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林業發展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與往年的講理論、談布局不同,在今年的解決方案展上,NEC展出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的實施案例。
據了解,為了應對地震、泥石流、火災、臺風和海嘯等各種自然災害,NEC開發了綜合防災應急系統,目前已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林業局紅花爾基林場部署了森林火災監控自動報警系統,保護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植物樟子松天然林。此外,在養老領域,NEC推出了智慧養老概念,并已在北京昌平區匯晨老年公寓部署的智慧養老系統啟動。據介紹,老年公寓管理系統采用了NEC的平板電腦、服務器和網絡設備,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務。
而在綠色節能方面,NEC的智能樓宇能源管理系統(BEMS)也得到了應用,該方案基于國際標準IEEE1888,將不同規格的設備通信轉換成相同規格的通信方式,達到統一監控的效果,其監控對象包括辦公樓宇的空調、照明等能耗設備,通過云上的綜合管理,部署一套智能樓宇能源管理系統可對3000個能源節點進行同時管理,降低建筑能耗。除此之外,涉及農業的智慧大棚、教育的“睿課堂”、下一代網絡技術SDN等也都在此次展覽中登臺。
可以看出,NEC此次應用案例的展出,與其在參與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一直堅持的“統籌規劃、綠色環保、協同開發”的建設理念相符合。首先,考慮到各個城市發展現狀不一,NEC認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步應該是因地制宜地進行總體架構的規劃設計,綜合考慮人文社會體系和經濟產業規劃,包括新興智慧產業的選擇培育和傳統產業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管理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文體系相互融合的建設方案,然后再分步實施。
其次,NEC認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睦相處,必須注重綠色環保。
最后,NEC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重視開放與協同性。要實現社會管理各要素間的整合轉型,以信息集群為基礎,實現跨系統應用集成、跨部門信息共享、跨網絡融合互通,體現城市反應的即時性和適時性,消除信息孤島以及避免重復建設,提高城市管理的靈活性和運營效率。
1 智慧旅游系統的建設內容和重要意義
智慧旅游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旅游管理、旅游服務和旅游營銷的融合,以游客互動體驗為中心,使旅游資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統化整合和深度開發應用,并服務于游客、企業和政府的旅游信息化的新階段。包括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務和智慧旅游營銷三大體系。其服務對象主要是旅游企業、政府旅游管理部門和游客三類,實質是面向游客需求的旅游信息化的應用開發,目標是提升旅游服務、創新旅游管理、改善旅游體驗、優化旅游資源利用、增強旅游產業競爭力。
通過智慧旅游系統的應用,旅游管理部門可以實現與相關涉旅部門的旅游數據整合共享,創新傳統旅游管理、服務和營銷模式,提高旅游市場監管、應急指揮調度和公共服務水平;旅游企業可以優化內部運作流程和營銷策略,提高經濟效益,更好地為游客提供咨詢、預定、支付等專業化旅游服務;作為游客,通過智慧旅游系統的使用,可以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提升旅游的體驗。通過智慧旅游體系的建設,在完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務體系的同時,可以有效提升目的地旅游品牌形象,形成良好的口碑宣傳效應,從而促進目的地旅游產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一個地區的旅游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2 智慧旅游系統建設與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旺盛和支持政策的出臺,很多地方政府對智慧旅游建設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智慧旅游建設在全國方興未艾。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看到,目前智慧旅游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2.1 智慧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專業化人才匱乏
智慧旅游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省、市、縣、企業(景區)四級聯動,共同推進。目前基層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門缺失,職責不明,專業人才匱乏,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旅游信息化人才培養和發展機制不健全。以四川為例,現有的旅游信息化隊伍中,76.5%是兼職,47.1%是非信息化專業人才,41.2%沒有參加過系統培訓。體制機制的欠缺和人才的不足已經嚴重制約了智慧旅游的發展。
2.2 旅游行業信息化應用整體水平不高
旅游行業中,除酒店、航空、高等級景區等行業信息化應用程度較高外,其他如旅行社、景區、鄉村旅游以及旅游管理部門等,信息化應用水平并不高。如四川很多4A級景區,連基本的景區門禁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等都沒有配置,基本處于傳統管理階段。基層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缺位,造成智慧旅游系統缺乏有效的底層支撐,系統應用情況也不盡如人意。
2.3 旅游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利用困難
旅游信息類型多、數量大、涉及面廣,分散在不同的涉旅部門、企業、機構中。面對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現狀,旅游部門需與相關部門、單位建立涉旅信息共享交換機制,通過多元信息的整合開發利用,以解決跨部門之間旅游信息綜合應用問題,為游客提供更全面及時實用的信息服務。而目前跨部門、企業、景區的信息共享交換難仍是制約智慧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3 智慧旅游系統的建設與發展策略
3.1 強化規劃引領
為避免各地智慧旅游盲目上馬,倉促建設,形成新的信息孤島,需要對各地智慧旅游發展現狀和需求進行充分調研,做好頂層規劃設計,統籌有序發展。四川省在推動全省智慧旅游建設之初,就制定了《全省“十二五”旅游信息化發展綱要》、《G5高速及大九寨環線智慧旅游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同時考慮到與上級、同級其他部門信息化規劃的銜接,將智慧旅游規劃納入當地智慧城市規劃之中。國家應制定統一的智慧旅游建設標準,指導各地規范建設,以便后期實現整合。各地在智慧旅游建設實踐中,可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要求,指導推進當地企業、景區智慧旅游有序規范建設。
3.2 完善機制保障
應建立協調高效的旅游信息共享交換機制。一是由當地政府牽頭,建立旅游與公安、交通、氣象、環保、測繪、林業、國土、文化等涉旅部門信息共享交換機制。二是建立省-市-縣-企業(景區)四級聯動的信息共享機制。政府通過資金獎勵、項目支持、政策引導等,推動旅游行業不同層級間信息化系統的數據對接、整合利用,以便更好地?橛慰汀⑵笠堤峁?務。
3.3 抓好示范試點
通過建立和推廣示范項目、試點項目、試點景區、試點城市等手段,摸索經驗,以點帶面,提升全行業對智慧旅游的認識和建設能力,加快推進基層智慧旅游系統建設和應用。四川從2014年開始,陸續推進13個試點城市和33個試點景區智慧旅游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3.4 加強人才培訓
智慧旅游系統建設和完善的關鍵是人才支撐。每年應分層分級對旅游行業信息化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培訓應采取理論和實踐、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提高從業人員自身技術能力。
3.5 重視信息安全
做好智慧旅游系統的信息安全體系構建,時刻關注智慧旅游平臺的信息數據,對涉及游客隱私信息的數據要做好保密性工作。尤其是智慧旅游系統的信息服務平臺,對信息的安全性能要求更高。借助云計算工具提供全方位服務,定時分析信息服務平臺的數據,對異常現象及時處理,做好保障措施。定期檢查和更新智慧旅游系統,不斷革新完善信息服務平臺,有效降低危險事故發生的概率,促進服務的優化升級。
摘 要 內蒙古林業工會圍繞企業中心工作,積極探索尋求有利于企業快速發展的工作方法,通過各式各樣的培訓活動、勞動競賽以及深入到職工當中去做思想工作,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發揚她們自尊、自強、自立、自信的精神,為企業的快速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 內蒙古林業工會 女職工 創新工作方法
內蒙古林業工會女職工委員會現有委員20人,下設女職工委員會20個,在崗女職工8800人,多年來林業工會女職工委員會不斷創新工作方法,通過女職工周末學校、勞動競賽、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平臺,提升女職工素質,不斷延伸提素建功的有效半徑。
一、具體做法
(一)靈活多樣,“女職工周末學校”點亮智慧火種
圍繞企業中心工作,積極探索尋求推進“女職工周末學校”工作切入點,通過豐富的授課內容和靈活的培訓方式,逐步將女職工周末學校打造成廣大女職工提升技能、提高素質的實踐基地。
我們圍繞企業中心工作和女職工需求,制定了書面教學計劃,并且把培訓重點放在對女工干部的培養上,每年都專門針對基層女工干部開展專項培訓,尤其這兩年我們邀請西安婦科專家給姐妹講解健康知識,保證女職工的身體健康;邀請中華全國總工會教授講解法規知識、陽光生活,保障女職工的精神健康。與此同時,各基層單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培訓活動也各有特色,如綽爾林業局在女職工周末學校的教學安排上,結合轉型發展的需要,教學方式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充分利用女職工周末學校這個陣地,持續提升女職工綜合素質。舉辦了景區講解員培訓班、食用菌技術培訓班、家庭經濟培訓班、森林經濟培訓班,為職工轉變思想轉變工作方式打下基礎。阿爾山林業局借助政府部門的師資力量大力開展再就業培訓,并且根據本地旅游的優勢開展導游培訓,為女職工素質提升和再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
各單位還將“女職工周末學校”與道德講堂結合起來,開展各類女性道德講堂活動。與讀書活動結合起來,開展女性讀書賞文會,與家庭倫理結合起來,開展“孝老敬親”座談會,與家庭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開展研討會。從女職工周末學校成立以來,我們共舉辦各種培訓班238期,培訓女職工19040余人次。如今“女職工周末學校”已經成為林區廣大女職工最喜歡的學習殿堂之一。
(二)以賽促訓,抓住關鍵推動女職工素質快速提升
內蒙古林業工會女職工委員會積極引導和組織廣大女職工參加崗位技能培訓、技術比武,倡導女職工崗位學習、崗位成才,促進女職工技能升級和素質提升。幾年來我們先后在女職工比較集中的賓館、苗圃等單位開展女職工技能比武,在各種重大賽事和技術兵中也鼓勵女職工積極參與。另外,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補習、培訓和講座,促進女職工學歷上臺階,技術上等級,增強了女職工的競爭能力和擇業能力。如:阿爾山林業局家政培訓,克一河林業局食用菌栽培技術、金河林業局北極狐養殖培訓等。近三年來,共開展女職工技術比武178次,參與女職工6840人,不斷提升女職工自身素質。
(三)樹立典型,勞模引領女職工創新創業
我們緊緊圍繞轉型發展這一主題,組織女職工特別是技術骨干開展QC小組、技術攻關、發明創造、合理化建議等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促進女職工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為了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我們在全林區開展了女職工創新工作室,綽爾林業局的 “郭鳳玲勞模創新工作室”。阿里河林業局的“王翠麗創新工作室” 這些工作室在勞模和典型的帶領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如綽爾林業局2009年擴大棚戶區改造樓房,集中供暖面積從當初的18萬平方米增加到近31萬平方米,供熱網站就設了6個,末端的土三樓供暖區、公安局樓區及廠房供熱網站用戶溫度不理想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供熱公司。“郭鳳玲勞模創新工作室”根據這種情況擬定課題,經過多次的研究分析、集中討論,通過調整近處和遠處網站的一次網供、回水閥門,加大供暖稽查力度、更換換熱器等措施,解決了供熱問題。郭鳳玲勞模創新工作室還提出了“降低輸煤棧橋內粉塵污染治理措施”,解決了粉塵污染的問題。在節約用電方面提出了“廠區的照明控制”、“車輛油脂消耗跟蹤計算”等革新減排項目,為企業想辦法,解難題,成為企業重要的攻堅“智囊團”。
我們一邊扶持和幫助創新工作室不斷解決新問題,一邊加大宣傳力度,在《林海日報》、《中國綠網》、《林海工運》等媒體上大力創新工作室的先進事跡。除此之外,我們還創新先進女職工表彰模式,將以往傳統的表彰會活動變成表彰典禮形式,通過先進女職工集體和個人的事跡宣講,將先進女職工成長成才的過程更廣泛的宣傳出去。同時,充分利用宣傳欄、大屏幕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先進女職工的先進事跡。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跡,成為了更容易讓女職工們接受的學習榜樣。
(四)貼心服務,增強女職工提素建功軟實力
內蒙古林業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將女工工作與女性細膩、感性的性別特點結合起來,將“冷”工作做出“熱”效果,提升服務水平,讓每一個女職工在提升素質的同時更多一份感動。
為了激發廣大女職工參與企業建設和發展的熱情,幾年來內蒙古林業工會女工委堅持對一線女職工開展“冬送溫暖夏送清涼”活動,為女職工送去物品和溫暖,深受一線女職工歡迎。兩年來建立“愛心媽咪小屋”5個,使女職工“四期”有了一個舒適、私密的休息空間。為林區8800名在崗女職工免費辦理了“女職工特病保險”,為女職工構筑了一道健康屏障。
這些細膩的工作方式拉近了女工工作者與工作對象的距離,擴大了女職工工作的影響力,提高了企業的凝聚力。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深入調研,我們發現還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進、提高之處:
1.對女職工的家庭生活關心還不夠多,尤其對她們的家庭教育問題方面引導力度不夠,許多女職工在工作崗們上兢兢業業,成績優秀,但在婚姻和子女教育上卻不一定如意,也有許多女職工平時只盯著自己的小家庭,不惜放棄自己的專業和工作崗位出門陪讀,造成我公司一些重要的技術崗位空缺,使單位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影響。
2.對女工崗位創新工作做的不夠,平時只注重對女工文化素質的培養,沒有意識到激發她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使她們對工作目標過于保守,造成近年來林區女職工在科學技術的改革、發明、創造方面沒有新氣象。
3.學習方法單調、形式單一,請進來較多,走出去較少,女職工更多的是在教室里學習,較少到廣闊世界拓展眼界,因此工作思路閉塞保守,工作、學習沒有充分利用科學手段,女職工對網絡、電腦等科學技術掌握不多。
三、繼續提升女職工素質的幾點想法
在認真總結“女職工素質工程”工作所取得的一些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結合林區實際,我認為當務之急的工作是:
(一)圍繞提高女職工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理論水平,開展創先爭優競賽
根據企業的發展、根據崗位需要,經常組織女職工學政治、法律、經濟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力爭使女職工的文化水平上一個新臺階,技術等級上一個新檔次,提升女職工的競爭實力和創新能力。
(二)圍繞提高女職工科學文化知識,開展學習成才競賽
從提高女職工的科學文化、技術水平、業務素質入手,采取多種有效形式,激發和調動女職工愛崗位、鉆業務、練技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為女職工爭取更好的學習機會、工作平臺,如配備電腦等先進技術器材。同時還要抓好原有的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活動,不斷賦予素質教育活動以新的活力與內容。
(三)圍繞提高女職工技能水平,開展創新、創效競賽
針對林區發展現狀,在女職工集中的單位、廠區開展創新、創效競賽,不斷鼓勵女職工學習和鉆研技術業務,在企業改革與發展中展示才華和智慧,實現自身價值,從而增強她們為企業的明天奮力拼搏、崗位成才、建功立業的決心。
(四)圍繞提高女職工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開展健康達標競賽
關鍵詞 林下經濟;現狀;對策;安徽黃山;黃山區
中圖分類號 S7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206-02
黃山區是黃山市市轄區,位于安徽南部的黃山北麓,是皖南山區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谷區,是安徽省典型的山區縣(區)。黃山區地處東經117°50′~118°21′,北緯30°0′~30°32′,東連旌德、績溪,東南與徽州區毗鄰,西接石臺、青陽,西南與休寧、黟縣交界,東北與涇縣相依,東西寬約51.75 km,南北長達57.83 km,總面積1 775 km2。
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綠色質量提升行動等一系列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全區活立木蓄積不斷增加,已達725萬m3;森林覆被率已增至近80%,林木綠化率進一步提高,林業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下經濟是以林業生態經濟理論為指導,以生態承載力為基礎,依托林地資源,以產業技術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集種植業、養殖業及服務業于一體的復合新生產業,它是建立在林下多種生物鏈基礎上的產業鏈群,也是新的生產方式[1]。發展林下經濟可節約土地資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在當前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對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林農增收和農業增效,加快美好鄉村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1 黃山區林下經濟的主要形式
黃山區是國家林業局確定的全國首批20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之一,林下經濟發展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林下種植,二是林下養殖,三是林下產品加工。其中,林下種植的主要模式有以下4種:林菜模式、林茶模式、林菌模式、林藥模式。林下養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5種:林蜂模式、林禽模式、林蛇模式、林蛙模式、林畜模式。林下產品加工主要是對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培育的產品進行加工銷售,一般與生產環節緊密相連,種植類的主要產品有茶葉、竹筍、香菇、木耳、香榧、油菜籽、覆盆子、靈芝、厚樸、黃精等。養殖類的產品有土雞、土雞蛋、蜂蜜、豬、牛、羊、蛇、蛙等。
2 黃山區林下經濟發展規模
2.1 林下種植
發展林下種植的有24家(處),林下種植面積1 347.3 hm2,占林下經營總面積的75.9%,投資額10 914萬元,占林下經濟總投資的72.3%,產量578.1 t,產值15 584萬元,帶動農民就業5 276人。在林下種植中,以林茶和林藥模式為主,其中林下種茶面積1 176.1 hm2,總投資為8 393萬元,產量175 t,產值13 507萬元,帶動農民就業3 219人;林下種藥面積161 hm2,總投資為1 970萬元,產量106 t,產值1 268.4萬元,帶動農民就業990人。
2.2 林下養殖
發展林下養殖的有35家(處),林下養殖面積333.6 hm2,占林下經濟總面積的18.8%,總投資2 209萬元,占林下經濟總投資的14.6%,產值1 311萬元,帶動農民就業203人。林下養殖以林禽和林畜模式為主,其中林禽面積295 hm2,總投資為1 886萬元,產量158 240只,產值1 121萬元,帶動農民就業166人;林畜面積36.6 hm2,總投資為168萬元,產量1 470頭,產值94萬元,帶動農民就業19人。
2.3 林下產品加工
全區林下產品加工企業7家,經營林地面積93.8 hm2,總投資1 970萬元,產量2 454 t,產值2 383萬元,帶動本地區農民就業166人。
3 黃山區林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3.1 優勢分析
3.1.1 林地、林木資源和氣候優勢。全區林地面積124 982.2 hm2,其中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面積達到13 000 hm2,并且絕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優勢。黃山區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區、全國綠化模范區、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竹子之鄉和中國名茶之鄉。2013年9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空氣和水質常年達到國家一級、一類標準,森林覆蓋率接近80%。全區物產資源豐富,是全省重點林業區縣和三大毛竹生產基地之一,盛產茶葉、香榧、干菇、瓜果、蔬菜、宣紙等50余種土特物產和40余種淡水魚類,均為天然的綠色產品,同時也是全國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唯一產地和黃山毛峰的主產區。全境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潤溫暖,小氣候特點顯著。一般年平均氣溫為15.4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4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8 ℃,無霜期達210~230 d。優越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發展林下經濟。
3.1.2 區位和政策優勢。黃山區地處南方諸省入皖的要沖位置,是華東“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蘇州名園、黃山名山)國際旅游線的重要一極,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游區的集散地和休閑度假中心。2012年接待游客970.90萬人次。這也為黃山區林下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政策上,為促進林下經濟發展,安徽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實施林下經濟發展“5211工程”,目標是力爭到2016年,全省形成五大特色林下經濟示范片,發展林下經濟面積達到133.33萬hm2,林下經濟產值在2011年基礎上翻一番,直接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林農人均收入翻一番。意見中對從事林下經濟發展的各類市場主體在生產經營中的所得,依法減征、免征所得稅。對林農銷售自產的林下產品,免征增值稅;農民、村民委員會簽訂的林下產品收購合同,免征印花稅;企事業單位從事林業生產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省政府明確提出將把林下經濟作為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和新的增長點來抓。
3.2 劣勢分析
一是規模小,林下養殖飼養大戶少,難以形成產業龍頭和規模優勢,輻射帶動能力差;二是管理水平和市場化水平低,傳統的養殖方式占主導地位,科學養殖技術運用較少,且缺乏專門的行業協會,市場信息獲取量低,品種選擇單一,致使種養成本高,市場效益低;三是基礎設施差,配套設施不完善使先進的種養方式得不到發展,制約產業的集約化發展;四是缺乏資金支持,發展規模受到限制,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性容易受到影響,缺乏后勁。
4 黃山區林下經濟發展對策
4.1 超前謀劃,將林下經濟發展納入相關規劃
林業部門應積極協調其他有關部門,把道路、通信、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黃山區社會經濟總體規劃進行統籌安排,在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與農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美好鄉村建設、森林旅游相結合,挖掘林下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并注意與相關規劃相銜接。
4.2 科學定位,合理選擇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根據各地小氣候及地形地貌、土壤等立地條件,科學定位,合理選擇種養模式,大力發展林下養殖和林間種植,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游則游,避免盲目發展[2]。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林禽”“林菌”“林畜”“林茶”“林藥”“林旅”等多類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
4.3 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種養技術水平
區林業和農業部門應將相關科研院所、專業機構確定為林下經濟科技支撐單位,經常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舉辦林下經濟培訓講座或深入林區進行現場指導,力求普及林下養殖、種植新方法、新技術,同時做好林下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預防及動物疾病防疫和科學飼養管理等指導工作。
4.4 多渠道爭取資金,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
建立、健全政府扶助、信貸融資、農民自籌“三位一體”的資金投入模式[3]。對龍頭企業和林下種養大戶等,通過申報應優先安排農業綜合開發、林業貼息貸款等項目給予經濟扶持;積極協調金融部門通過林地流轉、森林資產評估等渠道增加信貸融資,建議保險機構增加農業保險、森林保險各細分險種以降低發展林下經濟的風險;通過招商引資、制定獎勵措施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民間資本進入林下經濟發展領域;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行物種、技術、培訓、飼料、防疫、銷售的6個“統一”,確保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
4.5 加強組織,落實相關優惠政策
黃山區政府應成立林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分管區領導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管理工作。黃山區是國家林業局確定的全國首批20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之一,國家林業局明確要求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同時,安徽省政府在《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到了很多具體的優惠政策;此外,發展林業產業的相關林地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稅收和資金扶持政策也應得到落實[4-5]。
5 參考文獻
[1] 吳志文.林下產業的發展與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J].林業經濟,2011(9):10-16.
[2] 黃大國.林下經濟發展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2(21):10926-10928.
[3] 姜國清.安徽省林下經濟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2(21):11108-11110.
關鍵詞:現代果業;思考;濱州市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簡介:尹翠萍(1976―),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0302
1引言
濱州市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其自然條件適合多種果樹生長,是棗、梨等果樹最佳栽培區之一。經20余年的快速發展,果業已成為濱州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當前,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全市果業固有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凸顯。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推進濱州果業向現代果業跨越。
2產業現狀
2.1生產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到2014年底,全市擁有果園面積138萬畝,其中冬棗74萬畝、小棗38萬畝、蘋果8.2萬畝、梨11萬畝、杏2.7萬畝、桃1.8萬畝、其它2.3萬畝。2014年全市果品總產110萬t(全市人均占有果品286 kg),其中鮮棗712萬t(小棗94萬t、冬棗618萬t),鮮棗產量占果品總產的647 %;梨242萬t,占果品總產的220 %;蘋果89萬t,占果品總產的81 %;桃31萬t,占果品總產的28 %;杏19萬t,占果品總產的17 %。2014年,全市果品實現直接產值624億元,農民人均果品收入2500元。我市果園面積、果品產量均居全省第三位,人均果品收入高居全省第二位。
2.2 “一縣一品”格局初步成型
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沾化冬棗、無棣小棗、陽信鴨梨、惠民紅富士蘋果、惠民蜜桃、鄒平水杏六大果品基地已成較大規模,已經形成了“一縣一品”、區域特色明顯的果業發展格局。沾化、陽信、無棣、惠民四縣,先后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中國鴨梨之鄉”、“中國棗鄉”和“中國蜜桃之鄉”。
2.3標準化生產持續推進
沾化冬棗、陽信鴨梨先后通過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惠民蜜桃與富士蘋果、鄒平水杏等通過省級無公害果品認證。2005年,無棣小棗被國家確認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8年6月,沾化冬棗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全市“三品”認證果品標準化基地面積已達25.6萬畝,國家非木質林產品(沾化冬棗)認證面積8120畝。
2.4產業化經營不斷深入
伴隨著果品生產的快速發展,二、三產業迅速興起。2014年,全市共有各類果品保鮮儲藏庫6000多個,儲藏保鮮能力達到14.5萬t,占果品總產的13.2 %;果品深加工能力達到13萬t。現有較大型果品包裝企業10余家,生產紙箱、果網、泡沫箱、封箱膠等20余個系列產品,包裝業年實現收入2.5億元。以冬棗、小棗、鴨梨為主要原料,已形成沾化浩華果汁有限公司、沾化健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山東金絲食品有限公司、陽信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重點企業1家、省級4家、市級18家。開發出鴨梨汁、鴨梨醋、棗酒、冬棗汁、干紅葡萄酒等100多個花色品種,產品暢銷全國25個省市及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果園觀光、采摘旅游業有了較快發展,現已形成陽信萬畝梨園、沾化萬畝棗林、無棣千年古桑、鄒平萬畝杏林、惠民大年陳萬畝桃園六處大型自然觀光景觀。沾化下洼冬棗生態旅游區被授予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山東省最具成長力景區、山東省自駕游示范點。通過常年舉辦梨花節、小棗節、冬棗節、桃花節等活動,吸引外地眾多客商前來觀花賞果。2014年,共接待市內外果園旅游觀光者40余萬人次、旅游業收入1.5億元。
3主要問題
3.1組織化程度低
目前,全市果農入社率僅3 %左右,絕大多數仍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戶均經營面積多在5畝左右,農戶是最基本的經營主體和利益主體,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能力低,標準化生產面積僅占總量的1/4。現有農民果品專業合作社實力弱,缺乏叫得響的品牌,開拓市場能力不足。
3.2產業化水平低
果品產業化經營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條細短。產業結構不合理,二、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果業“三產”比重為756[DK]∶183[DK]∶6.1。果品儲藏保鮮能力僅占果品總產的13.2 %,而先進國家一般在60 %以上;果品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果品加工量僅占果品總產的11.4 %。目前,我市果品加工附加值一般為1[DK]∶3~1[DK]∶1.5,僅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1/3。
3.3產品科技含量低
與國外優質水果相比,我市果品在外觀質量、內在品質、采后商品化處理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我市優質果率不足40 %,而發達國家在80 %以上,符合出口標準的高檔果不足10 %。2014年,全市果品出口量僅有1萬t,僅占果品總產的1 %。全市僅有1家先進的冬棗分級、打蠟、清洗、包裝流水線,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率不足1 %,而先進國家幾乎為100 %。采后處理增值與自然產值比率,美國為3.7[DK]∶1,日本2.2[DK]∶1,我市僅為0.3[DK]∶1~0.4[DK]∶1。目前,我市果樹設施栽培僅有2000多畝規模,僅占果園總面積的0.1 %。
3.4市場發育度低
濱州市人均占有果品288 kg,分別是我國、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3.6倍,銷售壓力較大。我市果品市場規模小,輻射范圍窄。市內最大的果品批發市場-沾化下洼冬棗市場,年交易量也僅能達到15萬t,與國內大型果品批發市場差距較大。果品營銷體系還不完善,流通手段仍處于現貨交易的原始集散階段,訂單、期貨、網售等現代物流形式剛剛起步。
3.5產業保障能力低
果業投入嚴重不足,技術、信息等基礎服務設施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強。全市僅有沾化冬棗研究院、陽信鴨梨研究所兩處科研機構,專業從事果樹科研的人員較少,果業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推廣隊伍不健全,新技術推廣渠道不暢。產品宣傳和推介力度不夠,品牌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4發展對策
濱州市“十三五”果業發展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優質、高效、生態的現代果業為目標,強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導,積極轉變果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生產體系、科技支撐體系、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產業化經營體系,打造全國重要的果品生產、加工和出口示范基地。
4.1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進一步突出果業特色和優質果品生產,加大名優新果樹選育與引推力度,適度膨脹優質特色果品生產規模,大力發展生態果園和蘋果矮化果園,促進果業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優化型轉變。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和先進經營模式,建立“智慧果業”示范園區,擴大設施果業規模。大力發展休閑果業,積極開發果園觀光資源,建設一批多類型、功能全的果園觀光園區。調整果品加工業生產布局,提升果汁等加工品生產能力。
4.2發展合作組織,推動規模經營
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加強果樹用地管理,促進園地合理流轉,允許果農以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果園,擴大生產規模,積極推行“大戶經營”。借鑒國內外強社的組建和經營模式,通過規范引導和政策扶持,發展壯大果業合作組織,有效地發揮土地、資金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提高果業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3強化科技創新,打造高質果品
積極與國內果樹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學研合作,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加快果樹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深化果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建立“以標準化示范園為平臺,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以信息網絡為主要渠道”的新型技術推廣機制。廣泛推廣綠色控害、生草栽培、水肥一體等先進技術,積極發展綠色果品、有機果品,不斷提升果品的科技含量和優質果率。
4.4壯大產業龍頭,做強果品市場
培育壯大龍頭加工企業,加快現有企業技術改造和工藝革新,增強企業自主創新和核心競爭力,提升果品加工能力和產品附加值。加快果區批發市場、冷鏈系統、配送中心建設,鼓勵果業合作組織與大型連鎖超市、果品批發市場開展“農超、農批”對接。大力發展果品儲藏包裝業,建設與生產能力相適應的果品保鮮設施,新上一定數量的果品分級、清洗、打蠟流水線,提升果品精包裝能力。
4.5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服務體系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標準果園創建、名優經濟林示范工程、退耕還果等項目投資。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對果品貯藏、包裝、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建立適合不同果樹品種的森林保險制度。支持建立覆蓋主產區和大型批發市場的果品產銷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加強信息通道、網絡中心、信息服務平臺和檢測檢驗站建設。健全果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立果品質量追溯系統,構建綠色果業。搞好園區內水、電、路、通訊等配套改造,建設現代新果區。加大品牌宣傳力度,繼續搞好“冬棗節”、“梨花節”等節會,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不斷提高我市特色果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郭樹河,李曉東,楊東濱,等.濱州地區冬棗生產現狀、前景及發展戰略[J].山東林業科技,2001(1).
[2] 柳桂林.對濱州市冬棗發展的建議[J].北方果樹,2002(5).
[3] 劉春杰,謝韶穎.濱州:用特色經濟林助推產業化體系騰飛[J].中國林業產業,2004(3).
[4] 孟德輝,馮金榮.無棣成為山東省經濟林產業示范縣[J].中國果業信息,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