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動植物的好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生態濕地;特點;功能;發展;保護意識
中圖分類號:X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2002702
1引言
安丘大汶河生態濕地公園在2007年2月被國家建設部正式批準為國家級城市生態濕地公園。汶河系濰河主要支流,源于臨朐縣沂山東麓百丈崖瀑布之桑泉。位于新老城區交界處的大汶河生態濕地,延綿長達20km2,煙波浩淼,波光粼粼,綠草茵茵,是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礎上從生態角度出發歷時3年,把閘壩、灣塘、水體、堤岸、灘涂、濕地、植物、生物等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配植水杉、竹、柳、荷、蒲、葦等喜水植物,形成的大面積良好自然生態濕地,其恢復了河流景觀和優美的濕地系統,達到了生物的多樣性,為天鵝、仙鶴、白鷺、翠鳥、野鴨等野生鳥類和水生物提供了一處繁衍生息的好場所。
2大汶河生態濕地公園的特點
大汶河生態濕地公園作為典型的由汶河發育而成的草本潛育沼澤濕地,區域面積20km2,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它屬于河流濕地,設計建設著重突出“冷、野、悠、恬”四個字?!袄洹?,就是靜涼幽冷,好似都市里的一注清新劑;“野”,就是天然野趣,宛如隱于紅塵中的世外桃源;“悠”,就是悠遠淡泊,能使人感受到返璞歸真的氣息;“恬”,就是恬適高雅,尋常處可領略到濃郁的文化氣息。
大汶河生態濕地公園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礎上從生態角度出發,經過改造升級,形成了大面積良好自然生態濕地,恢復了河流景觀和優美的濕地系統。安丘汶河生態濕地公園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對安丘的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3大汶河生態濕地的功能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環境的不斷被破壞,濕地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降解污染物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1巨大貯庫
每年汛期洪水到來,汶河濕地以其自身的龐大容積、深厚疏松的底層土壤(沉積物)蓄存洪水,從而起到了分洪削峰、調節水位、緩解堤壩壓力的重要作用。同時,濕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緩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調節河川徑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3.2水源地
濕地蓄水,是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據估算,我國僅湖泊淡水貯量即達225億m3,占淡水總貯量的8%。某些濕地通過滲透還可以補充地下蓄水層的水源,對維持周圍地下水的水位、保證持續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3.3生態環境的優化器
大面積的濕地,通過蒸騰作用能夠產生大量水蒸氣,不僅可以提高周圍地區空氣濕度,減少土壤水分喪失,還可誘發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資源。因此,濕地有助于調節區域小氣候,優化自然環境,對減少風沙干旱等自然災害十分有利。濕地還可以通過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學、生物過程,吸收、固定、轉化土壤和水中營養物質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質,凈化水體,消減環境污染。
3.4重要的物種資源庫
濕地既是陸地上的天然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據初步統計,我國濕地植被約有101科,沿海帶濕地生物種類約有8200種,內陸濕地高等動植物3000多種。濕地的鳥類種類繁多,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有50種,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僅記錄的就有9種,此外還有許多跨國遷徙的鳥類。經過合理的開發保護,目前,大汶河生態濕地公園內現有水生動植物群落有100余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就有40余種,魚類10余種,鳥類50余種,其中水鳥20余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就有10余種,對改善環境、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植物,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3.5降解污染物
隨著工農業生產和人類其它活動以及徑流等自然過程帶來農藥、工業污染物、有毒物質進入濕地,濕地的生物和化學過程可使有毒物質降解和轉化,使當地和下游區域受益。
此外,濕地還是進行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科普宣傳的重要場所。
4科學管理促進濕地公園健康發展
在保護好濕地的同時,如何既能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又能開展科研工作,安丘市在這方面的設計理念值得借鑒。
(1)嚴格控制游客數量。為避免人類活動對濕地造成重大影響,一旦游客臨近或達到事先設定人數,濕地公園就不再放行。
(2)注重寓教于樂。安丘汶河濕地公園里的科普館建設,既優化了自然環境,又讓游客了解濕地科技知識,宣傳濕地科技知識,更好地保護生態濕地。
(3)合理設計公園設施。安丘汶河濕地公園為游客設計了能看到最多景觀的路線,制定最佳觀賞時間,并提供大量資料供游客取閱。工作人員估算游客感覺疲憊的行走距離,恰到好處地設置可供休息的小亭子,待游客坐下一看,還能發現旁邊正好就有一些濕地動植物的小圖片、小資料,一趟旅行下來,游客們玩得盡興,也學得開心。
(4)在實踐中提高濕地保護意識。不打擾小動物是研究和觀賞濕地生物的要求之一。安丘汶河濕地公園為防止人為的干擾破壞濕地環境,將原河西岸的車行道重新設計改為自行車綠道,新修車行道向外延100m。為更好地管理濕地,把濕地分為保護區和絕對保護區。
參考文獻:
[1]蔣思軍.長潭水庫生態濕地建設構想及效益分析[J].青海草業,2001(2).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人與鳥的和諧相處吧!
有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唱的:“草原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 . . . . . ”,多美??!許多鳥在蔚藍的天空中飛翔,人們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騎著俊馬疾馳,這種感覺就象在仙境遨游一般。在大自然中,鳥兒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在一個人憂傷的時候,聽到鳥兒在樹枝上用清脆的嗓音唱出宛轉的曲子,憂傷頓時忘到腦后,被那悅耳的歌聲所陶醉。有些人聽到悅耳的鳥聲后,還會不由自主地唱起歌來,這種愉快的心情,只有真正體會過的人才會明白,也許那時,你就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愉快的人。
鳥很聰明,很友好,也會食害蟲,會捉田鼠,也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單憑這一點,我們就要和鳥兒和諧相處嗎?對,因為與動物和諧相處是每個人應有的品德。
在別人眼里,與動物和諧相處是好的,但我認為人與鳥和諧相處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鳥保護了生態環境,壞處就是在冬季,有些鳥會把病菌帶給人類,冬季的來臨,北方的鳥類遷移到溫暖的南方來過冬,如西北利亞來的紅嘴海歐每年在寒冬來臨都要飛往“四季如春”的昆明過冬,許多人都喜歡到湖邊觀看一只只雪白而可愛的平衡紅嘴海歐,但人們那理知道,紅嘴海歐可愛,但它身體上帶有病菌,再加上天很冷,人們站在湖邊很容易感冒。不過,人類的朋友鳥兒們它們也不想把病菌帶給人類,它們也想和人類和諧相處。從總體來說,鳥是人類的朋友,自然界的平衡離不開鳥,人與鳥和諧相處,是保護生態的平衡。在自然界中每種動植物都是因果循環的。人與動物一樣,人不傷害動物,動物也不會傷害人類。只有和諧相處保護自然,大自然才不會報負人類。
一只鳥兒會唱出一首動聽樂曲、一首樂曲會奏出春天的旋律,而春天的旋律里,譜寫著人與鳥兒的和諧相處,讓我們每天都能聽到小鳥那動聽的歌聲。
說起長青自然保護區,大家一般都沒聽說過,但是說起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說起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詳。我們此次秦嶺自然之翼博物選修課的考察地――長青自然保護區,就在當年韓信修棧道的地方――陜西華陽鎮,也是諸葛亮與司馬懿指揮交戰的古戰場之一。一想起2000多年前的那場氣勢恢宏的楚漢爭霸,一想起三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總會令我對這次考察產生無窮的遐想和期盼。
經過十幾個小時火車的鞍馬勞頓,我們終于來到了營地――位于保護區旁邊的華陽鎮,鎮子不大,但很干凈、整潔。
秦嶺保護區處于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動植物區系的交匯過渡地帶,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小氣候差異較為明顯。沿山而上,“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隨著海拔的逐漸升高,氣溫聚降,降水量猛增。所以我們外出考察時一般要穿兩件上衣。
有趣的是,第一天出發時,老師發給每人一雙厚厚的長筒襪,讓我們穿上。更奇怪的是,襪子不是穿在褲子里面,而是套在褲腿外面。我們開始都疑惑不解,直到我們登上半山腰才明白老師的苦心。原來,一路走來,讓長筒襪上密密麻麻地粘了一層荊棘,如果不是它,這些荊棘一定會鉆進褲腳,扎到我們的腿上。更可怕的是,如果沒有長筒襪,還可能有蚊蟲鉆進腿里咬人。怪不得電影里的軍人,腿上都打著綁腿,原來不是為了好看,而是內藏玄機呀!
外出考察,中午不能回鎮上吃飯,只能每人發三張大餅,就著咸菜和礦泉水吃。這大餅與我們北京的餅可大不相同,它非常干,要嚼得很細才能下咽,有咸味,味道也還不錯,有點像新疆的烤馕。但每天都吃它,確實有點兒膩了。不過這種餅最大的好處就是耐儲存,估計放個十天半個月的也不會壞掉。外出的人應該多帶一些,萬一遇到洪水、塌方等險情,至少可以維持幾天。我想,當年諸葛亮出祁山與司馬懿打仗的時候,要是能有這種餅,蜀軍肯定贏了。你想呀,諸葛亮好幾次功敗垂成,都是因為糧食接濟不上,迫不得已才撤兵的。
秦嶺初印象
秦嶺,是一條位于陜西省,被稱為我國降雨分界線的山脈,擁有著復雜的地質地貌與許多特有的植物。
秦嶺就像一條盤著的巨龍,雖然靜止不動,卻很有氣魄。因為是夏天,山上有一些蘭科植物在開放,所以從遠處看秦嶺的山脈幾乎全是綠色。秦嶺的綠也是豐富多樣的,嫩綠、抹茶綠、碧綠、墨綠……不同的綠色組成了“五彩斑斕”的山坡。
遠看這些植物就像是巨龍的鱗片,一層疊一層,密密麻麻;近看那些植物高低起伏,很有層次感,它不像人工種植的林子那么整齊,卻有一種雜亂的美,比起人工林,它更讓我們感覺舒服。
清晨是秦嶺最美的時候。早晨的陽光從山上灑下來,照在彌漫在山間的霧上,使霧散發出光芒。因為霧,山越遠顏色越淡,這樣與近處結合,十分有層次感。再加上絲帶一般圍繞在山周圍的霧,使秦嶺有一絲神秘的色彩。
走進秦嶺,進入森林,你會看到與外面截然不同的景象:樹干上長滿苔蘚的參天大樹遮住了大部分陽光,只讓碎金一般的陽光灑下來,陽光隨著樹葉的舞動而變幻著。腳下是各種低矮的植物,其中夾雜著低調卻美得驚人的蘭花、如同紅寶石一樣的高粱泡果實和嫩綠的腎蕨。有的樹早已倒下,擋住人們的去路,樹干上長滿了小草、星星狀的苔蘚和地衣。
每天,你都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鳥叫聲,婉轉清脆。山麻雀在樹上蹦跳著;雨燕在天空中飛舞,拖著它剪刀似的尾巴滑翔、急轉;最美的鳥是朱q,它們是天空中最絢麗的一抹色彩,扇著寬大、粉紅色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我是個鳥盲,能認出來的只有這幾種……)
昆蟲就更多了。在秦嶺,你可以看見許多難得一見的物種:巨齒蛉張著大顎、揮動著翅膀向你示威;黑色的石蛾停息在草葉上;雄性蝎蛉舉著蝎子一樣的尾巴,展示著它翅膀美麗的花紋;象蠟蟬的透明翅膀被陽光照射得閃閃發光,你一碰,它就會輕快地跳走。
比起城市,秦嶺真的是一個世外桃源,同時也是眾多動植物的家。我希望在未來,秦嶺仍能保持它古老美麗的模樣,不被人們破壞。
與秦嶺“國寶”約個會
秦嶺的生物多樣性世界聞名,不過最吸引人的要數朱q、羚牛、川金絲猴和大熊貓這幾種國家級保護動物。這次探險中,我們有幸見到了野生的朱q和羚牛。
關鍵詞: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社區發展;管理措施
1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發展的相互影響分析
1.1保護區建設對社區發展的影響
(1)對社區經濟的影響。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分布著大量的社區,立地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都比較差,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社區經濟收入主要源于農業種植與養殖。長期以來,社區生產力水平偏低,居民收入少,經濟發展落后,對保護區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在尚未建立保護區前,村民增收主要依靠林下放牧、采摘藥材和蘑菇、開荒種田以及砍伐林木等途徑。保護區建立以后,雖然有效加強了自然資源的保護,但保護政策對自然資源以及生產資源的約束又使得社區居民失去了依靠,比如說耕作林地減少、放牧范圍受約束、禁止狩獵和砍伐林木等,使得社區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2)對社區生活的影響。社區居民長期依賴保護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并形成了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建設也大多就地取材,如木、竹、土、草等材料。過去,這些材料采集于周邊森林,村民能夠自由進出林區進行生產活動,獲取相應地生活資料。而自從建立保護區后,保護政策限制或禁止村民進入自然保護區進行生產活動,部分國家級保護區直接禁止開發,使得社區群眾生活范圍受到限制,生活方式也必須作出改變。(3)對社區文化的影響。社區大多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各村寨居住著各種少數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文化。長期以來,因為居住封閉,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而自然保護區建立后,各種信息與文化相繼涌入,對社區傳統文化形成沖擊。思想意識逐漸與外界實現/相互融合,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或經商,“空心村”日漸增多。村內傳統房屋破敗,部分傳統民族村落甚至逐漸消亡,傳統民族文化得不到有效繼承。
1.2社區活動對保護區的影響
(1)破壞動植物資源。社區民族大多有狩獵習慣,經常非法狩獵或捕獲保護動物,盜伐木材,過度采取非木材林產品。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還存在不安全用火的隱患,給保護區動植物保護與森林防火帶來了極大困難。(2)破壞保護區環境。為了增加作物種植收益,社區居民往往會沿田邊地角私自毀林開荒,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形成威脅,進而破壞生態環境。如尚勇子保護區環境適宜,適宜種植香蕉、茶葉及橡膠作物。面對經濟作物種植利益誘惑,社區居民經常會在尚未獲得批準的情況下私自開荒種植橡膠、茶葉及其他經濟作物,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3)不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各種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極大地改善了社區的發展與生活環境,但也對保護區植物資源造成了破壞,使動物的生活環境受到影響。如公路建設對大象野外遷徙路線造成一定影響。勐臘大沙壩水庫建設工程,使得保護區勐臘片區0.17%的區域被淹沒,使得陸棲脊椎動物的棲息活動受到限制,同時,水位的提升也造成了諸多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植株的損失。此外,社區建設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水、固體廢棄物、社區生活廢棄物以及農業種植過程中使用的農藥化肥,使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開始嚴重惡化。
2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社區管理的有效措施
2.1打造美麗社區環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干部職工到社區周邊村委會中,和社區居民共同建設美麗的家鄉,開展綠化美麗家鄉義務植樹活動,種植珍貴樹苗。在開展植樹活動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各種不同形式的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生態綠化意識,提升社區居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形成一種人人積極參與生態建設的氣氛。為了讓社區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然保護區建設中去,保護區管理局及子保護區還應幫助困難社區解決民生問題,讓社區居民切實感受社區建設給他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同時,保護區管理局還應注意拉近自身與社區居民的距離,如尚勇子保護區為社區缺水村寨協調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解決架設自來水,改善社區村寨用水條件,同時簽訂資源共管協議,為社區建設與發展奠定基礎。
2.2構建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制
保護區內社區居民種植的農作物往往會引來大量野生動物覓食,部分野生動物甚至會將農田作為主要的覓食場所,對農作物造成了嚴重破壞,使得社區農民蒙受巨額損失,這樣一來,社區居民和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的矛盾也變得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區管理局構建了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制,針對社區居民的實際損失作出經濟賠償。以勐養子保護區為例,僅2014年,保護區內因野生動物肇事受災的作物及財產就多達47種,根據國家補償規定,保護區管理所及太平洋保險公司專門組建了理賠小組深入到社區村寨,及時將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款及時發放到村民手中。
2.3簽訂社區共管協議,加大資源保護力度
為了讓社區居民主動地加入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去,保護區管理局專門深入周邊社區村寨,為社區村民講授大紅菌持續利用相關的知識。同時,社區村民和保護區工作者相互簽訂社區共管協議,共管區域內村民可以按計劃采集竹筍、木耳、野菜等植物,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但村民必須遵守協議規定,嚴格按照保護區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不私自進入到保護區內部進行毀林開墾、狩獵、盜伐等非法活動。如有發現進入保護區且從事違法活動者,應及時制止或直接報告給護林員和保護區工作人員。此外,保護區管理局還與相關部門聯合,共同開展武裝巡護,并加強耕地清查工作,沉重打擊了不法盜獵盜伐分子的囂張氣焰,并加強保護生物多樣化的宣傳,讓村民的保護意識得到有效提高。
2.4大力開展社區宣傳教育
保護區各管理所從自身實際出發,組織人員深入到轄區內各村寨中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比如說,保護區尚勇管護所在龍門小學通過PPT教學的方式進行了“五個一”宣傳,并通過展板、發放宣傳冊的方式向該校師生宣傳了自然保護區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知識。同時管理局以GF項目合作在勐侖片區曼納覽愛尼村寨共同種植了一片山桂花樹林,題為我和小樹一起長,意在融合當地民風、民俗增強社區群眾的森林資源保護意識,進而讓廣大村民更加積極地參與森林資源保護行動中去。
2.5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開發生態旅游
西雙版納作為云南重要的旅游資源分布區,有著極其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如水域風光資源、生物景觀資源以及氣象資源等。比如說,以熱帶雨林為主導的雨林資源、水域風光及野生動植物資源,還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動、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及旅游商品等,有著較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在這種形勢下,西雙版納州積極適應旅游業發展潮流,相繼建立了諸多知名旅游景區,如雨林谷、野象谷及望天樹景區等,旅游收益不斷增長,景區的運作有效帶動力社區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與增收,能夠推動社區經濟發展。不僅如此,在開發生態旅游產品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對民族傳統文件的挖掘與運用,有助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民俗文化。
3結語
歷經世代更替,自然保護區社區已經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已經成為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建設不能一味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當然,社區發展也不能只管經濟建設,需要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在加強自然環境保護的同時推動社區經濟發展,從而改善社區居民生產生活質量。為了強化保護區周邊社區管理,需要不斷美化社區環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制,簽訂社區共管協議,加大資源保護力度,開展社區宣傳教育,大力開發旅游資源,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區內各種動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化,為社區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李瑞平.自然保護區社區的管理現狀與對策[J].現代園藝,2017(3):40~41.
[2]趙正,李濤,溫亞利.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農戶的保護成本收益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6,15(6):717~726.
[3]王小芳,車宗彩,崔冬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措施[J].甘肅科技,2016(6):4~5.
有了狼,河貍變多了
在20世紀之前,狼在那里的人們心目中是兇惡的,它們不僅捕獵家畜,還會襲擊人,因此人們對狼采取捕殺的態度,到20世紀20年代,那里的狼基本上被消滅光了。后來人們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社會的好處,于是開始保護野生動物,對狼的態度有了改觀,到20世紀末,黃石公園中的狼又繁盛起來。
狼的繁盛給人們帶來了驚喜。在沒有狼的日子里,黃石公園的植被遭到了麋鹿和其他食草動物的啃食,植被不斷退化,人們對此一籌莫展。直到狼群開始壯大,麋鹿們啃食草的時候,習性被迫發生了變化。過去麋鹿沒有天敵的威脅,可以悠閑而且肆無忌憚地把草連葉帶根都啃光,但是由于現在有狼的威脅,麋鹿在吃草時,總是吃一兩口就抬頭觀察敵情,并不斷地改變吃草的位置。這樣一來,麋鹿就不會把草根啃掉,草依然會繼續生長,公園中的植被由于麋鹿行為的改變而變好了。
更有趣的故事發生在河貍身上。在狼群的食譜中,河貍也算是其中一道,雖然狼捕捉河貍不容易,但兩者畢竟存在捕食關系,按照一般的邏輯,狼群繁盛對于河貍并不是好消息。但是,狼群改變了麋鹿的習性,進而促進了植被生長,植被給河貍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也提供了棲息場所。所以總的來看,狼群繁盛的同時,河貍這種動物的數量竟然也增加了。
應該對狼表示感謝的不僅僅是河貍。我們知道,河貍經常會在河流里建造水壩,客觀上讓河水變得更干凈,減少了洪水的危害。結果,許多昆蟲、兩棲類、鳥類甚至小型哺乳動物發現,河貍的水壩附近是非常理想的棲息地。歸根到底,這些動物都該感謝狼群。
海獺是漁民的朋友
黃石公園狼群對整個生態系統的作用,讓生物學家開始重視大型捕獵動物對整個地球環境的價值。
他們在海洋中也發現了類似狼群的例子,那就是海獺。海獺吃魚和海膽,而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那些捕魚和撈海膽為生的漁民們一直希望通過捕殺海獺,來促進魚和海膽的繁盛,增加自己的收益。然而生物學家研究后發現,漁民們的想法太短視了。如果海獺被捕殺光,魚類和海膽短期內大量繁殖,會迅速吃掉當地的浮游植物,生態平衡被打破,最終整個生態系統崩塌,魚類和海膽數量也會減少,沿岸的珊瑚礁也會變得貧瘠。沒有了海獺,漁民們不僅不會增產,反而會減產。
像海獺、狼這樣的大型捕獵動物往往是食物鏈的頂端生物,簡單地把它們從食物鏈里移去,就會引發整個食物鏈的動蕩,最終的結果會造成生態系統中整體生物量的減少。反過來說,大型捕獵動物繁盛的地方,恰恰是生態系統健康、生物量繁多的地方。
大型捕獵動物影響了氣候
更讓生物學家對大型捕獵動物刮目相看的是,這些動物對于全球氣候也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