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區塊鏈技術展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區塊鏈;比特幣;互聯網金融
一、“區塊鏈”的產生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的《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闡述了基于P2P 網絡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等技術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此后的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1的區塊,并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從本質上看,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通過自身分布式節點進行網絡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技術方案。因此,基于金融會計的角度,區塊鏈技術可定義為一種分布式開放性去中心化的大型網絡記賬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技術標準加入自己的信息,實現持續滿足各種數據錄入需要的目的。
近年來,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之一的區塊鏈技術日益受到重視。在比特幣形成過程中,區塊(block)是一個個的存儲單元,記錄了一定時間內各個區塊節點全部的交流信息。各個區塊之間通過隨機散列實現鏈接(chain),后一個區塊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隨著信息交流的擴大,區塊相繼接續,形成的結果就叫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是具有普適性的底層技術框架,可以為金融、經濟、科技甚至政治等各領域帶來深刻變革。目前,一般認為區塊鏈技術正處于2.0 模式的初期,股權眾籌和P2P 借貸等各類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金融應用相繼涌現,發展前景廣闊。
二、區塊鏈技術的原理與特點
(一)區塊鏈技術原理
區塊鏈技術是基于密碼學中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法(ECDSA)實現去中心化的數據庫技術,將區塊以鏈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數據結構,以參與者共識為基礎存儲有先后關系的、能在系統內驗證的數據。
(二)區塊鏈技術特點
1、數據信息完整透明,可完全驗證。區塊鏈技術中,記錄數據的區塊按時間順序生成,相鄰區塊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相互引用生成;同時區塊組合成鏈,實現系統內所有節點共享的交易數據庫。區塊鏈技術形成存儲的數據具有不可篡改和無法偽造的時間戳,任何交易都有完整的證據鏈和可信任的追溯環節。
2、開源、去中心的分布式結構。區塊鏈系統是開源、去中心化的,建立的數據庫是全球范圍內的超級數據庫,業務模式具有極高的包容性;數據信息的各個環節都采取分布式分配給系統各個節點,保證系統內置業務的連續性自運轉。
3、高安全性的智能合約。區塊鏈技術采用“非對稱加密算法”解決共識機制,不擁有私鑰而破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安全性非常高,同時運用可編程原理內嵌腳本概念,形成智能合約。
4、高效率,低成本。區塊鏈技術信任機制建立在非對稱密碼學基礎上,系統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對方基本信息即可進行可信任的價值交換,即在沒有中心機構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價值交換的摩擦成本幾乎為零。
5、透明數據背后的匿名性。區塊鏈上的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但數據并不綁定到個人,任何交易的信任基礎都是通過純數學背書而非交易對象的身份背書,從而實現了數據透明的同時保護參與者個人隱私的匿名特點。
三、“區塊鏈”應用前景展望
“區塊鏈數據”帶有時間戳,由共識節點共同驗證和記錄,因此不可篡改和偽造,這使得區塊鏈可廣泛應用于各類數據公證和審計場景:區塊鏈可以永久地安全存儲由政府機構核發的各類許可證、登記表、執照、證明、認證和記錄等,并可在任意時間點方便地證明某項數據的存在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真實性。
同時,區塊鏈技術與金融市場應用有很高的契合度,R3CEV、納斯達克等各大銀行、券商及金融機構相繼投入到區塊鏈技術的研發中。區塊鏈可以在去中心化系統中自發地產生信用,從而建立無中心機構信用背書的金融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金融脫媒”,這對第三方支付、資金托管等存在中介機構的商業模式來說是顛覆性的變革;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區塊鏈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于股權眾籌、P2P 網絡借貸和互聯網保險等商業模式;證券和銀行業務也是區塊鏈的重要應用領域,傳統證券交易需要經過中央結算機構、銀行、證券公司和交易所等中心機構的多重協調,而利用區塊鏈自動化智能合約和可編程的特點,能夠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效率,避免繁瑣的中心化清算交割過程,實現方便快捷的金融產品交易;同時,區塊鏈和比特幣的即時到帳特點使銀行實現比SWIFT 代碼體系更為快捷、經濟和安全的跨境轉賬。
“區塊鏈”在資產管理領域能夠實現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確權、授權和實時監控。對于無形資產來說,基于時間戳技術和不可篡改等特點,可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域名管理、積分管理等領域;而對有形資產來說,通過結合物聯網技術為資產設計唯一標識并部署到區塊鏈上,能夠形成 “數字智能資產”,實現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資產授權和控制。
因此,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區塊鏈技術已經演化出三種應用模式,即公共鏈(Public block-chain)、聯盟鏈(Consortium block-chain)和私有鏈(Private block-chain)。公共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比特幣是公共鏈的典型代表。聯盟鏈則是部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適用于多個實體構成的組織或聯盟,其共識過程受到預定義的一組節點控制;私有鏈則是完全中心化的區塊鏈,適用于特定機構的內部數據管理與審計等,其寫入權限由中心機構控制,而讀取權限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
盡管現階段區塊鏈技術仍面臨著安全問題、效率問題和資源問題等負面情形的困擾,但是我們仍舊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區塊鏈技術將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便捷生活的通用技術。
參考文獻:
[1] Swan M.Block chain: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USA:O Reilly Media Inc.,2015;
[2] Technical report by the UK government chief scientific adviser[Online],available: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 data/file/492972/gs-16-1-distributed-ledger-technology.pdf,February 21,2016;
[3] 穆啟國,區塊鏈技術調研報告之一:具有顛覆所有行業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解析和應用場景暢想[J]川 財研究,2016(1);
1.1 區塊鏈及其簡史
2008年, 鐘本聰 (化名) 發明比特幣時, 第一次提出了區塊狀鏈的概念。Nakamoto So希望允許互聯網支付直接從一方發送到另一方, 而不是通過金融機構。一個漂亮的解決方案為:以具有一致性的加密標記事務為基礎, 與不可摧毀的記錄區塊鏈相連接, 形成一個具有分段式時間的數據庫。在所有人包括政府、犯罪組織以及黑客面前, 這個記錄著所有比特幣的區塊鏈數據庫完全暴露, 但從未有任何黑客對其進行過攻擊。
雖然談論塊鏈時必須討論比特幣, 但它們是兩個獨立的技術。一些人把今天的塊鏈接技術與1992年 (萬維網之前) 互聯網的成熟和創新潛力進行比較。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已經在各個行業得到了認可。自2013年以來, 已有120多美元的風險資本投資于120家連鎖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Lockheed Martin) 、IBM和高盛 (Goldmansachs) 等大型成熟公司也開始在各自的行業中探索潛在的區塊鏈應用。
1.2 區塊鏈在網絡空間安全中的技術優勢
在并非極度安全的網絡上, 區塊鏈實現了可靠的交換信息, 解決了一個重要的疑難問題。如果惡意節點進行偽造包裝, 不斷地創建虛假數據, 或者是從某些渠道獲取真實數據, 區塊鏈都可以對其進行剔除, 避免有效數據被肆意篡改, 對數據完整性進行有效保證。除此之外, 信息傳遞技術與一致性機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區塊鏈的近一步使用。當然, 與傳統的安全技術相比, 區塊鏈明顯更具優勢, 具體情況為: (1) 自治分布式數據管理結構在區塊鏈中被廣泛應用, 且節點自身都極具安全保護能力。節點根據規則, 逐步和一步一步進行惡意攻擊行為, 使得區塊鏈可以在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中運行, 它也可以阻止、對抗外部黑客和內部人士。 (2) 區塊鏈采用一致的安全機制, 利用網絡的整體實力積極抵抗個人惡意侵權。強大的網絡民意機制可以很大程度上限制惡意行為的產生, 當然, 即使惡意行為出現, 在這樣的環境下, 最終也會解體。我們主要通過誠實節點達成的一致性共識來阻擊惡意節點的攻擊, 即在網絡環境中, 規模越大, 安全性、可靠性越高。 (3) 良好的可擴展性在區塊鏈安全機制中得以形成, 如果可以隨意結合, 則更加靈活的安全機制將出現在更多行業中。當然, 區塊鏈的成功運行離不開這些優點, 不過正是由于這些優點, 反而促使網絡空間安全更有保障。
2 區塊鏈中的網絡空間安全技術
由于區塊鏈融合了很多安全技術, 既有傳統的安全技術, 也有新型的安全技術, 所以, 它可以提供諸多與眾不同、新穎的網絡安全能力。
2.1 散列算法
區塊鏈使用稱為安全哈希算法 (SHAs) 或散列的加密技術。哈希算法將任何數字信息 (包括文本、圖像、視頻等) 轉換為指定長度的位串, 例如由Sha256算法處理的256位數字信息的輸出。大體上講, 在安全散列算法中, 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1) 原始圖像具有不可逆性; (2) 輸入輸出字符串始終唯一。前者哈希可以很容易通過輸入值計算得知, 但原始輸入值不能被計算;后者方面, 不同的輸入值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相同的輸入值可以產生相同的結果, 即使輸入值出現微小變化, 輸出值也會產生重大變化。所以, 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可以通過哈希算法得以驗證, 即便不檢查原始數據。
2.2 區塊鏈式結構
由一組組記錄組成的多個塊的鏈式數據庫即為區塊鏈, 且每當添加新的區塊時, 它會被放在當下區塊的前面, 而當下的區塊含有一個加密鏈接, 可形成塊鏈。整體而言, 區塊鏈含有多個結構, 擁有多個頁面, 且不同的頁面包含不同的內容, 不同的塊含有多個信息。其中, 最重要的3個項是前一個塊的哈希值、表示塊創建時間的時間戳和塊內容哈希值的My Chl根哈希值。
2.3 共識機制
共識是一個過程, 即使有一些錯誤的過程, 也可以稱為拜占庭將軍, 一組分布式過程可以實現價值或行動一致性。不同的一致性機制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中得以使用, 且可以實現多方位同步, 包含諸多內容, 比如各方之間的信任、利益的一致性、網絡的形狀等。多個占主導地位的誠實節點與一些惡意節點可以被一致性機制結合起來, 在區塊鏈網絡中, 避免了惡意節點的優勢形成。所以, 區塊鏈網絡越大, 受到惡意傷害的程度越低。
2.4 區塊鏈網絡結構
從完全集中到全分布式體系結構, 區塊鏈可以使用各種網絡體系結構, 每種體系結構都代表了一種權衡, 即安全性與效率之間的權衡。在集中式網絡中, 網絡功能主要是通過外部節點依靠中心節點來得以實現。一旦中心節點受到破損, 則整個網絡可能受到破壞, 但單就功能而言, 每個節點始終是獨立的, 如果一個分散的節點被破壞, 則很難給整個網絡帶來巨大影響。
2.5 網絡節點類型
網絡節點可以是區塊鏈的普通用戶, 也可以是區塊鏈的安全保護器。網絡節點作為保護器可以通過參與一致性機制來保護區塊鏈安全, 但并不是所有節點都需要參與一致性的各個方面 (例如訪問權限的不同) 。根據網絡的使用情況, 區塊鏈網絡中的節點類型是不同的, 基于它們的相對能力 (例如處理、存儲、通信等) , 區塊鏈節點被分為3種類型, 包括完整節點、部分節點和簡單節點。
完整的節點被用作區塊鏈網絡的骨干節點, 對最新的、完整的區塊鏈數據庫副本進行建立和圍護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不過并非所有的節點都有此項功能, 有的節點僅有每個塊組成的鏈, 僅能對新的記錄進行生成傳輸記錄, 但不能否認的是, 在協商機制中, 它們仍能發揮重大作用。
3 區塊鏈在網絡安全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目前, 至少在以下3個方面, 它可以對網絡空間的安全和保護起到直接的作用。
3.1 對網絡數據的完整性起到保護作用
大體上講, 以加密和信任為基礎的傳統保護方法已經不能起到完全保護的作用了, 因為網絡安全是極其脆弱的, 但塊狀鏈與其不同, 它保護存儲數據主要使用反向鏈接的數據結構, 并不是以加密信任機制為主。
眾所周知, 建立一個安全的網絡防御邊界并不是塊狀鏈的主要目的, 實現對邊界中的事物監督, 摒除所有假的不良信息才是它的追求。如果想要對塊鏈上的數據進行攻擊, 是得不償失的, 這意味著必須與整個塊鏈網絡競爭, 且價格十分高貴。
3.2 建立了更加可靠的網絡通信
在高度對抗的環境中提供可靠的通信是可以通過區塊鏈接技術實現的, 比如P2P消息技術, 每隔幾秒鐘世界上每個活躍的節點都可以收到由比特幣傳播而來的信息, 且大多服務由比特幣網絡上每個節點提供, 智能手機也在其中。一旦其他設施出現損壞, 僅通過高頻無線電、傳真等手持備用頻道便可實現比特幣消息的傳送。
對于塊鏈網絡而言, 并沒有唯一獨特的節點存在, 所以, 即使部分節點斷開, 正常情況下網絡依舊可以正常運行。如果單個節點受到攻擊, 則消息可經由塊鏈網絡迅速地流傳各地, 并不受其他因素影響。
3.3 可以做好網上資產管理
有形、無形資產均可以通過區塊鏈進行鑒別授權。對于無形資產而言, 區塊鏈可以在知識產權保護、綜合管理等領域運用, 且主要利用自身的時間戳和非篡改的特點;對于有形資產而言, 資產的識別、管理等均可以通過區塊鏈與其他網絡技術相結合而實現。除此以外, 房屋以及車輛等實物資產發放均可以通過安全可控管理得以控制。區塊鏈還可以將物聯網技術結合起來, 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永久記錄, 建立源記錄, 在上、下游產業之間提品可追溯性和其他功能, 并提高產品使用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4 結束語
區塊鏈顛覆了傳統的網絡空間安全假設和設計思想, 為網絡空間安全提供了一種新的安全保護模式和技術。區塊鏈是可信的, 可以在不可靠的網絡空間中提供可信的系統運行環境;塊鏈是透明和安全的, 使用反向數據結構存儲集中式數據, 并為添加附加安全協議提供了安全基礎;區塊鏈是容錯的, 一致性機制被用來將誠實節點強度與惡意節點相結合。這些特點為完善網絡系統和網絡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區塊鏈技術還在發展, 還有許多實際問題有待解決,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探討了將塊鏈應用于網絡各個領域的相關途徑以及方法, 對促進我國網絡安全保護水平的提升具有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陶宏.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問題分析與防護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3 (14) .
第一創業的漲停拉開了中小創市場夏季行情進攻的序幕,次新股領銜主演再現小盤高成長魅力,高送轉、3D玻璃、稀土永磁等各路角色粉墨登場,將本周中小創市場熱點行情演繹的美輪美奐。
次新股領銜主演漲停潮。次新股是中小創市場中主力資金的主戰場,也是夏季行情最大的投資主線,筆者上周推薦的次新股投資組合更有精彩的表現。本周市場,以第一創業、吳志機電、銀寶山新、可立克為代表的次新四天王周漲幅均在30%左右,高舉中小創次新股龍頭的大旗進攻,分別代表著券商、新科技、高送轉、新能源四大熱點,成為中小創市場的中流砥柱,率領著以華源包裝、國恩股份、永和智控、世嘉股份;以川金諾、盛天網絡、神思電子、名家匯、景嘉微為代表的創業板次新軍團,連續拉升迭創上市新高,可以說次新股是市場最具人氣和趨勢性牛股特征的主流熱點。對于次新概念股的投資主線,筆者并不認為當下是高處不勝寒,反而相信只要中線耐心持有,必將看到險峰的無限風光。
高送轉客串連板好戲。高送轉進入了除權、填權階段,漲停板填權成為夏季行情的最大特征,本周市場填權概念股風生水起,其中以中小創市場為代表的填權概念股表現尤為精彩,星星科技、長亮科技憑雙子星連續3漲停成為填權概念股大龍頭,勇奪中小創周漲幅榜桂冠。此外,以長亮科技、贏時勝為代表的區塊鏈金融概念股,以銀寶山新、正業科技為代表的次新股,以中航電測、天華超凈、洲明科技為代表的半導體概念股,以勁勝精密、恒信移動為代表的虛擬現實概念股,以英唐智控、奮達科技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概念股,以福晶科技為代表的量子通信概念股,以天瑞儀器為代表的檢測儀器概念股,以理邦儀器為代表的智能醫療概念股,也有亮麗的表現,連續放量大漲成為市場的焦點。
3D玻璃驚艷博眼球。新材料投資主線上,鋰電池、OLED、稀土永磁一直貫穿今年的行情,3D玻璃作為最新投資主題更是受到主力游資的青睞,主要基于:(1)三星galaxys7和小米5等已率先使用了雙面3D玻璃,蘋果也計劃推出玻璃機身和金屬邊框的iPhone,明年換裝為OLED顯示屏。(2)近期多家券商密集有關3D曲面玻璃研報,作為3D玻璃強貫穿今年行情的助推,預計市場規模在千億級別。本周市場星星科技依靠“全自動2.5D及3D玻璃熱彎成型技術”連續3漲停,一舉成為3D玻璃概念股的大龍頭,點燃了藍思科技、水晶光電、中航三鑫等概念股的走強,將3D玻璃概念股帶向。目前中小創市場涉及3D玻璃概念股主要有藍思科技、星星科技、吳志機電、水晶光電、合力泰、凱盛科技、維宏股份等,建議投資者關注回落低吸的機會。
展望后市,筆者看好區塊鏈技術概念股,理由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中國首個區塊鏈聯盟、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最近相繼成立驅動;第二,2016年國際區塊鏈峰會月底召開事件驅動;第三,區塊鏈技術日趨成熟,國際金融巨頭紛紛布局區塊鏈,將迎來新的投資熱潮。綜述,筆者認為區塊鏈概念股賦予了互聯網金融新的時代使命,一個全新的區塊鏈技術產業鏈投資熱潮,必將誕生中線大牛股。
其一是信息不流通的問題,患者在不同的醫院,需要那辦理不同的就診卡;任何一家醫院的醫生看不到患者多次就診的完整臨床診療過程,無法準確掌握患者完整診療過程和健康狀況。騰訊先后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產品,建立信息共享的醫療電子檔案,以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
其二是“看病難”的問題,名醫的需求量很大,但是能診斷的病人有限。馬化騰認為根源在于“醫生怎么樣才能夠釋放自己的能力”,希望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打造一個醫療團隊,實行科學化的分層、分級,將一些簡單的診斷交由助理、護士來處理,最后由名醫診斷。這樣可以成倍擴大醫療產能。
騰訊的“醫療能力超市”
這幾年,在投資的同時,騰訊嘗試做微信智慧醫院、糖大夫、騰愛醫生、覓影等,涉及了支付模式創新、慢病管理、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1. 智慧醫院
早在2013、2014年,騰訊便提出微信智慧醫院的概念,做的事情也很簡單,依托于微信公眾號的線上能力,幫助醫院做掛號、信息流轉等基礎醫療服務;2015年——2016年,微信智慧醫院的2.0版本提出以醫院作為核心體系,挖掘醫院流程里線上信息化、數字化以及互聯網化能力;從2017年開始,以小程序、公眾號作為整體服務入口,醫保、商保、區塊鏈技術、AI、人工智能在醫院落地,這是智慧醫院3.0版本。
2. 慢病管理
2015年,騰訊推出了一款檢測血糖的智能硬件產品“糖大夫”,這算是騰訊第一次直接出手,那一年也是騰訊投資的高峰期。2016年3月25日,在“互聯網+慢病管理”貴州模式會上,騰訊正式公布騰愛醫療戰略布局,計劃用智能終端、醫生平臺、“健康基金+醫保”的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這“四駕馬車”連接醫療。但鈦媒體注意到,近兩年騰愛醫生的相關動態逐漸變少。
3. 人工智能
2017年8月,推出AI產品“覓影”,同年11月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在AI+醫療方向上,將依靠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我們沒辦法改變供需矛盾、沒辦理控制需求,我們只能用科技的手段,用互聯網的能力來緩解供求之間的矛盾,提升醫院的效率。怎樣幫醫院做到這樣的事情?這一定是醫院主導,騰訊助力。”騰訊副總裁陳廣域坦言,騰訊不應該做的是包辦、代辦,“我們希望合作方把我們當做一個超市,可以選擇需要的能力,我們不能強迫你們選擇不喜歡的東西。”
目前,騰訊醫療布局分為投資和自建兩種方式。在自建中,騰訊分為兩個團隊,一個是騰訊醫療團隊,負責的業務包括糖大夫、騰愛醫生、企鵝醫典、醫療云等,主要聚焦于醫療業務本身。另一個團隊是“互聯網+醫療”業務,該業務又分為兩大板塊:一個是微信智慧醫院,包括掛號、處方流轉、醫療咨詢,利用互聯網工具提升醫院、醫生效率;另一個方向是騰訊覓影,包括AI醫療影像、AI輔助診斷,探索AI如何進入到醫療比較核心的領域。
AI醫療的決心——騰訊覓影
精英團隊打造精品應用
目前,國內醫療AI創業公司也多以影像識別為主,據統計,AI醫學影像的創業公司多達幾十家,醫學影像識別成為醫療AI領域里較為成熟的垂直細分領域。醫學影像成為“一枝獨秀”的原因在于,影像數據獲取相對容易,三甲醫院設備都是GPS設備、全球頂尖設備。原始數據是電子化的,對于初創公司來說,一個是圖像的質量,一個是電子化獲取程度,都相對容易。”
2017年8月,騰訊了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利用人工智能醫學影像技術輔助醫生實現早期食管癌篩查,憑借“覓影”騰訊正式進軍醫療人工智能,加上早前的“百度醫療大腦”、阿里“ET醫療大腦”,BAT已經全部入局醫療人工智能。
騰訊在醫療領域有三個方面的積累:用戶服務、數據能力、資源整合。而醫療AI以及影像識別是在學術科研上的應用;此外,在用戶服務上,騰訊也涉及了預約掛號、在線問診等業務。
騰訊覓影整合了騰訊內部幾個頂尖的AI的團隊,包括我們的互聯網+部門,包括騰訊的AILab、騰訊優圖實驗室和架構平臺部,可以說是匯集了騰訊最精英的人工智能技術團隊。
從覓影產品的后端來看,是有一個AI醫學實驗室,除了頂級的人工智能算法專家之外,醫學實驗室也聘請了全國頂級的一些醫療影像科的醫生和很多的全科醫生,同時也會跟很多的醫療機構和醫學院校以及各個地方政府共同去合作。
產品技術的應用
當前,覓影可以去輔助于這幾項癌癥:食道癌、肺癌、宮頸癌、乳腺癌和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
騰訊覓影可以把醫生或PET系統(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里面的影像傳到騰訊搭建的系統當中,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算法判斷這個片子是不是高風險的早期病癥,診斷準確率達到90%以上。
騰訊覓影是怎么做到呢?在訓練數據的采集方面,騰訊團隊集中采集了幾十萬張中國人的同一病癥片子。雖然全球有很多公司在做AI醫療影像,甚至有一些片子可能都有一些開源的,從網上可以下載到,但很多片子都是外國病人的,外國的數據去訓練中國人的模型,準確率還是比較低的。
因為每種病灶只有一小塊,大多數的區域是一個正常的,騰訊團隊會把這個醫療原始的圖片切成很小很多小的塊,分別去估計每一個小塊患病的概率,最后得出一個診斷結論。
從覓影的實際應用場景來看,一方面,騰訊在與三甲醫院合作,提高三甲醫院醫生看病的效果;另一方面,團隊希望更多地與基層醫院進行合作,提高基層醫院整個的診療水平。同時,覓影產品也會跟騰訊基金會合作,通過一些公益基金的項目,利用技術給國家和人民造福。
騰訊智慧醫院3.0的創新解決方案
微信智慧醫院3.0亮點頗多:不僅實現了連接、支付、安全保障和生態合作的四大升級,同時還加入了AI、區塊鏈等全新技術,全面開放騰訊核心能力。
1. 連接升級
通過整合人社、醫院、藥企、保險等資源共同聯動,提供在線咨詢、處方流轉、商保直賠等服務。以處方流轉為例,在藥品零加成政策背景下,基于騰訊支付、AI人臉識別、區塊鏈等核心技術能力,連接醫院、流通藥企及用戶,實現電子處方安全流轉、全流程可追溯,助力醫藥分離。用戶可選擇藥店取藥、藥店配送到家等多種購藥方式。
2. 支付升級
支付場景升級,包括醫院、藥店、社康、保險更多場景均支持微信支付。比如,在醫院可以使用微信公眾號實現在線支付、處方單掃碼付、終端機快捷支付等;在保險場景,可在線使用社保個賬購買健康保險;在藥店、社康場景下,可實現在線刷碼支付,免帶卡便捷購藥等。同時,支付方式將醫保、商保、自費等全部納入,讓消費者實現無縫支付。
3. 安全升級
微信智慧醫院3.0能夠全面保障實名安全、支付安全、數據安全和風控安全。比如,一直以來,醫療數據安全和患者隱私保障是醫療行業的核心問題。而區塊鏈所擁有的多方共識、不可篡改、多方存證、隨時可查等優勢,使其成為醫療數據保管的最佳方案。智慧醫院3.0就將運用區塊鏈技術,為監管方、醫院、流通藥企搭建了一條聯盟鏈,保障數據、隱私安全的同時,實現鏈上數據防篡改。
4. 生態合作升級
除了在自身能力方面,微信智慧醫院3.0更加注重整個生態的合作共贏。從資金、資源、技術、產品四大維度,與合作伙伴聯手,實現合作升級,推動業務有效落地,合力打造互聯網+智慧醫院的建設。
尾聲與展望
騰訊的高管們曾多次公開強調:“互聯網+醫療”是為醫者賦能,需要發揮“連接、信任、融合”三大核心要素的作用,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建立“醫患”信任感,真正解決醫療行業的“痛點”,共建融合的醫療生態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新常態 金融創新
新常態意味著和原來靠吸引外資和靠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的常態不能維持,應該適應擴大內部需求,進行創新經濟的時代。經濟決定了金融的走向,金融又是經濟的核心,因此,把握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創新,尤其是擴大線上和線下合作,將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企業的深度融合,打開藩籬求合作,讓傳統金融行業鳳凰涅,重建生機。
一、新常態互聯網金融現狀
2016年互聯網金融行業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些不良平臺的倒閉潮和轉型潮。以網貸行業為例,截至2016年12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達到了2448家,相比2015年底減少了985家,全年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維持逐級減少的走勢,與2015年數量大幅增加呈現截然相反的情況。由于互金平臺整改政策日益收緊,預計2017年平臺數量將進一步降低,同時互金行業經過了過去兩年的高速發展,目前進入了洗牌期,有平臺退出也是必然,去“泡沫化”將成為2017年互金平臺發展的關鍵詞。2016年,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接連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兩個大關,單月成交量更是突破了2000億元,按目前增長態勢,預計2017年全年網貸成交量或超過3.2萬億元。2017年隨著金融政策的收緊,互聯網金融合規平臺數量將越來越少,大浪淘沙之下,優質的互金平臺發展潛力無窮。隨著用戶習慣的培養、金融技術快速發展,互金行業規模也將持續增加,更多資源也會向優秀平臺靠攏。
2016年,國家提出要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在政策推動下,消費金融牌照快速增加,各路資本紛紛涌入,消費金融發展進入快車道。據《互聯網消費金融報告》顯示,2017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將翻番,保守估計將達到2萬億。
二、新常態下的互聯網金融存在問題和對策
加強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必須謹防互聯網金融企業風險增大,洗錢等一些惡性犯罪事件惡意出現,主要加強監督力度。2017年1月初,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舉行2017年工作會議,該次會議將貨幣政策的描述從去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改為“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會議還將“金融風險”任務次序從2016年的第五條提到了2017年的第三條,將防范金融風險置于金融創新之前。央行對“金融市場”的要求亦從創新發展改為平穩健康發展。
一定加強互聯網金融企業政府引導,不能讓互聯網企業野蠻式增長,應該加強政府的把控,讓互聯網企業能夠順利有序的發展。2016年8月,國務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簡稱《規劃》)。《規劃》中提出:“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和規范發展服務創新的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由此迎來重大利好。目前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大大降低了信息搜集和甄別的難度和成本,提高了風險的界定、控制和定價能力,讓更多資產和資金實現高效對接,優化了金融生態,同時促進金融業高速發展。目前互聯網金融已經過了野蠻生長的草莽時期,隨著互金平臺越來越趨于合規化,預計2017年會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
三、互聯網金融創新展望
互聯網企業從一開始就是以創新為導向的,沒有創新就不會有互聯網企業,萬眾創新,終身平等的創新理念是互聯網企業得以烽火t望的基礎,因此互聯網金融企業擴大影響力,更好的為居民服務。通過創新,吸收更小規模的貸款,更偏遠山區農村可以用到更加便捷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將自己觸角伸到更大的平臺上面去,新生的互聯網銀行一定能夠通過競爭整合傳統金融企業,讓傳統的銀行和互聯網融為一體,檢驗人民群眾代表性開始就是更好為人民群眾服務,讓政府和銀行真正成為人民群眾保駕護航的守護者。
參考文獻:
[1]陸岷峰,虞鵬飛.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轉型戰略的創新驅動力[J].南都學壇,2015,35(3):102-108
[2]杜莉娟.新常態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6,23(6):407
[3]程舉.新常態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J].現代經濟探,2015,(6):65-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