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因材施教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教師缺乏耐心,講課行云流水
學生不能及時的消化吸收課堂上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高中生所學的知識范圍較廣,可謂是天文地理無所不通,過多的知識就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教師偶爾為了趕教學進度就造成了上課期間不能詳細講解,學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吸收。
2.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合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不能正確的分析和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盲目的教學導致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產生差距。
3.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每個學生都有著很強的學習和思考能力,但是只有教師正確的引導,才能使學生熱愛學習,樂于學習。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但是這種僵硬的教學模式效果并不好,不能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如何解決高中生物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1.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尋找合適的授課技巧進行授課
要想讓課堂生動有趣
充滿趣味性的同時還能夠學到應該學到的知識,教師講課的知識能力和感染力都必須非常強。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室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授課,讓學生們親身感受生命科學之美。并且在活動結束時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們對實踐活動進行深一層的思考和感悟。學生們思想靈活,想象力豐富,正確的開發和引導能夠挖掘出學生對生物學習的內在潛能。
2.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讓每個學生都聽講,讓每個學生都聽好學好,不浪費任何一節課。教師的素質其實能夠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影響,一個富有魅力的優秀教師,他的課堂必定沸沸揚揚,學生們積極踴躍,這對后期相對較為抽象枯燥的生物學來講真的有很重要的作用。生物學是一科很有趣的學科,只有生物學涉及到我們自身的發展和成長,學生在學習和研究的同時能夠親身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所在。
3.加強師生簡單交流,改變學習和交流的傳統觀念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交流其實非常重要,教師會通過學生的反應狀態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及時掌握課程進度。教師還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課堂反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更及時的幫助思維能力相對較弱一點的學生。另外,在課堂或是實踐中都應該鼓勵學生發揮自主創新能力,勇于和傳統的思維與固有的觀念說不。
三、總結
初中生會被教學中比較困難的內容和極其容易的內容挫傷學習積極性,對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來說,如果學習難度比較大,則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優秀的學生而言,如果學習的難度比較低,則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因材施教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針對不同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提出不同的學習任務及要求,可以讓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充滿斗志,激發學習動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的原因
(一)教師素質問題
因為教師綜合素質不高,導致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很難因材施教,導致因材施教的綜合效率不高。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專業素質不足,對教材內容的掌握不夠,當教材與文章拿到手的時候,不能對其內容進行準確無誤的掌握,因為內容掌握得不準確,導致教學方案制訂缺乏有效性,所以,教學中會存在很多問題。除此之外,初中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問題導致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優點及長處進行充分了解,導致因材施教不能良好進行。
(二)班級人數多問題
現在,中小學班級人數比較多,教師要想在這樣一個大容量的班級中因材施教非常困難。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想法,且性格特點大不相同,對于學習的方法和見解存在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性格特點都要有所了解并據此制訂教學方案不現實。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作業入手,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和總結。
(三)教師在時間和精力上的限制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學的難點、重點及內容都發生了改變,針對教學時間比較長的教師而言,對教材內容倒背如流,教師想要在新課程標準下進行高效教學,就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了解,在備課上浪費的時間就比較多。中學班級的容量比較大,教師還兼任班主任一職,所以,因為煩瑣事的困擾,導致教師沒有多余的時間及精力因材施教。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對新教材內容的掌握很容易,但是要想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非常不易。
三、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文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提高自身素質
教師綜合素質的高低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成正比。因此,教師要全面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加深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和理解,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并將二者與語文課堂相融合,并傳授給學生,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為提高教學質量,要運用不同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根據不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要求進行滿足。
(二)了解學生
班級中的學生是存在差異的,語文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比較低,語文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比較高,因此,學習語文能力也就比基礎差的學生高,還有的學生會排斥語文學習。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是不同的,因此,語文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水平等,從而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制訂科學合理教學方案,進行有效教學。
(三)了解初中語文教材
進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師對教材結構及大綱有所了解。同時,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任務的安排。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后,學生得到了充分發展,不僅可以讓基礎差的學生不喪失學習積極性,還可以讓基礎好的學生達到較高學習要求,從而因材施教。
(四)安排課后練習
一 音樂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
音樂與文學的關系非常密切,根據文學作品創作的音樂數不勝數。音樂與繪畫是姐妹藝術,它們有許多共同點,從畫面的色彩、線條和構圖中可以感到音樂旋律、節奏及曲式的流動,從音樂的音響中也能聯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畫面。同樣,音樂與歷史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在歷史發展中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留下了音樂的聲音。實際上音樂與各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二 重視音樂與相關學科的學習
任何一種音樂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它本身就是受文化定義,離開了文化,音樂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重視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
1.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
在音樂教材中,許多音樂作品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既有瑰麗多姿的民族音樂文化,又有豐富的世界音樂文化。如《快樂的羅嗦》是彝族的民間音樂,《杵歌》是臺灣高山族的民歌。通過演唱或欣賞這些音樂作品,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又如《雪絨花》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在演唱這首歌曲時,通過觀看電影,既可以了解美國的歷史文化,又有助于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感情。《草帽歌》是墨西哥歌曲、《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亞的歌曲,欣賞這些作品可以使學生了解許多國家的風土人情,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還有教材中介紹的世界名曲,教師帶領學生沿著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音樂家的足跡,走過歐洲音樂發展史的長廊。通過這些音樂作品的學習,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還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與底蘊。
2.可以豐富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與體驗
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對音樂的情感體驗不僅來源于音樂的音響,也來源于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信息和具體的形象。例如欣賞《黃河船夫曲》,當學生了解到黃河的悠久歷史,看到壯闊的景觀時,必然會增加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
學生聽著高亢激昂的《黃河船夫曲》,看著船夫們同風浪搏斗的畫面,朗誦著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詩句,豐富的文化激活了音樂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滾滾洪流之中,為黃河的壯闊所感動。
關鍵詞:音樂教材;地域特色;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187-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目前,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成立了“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與利用”課題組,對我省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根據這一重要指導思想,本人通過多年從事中小學音樂教材編寫和使用工作的經驗和遇到的實際問題,深切感受到,在音樂教材中加入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民族內容的音樂內容正是發揚和繼承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舉措,具有深遠的影響,若從中小學教育階段開始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一、地域特色濃厚
黑龍江自然山水獨特,人民生活豐富多彩,使其發出無窮的魅力,從而激發了藝術家的創造力,并通過地域風情
歌曲等音樂內容表達出來。如《黑龍江好地方》、《對花》、《歌唱春天》、《青年參軍》、《新貨郎》等廣泛流傳的東北民歌;黑龍江皮影戲《禿尾巴老李》選段《怎么不見嬌兒他》等地方戲曾被廣泛傳唱,具有濃厚的地
域特色。
二、歷史悠久,文化融合
黑龍江省歷史悠久,多民族聚居,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融合,形成了豐富而又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省主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中間長期流傳的歌曲是黑龍江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黑龍江教育出版社與人民音樂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課標音樂教材的編者經過廣泛地收集和整理,選取了我省少數民族的音樂內容。這些少數民族包括: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赫哲族、錫伯族、俄羅斯族。如滿族的《搖籃曲》、《空齊曲》,鄂倫春族的《勇敢的鄂倫春》、《放馬山歌》,俄羅斯族的《美麗的姑娘――阿妞妲》、《漁夫之歌》,鄂溫克族的《剪羊毛》、《我們都是山里的人》,達斡爾族的《什么最美麗》、《快樂的達斡爾》,柯爾克孜族的《我的家鄉》、《柯爾克孜人民歌唱》,錫伯族的《咱們錫伯人》、《田野歌》,赫哲族的《大頂子山高又高》、《我的家鄉多美好》,蒙古族的《嘎達梅林》、《贊歌》,回族的《花兒與少年》、《回族同胞永遠不推后》,朝鮮族的《水臼打令》、《長鼓舞歌》,這些音樂內容是黑龍江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三、基礎教育改革的影響與展望
2002年8月來,我國基礎教育進入新一輪教學改革,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新型的學習方式在全國38個實驗區蓬勃開展,各學科教材建設像雨后春筍,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喜人局面。但是,因為當時我省沒有組織教材立項編寫,致使目前沒有國家級課標教材,音樂學科也不例外,使得我們無法在教材中融入我省的民族文化等特色內容。后來,我們黑龍江教育出版社與人民音樂出版社合作,把部分我省地方和少數民族的音樂內容加入到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較好地處理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通過歌聲讓全省的中小學生了解黑龍江歷史豐富的文化資源,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黑龍江來好地方,糧滿倉來,魚滿江,岸上紅花開,百鳥林中唱,興安高,黑水長,百業興,牛羊壯,蝴蝶雙雙在飛舞,布谷鳥在歌唱,布谷,布谷,布谷,歌功頌德唱今天好時光。”這是一首來自我省黑河地區五家子農場的黑龍江滿族民歌。讓這樣優美的民歌進入中小學課堂,使學生從小學就開始逐漸地、潛移默化地了解鄉土文化,使出生、成長在黑龍江的孩子們,通過音樂這扇藝術之窗,從小接觸、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這也是讓孩子們了解黑龍江、熱愛黑土地,傳承地域文化的一種方式。
這套音樂教材的編者們經過廣泛地收集和整理,選取了分布在我省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十幾個地區的少數民族的音樂內容編入教材。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推廣之下,這套音樂教材已在全省大范圍使用。通過近六年的教學實驗和對教材使用情況進行的客觀全面的了解,我們欣喜地看到,這套教材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使音樂課堂教學豐富了、有活力了 。一線教師普遍反映這套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和新課改的意圖,突出單元主題,圖文并茂,較多地運用了圖譜,注重音樂教學活動,特別是融入地方內容后讓學生、老師都倍感親切,成為我省新教材的一大亮點。
但是,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我省各地市使用的中小學音樂教材版本不統一,有些地市使用的其他省份版本的音樂教材中并沒有加入我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音樂內容,這就失去了一次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家鄉和民族特色文化和歷史的絕好機會,對孩子的整體文化素養的培養也是個不小的缺失。所以,建議教材選定的職能部門應該給我省廣大學生選用具有黑龍江地方特色和民族內容的音樂教材,為保護和繼承黑龍江省歷史文化資源的重大工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關于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挖掘與利用的調研報告》為新形勢下做強做大我省的文化產業提出了總體思路和目標構想。報告別指出了在中小學中開展我省歷史文化資源的普及和教育活動。我們希望通過各方的努力,在我省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挖掘和利用中,讓地域的音樂地域歌聲在青少年中更廣泛持久地回蕩。
Discussion abou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usic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protection
and excavation work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 in Heilongjiang
AN Yu-bin
(Education R&D center,Heilongjiang education press,Harbin 150001,China)
議論文的表達要求嚴謹、規范,對于事物和現象的分析應該公允、客觀,可是很多考生的思維不夠精細和嚴謹,他們在作文中好下斷語,看似斬釘截鐵,實則漏洞百出。如在表達“任何人都有一個開始”時,有同學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好的開始沒必要。真的沒有必要嗎?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個好的開端,擁有一個更高的起點,占據一個更高的平臺,更有利于今后的發展和成功。或許考生是想說“一切偉大的成功和一切偉大的思想都擁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起點并不重要,過程才是關鍵,過程做好了,結果才會水到渠成”。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文章的深度自然就不同了。
[前言不搭后語]
如有些考生提出觀點“失敗更應該鼓勵”,原因是雖然失敗了,但也是付出了努力的,只要付出過,無論成功與否,都應該鼓勵,所以考了61分的小孩相比考了98分的同學更應該鼓勵。這類觀點很有代表性,也體現了廣大考生在“別人家的孩子”的光芒籠罩下卑微的愿望。但仔細一想,如果失敗了不去分析原因,汲取教訓,重整旗鼓,只是一味地鼓勵與肯定,這樣的失敗今后是否還會一再重演?這樣的鼓勵是否太廉價?還有考生在對中國學校教育中注重分數和排名的做法深惡痛絕時,他們就想當然地希望逃出窘迫的現實,去尋找令人向往的教育方式。除了宣揚“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外,他們還找到了兩個法寶:一個是“用素質教育來代替應試教育”,另一個是用“西方教育來取代中式教育”,這種比較當然是有意義的,但由于知識面的狹窄、人生閱歷的缺乏、思考的簡單膚淺,導致這些思考更多淪為對中國現行教育的吐槽,甚至是為自己的厭學開脫。
[只有歸納,不會演繹]
寫作議論文的時候,論證過程非常重要,要增強論證的嚴密性,必須展現出具體的邏輯過程。可以說,邏輯性是議論文的“生命”。考生一般會用到歸納法,即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程。事實上,相較于歸納法,演繹法更具有思維的挑戰性,但很多考生不會運用。如果說歸納法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即由很多同類的事例得出一般結論,演繹論證則是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演繹法最重要的是三段論,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
[多分析些原因]
對于社會現象的分析,可以追根溯源,探明事物發生的原因,只有對原因探究得越明白,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脈絡把握得越準確。比如下面的片段:對此現象的提出,讓許多家長疑惑不已。為什么這種小事還拿出來作漫畫作文題材?這不是現在社會的常態嗎?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社會功利、攀比之風盛行;二是家長對于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分數面前,應更為理智》
片段在描述現象后,進而分析漫畫背后折射的社會原因,實在是必要而深入。
[多提供些方法]
在議論文“解決問題”的環節,考生最大的缺陷就是空喊口號而無實招。諸如“我們一定要……”等大而無當的吶喊,顯得空洞而浮泛。如果能在結尾部分聯系社會現實,反思當下,提供具體可行的措施,充分展示考生對于社會的關懷與思考,一定會讓閱卷教師眼前一亮,大加贊賞。
如《差別待遇》的結尾部分:由此觀之,作為肩負著向國家與社會輸送人才責任的學校,更應拋棄條條框框,摒棄墨守成規之道,改革創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個學子的獨特光華,以不同的標準、相同的誠意,培養出各取所長的棟梁之材!
作者提出的解決措施是“拋棄條條框框,摒棄墨守成規之道,改革創新,因材施教”,既緊扣題目,再次點題,也體現了作者的思維廣度。
[多引用些名言]
很多考生由于人生閱歷的欠缺、思維容量的有限和作文語言的貧乏,很難用準確深刻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本意,導致“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考生能夠引用精準恰當的名言,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自然可以使作文脫穎而出。
如有考生引用《人民日報》的微博評論:“我們只看到馬云的成功,卻不知道馬云曾經一天工作20個小時;我們只知道馬云很有錢,卻不知馬云曾經吃了9個月的泡面。我們只知道馬云的豪車,卻不知道馬云曾經騎單車上班3年。成功學一直在毒害年輕人,勤勞致富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別一出校門就夢想當馬云,請先做好你自己!”
馬云是作文的高頻人物,大家都只是崇拜他如今的成功,作者卻引用黨報句子提醒我們:一步登天的事業可望而不可即,腳踏實地才是獲勝的要訣,拋棄浮躁,腳踏實地,才能迎來成功。這種思考當然要深刻得多。
[多展示些邏輯推理]
歸納法和演繹法雖然是兩種不同的邏輯論證方法,但在實際寫作中,我們必須注意歸納和演繹的統一,做到互相補充、印證。把歸納法和演繹法結合起來使用,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滿分作文《差別待遇》的邏輯思路:
眾所周知,人生來即不平等。自呱呱墜地時起,每一個生命便是一個獨自的個體,有著其自身的特質、個性與價值,生而如此,我們又怎能以一條統一的刻線,嚴苛地視范、丈量一個個鮮活而獨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張,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敵國的巨賈,有位極人臣的政客……正是因為這樣的“差別對待”,才使得每個人都能各盡其才,各得其所。――《“差別待遇”》
片段成功地運用了演繹論證的方法,邏輯思維嚴密,滴水不漏,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簡要分析如下:
大前提:人生來不平等。(不同的個體都有著特質、個性與價值)
小前提:三千弟子也是生而不平等的。
結論:圣人孔子“因材施教”,“差別對待”,使得每個人都能各盡其才,各得其所。
正因為有了具體的分析論證和邏輯過程,才使得作者的觀點可信,避免了論證過程中的思維漏洞。
[多借用些原理]
原理是思想的高度集中,是揭示事物發展規律的凝練思維,如果能夠在說理時借用哲學、社會學或心理學方面的原理,自然可以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