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節炎的康復治療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2
膝骨關節炎屬于一種關節型疾病,屬于慢性病,尤其是在當前我國老齡化發展快速的局勢下,這類疾病患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漲的局勢。但是,至今針對膝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其治療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且療效明確的康復治療方案。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膝骨關節炎關節鏡術后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評價,收治膝骨關節炎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膝骨關節炎患者102例,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齡45-76歲;對照組51例,男26例,女25例,年齡46-79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術后采取常規性的藥物治療,具體流程如下:首先對患者的膝蓋周圍進行消毒處理,醫護人員需要在患者膝蓋處找到膝眼,將針插入到關節腔后迅速向回抽,將患者膝蓋中的積液抽盡后將透明質酸鈉注射到患者的膝蓋骨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注射的透明質酸鈉要控制在兩毫升;注射完畢之后,將針拔出,將無菌敷料敷在患者的膝蓋上,叮囑患者來回進行活動,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藥物均勻散開,注射的次數一周一次,治療五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采用康復訓練以及物理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判定標準分為四個階段:(1)痊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膝關節已經恢復到正常,沒有任何疼痛感覺;(2)非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活動也基本不受任何限制;(3)有效:疼痛基本上消失,關節活動有輕微疼痛感;(4)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得到任何改善,關節活動疼痛感強烈。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兩個月、四個月、六個月的膝關節功能情況判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數據的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
2.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經過不同的方法治療后,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占有優勢。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膝關節疾病患者通過手術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病變的部位,但是如果不妥善的進行術后康復治療,患者的膝關節就會發生功能。因此,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妥善的進行康復治療。首先對患者采取分段式康復訓練,第一階段是術后一周內。手術結束后第1天,對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每天鍛煉10min,分2次;手術結束后第2、3天,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每天進行30min,分3次進行,在手術結束3d后,將患者膝蓋處的包扎物取出,觀察患者的關節是否存在積液,如果沒有積液,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做膝關節持續被動運動練習,每天進行2次,l次20min;如果患者的膝關節中有積液,應該將康復訓練推遲,再次對患者進行抽液治療。第二個治療階段,是在患者手術結束后7-21d,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膝關節伸屈鍛煉,鍛煉患者的大腿后側肌群、膝關節內收活動,在此期間不施加重物練習。第三個階段是手術結束21-30d,護理人員讓患者自行鍛煉,不能攀扶任何東西,并給患者施加重物進行鍛煉,每天鍛煉3次,1次10min。第4四個階段是手術結束兩個月后,護理人員讓患者進行散步、慢跑等鍛煉耐力的運動。
除了上述所說的物理治療外,還要給予患者實施相應的物理治療,具體為:對患者使用超短波機,針對患者的膝關節進行熱量治療法,每次治療的時間要維持在15秒,該方法有助于患者膝關節的內部循環,有效地將膝關節中的代謝產物處理干凈;之后使用電腦中頻電療機的中等頻率,對患者進行電流治療,治療時間20秒,1次/d,1個療程15d,這種做法類似于推拿,能夠有效地促進血液淋巴液循環,能快速地改善骨骼肌的收縮功能。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
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50例,隨機分為訓練組和對照組,訓練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齡47.5歲,平均病程7.1a,X線檢查:2期10例,3期11例,4期4例;對照組25例,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齡45.5歲,平均病程8.1a。X線檢查:2期11例,3期11例,4期3例。兩組均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及功能障礙等表現,有的嚴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除了對患者生理、心理、營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進行正常評估外,全部病例按美國風濕病學會提供的一個可供評定病殘的分級標準進行分級,治療均按我科協助的治療方案:四聯療法,即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和中藥湯劑。訓練組,治療訓練前行全面檢查,包括晨僵情況、關節腫痛數、肌力,20m步行時間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情況。治療訓練后第2周復查一次,對照組按我科協助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未經過康復訓練。
2康復護理方法
2.1急性期
急性期關節疼痛劇烈,有全身癥狀,應完全臥床休息,為了防止各關節的屈曲攣縮,臥床時要保持正確的。床墊不宜太軟,仰臥時枕頭不宜過高,因患者頸椎有時受累,前臂保持旋后位,髖關節、膝關節盡量保持伸展位,踝關節保持零度位置,避免被褥壓迫。為保持關節功能位,可選用夾板固定,但固定時間一般≤2周,取2次/d~3次/d俯臥位,5mm/次~20mm/次,避免髖、膝關節的屈曲攣縮。經治療后關節疼痛減輕,全身癥狀改善可適當運動,以床上運動為主,這些運動對于維持和改善關節,肌肉的功能,防止關節畸形,具有重要的作用,應每天堅持,但運動要適量,應以不影響全身癥狀的改善為標準,由1次/d,5min/次~10min/次,逐步過度到2次/d,1h/次~2h/次。局部按摩,主要對病變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縮。針灸阿是穴、足三里,1次/d,20min/次,10d為1個療程。
2.2穩定期
若受累關節無法充分運動時,給予輔助運動或被動運動,也可作牽引,以增加關節活動范圍,以患者稍感疼痛為限,可利用徒手、滑輪、彈簧、沙袋、橡皮條進行鍛煉,以保持和增加肌力,訓練前最好先進行溫熱療法。阻力要逐漸增大,活動次數不宜過多,以不致引起疼痛為度,活動后以不感到明顯疲勞為限,一般1次/d,10遍/次。步行訓練,早期盡量避免負重步行,可以靠雙拐、單拐和矯形器進行負荷步行訓練。在步行的基本動作完成時,要注意及糾正不良步態。日常生活訓練,包括移動動作、飲食、更衣、沐浴、個人衛生等各種基本動作和技巧。訓練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給患者以充分完成動作的時間,并努力創造訓練機會,多給指導,少給輔助,盡量讓患者獨立完成動作,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強化,以提高熟練度和技巧度。針炙關元、足三里、陽陵泉、外關,1次/d,30min/次,10d為1個療程,此病病程長,且纏綿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大多數患者情緒焦慮、悲觀,甚至有厭世之感,覺得自己是一個廢人,給家庭、社會帶來負擔,在以上訓練時,護士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相關的知識教育;指導患者服藥和各種功能訓練;學會鑒別科學和為科學治療的區別點,減輕身心和經濟負擔;鼓勵患者建立堅強的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
2.3療效標準
顯效:關節腫痛明顯減輕,晨僵時間明顯縮短,肌力及20m步行時間明顯好轉,自理能力基本恢復;好轉:關節腫痛減輕肌力及20m步行時間有改善,自理能力部分恢復;無效:癥狀體現較入院前比較無變化或加重。
3結果
經統計學處理,康復訓練2周,訓練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康復訓練4周后,訓練組與對照組之間顯效率差異有顯著性,χ2檢驗,P
4結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多發性、非特異性的關節炎癥,屬于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的一種。病程緩慢遷延,起伏不定。反復發作和逐漸造成關節畸形、強直,雖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可造成嚴重殘疾。據統計,患病率為0.3%~2.1%。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由于疼痛,關節活動受限以及長期的運動不足,常常導致關節畸形肌力低下或廢用性萎縮,以致于部分或完全喪失工作能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通過早期的康復訓練以縮短康復時間,保持關節功能位和適當的活動度以防止關節畸形,增強肌力,防止廢用性萎縮,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工作能力。本組病例訓練組2周、4周顯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分別提高41.7%和61.9%,經統計處理,康復訓練2周,康復組與對照組之間顯效率差異無顯著性,康復訓練4周后,訓練組與對照組之間顯效率差異有顯著性(P
參考文獻:
[1]李樹貞,趙曦光.康復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9.
關鍵詞:“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膝骨關節炎;西醫治療
中醫骨傷技術相傳已久,目前,正骨按摩手術就是骨傷技術中廣泛應用的技術,治療以“簡、驗、便、廉”等中醫骨傷治療特色為主,成為目前“燕京骨傷派”中最有特色的治療手段[1]。博眾家之所長,集骨傷治療精髓,多位臨床經驗豐富的學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加以創興,形成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的骨傷治療方案,以此作指導思想,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對于其療效,學界尚有爭議。本組研究對膝骨關節炎患者采取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療,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3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行“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療為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60.3±5.8)歲。病程0.1~11年,平均年齡(3.5±0.5)年。另選同期3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行西醫治療為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1.5±6.8)歲,病程0.2~10年,平均病程(3.8±0.6)年。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患者;藥物過敏史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行“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療,根據手法診斷、病理及放松反應點手術及點穴、活絡關節的步驟及操作順序,選擇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腎俞等穴位針刺、推拿,起到通經活絡、激發局部經氣的作用,扶正驅邪。每次20min,每周3次。使用中藥湯劑,方藥為白芍10g、當歸15g、川芎10g、茯苓12g、獨活15g、杜仲10g、防風12g、黨參15g、生地10g、細辛3g、甘草6g、寄生15g、秦艽10g。根據患者癥狀加減劑量。
對照組患者行西醫治療,經關節穿刺注射玻璃酸鈉20mg,每周一次,連續治療5周。以1500/min中頻電刺激股四頭肌,每日2次,。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后臨床效果及關節功能評分情況進行分析。膝關節評分,以Lysholm膝關節評分法進行,負重、關節不穩、腫脹等8大項、35個小項進行評分,以百分制對膝關節功能量化,對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
1.4統計學分析
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X2檢驗,P
2.結果
2.1治療效果分析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為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分析[n(%)]
2.2治療前后的膝關節功能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經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有明顯改善,但是觀察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評分分析(X±s)
3.討論
中醫講膝骨關節炎歸屬于“膝痹”的范疇,膝痹是以病變部位而命名,為五體痹的一種。膝骨關節炎發病機制,是一種傳變至筋骨,由淺到深的過程,大多數學者認為[2],膝骨關節炎主要源于筋骨。中醫認為[3],筋骨為相互依存關系,在人體中,每一處都可以顯示筋骨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體筋主要附著于骨,而股為干,筋為綱,正是形象的詮釋了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4]。筋骨并重為中醫骨傷治療中一項基本原則。
在學者的膝骨關節炎臨床治療中,堅持使用“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療,并加以創新。膝骨關節炎中,皮肉筋脈骨為此病的病變順序,筋到骨是必然的發展過程,先發生筋病變,隨后再累及骨,隨后處于筋骨間。根據中醫治療原則,治未病角度,膝骨關節炎的主要病變為筋時,及時作筋的治療,能有效預防病情進一步發展[5]。同時,痹癥外因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手足六經均需要經過四肢,因此,風寒濕邪最易導致四肢筋脈受損,筋脈受損的可能性較高[6]。筋為運動系統的主要組成,筋使全身活動自如,主一身運動。膝為筋之府,膝功能下降,也是體現了人體的運動功能受到影響。“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的治療思想源于此[7]。
手法治療,促進膝部的血液循環,加速炎癥的吸收,對膝關節的疼痛感進行換屆,正骨與活絡手法聯合,起到筋骨同治的作用。加以中藥調理,主要為祛風除濕、 益腎強筋骨,扶正祛邪。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與文獻報道一致[8]。提示,對膝骨關節炎患者采取“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療,療效顯著。綜合上述,實施“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是一種安全性高,且效果顯著的治療方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石勝,吳耀持.膝骨關節炎10年治療概況:缺乏公認的評價標準及治療方案[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28):5268-5271.
[2] 劉淑剛,王金榜.現代中醫對膝骨關節炎的認識[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3):1473-1475.
[3] 張凱.中醫手法結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6):23-24.
[4] 顧磊,喬凱輝,湯明等.舒筋散熏洗配合手法治療早中期膝骨關節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5):221-223.
[5] 胡洪波,張蘇斌,張龍龍等.中醫聯合玻璃酸鈉膝關節內注射治療膝骨關節炎的Meta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7):707-709.
[6] 袁長深,梅其杰,郭錦榮等.緩解膝骨關節炎的中醫外治療法的近況[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8):1984-1985.
雖然100多年以前,已經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病名,而且此后世界各國對本病的病因也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可惜直到如今,仍無定論。一般來說,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祖國醫學對該病早有精辟的記載。古代醫學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于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與病程差異很大,從短暫、輕微的個別關節受累到急劇進行性的多個關節受累及周圍血管炎。關節侵犯程度與周身癥狀及關節外表現的輕重不平行。
類風濕關節炎癥狀雖是本病最突出的表現,但最初卻不一定出現關節的癥狀,而且還不一定是最明顯的臨床表現。病人通常先感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手足麻木、刺痛。繼而出現1~2個關節的疼痛和僵硬,僵硬往往在晨間較為明顯,可持續幾小時,此時關節的外觀并無異常。接著便出現關節腫大和疼痛,逐漸為對稱性多關節痛。四肢大、小關節呈游走性疼痛、腫脹。近端指骨間關節呈具有特征性的梭形腫脹。關節腫痛的結果,使活動受到限制,慢慢就出現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變形。有的病人病變累及下頜關節,以致張口困難,連吃蘋果、梨、饅頭都不方便,如果四肢的重要關節僵硬變形的話,病人不但喪失了勞動力,甚至連生活也不能自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類風濕關節炎不是一個關節局部的疾病,而是一個全身性疾病,因此,有的病人可出現全身其他系統的病變表現,如皮下結節、皮膚潰瘍、淋巴結腫、肺纖維化、脾腫大等。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目的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控制病情進展,阻止發生不可逆的骨改變,盡可能地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由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很多,一般將其分為非類固醇抗炎藥、改變病情藥(慢作用藥)、糖皮質激素。非類固醇抗炎藥作為抗風濕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起效較快,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怡美力、莫比可、布洛芬、酮洛芬、萘丁美酮等。改變病情藥有氨甲喋呤青胺、氯喹柳氮磺吡啶、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環孢菌素、雷公藤等。其中,糖皮質激素應用于臨床已有半個多世紀。
有了這么多藥物,究竟如何來使用它們呢?在治療中,為了取得更好的療效,除有好藥外,還要有好的治療方法。哪些藥先用,哪種藥后用,抑或幾種藥加起來用,其中自有竅門。
多年來,對于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都采用所謂的“金字塔”方案,即對初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給予一般性措施如理療和休息外,還給予阿司匹林和其他非類固醇抗炎藥一段時間,對不能奏效或不能耐受者加用慢作用抗風濕藥,最后再用糖皮質激素?!敖鹱炙狈桨鸽m順應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發展趨勢,避免了慢作用抗風濕藥物的許多不良反應。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由于類風濕關節炎滑膜病變只在最初兩年間進展很明顯,50%關節骨破壞在此期間出現,若按部就班,像爬金字塔那樣,逐級由塔底向塔頂攀登,則會坐失良機,90%的關節會出現破壞性損害,甚至壽命比普通人群低。因此,近年來治療該病時采用了更為積極的方案,以改善其預后。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趨向于聯合治療。聯合治療是指慢作用藥中的兩種或更多種藥物的同時聯合使用,其目的是加強療效,而不增加不良反應。1989年,有學者提出了“下臺階”方案,即從上而下,一級一級地走,在起病初期就應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強的松),以控制其炎癥,并很快地繼續以幾種藥物的聯合應用,包括非類固醇抗炎藥及一種以上的慢作用藥。這樣的聯合治療,能使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最大程度地各自發揮其作用,以盡量控制類風濕關節炎,防止骨破壞。1990年又有學者提出了鋸齒形模式,即所使用的改變病情藥一旦失效或病情加重,則換用其他改變病情的藥物,使病情再次緩解。這些方案與傳統用法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早期加用了慢作用的抗風濕藥,從而使病情能及時得到控制,阻止病程的進一步發展,使病人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風濕病;中醫藥;治療;優勢
1 風濕病的治療概述
風濕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致殘疾病之一。一般是指以筋膜、肌腱和肌肉等部位疼痛為臨床表現特征的疾病的總稱。風濕病的治療方法包括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西醫藥治療主要采用免疫抑制藥物、抗炎藥等為主,但其副作用較大,而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優勢明顯,蘊含著極大的潛力,下文將重點歸納總結中醫藥治療的優勢和特點,以促進風濕病患者的早日康復。
2 風濕病的治療過程中中醫藥治療的優勢歸納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有著明顯的優勢,主要包括:
2.1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能調節和提高免疫功能
已有的藥理研究表明,中醫藥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從而有效的控制疾病的進展。在風濕病的免疫功能上,中醫藥制劑能很好的調節免疫功能:(1)使亢進的體液免疫下降, 使低下的細胞免疫上升;(2)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補陰助陽、平調陰陽都能提高皮質激素水平;(3)調節血管通透性,消除血管壁炎癥,增加血管通透性以促進瘀血吸收;(4)調節血液黏度、促進循環加速血流等。通過中醫藥的免疫調節功能,調節人體的身體癥狀,建立正常的免疫系統的功能,以達到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的作用。
2.2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能有效的緩解疾病進程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能有效的緩解疾病進程方面優勢明顯,不但能減輕患者的疼痛,而且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環節疾病的治療進程。比如慢性風濕病,可采用中醫藥治療為主的治療方案,采用活血祛瘀,疏風祛濕等不同的治療方法,使得患者更易于接受,通過有效的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達到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疾病進程的目的。
2.3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副作用較少,能彌補西藥的不足
相對西藥治療風濕病而言,中醫藥副作用相對較少,能彌補西藥這方面的不足之處。在治療風濕病的過程中,以中醫藥為主的基礎上,合并使用中醫藥和西藥,已經成為了臨床治療風濕病的主要方法。比如合并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和中醫藥治療,不但能有效地減少患者對激素的依賴,還能減少疾病的反跳癥狀;合并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和中醫藥治療,也能彌補該藥物持久性弱的療效,加強其清熱鎮痛的療效;合并使用糖皮質激素作用的藥物和中藥,可以有效的減輕激素帶來的副作用,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2.4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能充分發揮整體調節的功效
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能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疾病的整體調節的最大特點。中醫藥治療能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身體特點入手,首先區分患者的病性,如寒性、熱性、實性和虛性等;其次再根據病性來區分患者的痹性,如寒痹、熱痹、濕痹和風痹等;繼而綜合判斷患者的癥狀,從整體上制定調節的方案,如腿足屈伸不利、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內有氣血虧虛等癥狀特點。
2.5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的療效較好
大量的臨床試驗表明,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的療效較好,方便患者攜帶服用,應用較廣。例如痹隆清安等在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方面表現突出,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從青風藤中提取青藤堿和從白芍中提取白芍總苷等中醫藥在治療風濕病方面也表現不俗,顯示出了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2.6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針對性較強
隨著中醫藥研究的加強和發展,在治療風濕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比如在抗關節炎、抗敏、提高免疫能力方面、在消炎止痛方面、在調節免疫功能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如丹皮治療皮下瘀點,因其有抗血管炎、抗栓塞的作用等。如能將這些成果和風濕病的治療相結合起來,使得風濕病的治療更有針對性,從而更好的促進中醫藥在風濕病治療中的發展和應用。
2.7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不良作用小,可長期服用
由于大多數中醫藥的不良作用小,可長期服用。臨床型實驗研究表明,某些慢性風濕免疫病患者已經服用中藥長達5-10 年之久,并沒有因為服用中藥而引起不良反應。但風濕病患者在服用中藥過程也要注意保護脾胃,也要盡量避免服用少數有明顯副作用的中醫藥,減少其可能帶來的不良作用。
2.8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要養治結合
中醫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要養治結合,特別是在康復過程中,要在強調中醫藥的療效的同時,注重調養,注重養治結合,預防復發,以促進風濕病患者的早日康復。一方面,在風濕病的治療中要合理調養膳食,加強食療法的治療。中醫藥的食療法對風濕性病具有特別的療效,特別是對風濕病關節炎患者,應選用富含維生素與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和富含高蛋白質的補益肝腎類食物所制成的藥膳;另一方面,在風濕病的治療中還要加強起居的合理調理和情趣的培養,避免陰冷潮濕的環境,避免患者由于服用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帶來的副作用。
3 總結
總之,中醫藥治療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立論和大量的臨床經驗,在治療風濕病的過程中,要針對不同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身體特點,靈活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充分體現中醫藥在治療風濕病過程的優勢作用,有效的風濕病患者的疼痛和疾病的進程,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的整體調節功效和針對性強、副作用小等特點,注重養治結合,最終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以促進風濕病患者的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曠惠桃. 論風濕病中醫藥治療的優勢[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7(6):7-10.
[2]張永生,柴欣樓,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研究概況[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