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學的歷史背景

大學的歷史背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的歷史背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的歷史背景范文第1篇

但是當我到達北京工業大學的校園時,我發現一撥既放松又友好的同學正在等我,如果這是平時上課的日子,這點兒他們可能都在學習呢。我們先去了王澤同學的土木工程系,當看到那個巨大的實驗室的時候,別的同學也不由得像我一樣舉起相機咔嚓,說實話他們以前也沒來過這里呢。

王澤,22歲,土木工程專業

問:你會在這個巨大的實驗室里建模型什么的嗎?

答:這些實際上是測試材料強度和承重力的機器,它們估算作用于這些鋼材和混凝土上的壓力,比如地震或其他形式的壓力,那兒有一個測試地下水管材料抗壓性的儀器,我們系在全國排名前十。

問:國內基礎設施抗壓性的標準怎么樣呢?

答:我聽說是在國際領先的。

問:這些機器平時4點的時候會開著嗎,它們會怎么響的呢?

答:您的意思是?

問:比如,會不會發出“嘣嘣嘣”的聲音?

答:對,就跟這差不多。

問:你覺得這些機器美嗎?

答:不覺得,工程師又不是藝術家。

問:好吧,你看著這個機器的時候,能理解它們是怎樣工作的嗎?

答:當然,一旦你理解了這些材料是干嘛用的就很簡單了。這個機器哪里都能用上,橋梁、大樓,還有你的家。

我們到訪的下一個系是商學院,王曉凡同學 ,22歲,她的專業是信息系統管理。

問:你可以給我看點什么呢?貌似商學專業特點很難用照片呈現。我們來的時候,你們中有人告訴我圖書館對大部分同學來說是最重要的地方,卻總是沒地兒自習。

答:是的,我們通常就是坐在教室里,沒啥可看的,這是整個校園最無聊的教學樓了么?哦!說這個我可得小心,系主任剛剛走過去!

問:在商學院,我猜大家會把他看成“CEO”吧?從你們學院畢業的同學大部分會做什么?為大公司工作么?

答:什么都做。我現在正在學校人事部實習,幫他們做管理系統。

問:你以前是英語協會的主席,你們的英語都說得這么好,這里很多學生畢業后出國嗎?

軟件學院的田濟源(采訪那天正趕上他生日)說:是啊,相當部分是這樣的,有20%吧?這里還有許多留學生,大部分來自歐洲,也有來自韓國和非洲的。我們因為是北京市市屬高校,不像清華和北大那樣有那么多留學生。我們學校北京生源的比例相當高,快70%了,但是我是從黑龍江來的。

問:你下午4點鐘一般做什么呢?

答:我通常都在玩游戲。

問:你學了個好玩輕松的專業啊!

答:實際上游戲就是我的專業,所以我幾乎所有時間都在玩游戲,這不是因為我玩游戲上癮了或怎樣。

問:哦,玩游戲上癮在你的專業學習里算是個事兒嗎?

答:當然,對我們來說,那可太糟糕了,所以我們學院的同學都會比較小心。前不久有個同學因為覺得壓力太大整天沉迷游戲,最后不得不退學,大家還討論過這事兒。

問:所以4點的時候如果你在玩游戲的話,很難講是為了好玩還是為了學業?

答:也許兩者都有吧。

我們走過藝術系,建筑系和外語系的大樓,在那里我們和侯安琪(22歲,來自廣東)討論社會學。

問:我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尤其它在中國的實踐情況。學校有一些中國的社會學課程嗎?你會讀很多國外的社會學家的書嗎?

答:是的,我們會讀一些社會學著作比如皮埃爾·布迪厄的,馬克思·韋伯的。社會學在中國的歷史大概也就50年吧,真正發展得比較好也就20多年。這是個非常有用的專業,畢業后的就業范圍也很廣:公司、學校、社會機構等等。你學所有的東西,當然,也可以換句話說,你沒學任何東西。

問:你覺得自己畢業后會做什么呢?

答:如果要想既有時間又有自由,那就最好讀個博士呆在研究機構里,或者干脆出國。所以我想我會選擇(出國)那條路吧。我想要一份有自由時間的工作,那樣我就有時間在我的重金屬樂隊里打鼓。

我們坐電梯上到10樓,那里有很多學生仍然在教室里干活。

林鈺瓊也來自廣東,她說對建筑系的同學來說,教室門是永遠開著的,因為他們經常要刷夜做設計。

問:好像你們是這個學校最忙的一群人啦。

答:對呀,建筑系的教室就是我們的生活空間,你會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這兒。這里沒有作息時間限制,有時候晚上12點宿舍門關了,我們就在教室里將就睡會兒。

問:睡著的時候會覺得雕塑和作品在你們身邊晃悠么?

答:會呀,我們大都會把沒完成的作品留在教室里。

問:真的?你們真辛苦啊!你們的設計靈感從哪里來呢?北京有哪些建筑是你們特別欣賞的?

答:呃……很多著名的國外建筑師的作品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們會說是他們最好的作品,像扎哈·哈迪德設計的銀河SOHO和雷姆·庫哈斯設計的CCTV新大樓。

問:你們的奧林匹克體育館怎么樣?當然奧運會的時候你們還沒上大學呢,現在已經有很多變化了。

大學的歷史背景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 突顯 閱讀 漢英翻譯 寫作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034-02

1 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朝著國際化的方向邁進,教育部對大學英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將對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題型作局部調整,其中快速閱讀理解調整為長篇閱讀理解,原單句漢譯英被調整為段落漢譯英;原復合式聽寫調整為單詞及詞組聽寫,要求考生在聽懂短文后用所聽到的原文填寫空缺的單詞或詞組,這無疑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探討圖形/背景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2 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思想

圖形/背景理論最先由丹麥心理學家Rubin提出,接著完型心理學家對知覺及描寫空間組織方式進行研究時發現,在觀察周圍環境中的某個物體時,人們通常會把焦點鎖定在該物體上,而把周圍的環境作為襯托的部分,這就是凸顯原則。因此,圖形指的是認知概念或感知中注意的焦點部分,背景即為彰顯圖形而作為陪襯的那一部分[1]。完型心理學認為,知覺場總是被分成圖形和背景兩部分:圖形這部分知覺場具有高度的結構,是人們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則是與圖形相對的,細節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們看某一物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圖形,故稱之為圖形/背景分離原則(figure/ground segregation)[2]。

Rubin著名的“臉/花瓶幻覺”圖(The face/vase illusion)證明了知覺凸顯:

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如果以白色為背景,黑色部分很容易被看成一只花瓶;如果以黑色部分為背景,白色部分即可看成兩個人的臉部側面圖。人們通常無法同時看到臉和花瓶,這就是圖形與背景分離的特點。根據完型心理學的觀點,圖形的確定應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則”(Priciple of Pragnanz),作為圖形的物體一般是有完型特征的,小的,易動的或運動的。例如,當描述一幅畫掛在墻上這樣的情景時,我們總會把畫作為圖形,把墻當作參照點即背景,因為相對墻面來說,畫的體積或者大小均要小些,這就解釋了英語中為什么人們只會說:(1)The picture is on the wall或(2)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值得注意的是,為什么我們通常不用(3)The wall is under picture來表達上述場景呢?基于該問題,Talmy給語言中的圖形和背景分別列舉了定義特征和聯想特征[3]。匡芳濤和文旭在其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補充,如下表所示:

在確定圖形和背景時,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定義特征,聯想特征只起輔助參考的作用[4]。如果在確定圖形和背景過程中二者發生沖突時,聯想特征應服從于定義特征。此外,在確定圖形和背景過程中,也許有一個或幾個聯想特征同時起作用。上表的這些特征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很多有關圖形和背景的語言現象。

3 圖形/背景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3.1 圖形/背景理論與閱讀理解教學

著名語言學家盧布姆曾經指出,“讀者憑借自己具有的背景知識,通過語言活動達到對所讀材料的理解,然后把信息應用到新情況和實際中去,再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分析;然后進行綜合和推論,最后對作者的觀點和寫作態度進行評估。”由此可見,閱讀理解絕對不僅僅是一種純語言活動,而是一系列思維、判斷、認知和理論等彼此關聯的綜合過程,其中背景知識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閱讀者所具備的語言知識是基礎,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越多,理解就會越深刻,越準確。例如,在理解(4)“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初讀此句時,學生會一頭霧水,不理解老師(teacher)與粘土(clay)是如何聯系起來的。這時,輔助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就可以突顯出原句中學生不明白的信息。根據《圣經》,人類是上帝用粘土創造出來的。上帝對著粘土吹一口氣,它便獲得了生命,人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了。此處作者把老師比作上帝,意思是老師幫助學生成為真正的人[5]。從中可以看出,如果一個讀者閱讀文章時,沒有與圖形相關的背景知識,閱讀理解將會是很困難或是不可能的。

閱讀的目的是獲得信息,尤其是不熟悉的信息,這便是圖形部分,它體現的是讀者與作者雙向的思想交流。因而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交際活動,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是影響閱讀中交際實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脫離了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就會使理解變成誤解。而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當學習者具有許多正確的信息作為背景,這樣便有助于學習者突顯出圖形,從而達到對語言的處理和理解,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3.2 圖形/背景理論與大學漢英翻譯教學

在漢英翻譯中,學生通常對選擇何種句式,選擇誰做主語而感到迷惑不解。這時,學生的譯文就會帶有很濃厚的“翻譯腔”。根據圖形/背景理論,在一個語言表達式中,主語通常就是圖形,而背景則由賓語或狀語體現出來,動詞表示二者之間的關系,起橋梁紐帶作用。語言的形式反映了人們觀察事物或事件時的視角和所強調的部分的不同,這個視角和所強調的部分就是在翻譯教學中教會學生的切入點,這也是保證翻譯使之能夠保持原汁原味的靈魂所在。

我們來看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簡單句:你買這部手機花了多少錢?學生翻譯這個句子時,會有兩種譯文:(5)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phone? (6)How much did the phone cost you? 要確定哪一個譯文更地道、更能體現漢語原句中的味道,我們需要來分析一下原句。看到原句時,讀者在腦海中會浮現這樣一個場景:買手機的人在柜臺處把現金或信用卡遞給售貨員。在這個場景中,最吸引讀者注意力的就是買家拿出錢的部分,這便是該場景中的圖形。確定圖形之后, pay強調的是“支付”,由人即買家來支付這個動作;而cost強調的是“花費”,其主語是購買的商品。根據此番分析,譯文(1)更能體現原句所描述的場景[6]。

圖形/背景理論也可以運用在復合句的翻譯教學中。我們先來看一個句子:當他在英國時,他遇見了他的一位故友。根據Talmy對復合句中的圖形和背景的分析,圖形是在時間的方位上可以變換的事件,具有相對性;背景是參考性的時間,在時間方位上相對固定,參照它可以確定圖形的時間方位。在對該句進行翻譯時,我們可以做如下分析:遇到故友是在英國期間,因此在時間上應該包含在英國期間,并且是后者的圖形。根據Talmy的順序原則,較早發生的事件通常會被作為背景,即從句;而較晚發生的事件則通常會被作為圖形,即主句。因此,原句中,遇見故友最先引起譯者注意力,成為圖形;而“當他在英國時”這一部分由于其細節是模糊的,是尚未分化的,所以就成為了背景。最適合原文場景的譯文也就自然浮現出來:(7)He met his old friend while he was in UK.而如果學生直接按照漢語的語序,不做任何分析直接生硬的翻譯,很容易譯成:(8)He was in UK while he met his old friend.然而根據較大的、在時間上可包容的事件作為背景,常出現在從句中;較小的、在時間上被包容的事件作為圖形,常出現在主句中,我們發現句(8)這一譯文無法為讀者所接受。

3.3圖形/背景理論與寫作教學

寫作是一種產出性語言運用能力的測試,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測量最準確,效度最高,能夠測量出考生各個層次的語言能力,包括詞匯和語法、語篇能力等,而且可以同時測量語言使用的準確性、流利性和合適性。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容易受漢語句式的影響。學生寫作時,往往在頭腦里醞釀漢語的內容,用漢語的思維方式思考將要表達的東西,然后再把漢語的內容翻譯成英語;同時,學生選用的句式比較單一,且缺乏連貫與銜接,在表達觀點類型的文章里,學生最經常使用I, I think來開頭,從而造成整篇文章都是在簡單的羅列一些觀點,這就使得文章沒有主語的變化和注意焦點的變化,因此顯得文章單調,內容貧乏。

根據上述存在的問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所有的句式中,主語的選擇不是任意的,而是由情景中某些成分的突顯程度決定的,由人觀察某一事物的角度、過程、和注意力決定的。先來對比一下兩種表達:(9)Jane has a very lovely dog. The dog was bought by her sister. It was very expensive. And it was one of her favorite pets. Unluckily, the dog was stolen one day. (10)Jane’s sister bought her a lovely dog, which was expensive. She regarded the dog as her baby. Unluckily, the dog was stolen one day.對比這兩段表述,我們不難發現,表述(9)中一直以dog作為主語(圖形),沒有任何變化,行文死板,句式單調,重點不突出;而表述(10)更為流暢,作者的注意焦點不斷的在dog和Jane之間轉化,圖形和背景在dog和Jane之間不斷地轉換,更好地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加突出了文章作者表達的主題。因此,圖形/背景理論在寫作過程中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對句子結構的組織以及表達順序的安排。正確把握好圖形和背景的關系,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內容豐富[7]。

4 結語

本文從圖形/背景理論的基本思想出發,論述了圖形和背景的一些基本特征,探討了圖形/背景理論在大學閱讀理解教學、漢英翻譯教學以及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圖形/背景理論對語言的研究,大大減弱了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對應的任意性,對于外語教學具有很大的價值,給外語教學和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圖形/背景理論運用于閱讀、翻譯和寫作教學中,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不斷提高學生觸類旁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Ungerer, F.&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1996.

[2]楊鑫輝.西方心理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3]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1) [M].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2000.

[4]匡芳濤,文旭.圖形-背景的現實化[J].外國語,2003,(4).

[5]傅巧玉.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綜合模式初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4).

[6]沈艷蕾.“圖形-背景”理論與高校漢英翻譯教學[J].教育探索,2010,(7).

[7]朱厚敏.試論圖形-背景理論及其應用[J].邵陽學院學報,

大學的歷史背景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獨立學院 大學英語 分級教學 教學模式整合

引言

按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要求》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給基礎較好的學生有發展的空間”。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則考慮到獨立學院學生生源和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語言學習能力、學習特長等方面的差異較大,根據學生對語言掌握的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和與此相適應的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依照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一般說來,除特殊招生的專業且英語基礎確實較差的學生外,其余學生至少應達到大學英語教學的一般要求,并通過國家四級統考認證。

無論是普通高等院校,還是獨立學院,如果教學無視學生差異性的存在仍然沿用單一的、固定的自然班組織教學,沿用材、學、統一評價,無疑就會挫傷優秀學生的學習進取心、積極性,同時也會弱化后進生的學習熱情,制約了學生思維的拓展,制約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本文從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實施分級教學,并提出了在分級教學背景下將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整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有效地提高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1.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

1.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針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認知風格、動機、態度和性格等個體差異實行不同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1.2Stephen D Krashen的“i+1”語言輸入理論。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認為:“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時,才能習得語言,即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所謂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語言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如果語言輸入遠遠超出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即‘i+0’;學習者就不能獲得可理解性的輸入。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語言輸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從‘i’層次過渡到‘i+1’層次。”該理論成為實施分級教學的精髓和理論基礎。

2.我院分級教學模式及其利弊

由于我院的分級教學開展時間比較短暫,目前尚處在實驗階段,因此只對學院一個系的學生實施分級教學,根據學生入學考試成績和摸底考試成績,將該系學生分為A、B、C三級教學班,比例為1:4:1。為了使教學從一開始就走上良性發展之路,我院在對學生實行英語分級教學時,要求結合本院具體實際,設置相應的適合各層次學生的分級教學目標,并采用不同的考評標準。

分級教學是體現差異教學、差異評價、動態過程管理的教學模式,適應新的教育形勢,滿足差異群體的要求,探索、挖掘學生個性差異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它的優勢在于:(1)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2)有利于師資合理配備;(3)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4)有利于推動成功素質教育。同時我院分級教學也體現出其不合理的因素:(1)學生心理受影響,加重學生的兩級分化;(2)學生等級分明,教師教法單一;(3)考核機制不合理,不能調動積極性,等等。

那么,如何在分級教學的背景下最大化地發揮其優勢而盡可能地消除不利因素,尤其是體現在教學方面的不利因素,下文筆者將幾種教學方法進行整合,根據不同級別學生的英語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得分級教學的各個級別有其適合自身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此提高分級教學的效果,同時提高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3.分級教學背景下教學模式整合

3.1C班教學與詞匯教學、語法教學。

C級水平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詞匯和語法。詞匯量短缺和語法知識混淆不清嚴重弱化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束定芳、莊智象(1996)指出:“應該把詞匯教學明確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部分。”“詞匯應從理解和輸出兩個角度來教。理解能力的培養要依靠幫助學習者學會理解和記憶詞項的策略來實現,輸出能力的培養通過幫助學習者記憶少許主動詞匯,從記憶中檢索已學詞項并在適當的上下文中使用它們的策略來實現,學習者越是到了高級階段越是強調輸出的重要性,這樣也就越要在語義聯想的網絡中教詞匯,使用語義場和語義欄方法特別有效”。Littlewood(1990)指出,教育的第一功能是傳授已有的知識,運用到外語教學上,就是向學生傳授語法知識,使其在實際的語言閱讀和理解過程中省去大量的時間。因此,考慮到C級水平學生的薄弱環節和實際需要,應將詞匯教學和語法教學作為該部分學生群體教學工作的重心。

3.2B班教學與語篇教學、交際教學。

B級水平學生一般具有較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較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語言天賦。針對這類學生的群體特征,我們主張課堂教學以提高閱讀能力為契點,課文教學以“語篇教學”和“交際教學”為主體,從應用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閱讀理解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運用能力,是一項實踐性極強的語言活動。因此,我們將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B級水平學生群體的主要目標。同時,在教學中注重“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傳授方法重于傳授知識的思想指導下,學生較快地掌握了一些閱讀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英語閱讀理解力,并促進了聽、說、寫、譯等能力的整體提高。交際教學法是以發展交際能力和訓練語言技能為主的教學方法,有許多優點,如重視交際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學習狀態生動、方法靈活多樣、與實際接近、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等。但是,交際教學法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如理想的教學效果是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培養,相互兼顧。因此,針對B級水平的學生采用語篇教學和交際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3A班教學與任務型教學、自主外語教學。

A級水平的學生是學生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一般具備良好的英語基礎和語言天賦,擁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并擁有一定的語言結構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對于這部分學生,我們應最大限度地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從真正意義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幫助他們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同時又主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缺少外語語境而且學時又較少的情況下,我們認為組織好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講究有的放矢,形式上盡可能采用交互方式(interaction),如dialogue,pair work,group work,debate,storytelling,role play等。或者采用任務型教學,又稱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提倡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語言習得,并達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工作更多地體現在分析解答重點、疑難點,組織部分交際活動和活動評估自我反思上。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全新的、更為有效地解決問題的交際活動過程中,順應學生自我表達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最終在大量的語言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總之,“任務型教學法”和“自主外語教學法”對于語言起點較高的學生來說都是行之有效的,在很多人眼中,英語學習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一種樂趣和享受。同時,針對這類學生的群體特征,課程設置方面也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如開設口語課、寫作課、提前引入后續階段教學內容,增開專業閱讀、聽說寫譯等選修課程。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分級教學的哪一個級別,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現代外語教學應把研究的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即從研究教轉為研究學,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學生要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課程就要關注、聯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變勤于學習為善于學習。

結語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和實際,認真研究外國各語言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從中選擇最適合的,兼容并蓄,融會貫通,將其應用于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再在實踐中日臻完善。本文正是基于獨立學院的分級教學實踐,討論在分級教學背景下將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整合并運用于實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合格的實用型、應用型人才,從而推動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

[2]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大學英語教學大綱.2006.

[3]Littlewood W.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4]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5]李金玲.分級教學模式的構想[J].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劉鴻.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構建[J].教育研究,2007,(12).

[7]白蕓.淺析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利與弊及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08.2:31.

大學的歷史背景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 英語 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網絡教學模式在世界各地學校迅速蔓延擴展。也正是因為網絡教學的方式便捷、新穎,能吸引學生更加自主的進行學習,與眾高校的教學思想與發展模式相契合,在網絡教學的發展趨勢中更是以高等院校占主要地位。對于英語這一門地域語言的學習科目來講,通過自主的學習模式,不斷地進行自我鍛煉才是提升水平的關鍵。但是目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情形不佳,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改善,利用網絡時代帶來的豐富便捷的學習渠道優勢,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習慣,提升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一、網絡時代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

的狀況

1.網絡時代多媒體的應用增加,但英語教學模式陳舊,缺乏自主性引導。網絡多媒體的運用提高了教學設施的水平,為英語教學課堂帶來了更多趣味性因素,更容易引起學生興趣。但是教學質量的提高更取決于教學模式的不斷完善。部分教師的授課仍按照從前的照本宣科模式進行,僅僅將板書從黑板搬到了多媒體上,這樣“換湯不換藥”的教學,即便能引起學生短暫的興趣,但對于英語的長久性學習也是功效甚微的。教師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不僅需要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還需要加強對學生課余時間學習利用率的引導工作,以免造成學習松懈的現象。對于英語這樣需要自己勤奮練習的科目來說,更應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不強,對網絡的學習利用率不高,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高校班級人數眾多、課時較少,使得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而許多學生的自我監督力不強,課余時間難以投入很多到學習上。英語的學習,單純依靠課堂的學習,顯然是不利于英語水準的提升的。部分老師希望通過便利的網絡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解疑,但是由于部分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不夠,推廣困難。當然,大學生中也不乏英語的勤奮學習者,但是許多能自主學習英語的學生,動力來源主要是英語四六級考試與日后就業等現實問題的壓力。這一現象說明,目前大學生缺乏良好的英語自主學習動力,并沒有因為熱愛英語,產生興趣而學習,這也是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阻礙因素。

二、探析網絡時代下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1.通過網絡加強交流,創造一個優秀的英語學習環境。英語的學習,一個優秀的英語語言環境尤為重要。雖然眾多高校大都有英語角、英語沙龍等一些社團的存在,但是高校社團大多維持時間不長,英語學習力度不夠,也缺乏專業的英語引導,大學生英語學習缺乏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合作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環境。比如在學校的網絡中形成一個英語平臺,建設一個網絡上的英語沙龍,所有的在校師生都可進去匿名交流。一方面網絡便捷,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有老師的英語專業性作保障,匿名的網絡交流也可避免原始形式中面對面不敢交流的尷尬,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與信心,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2.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模式的自主學習引導。針對現在眾高校中存在的多媒體應用與教學模式步調不一的情形,教師的教學模式急需改善。網絡、多媒體對于教學的利用,不僅僅在于將課件傳到大屏幕或網上供學生拷貝、學習,更應在于利用網絡傳播便捷、新穎的特性,提高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每一次新單元課程開始前,老師可依據課文提出幾個研究性課題,注明研究要求,再讓學生自由分組研究,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做成網絡課件,下次上課時,即可分組講述課件。其他學生可對講述的內容,提出一些疑問與見解,最后由老師對課件內容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自主能力的一種引導,通過師生間課堂主講人與聽眾的角色互換,引起學生興趣,提高其自主研究能力。做成網絡課件,除了是對學生利用好網絡資源的一種引導,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對資料的整合能力,也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方法。

3.確立短期目標,激發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動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只有確立了明確的目標,才能激發出良好的學習動力。大多數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是迫于考級、考研或者一些工作等現實問題的壓力,雖然這樣的目標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但是其真正對英語的熱愛程度不佳,沒有足夠的興趣,英語學習很難長久的堅持。一個長遠目標的實現需要不斷完成的短期目標作基礎。因此,英語的學習正是需要學生確立出恰當的短期目標,這種短期目標實現后的愉悅感,正是英語學習興趣的來源。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今社會大學所強調的自主學習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是學生具備良好綜合能力的基礎。對于英語這門語言性學科來說,更加需要學習的自主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絡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也逐漸加大,這一點對于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的大學生,在英語自主學習方面仍存在些許問題,自主能力有待提高。只有通過網絡加強交流,創造一個優秀的英語學習環境;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模式的自主學習引導;確立短期目標,激發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動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才能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良好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篤勤.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外語界.2002年第5期.

[2]李艷.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者自主性的培養[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3]李春艷.論網絡時代大學英語教師職責定位[M].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

[4]郭茜.利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者自主性的培養[M].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6).

大學的歷史背景范文第5篇

[關鍵詞]:英語聽力 語音 背景知識 對策

根據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聽力作為一種輸入型技能在語言習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各類考試中,聽力往往是學生最薄弱的環節。好多學生一談到聽力就緊張、無助,甚至談聽力“色變”。

英語聽力研究大都集中在聽力教學方面,從學生角度出發來研究學生英語聽力問題產生的原因的卻很少。本論文將從學生角度,討論以下兩個問題:(1)語音對聽力的影響;(2)背景知識(平時所接觸信息)對聽力的影響。

一、研究方法

調查對象及工具

北京林業大學非英語專業2009級135名同學。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同學英語水平、詞匯量、對語音關注狀況。問卷中使用沈昂創立的詞匯測試方法調查同學詞匯量;通過訪談,了解受調查者是否接觸過系統的語音知識,平時接觸哪類信息最多,及其對背景知識獲得方法的態度。

調查過程

2011年4月正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35份。根據問卷回答情況,抽取15位有代表性的同學進行訪談。通過上學期英語成績或上學期聽力成績,確定同學大致聽力水平。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

二、調查結果

1.語音

音位在語篇環境中會發生發音變化,構成篇章中的韻律單位。因此,變化后的發音一定程度上決定句意。如忽視語音變化,聽力過程中會遇到障礙,從而影響理解。問卷調查受測試者是否認同“聽英語過程中,我會注意到語調、連讀、省音、失去爆破、弱化等語言現象”。

結果顯示,29%同學會注意到單詞發音變化,而37%忽略這些變化。聽力中常出現連讀、弱讀、同化等音變現象,有些學生常把發生音變的熟悉的詞語誤認為生詞,從而造成理解困難。

2.背景知識

提前了解背景知識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圖示模型,理論上講,聽力前了解背景知識利于聽力理解。問卷中設計題目以驗證這一推論。

首先了解受調查者是否認同以下兩種說法:提前了解背景知識有助于提高對英語材料的理解;不同話題的材料會影響我聽力理解。

根據統計結果,81.4%受調查者認為背景知識有助于聽力理解,70.0%認為不同話題的材料會影響聽力理解。

為了解受調查者平時接觸信息與其所擅長聽的材料是否一致,設置以下兩題:

(1)你平時較關注或喜歡哪方面的書、報紙或雜志(如經濟、政治、地理、音樂等)。

(2)對你來說,哪些話題的材料交易理解(如經濟、政治、地理、音樂等)。

結果顯示54.1%受調查者接觸多的話題并非其擅長的聽力話題,此結果不支持之前推論。

但通過訪談了解到,兩題回答完全不一致的訪談對象中一位同學反應自己平時大多閱讀中文娛樂雜志,雖了解一些國際大事,但不知道英文表達,即便材料涉及到這些事件,聽到后也很難把中英文聯系起來。另一位同學則認為,聽力材料的話題范圍很窄,自己了解很多電子科技方面的知識,但聽力中很少遇到。

兩題回答完全一致的訪談對象大多通過中文了解感興趣的話題,但英語綜合水平較之前者要高,能有效地將中英文信息聯系起來。一位訪談對象說自己平時接觸信息范圍很廣,聽聽力時如遇到接觸過的信息,自然就能聯系起來。

綜合訪談內容及訪談對象英語水平可得出,雖然學生認為背景知識有助于提高聽力理解,但其英語水平和詞匯量阻礙中英文信息之間的轉換。造成54.1%受調查者給出不一致回答的另一原因可從84號受調查者回答中得出:其接觸較多電子科技方面信息,而聽力很少涉及此類話題。25號受調查者則證明,英語水平和詞匯量達到一定標準時,中文輸入同樣可以為英語聽力提供背景信息,從而提高聽力理解。因此,雖54.1%受調查者接觸最多的話題并非其最擅長的聽力話題,這并不能“聽力前了解背景知識利于理解聽力材料”這一推論。

三、相應對策

1.語音

通過訪談得知,訪談對象均未受過專門的語音學習,授課老師也較少介紹相關知識。其中一位訪談對象反應,聽聽力時會“模模糊糊聽到一些似曾相識的詞,看到文本后才發現這些詞自己認識”,只不過發音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問題在于這位同學并未意識到此類語音變化在英語中普遍存在,并能幫助其提高聽題,因此未予以應有的重視。

根據訪談內容,提出以下對策,以解決學生聽力中語音變化造成的障礙。

(1)設置語音課程。通過設置此課程,可系統地向同學教授聽力中遇到的發音變化,幫助同學提高聽力。語音課的意義在于其實用性,而非其學術性。但非英語專業同學既要學專業課程,又要學英語,如果增加語音課,會加重學生學業負擔。

(2)非英語專業英語任課老師在授課內容中添加與語音變化的相關內容。此措施可克服措施(1)的缺點。但這會使英語課時變得較緊張,因此需任課老師有較強條理性,能夠很有效安排課程進度。

2.背景知識

為了解適合同學獲得背景知識的方法,問卷中設置了如下問題:

你認為通過哪種方式獲得聽力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識較合適(可多選):

A .課下自己搜索 B.閱讀老師準備的材料 C.聽老師上課講解

D .聽同學介紹E.其他

結果表明48.9%受調查者認為自己搜索背景知識較合適,63.0%認為閱讀老師準備的材料較合適,36.3%希望老師課上講解,18.5%希望聽同學介紹。

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老師為同學提供獲取背景信息的大方向。課下搜索和聽同學介紹均可由學生自行操作。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認為老師準備的背景知識材料更具針對性,節省同學課下搜索信息的時間。但同時老師的材料有時信息不全,導致同學錯誤理解背景知識,在聽力中造成錯誤理解音頻材料。老師在準備背景知識材料時,應多站在學生角度考慮,把握好信息簡潔性與全面性之間的平衡。

對于較復雜的背景知識,留給學生足夠時間去消化。盡管36.3%同學認為老師課上講較合適,但從大腦接受到刺激,到短時記憶被調到,存在時間間隔。根據訪談對象,聽力之前剛接觸相關背景信息,聽力中一旦聽到相關內容,便會立刻集中注意力回憶剛接收的信息,結果常錯過后面內容,降低聽力效率。因此建議老師避免介紹復雜的相關背景知識后,立刻進行聽力練習。

四、結束語

語音和背景知識對英語聽力有很大影響。關于語音,71%受調查者認識到詞在篇章中發音變化對聽力的影響。因此提供語音知識可有效克服與語音相關的聽力障礙。關于背景知識,學生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獲得相關信息。而老師信息來源廣,能提供較有針對性的背景材料,因此老師的幫助至關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曲阳县| 从化市| 临猗县| 叙永县| 三台县| 苗栗县| 泽库县| 孝昌县| 沈阳市| 奎屯市| 中西区| 郁南县| 宝应县| 红原县| 昆山市| 阿瓦提县| 麻城市| 绵阳市| 聂拉木县| 集安市| 原平市| 阿城市| 陆河县| 磐石市| 高清| 布尔津县| 吉安县| 九龙坡区| 道孚县| 罗定市| 额尔古纳市| 卫辉市| 康乐县| 花莲市| 漳平市| 石景山区| 沙河市| 江陵县| 大田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