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非遺文化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眾所周知,莆田市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藏。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文化部門的努力下,目前,秀嶼區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個、省級非遺1個、傳習所2個、傳承人2個,這些非遺項目都是具有秀嶼特色,是秀嶼獨有的文化印記,他們在展示著我區獨特的文化魅力。
莆田市秀嶼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于2009年正式開始啟動,通過實地考察走訪、查閱資料等,摸清了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并建立了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和數據檔案。2009年,我區申報的民間工藝――笏石下鄭草編工藝、笏石下鄭竹編工藝、傳統習俗――東嶠凌煙建房“點脊”習俗、北埔鳳山寺巡游習俗等四個項目被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我區申報的民間信仰――東莊陳靖姑信仰習俗、平海衛城城隍爺信仰習俗、傳統技藝――莆田傳統金銀首飾加工技藝、莆田傳統銅雕技藝(于2014年獲批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埭頭民間泥塑工藝、傳統醫藥――笏石民間痔瘡傳統治療、東嶠民間刮痧傳統藝術等七個項目被列入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我區申報的民間文學――郭定光傳說、傳統美術――陳氏根藝、南日木帆船制作技藝等三個項目被列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中,傳習所有莆田銅雕技藝林朝飛傳習所、陳氏根藝陳志華傳習所。近年來,由于很多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利潤低,從業人員多另尋他業,很多項目瀕臨滅失,亟需加強保護,主要表現在: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有效提高非遺保護意識。繼續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和各種宣傳展示活動,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弘揚。為了更好地守護文化遺產的家園,保護傳承好珍貴的非遺資源,秀嶼區文化館多次組織“非遺進社區”活動,結合“三下鄉”、“世界讀書日”等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宣傳,提高群眾的保護意識;2015年成功舉辦了“忘不了鄉愁秀嶼區文化遺產攝影展”,展示了我區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呼吁社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共同參與;2016年4月,秀嶼區文化館組織“送文化下鄉――走進平海?共仰媽祖”文化匯演,在匯演中普及群眾非遺保護意識,受到群眾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后一個時期,這方面仍然是我們的一個重點工作領域。
二是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確保經費投入。一直以來,經費不足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遇到不少的困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習俗、民間信仰等活態的文化遺產,我們將保留最原始的文化印記,創造特色的文化品牌。其次,我們將積極向市、省申報,爭取專項經費補貼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所、陳列館標準化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建立傳習所,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提升傳習所的規模和實力。另外,秀嶼區文化館從多方面結合我區非遺特色,創造非遺展示的平臺,在2015年舉辦的“文化遺產攝影展”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并通過“莆田市首屆文物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創作大賽”,鼓勵和指導非遺傳承人踴躍參加,提升自身作品的知名度,爭取社會愛好者的投資,提高品牌效應,實現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重效益。目前,我區共有2個傳習所,莆田銅雕技藝林朝飛傳習所、陳氏根藝陳志華傳習所都具備一定生產規模與實力,而且打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藝術作品也受到全國各地知名人士的好評。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繼續開展傳習所的建設工作,鼓勵傳習所開班培訓班并給予業務上的支持,探索多樣化的文化傳承方式。
三是有效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的非遺保護意識,提升業務技能。積極培育和發展非遺志愿者隊伍,動員、鼓勵各方面人才特別是有興趣的愛好者成為非遺文化志愿者。進一步明確非遺保護工作肩負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專業培訓、定期服務等各種方式培養非遺文化工作骨干,深入基層,為非遺傳承人的創作提供便利,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促進非遺項目、傳習所、陳列館的建設。堅持“保護第一,以保為主”,加強已@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的分類指導、動態管理,解決重申報,輕管理、輕保護的問題,抓好非遺的搶救、傳承,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音樂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201-01
加強對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更需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到高校的音樂教學體系中,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音樂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使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中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培養學生對自己家鄉的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將有助于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久保護,并不斷進行傳承。
一、高校音樂教育能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校音樂教育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和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高校經過多年的建設,具有大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字、音樂、圖像等資料,能夠使學生從各個方面了解認識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其次,高校是學識淵博的學者的聚集地,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可以講授各種音樂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還可共同協作,組建科研團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各方面的調研;再次,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同時還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強,加之對本專業的喜愛,因此有助于開展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喚起當代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同時,大學校園不僅是一個文化載體,也是一個社會化的場所,學生擁有較多的實踐機會,可組織參加各種與音樂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認識獨特的民間藝術,領略其中的藝術價值,對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阻礙非遺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發展傳承的因素
筆者通過訪談、問卷調查、查找資料等方式對河北省近十所高校進行調研,較為全面地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情況,并對其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從當代大學生的興趣來看,大學生最喜歡流行音樂,從幾年前的“超級女聲”到“快樂男聲”,再到現在的“中國好聲音”,備受當代大學生喜愛,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民間傳統音樂卻極少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
其次,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缺少重視。高校的音樂教育雖然在向更專業化的方向前進,卻忽視了中華民族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在漸漸消失。因此,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傳承勢在必行。
再次,教師業務水平仍不能駕馭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的傳授。目前,河北各高校音樂專業的師資隊伍較雄厚,教師的專業水平較高,且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具有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專業課程能力的教師仍很匱乏。
三、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非遺的意見與建議
(一)配備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知識種類繁多且地域性強,學校應選拔優秀教師,鼓勵其外出學習進修,并要求其積極參加專業院校和社會中舉辦的相關課程培訓,積累相關的文化遺產知識,迅速提升相關的專業技能和教授能力。
(二)精心挑選,組建適宜的教學材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繁多,地域性強,可供課堂教學選用的教學資料可謂琳瑯滿目。各高校可根據本校所處的地理環境,選取適宜的教學材料,在為學生學習專業課程提供充足的音響材料的同時,也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呈現出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形式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因此在教學形式上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模式,以便與教學內容相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講授”“講座”等方式可以作為學生學習“非遺”內容的基礎形式,教師通過講解基本知識內容,表演相關的音樂作品,使學生認知并記憶。
“觀摩表演”是一個有效連接兩個學習過程的教學形式。首先學生通過觀摩民間藝人的現場表演,學習表演者的表演形式、動作要領等,并與表演者交流、請教學習,獲得直接的體驗。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了人類歷史文明的智慧結晶,是我們民族的文化魂寶。高校音樂教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勢在必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傳承優秀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使命是責無旁貸的。我們會不懈努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尋找、總結更多、更好的傳承經驗。
參考文獻:
[1]裴培.當代城市社區音樂文化研究――許昌市城市社區音樂活動的音樂社會學考察[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
【摘 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喪失了生存空間,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機。文章分析了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弊端和優勢,并且探討了具體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優勢;弊端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42-01我國有許多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數字化技術憑借自身的種種優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得到了推廣應用,由于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的規范與體制,導致其在實際運用中暴露了一些弊端,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弊端和優勢(一)數字化保護的弊端。首先,缺乏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并不完善,缺少全面的資源,使有關的學術研究受到了制約。其次是上級部門未給予有效指導。數據庫管理中心負責保護文化遺產,其責任安排較為集中、管理力度不足,導致資源的采集和存儲等應用受到了制約。再次,投入的資金不足。有關的研究與保護機構由于資金不足,無法順利開展數字化軟件的開發工作,同時也難以有效提升機構的服務水平與數字化技術。最后,工作人員技術水平低,無法保證數據信息的可靠性與采集工作的質量。(二)數字化保護的優勢。首先,數字化保護可以囊括更為全面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在其保護工作中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結合文化的形態與特點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了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其次,數字化保護可以及時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文化遺產大量流失。最后,數字化保護更容易通過各個渠道傳播,可起到宣傳作用。二、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一)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必須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對儲存此類文化遺產的數據庫進行建立健全,動用多途徑的資源持續更新數據庫內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配備詳細的原始資料,包括與之相應的音頻、視頻、動畫、圖片、文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其存在的形式比較特殊,自身的文化特性無法通過單純地收集與儲存數字化資料體現出來,相關部門要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與其他先進技術手段實施保護措施。(二)加強建設有關的保護職能部門。因為目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上級領導的重視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指導,使得具體責任沒有落實,所以盡快建立各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管理機構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需要為各個部門及基層工作人員分配具體的檢索、存儲與收集任務,從而順利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在保護工作中投入更多資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需要向有關的職能部門與各級政府尋求資金支持,利用其提供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促進機構的軟實力提升,進而順利、有序地開展影像制作、多媒體資料與軟件開發等工作,使研究機構掌握更為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提升其服務水平與管理能力。(四)注重基層工作人員技能的提升。保護機構需注重基層工作人員資源采集技能與數字化技術的提升,通過定期開展培訓課程的方式使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從而不斷改進工作質量,確保數據信息的時效性與準確性。與此同時,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宣傳有關的保護知識,并且面向社會加大力度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民俗、技藝及民間游戲等,使普通民眾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迫切性與重要性。三、數字化保護工作中的反思現階段最為先進的信息技術之一就是數字化技術,其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首先,在應用數字化技術時應當和文化生態相平衡,不要以阻礙文化傳播、破壞文化多樣性作為應用數字化技術的代價,對文化生態給予充分尊重。其次,運用數字化技術應和其他學科相結合。技術人員要開拓自身視野、勇于創新、跳脫學科限制,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應用數字化技術要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相關部門要以服務內容為核心,采用數字化技術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需求。四、結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除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外,還能充分體現綜合國力,特別是文學軟實力,運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新的嘗試,并且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極尋找出路,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與功能,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參考文獻:[1]譚必勇,徐擁軍,張瑩.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模式及實現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4,(2):69-74.[2]代俊波,單桂花.基于Web的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館學研究,2015,(18):32-34+17.[3]蔡群,任榮喜,邱望標.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方法研究[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43-46.
一、工藝美術職業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取得的成績
在職業院校落地扎根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都是傳統手工技藝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職業院校的專業時間并不是太久,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師工作室在職業院校的設立同樣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專業設立或大師工作室設立時間雖晚,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成效已然顯現出來:建立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培養了一批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學、研究的教師和管理干部;承擔了省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課題等等。年輕的一代學子運用在職業院校學習到的傳統手工技藝較好地完成了具有觀賞性或實用性的作品,并被所在院校面向社會廣泛宣傳、展示。比如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的傳統手工技藝類專業的學生作品于2015年、2016年連續兩年受邀在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展示;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手工藝藝術研究院在搶救、挖掘、保護、開發、創新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績;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傳承與發展工作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二、工藝美術職業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存在的不足與面臨的問題
我們在肯定工藝美術職業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更要清楚地看到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業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在有些院校只是被當做一個點綴的專業、出彩的專業。在管理層面上,還沒有樹立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專業科學保護、科學傳承、科學發展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的是對某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授,追求的是能看到實物的教學成果,這種“傳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只停留在淺顯的層次上;在師資隊伍培養上,還是以聘請行業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教學骨干為主,學校缺乏自己的師資力量。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在中國的確立時間短,人們的認知不深有關,也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專業沒有前車可鑒,多數職業院校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有關。
三、職業院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科學保護與深入傳承的三大關鍵點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鄉縣;紅三刀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世界各地都在推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并把它作為一項特色文化節目漸次的推向觀眾,推向普通百姓,讓我們認識并自覺的去保護、去發掘,原來這也是非遺、這就是非遺。
金鄉縣,古稱山陽縣,2015年被評為山東省文化強省先進縣,非遺在這里也得到了更好的發掘與利用。包括像稀有戲曲的保留、中醫技術的承傳、特有文化小吃、童謠等。
一、成立研究中心,做強體制保障大文章
2008年金鄉縣四平調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立四平調保護中心;與之同時,又與曲阜師范大學成立金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有了這兩個中心的保障,該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發掘和利用。面對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的現實,收徒難也是一項更為棘手的事情。要解決這些難題應致力于多方的努力:一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打磨包裝,做好亮化。二是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體保障、物質層面的、精神層面的,做好自然化、輕松化。三是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穿上地方特色的嫁衣,洋氣化、開放化。
二、活態化非遺,走近大學校園、走入伊園村莊
金鄉縣的非遺保護利用,注重的是唯有源頭活水來,臥龍需點睛、水墨要丹青,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辦了多場進大學校園活動,讓保護傳承人走上大學講臺,給他們一個現身傳藝的大空間,老藝人手把手的傳唱與演示,讓青年一代在興趣與愛好中不自覺的去喜愛、也有意識地接受;也許他們現在只是憑愛好,而當這些青年人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會在工作中自覺的去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甚者也許有的,特別是有所特長的大學生就成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繼者。更為平民化的方式,像莊戶劇團、送戲下鄉等直接的把戲曲形式的非遺送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讓老百姓的居家飯,也有大戲的調味來佐餐。
三、重點打造、一鄉一藝
金鄉街道的四平調、司馬鎮的山東落子、馬廟鎮的山東琴書、胡集鎮的墜子、高河街道的漁鼓、羊山鎮的金鄉花鼓戲……如今,金鄉縣9個鎮、4個街道都有了自己獨特的區域文化。一鄉一藝,一個鄉鎮一個重點戲,有主有次,突出特點,重拳打磨。這樣的發掘方式有利于各鎮街戲曲進行交流傳承;有利于地方特色的形成;有利于重點包裝,打造多才多藝的資深傳承人;節目匯演也更能讓老百姓記得住、叫得響;更加的活態化。種種有利于使得機制保障與實體自身的發展相結合,必然相得益彰,例如,送戲下鄉每年演出600余場,碩果連連。
四、登得祖譜、上得玉蝶,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等次
金鄉縣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個,省、市級1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化表性傳承人1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人。“金鄉四平調”“山東落子”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雞黍之約”“漁鼓”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兩夾弦”“金鄉紅三刀”等4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竹馬、漁鼓、花鼓戲、高蹺等縣級非遺名錄項目16項。為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鄉縣為像周艷修、張萍這樣的鄉下優秀文藝人才破格解決編制,調入縣文化館等單位,讓他們專心創作、演出。
通過不斷的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關愛傳統藝人,金鄉的非遺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原有的更好,后來者居上。非遺文化以不掩主流文化的態勢不斷發展,促推著各種有效因素的集合,在這里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