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物力學;理念;中西醫7年制;中醫傷科學;教學

中醫學院7年制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醫科學生能達到碩士學位的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要求該專業學生在畢業后能掌握臨床醫學的診療技能及在基礎醫學領域能夠進一步深入研究本專業所要求的專業知識。《中醫傷科學》[1]作為7年制中西醫專業的臨床課程,在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課程設置是該專業學生第5年的學習課程,所使用的教材與5年制的教材是一致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學時為7年制學生教好《中醫傷科學》,使其能夠達到大綱要求的標準―即掌握系統而深厚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必要的現代醫學知識和診療技能,并有一定的科學研究的能力,需要在教學中引入很多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為此,在該臨床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引入生物力學的理念以引導醫科學生在中醫骨傷科領域能有一全新的認識。

1生物力學的概念

生物力學是由生理學和工程學的結合來解決生物體相關臨床問題的研究學科,強調在臨床診斷、治療和疾病預防為主的應用。其包含的領域相當廣泛,微小至細胞,大到組織、器官或是動物體中部分系統的運作功能等,皆為生物力學研究的重要范疇[2]。所謂骨科生物力學,即是應用生物力學的方法來解決骨科所遇到的問題[3]。骨科生物力學將工程原理,特別是機械力學原理應用于臨床醫學,是需要將醫學與工程學結合以跨學科的方式服務于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學科。

2骨科生物力學的教學方式

既然是以生物力學的方法解決骨科所遇到的問題,那么需要在教學中把握那些內容呢?從工程學角度來說,力學的基本術語有負荷、彎矩、剛度、懦變、懦變位移、自由度、延展性、彈性、平衡、疲勞曲線、模量、力偶等基本概念。如果學校沒有專門開設工程力學課程,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如此多的概念及原理是不現實的。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理解此概念也是教改的一項重大命題。

2.1采用多媒體方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有很強的直觀性和交互性,可方便的進行人機雙向交流,快捷的在各媒體間進行跳轉,亦可作為資料保存,便于學生查詢[4];多媒體的另一大優勢是具有大容量、多信息渠道,可有效地開拓醫科學生的視野。通過自己制作的CAI(計算機輔助教材)課件以及購置的CAI課件,這種多渠道手段的匯集,能夠使原來抽象難懂的內容形象化和具體化,更加生動、直接,使得教學內容重點突出,圖文并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多媒體的制作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制作關于力學的基本概念的介紹,并以形象化的圖片或動畫來使得該專業學生能夠快速掌握。

2.2授課方式的調整按照《中醫傷科學》教材的設置方式,其教學的順序是:解剖復習、病因病機、診查要點、治療。按此教學過程在課堂上講授,往往顯得枯燥沉悶,沒有新意。而醫科學生在理解采用何種復位手法、為什么要用某一固定予以固定,又為何對某種類型的骨折要采用內固定手段等內容時,卻又顯得無所適從。這是醫科學生初次接觸到骨科領域,對生物力學的原理不夠了解所致。在教學中,筆者采用在應用解剖復習中增加生物力學的基本概念,如載荷、剪切力、應變等,先使醫科學生能有一初步的了解;接著,在固定、手法復位、切開內固定等章節教授時,再以具體病例―問題為中心指導,就能使醫科學生知道其所以然。在以具體病例為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讓其能以生物力學的概念來解釋、處理骨折、脫位等骨創傷疾患,使之能以科學、精確、具有嚴密邏輯性來掌握骨科疾病的處理規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無論醫科學生在課堂上對于基礎理論掌握得是多么的扎實,但歸根結底是要求醫科學生能夠在臨床實踐中準確地把握疾病。而對于中醫骨傷科來說,基本的動手操作的內容有傷口包扎、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石膏托固定、骨牽引操作等內容。對于動手實踐的操作不應是帶教老師手把手教會就可以了,如何把生物力學的理念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去才是關鍵。如在肩關節前脫位復位的操作過程中,雖然書本上提到又牽引推拿法、手牽足蹬法、拔伸拖入法、牽引回旋法、椅背復位法、懸吊復位法等方法,作為學生究竟應該如何掌握復位的手法呢?是不是所有手法都應掌握呢?各種手法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呢?手法間有無區別呢?在實踐課教學時,如果不加分析地填鴨式灌輸給學生的話,日后在臨床上,他們仍將無法快速地勝任該工作。在教學中引入杠桿原理后就可以總結出肩關節所有手法的基本原則是:以腋窩為支點,以肩關節彈性固定位順勢外展外旋、內收內旋即可復位。但是,做完一個小實驗―支點的面積與載荷之間的關系,醫科學生很快明白如果腋窩的支點面積很小將可能在支點處發生骨折現象,所以他們能夠總結出以牽引推拿法復位法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手法。

2.4結合臨床,引入新進展當醫科學生在臨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生物力學的概念有了基礎的認識后,對于生物力學方面的一些新進展的介紹就會有全新的認識,也樂于接受這樣的理念。針對7年制的學科特點,注意引入關于骨骼系統研究的方法,如有限元素法。這種新進展的研究方法一般是以講座的形式予以介紹的。如講述有限元素法的基本思想時,先將研究對象的連續求解區域離散為一組有限個、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聯結在一起的單元組合體。按單元以不同的聯結方式進行組合,且單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狀,因此可以模擬成不同幾何形狀的求解小區域;然后對單元(小區域)進行力學分析,最后再整體分析[5]。引入這種分析方法,一者可以使7年制的醫科學生能夠了解生物力學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還能使其在整體性分析中牢固地確立以中醫科學整體觀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3引入生物力學理念在教學中的意義

3.1以生物力學理念認識問題生物力學是涉及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臨床醫學、力學、數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的一門具有應用基礎性、交叉性邊緣學科。如能在臨床課教學中引入此概念,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人體的運動、研究骨科方面的疾病、能夠設計出并能逐步改進各種人工關節、脊柱假體乃至義肢。教導醫科學生以生物力學理念認識骨骼、肌肉、關節方面的結構與疾患,能夠使其在臨床方面如何處置病患有進一步地提高,也使其在基礎醫學研究領域能有進一步作為,逐步引領醫科學生踏入更高要求的專業領域中。

3.2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鏈和創新思維的能力我國的教學方式和學生以往的養成的學習習慣,常常造成學生們遇到的問題照搬課文,縱向思維較多,橫向聯系不夠[6]。生物力學是溝通臨床各科及基礎醫學的交叉學科。在理解與掌握生物力學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將基礎課重新認識,而且要求不僅僅是掌握骨骼系統就足夠了,是要求在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中能與骨科疾病相聯系,以完整的知識鏈結構走上臨床工作崗位。在臨床課的實驗教學中還能以此為契機,探索臨床研究的熱點內容,目的是為在臨床實習和臨床工作中能及時發現、獨立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為開展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將來的基礎研究中能橫向聯系各學科,打下優良的科學素養基礎。

總之,通過在《中醫傷科學》教學過程中生物力學概念的引入,并非僅僅讓中西醫7年制醫科學生理解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更重要的是通過概念形成思考、觀察、處理臨床實際問題的生物力學理念,以科學的方式訓練學生達成臨床醫學的完整知識鏈,能從多角度、多方面橫向聯系學科基礎,為能深入研究醫學問題做好科學素養準備。

參考文獻

1王和鳴.中醫傷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69.

2鄭誠功.骨科生物力學的研究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43-45.

3鄭誠功.骨科生物力學的進展.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10):901-902.

4陳平波,呂剛.醫學教育新模式下骨科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新疆中醫藥,2005,23(5):71-72.

5崔紅新,程方榮,王健智.有限元素法及其在生物力學中的應用.中醫正骨,2005,17(1):53-55.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范文第2篇

專家介紹

朱振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主任,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會骨科??莆瘑T會副主任委員、關節外科學組組長。

 

醫療專長:擅長各類骨、關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在復雜人工關節置換術(如髖關節畸形、人工關節置換翻修等)方面具有極深的造詣。

專家門診:周三下午,周四下午

讀者咨詢

我今年37歲,因工作關系應酬較多,三天兩頭喝酒,而且量很多。前段時間,我感覺雙側大腿根疼痛,有時膝關節也酸痛,走路多時比較明顯,休息后能緩解。妻子不放心,督促我去看看,我到附近的地段醫院拍了個片子,結果也沒啥問題。所以我就沒太在意,以為是走路走多了,休息休息就好了。

 

最近,我的應酬更多了,幾乎天天喝酒。與此同時,大腿根疼痛的癥狀也越來越明顯,即使躺在床上,有時腿的位置放得不對也會痛。我上網一查,嚇了一跳,感覺自己的癥狀和股骨頭壞死很像。會不會就是股骨頭壞死?為什么X線片是正常的呢?股骨頭壞死是不是看不好、到最后只能裝人工關節?

 

醫生的話

根據癥狀來看,這位讀者很可能患有雙側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病因則是大量飲酒所致。由于早期的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在普通X線上無特異表現,如果遇到沒有經驗的醫師,往往會出現漏診而貽誤病情的情況。建議這位讀者到大醫院骨科進行雙側髖關節CT和MRI檢查,然后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并不是所有的股骨頭壞死患者都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如果股骨頭壞死程度比較輕,可以選擇一些相對保守的治療方法。

 

股骨頭壞死是一類股骨頭缺血壞死性疾病,常見于年輕患者,自然進展較快,后期常致股骨頭塌陷和骨性關節炎,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因素很多,如創傷(骨折、脫位等)、激素治療、放射治療、大量飲酒、結締組織病、感染等,吸煙、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等也可能增加股骨頭壞死的風險。

 

從字面上看,股骨頭壞死非常嚇人,似乎沒什么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廣告也給人一種感覺:這種病很多,很難治。

其實,股骨頭壞死在中國的發生率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高。首先,很多患者對此存在誤區,一旦出現髖關節部位疼痛不適,就盲目地猜想發生了壞死。其次,某些醫生對股骨頭壞死的認識不足,常常將其他髖關節疾病籠統地診斷為壞死,為治療帶來一定困難。此外,某些髖關節疾?。ㄈ绻顷P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感染性疾病、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滑膜性疾病等)的晚期,股骨頭血供受到嚴重破壞,大多數并發股骨頭壞死,這與原發股骨頭壞死存在本質區別。實際上,無論是股骨頭壞死還是其他的髖關節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造成功能障礙,都要接受正規有效的治療,并非股骨頭壞死就比其他的髖關節疾病嚴重。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方法很多,應根據不同壞死類型、年齡、職業要求及經濟條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對于早期的股骨頭壞死,可以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如中醫中藥治療、調節血脂、停止或減少服用激素、適當的物理治療、高壓氧等,也可以采取股骨頭髓芯減壓術、截骨術、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術等手術治療。我院骨科擁有國內第一臺高頻沖擊波治療儀,可通過促進壞死部位血液循環等原理治療股骨頭壞死,對于股骨頭還沒有塌陷的患者治愈率達30%,使很多患者免除了手術的痛苦。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烏甲素;病人;自控靜脈鎮痛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11-1601-02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高烏甲素(又名刺烏頭堿Lappaconitine,LA)系毛莨科烏頭屬植物的直根中的提取物,具有鎮痛、局麻和解熱作用[1],中醫已廣泛應用于治療風濕痹痛。我們以曲馬多為對照藥物對各類骨科術后病人應用高烏甲素行自控靜脈鎮痛(PCI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60例18歲以上ASAⅠ~Ⅱ行擇期骨科手術病人,隨機分成曲馬多(T)組、高烏甲素(G)組,每組30例。所有病人既往無慢性疼痛病史,無長期服用鎮痛、鎮靜藥史,無心、肝、腎系統疾病史。

1.2 麻醉方法:靜脈注射芬太尼3~4 μg/kg、異丙酚2~2.5 mg/kg、維庫溴銨0.08~0.1 mg/kg行麻醉誘導和氣管插管,麻醉維持采用異氟醚和氧化亞氮(50%:50%)吸入維持,根據手術進程靜注芬太尼和維庫溴銨。術畢待病人自然蘇醒,不用任何催醒及阿片類拮抗藥物。

1.3 藥物及藥液配制:曲馬多針劑100 mg/支,德國格蘭泰有限公司,批號:340G03;高烏甲素針劑4 mg/支,批號:03090。T組:曲馬多16 mg/kg,負荷量曲馬多100 mg。G組:高烏甲素0.35 mg/kg,負荷量高烏甲素4 mg。

上述二組藥物均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00 ml,背景流量2 ml/kg,單次給藥劑量0.5 ml,鎖定時間15 min。手術結束前5 min給予負荷量,病人清醒后運行電子PCA泵(奧美2300,韓國)。

1.4 觀測指標:(1)鎮痛效果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記錄兩組病人在術后2、4、8、12、24、48h的VAS值。(2)病人對鎮痛治療總體印象評分:結束PCA后,要求病人對PCA期間的鎮痛效果進行評估。方法:完全無痛=1分;有時為輕度疼痛=2分;一直為輕度疼痛,有時為中度疼痛=3分;一直為中度疼痛,有時為重度疼痛=4分;一直為重度疼痛,鎮痛無效=5分。(3)紀錄各時間點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如惡心、嘔吐、頭暈、嗜睡、瘙癢、呼吸抑制及心悸。

1.5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采用χ2檢驗,SAS 8.0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兩組病人的年齡、體重、性別、手術種類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兩組病人的2、4、8、12、24、48 h的VAS值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2,病人對鎮痛治療總體印象評分見表3。不良反應及并發癥:G組惡心嘔吐明顯少于T組(P<0.05)見表4。

3 討論

高烏甲素是從毛莨科烏頭屬植物中提取的生物堿,為國內首創的非依賴性鎮痛新藥。文獻記載高烏頭有祛風、除濕和散瘀消腫的作用,早先用于抗風濕,后經證實具有較強的鎮痛、局部麻醉、抗炎的作用。Sterling[1]認為它通過抑制電壓依從性鈉離子通道,抑制神經傳導發揮作用;近年來許多學者對高烏甲素的鎮痛作用進行了研究,Ono[2]認為高烏甲素的鎮痛作用并不是通過激動阿片受體產生的,而是與內源性去甲腎上腺素(NA)和5-羥色胺(5-HT)通路有關,并且這兩條路徑又是通過在腦內的β腎上腺素能受體、5-HT2受體和在脊髓中α腎上腺素能受體和5-HT1受體介導的。所以,采用高烏甲素PCIA不但發揮鎮痛作用,還具備抗炎作用,這正符合近年來提倡的平衡鎮痛的觀點,因為不通過阿片受體發揮作用,所以無阿片類藥物耐受性和依賴性的顧慮。曲馬多作為一種非阿片類中樞性鎮痛藥在病人PCIA時應用已久,它通過弱阿片和單胺(抑制突觸前膜對NA和5-HT的再攝取)介導的抗傷害刺激機制的協同產生鎮痛作用,本研究比較的高烏甲素和曲馬多PCIA中各時段VAS和PCIA后鎮痛治療總體印象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可認為兩種藥在術后鎮痛效果方面沒有區別,但在鎮痛起始階段(2~4 h)G組VAS值略高于T組,這可能的原因是手術完畢才給的負荷劑量尚未發揮最大鎮痛效應時疼痛已經出現,所以我們建議手術前和手術后各給予一次負荷量的高烏甲素。

本研究還比較了PCIA期間的某些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暈、嗜睡、心悸)的發生率,發現T組在惡心嘔吐的發生率明顯高于G組(P<0.05 26.7% vs 3.3%),這和Allen等[3]認為曲馬多PCIA術后2~6 h和6~12 h嘔吐發生率達30%和21%基本符合,曲馬多作用于外周迷走神經末梢和中樞極后區的阿片受體以及PCIA初始階段較高的曲馬多血藥濃度則是引起T組較高惡心嘔吐率極可能的因素。而高烏甲素的鎮痛機理并非通過阿片受體,所以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很少發生。因為有烏頭類藥有致心律失常的報道[4],所以本研究在不良反應中增加的心悸一項,尚未觀察到病人PCIA期間有此主訴。但針對高烏甲素本身的藥代動力學尚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在骨科手術后PCIA高烏甲素和曲馬多在鎮痛效果相同,但不良反應明顯減少,由于高烏甲素獨特的藥理機制,是近年來提倡的平衡鎮痛中較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Sterling NW.Irreversible block of Human Heart Sodium Channels by the Plant Alkaloid Lappaconitine[J].Mol Pharmacol,2001,59:183.

[2] Ono M,Satoh T.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on lappaconitine: possible interaction with endogenous noradrenergic and serotonergic pathways to induce antinociception[J]. Jpn J Pharmacol,1992, 58(3):251.

[3] Allen D,Jorgensen C,Sims C.Effect of tropisetron on vomitting dur-ing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in children[J].Br J Anaesth,1999,83:608.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范文第4篇

關鍵詞:股骨頭壞死;中醫;西醫;結合治療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社會人群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而在此病患病人群中,老年人患者占據著龐大的比例?;疾≡缙谕ǔJ腔俭y間歇性疼痛,逐漸發展到后期持續性的疼痛,患髖功能障礙、跛行,最終造成嚴重殘疾,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命質量。

     1 病因  股骨頭壞死中醫俗稱"骨蝕"、"骨痹"、"骨萎"。中醫學認為,此病發生的病因包括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種。即三因互為因果造成人體陰陽失衡、氣血失和、肝腎虧損致骨失所養而產生疾??;現代醫學認為,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多與髖部創傷、髖關節發育缺陷、風濕及免疫疾病、大量類固醇激素的使用、酗酒以及高雪氏病、血友病、鐮狀細胞性貧血等疾病及原因有關。[1]

     2 中醫辯證治療

股骨頭壞死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可將其分為五大類型。即氣滯血瘀型、風寒濕痹型、痰濕型、氣血虛弱型以及肝腎不足型[2]。而由于此癥發病機制重點為“缺血”,而其又因各種因素而導致的主要病理特點皆為氣血不通及瘀滯而產生“瘀血”。故在治療上采取以“瘀血”為主型,腎虛型與痹證型為輔型的分類方法進行辯證治療。其典型病理有,修忠標等[3]依據本病中醫辨證將其分為氣滯血瘀型、氣虛血瘀型、氣血兩虛型以及腎陽虛型與肝腎兩虛型,采用中醫聯合牽引進行治療其治療有效率達93.6%。此方法以“活血化瘀”為治療核心,緊密聯系股骨頭壞死的實質將辨病與辨證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以輔型的腎虛型與痹證型其典型病理則有肖正權等[4],其主要認為若腎陰虛,則會骨失濡養。而腎陽虛,則會骨失推動溫煦。若腎精虧,則無以化生氣血,氣血虛,導致骨生長及修復會產生困難。而腎之陰陽不足,氣血雙虧,又會產生血瘀不通。故根據以上辨證采取“三補一活”法對股骨頭壞死進行治療其取得了十分滿意的療效。

     3 中藥內服兼外用治療

據靳玉良等有關研究顯示,對股骨頭壞死應用枸杞子、人參、杜仲、炙首烏、羊霍、補骨脂、黃芪阿膠、龜版、山茱萸等滋補肝腎藥物進行內服,加以丹參、全蝎、當歸、蜈蚣、牛膝、桃仁、澤蘭、紫草、赤芍、地龍、血竭等外用藥物進行外敷,能夠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5]。

     4 西醫及手術聯合中藥治療

西醫認為,對股骨頭壞死可選用非甾體抗炎藥等進行藥物治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治療方法還是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分為保留患者自身股骨頭手術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兩大類[6]。對較早期股骨頭壞死(ARCOⅢa、Ⅲb期)可采取髓芯減壓術、骨移植術以及截骨術等手術;股骨頭一旦塌陷較重( ARCO Ⅲc 期、Ⅳ期) ,出現關節功能嚴重喪失或疼痛較重,應選擇人工關節置換術。據張念非等研究顯示[7],采用髓芯減壓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瓣植骨治療股骨頭早期缺血性壞死取得滿意療效;而據趙德偉、王本杰等研究表示[8,9],采用帶血管蒂骨瓣移植以及聯合鉭棒植入等骨移植、人工骨及鉭棒植入的方式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也取得了顯著效果。對于晚期股骨頭壞死嚴重且出現塌陷的患者則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股骨頭壞死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應區別于其它疾病的關節置換,重點則應注意其適應癥情況。患者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長期不負重、骨質疏松、有“保頭”手術史及酒精性壞死等因素都是影響人工關節置換術療效的重要原因。趙德偉等就曾報道過股骨頭壞死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的失敗病例[10]。

近年來,國內也有專家采取了使用手術兼中藥內服的形式治療此癥,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11]。應用帶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骨膜移植術聯合活血化瘀的中藥內服治療此病,即改善了因缺血壞死而造成的惡性循環,阻止了病理的不良演變,又有效的改變了股骨頭血供情況,對患者缺血壞死區起到促進修復重建的作用。同時還能產生保護血管內皮、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動脈硬化以及抗血栓形成的功效。從而達到以治本為核心,擁有內外兼治標本兼顧以及全身和局部結合療效的治療目的。

     5 針刀兼中藥治療

又據文獻報道,國內專家也有使用小針刀聯合中藥內服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成功案例。其采取以患者進行激光微創針刀手術為主,配合內服以補腎、補氣、補血、活血化瘀為主的中藥進行治療。其能起到有效減少股骨頭壓力、骨內血循環改善的作用,還可以促進股骨頭囊變的終止,壞死骨小梁的修復,同時松解關節間隙,改善骨關節功能[12]。此方法具有患者痛苦較小、安全等優點且療效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在治療股骨頭壞死這種退行性疾病上,根據其治療的難點,早期準確的診斷非常關鍵,對于大量使用激素沖擊治療的人群應定期檢查監測更為重要。然而治療過程中也應對中藥適應癥應嚴密掌控,避免壞死修復過程中發生的股骨頭塌陷問題。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此癥,應緊密聯系股骨頭壞死的實質將辨病與辨證有機相結合,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師彬,李克明,王平,孫國棟,韓莉,曲永勝,李剛,股骨頭壞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0,27,6:92-94.

【2】國家中醫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193.

【3】修忠標, 孫久和, 戴錫金, 等. 分型辨治股骨頭壞死94 例[J]. 遼寧中醫雜志, 2000, 27(5) : 203 - 204.

【4】肖正權. 略論“三補一活”法治療股骨頭壞死[J]. 中醫藥信息,2002, 19( 4) : 42.

【5】靳玉良, 姜穎韶, 朱強. 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98 例[J]. 遼寧中醫雜志, 2005, 32(1) : 53-54.

【6】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顯微修復學組及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骨缺損及骨壞死學組,成人股骨頭壞死診療標準專家共識(2012年版),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2,4,5(2):185-192.

【7】張念非,李子榮,張雪哲,等. 股骨頭髓芯減壓帶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瓣植骨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 ( 2) ∶ 125 - 128.

【8】趙德偉,帶血管蒂骨瓣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 的經驗與技巧[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9,32 ( 4) ∶ 265 - 266.

【9】王本杰,趙德偉,郭林. 單純帶血管蒂骨瓣轉移與聯合鉭棒植入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比較研究[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9,32 ( 4) ∶ 271 - 274.

【10】趙德偉,王衛明,王本杰等. 股骨頭壞死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失敗病例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06,29(3) ∶ 174 - 177.

中醫骨科和骨科區別范文第5篇

【關鍵詞】:間歇性跛行;椎管狹窄;下肢動脈硬化

【中圖分類號】R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 (2010) 02-178-2

前言

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IC)1959年由Charcot首先報道[1],表現為“行走-疼痛-休息-緩解”的重復規律,指患者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以后(一般為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雙側腰酸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稍許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癥狀很快緩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間歇出現 [2]。60歲以上的老人為多發人群,患者主要分布在骨傷、針推、神經血管外科、內科等領域,屬臨床常見病。

1典型病例

1.1基本資料

浙江省中醫院收治患者X某,女性,70歲,3年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行走不利,腰部酸痛,伴雙下肢酸痛乏力,以右側小腿后部明顯,自行扣打雙下肢后,癥狀有所緩解,并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行不足百米,停下后需彎腰雙手支撐雙膝休息恢復。于2008年10月因“雙下肢乏力酸痛2年,加重伴胸悶”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下肢動脈硬化病史。

1.2入院診斷

入院行相關檢查,腰椎CT示:L4-5椎間盤突出,繼發椎管狹窄。頸椎磁共振:頸椎退行性改變。骨密度檢測示:骨質疏松。下肢動脈超聲:①雙下肢動脈硬化,伴粥樣硬化斑塊形成;②左股淺動脈局部狹窄85%;③右股淺動脈閉塞。下肢靜脈超聲:未見異常。雙下肢動脈CTA示:①雙腎動脈近端混合斑塊形成,管腔輕重度狹窄,以左側腎動脈為主;②腹主動脈下段彌漫性粥樣斑塊形成,管腔輕度狹窄;③雙側髂動脈多發混合斑塊形成,其中左髂動脈起始段狹窄約70%;④雙側股動脈中下段、動脈、脛后動脈多發性混合斑塊形成,管腔不同程度狹窄,其中右側股動脈中下段閉塞,左側股動脈中下段重度狹窄,雙側動脈局部中度狹窄,雙側脛后動脈近段重度狹窄,局部閉塞可能。診斷為:(1)腰突癥合并椎管狹窄;(2)右下肢閉塞性動脈粥樣硬化癥;(3)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

1.3治療經過

入院后口服骨質疏松藥,靜脈以活血化瘀藥物,另予控制血壓,波立維、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立普妥穩定斑塊保護血管內皮,已酮可可堿等對癥支持治療,療效不顯。經骨科、心內科、外科、神內科等會診,患者IC排除頸脊髓源性,與腰椎間盤突出繼發椎管狹窄以及下肢動脈硬化關系密切,但不宜腰椎手術,行下肢動脈介入治療可能會使癥狀有所緩解,幾率50%。在患者及患者家屬知情及主動要求下,遂行經皮雙下肢股淺動脈支架植入術,分別于雙下肢股淺動脈置入支架兩支,手術順利。術后抗凝,囑臥床24小時,術后3天患者可繞病區自如行走5-6圈,近四五百米,余癥狀明顯減輕隨出院。

2討論

2.1發病因機

造成IC的原因可分為:神經源性、血管源性及脊髓源性,分述如下:

腰椎管分為中央椎管和神經根椎管兩部分,這兩部分極易受到腰椎發育性或退變性狹窄的影響,形成對馬尾或神經根的壓迫,局部病理變化后引起IC,此性發病率最高[3]。本例結合影像學,支持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繼發椎管狹窄相關病理因素導致IC發生,病因病機符合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致病機理。

臨床鑒別見下表:

因下肢血管病變,當病人行走一段距離后,下肢耗氧量增加,血供不足造成的IC稱血管源性IC。比較常見的病變如Bueger病、下肢動脈“圍困”綜合征、原發性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前二者多見于青壯年男性。就本例而言,下肢動靜脈B超、CTA、ABI等證實了患者雙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由其所造成的IC亦不能排除。

脊髓源IC較為少見,主要是由于退變性疾病導致頸或胸脊髓壓迫產生脊髓的動脈循環血量減少、靜脈淤血或靜脈充血,導致脊髓缺血所致IC,且臨床上患者下肢痛麻不明顯,常伴有錐體束征。本例可以排除。

2.2IC的治療

造成IC的原因各有不同,治療也有區別。對于神經源性和脊髓源性造成的間歇性跛行,保守療法可以采用中醫推拿針灸,還可運用穴注、骶管沖擊以及封閉療法[4];另外,骨科常用方法如:PLD、椎板切除減壓術、后路鋼板固定及植骨融合術等手術療法可直接去除病因。血管源性IC可使用改善血循,抗血小板凝聚,穩定斑塊等常規藥物治療,還可在影像學指導下行經皮下肢動脈支架置入術,解決原發問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3思考

IC在推拿科腰腿痛的患者中很常見,多由于腰椎間盤突出繼發椎管狹窄等神經源性因素造成。手法干預可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但明確診斷是治療前提。就本例而言患者血管源因素導致IC發生的因機比較關鍵,多項檢查予以支持,此種情況下不適宜運用下肢推拿的方法進行治療,避免造成患者下肢潰瘍壞死,斑塊脫落等血管意外發生,造成不必要的后果。這就要求推拿醫生在治療此類疾病之前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針對老年患者,必須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進行體格??茩z查,完善相關檢驗如CT、MRI、超聲檢查、骨密度測試等等,注重相關科室會診合作,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名“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對病患負責的合格醫師。

參考文獻

[1] Lacombe M.The history of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due to arterial disease.Ann Chir.2005 Jul-Aug;130(6-7):440-4.

[2] 聶穎蘭,傅得興等.西洛他唑治療間歇性跛行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藥物不良反應.2006,Vol.8,No.6 :463-46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鹰潭市| 辰溪县| 安达市| 慈溪市| 大理市| 塔河县| 苏尼特右旗| 仁布县| 满城县| 焉耆| 明溪县| 新丰县| 淳安县| 新余市| 民县| 阳山县| 岳普湖县| 芜湖县| 扶沟县| 连城县| 临高县| 宜宾市| 阳春市| 天峨县| 思茅市| 石棉县| 成武县| 连平县| 怀远县| 陵水| 昭通市| 荥阳市| 历史| 合作市| 云浮市| 涞水县| 莆田市| 禄劝| 稻城县| 苏尼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