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傷急救基本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現場急救;大學生;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2(a)-147-02
現場急救是在醫院外的環境下,“第一反應者”(第一目擊者)對危重急癥患者、意外事故受傷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初步緊急救護,以挽救生命、減輕傷殘和痛苦。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增快,人們社會角色的快速轉變,導致許多突發急、危、重癥或意外傷害事故發生在途中、工作場所、家庭等醫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現場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醫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為大學校園內的主體――大學生正處于身體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蓋,一旦發生意外事故,會造成很大損失,因此對其進行急救知識教育迫在眉睫。為掌握大學生對現場急救基礎知識的了解及認知情況,提高大學生現場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識,2007年2~11月筆者對某大學城內的非醫學專業學生展開了幾次調查與培訓,為在大學校園內普及現場急救知識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某大學城內在校生。該大學城擁有在校生約3萬人,年齡范圍18~22歲,平均19歲。在校大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對急救知識培訓熱情較高,通過問卷調查,普遍愿意積極參加急救知識培訓。我們隨機選擇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進行了以心肺復蘇為主的業余急救知識培訓,培訓學時為30學時。
1.2 方法
1.2.1 發放調查表通過網上調查及在各個院校面向學生發放《現場急救培訓調查、登記表》,對學生急救知識的知曉及學期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以及對急救知識知曉情況(其中包括是否了解當地急救電話;“第一目擊者”在心臟猝死發生現場,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識;是否能夠單獨進行心肺復蘇;是否了解常見外傷的處理及止血方法;已經掌握哪些急救知識,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識普及與培訓等)。在現場急救知識培訓及宣傳后再次發放問卷,了解培訓的效果。
1.2.2 網絡教學針對大學生的學習及專業特點,筆者有針對性地通過制作《現場急救技術普及教育》網絡課件,在互聯網上面對學生開放,內容主要有:現場急救的意義、心肺復蘇術(CPR)、心臟病突發、氣管異物、燒傷、軟組織損傷、骨折、中毒、外傷的急救;車禍、溺水、火災、地震、洪水等緊急避險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傷者搬運等現場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過文字講述、圖片講解及視頻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對學習者進行強化刺激;在該課件上,建立了一個急救知識論壇,方便學習者之間或與講授者之間的及時交流,以期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
1.2.3 現場教學由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急救知識的講解與演示,主要包括正規的心肺復蘇(CPR,2005版內容)、外傷的處理以及搬運傷者的培訓,培訓達10學時。
1.2.4 實習操作在有條件的學校選擇場地,安排學生進行急救現場實習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除顫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傷者搬運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師講解、示范,然后由學生操作,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分,對操作過程中的優點與失誤進行講評,并確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傳協助各學校制定突發應急事件事故處理預案,制定急救宣傳冊,分發給每個學生;在戶內外宣傳欄張貼急救宣傳材料,發放健康處方,通過校園vod視頻點播系統播放急救視頻光盤,普及急救知識。
2 結果
通過培訓前網上以及現場問卷的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 125份;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對該大學城內的在校生近兩年的教學培訓,再次通過網上及發放現場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 136份,通過統計分析得出數據見表1。
表1 某大學城現場急救知識知曉率(%)
從表1中可以看出,培訓前后,大學生的應急能力明顯提高。培訓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險的能力提高最大,達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較,轉運能力(53.01%)>外傷處理(50.02%)>猝死判斷(45.00%)>心肺復蘇(38.04%),培訓效果明顯。
在大學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訓的急救知識內容中,心肺復蘇列第一位,其次是外傷、交通意外搶救的方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90%的學生選擇了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參訓學生中,有95%通過了CPR、急救技術培訓、考核,能承擔現場急救員的職責。
3 討論
1989~1996年美國青少年每年死于突發心臟驟停的例數上升10%左右, 15~34歲的年齡組中,心臟猝死的例數從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長了10%[1];另有資料顯示,猝死占總死亡人數的15%~32%,心臟性猝死占50%以上,年輕人猝死以心肌病為主,70%猝死在醫院外[2]。
據哈爾濱醫科大學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于波在第13屆中國心律學高峰論壇上介紹,目前我國心臟驟停救治率僅為1%,而美國在公共場所安裝了AED(人工心臟除顫器)的地區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救治成活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心臟驟停后,大腦耐受缺氧的時間為4 min左右,每延遲除顫1 min,復蘇的成功率會下降7%~10%,最佳急救時間是在發病、受傷后的幾分鐘到1 h,有“白金10分鐘”與“黃金1小時”之說。因而在發病或受傷者現場的“第一目擊者”(又稱作第一反應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是挽救傷病者生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會大力推廣普及急救知識,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發生意外傷害時能夠采取緊急而正確的急救措施,減輕傷害,為院前急救贏得寶貴時間,真正降低急重傷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學生是大學校園內的主要群體,走出校門后,將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年輕,文化程度較高,樂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衛生保健知識的強烈需求和能力,同時,校園內也容易發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識;筆者對其中360人通過網絡教學、現場教學、見習和實習,進行現場急救培訓,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筆者認為,根據大學生這個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急救培訓方式,特別是網絡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對于在其他人群進行現場急救培訓模式的探討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北方網.小心:青年心臟猝死率上升[OL].health.省略/system/2002/01/03/000234503.shtml.2002-1-3.
[2]計達,陳威.青少年猝死成功救治1例[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6,3(4):1372.
[3]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現場復蘇情況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5:309-310.
1.加強領導,統籌安排全民急救知識培訓。建議政府把開展全民急救知識普及教育,列入科普工作計劃,將提高自救互助能力的普及率作為工作重點來抓。政府有關部門明確職責,科技部門制定詳細方案,教育部門把急救知識編入教材,衛生部門提供師資力量和組織培訓,新聞媒體負責宣傳報道,財政部門安排資金等。通過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推進急救知識普及教育。
2.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識。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和電視、報紙等媒體,對社會公眾開展廣泛的急救常識宣傳,指導群眾以科學態度對待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緊急情況,提高民眾的自我急救意識和能力。
3.統籌協調,發揮部門合力,實現規模化培訓。利用鄉、社區急救資源,發揮醫藥人員的優勢,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急救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活動,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性急救知R宣傳培訓工作,使廣大群眾了解急救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時實施急救行動,營造“人人關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參與急救”的新局面。建議教育、住建、交通、文化、衛生、旅游、電力、礦山等相關部門,將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列入職業培訓內容,并將此項工作作為相關部門目標考核內容之一,提高對應急救護工作的思想認識。
4.建立和培養熱心于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隊伍。確定重點培訓對象警察、列車員、船員、消防員、教師、出租車司機、民航賓館服務人員等。由于上述人員遇到突發危重傷病員的機會較多,所以對此人群重點實施基礎救護培訓。同時以社區為依托,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訓制度,把普及和宣傳急救常識作為社區的一項日常工作。依據國際公認的基本培訓綱要和2005年最新國際指南,著重普及群眾性自救互救知識與現場急救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復蘇的ABC操作方法、外傷現場急救四大基本技術,以及家庭常見急癥的應急處理等。
5.學校開設急救課。加強對大、中小學生進行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根據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建立和完善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課程體系,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急救常識、簡單傷口處理、校園急癥救護、校園意外傷害救護、創傷救護、心肺復蘇和災害與突發事件逃生避險等。
6.加大應急救護培訓經費投入力度。建議政府將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以支持和保障應急救護培訓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 目的 探討成功搶救胸部外傷的護理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間我院門診急救的胸部外傷患者18例,對其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包括基礎護理、生命體征觀察、并發癥防治以及心理護理等在內的綜合性護理干預。結果 康復出院16例,死亡2例,有效率達87.5%。結論 建立急救護理程序、積極搶救休克、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全面而得當的護理、積極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搶救護理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 胸部損傷;護理
胸部外傷是外科常見損傷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胸痛、煩躁不安、胸悶、氣促、發緝,同時有心率、心音、血壓、呼吸和胸廓等異常改變。在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胸部損傷發生率逐年增加。對嚴重胸部外傷患者快速、準確的急診處理及轉運途中的強化監護至關重要。我們于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間對我院門診急救收治的胸部外傷的18例患者,制定急救護理程序,完善搶救措施,為急救醫師的診斷以及處理提供了很好的基本保證。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22~68歲,平均41.5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9例,高處墜落2例,銳器傷3例,鈍擊傷2例,墻體倒塌傷1例。開放性損傷8例,閉合性損傷10例。
1.2護理方法制定急救護理程序,完善搶救措施,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心理溝通,以迅速準確的判斷,及時解除了威脅病人生命的癥狀,保證了病人呼吸、循環的穩定,為急救醫師的診斷以及處理提供了很好的基本保證。對其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包括基礎護理、生命體征觀察、并發癥防治以及心理護理等在內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和護理指導。
1.3.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和指導后,康復出院16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心臟刀刺傷,1例死于外傷致肝靜脈破裂出血過多。有效率達87.5%。
2.護理干預體會
2.1建立規范化的急救護理程序 有計劃做好協調工作,默契配合,形成護士圍著病人轉的工作模式,將坐等處置轉變為主動為病人提供服務的整體護理,邊救治邊通知 有關科室以保證病人通過這些科室時不受任何阻力,縮短輔助檢查時間,使搶救節奏加快。按流程實施穩健有序的救治,縮短了創傷病人在急診科的有效搶救時間。
2.2生命體征的觀察護理密切觀察意識、呼吸、心率、血壓、中心靜脈壓、脈搏及尿量變化。觀察有無胸部開放性傷口、皮下氣腫、氣管移位、肋骨骨折,觀察呼吸運動是否對稱,有無反常呼吸,需進一步判斷有無其他臟器復合傷。并做好血常規、動脈血氣分析等監測。嚴重胸部外傷因胸腔出血或有復合傷易出現休克。休克患者取平臥位,立即吸氧(4~6 L/min),迅速建立各項監測,隨時觀察神志與生命體征變化,采取相應措施。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在輸血前先快速輸入平衡液或血漿代用品。以便在備血期間短時間維持有效的血容量。
2.3保持呼吸道通暢保障有效通氣、改善缺氧迅速接診,估計傷情,將患者安置于搶救室,取頭高斜坡臥位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迅速有效地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嘔吐物、凝血塊,解除呼吸道阻塞,給予流量吸氧(6 L/min以上),建立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監測。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注意有無出現反常呼吸、口唇及肢端是否發紺,積極糾正缺氧。對嚴重呼吸困難或呼吸衰竭者立即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充分氣道內吸引,保持呼吸道通暢,呼吸機輔助通氣,準備好搶救物品。
2.4預防肺部感染的護理 胸部損傷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和呼吸功能嚴重受損,機體抵抗力差造成細菌繁殖,出現氣道阻塞,分泌物排出困難,進而發生肺不張,肺部感染[2]。由于胸部外傷、肺挫傷、肺葉切除術后、手術時對肺臟的牽拉擠壓以及麻醉劑刺激使貓膜纖毛活動降低等原因,使痰液分泌增多和貯留,加上患者胸部疼痛,咳嗽、咳痰能力較差,易使肺部感染及肺不張。因此,做好呼吸管理在胸部外傷患者治療中占有重要位置,要經常改變患者的臥床姿勢。護士要協助患者定時翻身和叩打振動胸背部,用雙手固定胸廓,以保護胸部傷口,減輕傷口疼痛,促進痰液咳出。超聲霧化吸人每4~6 h做1次,霧化用藥:慶大霉素8萬IU,。一糜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5 mg,每次霧化吸人15 min后即協助患者坐起,輕叩背部,使痰液咳出。
2.5心理護理干預由于導致外傷的原因是個意外,病人無思想準備,精神負擔重,又因一些檢查帶來的痛苦,使患者感到恐懼甚至絕望。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鼓勵和安慰病人,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還要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病人因病情危重住入監護病房對于家屬是一項極的沖擊。家屬對醫院環境和工作人員的不熟悉、對治療過程的不了解、對疾病預后的不確定以及面對失去親人生命的威脅,會感到無助、害怕,因而焦慮增加。在與病人家屬接觸和溝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其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因素,采用恰當的方式,靈活掌握,從而真正提高工作質量,提高病人及家屬的滿意度。
2.6健康指導 教會患者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并督促和協助患者咳嗽和深呼吸運動,促進肺功能的恢復。若痰液粘稠不易咯出時,加強胸部體療,并每日2次給予超聲霧化吸人,促進痰液的排出。遵醫囑正確及時給予抗生素和支持用藥,預防和控制肺部感染,以促進肺的早日復張。
4.小結
嚴重胸部外傷多由意外事故造成,起病急驟,病情重,醫護人員應忙而不亂,技術熟練,采取緊急有效的措施,保證患者得到及時處理。為了確保院內轉運的安全,醫護人員要認真評估轉運的必要性、危險性,充分評估意外,準備好轉運途中所需儀器及藥物,合理安排人員隨行,轉運過程妥善處理緊急需要。創傷護理是以整體護理為指導,以熟練的搶救技能為基礎,以提高搶救質量為目的的全程護理負責制。精心合理的護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
參考文獻
[1]黃春蘭.個性化護理用于胸部外傷患者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7):2435-2436.
【中圖分類號】 G 479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9-1114-02
【關鍵詞】 安全;健康教育;知識;態度;學生
大學生是建設祖國未來的主力軍,他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與否,不僅是保障他們在校正常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基礎,而且也必將影響到祖國今后的發展和強盛。然而,近些年來校園頻發的傷害事件,不僅給當事學生及其家庭帶來永久的傷痛和遺憾,也深深顯露出大學生應急避險的意識和能力的缺乏,體現了在高校開展應急避險教育的必要性。一些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應急避險教育的重要性,從理論和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1-3]。
當代大學生應急避險的意識和能力如何?大學具有開展應急避險教育的條件嗎? 開展應急避險教育應該選擇怎樣的途徑? 應急避險教育包括哪些內容,又該如何評價該項教育的成效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高校開展應急避險教育必須思考的。該文通過在高校開設《意外傷害現場急救》公選課,將課堂知識講授和實踐操作等作為改善大學生應急避險能力的干預手段,并結合了解教育效果的考核分析,對高校開展應急避險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研究,以期為高校普及應急避險教育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海南師范大學和海南大學中隨機抽取2 500名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同時從海南師范大學中隨機抽取60名通過學校選課網自愿選報《意外傷害現場急救》公選課的學生為實驗研究對象。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通過自行設計的20道急救試題,急救知識題涉及溺水、火災、動物咬傷、燒燙傷、氣道梗阻、扭傷等現場處理,急救技能題則圍繞考核心肺復蘇術、四項技術的核心要領,分別在課程教育前后對學生進行無記名考核。隨機發放問卷2 500份。問卷內容包含急救意識、急救知識的來源、急救能力、急救知識的需求等。回收問卷2 015份,回收率為80.6%;有效問卷1 795份,有效回收率為89.1%。
1.2.2 實驗干預法 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操作等對選修《意外傷害現場急救》公選課學生實施教育干預,并對隨機抽取的60名實驗研究對象進行教育干預前后效果的觀察與分析。運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學生教育干預前成績平均分為41.58分,教育干預后平均分為81.00分,教育干預前、后的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352,P
3 討論與建議
3.1 高校開展應急避險教育的必要性
3.1.1 社會發展趨勢的需求 根據意外傷害流行病學調查,我國每年因意外傷害死亡的約70萬人,占全部死亡人數的11%,死亡發生率位居第4 [4]。在這類死亡人群中青少年又占有較大比例,實屬高危群體。意外傷害巳成為青少年致傷、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國應急避險教育非常薄弱,公眾的急救觀念滯后,傷害現場往往“坐以待醫”或“胡亂作為”,失去了現場救護的最佳時間。調查發現,傷害死亡者中大約有一半死于事發現場,主要是由于現場救治、搬運不當,后送延遲等因素導致的不必要后果,而其中約1/3是可以避免死亡的[5]。依據傷害的三級預防原則,在傷害前采取措施使傷害不發生或少發生,以及在傷害發生后的及時自救互救,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傷害的死亡率和致殘率[6]。
公眾急救能力的普及程度實際體現了一個國家現代文明發達程度。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并積極推行公眾急救知識的培訓,美國的西雅圖每3人中就有1名急救員,新加坡每5人當中就有l名急救員,而我國的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率不超過1%。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應急避險的教育實踐,不但可在校期間減少自身傷害的發生,而且在步入社會后可以向公眾傳播急救知識,有利于提高我國公眾的急救水平和我國院前急救事業的發展。
3.1.2 大學生應急避險能力現狀 相對當今社會意外傷害事件頻發的現實,我國在校大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現狀更令人堪憂。本次調查發現,雖然部分大學生曾經在電視、網絡、報刊雜志、親友交談等多種途徑獲得過急救知識,但普遍沒有接受系統的、有組織的專門急救知識教育和培訓,零散的知識、模糊的記憶、脫離實踐操作的理論造成大學生在傷害現場的救護知識與能力偏低。如問及傷害事件發生后,對在救護車到達現場前會采取什么措施: 7.8%只會等待;有23.2%會觀察病情,但束手無策;有70%聲稱會采取簡單的現場救護措施。但當進一步問及對一個肢體大出血的病人如何進行止血,有58.6%回答不知道,有64.9%不知道如何對骨折的病人固定,84.7%不知道胸外按壓的正確定位。而對腳踝扭傷這種常見運動損傷的即刻處理,50.1%的學生認為應按摩或熱敷傷處以便好的快些。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大學生并不真正具備傷害現場的自救互救能力,而在過往的教育中,缺乏系統、規范、有效的應急避險教育,應該是造成大學生應急避險能力偏低現狀的主要原因,而今高校教育應該有更多責任和義務去改善此種現狀。
3.1.3 大學生自身迫切需求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青年時期,比較兒童、少年和老年人,他們在體能、精力上占有優勢。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他們都希望能夠自救,并能為他人提供一些幫助,而這些只有運用正確的逃生救護辦法才不會留下遺憾。本次調查證實,雖然大學生急救能力較差,但對學校應急避險教育的需求和興趣都非常高,渴望學習一些基本的醫療知識,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如在問卷調查中,認為學校開展應急避險教育非常必要和必要學習的高達84.5%,覺得沒什么用處的只有5.1%;對參加學校應急避險教育表示很有興趣和有興趣的占81.3%,沒興趣的僅占2.1%。
3.1.4 相關政策依據 應急避險教育是減災知識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2009年國務院發表《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中提到要“開展減災普及教育和專業教育,加強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提高公民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7]。其實,我國教育部及衛生部早在1990年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中指出,學校應當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8];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逐步做到按教學計劃上好體育與健康教育課[9];在中國/WHO健康促進學校合作項目考核標準中,要求學校“有急救政策和實施計劃”,強調“有計劃地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急救培訓”[10]。可見當前大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現狀,只能反映相關政策在高校沒有得到應有的貫徹,如今高校強調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無疑應當高度重視應急避險教育,并使該項工作步入正軌。
3.2 高校開展應急避險課程的可行性
3.2.1 課程的對象特點 課程對象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富有青春活力,思維活躍和求知欲強,又往往是社會交往的主要參與者,一旦他們掌握應急避險的知識和能力,就能成為現場自救互救的主要實施者。本次調查發現他們對學校開展應急避險教育懷有極大的熱情,83.8% 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僅6.3%的學生表示不會參加。
3.2.2 課程的設計 雖然不少學校并不忽視開展應急避險教育,比如利用專題講座或選擇特殊日子張貼掛圖、發放資料進行宣傳等,可是采取這些教育形式僅憑說服、告誡等手段提醒大學生規避危險,卻缺乏學生的直接參與和實際演練。這種教育的結果使大學生只能盡量回避潛在的危險,而對于無可回避的傷害局面并不能主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減輕傷害和降低傷情,同時,反復而單一的宣傳容易使大學生熟視無睹,并不會意識到其重要性,應急避險教育也就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3.2.2.1 明確課程性質 目前,在高校采用選修課形式開展應急避險教育不失為一個好途徑。因為高校具備整體教育優勢和充足的教育資源,只要有合格師資、一定的教學實施條件及學生需求,即可以開設為公共選修課程。而對畢業后有可能從事教育、接觸高危險工作或管理高危工作的專業,比如中小學教育、體育、警察、交通等相關專業應設置為公共必修課。
3.2.2.2 制定課程目的和任務 應急避險課程目標和任務是:幫助學生提高現場急救意識,牢固掌握最基本的避險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識,以及最關鍵的初級急救技能,從而增強在遭遇突發災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時的應急、應變能力以及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傷害引起的傷殘率和死亡率。
3.2.2.3 精選課程內容 作為課程教學,其教學內容應精簡,并把理論講述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課程內容主要應包括現場救護概念、黃金救命時間、心跳驟停的現場急救――心肺復蘇術和創傷救護的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基本技能,以及涉及地震、雷雨、火災等事故現場的逃生與救護和生活中常見意外傷害的緊急處理。本調查發現,學生對不同傷害關注程度有所不同,也側面體現了不同傷害的發生概率高低,其中運動損傷、交通事故、昏倒、燒燙傷、動物咬傷等較為多見。因此,各學校并可根據學生普遍需求及地域不同,對相應內容進行側重或補充。
應急避險教育屬于一門講究實踐操作性的課程,除了理論講授以外,更多的應該進行實際操練,讓學生掌握相應技能,學時分配上理論與實踐的比例最好在1∶3,并通過一些綜合模擬演練,發現細節問題、強化所學、提高學習興趣,或者與醫院急救單位聯系見習體驗;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可好出臺有關大學生應急避險能力的強制性規定,并將其納入到高校評估體系,同時對高校開展應急避險教育提供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持;各高校的應急避險教育應盡快建立統一、規范的課程設置,明確適宜的教學大綱、教材和考核辦法,培養穩定的師資隊伍,提供足夠的教學設備,才有利于應急避險教育合理、有效、長期的開展;應急避險教育應從新生入學起就開始安排。在課程學習后,可以利用講座、發放宣傳冊等形式進行補充,尤其應重視每學期不定期安排急救技能的復訓、逃生與救護演練等,提高大學生相關技能的熟練程度和救護的自信心;國家也應盡快出臺相關立法,為傷害現場的施救者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明確規定救護者只要出于善意、得當的救治就可免除因救治行為給病方帶來的各種傷害責任,以消除國民在學習和施救時的顧慮,來挽救更多的生命。
4 參考文獻
[1] 姚建軍,黃武,龔衛華,等.湖北省大學生急救能力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003,22(2):181-182.
[2] 費國忠,蔡曉峰,劉藝林.急救中心和高校聯合開辦自救互救選修課的經驗總結.中國急救醫學,2001,21(11):676-677.
[3] 姚金蘭.某高校非醫學類專業大學生傷害的救護培訓效果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2):11-12.
[4] 王聲,池桂波,汪寧.傷害流行病學.預防醫學文獻信息,2002,8(4):505-512.
[5] 張軍根.大學生急救技能培訓現狀與對策研究.杭州:浙江大學,2008.
[6] 李志義,郭祖鵬.我國傷害預防與控制的現狀.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2):181-183.
[7] 國務院.《中國的減災行動》白皮書[EB/OL][2009-03-05]. 省略/zwgk/2009-05/11/content_1310227.htm.
[8] 教育部.學校衛生工作條例.[EB/OL][2009-03-05]. moe.省略/jyfg/wsgz.htm.
[9] 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EB/OL][2009-03-05]. moe.省略/wenxian/04.htm.
關鍵詞:急救;綠色通道;護理
急救綠色通道的開設越來越普及,在現代急診救治特別是重癥急診救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院急診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急救綠色通道運行過程中,接診57例,成功救治55例,現將急救綠色通道運行中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接診57例中,顱腦外傷5例,胸腹腔臟器損傷10例,骨折18例,嚴重燒傷3例,多發性、復合性外傷2例,有機磷農藥中毒2例,毒蛇咬傷1例,心肌梗塞3例,腦血管意外4例,哮喘4例,宮外孕2例,氣道異物2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
1.2 救治結果 接診的57例患者中,55例患者救治成功,2例死亡。救治過程中未發生護理意外,綠色通道暢通度沒有因護理人員的護理和調度配合而受阻,護理結果滿意。
2護理特點
2.1盡量縮短有效搶救時間(患者接診至實質性搶救時間) 本組病例有效搶救時間(35.5±12.3) min;統計未經過急救綠色通道搶救患者60例,有效搶救時間為(81.2±15.7) min。兩者相比P
2.2護士承擔的工作量增加 急救護士護理時間縮短,但護理內容增加,除了要完成急救常規護理工作外,還需要密切配合急救醫師和其他急救人員保持急救通道的暢通,通知后方準備好有效搶救人員和設備、藥品等。
2.3需熟練掌握綠色通道流程及基本操作技能 要做到人人熟練掌握綠色通道流程及具體操作方法;同時,加強門診護士對相關理論及操作進行培訓,并對基本操作技能進行考核,要求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并不定時抽查急救技能的掌握情況及相關的應急預案,從而加強門診護士識別患者病情變化及應對突況的能力。
2.4護理技術和溝通能力要求提高 因為救治速度和有效性提高,相應的護理技術操作必須快速而精準;同時在和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中要做到語言簡練易懂,重點突出,醫護人員的救治意圖突出。
2.5反應速度增快,整體要求提高 通過急診通道進行急救的患者由急診護士護理的時間明顯縮短,但在短時間內要完成有效靜脈通道的建立,氣道管理,生命體征的監測并及時向醫生報告病情的進展,明確醫生的救治意圖,對患者的病情和救治工作的全方位把控要求提高。
3討論
急救綠色通道是要保證急救的"時效性"和"整體性"[1],各類急救必須爭分奪秒,在短時間內救治患者生命是根本,關鍵是在傷后1 h內。London等[2]提出傷后lh是挽救生命、減少致殘的"黃金時聞",lh內快速轉運至醫院進行有效急救對挽救生命起決定性作用。我們統計的數據顯示,進入急救通道的患者有效搶救時間在35 min,明顯較普通急救時間短,這其中與護理人員的反應速度、護理技術的熟練程度、工作協調能力等是緊密相關的。
護理人員的反應速度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參與綠色通道的急救團隊中的每一位醫護人員工作期間要隨時有急救意識,始終牢記一個"急"字;其次要準備好急救設備和藥品,經常性檢查設備和藥品是否達到備用標準,是否處于良性運行狀態;對急救程序的熟悉程度也是快速達到有效急救的重要影響因素;團隊的配合熟練度需要經常演練,做到配合默契[3],并逐步將前述各項要求形成制度和習慣。
工作協調能力的提高在平時工作中就應注意訓練和積累。首先要在急救轉運過程中快速判斷出能對患者進行有效救治的相關科室;其次要牢記常用急救科室的聯系方式,平時要注意多與相關科室進行溝通,交流快速救治經驗,與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和默契。
參考文獻:
[1]姚元章,張宇,孫士錦.急救綠色通道在嚴重創傷早期救治中的作用[J].中華創傷雜志,2008,24(4):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