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骨科與骨傷科區別

骨科與骨傷科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科與骨傷科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骨科與骨傷科區別

骨科與骨傷科區別范文第1篇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213-01

從古至今,骨傷始終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畢竟,生活中難免存在磕磕碰碰導致受傷。在西醫上,骨傷常分入骨科,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的解剖、病理和生理,主要是采用手術、藥物和物理方法來保持和發展骨骼肌系統的正常形態和功能。而這與中醫的骨傷學并不一致,中醫骨傷科學是要研究防治筋骨、臟腑、皮肉、氣血、經絡等各種損傷性疾患的學科,又稱“傷科”或“正骨科”。中醫治療骨傷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它是中國醫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門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科學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城市生活越來越繁榮,骨折類疾病的發生率也是日趨嚴重,骨傷的治療也是越來越急迫。中醫護理是伴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不斷完善技術操作和理論體系的規范,形成的中醫特色濃郁的護理學科,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現代醫學現代護理學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它充滿活力,不可替代,并已逐漸被西方醫學所理解重視并采納研究,中醫護理也逐漸應用于臨床,得到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 中醫骨科的核心思想

整體觀是中醫護理的指導思想。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臟腑為中心,以經絡為聯系的有機整體,功能完整、互相作用,結構不可分割。人與自然、社會不可分割,緊密相連,人體的生理順應地勢和天理而發生的相應的變化,人的疾病與氣候、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的改變都有密切關系。中醫護理主要是依據整體觀從患者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進行診斷分析,并進行相關的護理研究,從而進行綜合測評,并通過辯癥施護、辨病施護和辯癥施護,從而對患者提供系統的護理。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中的基本原則。“辯證”是指采用中醫學的基本治療理論,通過對所采集的病史體征癥狀加以分析推斷和研究,從而確定疾病的證候屬性和特點,辯證是決定施護的前提和依據。“施護”則是在辯證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施護原則和方法,是減輕或解決患者痛苦的手段和方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辯證施護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表征,而三因制宜的施護原則是中醫護理個性的體現。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是指四季氣候變化導致人體生理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異樣,異常;氣候是引發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醫護理主要依據不同的氣候特點而施以不同的護理和處理措施。因人制宜指每個患者的生理特點、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性別、年齡以及文化修養都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要依據這些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在用藥上,大人的用量是大于小孩的,對于陰虛之體,則應該給予通風向陽,并給予清補養津滋陰的藥物和補品,幫助患者康復。因地制宜是指不同的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均可影響到人體的病理、生理變化,護理上應該給予關注,并施與相關的處理措施。如西北地高氣寒,病多為風寒,避風寒、慎用寒涼之劑為護理重點,東南地區氣候潮濕,病多溫熱、濕熱,護理上以清涼與化濕、慎用溫熱助濕之劑為重點,北方氣候干燥,多給予生津、溫熱劑,南方暑熱夾濕,可食祛濕、利尿清淡之品等等。

2 中醫臨床護理在骨科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中醫臨床的護理技術簡單方便、便于管理、適用范圍廣、療效快、易接受、經濟適用等特點,能夠很好的創造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中醫臨床的護理技術包括按摩術、艾條艾柱、刮疹術、推拿法、屈曲伸舒法、拔堆術、熏洗、、耳穴壓豆、貼藥術、太極拳等方法。中醫治療骨傷有著豐富的內容、完善的理論體系、整套獨特的診療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道理。中醫在治療骨傷上有著深刻的認知。現在主要是根據醫生的手法已經X閑篇的檢測結果來了解骨傷的具體情況,從而采用不同的處理措施,譬如旋轉回旋、端擠提按、夾擠分骨、搖擺觸碰、對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手法復位,以此取得良較好的療效。放置分骨墊,小夾板固定,捆扎也是中醫治療骨折的重要手段。小夾板固定時,骨折部的上下關節都能活動,骨折遠側端關節面以下的肢體重力能被活動的關節所吸收,骨折部所受的移位傾向力就大大減少。而一般整復成功后,常用分骨墊來維持骨折的對位。采用小夾板固定,使用棉花作為分骨片,其具有骨折愈合快、治療時間短、功能恢復好、病人痛苦小、醫療費用低等優點,同時考慮到了療效與經濟兩方面的優點。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或能攻逐體內瘀血的藥物治療瘀血病證的方法。中醫認為患者骨折后,由于骨斷筋傷,脈絡受損,惡血留內,氣血凝滯,阻塞經絡,常出現不同程度疼痛,脈絡受傷筋骨折斷,骨髓和周圍軟組織損傷,血管破裂出血,離經之血外泛肌膚,損傷后瘀血凝滯,絡道阻塞不通而出現疼痛腫脹。因此,在骨折的治療中,應當采用活血化瘀藥進行治療。

骨科與骨傷科區別范文第2篇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2)12-0067-02

踝關節既有負重功能,又是人體在運動時變化最復雜的合力中樞。踝部骨折也是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之一。當踝關節發生骨折、脫位或韌帶損傷時,如果治療不符合踝關節功能解剖特點,會對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1踝關節骨折的骨折分型

對于踝關節骨折脫位的分型,目前臨床中公認和最常用分型有3種:Lauge-Hansen(L-H)分型、Danis-Weber分型、Ashurst-Bromer分型。在眾多關于踝關節骨折保守治療的報道中,以采用Lauge-Hansen(L-H)分型指導手法復位治療的居多。Lauge-Hansen(L-H)分型是1950年丹麥的Lauge-Hansen[1~2]通過尸體實驗研究了踝關節骨折的發生機制和創傷病理后提出的分型方法。該法按受傷時患足所處的位置、導致足損傷外力作用的方向以及骨和韌帶損傷的程度分類,能較清晰的表達出受傷時足的姿勢,外力的方向及韌帶損傷和骨折間的關系,對臨床中治療方案的選擇及治療技巧的應用起指導作用。而Ashurst-Bromer分型是按照病因即受傷時外力的性質進行分類,此分類不能很好地反映踝關節損傷的情況及下脛腓聯合的損傷程度,較難估計預后和指導治療。Danis-Weber分類法則是從病理解剖方面,根據腓骨骨折的水平位置和下脛腓聯合的相應關系,將踝關節骨折分為A、B、C 3型。此分類法比較適用于手術治療,但完全忽略內側結構損傷的生物力學重要性[3],不能根據生物力學原則對骨折進行區別。

2踝關節骨折的治療

2.1對骨折解剖是否解剖對位問題的研究對于踝關節骨折的治療,目的是恢復踝關節功能,不一定要骨折解剖學對位。Federiei等[4]曾對各種類型的踝關節骨折均采用閉合復位石膏制動的保守療法,發現盡管只有32.4%的病例得到解剖復位,但優良率仍達到77%,該結果與手術治療滿意率相近。Bauer長期觀察143例經手法復位的踝關節骨折患者,平均隨訪29 a,82%X線片上無骨性關節炎,83%亦無臨床癥狀,故其認為不是所有踝關節骨折均要解剖學對位。但白建峰等[5]研究認為外踝的解剖復位不只是增強踝關節穩定性,亦是減輕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的重要因素;盛新君[6]、李慶和[7]以及陳建靜[8]等通過保守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研究,均認為外踝的長度和對位是踝關節整復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維持距骨在踝穴中的正常解剖關系及穩定性是治療的關鍵。胡覺[9]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53例研究中,按Baird等的主觀和X線踝關節評分系統標準評定,優28例,并認為對于踝關節遠期療效而言,保證良好的閉合復位以及穩定的石膏固定是良好預后的關鍵。

2.2對于合并周圍韌帶損傷修復問題的研究對于踝關節骨折脫位合并合并三角韌帶損傷的處理,郭禮躍等[10]認為踝關節骨折脫位合并三角韌帶、下脛腓聯合損傷者,只要將距骨與內外踝解剖復位并牢固固定,即可以使三角韌帶獲得愈合,下脛腓聯合無需手術治療。Maynou等[11]回顧性分析非手術和手術治療踝關節三角韌帶損傷2組患者,結果顯示2組在隨訪過程中未發現功能有明顯差異。Michelson[12~13]認為,只要內、外踝骨折解剖復位,固定牢靠并且三角韌帶結構完整,則不需要固定下脛腓聯合,指出固定下脛腓聯合后會改變踝關節的生物力學,從而增加踝關節病的發生機率。Close[14]實驗也證實了下脛腓聯合的穩定性與三角韌帶有關,當完全切斷聯合韌帶時并未出現下聯合分離,只會使踝穴增寬2mm,同時切斷下聯合韌帶和三角韌帶時才出現下脛腓分離。但崔樹森[15]通過研究認為:踝關節韌帶對于踝關節的穩定性起重要作用,而治療韌帶損傷當與骨折并重。辜志昌[16]手法復位治療踝部骨折研究中也同樣強調踝關節骨折脫位并周圍韌帶修復的重要性,認為踝關節外側結構是維持關節穩定的關鍵,內側結構對踝關節穩定性起重要作用,下脛腓聯合是踝關節重要的穩定因素,下脛腓聯合損傷未復位,踝關節酸痛無力、行走失穩感明顯等。劉釗、沈惠良等[17]影響踝關節骨折術后功能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則認為三角韌帶損傷后,斷端卷入關節間隙,影響愈合,遺留踝關節不穩、疼痛等后遺癥而主張積極手術修復。

2.3對踝關節功能預后因素的研究對于踝關節骨折脫位的治療,不管是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其最終目的在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部分學者已經進行了對影響踝關節功能恢復因素的研究。趙志等[18]隨訪的4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研究從年齡、性別、合并傷、受傷至治療時間、骨折類型等因素分析,認為決定踝關節預后的主要因素是骨折類型。徐天偉[19]手法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235例,效優者206例,占88%,認為在整復踝關節損傷時凡是影響關節容量和影響關節穩定性的損傷都必須給予同樣的重視,早期活動并不是模造關節,是為了促進骨折愈合和防止粘連。除此之外,部分學者也逐漸認識到,踝關節骨折脫位常合并周圍韌帶的損傷,如何恢復踝關節周圍軟組織平衡也成為了部分學者的關注焦點。曹玉凈,沈云輝等[20]研究中就強調了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平衡的重要性,認為加強踝關節周圍肌肉訓練特別是背伸、外翻訓練有助于減輕疼痛、增強踝關節穩定、防止再次損傷。而對于踝關節骨折脫位繼發創傷性關節炎相關因素的研究表明:維持踝關節的穩定及解剖復位對預防創傷性關節炎有重大意義[21]。王亦璁等[22]指出踝關節骨折脫位繼發創傷性關節炎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原始損傷的嚴重程度。②距骨復位不良仍殘存有半脫位或者傾斜。③骨折的復位不良。④踝關節關節軟骨與距骨關節軟骨損傷。Kellem等也指出:踝關節骨折關節面的解剖重建的精確度與關節炎的發生密切相關。

3結語

踝關節是人體最重要的負重關節之一,人們對踝關節損傷功能恢復要求越來越高,相關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也日益增多。隨著研究的深入,對于踝關節的治療方法、對于踝關節骨折脫位解剖復位問題,對合并周圍韌帶損傷修復問題,踝關節骨折脫位后期所帶來的踝關節疼痛、不穩問題,踝關節周圍軟組織平衡問題以及對踝關節骨折脫位治療后功能恢復影響因素等均存在爭議。具體治療方法、治療理念還有待實踐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Lauge-hansen N.Fractures of the ankle. III. Geneticroentgenologic diagnosis of fractures of the ankle[J].Am J Roentgenol Radium Ther Nucl Med,1954,71(3):456~471.

[2]Lauge-hansen N.Fractures of the ankle.Ⅳ.Clinical use of genetic roentgen diagnosis and genetic reduction[J].AmA Arch Surg,1952,64(4):488~500.

[3]Gourineni PV,Knuth AE,Nuber GF.Radiographic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implants in the medialmalleolus in relation to the ankle joint space:anteroposterior compard with mortise radiographs[J].JBone Joint Surg(Am),1999,81(3):364~369.

[4]FEDERICIA,SANGUINETIF,SANTOLINIF.The closed treatment of severe malleolar fractures[J].Acta Orthop Belg,1993,59(2):189~196.

[5]白建峰,陳麗,王根利,等.踝關節骨折脫位105例臨床分析.現代醫藥衛生[J].2010,26(18):2770~2771.

[6]盛新君,駱曉韻,金登峰,等.閉合復位杉樹皮夾板外固定治療旋后一外旋型踝關節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8,16(8):62~63.

[7]李慶和,王儉萍.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閉合性骨折脫位[J].中醫正骨,2007,19(1):52.

[8]陳建靜,金海珍.手法復位石膏夾板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57例[J].中國骨傷,2009,22(12):952~953.

[9]胡覺.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踝關節骨折[J].中國骨傷,2009,12,22(12):940~951.

[10]郭禮躍,米健國.手法復位治療踝關節骨折脫位47例報告[J].中醫正骨,2006,18(7).37~38.

[11]Maynou C,Lesage P,Mestdgh H,eta1.Is surgical treatment of deltoid ligament rupture necessary in ankle fractures Rev Chir Orthop Reparatrice Appar Mot,1997,83:652~657.

[12]Michehson JD.Ankle fractures resulting from rotational injuries[J].AmAcad Orthop Surg,2003,11(6):403.

[13]Michelson JD,Waldman B.An axially loaded model of the ankle after pro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injury[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6,6(3):285~293.

[14]Close JR,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ankle joint[J].Bone Joint Surg,1956,38A(4):761~781.

[15]崔樹森.Lauge—Hansen分類指導下閉合復位治療踝關節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9,17(12):47~48.

[16]辜志昌.手法復位治療踝部骨折[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13(2):54~56.

[17]劉釗,沈惠良,賈相成,等.影響踝關節骨折術后功能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9,11(5):446~449.

[18]趙志,周新社,肖玉周,等.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與踝關節功能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解剖與臨床.2010,15(1):39~40.

[19]徐天偉.中醫手法治療踝關節骨折及脫位[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65~166.

[20]曹玉凈,沈云輝,艾進偉.手法復位結合中藥熏洗對踝關節骨折患者等速肌力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9):65~66.

[21]姜尊平,孫仁光,梁彬彬,等.112例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分析[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09,4(2):176~177.

骨科與骨傷科區別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刺骨法; 摩骨法; 刺筋法; 膝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 R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5-0051-03

doi:10.14033/ki.cfmr.2015.25.023

膝骨性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以軟骨破壞、軟骨下骨的形成、骨質增生為主要病理變化,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屈伸受限、步行時膝關節疼痛加重為臨床表現[1]。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中的一種,在中醫學中是屬于“骨痹”、“痹癥”范疇。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是此疾病的主要表現方式。余慶陽主任醫師是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系海峽南少林龍巖余氏骨傷的第三代傳人,結合40余年的臨床觀察,認為“針刺骨”是膝骨性關節炎有效治療方法,為了進一步了解其對此疾病的治療療效,本研究選取了90例患膝骨性關節炎的患者,分別使用刺骨法、摩骨法和刺筋法對其進行治療,結果發現,其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治療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9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三組,即刺骨組、摩骨組和刺筋組,每組30例。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修訂的膝骨性關節炎標準,臨床診斷標準:(1)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2)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3)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

1.3 納入病例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中老年患者年齡40~80歲;(3)受試者或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4)對研究意義有正確認識,對研究人員的觀察和評價有良好的依從性。

1.4 排除標準

(1)全身多處關節游走性疼痛者;(2)局部膝關節紅腫熱痛、皮溫升高伴發熱者;(3)X線檢查提示關節面侵蝕呈半脫位或脫位,或骨性強直,或關節面融合者;(4)合并骨折、脫位、半月板損傷等病變者;(5)實驗室檢查排除風濕性、類風濕性、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6)長期需要服用激素者;(7)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8)膝關節腫瘤、結核、化膿及發病影響到關節結構者;(9)重度膝骨性關節炎出現明顯關節畸形者;(10)婦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經期,過敏體質者。

1.5 方法

刺骨組:采取局麻下在膝關節痛點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骨髓穿刺針刺入,穿透骨皮質,深度為1 cm,每點3次,1次/周,2次為一療程。

摩骨組:局麻下在膝關節痛點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一次性漢章小針刀直接刺入骨面,在骨面上作摩骨治療,每點3次,1次/周,2次為一療程。

刺筋組:局麻下在膝關節痛點0.5 cm×0.5 cm骨面上呈等腰三角形,用一次性漢章小針刀直接刺入,深度直達軟組織(肌腱、腱鞘、筋膜、韌帶、關節囊等)表面上,采用散刺法,每點3次,1次/周,2次為一療程。

1.6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和治療1、2周后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采用WOMAC自評量表,其包括了3個維度,分別為膝關節疼痛、僵硬和關節功能,問題一共24個,疼痛評分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方法進行,患者的分值越高則說明其病情越重。

并在治療2周后觀察其療效,其療效評判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施行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具體為治愈:癥狀消失,功能活動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或工作;有效:疼痛基本消失,關節屈伸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活動或工作的能力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等級資料的數據比較則用秩和檢驗進行。P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療效比較分析

經過治療后,刺骨組和摩骨組的總有效率均為93.33%,刺筋組的總有效率為90.00%,三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分析

在治療前三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及治療1、2周后三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治療2周后,三組患者均與治療前的評分比較有了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又稱老年性膝關節炎、增生性膝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炎。我國現階段有處于老年化階段,有相關研究顯示,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中大約有80%的人群患有膝骨性關節炎[2]。

膝骨性關節炎在中醫古代醫籍和文獻中并沒有該病的具體名稱,只有關于其癥狀的描述,把它歸屬于“骨痹”、“筋痹”、“痹癥”等范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建設中稱之為“膝痹病”。骨痹和筋痹是屬于五體痹。《素問?長刺節論》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痹在于骨則重,……,在于筋則屈不伸,……”。在治療“骨痹”時,《內經》中多次提到“針刺骨”的治療手段。經黃勝杰等[3]考證,認為《黃帝內經》中有45處提到“針刺骨”,其中《素問》13處,《靈樞》32處。如《內經?官針第七》云:“凡刺有十二節,……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等。關于筋痹治療,《內經?官針第七》云:“……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說明刺骨、摩骨、刺筋方法都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有研究顯示,骨內壓的增高是產出膝關節疼痛的一個主要原因,并可促進膝骨性關節炎的形成,而減壓術則是治療骨內壓的一個有效治療方法[4]。其作用的機制可能是因為改善了骨的靜脈引流,在減壓孔的位置形成了新的血管,從而增加了骨內外的血液循環通道,破壞了骨高壓參與的惡性循環,即使減壓孔閉合后仍能有效保持骨內壓于正常水平[5]。本研究所使用的刺骨法則類似骨內減壓,從結果可看出,使用刺骨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30例,93.33%的患者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其癥狀評分在治療后也相應的降低。針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是目前中醫外治的又一種方法[6]。有學者針對膝骨性關節炎骨質增生提出了“動態平衡”。其要點是增生并非人年老引起的,而是人體作為一個動態的整體,是對自身內外力學變化的自我調節和適應的過程,而骨質增生則是在力學狀態發生異常作出的一種表現,從而硬化、鈣化和骨質增生。因此,有學者通過研究認為針刀松解法可以通過改變關節周圍力學平衡失調,從而是患者恢復組織結構,并且可以減輕疼痛[7]。在本研究中,摩骨法的原理則與針刀治療原理一致,其結果顯示,其治療的有效率高達為93.33%。刺筋法則為目前針灸與小針刀方法相結合的治法,取到局部減壓及疏通經脈氣血的作用,其療效也高達90.00%。

由此可見,對于膝骨性關節炎疾病,使用刺骨、摩骨、刺筋三種方法均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但目前病例數較少,且病例中“筋痹”和“骨痹”并沒有完全分開,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病例數及分型,來進一步比較此三法治療膝骨性關節炎之間的區別,以尋找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最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胥少汀,葛印堪.實用骨科學[M].北京: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201.

[2]熊時喜,桂詩琪.中醫藥綜合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120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7):1013,1016.

[3]黃勝杰,王和鳴.考證內經“針刺骨”[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8):83-84.

[4]秦偉凱,趙勇,張寬,等.鈹針治療膝骨關節炎疼痛療效評價[J].中國針灸,2013,33(4):347-349.

[5]謝榆,魏剛,郭云柯,等.太極治療膝骨關節炎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5):483-489.

[6]黃怡然,金英利,李娜,等.針刀、電針和圓利針對膝骨關節炎模型兔股直肌Bcl-2、Bax、Caspase-3蛋白表達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4,39(2):100-105,123.

骨科與骨傷科區別范文第4篇

80%的人一生中曾發生過腰痛。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腰痛成為繼頭痛和關節痛之后的第三大常見疼痛。

在全球范圍內,腰痛患病率為5%~33%,其平均患病率為22%。

腰痛是種常見病。但是,人們對這種司空見慣的疾病還存在很多錯誤觀念,導致不能正確處理和對待病情,從而使病情加重或遷延不愈。本刊對骨科、康復醫學科專家的調查發現,有8個關于腰痛的錯誤觀念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特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腰痛常見誤區進行分析點評,幫助老百姓更科學地認識腰痛,克服錯誤觀念,以便在腰痛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方面少走彎路。

專家簡介

董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學組委員,上海醫學會脊柱學組副組長,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協會骨質疏松全國副主任委員,上海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擅長脊柱常見病及疑難雜癥的診治。

在臨床上,經常能夠聽到來就診的患者抱怨:“腰本來好好的,一下子就痛了”“一不小心就閃了腰”“打了一個噴嚏就把腰打壞了”……表面上看,似乎腰痛總是毫無征兆地“突如其來”,讓人防不勝防。事實真的如此嗎?導致腰痛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呢?

4大原因可致腰痛

在骨科,常見的腰痛大多由脊柱(如腰椎間盤突出)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患(如腰肌勞損)所引起。一些內臟器官疾病(如腎結石等),也能導致患者出現“腰痛”的感覺,精神因素也可導致患者出現腰痛的主訴。

腰痛常見原因一覽表

脊柱疾患

脊柱周圍軟組織疾患

內臟器官疾病

精神因素

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骨質增生、嚴重的骨質疏松造成的壓縮性骨折、脊柱外傷、脊柱感染、風濕免疫疾病以及脊柱腫瘤等

腰肌勞損、肌纖維組織炎,以及由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

腎炎、泌尿系感染或結石、膽囊炎、膽囊結石、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婦科病,以及妊娠狀態等

一些癔病患者或者追求完美的偏執型患者

腰痛并非突如其來

一般地說,只有脊柱外傷,以及由于挫傷、扭傷所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可能會突然發生,而其他各種原因導致的腰痛都有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病因出現到腰痛發作,再到患者難以忍受而到醫院就診的這一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被早期發現,并據此進行早期的預防和干預。例如腰肌勞損的患者,大多曾經有過腰部外傷,且沒有完全治愈,留下了隱患,使得稍微不慎就誘發腰痛。患者經常在腰痛發作之前就已經出現腰背部的肌肉無力、酸痛、僵硬、難以直立等。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之前往往有劇烈運動史,或者體重過重,增加了腰部負擔,或者身體單薄導致腰部肌肉薄弱,有特殊的職業史造成腰部慢性損害(如司機等)。

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患者認為自己是“突然發生腰痛”或“由于打噴嚏”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腰痛的呢?一種情況是,慢性損傷日積月累,外界輕微刺激就引起原有癥狀加重,并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使腰痛達到患者本人疼痛閾值,造成“腰痛突如其來”的印象。還有一部分患者情況也有一點類似,例如脊柱結核、脊柱腫瘤及嚴重的骨質疏松患者。患這些病時,由于原有脊柱骨質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稍微受到一點刺激、增加一些外力負荷,比如咳嗽或者打噴嚏時,患處就難以承受壓力,突然出現骨折而導致腰痛、下肢放射痛乃至癱瘓等嚴重后果。

防腰痛:把握4條原則

腰痛作為多種疾病均可導致的一種癥狀,在大多數時候不僅可以通過早期“預警信號”來發現,更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預防,常見預防方法主要包括:

保持正確良好站姿、坐姿及行走姿勢。發力搬重物時應采取靠近重物,蹲下身、靠下肢力量搬動的正確姿勢。避免長期前傾坐姿、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彎腰搬重物等易損害腰椎的不良習慣。

避免過度負重。進行體育鍛煉要適度,力量訓練需要量力而行。

加強腰背肌肉的鍛煉。在腰痛的緩解期,應該積極參加游泳等體育活動,還可以通過鍛煉增強腰背肌肉力量。

定期體檢,發現問題及早就診,特別是有結核、腫瘤、風濕免疫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及腰椎手術后患者,更應定期隨訪。

TIPS

通過有效的預防和早期的診治,完全可以對腰痛做到有備無患,讓腰痛不再“突如其來”。

錯誤觀念:“骨刺”是腰痛的罪魁禍首

一句話解讀:很多時候,骨刺只是一種生理改變,并不導致腰痛。

俗話說:“眼中釘,肉中刺。”很多腰痛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在看到“骨刺”一詞的時候,總會習慣性地把“骨刺”當作腰痛的罪魁禍首,畢竟,不論是“一根刺扎進骨頭里”還是“骨頭上面長出刺”的聯想,都會讓人“感覺到疼痛”。電視里面各種治療腰痛的藥品廣告也紛紛宣稱可以“拔掉”或者“消融”骨刺,從而消除腰痛。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要了解“骨刺”究竟是不是腰痛的罪魁禍首,應該從“骨刺”是什么,以及腰痛是如何形成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骨刺”有利于腰椎穩定

所謂“骨刺”,在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又稱骨贅。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骨膜受到過分刺激,或者骨骼的生長平衡受到破壞,令骨骼局部過度生長,即骨膜過度增生并經骨化后形成骨贅。這是骨性關節炎病理過程中的一種代償反應。增生的骨贅通常在受累節段的周邊出現,在平面的X線片或CT片上時,經常表現為粗刺形狀,像根魚刺或鳥嘴。“骨刺”(下文多用其更科學的名稱“骨贅”)是一種常見的骨退行性病變。其產生原因與骨的力學環境改變、炎癥誘發甚至遺傳都有關系。

在脊柱老化退變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可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由機體進行保護性骨質的修補、硬化與增生,從而形成脊柱部位的骨贅,這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有利于人體骨骼的穩定。比如,患者有腰椎不穩的話,身體就會在椎體四周產生保護性“骨刺”,來維護腰椎穩定。有骨贅就表示此人的脊椎進入老化階段。但骨贅并非老年人的專利,在久坐、久站、姿勢不正確的人群中,年紀輕輕脊椎就發生退化現象,使得骨贅發生。這樣的例子也并不少見。研究認為,骨贅的本質是一種多成分的混合體,包括退變骨組織、血腫及韌帶和退變的纖維環。

“消除骨刺”不科學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所謂“骨刺”只是脊柱的軟骨、骨和韌帶受損并修復時過度增生而形成的混合物。由于骨贅是人體自我保護性的增生反應,所以一般而言骨贅對身體有好處,而沒有害處。“骨刺”可以生長在脊椎的多個不同的位置。如果是長在椎體后方、壓迫神經時,就可能會導致腰痛。“骨刺”生長在關節腔內甚至脫落下來,成為關節腔內游離體的時候,則會影響關節活動,導致關節痛。只有出現癥狀、疼痛的時候才需要治療,其他大多數時候,所謂“骨刺”只是脊柱退行性病變(也就是老化的表現),而不是導致腰痛的原因。

由于構成“骨刺”的幾種成分(如骨組織等)都是人體內正常的組織,因此,內服或者外用藥物是無法“溶解”或者“拔除”骨刺的,否則人體其他正常部位的骨頭也會被藥物溶解。如果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者的腰痛確實來源于增生骨贅對神經的壓迫,或者骨贅干擾小關節的正常活動,輕者可用一些消炎藥,以減輕受壓神經的炎癥反應;嚴重者(例如由于骨贅造成的腰椎管狹窄)可以通過手術方法對骨贅進行切除或者摘除。但是,即使通過手術方法去掉了骨贅,如果脊柱節段之間穩定性差,小關節之間過度摩擦、關節面互相碰撞等因素仍然存在的話,骨贅仍然有很高的風險會復發。如果去除骨贅過多,有時就需要內固定手術來穩定脊柱。

總之,導致腰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脊柱骨骼、周圍軟組織到內臟甚至精神因素,都可以導致患者出現“腰痛”,這些都是與“骨刺”不相干的疾病。試圖通過藥物進行“消融”或“拔出”骨贅是不現實的,同時也是不必要的。我們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勢,適當運動及負重,盡量延緩脊柱的退變老化和骨贅的增生;如果發生腰痛,最好盡早到醫院就診以明確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有效治療。

錯誤觀念:中醫正骨、美式整脊治腰痛“快準狠”

一句話解讀:要接受專業推拿治療,事先體檢,事后功能鍛煉,且不宜長期為之。

專家簡介

王擁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副院長,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退行性病變研究所所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骨退行病變)負責人,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長期致力于中醫藥防治“骨退行性病變”的研究。

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曾有過腰痛。當腰痛來襲,一定是希望盡快有效緩解它。如今,各種所謂能治療腰痛的推拿、手法、理療、正骨、整脊等治療手段讓人眼花繚亂。事實上,腰痛作為常見的、困擾生活質量的健康問題,其物理治療逐漸被商業模式所“神化”,以往的“一針見效”現在被包裝成了“一整見效”。那么中醫的“正骨手法”、美式的“整脊療法”以及其他相似的按摩理療手段,是不是真的有宣傳的所謂“快、準、狠”的效果呢?

正骨和整脊皆屬于推拿手法

各型腰痛并不是單一原因引起,往往需要多種治療方法同步進行,才可能消除癥狀。所以,所有的腰痛一率依靠“正骨”來治療,顯然很不科學。那么,對于局部勞損導致的腰痛,“正骨”“整脊”以及“理筋”等,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疾病中,脊柱往往會因為長期勞損造成關節應力積累、軟組織過于緊張、小關節紊亂或脊柱生理曲度變形等。這些原因引起椎間隙變窄、關節壓力增大,繼而造成椎間盤受壓迫,導致其出現膨出、突出。膨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導致局部麻木、疼痛(腰痛等)。針對不同階段的病理改變,主要的治療方法還是對癥施治。常見的治療方法中包括熱敷、推拿、貼活血膏藥等,目的是緩解肌肉的僵直狀態和疼痛,減輕乃至解除神經根的物理性壓迫或化學性刺激。

無論是“中醫正骨”,還是“美式整脊”,都屬于推拿手法的種類,即通過理筋的手法松解脊旁軟組織及腰骶部肌肉,從而達到減輕關節壓力的作用。然后,在松解軟組織的基礎上,通過正骨或整脊手法調整錯位紊亂的關節,使關節間隙松解,減輕神經壓迫。手法原理可靠、理論可循,但是一個有經驗的且技術過硬的治療師才是決定療效的根本。隨意找無資質的治療師進行推拿,弄不好會適得其反。

另外,這類療法雖可短暫緩解疼痛等癥狀,但難以持久鞏固療效,病情容易反復。所以,過分抬高其療效顯然有夸大之嫌。

了解病情:推拿前體檢,推拿后功能鍛煉

在脊柱疾病和關節紊亂的診療中,必須要有完善的檢查和體檢。這樣根據臨床診斷進行正骨手法治療,就算有一定可能出現軟組織損傷,也是在可控范圍之內。目前,大部分因正骨或其他推拿手法而出現損傷的患者,都是因為在手法操作之前沒有進行具體細致的體格檢查,治療師在尚未對患者基本情況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貿然正骨。比如,如果不進行體檢,有些老年腰痛患者可能患有骨質疏松等原發性骨病,那樣很容易在手法治療中出現筋骨損傷。同時,非專業的治療師推拿正骨手法不規范,手法用力過重或角度過大,也會造成軟組織損傷、局部炎癥水腫,還可加重或誘發小關節錯位。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正骨手法后,沒有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過于依賴手法治療。事實上,正骨手法產生的椎體的經常性波動,可能會導致韌帶松弛、關節穩定性下降等情況。所以,即使在正規治療中心,也不宜長期進行正骨治療――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正骨手法。如果目前在接受此類治療,則需同時配合積極的運動鍛煉。

”正骨“的3個注意點

1. 正骨之前應該對相關肌肉進行徹底放松,如直接就進行整脊治療,會增加風險,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 正骨不應力度過大,無需刻意追求“彈響”。

3. 正骨后需要進行針對性鍛煉,恢復肌肉狀態,“鎖緊”關節。

錯誤觀念:活血補腎、強腰健骨,補酒大顯神通

一句話解讀:普通藥酒并不能治療腰痛,藥酒治療需要專業醫生指導。

秋冬季節,很多人熱衷于自制藥酒,人參、枸杞、黃芪、海馬、烏頭……由于現代人普遍遭受腰痛困擾,廣告介紹有藥酒能治好腰痛,就按圖索驥,如法炮制。

藥酒,顧名思義就是由藥物和酒勾兌在一起制作而成。制作藥酒的原料種類繁多,有動物(包括其內臟)、植物的根、葉、基和各種中草藥。泡藥的酒主要以白酒、米酒、黃酒居多。藥酒一般隨所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進補者有補血、滋陰、壯陽、益氣的不同,治療者有理氣、補腎、行血、化痰、燥濕、消積的區別,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大部分入藥酒的藥物以補腎藥為主,而酒本身乃活血之物,因“腰為腎之府”,所以一般認為補腎活血的藥酒同樣可以起到緩解腰痛的作用。其實,這樣的做法并不科學,中藥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十分復雜,藥酒的泡制應有專業中醫師指導,而且飲用藥酒也要根據人的體質、季節、地域、年齡、性別等不同來辨證飲用。

認清功效:滋補和藥用要分清

通常,藥酒分為治療和滋補兩類。前者有特定的醫療作用,主要依據醫生的處方或經驗方來配制,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其服用方法嚴格。而市場上常見的多為滋補酒,多具有養生保健作用,也要根據個人情況酌量服用。而對于腰痛的治療性藥酒,就更加因人而異。臨床治療腰痛的中藥經典方劑就有8種之多,針對各種患者多變的發病階段以及不一的發病程度,需要在臨床治療中審時度勢調整用藥,以達到治療效果最優化。而較之于煎藥,藥酒則顯得“機動性”不足――千人一方,劑量固定,即使酒作為溶劑可一定程度加強活血效果,卻也難以收獲理想的效果。

而對于滋補型藥酒,由于時下網絡信息泛濫,各種補益藥酒配方如同快餐搭配,補腎、健脾、強筋骨、健腰等應有盡有,大有一服見效的神奇。許多人道聽途說,隨意服用。殊不知,選用藥酒也應因人而異,大處方未必適合每一個個體。比如,對于血熱妄行的人,過度的活血就是一種傷害;而對于氣滯血瘀的人,過度補氣也會造成更嚴重的不適。

TIPS

勿在餐時喝藥酒

很多人喜歡在聚餐時拿出精心泡制的藥酒與親友分享,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有待商榷。尤其是止痹痛、祛風濕的藥酒,在餐時飲用是不正確的,因為其中包含一些生物堿成分,除卻口感不佳的因素外,還會隨著藥酒進入身體,對消化道產生刺激。通常情況下不能在吃飯時服藥,藥酒的服用同樣應遵守這一規則。

適度:多飲、“過陳”都不宜

古代醫家曾明確指出:“藥酒補虛損,宜少服,取緩效。”所以,服用藥酒要結合個人對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飲1次為宜。同時,藥酒相較于普通的酒,并不是越陳越好。很多人誤以為酒是陳的香,藥酒應泡得越久越好。事實并非如此,飲藥酒要注意時效,儲存得當,一般優質酒以儲藏4~5年為最佳。

特別提醒

由于藥酒以酒泡制而成,對酒有禁忌的人同樣不宜服用藥酒,如肝病、高血壓、冠心病、中風、骨折、皮膚病患者、酒精過敏者和孕婦、乳母等。

錯誤觀點: 患腰痛,就不能離開腰圍和硬板床

一句話解讀:腰痛急性期可采取臥床休息和“一小時交替”方式佩戴腰圍;注意腰部活動鍛煉,以防廢用減弱。

專家簡介

白躍宏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康復醫學教研室主任,骨康復研究室主任。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理事、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專業委員會骨科康復學組主任委員、上海市康復醫學會骨科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擅長:骨科頸肩腰腿痛的診斷治療與康復;尤其是慢性下腰痛的診斷、治療與康復;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診斷、治療與康復;周圍神經損傷后的治療與康復。

戴腰圍和臥床休息(睡硬板床)是腰痛患者康復和治療中經常用的手段,為廣大患者所熟悉,但卻存在頗多誤區。比如,是否應該長期戴腰圍,是不是一有疼痛就要臥床休息,休息時的床墊軟硬度如何控制……那么,腰痛是否就離不開腰圍和硬板床了呢?

人體必需的脊柱穩定系統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脊柱的穩定系統,它包括:①椎體、椎間小關節、椎間盤和韌帶的被動骨骼肌肉系統;②由肌肉和肌腱組成的主動系統;③位于肌肉、肌腱和韌帶中的各種張力傳感器。這3個子系統的功能相輔相成,為脊柱完成復雜、準確的運動提供保障。尤其是主動的骨骼肌肉系統,在維持脊柱的穩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三種穩定系統中的任何一個或幾個部分損傷,尤其是主動骨骼肌系統損傷,造成腰椎穩定性減弱、局部形成無菌性炎癥,就可進一步加重局部損傷,發生腰痛。

應該警惕的廢用減弱

佩戴腰圍和臥床休息可使腰部肌肉得到休息。腰椎適當制動后,可限制腰部過度活動,減少腰椎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間盤等壓迫物對腰神經根的不良刺激,減少椎間關節的創傷性反應,緩解和改善椎間隙的壓力狀態,減少繼續損傷及勞損,有利于組織水腫的消退及損傷的修復,還可以起到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作用。但人體是個活體,任何組織或器官過度制動或休息,均可導致該組織或器官發生相應的廢用減弱,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而腰肌廢用性萎縮可導致腰肌無力,使腰痛癥狀更重。所以佩戴腰圍和臥床休息要適度,更多用于腰痛急性期。

佩戴腰圍和臥床休息的科學法則

正確的佩戴腰圍方法是在腰痛的急性發作期,采用“一個小時交替”的方式佩戴,即在非休息時戴一小時,取下一小時,然后再戴一小時,周而復始;而在臥硬板床休息時可以不戴。待腰痛大部緩解后,不必繼續采用一小時交替的方法佩戴腰圍,可在處于一個姿勢時間較長時佩戴腰圍,如看電視、與客人聊天等時。

臥硬板床休息也應在腰痛急性期時采用。在腰痛非急性期時,可在腰圍保護下適當進行必要的日常活動,這樣有利于加快病變部位血液循環,最大程度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的發生,促進腰痛癥狀的好轉。另外,睡硬板床并不是直接睡在木板上,而是在木板上鋪上2~3層褥子或者是睡在較硬的席夢思床墊上。

錯誤觀念:小孩哪會腰痛,睡一夜就沒事了

一句話解讀:青少年腰痛并非都是單純肌肉損傷,可以是較嚴重的脊柱疾病。

專家簡介

史建剛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髓損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脊髓學會中國脊髓損傷學會委員。擅長頸椎病、腰椎病、脊柱畸形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擅長脊柱側彎、強制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腰椎脊髓拴系綜合征、脊柱創傷、結核導致的各種畸形等的診療。

當一些青少年向家人說“腰痛”時,常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小孩哪會腰痛,睡一夜就沒事了。”在習慣思維中,腰痛是大人才有的病。很多家長甚至認為孩子腰痛只是“生長痛”,不需要關注。的確,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不會有腰椎間盤突出等因為身體衰老而引起的退行性疾病;另外,青少年日常體育活動較多,出現腰痛時,都會簡單地考慮為腰背部肌肉拉傷。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呢?

其實,很多時候,青少年腰痛并不簡單,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強直性脊柱炎就可發生在青少年,不僅會引起腰痛,嚴重的還可引起脊柱畸形。腰椎結核也可致青少年腰痛。這里特別強調一種引起青少年腰痛的常見原因――腰椎峽部裂。

孩子患腰痛,要排除峽部裂

什么是腰椎峽部裂呢?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腰椎峽部。腰椎的峽部是指同一椎體上、下關節突之間最狹小的部分。如果影像學檢查發現這部分(如圖紅色箭頭所示部位)骨質缺損不連續,便是峽部裂。

醫學研究發現,腰椎峽部裂多發生在青少年人群,是引起青少年下腰痛常見的原因之一。新生兒的峽部大多是完整的,峽部裂只有在兒童開始行走后才會發生。6歲左右的兒童峽部裂的發生率為4%~6%;隨著年齡增加,峽部裂的發生率有增長的趨勢。運動員發生峽部裂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尤其是舉重運動員和體操運動員的峽部裂發生率更高。

tips

引起腰椎峽部裂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先天性發育性峽部不融合,較少見。②后天反復損傷或應力不均造成的疲勞性骨折等,有觀點認為青少年的課業重、書包重、姿勢不正確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

大多數兒童和青少年峽部裂患者沒有任何癥狀;而在有癥狀的患者中,常表現為腰部疼痛,有時也會伴有兩側小腿內側、雙足背側和外側以及雙足底部皮膚的放射痛。一些嚴重的峽部裂患者會發生腰椎滑脫,而腰椎滑脫較重者可能會造成馬尾神經損傷,表現為會陰區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燒灼感或墜脹感,或者下肢乏力或截癱,嚴重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大小便潴留(即無法排出大小便)或者障礙。

因此,兒童和青少年發生了腰痛,有經驗的醫生一定會注意對此疾病進行排除。診斷峽部裂時,醫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疼痛特點(是否與運動有關,休息時是否緩解),另外患需要做體格檢查。腰椎正側位X線平片可確診本病。也可以通過腰椎CT或磁共振檢查來診斷,腰椎磁共振檢查還可以看到脊髓神經根是否有壓迫。

延伸閱讀

腰椎峽部裂:讓內馬爾離開巴西世界杯賽場

2014年世界杯賽,在巴西與哥倫比亞隊之間進行的1/4決賽中,巴西隊的世界明星球員內馬爾被對方一球員用膝部頂到腰部導致受傷,遺憾地離開了世界杯的比賽。從國內論壇上傳播的內馬爾傷后腰椎CT片來看,這個損傷正是腰椎峽部裂。應該屬于反復損傷造成的峽部裂,即在平常訓練中內馬爾早已發生峽部裂,而在被頂撞后其腰痛癥狀加重,難以支撐下去比賽,所以只能抱憾離場。

鍛煉腰背肌的5個方法

腰背肌的鍛煉對預防各種類型的腰痛都有較好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五點支撐法、三點支撐法、飛燕點水法、蹬空增力法、直腿抬高法等。鍛煉要量力而行,可根據個人的承受能力適當增減運動強度。

五點支撐法:平躺后通過頭、雙肘、雙足的支撐,將腰背部和臀部向上抬起懸空,堅持1分鐘,每天練習3~5次,也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增加鍛煉次數。

三點支撐法:在五點支撐法的基礎上將雙肘放于胸前,即以頭和雙腳為支撐點將身體撐起,同時腰背部盡量后伸。

飛燕點水法:俯臥床上,兩臂平放于身體兩側,雙腿伸直,頭和上下肢同時伸直,用力向上挺起,形似飛燕點水。

蹬空增力法:平躺于床上,雙腿伸直,兩手自然放于身體兩側,屈髖屈膝的同時踝關節極度背伸,向斜上方進行蹬踏,并盡量將腳伸直,雙下肢交替進行,每天堅持100~300次。

直腿抬高法:平躺在床上,兩腿伸直,輪流抬起至不引起疼痛為止,動作稍快,連續8~10次。

錯誤觀念:穿高跟鞋腳痛,太胖膝關節痛,與腰關系不大

一句話解讀:重心前傾體姿可導致腰部勞損,造成腰痛等疾患。

專家簡介

陳文鶴 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巔峰減肥科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運動訓練的生理學、生物化學基礎,從事運動訓練生物學監控和運動減肥工作。

腰痛與身體姿勢長期不正確有密切的關系。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不良姿勢通常是腰椎損傷的潛在因素,而腰椎損傷后又常常導致脊柱錯誤姿勢的出現。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腰痛且遷延不愈。

不良姿勢加大腰部負荷

人體的脊柱是由一連串脊椎骨連接而成,根據部位不同分別稱為脊柱的頸段、胸段、腰段和骶段。其中頸段和腰段是脊柱活動度最大的部分。人體的前俯后仰、左右扭轉、左右伸展主要是脊柱的腰段活動的結果。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脊柱的略前方。當人處于直立位置時,脊柱后方的肌肉處于緊張收縮狀態,以維持人體的正常姿勢和。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人體重心前移或上身前傾,脊柱后方的肌肉就必須加大收縮力度,才能維持人體直立位置。長期如此,會導致腰背部肌肉負荷增大,腰椎椎體面受力前緣明顯大于后緣,易發生腰肌勞損或者腰椎間盤后突。

特別提醒

引起腰酸背痛的原因不僅僅是腰背肌和脊柱的問題,腎臟疾病如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泌尿系結石和腫瘤、婦科慢性炎癥等等都可以產生腰酸背痛的癥狀,經久不愈的腰酸背痛必須去醫院進行診治。

長期穿高跟鞋可致腰痛

穿高跟鞋時,人體重心前移,脊柱后側肌肉群張力必須加大,而且下肢的股四頭肌群和小腿后肌肉群同樣增加張力,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姿勢,顯示挺胸、收腹、翹臀的人體優美姿勢。事實上,長時間穿高跟鞋,無論是站立還是步行,腰背肌和下肢肌肉群的張力明顯比穿平跟鞋時增大許多,勢必產生腰背肌和下肢部分肌肉的疲勞。長期穿高跟鞋站立或走路,在帶來好看姿勢、身材優美的同時,也會帶來腰臀部和下肢肌肉的酸痛不適。

特別強調的是,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女性,更要注意不適宜的高跟鞋帶來身體形態結構的不良變化,如脊柱生理彎曲度的變化,而脊柱生理彎曲度的不良變化也會產生腰酸背痛等癥狀。

TIPS

脊柱理想姿勢,是指在站立時,由側面觀察,顳骨、肩關節肩峰處、股骨大轉子、膝關節、踝關節稍前方為一直線。該姿勢被認為是理想的正確站姿,骨盆也處于中間位置,不過度向前或向后傾斜。若腰椎不是處于理想姿勢,必然會增加腰椎的負擔,繼而引起腰痛的發生。

“肥胖體姿”給腰背增負

研究發現,中度以上肥胖癥患者腹部脂肪大量堆積,使脊柱前體積明顯增大,人體重心前移――腹部肥胖越嚴重,重心前移越明顯,這極大地增加了脊柱后側肌群的工作負荷。再加上肥胖癥患者缺乏體力活動,脊柱后側肌群的力量薄弱,因此容易發生上身前傾、駝背等現象,甚至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嚴重病癥。重度以上肥胖癥患者除了易發生腰肌受損、椎間盤突出等病癥,下肢關節受損也經常容易發生。

唯一有效的治療此類腰痛的方法是及早進行減肥。目前安全有效的減肥方法是我們一直推薦的小強度、長時間、全身性有氧運動結合適當的飲食控制。中度以上肥胖癥患者首選的運動項目是游泳,因為人體在水中產生浮力,脊柱和下肢關節幾乎不受重力的作用,因此對脊柱和下肢關節不會產生損傷性影響。當體重和肥胖程度明顯下降后,可以進行快走和游泳兩個項目的交替運動,即隔天分別進行快走和游泳不同的運動方法。在進行運動減肥的同時,還可以進行一些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訓練方法(如“俯臥兩頭起”等)練習。

重度肥胖導致人體重心前移,腰背肌負荷明顯增大。(參考,要換圖)

特別提醒

無論是穿高跟鞋、肥胖癥還是懷孕后期,由于身體重心前移,腰背肌維持人體正常姿勢的工作強度明顯增大,容易發生腰酸背痛的癥狀。也由于脊柱前傾,腰椎椎體面受力不均,前緣受壓增大,后緣壓力明顯降低,椎體間隙呈楔形,容易發生椎間盤髓核后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盟| 囊谦县| 凌云县| 湖南省| 晋宁县| 沂源县| 临城县| 普兰县| 白沙| 柳河县| 凌云县| 新密市| 孝感市| 常德市| 巴东县| 奉化市| 蒙城县| 北安市| 高碑店市| 昔阳县| 锡林浩特市| 顺义区| 连南| 井陉县| 博乐市| 青浦区| 通渭县| 田东县| 长春市| 乌海市| 丰原市| 云浮市| 蒙城县| 紫阳县| 宝丰县| 定襄县| 昂仁县| 青州市| 银川市| 建湖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