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整體思想;意元體;參照系;整體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R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9)06-1291-02

整體心理學是在東方整體思想文化環境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結合現代心理學的優勢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心理學體系。它是以研究功能整體為基礎,研究人的參照系與功能整體的關系,從而研究意識的起源與進化,研究意識的結構和自我的發展以及社會中人的本質等,和現代心理學相比,整體心理學有3個不同特點,完全的唯物論、整體思想和功能本體論。由于定義的整體含義不一致,整體心理學與格式塔心理學本質上也不一樣。與中醫心理學相比,是中醫學在心理學上的繼續發展和創新。

1 唯物論

堅持的認識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心理學上的主體地位,堅決否定一切唯心主義思想;意識、心理活動都是功能本體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功能本體是物質高度發展下的人腦的結果,意識和心理活動也是物質運動的一種高級形式;繼承維果茨基的主體心理學的優秀思想,人的心理是在主體與客體關系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這種關系的實現卻離不開主體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在思想和東方整體思想指導下進一步延伸發展,進一步發展追溯到心理的功能本身――本體,人的心理、思維活動的功能本身,在研究本體的功能、機理的基礎上研究心理,探索腦、本體、人格參照模式的相互關系。

世界觀是一個心理學派的主導和靈魂,它決定了一個心理學的最終走向。現代心理學則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意識形態、機械唯物主義或者其他唯心主義思潮下產生的,這種思潮下產生的心理學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也會誤導人們對自我的正確認識。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由它主導的心理學則可以科學的正確認識意識和心理的本質。

中醫心理學必須由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走出來,接受科學的指導,才能真正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并且指導人類未來的發展。

2 整體思想

人與自然是統一的,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以及人的心理是在自然界的進化中發展過來的,自然界的變化必然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人的生理活動和意識,客觀世界不但形成了心理的本體而且也成為心理、思維的對象,這是人的自然本質;人與社會也是統一的,社會是形成人的意識的基礎,人從出生開始,正是社會促使了社會的人和意識的形成,馬克思曾明確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段引文著重闡述人的社會特征。整體心理學建立的目的也是為了闡述人與社會統一的生理基礎和本質。

而由還原論主導的心理學對于百億計的神經元細胞和更多的突觸聯系而組成的功能整體是無能為力的,也根本不可能科學地解釋人的心理,更不可能解釋人的社會本質。

3 功能本體論

腦是心理的物質基礎,意元體是發育到一定階段的腦神經細胞通過突觸相互連接而成的一種功能整體。神經細胞的特點是除了在自身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有吸收、排泄實體物質功能外,還有接收和發放信息的功能。當神經細胞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形成腦時,可以把每個神經細胞接收的局部信息整合成整體信息,對具有反映特性的腦功能整體,稱之為腦元體。當腦元體能進一步抽象形成概念,并能用概念進行思維時,稱之為意元體,這就是心理的本體,這是人的思維、意識以及其他心理活動的本體,人的本我。人的本我是神經系統的整體功能,是由神經元細胞大量連接而現成的統一功能整體。

中醫學的元神則是功能整體與后天形成的人格參照模式的統一體,嬰幼兒的元神與意元體有些類似,但是嬰幼兒的元神包含著空白的人格參照模式,即使是空白也是有。中醫心理學開創了整體心理學的先河,是中醫現代化的開端,但是由于中醫心理學拘泥于傳統模糊的觀點,則不能真正揭示心理與意識的本質,不能與現代科學真正接軌。

腦的生理基礎是形成意元體的物質條件,是意元體形成的基礎;但是腦與意元體是有一定區別的,神經組織是意元體的有形體現。意元體是人的本能體,是人與自然、社會相平衡而獨立存在的本我存在。這與佛洛依德的本我是有本質區別的,也是與當代心理學主要區別。現代心理學的本體則是腦本身,當代心理學從結構出發則不可能找到認知的主體和人格的本質,而從整體出發則是中醫藥學的優勢。有很多腦實體出現了損壞而可以正常思維的病例,這是當代心理學不能解釋的。

4 整體心理學與現代心理學的整體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界的整體心理學亦稱“整體主義心理學”。與元素心理學、原子主義心理學相對,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方法論觀點和理論取向,而非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和研究領域。基本觀點:(1)堅持整體觀,反對元素主義;(2)主張整體先于和大于部分,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能表現其實質和作用;(3)人的心理現象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并非單純決定于個別刺激物(元素)的性質及其相加的總和。凡是以現象學、存在主義和解釋學為哲學基礎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取向,基本上都屬于整體主義心理學的范疇。從德國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狄爾泰的理解心理學開始,斯特恩(stern,w.)、斯普蘭格(Spranger,E.)等人的人格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機體論心理學,一直到美國人格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都非常強調研究整體的人(全人)和人的整體(人格),采用現象學方法、整體分析方法和個案研究。整體性原則是心理學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整體心理學建立在東方傳統整體思想的基礎上,整體的概念與現代心理學界的整體心理學定義的不是一回事。中醫藥學的整體概念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是“氣”的體現;在結構上是相互聯系的各個組成部分組成的,在功能上是相互作用而統一的。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上,整體是局部的整體,局部是整體的局部。整體心理學是基于本體、人與社會、人與觀察對象的統一,研究的對象不但包含了心理本體的整體性,而且也包含了所觀察現象的整體性,人的意識的社會性,這是當代心理學所不能相比的。

5 整體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

整體心理學是基于功能整體――意元體和參照系的統一的;對于人來說,有同樣的功能基因,而差別的只是調控基因的基因序列,因此功能基因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功能整體也同樣差別很細微,因此人的本性是一樣的,整體心理學不是將功能本體簡單定義為人格的組成,而是定義為人格幕后的真正操縱者;而真正有差別的是后天所形成的人格參照模式,整體心理學則定義為參照系,由于個人生活環境的千差萬別,所形成的參照系也是千差萬別的。

人格的基本屬性是自然性、社會性、整體性以及個體特異性,而人格心理學沒有完全注意到。整體心理學研究的是在社會整體中人的參照系的形成,人的本我與參照系之間的矛盾統一以及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發育成長伴隨著的是參照系形成的過程,從空白到逐漸形成,直到一個獨立的人的形成。參照系是調控和定向意元體的功能形式,也決定了一個人喜怒哀樂思的形式,這些形式形成了精氣神平衡模式,也就是人體的應激模式,因此又決定了個人的健康。中醫心理學的陰陽人格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

6 整體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

認知的主體是功能本體,而不是神經結構。人腦的主要功能在于接受、處理和儲存信息,信息的儲存單位只能是基因序列,不可能在蛋白或者其他大分子,更不可能是唯心主義的空間。腦功能基因組之間處在相互調控中,相互聯系的手段就很有可能是短分子的基因序列,相互傳遞也只能是文化信息基因序列。傳遞的過程也有基因組之間傳遞的內容決定。至于神經元細胞之間傳遞的文化信息如何排列,這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和大量研究。這也是中醫藥學的理論優勢。

華東師大林龍年和美國波士頓大學錢卓兩位科學家首次發現了大腦記憶的編碼單元與大腦密碼的解讀方法。數字化的編碼形式使科學家們能對不同個體乃至不同種群動物的大腦活動進行直接比較和分析。但是他們沒有深入腦基因組研究。最近科學家發現RNA與記憶相關,但是RNA與DNA、突觸信息傳遞的關系卻沒有揭示。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將是人類解譯大腦密碼的捷徑。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幼兒;親子閱讀;家長

幼兒閱讀對于幼兒后天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身心健康的發展具有奠基的作用。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注意到對于孩子們早期閱讀活動的培養并沒有引起家庭足夠的重視。很大一部分的家長認為開展早期閱讀對于2—3歲的幼兒來說有點過早,也有一部分家長認識到了早期閱讀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卻僅僅把早期閱讀理解為認識幾個簡單的漢字、會說幾首簡單的兒歌。如何指導家長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發展的特點,給予幼兒科學合理的早期閱讀的指導,就是我們本文的首要目的。

一、閱讀的方法我先知

先知即引領家長了解閱讀本身是一種互動游戲,應讓閱讀變成幼兒的本能。通過多種方法調動、培養、激發家長對親子閱讀的了解和興趣,采取相應的策略并找出適宜的閱讀方法,促進其興趣的形成,達到閱讀的方法我先知。

(一)多姿多彩的家長課堂

做為一名幼兒教師,首要任務就是協助家長了解親子閱讀的方法;首要目的就是幫助家長樹立幼兒正確、科學的幼兒閱讀觀。通過開展家長課堂,引領家長參與幼兒園閱讀活動,了解了教師指導語及閱讀小策略,激發了家長對幼兒閱讀的關注,真正發揮家長課堂的作用!

(二)溫馨和諧的精神環境

我們都知道幼兒在閱讀時,興趣是首要具備的條件,是孩子的老師。而學習興趣的形成與學習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要指導家長做好家庭、幼兒園閱讀環境的創設。如:溫馨、和諧的閱讀氛圍;安靜、開放的閱讀空間;科學、舒適的閱讀方位。精神環境對于幼兒閱讀習慣的形成是有很大幫助的,從幼兒生理行為習慣來分析,2~3歲是幼兒開始接觸世界、了解世界的開端,這時候如果我們加強對幼兒認知世界的環境氛圍的營造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

(三)安全、豐富的物質環境

大量圖書的提供有利于引發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家長、老師應充分并合理的利用家庭、幼兒園現有的活動空間,在圖書的選擇上應以幼兒興趣為主;并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及充滿游戲化、動態化的繪本;圖書的種類要豐富,應提供不同類型、層次的圖書,并根據幼兒興趣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更新圖書的種類;圖書的擺放應易于幼兒取放、觸手可及。

二、焦點的問題大家談

焦點常被比喻是事情的關鍵所在、是人們爭論、關注的集中點。每次親子閱讀活動后,家長們都會圍在一起討論閱讀過程中困惑的問題,我們便把家長們的困惑收集起來變成每日活動后的焦點話題。通過說焦點、議焦點、解決焦點、變焦點為下次活動重點等方式,給家長們提供交流的平臺及展示成果的舞臺,交流并解決閱讀中遇到的難題與困惑;鼓勵家長展示、交流閱讀活動的成果;在全體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實現經驗的共享。

三、好聽的故事大家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又不是真正的老師。通過“好聽的故事大家講”這個環節,不同層次、文化水平的家長均可扮演老師的角色,變原來只面向個體講為面向集體講,變原來對單一的問題回應為集體的問題應答,提高了家長們回應孩子問題的能力,學會了及時、又適時的聆聽孩子閱讀愿望的方法。

四、親子閱讀活動中指導家長有效策略

(一)如何指導不同層次、文化水平的家長

家長是幼兒學習的第一橋梁,因此對于家長的指導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指導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與家長交流時的態度問題,年輕的父母對子女期望值很高、付出很大、但往往收獲很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但不具備一定的經驗,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缺乏耐心,恒心。所以對于一些年輕父母,我們抱著循循善導的態度,秉著了解在先、方法在后、肯定緊隨的思想,協助他們做好孩子的閱讀活動。而年長一些的父母相對于年輕的父母來說,易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接受新生事物較慢,教育觀念相對滯后,對孩子教育問題會存在操之過急的心態,我們抱著尊重為先、建議在后、鼓勵緊隨的思想,采取更為謙虛、恭敬的指導,并用實際的事例向他們說明原因。

(二)如何更好地調動、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在親子閱讀活動中,孩子除被動接受外,同時也應有主動學習的機會。如何提供主動學習的機會及調動學習興趣是閱讀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們應該在閱讀材料上下功夫,對于2~3歲的嬰幼兒而言,并不一定要求特別講究閱讀物閱讀,完全可以在生活中索取任何嬰幼兒感興趣的資源進行閱讀。在生活中,孩子們會對許多的事物產生好奇、提出問題,教師要引導家長關注孩子們的興趣,及時準確地把握嬰幼兒閱讀的契機,對孩子進行引導。

(三)如何向孩子提問以及如何應對孩子的提問

2~3歲的嬰幼兒進入閱讀情境需要教師、家長特意創設一些問題,將嬰幼兒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2~3歲嬰幼兒的思維非常具體,且生活經驗有限,所以在情境中提問題時應盡量將問題提得小而具體,貼近生活,且帶有一定的啟發性,給幼兒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激發幼兒產生想閱讀的欲望。在應對孩子的提問時,不能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應該經過耐心的思考后,變直接解答孩子的問題為與孩子一起探討,共同得出結論,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或以一種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去回答孩子的問題。

(四)充分挖掘圖畫書的教育價值

我們應該充分把握、挖掘讀物本身的游戲性,提高嬰幼兒閱讀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許多的讀物本身帶有游戲性,教師指導家長及看護人仔細挖掘讀物本身的游戲性,并在閱讀的過程中設計有助于嬰幼兒閱讀效果的游戲,在讀物以及游戲中逐步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

(五)指導家長與日常生活相聯系

對于2~3歲的嬰幼兒而言,并不一定要求特別講究閱讀物閱讀,完全可以在生活中索取任何嬰幼兒感興趣的資源進行閱讀。在生活中,孩子們會對許多的事物發生好奇、提出問題,教師要引導家長關注孩子們的興趣,及時準確地把握嬰幼兒閱讀的契機,對孩子進行引導,即緊貼生活資源,豐富嬰幼兒閱讀的內容。

親子閱讀活動應體現出生活化、游戲化的特點,我們在從事親子閱讀活動中應該留心生活,生活是一切興趣的根源。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素材,使得我們的閱讀更加貼近生活,并且在生活中用游戲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實現幼兒閱讀興趣最大化。

文獻參考:

[1]蔣靜.早期閱讀教育中讀本的選擇和價值[J].學前教育,2008(6)

[2]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教育閱讀指導[J].學前教育研究,2010(1)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范文第3篇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喜歡吮吸手指是孩子潛意識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一種補償行為,漸漸的成為一種習慣。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吮手指,讓孩子有玩耍的方式而延續下去。 從心智理論的角度來講,是長期這任意行為,沒有得到制止,而物積所致。造成小孩子吮手指,其實可以不必著急的,只要家長進行有意識的阻止,就會解決的。但如果長期下去,形成了一種依賴,那就成真正的問題了。

    孩子習慣性吮手指引起的原因主要有:

    1. 孩子餓了,而家長沒有及時提供食物;

    2. 因為沒有人陪伴,孩子感到孤單;

    3. 孩子在焦慮緊張的情況下,無意識的行為;

    4. 孩子剛開始吮吸手指玩時,家長沒有及時糾正;

    5. 孩子身體缺乏某種微量元素;

    6. 孩子為了吸引家長關注的故意行為;

    7. 無聊,自己找事情玩;

    8. 突顯自我與眾不同;

    孩子嬰期吮手指是智力發展的正常表現,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會自然消失,家長不必在意,但如果吮吸手指的頻率過高,時間過長,甚至傷害到孩子的身體,或者孩子很大了仍然有此習慣,遭人恥笑,由此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就應當引起重視了。同時,孩子心中沒有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的概念,只是覺得好玩或感覺滿足。所以,我們要常常明確的告訴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用。僅管,我們知道孩子的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但如果家長沒有告知孩子,那就一定是家長的失職了。因此我們建議:

    1. 對于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父母應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2. 根據需要,適時補充微量元素;

    3. 家長經常對孩子給予、擁抱、親吻;

    4. 家長應告訴孩子相關的衛生知識,讓孩子了解吮吸手指的不妥之處;

    5. 發現孩子有吮吸手指的行為時,家長應通過玩具、游戲等,轉移其注意力;

    6. 讓孩子多跟小朋友玩,在玩耍中,他會忘記吮手指,從而減少其次數;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進化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精神分析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當代心理學的一種新取向。進化心理學將進化生物學的方法應用于心理學研究,應用進化的思想解釋人類心理及行為,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人類行為的綜合觀點。進化心理學家把人類的思維看作是為了應付特異的環境挑戰而數百萬年來不斷進化的信息加工裝置,具有模塊性和適應性的特征。進化心理學把“過去”看作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把適應和壓力看作心理進化的動力,認為心理機制是由“模塊”構成的,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行為是心理機制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進化心理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學分支,而是采用進化的方法看待和研究所有的心理現象,所以進化心理學可以和所有的心理學分支發生作用。

臨床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誕生于1896年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但臨床心理學的思想及心理治療的思想,很早就出現于哲學和宗教的傳統中。從這個角度而言,臨床心理學的實際存在早于這個名詞被確立下來。事實上,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探究和實踐,在18到19世紀的歐洲,已經逐漸在神經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中開展開來。作為這場運動的體現和成果,精神分析是臨床心理學的第一個范式,產生了對病理心理學的系統理解及干預方面的全面革新。自此之后,臨床心理學逐漸獨立于精神醫學,開始探究自身的范式。臨床心理學的誕生受到諸多歷史、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作為重要的時代精神,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于1859年發表的巨著《物種起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源頭。100多年以來,進化理論和臨床心理學都經歷了長足的進展,當代重要的進化理論——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的影響,及二者的交互增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一、進化心理學的興起和基本觀點

進化思想源遠流長,西方的進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611—547 B.C.)。進化思想成為一門系統化的科學開始于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劃時代的工作。隨后,進化思想深入到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心理學的發展。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名著《心理學原理》中首次使用了“進化心理學”這個名詞。1989年人類行為和進化協會成立,并出版了《進化與人類行為雜志》(Journal 0,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標志著進化心理學的誕生。其主要創始人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 Cosmides和John Tooby。在進化心理學的框架下,相關的研究在不同的領域內展開并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如性選擇與親本投資理論、認知模塊理論等等。進化心理學認可并采納所有已存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并將這些研究方法置于進化的大背景下,構建出某種元心理研究方法。這樣一來,無論是人類的認知過程、個體差異,還是社會文化心理,都可以從進化的角度探究,以探明它們在種群的進化過程中解決了何種適應問題,以及以什么方式解決了該問題。

進化心理學一經創立便迅速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相融合,如進化社會心理學,進化認知心理學等等。國內專家葉浩生、許波、張雷、熊哲宏從不同角度介紹了進化心理學的進展并翻譯了相關著作。這些著作及文章的發表,推動了進化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進化心理學的知名研究者,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Geoffrey Miller曾著文指出,亞洲的進化心理學研究將會后來居上,取得更大的成果。由于沒有基督教意識形態因素對于進化思想的阻礙,而且中國傳統思想中本來就包含了豐富的演化思想,開展實證工作將會有較小的阻礙,這些結果可以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從而豐富對大尺度的心理進化的研究。可以預計,進化心理學未來在中國會有更好的發展。這對于中國的心理學研究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包括臨床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1)過去是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這里所說的“過去”,不只是指個體的成長發展經歷,更主要的是指人類種系進化史。今天活著的每一個人,以及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都是進化的產物,是保存完好的“活化石”,能幫助我們了解祖先的過去,能從中找到進化在現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適應是演化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人的某種特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夠可靠地、有效地、經濟地、精確地解決某種適應問題。心理學的中心任務就是去發現、描述或解釋人的心理機制,而確定、描述和解釋心理機制的主要方法是功能分析。(3)生存與繁殖問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個體的生存與繁殖對種屬的存續、發展非常關鍵,更因為個體存續、發展要依存于諸多社會關系,所以,在此基礎上演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在性質上必然具有許多重要的社會特征,這些特征由于對群體的繁衍有積極意義而被保存下來。(4)心理機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演化物。(5)模塊性是心理機制整體組織的特性。人的心理是由一些認知模塊裝配而成的,每個模塊都有特定的功能,當然,特定范圍的機制的存在并不排除性質上更一般意義的機制存在。(6)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

從這些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進化心理學強調了心理現象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從而內蘊地在所有心理結構和功能中探究其適應于既往環境的意義;其次,進化心理學嘗試從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大框架下思考心理問題,研究某種心理機能如何相應于大腦的功能回路,而這個回路又是由于何種基因突變而產生,產生于哪個時期,該時期又面對著何種適應問題。該問題或是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挑戰,或是由于人類社會的變遷帶來的影響;再次,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含有某種解釋的屬性,這會影響到進化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也會刺激其發展出更為系統的研究范式,會豐富與之相應的科學哲學的討論。

二、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的影響

進化心理學提供了對于人類認知、兒童發展、社會文化等心理學諸多分支的新視角,是一種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遠因解釋”(ultimate causes),即在所有可以獲得的科學證據下所做的最為終極的解釋。進化提供了最廣泛看待人類的可能視角,一種“范式轉換”,從進化的起源和基本的發展需求的角度界定人類天性的基本組分。與此相應,現代進化心理學可以為臨床心理學提供一個更適合的整合框架,正如Glantz和Pearce所說的,進化可以提供一個心理治療的統一基礎。這對于目前建基于不同的哲學內核,以風格迥異的方式實踐,日益采用彼此無法理解的語言闡述理論的臨床心理學諸流派而言,會是一個走向統一范式的機會。

進化思想在臨床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中一直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將進化思想應用于個體差異的研究,成為現代人格理論的鼻祖。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曾經在進化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人格的驅力理論。其后繼者榮格則進一步將人格奠基于種系發生的歷史,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原型等概念。20世紀中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削弱了進化思想的影響,與此相應的行為治療也不看重人格形成的發展方面與進化方面。不過,由于行為主義的這種簡約性,得以孤立并精細研究多種心理機能的特征,這對于從進化思想到進化心理學的過渡,做了數據和研究方法上的準備。隨后,進化心理學的興起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寬廣的視野,可以審視這些曾被孤立研究的諸心理過程是如何被整合并封裝起來,形成人類獨特的適應器——“意識”的。正常的心理現象如感知覺,及異常的心理現象如恐怖癥等,都可以從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方面得到新的理解。大量的相關文獻得以涌現,我們以“evolution”及“clinical psy-chology”為關鍵詞在PsycINFO數據庫中進行搜索,在1885年到2011年間共有1448篇文獻,而從1991年至2011年間則有1097篇文獻。

下面,我們將從異常心理形成機理和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實踐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并以臨床心理學中的重要分支——精神分析為范例,探討進化心理學對其理論發展和臨床實踐的影響。

(一)病理心理現象的進化心理學解釋

進化心理學對病理心理提供的是一種“遠因解釋”,即病理心理何以作為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某種機制而在基因庫中保存下來,并在下一代生物體中作為表現型(phenotype),在相應環境刺激出現時而呈現自身。其中一些心理障礙可能是由于進化設計(evolutionary design)與新的環境不適配(mismatch)所引起的,并由此區分缺陷(defects)與防御(defenses)。其中,缺陷是一些生理或心理系統的功能缺失,沒有任何的作用;而與此相反,防御是自然選擇的反應,用以保護有機體免于外部的威脅。適應性的防御需要有機體能夠察覺到其所在環境中的威脅,并以合適的方式做出應對。由此,這些防御機制的作用使得有機體免于危害,并減少未來發生危害的可能性。這些防御機制包括對潛在的威脅和喪失保持敏感和警惕,并在合適的時候激活生理心理系統用以應對。而適應性的作用也會轉變為不夠適應的,如過度的或不適當的反應則產生病理心理癥狀。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天生”的異常心理,除去進化過程的“噪聲”所帶來的非適應過程之外,或許大量的異常心理都有著、或者是曾經有積極的適應意義。這一觀點對于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二分法提出了并非基于道德而是基于科學的挑戰,這是一種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

焦慮障礙是重要的精神心理障礙,在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DSM-4-TR)和國際精神障礙分類診斷(ICD-10)中都是重要的項目。嚴重的焦慮障礙可以限制個體的社會功能,極大地消極影響個體的主觀感受。焦慮障礙有很多表現:特殊恐怖癥、驚恐發作、廣泛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癥、強迫癥等等,其核心是對恐懼的病理性回避。從進化的角度看,恐懼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一個恐懼模塊(fear module)可能在進化中被選擇保留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為一心理一神經系統,專門用于解決潛在的生命威脅情境。某些情境(如流血、高空、陌生人、可能存在天敵的曠野或狹窄通道)對人類的先祖非常具有威脅作用,對于今天的人類則成為某種進化的負擔,發展成某種特殊恐怖癥,如對血恐怖癥、高空恐怖癥、對人恐怖癥、廣場恐怖癥或幽閉恐怖癥。這些恐懼模塊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逐漸具有了選擇性(selectivi—ty)、自動性(automaticity)、封裝性(encapsulation)等特性,并由專門的神經回路控制,這些回路更可能定位于皮層下組織甚至是腦干區域。這樣的特性使得病患即使意識到恐懼的不合理性和非適切性,也仍然難以用意識活動加以控制。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癥狀也可以得到進化的解釋。強迫癥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由進化而來的規避危險策略的連續統(continuum)中的一極,一種病理性的對未來情境的元認知表征(cognitive meta-representation),即對于自身想法和行為的后果的表征。這種“元表征”能力在人類進化中具有積極的適應意義,有助于人類先祖更好地預測未來及自身行為的可能后果,失去彈性地使用這種表征能力將使個體產生強迫的癥狀。

抑郁癥對人類健康有著莫大的危害,這使得抑郁可能由進化所保留并對個體有所助益的觀點很難理解。盡管大多數抑郁可能是功能不良的,而能夠體驗到一定程度內的抑郁感受將有助于適應一些特殊的情境,這使得它也為自然選擇所保留。不同的抑郁癥狀用于應對不同的適應問題:抑郁癥狀中的內疚、反復思考、疲倦、悲觀會使個體保存能量,并喪失進一步犯錯誤的可能性與動力;而哭泣、悲傷則有助于吸引到社會幫助以渡過難關。抑郁可能有助于當事人更多地關注社交風險,對來自他人的社交威脅保持高度的敏感,并規避可能帶來更多社交風險的行為,如屈從、放棄對高自尊的追求等等。特殊的抑郁癥,如產后抑郁,可能是向其他婦女發出求助信號,以征求幫助共同照顧新生兒。季節性的抑郁則有助于哺乳動物在食物匱乏的冬季增加睡眠,減少活動以保存能量。不過,對于抑郁癥患者的自殺行為,尚無法從利于個體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釋,或許是某種群體水平的調節,但這其中存在著復雜的社會文化因素。

最嚴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的進化起源,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較少可能結婚并生育后代,所以為什么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基因會保存在基因庫中難以理解。有人認為精神分裂癥是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一種代價,或者是進化過程中不必要的副產物,但這些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二)進化心理學對心理治療的啟示

當今的心理治療可以分為許多流派,但總體上可以分成精神分析一精神動力學派,認知行為學派與存在主義一人本主義學派。不同的學派對心理治療的界定、功用、理論取向、目標、治療師的作用、治療關系等等有不盡相同的看法。其中,精神分析一精神動力學派與進化理論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留待下文詳述。當代的進化心理學思想也為認知治療師所看重。傳統的認知治療側重于發現來訪者與癥狀相關的自動思維(automatic thoughts),并通過一系列的提問技術深入到來訪者內心的適應不良的圖式(maladaptive schema)。但將大多數的適應不良圖式放在進化心理學的框架下卻是可以被理解的。比如向恐怖癥的來訪者解釋道,當事人對于特定物體或場合的恐懼,既非由于人格之脆弱,也非理性之缺乏,而無非是被放大了的正常心理過程,這樣的話,來訪者便不會因對自己有苛刻的批評與責難而引發新一輪惡性循環。Paul Gilbert在其主編的《進化理論與認知治療》一書中附有大量實例,提供了矯正患者不良信念的一種更廣闊的視角。

針對抑郁癥的進化心理學理解,Toney J.Carey發明了一種圍繞病患所體驗到的“無用感”的“多維度途徑”(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著力于改善病患由于更多地關注社交風險而持續地強化自身的無用感而帶來的退縮癥狀,并發現該種途徑使得病患恢復更快,并有較少的復發率。除了抑郁癥外,基于進化心理學理解的認知治療還廣泛地應用到特殊恐怖癥、邊緣型人格障礙中。進化心理學所提供的“元認知”思路,有助于病患從超出個人的框架重新審視自己的問題,這種變化了的思維方式將帶來情緒、行為、人際等一系列的變化。

進化心理學對于心理治療的影響是多層面、多維度的。從治療的倫理學角度,從某種程度而言,進化思想在本質上撼動了心理治療的“校正”觀念。正常與異常的截然劃分,在進化心理學上是站不住腳的,這有利于消解某種內隱于心理治療理念中的對病患的歧視。其次,這還會引發對心理治療的哲學思考。“治療”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治療關系的本質又是什么,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心理治療“金規則”,如何看待心理治療的文化負荷等。從具體的技術而言,使患者接受進化心理學的理念,而得以從不同的維度審視自己的問題,通過理解人在群體的進化史中的位置和作用而彰顯出存在的意義,這是一種深刻的積極心理學取向。最后,從心理治療的整合而言,進化心理學也可以提供一個大的背景和對話平臺,這對于不同心理治療流派之間加強溝通、保持心理治療體系的持久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三)進化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的影響

19世紀末,奧地利人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這是心理治療的第一個系統的范式。弗洛伊德的思想先驅有布倫塔諾、叔本華與尼采、赫爾墨霍茨、布羅伊爾、沙可等,最重要的應該還是由達爾文所創立的進化論。早期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是驅力理論,弗洛伊德假定人類有生命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而達爾文也曾經假定過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和通過性選擇的進化兩種途徑。前者強調個體的生存,后者強調種族繁衍,這與弗洛伊德雙重本能的說法是一致的。與弗洛伊德同期的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師榮格也從進化論中汲取了靈感。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反映了人類在以往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即種系發生的歷史。我們之所以能夠很容易地以某種方式感知到某些東西并對它做出反應,是因為這些東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中,而原型(archetype)是這些進化遺跡的體現。在弗洛伊德之后,美國精神分析理論家哈特曼豐富了弗洛伊德的后期思想并創立了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提出了“自我的無沖突區域”,指出自我(ego)并非只是沖突協調的產物,而是積極適應外在環境的工具。當代的自我心理學家進一步引入進化心理學的思想,認為自我通過對感覺和情緒的加工,從而更適應主體和客體的需求。此外,進化思想和進化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的影響,還表現在逐漸豐富和改變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如本能、驅力等等。

當代精神分析注重與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人類學和嬰兒研究的結合。英國精神分析學家鮑爾比將進化理論再次引入到精神分析中,提出了當代精神分析的重要分支——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依戀理論認為,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進化的重要策略,依戀模式的異常是很多精神心理障礙的誘因。在依戀理論的基礎上,英國學者福納吉進一步將心理化(metallization)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臨床實踐中,指出心理化是重要的進化成就,有助于嬰幼兒發展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這是嬰兒逐漸發展出主體間的參與能力,從而進入并參與社會行為的極其重要的適應機制。該機制的紊亂會帶來與人際關系相關的障礙,采用特定的方法訓練并重新啟動該功能的發育,是治療此類障礙的關鍵。目前,福納吉和他的同事已經發展出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基于心理化的治療方式。

進化心理學還為整合精神分析的不同分支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元理論。在進化心理學框架下,當代精神分析的兩大范式——驅力理論與關系理論得到了一個有效的通約。在進化的視角下,個體的生物屬性并不僅僅包含著驅力的原始成分:性和攻擊,還內在地包含著與他人發生關系的心理潛能,關系內在地包含于驅力中,驅力的層級展開必定包含關系的維度,關系則為驅力的實現提供前提,二者都是進化的結果。從事臨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師們也利用進化心理學來豐富對被分析者的理解,指出浪漫的激情與安全的依戀之間存在著適應性的辯證關系。這一視角將有助于從病理性的個案中理解人類面臨的共同沖突,從而從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人類復雜的內心世界、婚姻和家庭模式以及社會文化現象。

三、小結及展望——臨床心理學的積極轉向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早期讀寫;常規讀寫;讀寫知識與經驗;閱讀準備;讀寫萌發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05-0001-06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學前期是兒童讀寫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學前期獲得的讀寫經驗將直接影響兒童進入小學后的閱讀成績,學前兒童早期讀寫經驗的獲得已經引起世界各國教育界的普遍重視。例如,美國兒童早期教育學會和國際閱讀學會將學前兒童讀寫教育的目標定位在促進兒童“讀寫探索意識(awareness and exploration)”和“嘗試性的閱讀、前書寫技能(experimentalreading and writing)”的發展,并提出了具體的教育建議;我國2001年頒布實施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在語言領域專門提到早期讀寫教育的目標和實施的原則要求。

近些年來,在早期讀寫發展和教育方面,我國學者進行了一些相關研究,如探討早期讀寫行為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其他發展領域之間的關系等問題。但是在目前有關早期讀寫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中。鮮有學者對早期讀寫的概念、早期讀寫能力的構成等問題進行明確的界定,幼教界長期存在的將早期讀寫等同于“提前識字”的觀念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糾正。因此,本文擬從早期讀寫的概念、能力構成和早期性特點人手,分析早期讀寫概念中“早期”的具體含義,以期為有關早期讀寫的理論研究和在實踐中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的要求提供參考。

一、早期讀寫概念的演變

按照傳統的理解。讀寫開始于學齡期準備接受正規學校教育之時。直到20世紀20年代,研究者才開始關注早期讀寫。1925年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提出“閱讀準備”(reading readiness)的觀點,并將0-6歲看作是“為讀寫作準備”的時期。閱讀準備概念的提出意味著兒童在進入小學開始讀書寫字之前需要具備一些有關口語與讀寫之間關系的知識經驗。

20世紀50年代前,閱讀準備一直是早期讀寫的代名詞。被看作是正式閱讀開始前必須具備的一系列基本技能。是因生理和心理成熟而形成的一種準備狀態。也就是說,兒童只有在身心發育成熟的前提下才能正式學習讀寫。閱讀準備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通過測試發現具備讀寫準備狀態的年齡或通過診斷篩選出在讀寫方面尚未準備好的兒童。此時的研究只關注兒童讀寫準備經驗的自然獲得過程和不同年齡兒童的讀寫準備水平,并不關心如何借助外部的幫助提高兒童的讀寫準備水平。

20世紀50、60年代,一些學者提出,閱讀準備不是因生理和心理成熟而產生的一種能力,而是因環境影響而形成的讀寫準備經驗,兒童讀寫準備經驗的獲得不是自動的過程,而是對成人或環境影響的被動反應過程。相關研究的重點也從關注何時才能對兒童進行正式讀寫教育,轉向探討兒童是如何主動獲得讀寫知識和經驗的,以及如何提供優質的教育。促使兒童在學前期獲得讀寫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準備。

Teale和Sulzby認為。這種觀念的改變除了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環境決定論”或者“教養說”的影響外。以下幾個因素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1)人們發現,在小學一年級中普遍使用的讀寫準備練習和測試對學生的讀寫能力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研究發現,學前兒童的讀寫經驗遠比之前人們想象的要多。

(3)西方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前蘇聯心理學的研究,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當時教育中的“等待兒童成熟”而不提早干預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4)一些倡導社會地位平等的人士指出,大批少數民族兒童因為自身文化背景與主流社會不符,所以只有等到上小學后才有可能彌補發展上的不足,這顯然對他們將來的學業發展不利。

當人們還在爭論早期讀寫能力是先天形成的還是后天獲得的時。有學者開始對閱讀準備這個概念提出挑戰,認為持閱讀準備觀的研究者努力尋找的兒童準備好學習讀寫的時間點是不存在的,從早期讀寫到常規讀寫(conventional literacy)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這些學者認為,早期讀寫能力既不是兒童自動獲得的,也不是成人直接教會的,而是一個兒童主動參與其中持續習得的過程。因此,閱讀準備這個概念已經不能概括早期讀寫發展的特點。clay首先明確使用了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這個概念,用以表示幼兒在“讀書”和“寫字”時的一些并不完全是常規意義上的讀和寫的行為。她還針對當時讀寫準備只關注閱讀而忽視書寫的傾向提出質疑,她認為,在早期讀寫發展過程中。閱讀、書寫與口語是相互影響且密不可分的,沒有發展的先后順序之分。遺憾的是。Clay的這一觀點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逐漸得到普遍認可。

持讀寫萌發觀的研究者反對以往嚴格按照年齡區分讀寫技能準備和常規讀寫的觀點,主張將讀寫的發展看作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在讀寫萌發的過程中,學前兒童“不斷提出有關文字的假設,然后檢驗這些假設”,從中獲得初步的文字理解和運用技能。因此,研究者反對將早期讀寫僅僅局限在讀和寫的初步技能的學習上,更反對將讀寫指導直接指向念讀字母、重復書寫字母、為通過讀寫準備測試而進行機械練習。他們也不同意早期讀寫能力發展完全受制于生理成熟的觀點。他們提出,盡管生理成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兒童可以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有關文字的知識,從而實現對生理因素的控制和調整。近20年來。因為社會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影響,研究者進一步發現,讀寫能力的發展不僅受到個體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而且受到個體的家庭、文化背景等環境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雖然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在描述早期讀寫現象時使用的概念不一,對其內涵的理解也不盡一致。但是以下有關早期讀寫的假設或觀點已經得到普遍認可。

(1)早期讀寫不是超前讀寫或讀寫準備,而是常規讀寫的基礎,主要表現為一系列與常規讀寫有關的行為、技能以及有關文字的概念、知識和經驗。

(2)讀寫的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開始于接受正式讀寫教育之前的嬰幼兒時期,而且已經融入個體與他人的社會交往過程之中。多數學前兒童已經能夠理解文字的特點和功能,大部分2-3歲兒童甚至能夠辨認生活中的一些標記和符號,也能在游戲中有意識地使用一些符號和文字。

(3)讀寫經驗是在兒童主動參與的有意義的讀

寫實踐之中獲得的。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兒童的讀和寫具有明確的交往目的或意圖。如閱讀街上的標記或符號,扮演醫生為病人寫處方,等等。兒童是在與不同書面材料接觸過程中主動形成對文字材料意義的理解。并學習使用這些文字材料來表達自己的交往意圖。

(4)文字豐富的環境是促進兒童讀寫能力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機會與文字和其他書面材料進行充分的互動。

從嚴格意義上說。目前通用的“讀寫準備”“早期閱讀”等詞均不能全面概括學前期所有的讀寫現象。“讀寫準備”關注學前兒童在學習讀寫前應當獲得的與早期讀寫有關的經驗,但是否認早期讀寫本身就是人生讀寫發展過程的起點:“早期閱讀”只是指一種早期讀寫現象,不能涵蓋另外一種早期讀寫現象――“早期書寫”。因此,筆者認為,使用“早期讀寫”或“讀寫萌發”指稱學前期的讀寫現象更加合適。

二、早期讀寫能力的構成

對早期讀寫概念的界定始終伴隨著對早期讀寫能力內涵的解釋和分析。最早出現“閱讀準備”概念時。早期讀寫僅僅局限在對字母和文字的辨認和意義理解上。持讀寫萌發觀的研究者認為,早期讀寫能力包括在掌握常規讀寫技能前獲得的一系列與常規讀寫有關并能預測常規讀寫能力水平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但是,因研究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對早期讀寫能力構成提出不同的見解,有些研究者關注讀寫的外部行為技能,有些研究者則關注與讀寫行為有關的認知技能:有些研究者只將早期讀寫限定在圖書和文字的解碼和編碼上,有些研究者則將早期讀寫的內容延伸到讀寫和口語之間的關系上。

Gunn等人分析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34個有關早期讀寫的研究。并從早期讀寫的不同領域對這些研究獲得的成果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大致勾勒出早期讀寫構成要素的基本輪廓。即早期讀寫能力包括讀寫知識和讀寫經驗兩部分內容。

直接關注早期讀寫知識的研究涉及早期讀寫知識五個方面的內容:文字意識,即了解文字的常規、目的和功能;有關口語與文字之間關系的知識,即知道口語和文字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文本結構知識,即知道文本有多種風格,每一個文本都有一些相同的構成要素(如故事發生的情景、情節、語言組織的特征、人物特征等);語音意識,即知道說出來的一個詞可以分解為多個音素;字母知識。即了解字母的命名和書寫規范。這些知識是進行常規讀寫的前提,因此倡導讀寫準備的研究者將其看作是早期讀寫的全部內容,直到現在仍將其作為早期讀寫評價的主要內容。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讀寫知識并不是兒童在個體成熟過程中自動獲得的,而是在使用文字實現一些實用目的的活動之中主動建構的,因此,一些研究者將讀寫知識學習的具體情景納入早期讀寫能力的范疇,認為圖書閱讀、社區和家庭閱讀以及與本民族文化有關的閱讀過程構成了早期讀寫的過程經驗。與讀寫知識不同的是,讀寫經驗并不主要表現為認知技能,而更多地表現為與讀寫有關的情感態度,如對周圍環境中的文字產生興趣等。也表現為個人特殊的讀寫經歷,如形成固定的與成人每天分享閱讀、與成人討論書中相關內容的習慣等,還表現為與本人所屬文化、社區、家庭有關的特殊經歷,如社會鼓勵的讀寫習慣、成人對早期讀寫的期望等。

從讀寫知識與讀寫經驗兩個方面認識早期讀寫能力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早期讀寫知識是進行常規讀寫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學前兒童讀寫的習得性特點決定了他們對讀寫知識的掌握始終離不開具體的情景。學前兒童對讀寫知識的建構發生在真實使用繪畫、模擬書寫等方式與他人進行互動的過程之中。

在認識早期讀寫能力的構成要素時需要防止“窄化”和“泛化”兩種傾向。“窄化”傾向是指只將讀寫知識納入早期讀寫能力的范疇,而將讀寫經驗僅僅看作是影響早期讀寫知識建構的因素。這種傾向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教師只注重直接指導兒童學習讀寫知識,卻忽視了兒童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以及在將這些知識運用于其他有意義活動時獲得的情感體驗。“泛化”傾向則是指將與讀寫能力發展有關的所有其他能力均歸為早期讀寫能力。例如將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歸為早期讀寫能力等。的確。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可能對兒童早期讀寫能力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不加區分地將所有與讀寫發展有關的內容納入早期讀寫能力,既不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早期讀寫的發展規律。也可能對教育實踐產生誤導。

三、早期讀寫的早期性特點

之所以將學前兒童的讀寫冠之以“萌發”或“早期”字樣,是因為學前期已經是一個人一生正式讀寫的開始,在這一時期獲得的讀寫知識和經驗是“讀寫能力發展之根”。但與常規讀寫相比,學前兒童對文字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尚處在“萌發”狀態和早期階段。

早期讀寫的萌發性意味著早期讀寫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兒童發展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行為表現。目前國外的研究對早期讀寫知識發展的階段性表現的描述比較清晰,例如在Snow等人有關優秀閱讀者早期讀寫的行為表現和美國“愛荷華州早期學習標準”列舉的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年齡達標水平中。對“前圖書閱讀”“前識字”和“前書寫”等讀寫知識發展的描述很多,但涉及早期讀寫經驗的內容相對較少。從研究者對早期讀寫能力行為表現的描述中不難看出,與常規讀寫相比,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早期性特點非常明顯。這種早期性特點至少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學前兒童讀寫能力發展明顯不完善。要準確而熟練地進行讀寫,個體需要熟悉本民族書面語言系統的實用性知識,如英語國家的學齡兒童需要認讀和拼寫字母、了解字母構成單詞的基本規律等,而學前兒童的讀寫能力尚未達到這一水平。例如,3-6歲兒童能在聽到熟悉的內容或者讀自己寫的文字時指認對應的文字,能復述、扮演或表演全部或部分故事情節。但無法一字一句地念出完整的故事;他們試圖使用涂寫、圖畫、模擬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意圖,但是如果沒有他們自己的解釋,他人很難理解他們的意圖和表達的內容;他們可以告訴他人自己繪畫和模擬書寫的意圖和目的。但無法用文字寫出自己的想法;他們知道單詞中的字母順序代表讀音順序。知道許多字母和讀音的對應關系。但還沒有掌握基本的字母組合及讀音規則,也不能根據字母組合規則讀出一個單詞。

(2)早期讀寫能力與其他領域的能力尚未完全分離。常規讀寫中閱讀和書寫技能之間、讀寫技能與口語技能之間盡管存在內在的聯系,但已經相對獨立和分化。而相關研究發現,學前兒童的閱讀、書寫和口語是同時發展的,而且在同一讀寫環境中是相互影響的;早期讀寫能力中還融合了視知覺、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例如,3-6歲兒童能夠有目的地涂涂寫寫,畫出像字母一樣的圖形,學習使用各種各樣的書寫工具或其他可操作的物體自發地進行涂鴉,告訴他人自己繪畫和模擬書

寫的意圖和目的,通過復述、表演等方式表明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等,這表明口語、藝術、思維、想象、動作等方面的技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表現為一種整體性的能力,涂鴉、繪畫、表演、復述、告知、想象等看似與讀寫無關的行為成為早期讀寫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學前兒童尚不能獨立獲得早期讀寫能力。自主閱讀(independent reading)是指在沒有他人幫助的前提下個體能熟練而輕松地閱讀,而且很少出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也比較準確。自主閱讀是優秀閱讀者的一個基本特征。但是對學前兒童來說,他們很難達到完全自主閱讀的水平。早期讀寫能力是兒童在與他人的日常互動中發展起來的。在早期讀寫能力發展過程中,成人的指導和幫助必不可少。成人為兒童創設一個有意義的文字豐富的物質環境,鼓勵兒童為了真實的目的而模擬閱讀或書寫。鼓勵兒童參與多種形式的口語交流。這些都是促進兒童早期讀寫能力發展的有效方法。

四、結論與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鄂伦春自治旗| 桂平市| 静宁县| 涟源市| 华安县| 昭平县| 五家渠市| 江西省| 丰台区| 灵山县| 濮阳市| 府谷县| 丰县| 乐陵市| 花垣县| 阿拉尔市| 出国| 布尔津县| 昌吉市| 武安市| 上栗县| 游戏| 永寿县| 临泽县| 米林县| 蓬安县| 云浮市| 永城市| 青田县| 建湖县| 阜城县| 江孜县| 宝兴县| 靖安县| 朝阳县| 台湾省| 南江县| 东城区| 萍乡市|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