通過估算被評估農業無形資產在未來剩余壽命期間內的預期收益,并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算成評估基準日的現值,然后累加求和,借以確定被評估農業無形資產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

二、收益現值法評估模型

在考慮出讓方分享收益比例的情況下,本文構建的收益評估農業無形資產模型如下:

V=k×

式中:V——農業無形資產評估值;k ——收益分成率;Rt——為使用該農業無形資產后第t年增加的預期收益額;n——為農業無形資產預計有效使用年限;i——為折現率。

三、收益現值法在農業無形資產評估實踐中的應用

現以河北某農藥研制開發中心A農業無形資產專有技術評估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為保護商業秘密,本案例略去了農業專業技術主、客體名稱,并對有關內容作了一定處理。

(一)案例背景資料

A農藥研制開發中心研制出一種新型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這種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與國內多種種衣劑進行試驗比較,各項技術指標處于領先水平。成膜時間、脫落率與包衣種子含水率已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產品指標。包衣時固化時間約0.5分鐘,包衣比例為1∶120kg~140kg;包衣后脫落率(占總有效成分)≤0.5%;種子包衣時制劑可根據需要兌水。該種新型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解決了目前國產種衣劑存在的問題,如:種衣劑沉淀,造成種衣脫落等。該技術經中國農科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進行科技查新檢索,被認定為“主要研究內容及其技術指標均有新穎性。”“預計經濟效益大,生產投資少,工藝簡單,技術簡便,易推廣使用。”該農業技術產品還通過了河北省農藥檢定所的藥效試驗,河北省醫學科學院檢測中心的毒性試驗等多項驗證,確定了其技術的可行性和先進性。該技術產品已被河北省計委、河北省農業廳列為種衣劑的重點推廣項目,同意建設年產2 000噸的種衣劑廠。

評估委托方:A農藥研制開發中心

評估對象:A農藥研制開發中心研制的新型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生產技術

評估目的:以該項農業專有技術作價投資,組建河北B種衣劑有限責任公司

評估基準日:20××年×月×日

(二)評估方法的選擇

根據本案例評估目的及評估對象的要求,新型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生產技術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投入后所創造的超額收益方面,宜采用本文提出的收益現值法進行評估。評估基本公式同上。

(三)評估程序中主要參數的選取

1.超額收益期限的確定

據相關專家的分析預測,考慮到目前生產原有種衣劑的廠家較多,市場競爭也比較激烈。因此,本次評估在綜合各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確定其超額收益期為四年。

2.預期收益額的確定

由于本次評估的農業專有技術主要用來組建一個新的企業,在采用收益分成折現法評估的基礎上,利用銷售預測法,選取凈現金流量指標作為收益估算指標。其計算為:年凈現金流量=年現金流入量-年現金流出量。數據如表1所示:

各項因素的確定如下:

(1)營業收入。經調查分析得知,與該技術產品同類的產品近幾年價格變動不大,可以近幾年同類技術產品的平均售價5萬元/噸作為評估對象的銷售單價。據河北省農業廳“種子工程”的實施計劃,全省玉米的包衣率達到90%,則需要高濃度種衣劑6 000噸。A農藥研制中心研制的高濃度新型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預計實現新型種衣劑助劑銷售量500噸/年,玉米種衣劑銷售量900噸/年的計劃是可以實現的。預計在投產期第一年,生產能力達30%,第二年生產能力預計達50%,以后兩年預計達產率為100%,生產規模實現年產2 000噸。計算過程(見表2):

(2)經營成本。經營成本可按如下公式測算:經營成本=總成本費用+折舊費+攤銷費+財務費用 。估算數據及計算過程(見表3):

(3)營業稅金及附加的確定。由于應交增值稅的預測與銷售收入、原材料采購、增值稅率等多種因素有關,很難估算出其具體數額,故本案以銷售額為基礎,綜合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稅率,按增值稅率與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乘積的和約2%(17%×10.5%+6%×10.5%)作為本次評估使用的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計算過程(見表4):

表4 銷售稅金及附加預測表單位:萬元

(4)所得稅。由于該項農業專有技術屬于高科技項目,投產后將享受國家所得稅“兩免三減”的優惠政策,以后各年則不再享受該項優惠政策,一律按33%的稅率計征。計算(見表5):

表5 所得稅預測表單位:萬元

(5)建設投資。建設投資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流動資金投入。本次評估在參考投資規模及物價水平等因素的基礎上,估算在建設初期B有限責任公司將會一次性投入固定資產350萬元,流動資金300萬元,不在涉及其他資產的投資。

3.收益分成率的確定

根據中國農科院科技文獻信息中心等相關單位的鑒定,該項農業技術具有較高的新穎性、先進性、可行性。因此,在對評估對象技術水平、市場前景等方面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將中國最高的技術分成率與該項農業技術的加權平均得分相乘求和,從而確定出被評估的新型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生產技術的收益分成率為25.8%,即該項技術在其創造的收益額中所占的比重為25.8%。計算過程(見表6):

表6 新型種衣劑助劑及玉米種衣劑技術綜合評價表

4.折現率的確定

本評估折現率的確定主要依據篩選法,以上市公司同類農藥生產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為基礎計算的。考慮到評估對象的風險性,選取有代表性的三家農藥生產企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約16%作為本次評估使用的折現率。計算過程(見表7):

表7 收益折現率估算表

注:以上數據資料來自同期上市公司年終財務報告。

(四)評估結果的確定

該項農業專有技術的評估結果值=25.8%×846.99

=218.52萬元,具體計算過程(見表8):

參考文獻:

[1]蔡吉祥.無形資產學:第3版[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收益還原法;新技術思路;土地評估

中圖分類號:X703文獻標識碼: A

收益還原法(以下簡稱收益法)是評估的重要方法之一,無論在土地評估、房地產評估還是資產評估,收益法是常用的評估方法之一。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收益還原法的技術思路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1 收益法的原理及特點

收益法基于預期收益原理,是在估算估價對象未來每年預期收益的基礎上,以一定的還原利率,將估價對象在未來每年的純收益折算為評估時點收益總和的一種方法。收益還原法是對土地、房屋、不動產或其他具備收益性質資產進行估價的基本方法。運用此方法在估價時,是把購買估價對象作為一種投資,即購買價款作為購買未來若干年收益而投入的資本。

收益法具有以下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

(1)收益性。投資該估價對象應能夠獲得一定的收益,或具有潛在的收益。如果沒有了收益,則就沒有了所謂將收益還原得到估價對象的價值了。例如公共免費使用的建筑,基本沒有收益,因此不適合采用收益法評估。

(2)預期性。從投資的角度,投資者購買了估價對象后,是通過估價對象的未來收益來實現投資收益的。因此投資者購買估價對象時必須預計估價對象未來能獲取的收益以及收益方式,而其愿意付出的購買價格也是基于這個預期收益來確定的。由此可見,從收益法的角度來看,估價對象未來的收益能力和收益方式都是影響估價對象價值的重要因素。

(3)折現性。未來的收益必須通過折現,才能得到估價時點下價值,這其中涉及到收益法中一個重要參數――還原利率。還原利率除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更重要的是反映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即投資者在該項投資中期望所獲得的收益。從財務分析的角度來看,還原利率實際上就是內部收益率。

2 收益法技術思路的變化

隨著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速度加快,房地產收益形式及收益能力出現了新的變化。尤其是在住宅市場,原有的購買―出租模式已經滯后于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速度。表現比較明顯的是租金的增長速度較大落后于售價的增長速度,由此造成按購買――出租模式下的投資收益率越來越低,也就是說用租售比法測算得到的還原利率越來越低,甚至低于國債的收益率。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這項投資已經逐漸變得不可行了。但是,近年來住宅房地產市場的交易卻越發活躍,這其中除了剛性需求,投資需求也占有較大的比例。這種現象反映了投資收益率并不是越來越低,反而可能是越來越高,只是收益形式有了新的變化。

由此可見,住宅房地產市場預期收益能力和收益形式已經改變。雖然從表面上看每年的收益能力降低了,但是住宅投資的主要收益形式已經由每年出租收益改為持有幾年后的轉售收益,而且這個轉售收益的收益能力往往比每年出租收益大得多。這種投資模式與傳統每年出租的投資模式最大區別就是持有期的大大縮短。傳統投資模式的持有期是長期的,甚至是整個收益期,更注重的是長期穩定投資收益。而新的投資模式持有期一般只有5年,甚至更短,更注重的是短期投機收益,這種投機收益是具有較大風險的,因此其要求的回報率更高。

基于這種變化,收益法的技術思路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將整個收益期分成了兩段,第一段為持有期,第二段為轉售期。持有期的收益按傳統的方法折算還原,然后再將轉售的收益另外折算還原,最后將兩部分收益的價值相加即得到估價對象的價值。

估價基準日出租出租 出租出租轉售

持有期

新技術思路下房地產評估的計算公式:

P=A/(r-d)×[1-[(1-d)/(r+d)]n]+F/(1+r)n

其中:A――持有期內的第一年純收益

F――持有期后的轉售純收益

r――持有期的還原利率

d――持有期的收益遞增比率

n――持有期

3 新技術思路應用于土地評估碰到的問題

按上述收益法新的技術思路,則土地評估中收益法的計算公式應為:

P=A/(r-d)×[1-[(1-d)/(r+d)]n]+F/(1+r)n

其中:A――持有期內的第一年土地純收益

F――持有期后的轉售土地純收益

r――持有期的土地還原利率

d――持有期的土地純收益遞增比率

n――持有期。

對于空地租賃的案例,這個公式可以直接套用。但是實際空地租賃的案例比較少,而且這種短期投資的形式更少,空地租賃的大部分是長期投資。而土地評估中收益法應用的最多的是已建成建筑物的土地價值評估。對于這類評估,上述土地評估收益法的新計算公式中持有期部份的參數均可以按原有技術思路求取,但持有期后的轉售土地純收益怎么得到?這個是困擾收益法新技術思路在土地評估中應用的重要因素。

4 問題的解決方案

從土地評估的收益法技術思路來看,土地的純收益等于房地產純收益減去房屋純收益。因此轉售的土地純收益也可以用轉售的房地產純收益減去轉售時房屋的純收益,公式如下:

轉售的土地純收益=轉售房地產純收益-轉售時房屋的純收益

轉售房地產純收益=轉售房地產價值-相關費用(包括手續費、中介費、稅費等)

轉售時房屋的純收益=(P房-PMT房/R房×(1-1/(1+R房)n))×(1+R房)n

PMT房= P房/(1-1/(1+R房)m) ×R房

其中:P房――估價時點的房屋現值

PMT房――房屋年純收益

R房――房屋還原利率

n――持有期

m――總收益期

5 還原利率的差異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還原利率實質上是投資內部收益率,因此對于不同的投資,內部收益率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說新技術思路下的還原利率與原技術思路下的還原理利率在內涵上是不一樣的,但是其求取的原理還是一樣的,求取方法仍采用市場提取法。

通過對廣州市10個區域100多個樣點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下,房價上漲速度比較快,年平均漲幅達到10%以上,由此統計得到的還原利率也超過了10%,遠高于出租的回報率,也高于國債利率等這些無風險投資收益率。當房地產價格年平均增長率下降時,統計得到的還原利率也相應降低。由此可見,這類型投資的還原利率與房價的年平均增長率程正相關的關系,基本上約等于房價的年平均增長率加上出租的回報率。

而原技術思路下的還原利率是基于穩定長期投資的內部收益率,還原利率不高且穩定,通常比無風險投資收益率稍高一些,風險大的投資還原利率更高。

因此,對于上述公式中的還原利率有所區別,其中持有期的土地還原利率屬于短期投資內部收益率,風險較大,還原利率較高,而且與房價上漲幅度密切相關。計算轉售時房屋的純收益中所用到的房屋還原利率是整個收益期的房屋還原利率,屬于長期投資型的,風險偏小,還原利率不高。

6 舉例

某人購買了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購買價格120萬元,使用年期70年,一次性付款,購買后即出租,每月租金2000元(假定為凈收益),預計這套房子5年后可以170萬(實收)價格轉售,估價基準日類似房屋的重置價為30萬元,房屋還原利率為7%,持有期土地還原利率為10%。現要評估這套房所在土地的價值(評估時點為購買房屋的日期)。

求解:

房屋年純收益= P房/(1-1/(1+R房)m) ×R房=300000/(1-1/(1+7%)70) ×7%=21186

轉售時房屋的純收益=(F房-PMT房/R房×(1-1/(1+R房)n))×(1+R房)n =(300000-21186÷7%×(1-1/(1+7%)5))×(1+7%)5=298930

轉售的土地純收益=轉售房地產純收益-轉售時房屋的純收益=1700000-298930=1401070

土地價值=2000×12/10%×[1-1/(1+10%)5]+ 1401070/(1+10%)5=960933

7 需要注意的問題

從上面的例子可見,計算得到的地價非常高,約占房地產購買價格的80%,主要受以下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1、房屋重置價

從上面例子中的參數可見,房屋重置價僅占購買房地產價格的25%,五年后轉售時房屋的純收益也僅有29萬左右,因此當房價已經漲到170萬時,計算得到轉售的土地純收益達到了140萬左右,即使經過折現,這部分貢獻給予土地的價值達到了87萬左右。由此可見,房屋重置價的確定對土地價值的影響比較大。只有確定合理的房屋重置價才能還原得到合理的土地價值。從價值理論來看,房屋重置價不僅僅是房屋的建設等費用,還應包括一定投資利息和利潤。

另外,當房價在增長時,是否房屋重置價也應該是隨之變化?變化規律如何?這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預期房價增長率

從上面的例子可見,五年后房價從120萬漲到了170萬,漲幅達到40%左右,年平均增長率約為7%左右。由于房價的大幅增長,導致土地純收益也大幅增長,從而測算得到的土地價值比較高。也就是說,這種方法計算得到的土地價值,是一種投資價值,是基于預期未來房價有一定漲幅情況下的土地價值。由此可見,預期房價的增長率對土地價值影響非常大,預期房價的增長率越高,土地價值越大。

但是,在目前房地產市場變化比較大,而且政府宏觀調控頻繁的情況下,預期房價增長率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中華人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鎮土地估價規程[S].北京:中華人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1 NO.1:50.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

一、當前企業價值評估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1)成本法。成本法又稱資產加和法,對于企業價值評估而言,具體是指構成企業的各種要素資產按重置成本法計算的評估價值加和并扣除各種貶值因素后求得企業整體價值的方法。(2)市場法。市場法是通過在市場上找出若干個與被評估企業相同或相似的參照企業,以參照企業的市場交易價格及其財務數據測算出價值比率,通過分析、比較、修正被評估企業的相關財務數據,確定被評估企業的價值比率和評估值。(3)收益法。收益法,也稱收益現值法,是利用投資回報和收益折現等技術手段,將評估對象的預期獲利折算成現值,用以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評估方法。

二、三種評估方法的比較分析

(1)評估原理的比較。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任何一個理智的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某項資產時,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該項資產的現行構建成本,如果投資對象并非全新資產,投資者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扣除各種貶值因素以后的構建成本。市場法依據的是替代原理,即任何一個理智的投資者購置某項資產時,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會高于市場上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的市場價格。收益法評估技術思路認為,任何一個理智的投資者在購置或投資于一項資產時,所愿意支付的貨幣數額不會高于所購置或投資的資產在未來能給其帶來的收益。從評估原理上講,三種評估方法都是科學的,評估方法之間存在內在聯系,各種評估方法之間可以相互替代和驗證。(2)評估方法的前提條件。市場法的前提條件一是要有一個活躍的公開市場,二是公開市場上要有可比的資產及其交易活動。收益法的前提條件一是被評估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衡量,二是資產擁有者獲得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也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衡量,三是被評估資產預期獲利年限可以預測。成本法的前提條件:一是被評估資產處于繼續使用狀態或被假定處于繼續使用狀態;二是被評估資產的預期收益能夠支持其重置及其投入價值。(3)評估方法的局限。成本法是對單項資產的加和,成本法使用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對不可確指的資產如商譽進行評估。市場法的運用過程中,參照物的選擇和各種因素的調整難度較大。首先,評估對象和參考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往往不盡相同;其次,對價值比率的調整是運用市場法極為關鍵的一步,需要評估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技術能力。收益法需要預測資產未來收益、資本化率、受益期限,這就需要認真分析影響資產預期客觀收益的主客觀因素,被評估企業所具有的行業風險、地區風險、企業自身風險,以及評估對象獲利時間的長短。成本法直觀、確定、容易理解,相對于市場法和收益法,其客觀依據較強。市場法通過市場比較來確定評估價值,是最直接、最具有說服力的辦法。資產的價值在于其未來為擁有者或控制主體帶來的收益,所以收益法也是一種較為科學合理的方法,特別是利用收益法估算的企業整體價值中包含了不可確指無形資產商譽的價值。

三、企業價值評估中評估方法的選擇

1.評估方法的選擇的實質。第一,資產評估中的基本方法與具體技術方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片面地把資產評估中的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當作資產評估的具體技術方法,人為將資產評估方法限制在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方法的范圍內。比方成本法中也利用費用折現的方法確定功能性貶值或經濟性貶值,收益法中也通過市場比較確定資產合理的收益額、收益期限和資本化率。第二,對特定經濟行為,在相同市場條件下,對處在相同狀態的資產進行評估,其價值應該是客觀的,評估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各種方法的驗證提供了理論依據。資產評估方法選擇實際上包括了一個不同層面的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和綜合的過程,這個過程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選擇:其一是關于資產評估技術思路層面的選擇,即分析三種資產評估基本方法所依據的資產評估技術思路的適用性;其二是在各種資產評估技術思路已經確定的基礎上,選擇恰當適用的實現各種評估技術思路的具體評估技術方法;其三是在確定了資產評估技術思路和具體評估技術方法的前提下,對運用各種評估技術思路和具體評估技術方法所涉及到經濟技術參數的選擇。我們必須強調資產評估方法選擇是資產評估技術思路與實現評估技術思路的各種具體評估技術方法,以及各種評估技術方法所使用的各種經濟技術參數選擇的統一。

2.評估方法的選擇。(1)評估方法的選擇要與評估目的,評估時的市場條件,被評估對象在評估過程中的條件,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資產評估價值基礎和價值類型相適應。這里所說的評估目的主要指的是資產評估的特定目的,資產評估的特定評估目的既是資產評估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又是資產評估結果的具體用途。資產評估特定目的會在宏觀層面上對資產評估對象及其面臨的市場條件具有約束和限定的作用,從而對評估技術思路、評估具體技術方法和評估方法所使用的經濟技術參數的選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評估時的市場條件和評估對象的條件是決定資產評估價值的主客觀因素,它們與資產評估目的一起不僅共同構成了資產評估的價值基礎,也構成資產評估得以進行的條件基礎和信息基礎。不論是資產評估的技術思路的選擇,還是實現這些評估技術思路的具體評估技術方法的確定,或是評估技術方法所使用的經濟技術參數的選擇,都不可能離開或偏離資產評估得以進行的條件基礎和信息基礎。如處于困境中的企業、收益具有周期性特點的企業、經營狀況不穩定以及風險問題難以合理衡量的私營企業就不適合用收益法進行評估。資產評估中價值類型是資產評估價值基礎之上的資產評估結果及其價值屬性。價值類型是從資產評估結果及其價值屬性的角度對選擇資產評估技術思路、實現評估技術思路的具體評估方法,以及具體評估方法所使用的經濟技術參數進行約束。從理論上講,資產評估中的三種基本方法都可以評估資產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注冊資產評估師必須清楚,不論運用什么方法評估資產的市場價值,必須保證評估方法所使用的各種信息資料都取自于公開市場的證據。而不論運用什么方法評估資產的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都應當考慮相關的非市場因素。評估方法作為實現評估目的及其價值目標的手段和工具,評估方法及其運用不應當,也不允許偏離所要實現的資產評估目標及其要求。(2)評估方法的選擇受各種評估方法運用所需的數據資料及主要經濟技術參數能否收集的制約。每種評估方法的運用所涉及到的經濟技術參數的選擇,都需要有充分的數據資料作為基礎和依據。在評估時點,以及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某種評估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的收集可能會遇到困難,當然也就會限制某種評估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在這種情況下,評估人員應考慮采用替代原理和原則,選擇信息資料充分的評估方法進行評估。例如,對于既無市場參照物,又無單獨經營記錄的資產,只能選擇成本法進行評估;對于工藝比較特別且處在經營中的企業,可以優先考慮選擇收益法;面對相對活躍的市場和充分的參照物,可優先考慮選擇市場法等等。(3)注冊資產評估師在選擇和運用某一方法評估資產的價值時,應充分考慮該種方法在具體評估項目中的適用性、效率性和安全性,并注意滿足該種評估方法的條件要求和程序要求。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清楚,在選擇和運用評估方法時,如果條件允許,應當考慮三種基本評估方法在具體評估項目中的適用性,如果注冊資產評估師可以采用多種評估方法時,不僅要確保滿足各種方法使用的條件要求和程序要求,還應當對各種評估方法取得的各種價值結論進行比較,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做相應的調整,確定最終評估結果。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清楚,關于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實際上是專業評估人員根據實際條件約束下的資產或模擬條件約束下的資產的價值進行理性的分析、論證和比較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做出有足夠理由支持的價值判斷。任何將評估方法選擇和運用的過程簡單地理解為評估公式或評價模型的使用或計算的過程都是不正確的。

參考文獻

[1]溫蓓.國有企業改制應重視商譽評估[J].中國資產評估.2006(10)

[2]李雪,于曉紅.企業改制中的資產評估及其方法應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12)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范文第4篇

一、收益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的工作風險

資產評估收益法,是指通過估測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判斷資產價值的各種評估方法的總稱。評估的工作風險,主要是由于在評估工作過程中采用的評估方法、對委托方誠實程度的了解不夠、選用的資料及資產評估人員個人經歷、經驗限制而導致的誤判等引起的風險,屬于評估人員主觀原因引起或評估手段失誤而產生的風險。這種風險,在無形資產采用收益法進行的評估工作中顯得尤為突出。當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一旦承接了無形資產評估項目,收益法評估的工作風險也就主要集中地反映在對有關參數的預測和貨幣衡量上。

收益法的基本參數主要有:一是被評估資產的預期收益;二是折現率或資本化率;三是被評估資產取得預期收益的持續時間。能否清晰地把握上述三要素成為能否運用收益法的基本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應用收益法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是:(1)被評估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衡量;(2)資產擁有者獲得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也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衡量;(3)被評估資產預期獲利年限可以預測。在對無形資產進行價格評估時,看似只有幾個參數,似乎很簡單,其實幾乎每個參數都難以確定,或者說難以準確把握。如預期收益是采用凈現金流量還是凈利潤,用稅前利潤還是稅后利潤;無風險報酬率是采用國債利率還是銀行利率,采用短期利率還是中長期利率等都有爭議;行業報酬率、社會平均報酬率等數據本身的準確含義就很難界定,等等。由于類似問題的存在,使得收益法預測和衡量參數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評估工作風險自然就隱藏其中了。

2004年1月9日證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的通知》第六條指出,為防止公司和評估人員高估未來盈利能力并進而高估資產,對使用收益現值法評估資產的,凡未來年度報告的利潤實現數低于預測數10%~20%的公司及其聘請的評估人員,應在股東大會及指定報刊上作出解釋,并向投資者公開道歉;凡未來年度報告的利潤實現數低于預測數20%以上的,除要作出公開解釋并道歉外,中國證監會將視情況實行事后審查。“資產評估是一門十分靈活的預測藝術”,用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價值,是最科學的方法。當無形資產復雜的不確定因素與其“預測”相結合,使得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在整個評估工作過程中面臨著更大的工作風險。采用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結果上下可能差幾十倍,因而“20%大限”激起了評估業的強烈反應。甚至有人預言“如果按這要求,大多數項目都要出問題,挨板子。”我們知道,證監會提出“20%大限”,用意是為了防范弄虛作假,提醒評估人員謹慎保守些,不能再根據客戶需求,隨意調節結果。但是,即便是完全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無形資產評估的有關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仍然在使用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的過程中,面臨著“20%大限”這一規定的巨大工作風險,更何況無形資產的外部環境也在不時地發生變化。因此,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必須審慎,盡可能地防范和規避其工作風險。

二、收益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工作風險的原因

收益法被公認為是最適合無形資產評估的方法,但由于其本身的技術要求,使得評估工作過程中存在工作風險。

(一)無形資產的評估范圍難以界定。資產評估的范圍一方面直接決定了評估的工作范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測算說明評估結論是否成立。實際上,在時間上是很難對技術型資產的經濟壽命進行可靠的測定。對一種新的技術型無形資產來說,它的經濟壽命是隨著技術開發的深度而不斷延伸的,用現行的法定年限或協議年限去測定,實際上忽略了無形資產的可持續利用性。因此,我們常在評估中結合有形資產去界定無形資產的評估范圍,但有形資產會隨著投入規模的大小而發生變化,使得無形資產的評估范圍難以界定。

(二)無形資產的收益期限具有不確定性。無形資產收益期限的確定,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法律合同壽命;二是經濟壽命。我們常常以法定或協議的有效年限為依據,但無形資產的收益期限要受技術進步和使用頻率的影響。而無形資產的價值主要表現為超額利潤。比如,一項技術型無形資產法定有效期為50年,但實際上3、5年后就會完成技術更新,原有的技術即使繼續受法律保護,也已不再具有先進性,不能再為所有者帶來超額利潤了。有的無形資產具有可持續開發的特性,如一些技術性無形資產的收益期限隨著其開發、升級而得到延長。另外,無形資產具有獨占性,當一項無形資產被所有者獨占時,可以較為清楚地確定收益,但隨著技術廣泛傳播,其價格、成本方面的獨占優勢逐漸喪失,收益期限也相應縮短。這些都使得無形資產在評估基準日的未來收益期限難以預測,具有不確定性。

(三)無形資產的收益難以預測、衡量或不相匹配。無形資產的收益是一種超額收益,它必須依附于直接的或間接的物質載體來表現它的價值。由于無形資產的存在使企業相關產品的產量、銷量增加或產品價格提高,或兩者兼而有之;由于無形資產的存在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形成了生產經營費用的節約額;自創無形資產的存在和應用節約了無形資產特許權使用費。而一個企業取得的收益,除了有資產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與人的素質以及市場和機遇等因素有關。企業的收益是資產與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在評估實踐中要單獨確定某項無形資產帶來的收益是很難甚至是無法分清的。對無形資產未來收益預測是否準確,直接影響到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而收益又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使得收益的預測帶有極大的風險。其次,對于委托方擁有的但未對委托方帶來收益的無形資產,資產評估人員往往難以掌握,這樣也就造成了資產收益不相匹配的風險。

(四)單項無形資產的收益分成率難以測定。無形資產必須與有形資產相聯系,否則就不能獨立產生經濟效益。在預測無形資產收益時,我們的做法是將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放在一起,然后通過收益分成率這個指標,將無形資產的價值從綜合價值中分離出來。由于直接測定無形資產的分成率較為困難,通常先測算有形資產的分成率,再計算無形資產分成率。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分離出來的收益并不單是一種無形資產帶來的,它是除有形資產以外各種無形資產價值的綜合反映,單項無形資產的收益分成率難以測定。

以上是在采用收益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工作風險。除此之外,如市場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市場供求及無形資產競爭情況;無形資產使用狀況、機會成本;客戶背景、行業性質、經濟規模、管理水平、經營前景;評估人員執業水平、工作經驗方面的欠缺等,也增加了收益法對無形資產評估的工作風險。

三、收益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工作風險防范措施

針對收益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工作風險,主要應采取以下措施,進一步防范和規避風險,提高評估工作質量。

(一)加強評估人員風險意識,詳細了解被評估無形資產的基本狀況。資產評估工作是由評估人員具體操作的,評估風險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估人員。因此,必須加強評估人員隊伍建設,在評估具體操作中,嚴格按評估規范意見操作。評估人員應詳細了解包括無形資產的取得過程、歷史沿革和公司概況;公司經營環境及市場情況;無形資產的產權狀況;相關法律、法規及會計特別規定情況;相似無形資產的最新狀況等情況。有些時候,委托方往往因為自己的利益,將失真失實的無形資產的歷史資料提供給評估人員,而評估人員又常常難以查清這種有目的的失真失實資料,這就給無形資產的評估帶來了工作風險。因而,資產評估人員要有風險意識,對委托方提供的資料嚴格審查,并借助合法的、有效的、輔助的手段,識辨委托方提供資料的真實性。

(二)加強對有關數據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要有步驟、有條不紊地組織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反復查對全部有關資料,從一切來源到每份制表單上所引用的每一條數據均應反復細心查對,避免差錯。由于收益法是預測未來收益并進行折現的方法,而無形資產在預期收益、收益期限、收益分成率預測等方面又存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所以在評估時一定要重視數據資料的來源,并對其進行分析。由于不可能得到十分完整的市場資料,僅按手頭上所掌握的全部資料而得出的結論并非一定準確可靠。因此,應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慮發生某種誤差的可能性及其相應的、適當的處理措施,避免在模型問題上走捷徑,要將模型建立在歷史財務報表的基礎上,并充分了解企業財務報表中會計和稅務的復雜性,避免重復計算資產。在收益的預測時,要根據適度績效情景,正確地把握資產的收益。并且,資產評估人員應對委托方提供的被評估資產范圍進行認真清查、嚴密分析、合理推斷,包括需要進行相關的市場、行業等調查,理順資產與收益的匹配關系。

收益法的主要技術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風險投資評估;AHP;灰色關聯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02

一、引言

風險投資成為推動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風險、高收益”屬性決定了風投企業必須對各項目進行篩選與評估,而這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建立一套科學的、系統的、實用的評估體系,從風險投資形成之初就已被國內外學者深入地研究。

目前在風險投資實務界,被廣泛應用的一種評估體系是層次分析法(AHP),它把多個目標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決策分析。然而,在風險投資過程中,風險投資企業與風險企業處于信息不對稱地位,這就使整個投資項目的指標信息處于“部分確知,部分不確知的狀態”,具有很高的灰色性,也就是說許多評估變量的內涵具有不確定性,而對于這類變量的處理采用“灰色系統型”處理,比采用“模糊型”處理更準確。因此,根據以上特點,本文選用“灰色系統理論”結合"AHP"構造“灰色層次綜合評價法”來進行風險投資項目的評估決策。

二、相關文獻綜述:

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模型即層次分析法,是美國匹茲堡大學學者Thomas L.Saaty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該方法首先建立從上至下的因果層次關系,然后通過相同層次的相關因素間兩兩橫向比較,再通過不同層次間的縱向比較,最終來確定方案的優劣。層次分析法主要是針對多個決策方案,通過相互比較,確定優劣。

灰色系統理論,是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創立的一種研究“小樣本,貧信息”系統的理論,其中的灰色關聯分析是根據各因素變化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因素之間關聯程度的方法。此方法通過對動態過程發展態勢的量化分析,完成對系統內時間序列有關統計數據幾何關系的比較,求出參考數列與各比較數列之間的灰色關聯度。

王達政(2005)論述了灰色系統理論應用于投資風險項目的基本過程。張新立、楊德禮(2005)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風險企業的實際情況, 從生產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和自然風險6個方面, 建立了風險投資項目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 利用灰色系統理論結合實例給出了風險投資項目的風險多層次灰色綜合評價方法, 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唐萬梅(2006)從R&D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風險、環境風險5個各方面出發,利用灰色系統理論建立了一種新的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多層次綜合評價模型,給出了一種確定各指標權重的新方法。結合實例并與其它方法結論進行了對比,發現將此方法應用于高技術風險投資項目的篩選中,獲得了較好的預期結果.

從以上文獻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風險投資的灰色關聯多層次分析體系模型的運用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對風險的劃分沒有系統化和標準化;由于運用不同類別風險的比較,導致風險的可比性較差;第二,很多學者忽視了收益的影響。我們知道風險與收益是投資決策中的兩個重要的決定因素,任何投資決策的確立都離不開對風險與收益的計量權衡。如果離開其中之一(收益),而孤立的去討論研究另外一個影響因素(風險),那么其評估決策也必將是片面的。考慮到上述問題,本文在以上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一方面系統性提出了在風險投資評估時的風險劃分體系。另一方面,引入了收益因素,把收益和風險結合起來一起考慮,再結合灰色關聯度分析方法,提出風險投資項目綜合評估體系。

三、風險投資項目綜合評估體系

1.風險投資項目風險評估指標

一般而言,根據風險的可分散性,風險可以分為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風險投資也面臨著這兩種風險,系統風險是由于整體的宏觀因素變化所引起的,這是參與者不可控制的;具體到風險投資項目而言,它主要包括政策風險(A)、環境風(B)險、退出風險(C)和法制風險(D)。政策風險主要是指國家政府對產業的政策取向,可分為鼓勵、限制、禁止等情形;環境風險主要是指企業所在地域的社會治安、交通設施、科研設施、地理位置等所帶來的影響;它主要有3個指標:社會交通設施(B1)、科研設施(B2)、地理位置(B3);退出風險主要是指資本市場的發展能否為風險投資企業提供良好的退出途徑,它主要分為兩個分項指標:退出的難易程度(C1)和退出的方式選擇(C2);法制風險主要是指國家法律體系的變化所引起的風險(例如最低工資標準等)。

而非系統性風險,也稱可分散風險,是由項目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所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它只存在于相對獨立的范圍,或者是個別行業中,它來自項目內部的微觀因素。它主要包括技術風險(分為技術先進性E1、技術適用性E2、專利與知識產權E3、技術周期性E4指標)、產品風險(分為產品的可替代性F1、產品的價格優勢F2、產品的穩定性F3指標)、市場風險(分為市場容量G1、產品競爭力G2指標)、創業團隊與管理風險(分為管理的決策水平H1、創業者的知識水平H2、創業團隊結構H3、創業者對企業的發展方向H4指標)、財務風險(分為財務管理風險I1、財務結構風險I2指標)。

2.風險投資項目收益評估指標

在評價風險投資的收益時,我們不僅僅只考慮經濟收益(J),同時還把社會收益(K)納入到評估體系中來,經濟收益的分項指標包括三個:預期投資收益(J1)、投資收益率(J2)、投資回收期(J3);社會收益的分項指標分為吸納就業(K1)、環境保護(K2)、勞動環境與強度(K3)三個指標。

綜合考慮風險和收益,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得到如下分層分析法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

四、灰色關聯度評價模型

灰色關聯分析法是一種多因素統計分析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一般來說,幾何形狀越相似,變化趨勢越接近,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關聯度評價方法是通過計算關聯因素變量的數據序列(即評價數列)和系統特征變量數據序列(即比較數列)的灰色關聯度,進行優勢分析,得出評價結果。

1.計算灰色關聯度的基本步驟

(1)由原始序列集確定評價序列和比較序列;設x0 ={x0(k)|k =1,2,…,n}為評價數列,xi ={xi(k)|k =1,2,…,n;i =1,2,…,m}為比較數列;

(2)無量綱化。由于實際評價系統中各指標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綱,且類型不同,故指標間具有不可共度性,難以進行直接比較,因此,在綜合評價前必須把這些指標進行規范化處理。本文采用初值化進行無量綱化(即同一指標序列的數據除以該序列的第一個數據);

(3)計算關聯系數.比較序列Xi對于參考序列X0在k點的關聯系數為:

其中, 稱為分辨系數.越小,分辨能力越大. 其中∈(0 ,1) ,本文取= 0.5.

(4)計算灰關聯度。由于關聯系數的計算得到的是各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在各點的關聯系數值,結果較多,信息過于分散,不便于比較,因而有必要將每一比較序列各個時刻的關聯系數集中體現在一個數值上,這個值即是關聯度。通常關聯度的計算方法采用平均值法:

(5)計算相對權重測度:

令πi為序列Xi對于序列X0的相對權重測度,則

2.灰色關聯分析綜合評價模型的定量算法設計

我們結合前面介紹的層次分析法指標體系與灰色關聯度評價模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對其指標權重進行測度。

(1)首先對子準則層下的各分指標計算其權重測度,從而計算子準則層各指標的評價值,將此評價值作為子準則層各指標的原始指標值,進而計算主準則層的評價值,根據風險與收益存在反向關系,給予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收益三個主準則層指標不同的權重,然后計算風險綜合評價值的大小排序,作為選擇投資對象的先后順序關系。

(2)接下來以“技術風險(E)”為范例,說明計算步驟。技術風險(E)中包含四種分項指標:技術先進性E1、技術適用性E2、專利與知識產權E3、技術周期性E4,其中若技術越先進,則風險程度越低,所以構建序列集={ Xi| i = 0 ,1 ,2 ,3} 中,稱X0為技術先進性因子序列, X1為技術適用性因子序列, X2為專利與知識產權因子序列, X3為技術周期性因子序列。令X0為參考序列,則根據灰關聯分析理論有:

為技術先進性灰色關聯系數。

采用平均值法計算得到灰關聯度,如前所述,灰關聯度為

(3)計算相對權重測度:根據上一部分介紹,相對權重測度采用的算法為:

(4)子準則層和準則層各指標評價值的計算因技術適用性越強、專利和知識產權越豐富,技術周期越小,其技術風險越小,因此,可如下計算技術風險評價值:技術風險評價值=技術適用性因子*+專利和知識產權因子*+技術周期性因子* 。

類似可得其它子準則層指標的評價值,以此作為子準則層指標“市場風險、產品風險、財務風險、管理風險、環境風險、退出風險、法制政策風險、社會風險和經濟收益、社會收益”的原始指標值。

采用類似的方法遞推計算準則層指標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和投資收益指標的評價值。

(4)目標層“項目風險”評價值的計算

因為在目標層“項目風險”指標中,系統風險、非系統性風險和投資收益三個指標其性質不同,不再適合運用上述類似方法推算求風險評價值,按照評估與決策的慣例,風險與收益的權重基本相同,而所有與項目相關的風險中,非系統風險屬于影響項目運行、項目的評估和決策的內因,因此,在整個評估過程和結果中,它起著主導作用,所占的權重要大于系統風險,故而,本文采用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與收益的權重比為3:3.5:3.5。同時從投資者來看,收益指標對風險指標具有抵充的作用,因為一定收益是對風險的補償。所以,最用項目風險的評價值計算公式為:

項目風險評價值=0.3*系統風險評價值+0.35*非系統風險評價值―0.35*收益評價值

結束語

風險投資的項目評價是一個多目標、多因素的綜合決策過程,涉及多種定性的和定量的因素。本文在在傳統層次分析法上進行改進,同時利用灰色關聯度理論建立綜合評價模型,給出了一種確定各指標權重的新方法。區分風險的不同屬性有利于科學的確定權重,同時加入收益指標,使得評價體系更完善。使其評價結果更客觀、更可信、為多層次、多準則綜合評價系統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唐萬梅.基于灰關聯分析的多層次綜合評價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6(06):25-29.

[2]張新立、楊德禮.多層次灰色評價法在風險投資項目決策中的應用[J].評價與預測,2006(10):140-142.

[3]王達政.投資項目中的層次灰色評價及其應用研究[J].評價與預測,2005(04):69-71.

[4]劉健鈞.創業投資制度創新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43-51.

[5]胡笙煌.主觀指標的多層次灰色評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6(01):12-20.

[6]TyebjeeTT, BrunoAV. 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vestment activity[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09):1051-1066.

[7]成思危.風險投資論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27-30.

[8]徐憲平.風險投資的風險評價與控制[J].中國管科學,2001(04):75-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坪县| 富锦市| 阿瓦提县| 易门县| 长沙市| 汉沽区| 璧山县| 安国市| 东兴市| 临潭县| 河曲县| 旺苍县| 明水县| 莱州市| 个旧市| 永靖县| 安陆市| 任丘市| 灵寿县| 和平区| 兴国县| 奇台县| 扶风县| 中超| 罗平县| 报价| 尼勒克县| 前郭尔| 清丰县| 大荔县| 牙克石市| 冷水江市| 子长县| 休宁县| 和平县| 托里县| 当涂县| 体育| 卓资县| 海伦市|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