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醫結合方案

中西醫結合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醫結合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醫結合方案

中西醫結合方案范文第1篇

三門縣珠岙鎮高枧衛生院 浙江省三門縣 317102

【摘 要】目的: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方法:選取2013 年7 月-2015 年7 月在我院實施治療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患者臨床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分別實施常規西藥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經過治療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為70.0%,對比差異明顯P<0.05;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發生率顯著偏低,差異顯著(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該病并發癥較多,發病率極高且病情嚴重。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由于心肌急性供血不足而引發的心律失常或者是心前區疼痛,要進一步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促進患者的預后,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非常重要的[1]。本次研究選取了2013 年7月-2015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其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60 例在我院實施診斷并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照患者臨床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兩組,每組30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共16 例,女性患者共14 例,年齡均在34 歲到75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7±8.3)歲,觀察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共17 例,女性患者共13 例,年齡在32 歲到73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9±8.6)歲。在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給予常規性的西藥治療,具體包括供氧、鎮痛、給予患者緩解心絞痛的西藥,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按照患者不同程度的心功能聯合β- 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以上治療基礎上,配合通絡宣痹湯口服。通絡宣痹湯具體包括:元胡、佩蘭與全當歸各12 g、甘松與丹參各15 g、生大黃、人參與半夏各10g、生黃芪20 g、甘草6 g,每日一劑,水煎服,1 個療程為1 周。

1.3 療效評判標準

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后療效評判的標準具體為:①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或者得到極大的改善,各個臨床觀察指標均恢復正常。②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心電圖有了一定的緩解但未完全恢復正常。③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發生任何改變或者更加嚴重,甚至有死亡的現象發生,心電圖顯示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采用率(%)表示,并用X2 進行檢驗,檢驗標準a=0.05,其中P<0.05 表示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0.0%,而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采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總有效率達到了96.7%,兩者比較具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具體見表1。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后的各項臨床觀察指標都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近些年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數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臨床特征為病情嚴重且發病突然,發作之后容易導致死亡,該病癥的突發人群多為老年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有很多,如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年邁體虛以寒邪內侵等等,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要盡量避免消耗過多的氧氣,發生劇烈的運動,以臥床休息為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大,常常會伴有心律失常或者是心力衰竭等現象,大大的增加了治療的難度,降低了藥物的療效。

如今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在臨床上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夠有效地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彌補單純西醫治療的不足,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達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通絡宣痹湯主要是由丹參、人參、元胡、甘松、生大黃、生黃芪、半夏以及甘草等各種中藥組成的,通絡宣痹湯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來說,能夠有效地促進患者的心功能盡快恢復正常,還可以預防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促使心肌瘢痕愈合。

通過本次研究可知,采用純西藥治療的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僅為70.0%,其中無效率占30.0%,而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通絡宣痹湯與西藥治療方法的總有效率達到96.7%,無效率僅為3.3%,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后的各項觀察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療中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

中西醫結合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多囊卵巢綜合征;導痰種子湯;克羅米酚;促排卵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所致不孕促排卵方案首選療法是羅米酚(CC),其排卵率為50%~96%,妊娠率為11%~56%。流產率高達10.1%~25.3%[1]。其高排卵率與高流產率及低妊娠率的矛盾不易克服,而且還有部分患者對CC無反應。采用促性腺激素治療,需在用藥期間嚴密監測卵巢的反應,且有導致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OHSS)和多胎妊娠的可能。我院近幾年來采用中藥導痰種子湯加克羅米酚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經過臨床觀察較單純應用克羅米酚妊娠率高。采用中藥導痰種子湯加克羅米酚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是一種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擇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婦科不孕專科門診診治的PCOS患者48例,平均27歲(24~37歲),不孕年限2~10年,平均3.5年。PCOS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為月經紊亂(閉經、月經稀少或功血)、多毛、痤瘡、肥胖、不孕;②血激素水平:黃體生成素(LH)與卵泡刺激素(FSH)比值≥2,或睪酮(T)≥2.2 mmol/L;③B超檢查:每側卵巢有10個以上直徑為2~8 mm的卵泡,卵巢基質回聲增強。本組患者血中催乳素(PRL)正常,經輸卵管通液、子宮輸卵管造影或宮腔鏡輸卵管通液示輸卵管通暢、子宮形態正常,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不孕癥,男方檢查正常。

1.2 治療方法 48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中藥導痰種子湯加CC組(Ⅰ組)24例,單純的CC組(Ⅱ組)24例,Ⅰ組均于月經或孕酮(P)撤藥出血第5天起服用CC 50~150 mg/d×5 d,同時于月經第5天起服用導痰種子湯(膽南星9 g、茯苓12 g、白術9 g、陳皮12 g、法半夏12 g、當歸6 g、川芎6 g、黃芪15 g、羊霍9 g、巴戟天12 g、雞血藤12 g、香附6 g,雙側卵巢明顯增大者加三棱9 g、莪術9 g、鱉甲12 g)[2],1劑/d,水煎分2次服,連服10劑,為1個治療周期;Ⅱ組CC用法同Ⅰ組。由于CC有局部抗雌激素作用影響宮頸黏液的性狀和子宮內膜的發育,從而影響的運動和受精卵的著床。兩組治療期間于月經第7天加服雌激素補佳樂 0.5 mg,連用3個月。 當超生檢測卵泡成熟而不能自行排除時,肌內注射HCG 3 000~5 000 U以促卵泡排除和支持黃體。對卵泡成熟而不能排除的患者是需要的[3]。

1.3 基礎激素水平測定 全部病例在治療前于自然周期3~5 d或閉經期(B超檢查無優勢卵泡)晨空腹抽血,做放射免疫測定血清FSH、LH、E2(雌二醇)、PRL、T(睪酮)。Ⅰ組平均值為:FSH 8.90 U/L、LH 25.24 U/L、E2 139.07 pmol/L、PRL 0.45 nmol/L、T 3.90 nmol/L;Ⅱ組平均值為:FSH 7.80 U/L、LH 20.70 U/L、E2 153.74 pmol/L、PRL 0.54 nmol/L、T 4.00 nmol/L。兩組測定結果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4 觀察指標

1.4.1 基礎體溫(BBT)測定 基礎體溫上升0.3℃~0.5℃持續11 d及以上,示有排卵。若單相型,無后期升高的體溫曲線示無排卵。

1.4.2 B超檢查 月經周期第9天開始B超監測卵泡發育情況。排卵征象:優勢卵泡塌陷,體積縮小,輪廓清晰的卵泡無回聲區消失,盆腔內見少量積液。尿妊娠實驗陽性,探及胚芽及胎心搏動診斷為妊娠。未破裂卵泡黃素化(LUF)的證據:①B超提示BBT上升前卵泡直徑>15 mm,BBT上升后卵泡持續存在, 并繼續增大者;②BBT上升前卵泡直徑

1.4.3 宮頸黏液評分 于月經第9天起取宮頸黏液,觀察其性狀與結晶改變,每1~2 d 1次,采用Insler法進行評分。

1.4.4 血清孕酮(P)水平測定放射免疫測定黃體中期血清P值。 本實驗室P值≥12.1 nmol/L提示有排卵,12.1~34.5 nmol/L示黃體功能不足,34.0~63.00 nmol/L示黃體功能尚可,≥50 nmol/L則示黃體功能良好。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

Ⅰ組2例自然流產,ll組3例自然流產,自然流產率無差異。統計學處理,Ⅰ組妊娠率明顯高于Ⅱ組(P

2.2 兩組所有治療周期均未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Ⅰ組1例雙胎,Ⅱ組無多胎。在本院分娩8例,新生兒體質量2 600~4 000 g,未發現有新生兒畸形。

3 討論

3.1 多囊卵巢綜合征造成不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節功能紊亂, FSH相對不足以及異常的激素微環境,使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即停滯,導致多囊卵巢形成,并出現PCOS患者特征性的生殖內分泌改變[4],使患者排卵障礙。因此藥物治療的目的著重在于促排卵治療,CC為臨床上治療PCOS所致不孕最常用而有效的首選促排卵藥物,其副反應少,且價格相對低廉,但CC存在著排卵率高,受孕率低的缺點,約20%~30%的PCOS婦女存在CC抵抗,且妊娠率僅30%~40%,主要是由于其抗雌激素樣作用影響宮頸黏液及子宮內膜的發育不良,從而影響的運動及受精卵的著床,使妊娠率下降[5]。因此PCOS的藥物治療的方法有待改進。

3.2 中醫學雖無多囊卵巢綜合征這一病名,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主要是由于腎氣虛塤、沖任瘀阻或脾虛不孕、痰濕凝聚所致。治療上要攻補兼施、標本兼治。標實者先攻后補,以攻為主,溫通化瘀除濕;虛征明顯者以補脾腎為主,溫運脾腎之陽以化痰行滯[6]。從以上臨床資料可以看出用導痰種子湯與CC聯合治療PCOS,起到協同作用,提高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的妊娠率。而且不良反應少,經濟、實用、方便。以彌補CC之不足,從而明顯提高了PCOS單用CC治療的效果。

3.3 CC有抗雌激素作用使宮頸黏液變稠影響穿透,故本組宮頸黏液評分低的病例同時加用小劑量雌激素改善宮頸黏液,利于穿透。PCOS患者血中雄激素水平升高是引起無排卵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對T≥3.0 nmol/L的患者同時輔以低劑量的地塞米松,以抑制腎上腺功能亢進,降低雄激素水平,以提高療效。

3.4 這兩種促排卵方案都較為安全,而且方法簡便,但導痰種子湯加CC的促排卵方案更為有效,因此對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應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治療,我們認為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羅麗蘭.不孕與不育.人民衛生出版社,220.

2 司徒儀,揚家林.不孕征: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中醫臨床診治叢書,婦科專病.人民衛生出版社,411.

3 朱桂金.患者誘發排方案.實用婦科和產科雜志,2007:3.

4 多囊卵巢綜合征.婦產科學:252.

中西醫結合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慢性盆腔炎;中西醫結合方案;有效性;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8(a)-01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ake the validity and security of the sche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from our hospital in April 2013 to May 2015 accept ex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ere 11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r control group (55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5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otal rate and relapse rate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of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atients were 94.55% and 3.64%, compor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ake sche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icacy,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The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ion;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Effectiveness; security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發生的慢性炎性病變,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遷延難愈,且易反復發作,不易根治,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上應給予重視,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1]。為此,該文特從該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接受治療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方便抽取110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常規西藥治療及中西醫結合進行治療,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接受治療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方便抽取11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隱痛、腰部酸痛、白帶增加、經B超檢查見盆腔中有積液等,并將內臟嚴重疾病及近期手術患者排除。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人數均等的對照組(n=55)和觀察組(n=55)。對照組: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最大年齡患者為59歲,最小為35歲,平均為(50.65±0.43)歲。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最大年齡患者為60歲,最小為34歲,平均為(50.33±0.46)歲。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進行治療,給予患者4.0 g頭孢曲松鈉(國藥準字H20044457)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并將0.5 g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64338)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進行靜脈滴注,1次/d,7 d為1個療程。

觀察組: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西藥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中藥治療方法如下:①內服中藥:內服中藥采用當歸芍藥散加減,成分為:丹皮9 g,澤瀉、川芎、桃仁均為10 g、當歸、炒白術各12 g,茯苓、赤芍各15 g,炒白芍18 g,若出現腹痛患者,將白芍加量至30 g,以上中藥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服用,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增減藥方。

②灌腸法:主要由蒲公英、紫花地丁、紅藤、敗醬草、蒲公英各30 g,當歸15 g組成。對于伴有腹痛患者分別加10 g赤芍及香附;對于伴有組織增生患者分別加6 g莪術及三菱。以上藥物加水煎至100 mL。待患者排空大腸后,將煎至100 mL的中藥經導管灌入患者直腸15 cm處,灌腸后囑咐患者平臥,持續治療10 d。

③針灸治療:囑咐患者取仰臥位,取患者的氣海、關元為主穴,并取患者的三陰交為輔穴,采用0.30 X 40.00 mm分毫針進行直刺,行平補平瀉法,將針感擴散至整個腹部。隨后將艾條切成1 cm的小段,放在腹部氣海、關元處的針柄上,中間采用隔板隔開。將艾條點燃,以患者溫熱舒適為度。待艾條燃盡并變白后,將針拔出。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組和觀察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復發率。顯效、有效及無效三個指標可作為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評價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下腹疼痛、腰骶部酸痛癥狀消失,白帶性狀及量恢復正常,包塊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下腹疼痛、腰骶部酸痛癥狀緩解,白帶性狀及量得到改善,包塊縮小。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包塊大小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病情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方法

將該次臨床研究收集到的相關數據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及處理,治療總有效率及復發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當觀察指標對比P

2 結果

觀察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55%,而對照組為65.45%。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在停藥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隨訪,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為3.64%,比較較對照組3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盆腔炎作為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該病癥一般是由于經期衛生不良和產后感染所致,厭氧菌、傳播性微生物以及需氧菌為三大主要的致病微生物。若治療不當,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經久不愈,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響[2]。

左氧氟沙星及頭孢曲松鈉是慢性盆腔炎常用的抗菌藥物,其能夠增強抗生素的局部吸收濃度,殺滅病原菌,有效促進炎癥的消散、軟化粘連組織,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但由于慢性盆腔炎屬于慢性病,抗生素藥物不易進入病灶,長期使用時,易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產生耐藥性[3-4]。

中醫辯證認為,慢性盆腔炎屬“腹痛”、“帶下”等范疇,均由產后攝生不慎、乘虛入侵胞宮、阻滯氣機、氣血郁滯所致。經《諸病源候論?婦科雜病諸侯》中可知,陰陽過度則傷胞絡,風邪乘虛而入胞中,導致病情遷延難愈,日久耗傷正氣,同時還可致臟腑氣血失調,臨床應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濕為治療原則。經過大量研究表明,當歸芍藥散具有疏淤滯之血、散郁蓄之水的作用[5]。方中,丹皮、赤芍具有清瘀熱、破淤血的作用;茯苓、澤瀉、白術具有運脾勝濕、除水濕之氣的作用;當歸、白芍、川芎具有和血疏肝、益血之虛的作用。在治療盆腔炎過程中,白芍的用量可靈活運用,對于腹痛患者,在增加用量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增強其止痛效果[6]。

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藥灌腸治療,可有效使藥物直接到達病變部位,增強藥效,有效成分經腸壁吸收,能夠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方中采用的紅藤為治療腸癰的良藥,可起到清熱消癰、活血化瘀的作用;蒲公英為中藥中廣譜抗菌藥物;敗醬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現代研究證實,采用針灸可起到明顯的鎮痛、解痙及消炎的作用,通過在氣海、關元等處進行溫針灸,可起到溫通經絡、化瘀的作用[7]。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即注重西醫的對癥治療,又強調中醫的調理,可有效起到標本兼治,提高臨床療效,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復[8]。

經何錦妮等[9]研究學者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法在盆腔炎治療中的應用分析》一文中,將120例盆腔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可知,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較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的81.67%更具有優勢(P

總而言之,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具有顯著臨床療效,同時還可有效降低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肖玉鳳,李雪鵬,孫寶華,等.左氧氟沙星聯合甲硝唑輔助婦科治療儀治療慢性盆腔炎71例[J].中國藥業,2013,22(19):106-107.

[2] 崔媛,翟建軍,馮碧波,等.磷霉素氨丁三醇散聯合止痛化癥膠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3):1559-1561.

[3] 鞏向玲,李艷,趙學靜,等.黃藤素軟膠囊聯合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7):479-480.

[4] 唐衛華,柴進華,劉立奪,等.針刺合熱敏灸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3,41(6):109-111.

[5] 楊玉花.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7上旬刊):4454-4455.

[6] 吳學娟,馬立娟.紅藤大黃湯聯合抗生素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3):139-140.

[7] 孔熙.左氧氟沙星聯合替硝唑治療盆腔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14):1536-1537.

[8] 張艷秋.非淋菌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6):54-55.

中西醫結合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腎疾病; 研究思路; 方法

Abstrac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with a high mortality and case fatality, and multiplies the risk for complication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uge medical cost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with less adverse,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questions that we don't know well.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are: (1) enhance the study of optimized scheme for single entity; (2) accelerate the step of new drug exploitation; (3) augment the study of ac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KD; (4)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crude drug which is poisonous to kidney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ure; (5) utilize the systems biology to study the essence of kidney; (6) establish a guideline for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KD; (7) preach up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CKD, pay attention to mass screening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CKD.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K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carrying out the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Key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idney diseases; research design; methods

1 慢性腎臟病的危害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統計表明,慢性腎臟?。╟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占美國醫療人群的7%,卻占醫療預算費用總額的24%;終末期腎臟?。╡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費用為65 000美元,預計2010年美國用于ESRD的費用將高達290億美元[1]。目前我國尚無準確的CKD流行病學數據。據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區40歲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CKD患病率為9.4%[2]。據此推算,我國CKD病人將超過1億,ESRD病人超過300萬。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300萬ESRD病人中僅有6萬人接受腎臟替代治療。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統計,替代治療每人每年費用10萬~13萬元人民幣,僅這6萬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ESRD病人每年的醫療費用就高達60億~78億元人民幣,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療,醫療費用將高達3 000億~3 900億元人民幣。CKD患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超過150 μmol/L時,死于心血管并發癥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癥患者死于心血管并發癥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給患者本人造成終身遺憾。雖然ESRD目前無法治愈,但CKD還未進展到ESRD時,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去積極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勢與不足

中西醫結合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自然滲透的產物,存在于我國中醫院及相當一部分西醫院的醫療實踐中。許多腎臟病專家都在積極探索腎臟病治療的中西醫結合之路,如著名的腎臟病專家黎磊石院士開發研究中藥提取物雷公藤多苷,為臨床腎臟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藥物;陳香美院士獲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為IgA型腎病的中醫證治規律提供科學證據。他們是腎臟病領域中西醫結合的典范。中西醫結合在腎臟病領域有明顯的優勢并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困惑。

2.1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勢

2.1.1 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副反應 著名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專家葉任高教授指出:“中西醫結合要源于中醫,而高于中醫;源于西醫,而高于西醫。”這才是中西醫結合的目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所在。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在使用潑尼松、細胞毒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ngiotensionⅡ receptor blocker, ARB)等治療的同時,再結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藥湯劑等中西醫結合療法,其療效較單純中醫或西醫療法顯著提高。中藥還可明顯減輕大劑量激素引起的醫源性柯興氏綜合征副反應,減輕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引起的消化道反應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 中西醫結合一體化治療 中醫、西醫對疾病不同階段的治療,各有優勢和劣勢,中西醫結合能取長補短,使病人得到一體化的治療。如,IgA型腎病表現為單純性血尿時,西醫無特異性療法,中醫湯劑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表現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時,以小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較好的療效;在大量蛋白尿時,則以大劑量激素、ACEI加中藥湯劑、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療;出現細胞性新月體時,則以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出現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1、2期時,以中藥湯劑口服、中藥保留灌腸及中藥熏洗,同時配合減輕腎臟“高灌注、高濾過、高壓”的ACEI和ARB等治療;到尿毒癥期以替代治療為主,中藥配合改善營養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為輔。中西醫結合在疾病各個不同階段切入,各施所長才能得到最佳的一體化治療。

2.1.3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判斷疾病預后,提高治療敏感性 例如,腎病綜合征不同的病理類型都可以表現脾腎陽虛證型,而微小病變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好,預后好,局灶節段硬化的脾腎陽虛證對治療反應差,預后差。西醫診斷下的中醫辨證,提高了中醫對腎病預后的認識。

2.2 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2.2.1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方法還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盡管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腎臟病報道很多,但絕大部分都停留在專家個人的經驗和各自單位的臨床觀察,沒有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臨床試驗,其療效的客觀性很難確定。

2.2.2 療效機制不明 中藥的成分復雜,經過炮制、配伍、煎煮和體內代謝后,成分的變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藥很難用單一指標去考察其療效,作用機制不明。在中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西藥治療,其療效機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療效機制只能用“黑箱理論”去解釋。

2.2.3 行業內尚無《中西醫結合防治慢性腎臟病指南》 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無規可循,中西醫結合腎科醫生臨床診療缺乏權威的參考和指引,醫患安全性差。

2.2.4 基礎理論研究較迷惘 中醫學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其“證”的研究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中醫現代化的瓶頸。但目前對腎虛證等“證”的研究還沒有找到特異性的客觀指標,離揭示“證”的本質還有很大距離。

2.2.5 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 目前中醫臨床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特色的系統論思想指導實踐;西醫是以“還原論”為主導思想,以邏輯思維為特征,以實驗手段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手段來指導實踐[4]。中醫、西醫都是在各自的理論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還沒有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新理論的形成還有待漫長的時日。

3 中西醫結合防治CKD的思路與方法

3.1 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單病種優化方案的研究 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的報道很多,療效也比較好,但現在還沒有中西醫結合治療CKD的優化方案出臺。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已經開始資助中醫腎病臨床優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醫院王永鈞教授牽頭的11家醫院腎科參與的“CKD 3期中醫證治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陳以平教授牽頭的“中醫綜合治療膜性腎病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5]。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結果將為中西醫結合治療CKD優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鑒。另外,建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科技部門以及企業以各種形式支持中西醫結合腎病優化方案的研究,為編寫中西醫結合防治腎病指南提供證據,為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為行業診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腎病的診療水平。研究優化方案時,需注意以下問題:(1)為使臨床試驗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會公信度,請在臨床試驗開始前,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臺(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 WHO ICTRP)認證的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注冊。(2)為優化出最佳的方案,請在做優化方案時,先將專家的經驗在協作組內討論,并在協作組外征求中醫腎病專家、西醫腎病專家、腎臟病理專家、免疫學專家、藥理學專家、統計學專家、醫學經濟學專家、倫理委員會以及護理學專家的意見。優化方案制定后,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隨機盲法對照臨床試驗,客觀評價其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第一次臨床試驗結果出來后,針對臨床試驗存在的問題,將方案再優化再試驗直至優化出滿意的方案。(3)CRF應按原發病進行單病種優化研究。CRF是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征,病因不同,其進展的機制和速度不一樣,臨床療效和預后也存在差異。因此,CRF應按其原發病分類進行優化研究。另外,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和慢性腎小球腎炎也要按病理類型進行單病種優化方案的研究。

3.2 加強確有療效的新藥開發研究 目前已開發上市用于治療腎病的中成藥有雷公藤多苷片、腎炎康復片、尿毒清、腎炎四味片、黃葵膠囊等,但還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為了豐富臨床醫生治療腎病的手段,滿足臨床患者的需要,擴大中西醫結合方法在國際腎病界的影響,則需加強確有療效、安全的中藥新藥開發研究[6]。中藥新藥開發應注意以下問題:(1)臨床療效是新藥的生命,只有療效好且安全的藥物才會在醫療市場生存周期長,經久不衰;(2)組方藥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為藥味太多,工藝復雜,服藥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長期服用;(3)掌握新藥的最新分類,因新藥分類的不同,藥學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樣,請及時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上去查詢;(4)組方的藥物如果是沒有質量標準的地方藥材,要先制定該藥的質量標準;(5)中藥新藥臨床適應證必須為先確定西醫病名下的中醫證型,不能只有西醫的病名,沒有中醫的證型;(6)藥效學研究如果沒有公認的動物模型,自創的動物模型要有相關專家論證;(7)臨床試驗方案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試驗的指導原則》,若是該原則沒有的病種,臨床試驗方案要請相關專家論證;(8)對照藥的選擇,最好是同類最有效的中藥,沒有同類的中藥要選擇公認有效的西藥,對照藥是不同的劑型時要做雙模擬。

3.3 利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探索中醫腎本質的研究 中醫理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證”本質的研究是中醫現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腎陰虛證、腎陽虛證進行了環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環磷酸鳥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內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沒有找到中醫腎虛證的特異指標。系統生物學是由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等組成,通過生物信息學把基因、蛋白質、代謝產物及表型等橫向的研究結果整合起來,采用系統綜合的思路和手段從整體水平上動態地對一個集合體的存在特征、活動規律和相互聯系加以描述。中醫傳統理論最具特色的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觀”,與現代的系統生物學思路不謀而合[7]。以功能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為核心的系統生物學方法,將為中醫腎虛證本質的研究提供科學的手段。

3.4 加強中醫藥治療CKD作用機制的研究 中醫藥治療腎臟病的作用機制研究是目前的熱點,許多腎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腎病中藥復方或單味藥對腎臟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對細胞因子和基因的調節作用,為臨床尋找有效的藥物,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鑒于中藥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和多效應的特點,很難判斷有效或無效成分,也很難用單一指標考察其療效,對它的代謝途徑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療效機制還是用“黑箱理論”去解釋。所有的湯劑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藥都是每天吃3次。鑒于目前的技術和方法所限,這種研究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前面所述的系統生物學方法與中藥多成分、多途徑、多靶點和多效應的特征相吻合,但技術條件要求比較高,建議有條件的單位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去探討中醫藥治療腎病的療效機制,為腎臟病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

3.5 加強馬兜鈴酸等有毒中藥腎損害的機制研究 1964年,吳松寒等[8]報道了2例服用含關木通的藥物引起急性腎衰竭,隨后也有報道,但例數少,未引起重視。1993年,Vanherweghem等[9]發現9名婦女食用含中藥成分的減肥食品后出現腎間質纖維化,其中2例初診時已為ESRD,經對其藥物分析發現,減肥藥物含馬兜鈴酸,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國內諶貽璞教授等[10]也做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有馬兜鈴、天仙藤、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等。其他引起腎損害的中藥還有苦參、補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蒼耳子、枳實、白頭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樸、牽牛子、草烏、巴豆、使君子、土貝母等。腎損害表現為急、慢性腎衰竭及腎小管間質纖維化[11]。中藥腎損害已引起世界范圍內對中草藥安全性的懷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藥。其實這些藥源性腎損害除藥物本身藥理效應外,與劑量過大、使用時間過長以及不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藥有關。因此,必須研究可能引起腎損害的中草藥的產地、服藥時間、劑量和配伍關系,禁止確有腎損害的藥物如關木通、馬兜鈴等中藥及其制劑在市場上流通,進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腎損害的機制,尋找有效的防治方法,為臨床提供治療腎病安全有效的中藥。

3.6 組織編寫《慢性腎臟病中西醫結合防治指南》 西醫有美國組織編寫的《慢性腎臟病及透析的臨床實踐指南》。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開始組織中國中醫藥學界專家撰寫《中醫臨床指南》,希望該臨床指南既符合國際通用的疾病標準,又能體現辨證論治的中醫藥特色,成為標準化、國際化的中醫臨床實踐指導性文件,該工作目前還在進行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臨床證據不足[12]。建議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及中國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會牽頭,中華腎臟病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的中西醫結合腎病專家、中醫腎病專家、西醫腎病專家、腎臟病理專家、免疫學專家、醫學經濟學專家、統計學專家、流行病學專家、護理學專家以及衛生決策部門專家參與,對中西醫結合治療CKD比較成熟的病種,以病證結合的方式、公認的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對證據進行分級,為臨床醫生提供具有權威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醫結合防治CKD指南。

3.7 加大宣傳,重視普查,早期預防 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增加,醫療費用昂貴,但知曉率卻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沒有做過尿液檢查,腎臟有沒有問題一無所知。因此,2006年國際腎臟病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ISN)和國際腎臟基金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Kidney Foundation, IFKF)聯合倡議,將每年3月份的第2個星期四定為“世界腎臟日”,目的就是喚起全球各界人士對CKD的高度關注。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已經在媒體開展宣傳,舉行講座,組織普查,但還有待其他相關學會及政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加大宣傳,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并組織專業人士參與大規模尿常規普查。建議及早建立我國在臨床廣泛應用檢測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的方法,對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體檢者進行GFR評價;對高血壓病、糖尿病、痛風等引起繼發性腎臟病的因素及早進行預防;對已有腎臟病要積極干預治療,防止腎損害的進展;對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Chen XM, Wang HY.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for reducing the health hazard to people.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6; 45(6): 44144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陳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腎臟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減輕對國民健康的危害. 中華內科雜志. 2006; 45(6): 441442.

2 Zhang LX, Zuo L, Xu GB, et al. Communitybased screening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mong population older than 40 years in Beijing. Zhonghua Shen Zang Bing Za Zhi. 2006; 22(2): 677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張路霞, 左力, 徐國賓,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區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研究.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06; 22(2): 6771.

3 Wei LB, Ye RG, Luan T,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longterm effec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57 patients with repeated recurrent 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 Zhong Yi Za Zhi. 2000; 41(10): 598600. Chinese.

魏連波, 葉任高, 欒圖, 等. 中醫辨證配合治療成人常復發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57例遠期療效觀察. 中醫雜志. 2000; 41(10): 598600.

4 Sun ZT, Nie ZH, Deng CP.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Yi Xue Yu Zhe Xue. 2006; 27(3): 777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孫澤庭, 聶正懷, 鄧崇平. 中西醫結合的現狀與思考. 醫學與哲學. 2006; 27(3): 7779.

5 Chen YP. Development survey on study of nephropathy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7; 27(6): 554555. Chinese.

陳以平. 中西醫結合腎病研究的發展概況.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07; 27(6): 554555.

6 Wang G.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rospect of neph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4; 5(6): 360362. Chinese.

王鋼. 中醫腎臟病學研究方向與展望.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 2004; 5(6): 360362.

7 Liu Y. Thinking o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a Tai Chuan Tong Yi Yao. 2005; (1): 6466. Chinese.

劉源. 中西醫結合的思考. 亞太傳統醫藥. 2005; (1): 6466.

8 Wu SH. Two cases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duced by caulis hocquartiae. Jiang Su Zhong Yi. 1964; 10: 12. Chinese.

吳松寒. 木通所致急性腎功能衰竭2例報告. 江蘇中醫. 1964; 10: 12.

9 Vanherweghem JL, Depierreux M, Tielemans C, et al.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 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 Lancet. 1993; 341(8842): 387391.

10 Chen YP, Chen W.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Shen Zang Bing Yu Tou Xi Shen Yi Zhi Za Zhi. 2002; 11(1): 6366. Chinese.

諶貽璞, 陳文. 馬兜鈴酸腎病的研究進展.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2; 11(1): 6366.

11 Yuan L. Chinese medicine and kidney damage. Xin Yi Xue. 2005; 36(9): 542543. Chinese.

原玲. 中藥與腎損害. 新醫學. 2005; 36(9): 542543.

12 Liang WX. Problemssolving strategi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guidelin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8; 6(1): 1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中西醫結合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出血性中風;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126-01 中風又叫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是一種腦部缺血或出血性損傷疾病,發病率極高,具有一定的死亡率與致殘率[1],對民眾健康影響極大。中風主要分為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其中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相對欠缺。近年來,有學者嘗試將中西醫結合治療法應用于出血性中風臨床治療中,并建立完全的護理系統,為出血性中風患者預后效果改善提供了良好條件。本文選取60例出血性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探討了出血性中風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應用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按照治療與護理方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研究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為48-76歲,平均年齡對(66.5±2.4)歲,CNS評分為(20.4±5.4)分,Barthel評分為(29.5±2.4)分;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為45-75歲,平均年齡為(67.0±3.0)歲,CNS評分為(20.8±5.5)分,Barthel評分為(29.4±2.3)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行中西醫結合治療與臨床路徑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路徑小組成立:選取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組間臨床路徑護理小組,研究工作開展前,對小組人員進行知識培訓,爭取在小組內達成關于出血性中風臨床治療與護理方面的共識,便于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開展。(2)路徑方法制定:以出血性中風、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路徑、護理等作為關鍵詞,查找臨床治療與路徑護理證據,確定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與護理路徑方案。(3)治療與護理方法實施:向患者講解疾病常識,包括出血性中風發病機制、常見并發癥、臨床治療與護理注意事項等,提升患者疾病認知度,調整好心態;對患者中醫辨證施護,指導患者掌握康復方案,積極參與康復鍛煉,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及足下垂內翻等,掌握正確的擺放方法;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基于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針刺或按摩治療方案,每日定時實施臨床治療;為患者制定科學化食譜。

1.3 觀察指標: 統計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住院時長、護理總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數據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量資料記作(x±s)形式,計數資料記作百分數形式,分別行t、X2檢驗,用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參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進行本次研究療效評價: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2.0%(41/5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8.0%(34/50),研究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評量表評量患者護理滿意度: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6.0%(48/50),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為84.0%(42/50),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出血性中風一般指腦出血引起的昏迷、癱瘓,50歲以上高血壓患者多發,發病后患者多伴有頭暈、頭痛、嘔吐、昏迷、偏癱、發熱大小便失禁等。出血性中風患者出血量越大、出血面積越大,其中風癥狀越嚴重,大部分中風患者均伴有意識功能障礙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出血性中風關鍵在于降低顱內壓、抑制腦出血、增加腦組織供血、緩解腦水腫等[3]。實踐證明,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出血性中風過程中給予臨床路徑護理干預可以切實提升臨床治療效果,縮短患者治療時長,改善預后。本文統計結果顯示,出血性中風患者行中西醫治療結合臨床路徑護理總有效率高達82.0%,患者滿意度高達96.0%,患者住院時長明顯短于對照組常規治療與護理組。本文統計結果與文獻報道結果相近,提示出血性中風行中西醫治療與臨床路徑護理具有顯著的療效,醫療服務質量明顯提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蔣運蘭,吳倫卉,雷花,周群,胡燕,王艷橋.中西醫結合臨床路徑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護理效果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0,2(07):124-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田阳县| 托克逊县| 昌平区| 桦川县| 龙江县| 彰化县| 祁东县| 西乌珠穆沁旗| 水富县| 兴化市| 通山县| 临夏市| 太谷县| 莆田市| 乌什县| 遵化市| 当涂县| 焦作市| 武穴市| 定远县| 兰考县| 沙坪坝区| 澄城县| 白河县| 连山| 德江县| 南平市| 永修县| 吉林省| 滨海县| 武强县| 宣武区| 长岛县| 莱西市| 福安市| 延庆县| 彭州市| 龙口市| 财经| 麟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