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轉業干部培訓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會計基礎 干部培訓 會計要素 會計報表 會計賬戶
會計基礎知識培訓教學面向初任公務員(非經濟類)、軍隊轉業干部初任培訓以及進行系統會計培訓時的基礎教學內容。在近年來的培訓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稅務培訓的特點,對會計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的結構作了調整。
一、兩個基本出發點:稅務人員學會計和給稅務人員講會計
稅務干部學習會計并不是要做會計工作,他們學習會計的關鍵是了解和掌握財務會計報告提供了哪些信息,會計信息是怎樣記錄、分類、匯總的,怎樣讀懂會計信息,在稅務稽查、稅務管理等崗位上如何運用會計信息。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的重點不是會計賬簿的登記要求,而是賬戶設置和運用的原理;不是會計報表編制技巧的熟練掌握,而是經濟業務分析能力的提高。賬戶設置和運用的原理主要包括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結構的特點、賬戶運用的特點、賬戶分類的特點以及借貸記賬法的原理等。經濟業務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資產負債業務分析、損益業務分析、資產負債表結構分析和利潤表結構分析等。
教學結構調整的關鍵切入點是從認識會計報表入手學習會計。這樣實施教學基于以下認識。稅務人員可能對會計知識所知甚少,或者是不系統,甚至就是入門學習,但是他們有從事稅務工作的經驗,不同程度地接觸過實際會計工作。他們已經具備相當的社會經驗,尤其是對社會經濟生活有著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學習能力較強。因此,在教學中就不必亦步亦趨,按部就班,而是可以直奔會計信息的本質。
二、總體教學內容結構的調整設計
傳統的會計基礎教學的總體結構是按照會計對象(資金運動)—會計方法(設置賬戶、復式記賬等七種方法)—會計報表的體例進行講解的。調整后的總體設計是按照會計報表—會計賬戶—會計報表的結構進行教學的,簡稱“報表—賬戶—報表結構”。這個總體結構的思路由兩個相互聯系,但有不同教學側重點的部分相連接,即“報表—賬戶”和“賬戶—報表”。采用“報表—賬戶—報表”教學結構,開門見山地讓學員了解會計提供了什么信息,從整體上把握會計信息的提供和會計信息的記錄、分類、匯總。
第一階段,“報表—賬戶”階段。通過總攬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會計報表作為初始階段教學內容,回答什么是會計,提供了什么會計信息。
首先閱讀資產負債表。通過資產負債表表頭、編制單位、編制時點以及計量單位的介紹,引入和初步講解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的概念。在講解這些概念時與學員的社會經濟生活經驗和知識建立起聯系,使其了解會計信息的使用就在日常經濟生活中。通過觀察資產負債表結構初步認識資產、負債、所有權益的概念以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分類,初步讓學員建立起資產負債表是平衡表的概念,使其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并使其了解這個等式是會計核算的基本法則。在閱讀資產的負債表、初步講解所有者權益的構成時,要重點講解“留存收益”的概念。學員以其社會經濟生活經驗和對一般經濟常識的認知,對于資產運營的結果會增加所有者權益這個概念不難理解,重點提示學員始終注意會計是如何確認、計量、報告這個結果的。而且可以提示有關這個結果的信息不但對會計核算很重要,而且與所得稅的計算也有關聯,以提升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的注意點。
其次,開始觀察經濟業務的發生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即資產負債表的變動。特別向學員提出并分析銷售交易的發生對資產負債表的影響,由此引入利潤計算的基本概念,留存收益的形成和記錄,最終引出第二報表——利潤表。
在這個階段對銷售交易的分析,側重收入和費用概念的初步引入以及如何在報表中反映交易結果(凈利潤)。對于把成本為600元的存貨以900元售出這樣的例子,學員已經具備的經濟知識很容易接受毛利、利潤、凈利潤這樣的概念,關鍵是引導學員注意會計是如何記錄和報告這些信息的。
第三是賬戶的學習。這個部分是會計基礎知識的重要內容。通過設問“在會計報表中反映的信息是如何在日常會計核算中歸類整理的”這樣的問題把學員引入對賬戶學習中來。這個部分的教學設計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內容包括賬戶的基本結構、借貸記賬法、借貸記賬法下賬戶的結構、賬戶的結算、賬戶的平行登記、賬戶的試算平衡、從賬戶到報表等內容;第二個層次的內容包括記賬憑證(會計分錄)、分類賬、財務會計的基本核算程序等內容。在第二層次的教學中,最終把財務會計的基本核算程序: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完整地進行介紹。考慮到稅務人員學會計的需求和給稅務人員講會計的特點,以及會計電算化的運用,對記賬憑證、會計賬簿的格式和手工簿記系統下的編制和登記要求不做詳細講解。
在賬戶的學習階段,著力引入資產負債表賬戶(資產類賬戶、負債類賬戶、所有者權益類賬戶)和利潤表賬戶(損益類賬戶)的概念,從核算內容上讓學員建立起報表和賬戶的整體聯系;著力引入“永久性賬戶”和“暫記性賬戶”的概念,從賬戶結構和不同結賬方式上讓學員了解資產負債表賬戶和利潤表賬戶的不同特點。
第二階段,“賬戶—報表”階段。這個階段是第一階段的深入,是會計基礎業務核算的學習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學習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要素的日常核算。在結構組織上打破傳統的按“銷”流通講解基本核算業務的教學套路,改按會計要素的內容進行講解。特點就是結合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知識的特殊需求,按利潤表項目,即收入、費用的核算來組織業務核算。比如在講到收入的核算時,一方面介紹收入確認的原則(實現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等),另一方面學習應收賬款要素的核算知識;比如在講到費用的核算時,一方面學習費用的確認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和核算,另一方面學習存貨(營業成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等要素的核算知識。不按理財—購貨—生產—成果及其分配的財務循環組織內容,而是直接按報表要素組織內容,這與“報表—賬戶—報表”的整體教學思路是一致的,也與會計準則體例保持一致。
三、總體教學思路的把握
按照“報表—賬戶—報表”的總體結構安排,整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思路是按照基本會計等式進行串聯的。
在“報表—賬戶”階段,重點講解和要求學員掌握“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基本等式的意義和具體運用,包括報表結構、資產負債表要素、賬戶設置等。在基本會計等式的教學中注意讓學員了解這一等式的重要變形的意義,即資產-負債=凈資產。
在“賬戶—報表”階段,主要是按照“收入-費用=凈利潤(留存收益)”組織要素費用的核算,重點講解和要求學員掌握收入和費用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初步讓學員建立起“收入-費用=凈利潤(留存收益)”和“應稅收入-扣除項目=應納稅所得額” 這兩個公式是指導會計核算和所得稅認定的基本概念框架。初步讓學員了解“利潤表”和“企業所得稅申報表”的不同功能、結構和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幾個問題的教學尺度。
第一,主要會計概念的教學。會計基礎概念,如會計主體、資產以及留存收益等都是初學者不好理解的問題。把這些基本概念融入到具體報表、賬戶、業務中的講解中,學員就比較容易接受。結合稅務人員學習會計的特殊要求,處理好一些概念的講解。比如在會計要素中并沒有“支出”的定義,但是在所得稅稅收法規中就有關于支出的細致描述,我們就在教學中引入“支出”這個概念,講解其含義,講解與資產、負債、費用的聯系,還結合權責發生制辨析權責發生制支出和現金收付制支出的區別。再如,在傳統的會計基礎知識學習中不涉及非貨幣性資產這樣的概念,但是在現代會計計量的問題中其已是基本知識,在所得稅法中也有這個概念的運用,我們就在講解資產負債表結構和要素時,在講解資產貨幣計量原則時引入這個概念。
第二,有關會計核算原則的教學。同會計基礎概念的教學一樣,會計核算原則的教學也是會計基礎知識教學的難點。將這些原則穿插在具體業務的講解中,在“報表——賬戶——報表”的統一結構中講解,教學效率和效果較好。比如,在引入資產負債表時講解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以及貨幣計量,在講解收入和費用時再處理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就比較自然。
四、總結
總括以上所述,將會計基礎知識教學內容的結構調整總結如下表。
參考文獻
[1]哈里森,亨格瑞.財務會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國家稅務總局教材編寫組.會計基礎知識稅務版[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