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震災害;特點;措施

引 言:在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背后, 突發性災害事件的發生概率也在悄然 上升, 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也在大幅度上升。為此, 在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進程中, 應未雨綢繆, 盡力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將可能造成的災害損失減少到最小。

1 地震災害的主要特點

1.1 對生活環境的破壞嚴重

地震是從根本上進行破壞,不可避免地加劇環境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地震對城市環境的破壞嚴重,災后幾乎失去生存環境。

1.2 經濟損失巨大

城市地震災害的另一特點是經濟損失巨大,而且,城市越發達,現代化程度越高,災害的經濟損失也越大,這主要是因為現代化城市的財富集中度相對較高,現代化城市中的各種生命系統工程較多,相較于普通的鄉村或山區,人們對現代化城市的投入巨大。若城市建筑等減災工作不到位,更會加大城市地震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

1.3 人口傷亡巨大

地震具有較強的突發性,發生時間幾乎只有幾秒鐘,而且,一旦發生地震,人們不僅逃生時間短,逃生地點也很少,城市地震尤其嚴重。更槽糕的是,城市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地震不很強烈,造成的傷亡也將相當嚴重。

1.4 地震后往往伴隨其他災害

城市地震不僅能直接造成的巨大危害,還將導致其他災害隨即發生,如房屋工程破壞導致的火災、水災,特定工廠破壞造成的爆炸、有毒物質泄漏,環境巨大變化引發的瘟疫等等,都嚴重威脅了人類生存。

2 防震減災工作的相關措施分析

2.1加強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

面對近年來嚴峻的地震災害,需要國家地震有關部門、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科學預防和應對災害,需要通過災害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喚醒民眾的災害、防災意識,使民眾懂得如何科學應對,減輕災害乃至避過災害。因此,我國的防災科普教育,不僅在提高全民的科學技術素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預防減輕各種自然災害方面更有現實的重大意義。

2.2 積極開展城市地震應急演練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進一步做好嚴峻形勢下的防震減災工作,增強人民群眾在地震中逃生自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就要求我們將地震應急演練融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寧可備而不震,不可震時無備。社會各級部門,如學校、醫院等都應在政府的正確組織領導下,定期開展地震應急演練。各級政府應加強組織領導, 分工明確, 各負其責。成立地震科普教育領導組,全面協調地震、教育、衛生、消防、廣電等部門。地震部門應編寫科普教案,起草演練規范, 提出演練要領與步驟。醫護人員應在演練現場對參演人員進行自救互救環節進行培訓。消防人員講解滅火逃生注意事項、滅火器材的應用等。廣電部門進行全程跟蹤報道, 通過實例向社會宣傳。要求從實戰出發, 假戲真做, 充分體現實戰性和突然性。按照“地震警報―就近避震―緊急疏散―避難場所集結―被壓人員的搜救―自救互救處置”等幾個環節進行。此外,社區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單元,建立一支反應迅速、訓練有素、突擊力強的志愿者隊伍,可以在強烈地震發生之后,專業救援隊伍未到來之前,在第一時間內開展有效地自救互救,從而把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建設城市社區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科學、合理的。

2.3 提高城市周邊地震臺站監測力度

地震監測預報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和首要環節。對地震信息和地震前兆信息進行連續或定期的科學監測,對破壞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和地震影響的準確測定能夠極大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因此,必須加強監測預報科研隊伍建設,加強對地震預報工作的研究,完善預測預報機制,并在城市及其周邊更加合理的布設強震動儀、應力儀等專業設備,提供有效數據,為我們的監測預報研究提供良好前提,為在不久的將來攻克地震預測這一世界難題積累高質量的數據基礎。

2.4 加強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

避難場所建設規劃是防災措施的重要內容,城市是人口、建筑物密集的區域,地震發生后,為了確保救災工作高效進行,確保人員能快速撤離于安全地區,規劃出避震路線通道和避難場所是城市防震減災的主要對策之一。這些地方應當不受地質災害或周圍可能出現塌陷物影響的空曠地域, 而且應該具備一般臨時居住的生活條件。首先合理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二是疏散路線要通暢。在設計和改造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時,道路要寬闊,在必要地段建造橋梁,增加城市的對外通道,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在人員集中的公共建筑如影劇院、圖書館、辦公大樓、商場、車站等應設置寬敞的安全出口和明顯的人員疏散標志,引導人員快速定向流動,避免造成混亂、擁擠、堵塞等事故。在城市中面積開闊地、高大建筑、高架電線、地下管線較少的地區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這些場所可以是城市中的廣場、公園、綠地、室外體育運動場所等避震安全地帶,應力求均勻分布,并保證居民在地震等災害發生后能夠迅速到達的場所。要更多的考慮防災要求所需要的基本建設,這是亟需加強的方面。

2.5 搞好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規定:“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作為震前的預防措施,如何去防御地震成了有效減輕地震災害的根本。破壞性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工程設施的倒塌、破壞,以及相伴生的次生災害是導致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據統計,世界上130 次巨大的地震災害中,90 %~95 %的傷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梢?,如果房屋建筑沒有進行抗震設防的話,也很難保證在破壞性地震面前就做到不傷亡、少損失。因此,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加強抗震設防標準,是有效減輕地震災害的關鍵。

我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有《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國務院條例,有中國地震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規定》,建設部《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等行業規章。同時具備較完善的建筑抗震各項標準體系,如《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等國家標準??梢娞岣叻课萁ㄖ目拐鹉芰τ蟹梢?、有章可循,關鍵在于落到實處。也只有環環相扣,落實到位,才能真正實現房屋建筑“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設防目標。只有各相關部門只有密切協作,加強監管力度,嚴格責任追究,才能更好地做好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時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減小損失。

3 結語

總之,在我國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可能出現的地震安全隱患。同時做好城市防震減災工作,才是我國城市化建設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都吉燮.城市防震減災及其對策[J].災害學,2001,16(4).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范文第2篇

防震減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地震災害極易引發安全生產事故,導致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擴大,做好安全生產領域防震減災工作,有效預防和應對地震災害引發的安全生產事故,有效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為貫徹*年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精神,進一步做好安全生產領域防震減災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認清形勢,增強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全球大陸35%的7.0級以上地震發生在我國,全球因地震死亡120萬人,我國占59萬人,居各國之首;我國大陸大部分地區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區域,50%的國土面積,包括23個省會城市和2/3的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位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域。地震形勢非常嚴峻,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增強危機管理意識。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進一步認清當前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嚴峻和復雜的形勢,深刻認識安全生產領域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做好安全生產領域防震減災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科學制定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提高應對地震災害及其引發的安全生產事故災難的能力

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尤其是地震重點危險區的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要把制定地震災害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預案作為近期的一項重要工作。要主動與當地地震部門聯系,根據本區域地震活動的特點和趨勢,有針對性地組織排查、分析地震災害可能對本地區安全生產造成的危害,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和應對措施。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本部門有關地震災害的應急預案。要督促、指導、檢查本地區生產經營單位特別是礦山和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運單位組織評估地震災害可能對本單位重要生產經營設施、場所及作業活動造成的影響,按照有關規定加固設防,并針對地震可能引發的安全生產事故制定應急預案。制定地震災害有關安全生產應急預案要在危險性分析、消除隱患和完善安全措施的基礎上進行。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要會同地震部門指導、督促生產經營單位開展地震災害引發安全生產事故的應急演練,通過演練,磨合機制,檢驗預案,教育公眾,提高防災、減災和避災能力。

三、加強領導,把防震減災工作落到實處

各級安全監管部門作為同級政府防震減災工作領導機構成員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把防震減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明確一位領導同志和責任單位負責本部門防震減災工作,按照防震減災聯席會議的部署,配合同級地震部門抓好本地區安全生產領域的防震減災工作。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在各類安全生產檢查、督查中,要重視對重要生產經營設施、場所地震應急準備情況的檢查;在辦理安全生產各類審查、驗收、許可時,要重視對抗震設防狀況的核查;發現生產經營設施、場所不符合防震減災有關規定、標準,可能導致次生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要督促有關單位改正,必要時提請地震部門處理。對于地震災害容易引發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重要生產經營設施、場所,安全監管部門和地震部門要積極協調配合,加強監控和管理。

四、建立健全協調機制,聯合應對地震災害

各級安全監管部門、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和地震部門要建立安全生產領域防震減災工作的協調聯動機制、信息通報和溝通機制,實現信息共享、反應靈敏、協同應對,形成應對地震災害的合力。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范文第3篇

1.1從汶川地震看(特)大型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的重要性據不完全統計,因汶川地震出險水庫(水電站)2473座,其中潰壩險情水庫69座,高危險情水庫331座,由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山體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一定規模的堰塞湖35處,受威脅總人口超過200萬。由此可見,水庫一旦發生嚴重震害,不僅危及工程本身安全,還會引發次生水災,其損失往往超過地震本身造成的損失。因此,對水庫工程抗震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視應上升到新的高度。

1.2丹江口水庫地震及次生災害的研究情況及意義自1970年蓄水至1985年,庫區內誘發地震800余次,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竣工后,壩高將由162m增至176.6m,正常蓄水位將升至170m,庫容將從210億m3增至339.1億m3,加大了水庫再次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表明:二期蓄水后,水庫水域范圍擴大,在新淹沒區內具有發震構造條件的部位上,發生5級作用的地震是有可能的。一般天然地震在主震發生后,總體上震級水平呈衰減趨勢,在震情發展的預測分析上較有把握,而水庫發震機理和誘震因素很復雜,在震群活躍期震級往往維持在一定的水復發作,趨勢判斷難度很大,從而加大了應急決策的難度。2006年,湖北省政府確定了十堰城區、丹江口、竹溪、竹山、房縣為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開展丹江口水庫誘發地震研究、地震及次生災害的防治,對保障水庫上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丹江口水庫地震災害的應急管理工作情況

2.1編制完成《丹江口水庫防洪搶險應急預案》預案以切實做好水庫遭遇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調度和險情搶護工作、力保水庫工程安全、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少損失為目的,對險情監測與報告、險情搶護、應急保障等方面應急工作進行了嚴格、細致的規定和部署,并根據水庫管理的內、外部環境變化作適時的調整,為水庫面對突發事件時的防洪搶險應急工作提供了指導。

2.2水庫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管理經驗,具備一定的地震災害應急能力多年的防洪調度積累了豐富的應急處理經驗,培養了大批運行、檢修專業人員。2008年抗擊雪災和四川抗震救災中,漢江集團的搶險救災隊伍分別擔負了搶修郴州城區主干線“兩桂”線和疏通高危險級的文家壩堰塞湖的任務,體現了我們在電力、水利應急搶險方面的技術實力。

3丹江口水庫加強地震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對策與措施

3.1加強地震監測臺網的建設,提高地震災害的預警能力。目前,丹江口水庫的遙測地震臺網的技術水平為第二代,隨著二期加高工程的進行,應建設和三峽同級的第四代綜合觀測和數字地震遙測臺網。對可能誘發地震的地段要設專業地震臺網進行地震活動特征監測,以及各種地震前兆的監測研究,根據誘震預測采取防、治相結合的抗震措施。這樣不僅有利于水庫的防洪安全、水庫的安全調水和周邊民眾的生活安全,還可為丹江口水庫誘發地震研究提供寶貴的數據資料,為防震減災打下堅實的基礎。

3.2制訂、完善和落實水庫防震減災應急預案,加強預案的科學性及可操作性預案制訂、完善和落實中應注重以下方面的問題:

3.2.1須做到一旦地震,應快速對大壩的安全作出地震反應評價,提出應急措施,制定抗震減災方案,并通過遠程通信網絡將抗震減災的方案與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呈報至決策部門,使地震引起的直接與次生性災害降至最低限度。

3.2.2預防措施重點要對在強震中最易破壞的部分進行改進,或加強結構,或改變型式,提高其抗震能力,如變電站的構架、送出線路的桿塔、設備儀表的保護、閘門的啟閉系統、土石壩壩坡、上壩道路等。水利工程的破壞主要是變電、輸電架構和送出線路的倒塌、送電中斷;機電設備、儀表、通訊、備用電源的損壞;其次是邊坡崩塌,交通中斷;泄洪設施如閘門、啟閉機的破壞,導致不能正常啟閉泄洪;廠房圍墻和生活設施倒塌。地震災害發生后,關鍵要密切監測和巡查水利工程的可能受損結構、部位及設施,及時對險情進行應急處理,使地震災害的損失和危害降至最小。

3.2.3地震災害中水利工程的應急處理還涉及到水、雨、工情的監測預報和水利工程的優化調度問題。除降雨、余震等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對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響外,山區河流沿岸的崩山、滑坡、泥石流,可能壅堵河道,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災害,當湖泊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可能沖潰堵塞壩,形成潰壩災害,對下游大壩造成沖擊。因此,預案應對工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調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既保證正常的供水、供電,又要保證工程的安全,做好準備確保大壩的泄洪設施安全,讓大壩順利泄水,降低蓄水位,甚至考慮騰空庫容,避免出現潰壩事故。預案中還需強調,水利部門有權對易發生次生災害的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加強監控,還有必要提出應急性的群眾轉移、避災方案,情況緊急時,可強制組織下游群眾避災疏散,以防止災害擴展,減輕或消除危害。

3.2.4應發展應急通信優勢技術,建立起一套空中與地面相結合、有線與無線相結合、固定與機動相結合的立體應急通信系統,加強互聯互通監管和通信相關設施保護工作。制定詳盡周密的應急通信保障預案,還應定期進行應急通信演練活動。

3.2.5與地方政府積極協作,開展防震減災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宣傳教育及人員培訓和應急演練,建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推進搶險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

3.3加強水庫管理單位與地方政府間的溝通和協調,緊密結合內、外部應急預案

水庫的內部應急預案是針對大壩管理單位而制訂,外部應急預案是針對政府和公眾,對大壩上下游地區實行應急處理而制訂,兩者應緊密結合形成完整的應急系統。水庫地震災害應急預案實際上涉及水利、工程安全、社會、管理、災害、信息工程等多領域科學,它不僅要考慮水庫大壩安全本身的一系列技術問題,還要重點考慮大壩安全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和協調。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筑;抗震;破壞

1 引言

地震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據統計,地球每年平均發生500萬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約占1000次。地震通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和財產損失,其產生的影響是長久的。目前,科學技術還不能準確預測并控制地震的發生。長期的工程實踐證明,地震并不可怕,完全可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來減輕和防止地震災害,對建筑結構進行抗震設計即是減輕地震災害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

我國為地震多發區,全國大部分大中城市處于地震區,由于城市人口及設施集中,地震災害會帶來嚴重生命和財產損失。據統計,全國450個城市中有3/4處于地震區,而其中大中城市的4/5以上均在地震區。因此,為了抗御和減輕地震災害,有必要進行建筑結構的抗震分析與設計。

2 地震對建筑的破壞作用

多層和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大致有以下震害現象:

(1) 平面布置不當產生的震害

建筑物的平面不規則、質量和剛度分布不均勻、不對稱而造成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有較大不重合,易使結構在地震時由于過大的扭轉反應而嚴重破壞。如: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中,平面不規則的建筑物也產生了整體扭轉破壞,角柱破壞嚴重。

(2) 豎向不規則產生的震害

結構沿豎向的布置或剛度有過大突變時,突變處應力集中,剛度突然變小的樓層成為薄弱層,變形過大,極易發生破壞,甚至倒塌。1976年羅馬尼亞地震,某4層框架房屋底層為咖啡館,無隔墻,而上面幾層為住宅,磚隔墻多,震后,底層柱因柱折斷而倒塌。

(3) 防震縫處碰撞

防震縫兩側的結構單元由于各自的振動特性不同,在地震時會發生不同形式的振動,如果防震縫寬度不夠或構造不當,就有可能發生碰撞而導致震害。例如:唐山地震時,北京民航大樓防震縫處的女兒墻和北京飯店西樓防震縫處的外貼磚假柱被破壞。

(4) 框架柱的震害

框架柱在地震時的破壞有不同的情形。一般框架長柱的破壞發生在柱上下兩端,特別是柱頂。其變現形式是,在彎矩、剪力、軸力的復合作用下,柱頂周圍有水平裂縫或交叉裂縫,嚴重者會發生混凝土壓碎,箍筋拉斷或崩開,縱筋受壓屈曲呈燈籠狀。短柱由于剛度較大,分擔的地震剪力大,而剪跨比又小,容易導致脆性剪切破壞。

3 防震抗震一般措施

(1) 對基礎結構的要求

選擇建筑場地時,應掌握地震活動情況和工程地質的有關資料,宜選擇有利地段,避開不利場地,不在危險地段建設。地基和基礎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同一結構單元的基礎不宜設置在性質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結構單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樁基;地基為軟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嚴重不均勻土時,應估計地震時地基不均勻沉降或其他不利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高層建筑宜采用筏形基礎,必要時可采用箱形基礎以增強結構的整體性與穩定性;當地質條件好、荷載較小且能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要求時,也可采用交叉梁基礎或其他基礎形式;地基承載力或變形不能滿足要求時,可采用樁基,樁基承臺之間設基礎系梁。單獨柱基適用于地基土質較好、層數不多的框架結構,單獨樁基之間有時也需要按規范要求設置基礎系梁??蚣?抗震墻結構和部分框支抗震結構的抗震墻基礎,應有良好的整體性和抗轉動能力。

基礎埋深應根據地基土質、地震烈度及建筑物的體型和高度等條件來確定。根據具體情況,基礎埋深可采用地面以上的房屋總高度的1/18~1/15。為了保證在地震作用基礎的抗傾覆能力,高度比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礎底面不宜出現零應力區,高度比不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礎底面的零應力區面積不宜超過基礎底面面積的15%。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時,地下室層數不宜少于兩層,地下室頂板不宜有較大洞口,地下室結構應能承受上部結構屈服超強及地下室本身的地震作用。

(2) 建筑結構的規則性

建筑結構不規則可能造成較大的地震扭轉效應,產生嚴重應力集中,或形成抗震薄弱層。因此,在建筑抗震設計中,應使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規則、對稱,具有良好的整體性。質量和剛度變化宜均勻,防止在平面上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不重合而造成嚴重的扭轉振動。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強度宜自下而上逐漸減小,避免抗側力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承載力突變而形成薄弱層。

建筑結構的不規則類型可分為平面不規則和豎向不規則。當采用不規則建筑結構時,應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的要求進行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和內力調整,并應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結構措施。

對體型復雜、平立面特別不規則的建筑結構,可按實際需要在適當部位設置防震縫,形成多個較規則的抗側力結構單元,但應注意使設縫后形成的結構單元的自振周期避開場地上的卓越周期。

(3) 結構延性的利用

除強度與剛度要求外,在地震區結構要有良好的抵抗塑性變形的能力,即延性要求。這樣通過結構的塑性變形來吸收和消耗地震輸入能量,有利于抗御倒塌破壞,提高抗震潛力。

在設計中,可采用多種構造措施和耗能手段來增強結構與構建的延性。如對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采用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構件的設計思想,對砌體結構采用配筋措施等。在結構中通過設置一些耗能節點或耗能支撐,吸收并耗散地震能量,也可大大提高結構的延性。此外,如國際著名抗震專家日本武滕清提出的在高層框架結構設置帶豎縫的混凝土墻板,不僅增加了柔性框架抗側力強度和剛度,還大大改善了其延性性能。

(4) 建筑材料

建筑物所受地震荷載大小和它的重量成正比,減輕建筑物重量是減少地震荷載最有效的途徑,也是較為經濟的措施。要減輕建筑物的自重,就要求在滿足抗震強度的前提下,盡量用輕質高強的建材來建造主題結構和圍護結構。如當前采用陶?;炷?、石膏板隔墻、空心大板框架,另外要是建筑物的中心位置盡量降低。

(5) 施工質量

建筑物在強震作用下的完好程度,既是對抗震設計的檢驗,也是在檢驗施工質量。房屋的抗震能力與施工質量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進行建筑施工時要注意按圖施工,注意原材料的規格和性能,做好隱蔽工程的驗收檢驗,確?;炷恋臉颂柡弯摻畹牧W、物理性能,還要加強薄弱部分的施工與檢查,注意施工工序,對工程質量高標準、嚴要求。

4 結論

本文介紹了地震災害對建筑的破壞作用,并從基礎結構、設計、施工等方面探討了建筑防震抗震的措施,可在實際應用中為建筑設計施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健. 抗震設計300問.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減輕地震災害的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山區農村民房;震害特征;抗震措施

中圖分類號:P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666(2013)04-0525-07

0引言

地震作為自然災害之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地震造成的建、構筑物及巖土震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因此,科學地進行建筑場地選址,認真開展建(構)筑物抗震設防是提高建(構)筑物防震性能,減輕地震災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

甘肅省地處黃土高原,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震多的省份。對歷史上記載的幾十次中強地震震害統計結果表明,地震共造成甘肅數十萬人傷亡和嚴重的財產損失,其中80%以上的震害及損失發生在農村地區。位于甘肅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到經濟發展狀況的制約,農居大多較為老舊,房屋建筑質量普遍較差,缺乏抗震措施。同時,由于這些地區多處于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地形地貌復雜,地震時容易造成滑坡、震陷和泥石流等巖土地震災害,在歷次地震中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王蘭民,林學文,2006;王峻等,2005;鐘秀梅等,2012;周光全等,2006)。因此,在這些地區,農村民房的抗震設防和加固改造問題顯得尤為迫切。

筆者以甘肅南部山區的東鄉族自治縣為例,考慮到甘肅少數民族山區農居的實際情況,在實地調查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造成農居震害的主要原因和農居震害防御的主要技術措施,對于防止和減輕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居震害,保證少數民族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1地質地貌特征和歷史地震概況

東鄉族自治縣境四面為河流和溝壑,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綿延疊嶂。地貌屬切割破碎的黃土地貌,山坡陡峭,切割較深,山體坡度一般在30°~70°之間,主要有黃土斜梁狀丘陵、黃土梁峁丘陵、河谷階地、川塬臺地4種地貌類型(東鄉族自治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1996)。

東鄉族自治縣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區,南北地震帶蘭州—通渭地震亞帶的向西延伸部位,是甘肅南部的地震高發區之一。縣內發生的較大地方性地震有1590年7月7日的永靖—東鄉6級地震(袁道陽等,2007)。此外還受到發生在鄰區的金城—隴西6級地震等8次地震的波及,縣境大部分位于Ⅴ~Ⅶ度烈度區,造成民房倒塌,人員受傷,受災較為嚴重(袁道陽等,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山县| 广河县| 颍上县| 长丰县| 霍城县| 温州市| 永善县| 衡阳县| 阿荣旗| 资中县| 娱乐| 长乐市| 自治县| 阿尔山市| 芦溪县| 安陆市| 仁寿县| 平利县| 屯留县| 陵川县| 阜平县| 柏乡县| 平陆县| 深州市| 宜兰县| 伊通| 肃宁县| 格尔木市| 台南市| 石河子市| 崇左市| 麻城市| 烟台市| 黄石市| 孟津县| 青田县| 二连浩特市| 定襄县| 托克逊县| 历史|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