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吞咽障礙的康復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也稱球麻痹,其發病率為30%~65%,主要由于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或與吞咽有關的神經核或核下性周圍神經病變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吞咽困難、飲水嗆咳,重者滴水難進,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不能進食者一律用鼻飼管來供給營養,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也影響呼吸,長期鼻飼可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爛等其他不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常因并發吸入性肺炎、營養失調而導致病情加重,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2006年7月至今本科開展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訓練以來,其中對40例分成兩組,經過15天~1個月的康復訓練觀察,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1臨床資料
選擇2006年7月—2010年12月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中4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藥物治療加康復訓練組與單純藥物治療對照組。康復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62歲;腦梗死患者18例(其中包括腦干梗死6例),腦出血2例。對照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60歲;腦梗死16例(其中包括腦干梗死4例),腦出血4例。兩者差異均無顯著性。
2訓練方法[1]
2.1間接訓練
2.1.1口唇、面頰部肌訓練
讓病人做張口、微笑、反復發“八、八、拍、拍”聲、吹肥皂泡、鼓腮、閉唇、持唇的位置,持續5~10s,然后再恢復到原靜止狀態,每次訓練5~10次,每日3次。
2.1.2舌部運動訓練
舌做前伸、后縮、左右運動、上抬、抵后硬鄂、在口唇環繞,反復進行5~10次,每日3次。
2.1.3咽部訓練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
2.1.4咳嗽訓練
有意識地進行咳嗽訓練。
2.1.5 呼吸訓練
(1)腹式呼吸;(2)縮口呼吸;(3)聲門閉鎖訓練。
2.1.6門德爾松法訓練
當病人吞咽時咽喉上提,讓病人在上提拉時停止吞咽動作,保留3~5s。
2.1.7構音障礙訓練
(1)下頜、舌、唇的訓練;(2)發音訓練;(3)減慢言語速度;(4)言辯訓練。
2.2直接訓練方法
通過調節食物形態、數量、進食、進食方法,來進行訓練。
2.3飲食的注意事項[2]
2.3.1進食的姿勢
通常采取半臥位(床頭抬高30°~50°角),頸部前屈,頭偏向健側,病情許可的病人也可以坐位飲食,陪護人員在健側給患者進食。
2.3.2 食物的性狀
給有吞咽功能障礙的病人進食應首選:糊狀、蛋羹狀(如:芝麻糊、米粉、稠粥)、饅頭泡菜湯、蛋糕泡牛奶、豆腐腦等。病情好轉后,再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禁忌給予干硬、難咀嚼或容易粘在黏膜上的食物和太滑溜的食物,有窒息的危險。
2.3.3食物的溫度
對有吞咽障礙的病人冷食比熱食好。
2.3.4進食量及速度
每次以3~5ml較為適宜,然后酌情增加。速度應由慢開始,不宜快,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疊現象。
2.3.5進食后殘留食物的處理
吞咽后咳嗽、飲極小量的水(1~2ml),這樣有利于刺激誘發吞咽反射,清潔口腔。
3 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4討論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不論是真性球麻痹,還是假性球麻痹,均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窒息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通過康復訓練,并且嚴格遵守飲食的注意事項,將大大降低患者的誤吸、窒息的危險,明顯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絕大多數患者能自主進食,保證了患者的營養狀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大西幸子.康復實用技術(吞咽障礙的代表性間接訓練法).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0:61.
關鍵詞:康復護理 腦血管意外 吞咽障礙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39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12-0153-02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非常重要的并發癥,由于吞咽障礙可影響患者進食,導致水、電解質及營養物質攝入不足,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地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訓練,促進吞咽功能恢復很有必要。我院自2012年6月~2012年12月對28例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
以我院神經內科56例住院首次發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齡42~78歲,平均56歲,所有入選患者的診斷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1],經CT確診腦出血18例,腦梗塞40例,排除神志不清、生命體征不平穩、有明顯聽力障礙或理解力障礙者。
2 分組及康復訓練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8例,實驗組于起病72h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對照組于8~12天開始進行訓練。
2.1 吞咽障礙程度的評價標準。參照洼田氏咽水試驗[2]。正常:5s內30ml溫水一飲而盡,無嗆咳;輕度:5s內30ml溫水一次飲盡,有嗆咳;中度:5~10s內30ml溫水兩次飲完,有嗆咳;重度:嗆咳多次發生,10s內30ml溫水不能飲完。
2.2 康復護理訓練方法。
2.2.1 康復訓練的時機與時間。多數學者強調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應早期評估和治療。對腦卒中后不能經口進食者首選鼻飼飲食,但長期鼻飼刺激,可造成吞咽肌群的廢用性萎縮。所以目前較多觀點認為,如果患者短期內不能恢復經口進食,插鼻胃管2周后應改為經皮內鏡胃造瘺術。
2.2.2 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腦卒中發病急,且多種障礙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礙時,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響,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因此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康復訓練環境,對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與疏導,從生活、功能訓練各方面給予正確的健康教育指導和精心照顧;減輕其心理負擔,增強自信心,取得病人與家屬的積極配合。
2.3 攝食前的訓練。
2.3.1 舌肌的訓練。指導病人做舌部前伸、后縮及側方擺動和舌背卷曲運動。若病人不能運動,對吞咽障礙的病人用干凈的濕紗布裹住其舌部做不同方向的牽拉運動,有力時可用壓舌板給予阻力,以強化肌肉力量,擴大可動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2.3.2 軟腭的訓練。寒冷刺激可有效強化吞咽反射。使用冰凍的棉棒沾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病人做空吞咽動作。從而誘發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的康復護理,有利于吞咽動作。
2.3.3 喉肌的訓練。用手指握住喉結做上下活動,點頭空咽動作,通過吞咽肌群的感覺,誘發吞咽反射,發“啊”音有利于咽縮肌開放。
2.3.4 咀嚼肌的訓練。可做開閉頜關節,空咀嚼,空吞咽,吹氣,鼓腮,縮唇,微笑,吸吮等動作。
2.4 攝食訓練。當病人吞咽功能有明顯好轉后,即可以進行攝食訓練。
2.4.1 。攝食的是起到保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適用于病人的并非完全一致,要因人而異。對臥床病人可抬高床頭30度,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墊枕,因該容易引起咽下反射,且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對能坐起的病人取坐直頭稍前屈位,身體可向健側30度,可使食物由健側咽部進入食管,有利于吞咽,如頭部轉向偏癱側80度,此時健側咽部擴大便于食物進入,防止食物誤咽。
2.4.2 食物形態的選擇。根據吞咽障礙程度及階段,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來選擇。糜爛食物最易吞咽,固體食物最難吞咽,糊狀食物不宜誤吸,液體食物易誤吸,如能使用食物粘度計來檢測流質食物的濃度則可以增加安全性。食物的理想溫度為40℃~60℃,太高會導致黏膜燙傷,太低則易引起腹瀉。
2.5 評價方法。將患者訓練前及訓練第4周末進行洼田氏咽水試驗,提高9分以上或得10分為痊愈;提高6~8分為明顯好轉;提高3~5分為好轉;提高1~2分為無效。
2.6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3 結果
實驗組28例中,痊愈15例,明顯好轉8例,好轉3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28例,痊愈8例,明顯好轉6例,好轉6例,無效8例,有效率為71.43%。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4.38,P
4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康復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出來。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是一個較復雜的訓練過程,康復效果的好與壞直接與病人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目前正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報道表明,大量的腦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礙尚未得到足夠重視,回歸家庭的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差。因此今后應加強相關方面薄弱環節的研究。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早期康復訓練的觀察。方法將56例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康復組)和單純藥物治療組(對照組),觀察康復訓練15天~1個月后吞咽功能的變化。結果康復訓練組有效率為92.86%,藥物治療組有效率僅為71.43%,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 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訓練
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也稱球麻痹,其發病率為30%~65%,主要由于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或與吞咽有關的神經核或核下性周圍神經病變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吞咽困難、飲水嗆咳,重者滴水難進,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不能進食者一律用鼻飼管來供給營養,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也影響呼吸,長期鼻飼可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爛等其他不適。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常因并發吸入性肺炎[1]、營養失調而導致病情加重,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2010年7月至今本科開展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訓練以來,其中對56例分成兩組,經過15天~1個月的康復訓練觀察,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中5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藥物治療加康復訓練組與單純藥物治療對照組。康復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齡62歲;腦梗死患者24例(其中包括腦干梗死6例),腦出血4例。對照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齡60歲;腦梗死22例(其中包括腦干梗死4例),腦出血6例。兩者差異均無顯著性。
2.1 康復方法[2]
2 .1.1 心理治療 應針對患者的性格特點,文化程度和社會閱歷等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講解吞咽機理,告之訓練方法,使其積極主動配合訓練。
2.1.2 呼吸訓練 先讓患者頸肩部肌肉放松,練習鼻吸氣,以口呼氣,于呼氣末以手按壓其腹部加以輔助,并練習屏氣,使進食時呼吸與吞咽運動相配合,5分每次,每天3次。
2.1.3 口腔訓練 如伸舌,鼓腮,笑,吹氣等動作訓練,以改善面部肌肉運動。患者不能做到時可進行被動或輔助運動,使其能充分攝食。同時加強發音訓練,舌前伸,后縮,然后左右轉動,舌尖抵下齒后轉抵上齒,轉動并發音,反復發“k”,“a”音。
2.1.4 咽部訓練 (1)咽部冷刺激 用冰凍的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舌咽后壁,然后讓患者做空咽動作,每日2次,每次30分鐘。(2)吸吮及喉上抬訓練 讓患者將戴膠套的手指放入口中模仿吸吮動作,反復練習。喉上抬訓練讓患者低頭抬高舌后部,做到吞咽動作或將喉頭向上推拉,促進吞咽。(3)閉鎖聲門練習 患者雙手壓住桌面或墻壁的同時,練聲發“啊”,以訓練聲帶閉合,可有效防止誤咽。(4)聲門上吞咽 讓患者充分吸氣憋氣,進行吞咽運動,其后呼氣,最后用力咳嗽等一連串訓練,排出喉頭周圍殘存的食物。
2.1.5 進食訓練 (1)進食的 能坐起取坐位,不能坐起取半臥位,30-60度。(2)食物的形態 根據吞咽困難程度選擇不同食物,流食易吞咽,固體食物較難,米類不易吸入氣管,膠凍食物易吞咽不易吸入氣管,因此,可按以上4類食物依次訓練。同時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溫度適宜,因為冷刺激可有效強化吞咽反射。(3)食物的口量 應先以少量試之,然后再酌量增加,偏癱患者由健側喂食,待完全吞咽后再送入食物。對能咀嚼而舌不能將食物送入口腔深處者,用湯勺將食物送至舌根處,便于患者的吞咽。
2.2 評價方法:護理一月后根據吞咽功能恢復狀況及洼田氏試驗[3]對康復護理療效進行評價。洼田氏試驗時,患者取坐位,在常溫下飲水30ml,5s內1次飲盡,無嗆咳為Ⅰ級(正常);>5s,1次飲盡,無嗆咳或分2次以上飲盡,無嗆咳為Ⅱ級(可疑);能1次飲盡,但有嗆咳為Ⅲ級(輕度異常);分2次以上飲盡,且有嗆咳為Ⅳ級(中度異常);常嗆咳,難以飲盡為Ⅴ級(重度異常)。吞咽障礙癥狀基本消失,飲水試驗提高1~2級,營養狀況良好為顯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顯或無變化,飲水試驗無變化為無效
4 討論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礙,不論是真性球麻痹,還是假性球麻痹,均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窒息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通過康復訓練,并且嚴格遵守飲食的注意事項,將大大降低患者的誤吸、窒息的危險,明顯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絕大多數患者能自主進食,保證了患者的營養狀態,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謝娟 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07,6(3):31-32
關鍵詞:腦梗塞 后遺癥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a)-0237-02
腦梗塞是因腦部血管組織出現循環障礙而引發的一種疾病,腦梗塞發病急,病情相對較重,常表現為神經系統癥狀,如失語、偏癱等。臨床表現癥狀為單側上、下肢體;上半身;下半身或全身均無力、麻痹現象,多發病于中、老年患者,致殘率極高,臨床醫療表明,腦梗塞患者治療和恢復時間較長。在我國,腦梗塞病人發病率較高,而且經常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遺癥,如偏癱、失語、誤咽,近年來康復醫療對偏癱患者的功能治療愈來愈明確,其功能障礙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亦與康復護理極為密切,住院期間由醫護人員指導進行護理和功能鍛煉,出院后康復工作多由家人擔任,如何能很好的進行康復鍛煉,對患者的康復的程度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1 資料
本科2010年月1月至2012年月10月,共收治腦梗塞患者56例,女30例,年齡54~82歲;男26例,年齡56~84歲。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人院時有意識障礙者20例,肢體癱瘓者27例,失語或言語不清22例。平均住院10~23天,全部好轉出院。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護理
腦梗塞患者多有肢體功能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等幾種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有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康復護理計劃的順利實施取決于患者對訓練的合作態度。因此,做好心理護理很有必要,應當讓患者知道經過治療和康復訓練后,各種功能障礙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耐心照顧、體貼患者,給予溫暖和關心,做患者堅強的心理后盾。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每個康復階段善于做自我總結,并制訂新的康復計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爭取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家人應比平時更多的關心愛護患者,不要讓患者產生一種被嫌棄的感覺。
2.2 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
腦梗塞引起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難的患者,易造成營養不良和誤咽、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影響患者的康復[1]。
(1)選擇合適的進食。可取半臥位,即讓患者軀干上抬30。仰臥位,頭部前屈,亦可取坐位進食,這樣易引起吞咽反射,減少嗆咳誤咽的發生。進食時環境安靜,注意力集中,避免干擾因素。
(2)選擇合適的飲食種類。輕中度吞咽障礙的,指導患者及家屬選擇密度均勻,有適當粘性而不易松散、易變形、不易在黏膜上殘留的半流質食物。應注意每口進食量不宜過多,以1/2或1湯匙為宜,速度不宜過快,要給患者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咀嚼和吞咽,每次進食后囑患者反復吞咽數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由于反射遲緩,進食流質易引起嗆咳,普食類難以咀嚼吞咽。對每次的進食給予表揚和鼓勵。
(3)鼻飼是目前常用的重度吞咽困難患者的進食方式,此種方式由于進食模式和舒適度的改變,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味覺,進食的積極性容易受影響。由于對食道刺激明顯,易出現胃反流現象,且容易發生誤吸,長期應用的話則會導致吞咽肌群萎縮[2]。所以,應該鼓勵患者自行進食,或者兩者相結合,以防止廢用減退。帶管出院的患者,教會家屬做好導管的護理,定期到醫院復診隨訪,接受指導。
(4)吞咽功能的鍛煉。指導患者伸舌做上下左右的伸縮訓練,從發音和語言器官考慮皆和咽下有關,可用言語進行康復訓練。如屬患者發音,吹蠟燭、吹哨等動作。訓練一般安排在患者休息后進行,以不感到勞累為宜,鍛煉活動每天堅持,不要間斷。也可通過被動鍛煉的方式對咽部進行冷刺激,使用冰凍棉簽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3]。
2.3 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
腦梗塞是常見疾病,致殘率高。隨著急救醫學和重癥監護技術的發展,許多原來無法挽救的患者得以生存,但往往會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疾。病后3~6個月是康復的最佳時期,半年后由于已發生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很大[4]。所以肢體的康復鍛煉需早期進行,并遵循“由小到大、先輕后重、由近及遠、先下后上、循序漸進”的原則,并配合藥物和物理療法輔助治療[5]。
(1)腦梗塞初期,應盡早進行肢體按摩活動,包括屈曲、伸展及抬舉等活動。活動幅度由健側到患側、由大關節到小關節、范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千萬不可操之過急。訓練時間和次數要視病人具體狀況而定。如果患者身體不適或精神不好時應暫緩。
(2)鼓勵患者主動運動,嘗試做抓握抬等動作,鼓勵患者進行力能所及的事情如穿衣、吃飯、洗臉等,不能使用筷子的患者可選用調羹進食。從患者的需要出發,以個性為主,為患者安排適合的環境和活動方式。自己不能完成者需有家屬照顧提供補償性護理。
(3)做好安全護理。在家庭護理的過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因行動不便跌倒、摔傷等意外發生。對于能部分自理的患者,準備輪椅、拐杖等以輔助活動,患者日常情況應在家人的視力范圍之內,防止意外情況出現。
(4)在康復過程中,應遵醫囑堅持藥物后續治療,改善神經功能。配合物理療法,如針灸、按摩將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2.4 語言溝通障礙的康復護理
輕病患者病后2周是語言恢復的最佳時期,1年后語言功能的自然改善已近消失[6]。所以2周后應對患者進行康復方面的訓練。鼓勵患者做伸舌、鼓腮動作,并發不同的啊、伊音,并做不同的吹、吸動作以鍛煉唇肌。在和患者的溝通過程中,照顧對象相對固定,相互之間了解后相處比較默契,容易明白雙方表達的意愿。對于言語模糊的患者,應鼓勵患者語言交流,并配合手勢、紙筆,有書寫能力的患者可準備寫字板,必要時文字交流。完全失去語言能力的患者,將常用的事項寫于卡片上,有需求時,拿出不同的卡片讓患者看,并通過表情來選擇和決定患者的需要,及時滿足其需求。
2.5 家屬的康復培訓和指導
出院后,患者的康復過程都要由家屬和患者配合完成,出院時應給予家屬書面和口頭的知識指導,并制訂詳細的康復訓練計劃。在家庭康復過程中,如有意外或疑惑的地方應及時去醫院和醫生溝通解決,遵守醫囑定期復查。有基礎疾病的應堅持治療。
2.6 總結
腦梗塞是中老年高發疾病,尤其在城市邊緣地區,疾病的保健意識比較淡薄,發病后醫療條件不如城市優厚,恢復期多在家里或地區醫院進行,所以,患者后的康復指導需等加強和提高。患病后不只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還影響到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況,隨著大眾的健康意識增強,和國家對社區醫院發展的重視和提高,將為類似慢性疾病的恢復帶來良好的前景。
文獻參考
[1] 于瑾.腦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難的康復訓練及心理護理[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1(9):727-728.
[2] 韓雪.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的康復護理進展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5):198-199.
[3] 張群,張蕊,李家寧.卒中后吞咽困難的康復護理[J].臨床醫學,2001,30(29):71.
[4] 陳莎莎.淺談腦梗塞病人的護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2):20.
【關鍵詞】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363―02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癥狀之一,主要表現為飲水嗆咳、吞咽困難、語言障礙,還可因嗆咳、誤吸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甚至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對吞咽功能的正確評估及護理顯得尤為重要。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對我科56例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訓練,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56例患者分別于發病2小時至7天入院,均經頭顱CT確診,男32例,女24例。年齡36歲~78歲。其中腦出血型30例,腦缺血型26例,住院時間14~70天,首次發病34例,再次發病2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癱瘓。
1.2 吞咽障礙診斷 所有患者在入院當天按日本洼田俊夫飲水試驗評估:患者飲30 mL溫開水,觀察全部飲水完成的時間及過程。一般可分為:a、一飲而盡,無嗆咳;b.2次以上喝完,無嗆咳;c、一飲而盡,有嗆咳;d、2次以上喝完,有嗆咳;e、嗆咳多次,不能將水喝完。判斷標準:正常a且用時5 S;異常c,d,e。
2 康復護理
2.1 心理護理:腦卒中患者雖然經過搶救,生命得到保障,但多數都有肢體功能障礙和語言障礙,容易產生失望、沮喪、無用感甚至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反應[1] ,早期心理護理至關重要。向患者講解吞咽機理,告之訓練方法,使其明白吞咽障礙并非不治之癥,只要有耐心堅持不懈進行康復訓練,大多數患者是能恢復功能的,充分調動患者的配合意識和訓練積極性。通過心理暗示,贊揚、鼓勵的語言勸導,加強其康復信心。
2.2 鼻飼期間的康復護理:存在靜息性誤吸危險、處于昏睡或覺醒狀態下的患者容易發生誤吸,而且通常無咳嗽癥狀,不利于臨床觀察,應首先選鼻飼。鼻飼時盡可能讓患者取半臥位或坐臥位,喂食時不宜過快過量,喂食后保持進食30min~1 h后,方可進行翻身操作及經口喂水、試食等早期康復訓練,并做好口腔護理。在觀察患者經口進食量恢復一半以上,連續2 d無嗆咳時,則可拔除胃管,避免長期鼻飼所致吞咽、咀嚼系統的廢用性萎縮[2]。
2.3 間接吞咽訓練(基礎訓練)
2.3.1 口腔肌群的運動訓練:指導患者口唇、舌、頰的主動及被動活動,如發i、u音,齜牙、微笑、吹吸水管、鼓腮、吹氣球。舌向前伸、向上抬,舌抵壓硬腭,舌尖在兩側嘴角間來回擺動,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舔上下唇。被動活動時可用手、棉棒或壓舌板進行,每日2-3次。
2.3.2 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訓練:用棉棒蘸冰水放在前腭弓部,左右交替摩擦5~8次,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冷刺激可提高吞咽發生的敏感性和速度,使吞咽功能得到強化。
2.3.3 吸吮訓練:可讓患者將戴手套的手指或奶嘴放入口中,模仿吸吮動作,反復練習,直至產生中度吸吮力量,每次訓練20次。
2.3.4 喉上抬訓練:是讓患者微低頭,抬高舌后部,做吞咽動作或將喉頭向上推拉,促進吞咽,協調一致,即產生吞咽動作,循序漸進,直至唾液不從口角溢出,達到逐漸恢復吞咽功能。
2.3.5 咳嗽訓練:指導患者努力咳嗽或按壓腹部,加強咳嗽練習,以加強腹直肌的肌力及咳嗽發射,建立排除氣管異物的防御反射,每日2-3次。
2.3.6 屏氣-發生運動:患者坐于椅上,雙手支撐椅面做推壓運動,屏氣,此時胸廓固定,聲門緊閉,然后突然松手,聲門大開,呼氣發生。次運動可訓練聲門的閉鎖功能,強化軟腭的肌力,有助于除去殘留在咽部的食物[3]。
2.4 直接吞咽訓練(攝食訓練)
2.4.1 取利于進食的:①半臥位:軀干上抬30°,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以枕墊起;護士位于患者健側,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運送,減少逆流和誤咽。②坐位:頭稍前屈,身體可傾向健側30°,可使食物由健側咽部進入食管;如頭部能轉向癱瘓側80°,此時健側咽部擴大,便于食物進入,以防誤咽。
2.4.2 食物的性質 :根據吞咽困難程度選擇食物形態,從流質、半流質,逐漸過渡到普食。隨著吞咽功能改善和體質恢復,可將食物做成膠凍樣、糊、粥狀利于食用及吸收。容易吞咽的食物其特征為密度均一,有適當粘性,不易松散,通過咽及食道時容易變形,不在粘膜上殘留。
2.4.3 進食的協助 ①把握好一口量: 進食時應把握好進食量及進食速度,一口量過多會從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殘留導致誤咽,過少則會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動作,一般以3-4ML開始,酌情增加,餐具選擇采用薄而小的勺子為宜,要兼顧食物的色、香、味及溫度等。②進食時應把食物放在健側舌后部或健側頜部等感覺食物的位置,有利于食物的吞咽;放入食物后可將勺背輕壓舌部一下,以刺激患者咽部;每次攝入后,囑患者反復吞咽數次,以使食物全部通過咽部。
3 結果
患者出院前進行訓練效果評價,吞咽障礙、癥狀基本消失,飲水試驗提高2級,進食量增加,進食時間明顯縮短為顯效,19例;吞咽癥狀明顯改善,飲水試驗提高1級,進食量增加,進食時間縮短為有效,34例;吞咽障礙無改善,飲水試驗無變化為無效,3例。
4 討論
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可達45%,占全部吞咽功能障礙的25%[4]。吞咽功能障礙能導致患者脫水或營養不良,影響康復進程,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病死率。經過早期積極康復,85%以上的患者吞咽功能可以得到恢復或減輕癥狀;如不能及時治療,喪失最佳康復時機,有可能導致終身鼻飼進食[5]。在患者意識清醒、身命體征平穩\癥狀不再發展后48h,即可開始康復訓練。對輕度吞咽障礙患者以攝食訓練為主,對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需經過基礎訓練產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進行攝食訓練。進食訓練前應囑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輕松、愉快情緒;進食時引導患者再識記攝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吞咽動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運動傳導通路的重新建立,鼓勵患者使用健手進食,增強其成就感,有利于患者自我把握進食量和進食速度,減少誤咽的發生或對他人的依賴;進食后要及時清理口腔。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需要個體化的訓練計劃和攝食方案,并將其延伸到家庭,降低并發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海英.腦梗塞康復期患者心理分析[J].護理當代醫學,2010,16(7):117-118
[2] 楊錦媚,潘慧珍,李桂萍,莫艷玲.腦卒中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64-465
[3] 呂新娟.腦卒中吞咽困難的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