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脊柱骨科和關節骨科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骨科臨床與康復醫學的關系
早在現代康復醫學誕生之前,著名骨科專家RobertJones等己十分重視骨折和骨關節病患者的功能康復訓練。骨科常用的矯正體操、關節體操、器械治療(mechanoiherapy)后來也成了康復運動治療的基礎。因此,國外有人說:“骨科乃康復之父”,意思是指現代康復醫學得以誕生的一部分基礎源于骨科。直到如今,仍有許多日本骨科醫師報名兼修康復醫學專業課程,經統一考試后取得康復醫學“專門醫”(即專科醫師)的資格,成為既是骨科專家,又是康復醫學專家,一身二任,可見骨科與康復醫學關系之密切。20世紀60~70年代骨科康復醫學成為康復醫學骨科學一個分科(subspecialty),更顯示了康復醫學與骨科學的密切聯系。
2.骨科康復學的定義和內涵
骨科康復學(orhcpaediclehabilitation)是一門研宄在骨科患者身上進行綜合性康復治療的學科。骨科康復學既是康復醫學的一個分科,也是骨科學的一個分科。現代骨科康復學把功能訓練、假肢和矯形器輔助、手術治療作為它的3個基本組成部分,上述3大手段都是圍繞著康復的目標進行的(包括手術性治療和非手術性治療)在綜合的骨科康復治療中,手術屬于康復性手術(如小兒麻痹后遺癥肌腱移位手術恢復運動功能)或預防繼發殘疾的手術(如脊髓損傷后脊柱移位的整復手術以預防脊柱不穩或加重損害),而且手術治療要有功能訓練和假肢或矯形器輔助相配合,才能收到康復的效果。所以骨科康復的3大治療手段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固然有許多骨科疾病患者需要手術治療,而只在手術前后配合功能訓練,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骨科疾病患者不需要手術,只需進行非手術性的康復治療。
廣義的骨科康復非手術治療除了上述功能訓練和假肢矯形器輔助治療外,還包括物理因子治療、心理治療、康復咨詢(與職業康復有關)、藥物、護理等。
3.骨科康復學的新理念
骨科康復學的誕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骨科治療和康復治療理念上革新和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這兩個學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而成的結果。從20世紀70~80年代初,骨科學己越來越重視對骨科患者給予全面的、綜合的醫療護理,注意到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甚至顧及勞動和職業能力的恢復問題。廣大的骨科醫師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逐步認識到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完美的康復治療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骨科醫師對康復的認可及支持的增加,使骨科康復的開展有了很好的基礎。
骨科康復是很復雜的問題,它不但與疾病本身有關,也與手術操作技術、患者的信心、精神狀態以及對康復治療配合程度密切相關,并且又涉及多學科專業的合作。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的進程,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創傷性疾病的發生率逐步增加,人們對于治療的效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無疑對骨科康復學提出了挑戰。由此,也促使了骨科康復學新理念的形成。
3.1骨科康復新理念
對骨科醫師來說,越來越多人同意以下原則:
(1)不僅要救死扶傷,而且要防殘治療。
(2)不僅要重視急性骨科疾病的手術治療,而且也要重視所謂“冷性骨科病”(coldorlhopaedics),即慢性的、先天性的、退行性(變性)的非創傷性骨關節病的非手術和手術治療。我國骨科專家過邦輔教授指出,不論急性或慢性疾病,骨科醫師都應注意到可能產生的殘疾,應事先予以防止,這就是骨科康復學的主要內容和目的。
(3)不僅要重治療,而且要重康復。實際上,康復治療應貫穿在骨科治療的始終。美國坦普爾大學骨科及物理醫學與康復教授M.A.Keenan認為骨科領域的醫師、治療師和其他醫務人員在處理多種患者時,都要參與康復治療計劃(rehabilitationprogram)
(4)不僅要重視手術過程,而且要重視其功能結果({uncticnaloutosme)。有的骨科專家認為,評價骨科醫師對一個病例治療結果最有效的依據是患者最終的功能恢復程度,重新獲得生活、勞動以及參與社會活動能力的早晚和水平。
(5)不僅要靠手術者個人的技術和貢獻,而且也要依靠整個康復治療組或團隊(rehabilitationteam)的協作,促進患者功能的全面康復。
(6)不僅要從治療的觀點出發,而且也要從預防(殘疾、功能障礙)的觀點出發設計手術術式。
3.2康復醫學新理念
對于康復醫師來說,骨科康復學的出現也給他們帶來了或強化了新的理念:
(1)不僅要對恢復后期或后遺癥期的患者進行康復,而且也要從臨床早期就開始進行康復治療。因此,要強化臨床康復意識。
(2)不僅要掌握康復治療專業本身的技術,也要熟悉相關疾患(如相關的骨科損傷和疾患)的臨床處理原則,以便配合進行康復。
(3)不僅要與康復醫學科內各個治療部門的治療師聯合組成“科內團隊”進行康復治療,而且也要與骨科和其他相關臨床科的醫師緊密聯系,組成“跨科團隊”,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復治療。
(4)不僅要充分發揮非手術康復療法在功能康復中的作用,而且也要充分認識必要的骨科手術對功能康復的價值和作用,及時介紹應做康復性手術的患者到骨科進行手術治療,糾正畸形,增進功能。
我國康復醫學起步較晚,大規模系統化的康復中心目前還很缺乏,多數醫院沒有專門的康復科或理療科,專業康復人員也較少,導致我國骨科康復尤其是骨科術后的康復開展的不夠廣泛與深入,普遍存在著手術與康復嚴重脫節,重手術、輕康復的狀況,造成一些成功的手術難以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這與骨科及康復醫學的發展都是極不相稱的。而且我國目前的經濟水平還較低,這些因素造成多數患者不能得到專門的康復治療。盡管如此,康復治療在骨科中的作用己引起越來越多國內有識之士的關注,并大力提倡針對骨科疾病開展診斷、手術、康復一體化的治療模式,重視康復新理念、新技術的采用。
4.骨科康復學的發展趨向
國際醫學界己把2001~2010年定為“骨關節十年”(TheBoneandJoiitDecade)也有人意譯為“骨骼與關節健康十年行動”。這表明在新世紀的第1個十年中,隨著“骨關節十年”的開展,骨科康復學也將有快速的發展。根據發起“骨關節十年”的各個國際醫學團體和取得共識的行動綱領所列的任務,并參考我國及歐美一些國家在骨科康復學中研宄的課題,可以了解到在新世紀初骨科康復學的主要發展趨向。
4.1尋找和開發骨科康復患者適用的評價工具
更有針對性、更敏感并能反應功能變化的新的評價工具應當是以殘疾為取向(disahililyorienled)的,能反映殘疾障礙及康復的指標,并可預測社會康復(如重返工作崗位)同時,新開發的評價工具也應當是以患者為取向(pathrtoriented)接受不同干預手段的患者在評價項目上應有所區別,如作植入手術、組織修復等的患者其評價項目應與接受物理治療、藥物治療者有所不同。
4.2深化骨科疾患的臨床生物力學的研宄
深化對骨關節病病因的臨床生物學研宄,闡明骨關節的力學環境的改變與組織的適應、破壞、修復的關系,從而為選用適當的運動療法和研發新的康復技術謀求最佳的防治效果提供依據。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要提倡用有效的、費用低廉的、使用方便的功能訓練方法。
4.3研發新的輔助器具
研發新的(矯形器、夾板、特殊座椅、輪椅及其他功能輔助用品用具),提倡醫工結合,即骨科醫師康復醫師與康復工程師密切結合,一方面推進新型的、高科技的假肢和矯形器,同時,也按照適用技術(appropriatetechnology)的原則,提供實用、有效、簡單而廉價的假肢和矯形器的設計和產品,使更多殘疾人受惠。
4.4發展工傷康復
我國在這一領域己開創了一個新模式,即結合社會勞動保障設立工傷康復中心。在廣州市創建的“廣州社會勞動康復中心”(又名“廣州工傷康復醫院”),就是第一個嘗試。在此基礎上,預計今后我國將會把工傷的后期康復與工傷的早期康復有系統地連接起來,提供工傷康復連續而完整的服務。在此過程中,我國工傷康復技術預期也將迅速實現現代化。
4.5骨科康復從醫院走向社區和家庭
重視在家里給予骨科疾病患者(包括術后患者)以良好的護理和康復是一種新的趨向,因為大多數骨科患者康復過程是長期的,無法在康復醫療機構內長期住院完成。只要加以指導和監測,家庭康復和社區康復對骨科康復來說也是有益和有效的。
4.6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多學科合作的機理和工作方法
【關鍵詞】腰1、2椎體包蟲病;前路椎體包蟲清除;椎間植骨內固定;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085-02
Treatment of The 1, 2 lumbar vertebral hydatid disease in 16 cases
收集我院骨科2009年10月一2013年l2月腰1、2椎體包蟲病手術資料16例,均采用手術治療,效果均良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均為腰1、2椎體,年齡22~ 65歲,平均36.6歲。合并腰椎結核6例。
1.2 治療方法:
術前經抗結核治療后患者椎體壓迫癥狀無任何改變,在阿苯達唑藥物治療及加強營養支持治療等治療下行手術治療。取胸腰段腰椎病灶清除術切口,依次切開露出背闊肌及腹外斜肌,切斷背闊肌、下后鋸肌及部分骶棘肌,顯露出胸12橫突及第12肋骨、切開第12肋骨骨膜,于肋骨膜下剝離肋骨骨膜,注意保護胸膜,提起肋骨端,切開肋椎關節,切除第12肋骨,留備植骨,暴露出胸12椎體側面,切除第12肋骨后自其遠端開始切開肋骨床,并切開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可見囊性組織,進一步顯露腎周圍脂肪囊將其向腹側牽拉,顯露出膨隆的腰大肌,在腹膜外充分顯露腰大肌及病椎的側面(腰1、2病椎及間隙);切斷并結扎腰升動脈,將整個病椎充分顯露,見胸12-腰2水平椎旁干酪樣組織,將病灶顯露清楚后,用細針抽出乳白色干酪樣液體,囊液抽出(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將內囊輕輕剝離并摘除,完整取出內囊送檢。將病灶剝離干凈后用椎體撐開器將腰1、2椎體撐開,將預先修整好的肋骨條整理并放置于適度長度的鈦網內植入椎間隙內,在腰1、2椎體側方中心精確定位后,于椎體側方放置鋼板,擰入4枚螺絲釘加強固定。術后給予加強營養支持治療及堅持服用阿苯達唑聯合治療。
1.3 結果:
本組病例均隨訪,隨訪時間為6―20個月,平均14個月,根據隨訪術后x線片及脊柱活動等情況,得出術后患者胸腰背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癥狀消失,發熱癥狀消失,能正常行走,復查核磁共振發現病灶完全消失,16例均獲得病灶徹底清除,達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平均19周,未出現包蟲病復發或內固定斷裂。
2 討論
包蟲病是由棘球屬(Genus echinococcus)蟲種的幼蟲所致的疾病,蟲種有細粒棘球穎蟲 (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絳蟲 (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絳蟲 (E. Vogeli Rausch)和少節棘球絳蟲 (E. oligarthrus)。其形態、宿主和分布地區略有不同,以細粒棘球絳蟲最為常見。該病直接感染主要由于與狗密切接觸后經口感染,若狗糞中蟲卵污染蔬菜或水源,人畜共飲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間接感染。在干旱多風地區,蟲卵隨風飄揚也有經呼吸道感染的可能。人感染主要與環境衛生以及不良衛生習慣有關,因包蟲囊生長緩慢,一般在兒童期感染,至青壯年期才出現明顯癥狀。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該病在我國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四川西部、陜西為多見,河北與東北等省亦有散發病例。骨骼包蟲較為罕見,國外報告約占全身包蟲病的1%~2%,國內報告遠低于國外,僅占0.2%左右。以骨盆和脊椎發生率最高,其次為四肢長骨、顱骨、肩胛骨、肋骨等。人感染包蟲病后,常因少量抗原的吸收而致敏,如囊腫穿破或手術時囊液溢出可致皮疹、發熱、氣急、腹痛、腹瀉、昏厥 、譫妄、昏迷等過敏反應,重者可死于過敏性休克。一般患者感染該病會出現厭食、消瘦、貧血、兒童發育障礙、惡病質等毒性癥狀; 晚期泡型包蟲病病人可能會出現黃疸、上腹部疼痛、腹水癥狀。
骨包蟲病是指細粒棘球絳蟲的幼蟲(棘球蚴)寄生于骨骼中所產生的臨床癥狀。發病率占全部包蟲病的1%~2%(國外),0.2%(國內)。很多患者在兒童期受感染,到30~50歲發病。據統計骨包蟲的發病率:骨盆36%、脊柱29%、股骨17%、肱骨10%、脛骨9%。骨包蟲病病變多從松質骨或骨髓腔開始,沿髓腔或骨質薄弱處蔓延,形成多房性包囊。在X線上早期表現為囊狀、蟲蝕樣、蜂窩狀、泡狀、斑點狀溶骨性骨質缺損等多種征象。核磁提示母囊呈高信號,子囊較母囊信號更高,呈現非常典型的多囊狀結構,囊壁不明顯。脊柱包蟲囊具有膨脹性生長、多囊型改變的特征。脊柱包蟲病可對脊髓形成壓迫,對周圍組織呈膨脹性壓迫,區別于惡性腫瘤的浸潤性生長。包蟲囊內呈現多個小囊狀結構,生發層不明顯,這是包蟲病在MRI上的特異性表現。骨包蟲病非常少見,很容易誤診和漏診。骨包蟲病的影像學表現與常見的腫瘤及瘤樣病損有非常明別。有對本病的認識和意識,有助于術前明確診斷。
鑒于骨包蟲病發病率在全部包蟲病中的發病率較低,我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中占22%,在國內我省為包蟲病的高發地區,在治療包蟲病方面我省有著較其它地區豐富的經驗,在脊柱包蟲病方面我科自2009年以來先后有16例患者使用前路腰椎體包蟲病灶清除及椎間植骨內固定術,術后治療效果明顯,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考慮該方法安全性好、耐受性好,療效好,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大力推廣。
該手術治療效果明顯,能在短期內迅速改善患者的壓迫癥狀,能防止出現囊腫破損囊液溢出導致皮疹、發熱、腹痛、昏厥 、譫妄、昏迷及過敏性休克,患者的厭食、消瘦、貧血、惡病質等毒性癥狀能在術后很快改善;打破了既往考慮術后出現截癱、加重中毒癥狀、喪失正常生活的陳舊觀念,且有望能配合藥物化療達到根治脊柱包蟲的目的。存在的問題是該手術在國內有幾家醫院已開展,但在我省這個地處偏遠的高原,經濟落后,牧區百姓尚不能解決溫飽,生活條件艱苦、困難,患者的文化水平低及健康意識差,導致就診率低,不能長期堅持服藥化療,更不能實施手術治療,近些年上述情況有不同程度的改進,患者就診率提高,病源有增加,但醫療費用仍然是牧區百姓的第一困難,再者該病復發率高,目前仍不能徹底治愈。該手術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期,療效佳。
參考文獻:
[1] Helfet DL,Koval K,Pappas J,et a1.Intraarticular“Pilon”fracture of thetibia[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4,(298):221-228
[2] Pedrosa I,Saiz A,Arrazola J,et al.Hydatid disease: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complications-[J].Radiographics,2000,20(3):795-817.
[3] 謝增如,李綱,骨包蟲病的臨床特征及診治[J],實用骨科雜志,2003.9(1):65-66.
[4] 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56
[5] Kralinger F,Lutz M,Wambacher M,et a1.Arthroscopically assistedreconstruction and percutaneous screw fixation of a Pilon tibial fracture[J].Arthroscopy,2003,19(5):E45.
[6] 包根書,史大中。棘球蚴病藥物治療現狀[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3,21(6):363-365.
[7] 侯樹勛,王繼芳,張伯勛,等.現代創傷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l 231
[8] Sirkin M,sanders R,Dipasquale T,et a1.A staged protocol for softtissue manag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Pilon fractures.JOrthopTrauma,1999,13(2):78―84.
雖然疼痛科在很多醫院已逐步開展,但半數的疼痛患者就診時并沒有首先想到掛疼痛科的號,比如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會去骨科治療,而女性腰疼會掛婦科的號……目前,無明顯誘因引起的疼痛患者較多,他們不知道去看什么科,很多患者周轉了好幾個科室才到疼痛科。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胸痛,應該去疼痛科還是去心臟科?也就是說到底如何區別疼痛科與其他科室的關系呢?
選擇什么科室就診主要應根據疼痛的性質來決定。如果是胸壁劇疼并且出了皰疹就應到疼痛科就診;如果是心臟壓痛、悶痛就應看心臟科;如果是胸膜炎引起的疼痛,就與呼吸有關,則應到呼吸科進行治療。一般來說,對于尚未查出病因或者即使查出病因卻無根治方法的疼痛性疾病,都可以看疼痛科。
>>延伸閱讀
出現8種疼痛需及時就診
1.劇烈疼痛:全身或局部劇烈的疼痛可能預示有比較嚴重的疾病存在,需盡早就診。
2.伴有發熱:感染可能是腰痛、胸痛、腹痛、頭痛、關節疼痛的潛在性原因。許多脊柱外的感染性疾病可以出現腰腿痛,這時候的腰腿痛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然而脊柱在感染時出現的發熱則是局部疾病的全身性表硯。另外,許多腫瘤也可以引起發熱。
3.出現馬尾綜合征:即出現會麻木甚至感覺消失、尿潴留、大小便失禁。腰腿痛的患者出現馬尾綜合征是一個相對緊急的情況,應盡快地手術治療。
4.伴明顯的體重下降或既往有腫瘤病史:這種通常是全身性疾病、感染和惡性腫瘤的特點。
5.老年患者和兒童出現腰痛:老年的腰痛首先要排除腫瘤,其次是椎體壓縮性骨折、椎管狹窄、退變相關。兒童一般不會出現腰痛,一旦出現應該引起重視。兒童疼痛常與感染、腫瘤、脊柱側彎、先天畸形有關。
6.休息痛和夜間痛:持續不斷的休息痛和夜間痛是嚴重腰腿痛的表現,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這現象是感染某些炎癥和許多腫瘤的特點。
7.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后出現的疼痛: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后可致骨質疏松引起壓縮性骨折,同時免疫力下降,會造成感染、腫瘤。
關鍵詞:胸腰段骨折 經椎弓根內固定 融合 復位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08)4-0059-03
胸腰段是脊柱損傷的好發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與生存質量,近十余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趨向于盡早進行開放復位內固定治療,以前采用哈靈頓(Havrmgton)棒治療脊柱骨折,優點是恢復脊柱軸向壓縮效果好,但在控制側方移動和旋轉活動不理想,而且創傷大、固定節段多。Luque內固定能有效地控制脊柱旋轉和水平位移,但矯正脊柱軸向復位又不盡滿意,創傷大。經椎弓根AF釘內固定是脊柱外科發展的一新里程碑,是脊柱三維空間矯形與固定的一種理想的方法。我院從2003年1月~2007年6月使用AF釘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損傷38例患者,現報導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38例系我院2003~2007年6月使用AF釘治療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男33例,女5例,年齡32~62歲,平均44歲。致傷因素:高處墜下致傷24例,車禍14例,骨折類型:暴裂骨折2例,骨折脫位6例,屈曲壓縮性骨折15例,屈曲旋轉型骨折2例和屈曲拉伸型骨折3例。骨折部位T9 1例、T10 2例、T11 5例、T12 13例、L1 15例、L2 2例,38例術前伴有脊髓神經損害26例(68.4%),其中完全性癱瘓15例,不完全癱瘓11例、無神經損傷12例。手術時間為傷后當天至16天,平均為7天,全部行短節段自體髂骨植骨融合。手術最短時間為60分鐘,最長3小時,平均1小時30分鐘,平均出血量為400ml,術后一周鼓勵患者在床上坐起活動。不完全癱瘓及無脊髓神經損傷者拆線后,支具固定3~4個月,術后6周允許患者帶支具活動。
1 手術方法
本組38例患者均采用切開復位AF系統進行內固定治療。患者術前X線下定位傷椎及上、下椎體椎弓根,用龍膽紫做好標記。術中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及雙髖部墊軟墊,腹部懸空。均采用靜脈吸入復合麻醉。常規消毒鋪巾,以骨折椎為中心做正中切口,長約12~15cm,顯露骨折椎及上、下各一個脊椎節段的椎板及關節突。用Weinstein[1~4]定位法,腰椎取橫突的水平中線與所在連接的上關節突外側緣垂線的交點為進針點。胸椎取小關節下緣與小關節中線交點外側3mm為進針點。進針方向:腰椎橫向角取5º~10º,胸椎橫向角10º,進釘平行于上、下終板。確定進針點及進針方向后,手錐鉆孔、擰孔,并用探子探察四壁是均為骨質,之后植入椎弓根釘,深度為椎體的60%~80%,一般胸椎AF直徑6.5mm。椎弓根釘植入后,安裝連接桿,適度撐開復位,擰緊自鎖螺釘帽,本組有14例未行直接椎管減壓,其余做有限的椎板切除減壓,碎骨塊取出,常規后外側植骨于關節突關節外側,負壓引流術后48小時左右拔管,術后平均臥床8天后,帶支具下地活動,均半年后撤除支具。
2 治療結果
隨訪采用門診復查、電話及形式。時間6~48個月,平均24個月。
2.1 神經功能評定如表1所示,按Frankel標準,術前A級5例、B級10例、C級6例、D級5例、E級12例。術后A級5例中有神經功能1級以上改善者2例,而感覺障礙平面有1個以上節段下降的為3例,不完全截癱患者均有1級以上功能改善,其中D級均恢復到E級。神經功能恢復與手術沒有多大的關系,主要取決當時受傷的程度,骨折的復位及脊柱結構的恢復,為神經功能恢復提供條件,因為神經細胞的損傷一般是不可逆的,本組神經功能恢復與當時受傷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Frankel A級5例,只有一例恢復到C級,C級6例恢復到E級5例,D級5例恢復到E級5例。這種恢復可能是當時脊髓休克的原因,與手術沒有關系,因為所有恢復都是在傷后2~3天內,以后沒有多大的變化,但術后的康復鍛煉有很大的意義。全組術后無一例神經功能加重。
2.2 骨折復位術后立即復照X線顯示,畸形角術后較術前平均改進23.2,矢狀面水平位移平均改進33.2%,壓縮椎體高度則平均恢復44.5%。半年至一年復查,X線顯示復位椎體高度無明顯改變。
2.3 術后6個月以后,來我院復查,通過病人自訴腰痛癥狀的消失及腰部無壓痛,活動可,腰椎正側位片顯示,復位椎體高度無明顯改變,植骨區有骨痂形成,同時AF釘無松動。判定植骨融合率75%。(因我院所做的AF釘均為不銹鋼材料,術后不能做三維CT檢查)。
2.4 并發癥:共有并發癥3例,其中1例為術后3個月發現T11一例椎弓根螺釘松動,引起背痛,后打石膏背心,2個月后來院復查,癥狀消失,植骨融合;第2例為T12椎弓根螺釘穿入T12、T11間盤中,沒有神經癥狀,8個月后植骨融合,取出;第3例發現術后6個月螺釘刺破皮膚,外露,后到我院取出。全組病人無1例手術死亡,無1例手術損傷神經根。
3 討論
胸腰段骨折是脊柱外科中最常見的骨折,在有手術適應癥的前提下,需早期處理。理想的治療應是徹底減壓,恢復足夠的神經通道,重建脊柱的穩定性,從而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復 [5] 。以前我們曾采用棘突鋼板、哈氏棒及DICK釘進行手術治療,棘突鋼板固定不可靠,不能保證胸腰段骨性結構的有效穩定。哈氏棒手術切口長,創傷大,只是二維空間矯行與固定作用,而且容易脫鉤。DICK釘操作復雜,也不可取。
3.1 AF釘是經弓椎根內固定裝置的一種具有自鎖角度螺孔,正反螺紋套筒,螺釘粗大且呈錐型,釘桿角固定,角度螺釘的堅固性和準確性,易安裝,不易松動,復位撐開簡單及時,能有效恢復生理曲度,利用后縱韌帶張力使椎體骨塊前移,達到椎管間接減壓,能同時對脊柱前、中、后柱結構進行復位和內固定[6]。它具有三維空間矯形與固定作用,它固定在傷椎上、下各一個椎體,短節段,固定牢固、可靠,操作簡單、安全、手術時間短,是基層醫院能開展的理想手術方法。
3.2 手術時間。骨折脫位的復位效果與諸多因素有關,首先是與手術時間有關,多數學者主張盡早手術提高復位效果,應盡量爭取在傷后8小時內手術,最遲不超過2周。我們主張盡早手術的觀點,但是否急診手術還需根據患者病情及所在醫院條件來決定。
3.3 椎管減壓是脊髓神經損傷功能恢復的基礎。本組病例大部分行椎板有限切除,椎管探查減壓,但有14例未行椎管直接減壓,骨折脫位的復位及突出椎管骨塊的復位,均能使椎管獲得一定間接減壓作用,但是直接減壓和間接減壓在神經功能恢復上沒有多大區別。這種研究阮狄克、Cratcher、Certzbein均做了大量統計學研究分析。
3.4 脊柱骨折穩定性及植骨融合。按照脊柱的三柱學說,脊柱分為前柱、中柱、后柱。脊柱骨折穩定性取決于三個因素,1、椎體是否完整,2、后柱結構是否受損,3、脊柱排列是否改變。AF釘能夠恢復椎體的高度,術中一般沒有破壞脊上韌帶,脊間韌帶及椎板,脊突等后柱結構。AF釘固定后,改變后凸畸形角、矢狀面水平移位以及椎體高度,可以說AF釘內固定解決了脊柱骨折穩定性。關與植骨融合問題以前一直存在爭議,現在已達成共識,任何堅固的內固定材料,它都存在抗疲勞問題。雖然AF釘后路手術的骨小梁支持系統未被破壞,術后椎體的高度可以恢復到近似解剖形態,但骨小梁的支持不能恢復形成一個沒有完整結構的蛋殼椎、空心椎,導致在術后傷椎高度的丟失和塌陷。只有植骨融合和傷椎體的重建后,才能達到永久的內固定。目前植骨融合分為后外側植骨融合和椎間植骨融合。后外側植骨融合包括小關節的外側緣和橫突的基底部、椎板。操作相對簡單,但融合率相對低,沒有椎間植骨融合率高,但椎間植骨操作復雜,技術要求高,后外側植骨融合后期容易引起椎體高度丟失,但本組38例通過一年的隨訪,椎體高度沒有明顯丟失。至于后外側融合可能引起螺釘斷裂、松動,本組沒有發現。本組均采用后外側植骨融合,取自體髂骨,融合范圍是傷椎上、下各一個椎體,植骨量必須量多,才易融合,而內固定可以穩定植骨融合。
3.5 任何內固定系統均有一定的并發癥。本組病例38例,而出現3例并發癥,我認為減少并發癥的關鍵在于掌握內固定的適應癥和提高椎弓螺釘的安裝技術。
3.6 理想的內固定系統應具有:①骨折復位和神經功能恢復的有效性;②固定的穩定性;③節段短;④創傷小,操作容易,并發癥少;⑤價格適中。故AF釘是胸腰段脊柱損傷可選擇的良好內固定系統之一。
參考文獻
[1] 徐寶山,唐天駟,楊惠林.經后路短節段椎弓內固定治療胸腰椎暴裂型骨折的遠期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11,641~674.
[2] Weinstein.TW.spartt KF,Spengler D.etal.Spinal Pedicle fix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lty of roentgenogram-based. Assessment and surgical factors on Successful. Screw placement [J].Spine,1988,13(9);1012~1018.
[3] 鄒得威,海涌,馬松華.AF三維椎弓根系統的研制及臨床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1995,33(4);219.
[4] 饒書城.脊柱外科手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56~375.
【關鍵詞】 椎間盤源性腰痛;射頻及熱凝聯合臭氧消融術;診斷;治療;思路
椎間盤源性腰痛是不以神經組織受壓為主要表現的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在臨床工作中易發生誤診、誤治。故只有熟悉其發病機制,進行針對性的檢查、造影才能最終確診,采用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以改變盤源性腰痛的病理狀態,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1 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定義及癥狀
我國學者于2005年在全國腰椎退行性疾患座談會上將椎間盤源性腰痛定義為:所有不以神經組織受壓(即除外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等)為主要表現的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1]。疼痛源于椎間盤自身,區別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所致的根性痛。
椎間盤源性腰痛的典型癥狀是腰部中線部位疼痛,為非放射性牽涉痛,多位于膝關節以上,通常涉及的部位有腰部、臀部、大腿外側。有些患者伴有疼痛性質不明確的腿痛,表現為臀部或下肢的沉重感或下墜感,但多缺乏典型的神經分布特點。查體時棘突部位有深壓痛,棘突旁壓痛不明顯,多無神經根損害的陽性體征,由于椎間盤源性腰痛客觀體征少,又缺乏特異性物理檢查和輔助檢查手段,所以明確診斷非常困難[2]。
2 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
目前,臨床常通過癥狀及MRI的“黑椎間盤”表現,然后經CT引導下椎間盤造影來確診[3],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確定是否為椎間盤源性腰痛[4]。造影劑注入椎間盤內的過程中,患者會出現與平時相同或者類似的疼痛,造影圖像會顯示椎間盤破裂,那么這個椎間盤造影就被認為是一個陽性的椎間盤造影,也可以說這個椎間盤就是腰痛的原因。
腰椎間盤源性腰痛診斷標準目前尚未統一,可綜合考慮幾個方面進行診斷[5-6]:①腰部及下肢疼痛的部位與神經根定位不符;②癥狀反復發作,病程在半年以上;③MRI的T2Wl上病變椎間盤低信號,部分出現高信號區(HIZ);④椎間盤造影陽性且相鄰節段為陰性對照;⑤如懷疑關節突關節退變引起疼痛,可進行關節突關節封閉排除。
3 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病理機制
由于對這種疼痛的病理生理、神經傳導機制等缺乏足夠的認識,以及缺少客觀的檢查指標,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給臨床診斷和治療造成困難[7]。其病理機制有以下幾點:①在椎間盤纖維環背外側、后縱韌帶、腹側硬膜有大量的竇椎神經分布[8];②傷害感受器在退變的椎間盤終板、髓核、纖維環內數量增加[9],刺激椎間盤內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③椎間盤退變、內層纖維環破裂、髓核向外側移動,刺激了炎癥遞質的產生,作用于竇椎神經的傷害感受器引起疼痛[10];④椎間盤退變導致椎間隙狹窄,椎間可能會產生一定量的非正常的機械運動,使纖維環神經末梢受刺激而產生疼痛[11];⑤肉芽組織和感覺神經纖維沿纖維環裂隙長入椎間盤組織內[12];⑥產生疼痛的退變椎間盤終板內、髓核、纖維環內比單純退變椎間盤有更多的傷害感受器末梢[13]。
4 保守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療效欠佳的原因
保守治療腰痛的方法有腰背肌功能鍛煉、腰椎牽引、短期臥床休息、理療、熱療、按摩、針灸、電針、藥物等。這些方法通過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炎性刺激,提高痛閾而達到鎮痛目的;還可通過緩解局部肌肉痙攣,使韌帶松弛,增大椎體間隙,減輕張力,減少對致敏神經組織直接壓力或者接觸力從而減少神經根癥狀。但是其治療方法并沒有改變致病椎間盤的病理狀態,不能修復退變的椎間盤,也不能解除椎間盤內的炎性反應,這也就解釋了保守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效果不明顯的原因。
5 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治療方法
①椎間盤電熱法纖維環成形術(intradiscal electrotherapy therapy,IDET):通過封閉纖維環的小裂縫,加熱滅活椎間盤內炎癥因子和痛覺神經末梢,起到治療作用。②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coblation nucleoplasty,CN):是用射頻電場生成等離子層,使盤內鈉離子獲得動能,分解髓白分子而完成其重建,使椎間盤體積縮小,內壓降低。③射頻熱凝纖維環成形術(radiofrequency posteiorannuloplasty,RFA):是通過高頻變化電極發熱來破壞髓核結構,滅活盤內增生的神經。④經皮激光椎間盤汽化減壓術(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通過激光的光熱效應和生物刺激作用,消除椎間盤內炎癥反應,殺滅盤內增生的神經,修復纖維環,但由于副作用和并發癥較多而且很嚴重, 現已被禁用。⑤椎間融合術(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結構植入技術,將受累脊柱的一部分切除并植入替代物,同時給以內固定加強脊柱的穩定性,減輕對竇椎神經的刺激。⑥棘突間內固定(Wallis,Coflex,Dynesys):在病變椎間盤相鄰的椎體間進行動態穩定內固定,增加其穩定性,保護椎間盤組織,減少盤內的壓力,減少對竇椎神經的機械刺激。⑦人工髓核假體置換術(prosthetic dics nucleus,PDN):手術保留纖維環、終板和韌帶等結構,可以恢復椎間盤的力學性能,但要防止假體的脫出,手術要求椎間盤纖維環完整。⑧人工椎間盤置換術(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是脊柱外科的一場技術革命,該手術是切除病變的髓核組織,代之以人工假體,既能有效減壓,又能恢復正常的脊柱功能,從而能防止相鄰節段退變,逐漸成為治療椎間盤源性下腰痛新標準。
6 射頻熱凝聯合臭氧消融術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療效觀察
筆者以前對椎間盤源性腰痛只單純行射頻消融治療,近期的優良率占65%,但根據1年的隨訪,總的優良率只占50%左右。考慮原因為射頻穿刺位置距離后縱韌帶前方有1 cm距離,因射頻尖端熱凝范圍僅為半徑0.3 cm,傳至后纖維環溫度不足以殺滅后纖維環內的肉芽組織、傷害感受器;且因為神經大多是網狀分布,射頻很難達到長期的治療作用,故現采用射頻熱凝聯合臭氧消融術來治療盤源性腰痛。
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本院診斷為腰椎間盤源性腰痛患者89例,排除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椎管狹窄等患者后剩余76例接受了椎間盤造影術。對造影陽性的37例作為觀察對象,行射頻熱凝聯合臭氧消融術治療。其中男20例,女17例;
年齡21~67歲,平均(47.67±11.76)歲;病程1~4年,中位數37.8個月。L3-4椎間盤5例,L4-5椎間盤15例,L5S1椎間盤13例;L3-4+L4-5椎
間盤1例,L4-5+L5S1椎間盤3例。治療方法:穿刺針在CT引導下,使針穿刺于椎間盤中心或中后1/3交界處,注入造影劑(復方泛影葡胺,國藥準字H31021606)3 mL誘發與平時完全一致或相似的疼痛,并且經CT掃描顯示椎間盤結構有形態改變者為陽性,并以相鄰間盤穿刺造影結果對照。固定射頻穿刺針,放入射頻電極,與射頻熱凝器(深圳安科,ASA-601T)連接,測阻抗為150~300 Ω,先給予100 Hz行感覺功能測定,再給予2 Hz行運動功能測定,無異常后,調節射頻溫度分別為60 ℃、
70 ℃、80 ℃,各持續作用60 s,共進行2次。然后撤出射頻電極,用一次性10 mL無菌注射器分次取濃度為40 mg?L-1的臭氧(咸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JZ-200型臭氧機制成)10~20 mL,
2~3 min內勻速注入,并保持一定壓力,使臭氧和髓核廣泛接觸。術后臥床1~2 d,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并給予甘露醇、七葉皂苷鈉3 d治療。1~2周
內佩戴腰圍并在床上行腰背肌鍛煉,2個月后恢復日常活動,6個月內禁止負重。
療效評定標準:①疼痛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讓患者在標尺上標出自己疼痛不適的分值,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痛,對腰腿部疼痛及不適進行評分。②臨床療效評價,采用改良MacNab標準[14]。優:癥狀消失,工作和運動完全恢復。良:偶有腰部、下肢疼痛不適,工作無限制。可:仍有腰部、下肢疼痛不適,但癥狀明顯減輕,工作受限制。差:癥狀、體征無改變,需要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
術后1個月、6個月及12個月分別對患者進行3次隨訪,評分分別為(1.42±1.05)分、(1.17±0.87)分和(1.08±0.79)分,分別與術前VAS評分(6.35±1.03)分比較,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按照改良的MacNab評分標準,術后1個月、6個月及12個月的優良率分別為70.27%(優14例,良12例,可8例,差3例),78.38%(優16例,良13例,可6例,差2例)和81.81%(優16例,良14例,可5例,差2例)。
7 結 語
射頻熱凝聯合臭氧消融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具有療效肯定且不易反彈,近期、遠期療效滿意的優點,是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8 參考文獻
[1] 楊惠林.全國腰椎退行性疾患座談會會議紀要[J].中華骨科雜志,2006,26(10):711-716.
[2] 張繼東,夏群,苗軍.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方法及其臨床價值[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3):217-220.
[3] 郝定均,劉團江,吳起寧,等.腰椎間盤造影在椎間盤源性腰痛診治中的應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6,44(24):1675-1677.
[4] Fraser J,MC CallI,Park W,et al.Discography in degenerating discdisease[J].Oahop Trans,l983,7(3):466.
[5] 夏群,Stefen S,胡永成,等.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與治療初步報告[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3):162-166.
[6] 湯冀強,黃慶森.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7):1307-1310.
[7] 徐衛星,陳其昕,黃悅.腰椎間盤造影在腰椎間盤源性腰痛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骨傷,2008,21(1):20-22.
[8] Suseki K,Takabashi Y,Takabashi K,et al.Sensory nerve fibres from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pass through rami communicantes:a passible pathway for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J Bone Joint Surg Br,1998,80(4):737-742.
[9] Peng B,Wu W,Hou S,et al.The pathogenesis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J].J Bone Joint Surg Br,2005,87(1):62-67.
[10] Ohtori S,Inoue G,Ito T,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 immunoreactive cells and PGP 9.5immunoreactive nerve fibers in vertebral endplates of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and Modic Type 1 or Type 2 changes on MRI[J].Spine,2006,31(9):1026-1031.
[11] 彭金淦,孫金烈,王曉寧,等.腰椎間盤造影一致性疼痛反應和纖維環破裂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3):190-192.
[12] 辛志強,趙,王劍文,等.椎間盤源性下腰痛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骨傷,2009,22(4):3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