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范文第1篇

從2009年開始到2013年5年間,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初見成效,全國開展垃圾收集的行政村比例年增長6個百分點,進行垃圾處理的行政村比例增長15個百分點,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處理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各地財政投入也是逐年增加,2009-2013年5年間,用于農村垃圾處理的財政投入年均增加20%,但區域差距較大,如2013年東部地區用于農村垃圾處理的財政投入占全國60%,余下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一共占40%。農村生活垃圾呈現出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區域差距大

東部地區有生活垃圾收集點的行政村比例達82%,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68%;中部、東北地區有生活垃圾收集點的行政村比例超50%,但生活垃圾處理比例有待提升;西部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處理工作均相對滯后,收集和處理的比例只有37%和21%。

總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呈現“四六六”格局。有超過四成的行政村收集點還是空白;有超過六成的農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任何處理,全國農村生活垃圾不完整的統計有1.1億噸,有0.7億噸的垃圾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有超過六成的行政村是沒有對垃圾進行處理的,只有19萬個行政村有垃圾處理,處理的比例不到36.6%;有14個省的處理率不到40%,少數省不到10%,也就是說這些省市的農村生活垃圾90%都沒有得到處理。

(二)模式粗放,收運處理過程污染嚴重

現有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歸納起來有三種:一是沒有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垃圾隨處亂堆,甚至直接傾倒在河道,污染嚴重;二是設有簡易垃圾收集點,但沒有密封、清潔措施,最終采取簡易堆放,污染嚴重;三是收集點轉運至簡易填埋場,收運成本高,資源浪費,污染較嚴重。總體來看,形成這種粗放模式的原因是由于財政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環衛設施基礎薄弱。同時,由于經費匱乏,未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導致收運設施缺乏或簡陋;收集處理以人力作業為主,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收運不及時;處理以簡易填埋為主,大量填埋場污染環境亟待修復。

(三)管理無序,沒有形成有效的行動機制

很多地方政府對農村垃圾處理重視程度嚴重不足,管理體制不清晰、職權不明確;財政資金不到位或不能及時到位;村民環保意識普遍不高;城鄉、區域統籌等新的理念在大部分地區沒有得到落實。

二、各地實踐及典型模式

近年來,各地加大了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投入,取得初步成效。如,2008年以來,山東全省累計投入資金51.3億元,目前有76個縣(市、區)實現了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處理;2009年以來,四川大力推進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為重點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目前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處理;2010年以來,安徽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5億元,縣(市、區)投入財政資金4.5億元用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2011年以來,廣西加大推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兩年內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增加30個百分點,等等。

歸納總結各地實踐有四個比較成功的經驗:一是建立了主要領導推動,嚴格職能考核的推進機制;二是形成了既有村民參與,又有市場運作的運行機制;三是探索了財政資金主導,農民適當交費的經費分擔機制;四是明確了源頭分類減量,相對集中處理的農村垃圾治理機制。

(一)傳統和新型“城鄉一體化”模式

目前,農村垃圾處理模式主要有傳統和新型兩類。傳統模式是指由各級環衛部門負責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收集、運輸、最終處理;新型模式是指采取市場化運作的統收統運模式,實行管干分離。全國農村垃圾處理主要形式還是采用“戶集、村收、鎮運、區縣處理”,這種模式主要適宜區域經濟發達地區,城鄉結合比較緊密地區。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面積較大的村鎮,主要采取“分類、分片、分級”處理模式。主要特點是源頭分類減量后,區分近郊、遠郊、偏遠村莊,分別選在縣、鎮或村進行最終處理。如,行政村距離縣處理廠20公里范圍內,就實行“村收鎮運縣處理”;行政村距離縣處理廠在20公里范圍外,可通過片區建設生活垃圾轉運站和處理場,實行“村收鎮運片處理”;行政村距離縣處理廠在20公里范圍外,且位置偏遠的地區,可強調分類處理,就近就地處理。

三、政策法規及標準體系

自住建部啟動農村生活垃圾5年專項治理計劃后,上海、廣東、海南等省市紛紛出臺政策進一步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如,上海出臺了《關于開展本市農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2015年至2020年的工作路線圖,要求農村生活垃圾要達到100%無害化處理;廣東出臺了《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和分類、保潔要求、農村垃圾處理等內容,同時,廣東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納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共計36000萬元用于補助70個欠發達縣(市、區);海南出臺“清潔家園”行動,要求到2015年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覆蓋率達70%以上。

同時,各地啟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標準體系建設,現行的標準體系全國已經基本完成,包括綜合標準2項,基礎標準3項,通用標準8項,專用標準4項;第二階段的17項標準中,現行2項,在編1項,待編10項,修訂中4項。這些標準都是完全針對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標準的出臺會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四、行動計劃及發展趨勢

2014年底,住建部召開了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提出四方面要求:全面啟動農村生活垃圾5年專項治理、使全國90%村莊的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基本扭轉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形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長效機制。并提出六項重點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保障、確定處理模式、動員村民參與、完善法律制度和強化監管檢查。同時,要求根據農村的面積、交通的狀況、經濟的情況、分類的進展、處理設施的距離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形成區域特色。

(一)垃圾分類是管理重點

垃圾分類成為此次治理工作的重點,具體有六方面內容:一是要求加快收集、運輸、處置系統設施建設,銜接垃圾分類試點;二是制定分類產品扶持政策,解決再生資源產品出路;三是建立農村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全過程監管體系;四是健全生活垃圾減量及分類定期通報制度和考評激勵機制;五是加大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發動群眾參與和監督;六是積極推進分類垃圾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范文第2篇

一、項目基本概況

2016年度我市納入2016年十大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大事的50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項目責任區縣。

二、資金補助情況

按文件要求,我市完成50個村莊農村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項目目標任務,每個村莊安排經費8萬元,共獲省級補助項目資金400萬元。撥付資金主要用于垃圾房、清潔房、生態垃圾池、垃圾坑、運輸工具等農垃設施設備和“五有標準”及“戶分類、村收集、鎮(鄉)運輸、縣處理”機制建設上。

三、項目進展情況

(一)制定方案,推進項目實施。

各區縣制定本區縣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資金項目實施方案,將50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項目列入實施方案內容。對民生項目分別制定《關于下達農村生活垃圾民生工程實施項目的通知》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民生工程項目實施方案》。

(二)分解任務,開展摸底調查。

各區縣治理辦分別按照各自的實施方案,對區域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情況開展調查摸底,分解任務,明確目標和進度。其中,重點對省專項資金落實的8個鄉鎮進行實地調查,摸清底數,掌握了實際情況。

(三)注重成效,推進項目實施。

召開方山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實施工作會,成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完善項目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積極推進設施建設,擬投入資金1萬元左右,新增竹編新型垃圾箱8-10個;擬投入資金1.23萬元,修建垃圾池6個。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鄉)運輸、縣(市)處理”原則,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收集處理,即由村組環衛人員每周定期將垃圾收集池和清潔房的垃圾集中轉運至垃圾生態處理池,按標準分類,并進行生態化處理,對無法進行生態化處理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在每周收集轉運至鎮上的垃圾中轉站,由鎮環衛人員負責將中轉站中的垃圾統一運往垃圾處理場進行集中處理。

(四)廣泛宣傳,惠及廣大群眾。

各區縣積極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宣傳,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宣傳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意義,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進家庭;通過懸掛宣傳橫幅、發放垃圾治理知識傳單,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從而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四、存在問題

(一)區(縣)財政壓力大。

由于上級補助經費較少,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資金項目中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主要還是由區(縣)、鎮鄉政府財政承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的積極性。

(二)項目建設進度不均衡。

由于各級政府財力的實際情況不同,導致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項目的建設進度不均衡,部分工作進展緩慢。

五、建議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范文第3篇

關鍵詞: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現狀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X705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垃圾呈批量化、毒害化的趨勢,已凸顯為新農村建設的軟肋。在廣大的農村,生活垃圾已經成為公害之一,不僅污染環境,吞噬耕地,而且嚴重危害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使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變廢為寶,凈化環境,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國東北寒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面臨的共性問題為:(1)垃圾數量和種類隨農村發展發生轉變,成分多樣化、復雜化;(2)農村環境容量相對較大,大量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轉移到了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污染河流、池塘清水;(3)農村普遍環境保護意識不高,生活垃圾亂丟亂放,占用道路或農田土地,農村垃圾收集大多處于“三無”(無管理部門、無經費投入、無保潔隊伍)狀態。同時,東北寒區冬季氣候干燥、干冷導致冰封期村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處理難度相對增加,對生活垃圾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近年的研究和實踐證明,需要針對我國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管理制定有效方案。本文結合“十二五”科科技支撐課題(儼寒地區綠色村鎮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的研究內容,對樣本鄉鎮劃分為四個調研區域:新城區、舊城區、工業區、下屬村屯,以鄉鎮人口、戶數、收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垃圾組成、處理方式、分布,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建設情況,百姓對垃圾處理滿意程度及建議為調研指標,旨為進一步實現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綜合化處理提供客觀依據。

1.研究內容及方法

1.1 調研區域

分別選取旅游業發達、林礦資源豐富、養殖業以及耕種為主的典型東北嚴寒地區7鄉7村為樣本,如表1所示。調研區域劃分為4個區域:新城區、舊城區、工業區、下屬村屯,

1.2 調研內容

調研采取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分別對一般性的村鎮進行調研,也對現狀及基礎較好的村鎮進行走訪,調研內容為:鄉鎮人口、戶數、收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垃圾組成、分布、現有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建設情況,百姓對垃圾處理滿意程度及建議。

2.東北寒區農村生活垃圾調查結果分析

2.1 調查區域的氣候和地域特點

本文所調研的地區多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3.4℃,年有效積溫為2789℃,年無霜期140天,平均年降雨量524毫米。春季易發生春旱和大風,氣溫回升快而且變化無常,升溫或降溫一次可達10℃左右。夏季炎熱濕潤多雨,平均氣溫19-20℃,最高氣溫達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降水集中,間有暴雨,易發生洪澇災害。秋季降雨明顯減少,晝夜溫差變幅較大,平均氣溫為10℃,10月份北部地區已到O~C,南部地區2-4℃。冬季漫長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平均氣溫-15℃~-30℃,最低氣溫曾達零下52.3℃。調研地區的地域廣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糧食產量高,是發展食品加工業和農業經濟的理想地點。

2.2 現狀分析

2.2.1 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特點

我國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產量、成分總體特點表現為:垃圾產生量和堆積量逐年增多,成分日趨復雜。較城市相比,人均生活垃圾產量低,收運難度大,清理過程簡單。垃圾面積廣,產生源分散,戶內外都有較高的消納能力。較其他地區農村相比,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干燥、干冷,低溫時間持續時間較長,廣大農村冬季必須燒火取暖,該時期的生活垃圾以灰分、渣土為主,其他廢棄的生活垃圾在低溫下很容易堆積凍成一體,導致冰封期村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處理難度相對增加,對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2.2 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產量及組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新農村建設日漸成熟。農村的生活環境也相應的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組成直接或間接受到人均收入、燃料結構和家庭畜禽養殖狀況等主要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年產生近2億t,東北地區人均垃圾產量約為1kg/天。根據我們實際對嚴寒地區7個典型村鎮進行的調研,結果如表2所示,農村生活垃圾產量與組成以廚余物和無機垃圾為主,經濟發達,旅游業發達,人口較多的地區,垃圾排放量普遍較高,垃圾組成也較為復雜,廚余垃圾相對減少,廢舊家具及工業消費品,產品包裝與應用材料如紙、金屬、玻璃等可回收垃圾成分增多;夏季果皮、蔬菜類有機垃圾量比其它季節多,冬季由于供暖需求導致煤渣的總量增加較大。

3.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及存在問題

我國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干燥、干冷,低溫持續時間長,導致冰封期村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處理難度相對增加。垃圾常以自然隨意堆放、無處理、無管理的形式存在,有些地方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多以焚燒、填埋為主,如表3所示,調研的7個村鎮基本都是以焚燒或填埋為主要處理垃圾的方式。堆肥、厭氧發酵等垃圾“資源化”技術受溫度因素制約,無法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東北地區農村垃圾一般采用定點敞開式垃圾箱統一收集(表3),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配套資金缺乏導致廣大農村缺少集中的專業垃圾回收站,垃圾箱數目少,平均每20-30戶共用1個垃圾箱或垃圾堆放點,如圖1-A,垃圾收集較難,村子周圍的道路邊和河道內成為垃圾最常堆放的地方,阻礙交通,污染河流;隨著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和堆積量的逐年增加,垃圾組成種類也呈現多樣化、復雜化變化趨勢。垃圾收集基本上是無分類、混合式收集,進而進行傳統的簡易填埋方式處理,不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農村戶用廁所形式一般為旱廁,如表3結果顯示,調研7個樣本村中,只有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三陵鄉的廁所是水廁形式,其余6個村屯中的廁所都是旱廁形式。零散村屯的戶用旱廁采取自生自理方式進行管理和處置。有公共廁所的村屯,如黑龍江省鐵力市朗鄉鎮的達里村,每2-3戶共用一個簡易的旱廁,見圖1-B,垃圾、糞便等大量堆積在旱廁周圍,無專門回收處理,化糞池呈現零散式分布、規模較小,導致糞便回收不及時,與垃圾混合一起;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傾倒在村附近河流中,缺少污水處理設施及工藝,污染河流池塘;垃圾處理手段原始,處理方法不科學,以朗鄉鎮的達里村為例,生活垃圾平均占地

面積可達600m2,不僅占用了土地,也影響了環境。目前,東北寒區大部分農村生活垃圾堆積成山,不僅影響村容,也影響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原始粗放的焚燒或者填埋處理給農村居民帶來直接或潛在的危害,焚燒產生的有害氣體威脅人類健康,填埋時一些不可分解或有害物質長期埋于地下,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河道等。東北地區冬季溫度低,戶用沼氣池因垃圾堆肥、厭氧消化設施建設不完善無法投入使用,這些因素制約了農村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

4.嚴寒地區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對策

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健全的管理體制和農村垃圾清理體系,結合東北地區生活垃圾治理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參考其他省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成功典例,提出北方寒區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如下,見圖2所示:

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三陵村為例:以農戶為單位,村民在垃圾丟棄之前,優先對生活垃圾就地消納,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建立垃圾回收站,對金屬、紙類、橡膠等有償回收,提高農民分類積極性;嚴寒地區冬季漫長,利用木材、煤炭等取暖產生大量爐灰,可直接還田;有條件的鄉村建立飼料廠,回收餐廚垃圾制飼料,其他地區可作為堆肥及沼氣工程原材料;根據人口分布,修建垃圾堆肥點和農村戶用沼氣池,堆肥點用于易腐有機垃圾的堆肥,由相應的保潔員經過培訓后負責堆肥的運行管理,針對冬季寒冷特點,可利用耐低溫微生物菌劑強化堆肥處理體系,加快有機垃圾轉化進程。對于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廣大的鄉村地區,采用堆肥技術處理有機垃圾,不僅處理成本低且方式簡單易行,尤其適用于鄉村農家肥生產而非城市垃圾產業化處理。在該處理模式下,核心是生活垃圾堆肥,焚燒處理是輔助的處理技術。在該處理模式下,生活垃圾分類從居民開始,統一人工分類收集運輸,最終通過堆肥及焚燒填埋處理達到減量化及資源化利用的目的。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范文第4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農村人居生態環境、提高廣大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為根本出發點,以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長效機制為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和“政府主導、多方聯動、全民參與、規范提高”的思路,積極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置模式,健全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和保潔隊伍建設,全面推動我縣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步入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

二、目標任務

按照“科學規劃、先行啟動、分批實施、全面推進”的思路,年9月,第一批先行啟動鎮的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年3月底前實現鎮區和村組全覆蓋。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全面啟動其余各鎮工作,年9月底實現全縣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全覆蓋并規范運行,在全縣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時清運、規范處置”,使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和村容村貌不斷改善,廣大群眾環境意識明顯提升。

三、工作重點

(一)加快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遵循布局合理、分類實施、經濟適用的原則,大力開展以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收集分類站、垃圾中轉站等設施建設以及封閉式垃圾桶、垃圾轉運車等設施配置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一戶一桶(封閉式垃圾桶)、一組一車(手推式垃圾清運保潔車)、一村兩箱(垃圾箱)、一鎮一車(垃圾轉運車)”的要求。統籌考慮各鎮、村區位條件、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合理確定環衛基礎設施項目布局和規模,做到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一次設計、分步實施。同時,加強對已建成環衛基礎設施的規范化管理,特別對已建成投運的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要建立運行管理臺賬,嚴格落實技術操作規程,并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管理,確保設施安全、規范、正常運行。

(二)加強農村環境保潔及垃圾清運。各鎮按照每500人配備1名環境衛生保潔員的標準配備人員,落實日常清掃保潔責任,嚴格清掃保潔標準,加強日常清掃保潔督促管理,確保清掃清運兩不誤,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及全天候保潔。要大力宣傳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利用的相關知識,引導群眾自覺做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特別是農藥瓶、廢電池及農村醫療廢棄物等有害垃圾,必須與其他生活垃圾隔離存放。

(三)嚴格垃圾處理程序。全縣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采取“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戶分類”,即各戶按照可利用、不可利用、有害和無害垃圾進行分類。“村收集”,即各村配置適用垃圾箱,定時收集本村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鎮轉運”,即各鎮負責將收集的生活垃圾運送至縣垃圾填埋場。“縣處理”,即由縣環衛局負責對運送至縣垃圾填埋場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縣環衛局和各鎮在垃圾清運過程中要嚴格落實清運車輛遮蓋制度,杜絕拋撒遺漏垃圾、污染路面等現象;科學制定垃圾清運車作業路線,合理調配作業車輛和清運頻次,妥善做好垃圾清運車輛的管理、維護,確保所有垃圾清運車輛正常運行。

(四)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處理和衛生保潔制度。制定完善并嚴格落實村民衛生“門前三包”、垃圾簡易分類、垃圾集中處理、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和督查考評等制度,明確垃圾分類回收辦法、垃圾處理設施管理責任和保潔員職責及報酬,使每個村都做到環衛設施功能完備、保潔員盡心盡力、經費來源穩定、管理措施嚴密、垃圾處理網絡完備,確保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工作有章可依、長效治理。

四、組織領導

成立縣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常委、副縣長任組長,副縣長、縣住建局局長任副組長,各鎮、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環衛局,具體負責全縣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的組織協調、檢查指導、任務督辦、考核評比等工作。各鎮要成立專門機構,明確一名領導具體負責此項工作。各村要設立管理站,設專人管理,確保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工作落到實處,取得明顯效果,實現全縣預期工作目標。

五、保障措施

(一)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各鎮、各相關部門要把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認真研究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切實加強監管,積極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要注重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的實效性、徹底性和長期性,探索有效的管理辦法,逐步建立長效工作機制。

(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各鎮、各相關部門要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全面宣傳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為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創造寬松的環境。要教育引導農民培養良好的衛生保潔習慣,引導農民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并經常性組織開展農村衛生清潔戶評選等活動,使“人人關心生態環境,時時注意環境保護”成為自覺行動。要引導農民加強自我管理,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鎮村干部、農村黨員的作用,由理事會細分農戶衛生責任區,與農戶簽訂“門前三包”責任狀,制定村規民約,規范和約束村民衛生行為。

(三)強化資金保障。垃圾處理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維護運行、垃圾處理等項目資金采取獎補結合的方式進行安排。垃圾壓縮中轉站用地、建設、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由縣財政和向上爭取資金解決。各鎮垃圾收集運輸車爭取農村環保項目資金支持解決,規范化處置日常運行由各鎮負責。村內垃圾無害化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用工,由本村村民投工投勞解決,保潔員的工資報酬及村內垃圾清掃清運等工具的購置費用,通過村集體經濟籌措和縣財政補助等辦法妥善解決。中轉站以上的運行由縣環衛局負責,費用由縣財政負擔,驗收合格后進行總結獎勵。國省縣道路和鎮村道路沿線環境保潔,分別由縣交通運輸部門和各鎮負責。提倡對農村企業、經營戶按垃圾量或人數,采取有償服務機制進行收費。

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

中圖分類號: G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的數量不斷增加,成分日趨復雜。據初步估算,我國農村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已達到5800多萬噸。另一方面,農業廢棄物(秸稈、農林業加工廢棄物和畜禽糞便等)產量也非常驚人。我國農業秸稈年產量高達7億噸,其中有30%的秸稈被廢棄或露天焚燒,而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僅為33%。農村隨處可見路邊、田頭、水畔的垃圾堆放,垃圾問題已然成為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一、農村生活垃圾的潛在影響

農村生活垃圾對村容村貌、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農田污染的潛在影響很大,也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農業生產和新農村建設。生活垃圾在厭氧環境下會產生硫化氫、二氧化硫、硫醇等惡臭氣體,會危害人的呼吸循環系統。生活垃圾是蚊蠅的孳生地,而蚊蠅是傳播腹瀉性腸道疾病和血液傳染病的元兇。生活垃圾中的電子廢棄物(電池、燈管、墨盒等)含有鉛、鉻、鎘、汞等多種重金屬,經雨水沖刷和有機廢棄物滲濾液的溶解,滲入地下水經人飲用后可能致癌、致畸。由于生活垃圾堆放場的存在,大大影響了農業生產和休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1]。

二、國內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現狀分析

農村經濟的發展伴隨著農民消費方式的改變,工業產品在農民的生活中日益增多,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趨向城市化。其次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加上不好的生活習慣,造成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田間地頭、道路兩旁,成為蚊蠅的滋生地。目前普遍處置農村生活垃圾的措施主要有填埋法、焚燒法和堆肥法。

1填埋法

填埋法是經過焚燒或其他方法處理后的殘余物被送到填埋場進行填埋。其原理是將垃圾埋入地下,通過微生物長期的分解作用,使之分解為無害的化合物。其優點是處理集中、成本低、衛生程度好。缺點是未進行無害化處理,殘留著大量的細菌、病毒,還潛伏著沼氣重金屬污染等隱患,其垃圾滲漏液會長久地污染地下水資源,而且還會永久性占用大量土地。從發達國家垃圾處理工藝的發展狀況看,采用填埋處理的趨勢在下降,數量在減少。

2焚燒法

焚燒法是利用空氣中的氧與垃圾中的可燃成分進行燃燒反應,并將其轉變為無機殘渣。該方法減量效果明顯,占地面積小,選址靈活,同時垃圾焚燒可以回收熱能,資源化程度較高。但是在焚燒垃圾時會產生二英等多種污染物,存在二次污染問題。

3.堆肥法

堆肥處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中的易腐有機物質,使之轉變為有機肥料。其特點是無害化程度較高、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生活垃圾處理的資源化。但是,垃圾堆肥處理技術在我國的應用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專用堆肥設備不過關;二次污染較嚴重(特別是惡臭);堆肥過程升溫不快,有的堆肥處理廠基本上達不到無害化溫度要求和持續高溫時間;堆肥腐熟周期偏長、肥效不高、重金屬污染、產品質量低,長期使用會造成“土壤渣化”等問題等,已大多數先后關閉,目前只有少數幾家仍在運行。

三、桐廬縣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工藝

1.試點背景

國家大力倡導生活垃圾實現減量化和資源化,國務院于2011年4月批轉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小城鎮和鄉村延伸,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桐廬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從2008年起開展“清潔桐廬”三年行動,清理陳年垃圾15000余噸、清理溪溝河道30余萬米,建成日處理能力300噸的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和15座鄉鎮(街道)垃圾中轉站以及183個行政村垃圾收集房,每個行政村都配備衛生保潔員。雖然經各方努力,基本形成“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置”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但是距離國家倡導的減量化和資源化要求相差甚遠。為此,桐廬縣于2011年起積極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選取人口適中,村民綜合素質較高的村莊開展試點工作,擬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積極在全縣予以推廣。

2.處置模式

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村莊環境選取不同的處置方式:

(1)微生物發酵資源化處置模式

該處置模式是將分類收集的有機廢棄物,比如廚余垃圾、廢棄蔬果、枯枝落葉和畜禽糞便等投微生物有機廢棄處理機,通過調控通風、攪拌、溫度等條件,在菌劑作用下,完成第一次發酵;出料后堆肥二次發酵,最后成為有機肥料。同時,設備增設熱觸媒除臭塔,最大限度地控制臭氣產生。目前在橫村鎮陽山畈村、雙溪村和分水鎮新龍村進行試點。:該法適合城鄉結合、有機垃圾較多、有機肥使用較為廣泛的農村地區,此工藝平均3天出一次料,出肥速度快,每村年產生有機肥可達120m3 以上。

(2)太陽能普通堆肥處置模式

該處置模式是分類后的有機廢棄物,比如廚余垃圾、廢棄蔬果、枯枝落葉和畜禽糞便等由粉碎機進行粉碎,入倉后進行普通堆肥。期間,充分利用太陽能促進堆肥快速反應;采用輪流出料方式保證堆肥時間。目前在瑤琳鎮舒家村和合村鄉瑤溪村進行試點。該法適合離縣城(鄉鎮)比較遠、交通不便、運輸成本較高的偏遠農村地區,一年出一次料,簡單有效,成本較低廉。

3.分類意識

在探索資源化利用的同時,如何保證垃圾分類,如何提高農村居民科學治理垃圾意識是難題。桐廬縣積極探索,在每家每戶門口放置2只大垃圾桶,用顏色分類,黃色的是存在廚余垃圾、爛水果、畜禽排泄物等可堆肥有機垃圾;綠色的存放塑料袋、包裝盒等不可堆肥垃圾。同時通過實施積分制來引導村民自覺分類,采取“有機垃圾換積分,積分換生活用品”的方式,鼓勵村民積極進行垃圾分類[2]。

四、垃圾分類收集及資源化利用的成效

通過近一年的運行,我縣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綜合效益。

1.社會效益

有效提高了村民對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的認識,提升其環境保護的素養,激發了農民建設生態家園的熱情。實實在在的改變了農民生活環境,提高其生活質量,降低村民因垃圾、畜禽衍生問題患病的風險。

2. 經濟效益

預計每個項目每年可以產生有機肥料30噸,按每噸有機肥1000元計算,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萬元。本項目產生的其它經濟效益同樣豐富:通過使用有機肥,提供了健康的有機水果和蔬菜,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板結和肥力下降的現狀;減少了本應收集和運輸到縣垃圾焚燒廠的運輸和處理費用。

3. 環境效益

減少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堆放帶來的惡臭和滲濾液等衍生二次污染問題,有效減少污染物遷移至地下水和空氣中對人體造成的健康影響。削減廢棄物運輸和焚燒處理帶來的二英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大改善村容村貌,使得農村居住環境干凈整潔。

參考文獻:

[1] 何曉曉.淺談我國農村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西安文理學院報,2012,15(2):25~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远安县| 叶城县| 肥城市| 隆子县| 京山县| 贵州省| 大冶市| 高要市| 弥渡县| 永昌县| 吉隆县| 贞丰县| 晴隆县| 永州市| 双牌县| 漠河县| 石家庄市| 通江县| 泽州县| 柏乡县| 平阳县| 长治市| 宝坻区| 靖州| 开鲁县| 西城区| 中宁县| 惠水县| 九寨沟县| 邳州市| 板桥市| 昌平区| 获嘉县| 吉安县| 清苑县| 荃湾区| 道孚县| 南开区| 阳东县|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