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垃圾分類對生活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對自然界、科學活動及現代科技等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樂于發現問題,積極地思考問題并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
2、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認識環境污染現象,產生熱愛大自然,愛護、保護動物和周圍環境的積極情感和態度,并樂意為保護環境做出積極的努力。
3、學會運用多種感官綜合地認識事物,能按照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并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等活動獲得廣泛的科學知識和經驗。
4、能積極、主動地參加討論、探索等活動,具備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第六周 小豆豆發芽了 1
第七周 什么能融在水里 1
第八周 干凈的水 1
第九周 火的利用與危害 1
第十周 找平衡 1
第十一周 人體的外衣皮膚 1
第十二周 各種各樣的動物 1
第十三周 動物怎樣睡覺 1
第十四周 “五一”節假 1
第十五周 動物怎樣行走 1
第十六周 動物之最 1
第十七周 動物是我們的朋友 1
第十八周 我們向動物學本領 1
第十九周 食物鏈 1
第二十周 現代通訊工具 1
第二十一周 垃圾的利用與回收 1
第二十二周 總復習
二、教學進度安排周次教學內容課時
第一周 多變的世界 1
第二周 我們生活的地球 1
樂活(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LOHAS)譯為一種健康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其中健康、快樂,環保、可持續是樂活的核心理念。“樂活”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貼近生活本源,體現了健康的環保理念、積極地生活學習態度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內涵。提倡通過生活和學習注重自身發展、健康樂觀并包容關懷他人;提倡通過消費,支持環保,重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心。作為一名中學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注重讓樂活理念滲透其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促使學生具有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和生活價值觀,能積極對待生活、正確審視時尚、定義流行,達到終身教育的目的。
一、樂活理念與中學生物教學
學習《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一節,我組織了全年級的各項生物調查活動,特別是進行環境污染方面的調查活動,如峒河水質污染的調查、萬溶江水質污染的調查、白色垃圾的調查、大氣污染的調查、固體廢棄物的調查等。形式多樣,調查成果在市、 州、省級科技創新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明白了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物,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一節中,從濫伐森林、水華、赤潮現象、捕殺鳥類、工廠排放煙霧到大氣中等方面讓學生了解到,人類活動既有可能破壞環境,也可以改善好環境。從而認識到已經威脅人類生存并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眾多方面。當前,人類活動使環境惡化的問題特別需要我們關注。《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中,通過學習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和重金屬污染,以及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等,進一步引導學生思索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未來會如何變化,我們要不要拿出行動來未雨綢繆?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個學生,應該給自己提出怎樣的要求呢?從而能想到要通過宣傳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使城市每個人真正成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實踐者、保護者和監督者。《擬定保護生態環境的計劃》、《綠化校園的設計活動》、《參加當地的綠化活動》等內容,《用廢舊紙制作再生紙》,學生深刻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從實際行動上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科學?技術?社會中的《微藻與生物柴油》,微藻能累積油脂,是生產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也能吸收利用廢水中的氮 、磷等元素凈化水體。因此,利用微藻生產柴油可以一舉多得。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研究發現更多的解決能源環保問題材料,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尤其是實驗課注重讓學生為交流與合作而快樂。樂于傾聽,勇于表達,觀點碰撞產生思想的火花;取長補短,分工合作,不僅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二、樂活理念與班級管理
班會是學校德育一種十分重要的形式。班會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景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活動理念,使其成為一種道德教育載體。班會是班主任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班集體對學生進行教育和開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班會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即為主題班會。班主任如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計劃地舉行一些主題班會,加以引導,既可以達到提高認識,發展個性,愉悅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鍛煉自理自治能力,從而達到鞏固班級體和良好班風的目的。好的班會課一定有益于學生精神人格的發展。所有優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視班會課,會開展若干主題活動。如,共商對策,解決班級問題;開展對話,達成心靈交融;匯聚信息,打開一扇視窗;糾偏導正,凈化輿論氛圍;明辨是非,堅定核心價值;樹立榜樣,振奮士氣,等等。我們班每周組織召開一次班會,采用多種形式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等。例如《感恩教育》、《架起學校和家庭良好溝通的橋梁》、《各種活動中的得與失》、《家長打老師事件的思考》、《貴州畢節五名兒童命喪垃圾箱的反思》等,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強調合作交流。參與討論,分清事情的是與非,樹立正確價值觀。也會通過班會發動學生資助和幫助困難學生和家庭,在過程中體驗樂于助人的快樂。
身體是學習和生活的保障。在緊張的學習中,健康顯得尤其重要。在班級管理中,組織學生參加晨跑 ,每天督促檢查,一段時間后,學生嘗到了鍛煉的甜頭,就由被動變為主動,哪天下雨不能跑就感覺渾身不舒服。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湖南湘西芷江受降地,它是中國人民接受侵華日軍投降的舊址。“芷江受降”宣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美夢徹底破產,寫下了中國近代史上洗雪百年國恥、抵御外寇入侵最光輝的一頁。 “芷江受降”永載史冊。激發學生愛好和平,但也不容他人隨便侵犯的愛國主義感情。
組織學生參與城鄉同建同治活動。畢竟保護環境是我們大家的事。作為老師也要跟上步伐,組織學生每天一日三掃,打掃衛生死角,不隨地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用一次性碗筷,堅持用環保袋等。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一起創造美好生活!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滲透樂活理念的實踐,貫徹實施健康、快樂,環保、可持續的樂活的核心理念,相信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教育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Ray PH, Anderson SR. The Cultural Creatives :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Nueva York, EUA : Harmony Books; 2000.
[2]左雪松, 夏道玉. 從馬克思建構活動方式命題論 “樂活族” 的興起[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1): 51-54.
[3]藍懷恩. 樂活生活面面觀[J]. 藥物與人, 2009, (3): 12-14.
關于禁止亂扔垃圾倡議書精選范文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十月金秋,秋風颯爽。在這個收獲的季節,讓校園潔美麗之風又激蕩在我們清新美麗的校園。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教室里同學們陶醉于書海,努力學習的身影;我們看到了做值日的同學,不怕臟、累,忙碌流汗的身影。那么多的身影感動著我們,振奮著我們。在感動與振奮之余,我們也看到了在校園里還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那就是有亂扔垃圾、雜物的現象,這不僅影響了我們和諧整潔校園的建設,更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有同學也許認為這是小事,可不要忘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愛護環境首先是熱愛生活的表現。整潔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快樂學習的家園,創建潔凈美麗的校園,營造和諧氛圍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因此學校向大家提出倡議:
一、愛護學校一草一木,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積極創建綠色校園。
二、不亂扔雜物、垃圾。手中雜物丟入垃圾桶。
三、認真做好衛生值日,保持教育內外干凈,積極美化校園、凈化校園活動,共建潔凈校園。
四、自覺遵守學校環境衛生制度,遇到地面有垃圾、雜物主動撿起,爭做一個優雅文明的二中人。
五、及時勸阻身邊發生的不衛生、不文明的行為。
文明是成功的花蕊,是理想的風帆。讓我們告別亂扔垃圾的陋習,做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對自己,對他人,對學校負責。“蔚藍的天空,潔凈的校園”是我校此次開展讓校園因我潔凈美麗的初衷,也是無校長抓不懈工作機制。讓我們共同攜手,為營建校園更優美的環境,作出更大地努力!我們相信,優雅的氣質在舉手投足間顯現,讓精彩的人生在一若千金中綻放。
圍場二中
關于禁止亂扔垃圾倡議書精選范文 親愛的朋友們:
城市多一份清潔,生活多一份和諧,營造優美的市容環境是我們共同的需求,也是我們共同的義務和責任。為積極響應“垃圾不落地”行動,我們號召全體市民積極參與,堅決摒棄“亂扔垃圾”的陋習,爭做文明市民,特提出如下倡議:
一、從個人做起,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
保護自然環境,愛護公共設施,尊重環衛工人勞動成果;積極參與“垃圾不落地”志愿服務活動,及時勸阻和制止有損環境衛生的不良行為,做城市環境文明的維護者。
二、從細節做起,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不亂扔雜物,不亂倒垃圾,不亂潑污水;不亂吐瓜皮果殼,不隨地吐痰;不高空拋物,不向車窗外拋擲雜物。自覺將垃圾投入果殼箱或垃圾桶,做城市環境文明的實踐者。
三、從現在做起,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養成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的良好習慣。積極學習和掌握垃圾分類常識,自覺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放,養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做城市環境文明的先行者。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使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生活環境更加舒適,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共同參與“垃圾不落地”行動,共同攜手創造潔凈的城市環境。
關于禁止亂扔垃圾倡議書精選范文 親愛的社區朋友們:
用雙手美化家園,用行動創造潔凈,是每個市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是文明社區的首要條件,也是全體居民的切身需求。為了讓我們的社區更加干凈整潔,就要全民動手,人人參與,清潔社區,消除衛生死角,一起協力創造一個整潔、舒適、和諧的人居環境。在此,社區向居民朋友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清潔社區,從我做起。
建設優美、整潔、靚麗的社區環境,是每個居民共同的期望和責任。廣大居民應以主人翁姿態積極參與到全民衛生大清掃活動中去,主動規范樓道內堆放的雜物,清理居民住宅區、綠地、小公園等處的積存垃圾、隨手清理小區內的“牛皮癬”小廣告。廣大市民要切實發揮自身積極性和熱情,動員家庭成員自覺參與到各類清潔環境活動中來,為共同建設美好潔凈的家園添磚加瓦。
二、遵守公德,摒棄亂吐亂扔陋習。
1、響應垃圾分類的號召,對垃圾實行分類投放。
摘 要:面向社會大眾,針對現實時弊和不良風尚,通過對生活場景和人物的刻畫,激起公眾的欣賞興趣,進行善意的規勸和引導,匡正過失,樹立新風,影響輿論,以維護社會公德和正常秩序,促進社會健康、有序運轉為目的的廣告宣傳。如果這樣去理解電視公益廣告能夠成立,那么,她的美學追求就應該是真、善、美。
關鍵詞:公益廣告;和諧;真;善;美
電視公益廣告隸屬非商業性廣告,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它廣告相比它具有相當特別的社會性。電視公益廣告不象新聞那樣強調真實性、即時性,追求時效性。她注意現實的針對性,有感而發,有的放矢,匡正時弊,也講究一定的時效性;她可以借助原生態的生活場景的紀實資料,進行加工、改造;更可以根據特定主題的需要,進行藝術虛構、創造。從這點來看,她更接近電視劇、電視小品。她和電視劇、電視小品一樣,是從生活中吸取素材、養料和靈感,經過提煉、加工、變形,通過艱苦細致的藝術創造而誕生的藝術品。所不同的是,公益廣告的時限(通常是在一分鐘左右)決定了她的生活容量是非常有限的,只能截取生活場景中的一個橫斷面,對一兩個人物進行粗線條的、漫畫式的勾勒,以表達一個單一明快的主題。為了在更廣泛的領域里,更好地發揮電視公益廣告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文章總結了近幾年來在公益廣告制作和播放中的經驗,研究和把握她的審美特性,綜上所述,我所理解的公益廣告是:面向社會大眾,針對現實時弊和不良風尚,通過對生活場景和人物的刻畫,激起公眾的欣賞興趣,進行善意的規勸和引導,匡正過失,樹立新風,影響輿論,以維護社會公德和正常秩序,促進社會健康、有序運轉為目的的廣告宣傳。如果這樣去理解公益廣告能夠成立,那么,她的美學追求就應該是真、善、美。
一、公益廣告的根基——真
公益廣告只有根植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才會根深葉茂,繁花似錦。
感動,而不是說教,傳遞美德并不是遵循規則,應該是感動心靈。CCTV少兒臺曾經播出過“媽媽洗腳”這樣一則廣告,相信感動了不少的人。畫面中母親帶著疲憊的面容給老母親洗腳的一幕被小兒子看到后,兒子也給媽媽端來了洗腳水,媽媽欣慰地笑了……廣告語是: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生活不可能為公益廣告提供現成的題材,只有創作者深入生活,用心去把握感受生活的脈搏,去開掘生活的底蘊,在新舊的沖突中去捕捉靈感,才可能有自己獨到的發現和新的創造。這是個復雜艱巨的藝術創造過程。在這種創造中,豐厚的生活功底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要有對真實生活的掌握,而且還需對生活發展趨勢的規律性有確切的理解,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同時還要有為這種生活所激發起來的真情實感。沒有這一切,公益廣告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公益廣告的靈魂——善
商業廣告關注的中心是企業和商品的形象。公益廣告關注的中心是人,是人自身的完善,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早幾年,江蘇教育頻道播出過關心別人,快樂自己的公益廣告,純畫面,沒有出現任何廣告語,但是給人留下來很深的印象,描述的是一個人在奔跑的途中,幫助別人撿東西,幫助老人推車,將垃圾放入垃圾箱,樂在其中。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就是在助人為樂的途中奔跑。
公益廣告的出發點是與人為善,內容是勸人從善,最終的目的是揚善懲惡。所以,善是公益廣告的出發點又是它的歸宿。善就成為公益廣告的靈魂和主宰。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善是以符合于一定社會或階級、集團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或事情的肯定評價;其反面的惡則是關于不道德、違反道德要求的,應當受到譴責的行為的最概括的表述,也是對不良道德品質的一般的抽象評價。
三、電視公益廣告的魅力——美
關鍵詞:生態學課程;課程教學;生態意識;大學生
當前生態問題日益突顯,已經成為急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方向。在黨的十,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明確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是重大的社會發展趨勢,教育要順應并推動這一趨勢。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其生態文明觀直接影響了國家未來的生態文明,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培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強化生態危機的生活感官
在生態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引進學生身邊的案例,對案例逐一深度分析并予以情景再現,讓學生成為危機中的“主人公”,讓學生對生態危機有更深刻的體驗與帶入感,對生態危機意識有更強的生活感官。讓學生通過生態學的課程學習,切實感受到生態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實實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態學老師可以巧妙地設置課程內容來強化大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并利用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來強化學生的認識。
二、分析生態危機的背后機理
在生態學課程教學中,在通過案例強化學生對生態危機的生活感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學科角度和理性思維去分析和掌握生態危機發生與防治的背后機理。學生只有對生態危機有了科學認知,才能形成科學的生態意識,才能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去看待生態危機的發生,從科學的角度去構建合理的生態運行機制,從而思考生態危機防治的具體措施。生態學課程老師通過分析生態危機背后的機理,來讓學生從理性上對生態危機有深層次的認知,進而通過生態學課程的理論來幫助其形成生態意識。
三、注重生態行為的日常
“落地”在生態學課程教學中,生態學課程老師應更加注重將學生所形成的生態學意識轉為日常行為。強化大學生生態意識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大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生活中能夠將生態意識有效地轉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將其內化為一種生態素質。如不亂丟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注意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等,都是生活中隨處可以踐行生態文明的載體與路徑,我們可以做的、可以結合的還有很多。在大學生生態意識的培育路徑中,要注重將所學知識予以“落地”,要更多地注重學生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進一步提升生態理念,把生態意識運用到生活、社會的各個領域。
四、加強生態意識的立體宣傳
生態危機已經到了無法躲避的階段,但是學生對生態危機的理解普遍不深刻。學校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對生態危機的立體宣傳,將生態文明意識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舉辦系列講座、知識競答、辯論、社會實踐等主題活動,作為課程教學之外的重要補充,使學生生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產生疊加效應,深化對生態意識的認知與落實。
五、整合各方資源合力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過程復雜而曲折,涉及到不同的領域。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培育僅僅憑借某一方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不僅僅是課堂、學校的事,還是整個社會的事,需要形成合力。一是課程教學要注重與社會資源之間的結合,要不斷拓展社會資源,開辟更多的社會實踐基地,促進理論與實際相融合,同時社會實踐基地等社會資源與平臺,要更多地利用教育載體承擔社會責任,相互促進。二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學校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規章制度及實施路徑尚未健全,高校應加強制定與有效引導,給大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持與引導。三是強化多媒體運用于社會監督,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便捷優勢與監督作用。四是及時抓取和把握社會主流思想與生態意識之間的結合,如在慈善、植樹等活動中開創具有鮮明特征的生態主題活動,協同發展形成強大合力,借此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