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醫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鼻竇炎; 內鏡手術 ;中西醫結合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6.8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the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Nursing Features and Experience
Pei Qiuping Zhang Yan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ear nasopharynx laryngology,GuiYang 550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the Western superiority and experience with nursing. Methods 149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s a whole to implement personalized care. Resul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by clinical observation drawn: cured 131 patients (88%), improved in 15 cases (10.067%), 3 cases (2.103%), total effective rate (97.986% ).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nursing work, missionary work proper or not,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surgery.
[key words] Sinusitis;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th care
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近年來多采用鼻內鏡下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尤其對Ⅱ型鼻竇炎。我們在大量手術中體會到,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和病情復發與否,除與重視手術技術有關外, 加強圍手術期護理亦是提高手術效果、減少并發癥的重要環節之一。本院自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開展鼻內鏡鼻竇手術149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49例,男101例,女48例,年齡18~70歲,平均44歲,住院時間5~10 d,出院后要求定期進行鼻腔清理復查。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情志護理術前針對患者的恐懼、不習慣等護理問題,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不同年齡、文化程度、性格情志等進行術前健康教育。先從手術目的、意義、安全性、手術配合等方面進行宣教說明手術治療的必要性,也就是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鼻內鏡手術的優點,說明手術的大概過程、術后可能發生的情況,使他們對鼻內鏡鼻竇手術有初步的認識,同時請有此經歷的患者現身講解,使人易懂、易接受,可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在操作、治療前對可能發生的不適感,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2.1.2術前準備向患者解釋術前檢查的必要性,協助患者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備皮、剪鼻毛、中藥沖洗鼻腔是術前護理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告之患者注意防止受涼感冒,以免引起術后感染及術中、術后打噴嚏而影響手術的恢復。對老年患者注意照顧飲食、起居,及時監測血壓,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給予中藥足浴加穴位按摩改善睡眠。
2.2術后護理
2.2.1情志護理對術后出現頭昏、頭痛、口干、鼻塞、鼻額部脹痛及傷口疼痛等不適感,護士要耐心給患者講解,這些不適多是鼻腔填塞及術后反應引起的,會在抽取鼻腔填塞物后逐漸減輕至消失。應經常巡視病房,主動給予生活幫助和心理安慰。給予鼻部冷敷或冰敷,以減輕鼻部充血及腫脹。由于鼻腔粘膜充血腫脹,患者常采用張口呼吸,入睡后尤為明顯,可在患者口外蓋一濕紗布,隨干隨換,以減輕因口腔黏膜干燥引起的咽痛。護理患者時態度和藹,對患者關懷體貼,使用安慰性語言,做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準確,可采用聽音樂、讀書等方法,轉移其對疼痛等不適的注意力。此外患者家屬的言行對穩定患者的情緒非常重要,要取得家屬的配合。從而使病人心境坦然,心情舒暢、氣機條達,氣血調和,臟腑氣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2.2.2護理:全麻患者采取去枕平臥6小時,頭偏向一側,禁食6小時,清醒后改為半臥位。局麻患者采取半臥位,半臥位有利于鼻腔分泌物引流,利于呼吸,可減少鼻腔出血,減輕頭痛及鼻塞的癥狀。
2.2.3出血的觀察及護理主要觀察是否有出血傾向。注意觀察鼻腔流出分泌物的顏色、性質和量,如果患者有頻繁的吞咽動作,反復從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塊,或前鼻孔有持續的血液流出,應立即采取止血措施,用冷毛巾濕敷鼻額部或冰敷于患者鼻根及兩側鼻背部;如出血較劇,可先吸盡鼻腔內積血,再行填塞止血。囑患者進溫涼清淡的飲食,嚴禁煙酒及辛辣食品,保持大便通暢,引導患者舒解緊張情緒,中藥足浴配合穴位按摩可幫助止血。
2.2.4術后鼻腔換藥及中藥鼻腔沖洗的護理術后鼻腔換藥的護理非常重要,它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為減少術后鼻腔結痂,中鼻道粘連,上頜竇口封閉等情況,每天利用負壓吸引器清理術腔的凝血塊、分泌物和結痂,指導患者每天用中藥鼻腔沖洗竇腔,用中藥濃縮顆粒(組成配方進行沖洗,將明礬10 g、制大黃6 g、辛夷花10 g、薄荷6 g、藿香6 g)以上劑量均相當于同種生藥劑量混合溶解于溫開水(38℃--40℃)500 ml中即可。其方法是:將鼻腔沖洗器噴液管前端錐形頭放在前鼻孔處,吸液管放入中藥藥液中手握沖洗器的氣囊反復捏擠,沖洗液即可通過管道和錐形頭進入被沖洗的鼻腔,并從另一側流出, 1~2次/d。捏擠力度及頻率要適中,以免給患者造成不適感或損傷鼻部組織,注意觀察鼻腔沖洗出的分泌物是否有膿液和淤血[ 2 ] ,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注意保護新生上皮。給以中藥鼻腔黏膜霧化以減輕術后反應促進早日上皮化。術后第2周用鼻內鏡進行檢查和清理,全面清理痂塊,保持引流通暢。
2.2.5腦脊液鼻漏的觀察及護理腦脊液鼻漏是鼻內窺鏡手術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 3 ] ,常為術中損傷篩骨篩板所致。術后應注意觀察患者鼻腔有無較多水樣分泌物流出,若有持續不斷水樣分泌物流出,則需考慮有腦脊液鼻漏的可能。如發生腦脊液鼻漏應及時給予半臥位,低鹽飲食,予25%甘露醇快速靜脈滴注,全身使用抗生素。嚴禁擤鼻、堵鼻和用力咳嗽,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愈合,未愈者應行手術修補。
2.2.6眶及眶內損傷的觀察及護理眶及眶內損傷主要是由于手術時穿破了眶紙板,穿破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復視、視力障礙或眼球突出。術后注意觀察眶周有無淤血、腫脹,結膜有無充血,檢測視力,發現問題立即報告醫生。
2.2.7鼻腔粘連的預防及護理鼻腔粘連多由于損傷鼻中隔黏膜所致,用油紗條填塞鼻腔可減少粘連的機率。觀察發現及時使用中藥沖洗液沖洗鼻腔,對疑有可能發生粘連的部位可用明膠海綿隔離。
3出院宣教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術后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是提高手術治愈率的重要環節。加強術后隨訪和換藥是預防并發癥,防止復發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在患者出院宣教中重點強調術后定期復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宣教中強調忌辛辣,多吃蔬菜、水果,避風寒,預防感冒,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功能等對防止復發的重要性。
4 結果
通過對慢性鼻竇炎行鼻內鏡手術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整體個性化護理,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后,經臨床觀察減輕患者的不適癥狀快,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痊愈,有效率高達97.986%,并且復發率明顯降低,故采用中西醫結合整體個性化護理措施護理鼻內鏡手術患者,對提高手術療效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韓德民. 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183-199.
關鍵詞:神與人;公平;正義
中圖分類號:I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125-02
引言
文興于詩,理源于史。縱觀人類發展的進程,我們不難看出在西方是先有詩歌,后有歷史,再有哲學。《荷馬史詩》是西方最早的詩歌,荷馬本人被當代西方古典學者稱為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兩部傳世名著《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從古至今已使很多人受到教益。“荷馬具有神圣的乃至靈異的天性(德謨克利特語),這位‘最智慧的人’(赫拉克利特語),不僅‘教化了希臘’(柏拉圖語),而且有如奧克阿諾斯的不絕源泉,滋養了整個西方文明,成了才情文斯乃至文教典章的評判標準――這位盲人有能力讓后人看到自己無法看見的東西(西塞羅語)。”[1]可以說荷馬史詩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所以從源頭開始,才有更好的觀察。
本文準備重點論述史詩《伊利亞特》中的神與人的關系、神的特點、正義原始內涵及其演變和研究正義的現實意義。
一、《伊利亞特》中的神與人
《伊利亞特》中諸神自始至終參與了英雄(有些是半人半神)和凡人的活動。在第一卷開篇時,荷馬在祈求神助時,懇求文藝女神繆斯(Muse)歌唱阿基琉斯的致命的憤怒,這一怒給阿開奧斯人帶來了毀滅,從而實現了宙斯的意愿[2]1-7。正是從一開篇,荷馬就提到了宙斯和其他諸神。神在史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神與人的關系是理解全書內容的關鍵。
(一)神的特點
史詩中的諸神是被擬人化了,神與人同形同性。正如恩格斯所說:“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經歷的一定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欲望,到處創造了許多神。”[3]672本來是人創造了神,卻被認為神創造了人,人要服從神的安排,聽從和接受神的意志。神成為先于人的、已真實存在的世界主宰。這也就說明了的普遍性。
《伊利亞特》中眾神的特點是令人敬畏的、在力量和智慧等方面是超人的。他們是永生不死的。而凡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人人必死無疑。凡人的生命恰恰就在諸神的掌控之中,神是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事情發生前他們已經洞悉一切。諸神們經常是變化無常,慣于欺騙他人,但是他們卻要求人嚴格遵守諾言,關心、同情哀求者,尊敬老人,尊敬逝者,遵守神的旨意。人一旦違背上述規定,自負傲慢,不尊重神,就會受到懲罰。這已是人們公認的道德準則。人一出生,就在按照命運的安排行事,正如畢達哥拉斯(前580―前500年)所總結的那樣:萬物的本原是數,是事物背后的某種規定性。
關于神的作用,正如英國的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所認為的,神并不是原始人僅僅為了娛樂而創造出來的,而是為現有事物的存在提供依據的。晏紹祥在《荷馬社會研究》中總結道,荷馬筆下的諸神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們和人類相似。從很大程度上看,他們就是人。首先,奧林匹斯神系本身就是一個大家庭。眾神各有自己的領域,也各有其所不能。其次,神靈的權力有限,諸神不可能為所欲為。最后,神在許多方面和人類接近。盡管如此,這并不意味著諸神和史詩中的英雄、凡人相同。英雄們經常和神溝通,可以親眼見到神。
(二)諸神給凡人的啟示
首先,在神的秩序中,神就是秩序,就是法律,是不可觸逆、不可背離、不可否棄的。其次,對于人類來說,神意或命運是一種一直無法理解的、晦澀難解的東西。宙斯發動特洛伊戰爭的目的之一是想憑借這場戰爭向其奧林匹亞子民啟示一個真理:神是永生的,而人是必死的,神與人存在著根本的差異。目的之二是將其神世子民帶離苦難人世的糾葛。最后,從出生到死亡,人的命運一直在諸神的掌控之中。對于此每個人可能都會悲觀絕望,但是荷馬在史詩中描述的人物都具有英雄形象。即使英雄們知道自己深陷絕境,他們仍然英勇頑強,毫不退縮。這才是人的本質。
二、關于正義的內涵及研究意義
在史詩中正義從始至終一直是神界與人界中的核心問題。現將正義的內涵及其演變和研究正義的現實意義歸納如下。
(一)正義的內涵
1.正義的原始定義
正義的原始定義源自于神。女神忒彌斯屬于十二提坦之一,手中持一天平,裁判諸神之間的糾紛。她是天神烏拉諾斯和地神蓋亞的女兒,后成為宙斯的第二位妻子,生了道德女神狄凱。狄凱掌管人間的正義,經常手持利劍追逐犯罪之人,刺殺瀆神者。古希臘“正義”概念來源于正義女神狄凱(Dike)。狄凱的形象是手持標尺衡量事物和事件是否合適、適當和公平。或說是手持丈量土地的標尺,以確定土地的分界。它可能與拉丁文的“手指”(digitas)或“正直”(directe)出于同一較古老的語言。意為對“正直”的道路的“指示”[4]136。
正義(justice)在西文中被解釋為正義、公正、合理、權利。事實上,正義與權利是同一現象的不同陳述。從靜態的角度考察,正義是一個社會的秩序(現實的或理想的、觀念中的),是劃分權利義務關系的界限,而權利則是這種社會秩序所確定的一個人或團體的地位,或由這個界限確定的領域、范圍。若從宏觀上考察社會權利劃分的原則、尺度或權利界限時,就是正義;若從個人或特定團體角度考察這個界限規定的內容時,就是權利。
史詩中使用了“狄凱”(正義)和“忒彌斯”(習俗、習慣法)概念,狄凱是正義女神,忒彌斯一詞源于懲罰女神,表示慣例和習慣法。荷馬時代的人區分了正義和習慣法,正義是習慣法的絕對基礎和原則,而習慣法則是永恒正義的一種具體表現,是在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中及眾神之間關系中的具體表現和貫徹。后來貫穿整個西方思想史的兩種準則、兩種法律(自然法與人定法)的對照在這里已露端倪。《荷馬史詩》中正義所要保障的內容主要是“榮譽”。榮譽意味著管理一定領域的事務和關系的權利。這種權利是正義的原則按個人(或神)的功績給予的,或個人依據正義原則提出的。因此,每一個英雄或神都有自己的榮譽,從而也就擁有自己的權利。
2.史詩中阿基琉斯對正義的理解
在《伊利亞特》中,阿基琉斯對于戰利品分配不公和對最高統帥阿伽門農的傲慢自大非常憤怒。迫于神意阿伽門農放棄了戰利品,但是為了恢復自己的榮譽,他提出要占有阿基琉斯的戰利品,一名被俘的女奴。為此阿基琉斯斥責了阿伽門農的貪婪,并對他的行為進行了一番侮辱。阿基琉斯就阿伽門農占有他本應得的、合法的戰利品是否公正合理提出質疑。他們之間的沖突本可能轉變成一場戰斗,但是女神雅典娜命令阿基琉斯不要殺阿伽門農。因此在他們之間并未發生公開的爭斗,只是就公正合理地分配戰利品問題出現激烈的口頭爭吵。阿基琉斯質疑的核心問題是他是軍隊中最優秀的戰將,殺敵無數,所以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戰利品。他是在質疑分配的正義問題。對于阿基琉斯而言,只有當獎勵的質和量與戰場上的實際戰績相一致時,正義才能得到伸張。阿基琉斯提出了與眾不同的、易于引發爭議的原則。即以功績為基準的公平分配的要求就是正義。
3.古希臘時期正義含義的演變
(1)正義被解釋為一種客觀必然性
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所由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后復歸于它,這是命運規定了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修補。這種觀念強調一切事物都有其必然,在宇宙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和活動范圍,不可逾越,否則就會有一種至高無上的力量――正義予以糾正。正義是一種“命運”、“定數”之類的東西。
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宇宙的本源,火產生一切,一切復歸于火。一切都服從命運,而命運就是必然性。
畢達哥拉斯認為:一切都服從命運,命運是宇宙秩序之源。在他看來,公正就是維持現狀,就是事物的永遠自身統一。
(2)正義被解釋為強者的利益
智者撕拉西馬庫和加里克里斯否認正義的客觀基礎,認為正義完全基于一種利益。斯拉西馬庫認為,所謂公正不外是強者的利益而已。加里克里斯認為優者比劣者多獲得一些,乃是公正的,強者比弱者多得些,也是公正的。自然的暗示的都是:公正是在于優者統治劣者,優者比劣者占有更多。正義是弱肉強食,是強凌弱,是優治劣,是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權力。
(3)正義被解釋為最高的道德
蘇格拉底認為正義即是一種美德。而美德即是知識。正義作為一種美德也源于知識和智慧。人們只有擺脫物欲的誘惑和后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
柏拉圖認為正義是智慧與善,不正義是愚昧和惡。善即正當。正義是一種人的美德。
亞里士多德把正義與道德聯系起來,說正義或公平是一種“道德情態”。正義是與他人的善有關的德行,它存在于一個人對他人的關系上,要求人們以中庸為準繩,確立合理合法的行為,妥當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即正義以中道為原則,以平等為基本含義。
(二)研究意義
約翰?羅爾斯在其名著《正義論》第一章“公平的正義”中提道:“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行,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德行一樣。”[5]3毫無疑問,正義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是人類日常活動中的核心問題。在《伊利亞特》中,通過阿基琉斯和阿伽門農的對話分析他們的處事態度、情感及行為等,可以看出:1)若要一個集體內部穩定,正義是核心問題。2)不同的具體環境下,正義的作用、意義及內容是非常復雜的。3)人的性格與情感對一個政治共同體的興旺或衰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當領導者被卷入其中時。得出的結論:如果能實現公平正義,那人人都會表現出自律、尊重他人、公平;否則會出現騷亂、群體間的長期不和、爭斗和報復舉動。因此實現正義公平是一個政治共同體的主要任務。目的是讓人們規規矩矩、遵守規章制度,成為值得彼此信賴的人。
參考文獻:
[1]荷馬,等.英雄詩系箋釋[M].崔嵬,程志敏,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2][古希臘]荷馬.荷馬史詩?伊利亞特[M].羅念生,王煥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關系營銷;特點比較
[中圖分類號] F7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6-0076-04
[作者簡介] 周凌霄,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企業管理、企業戰略管理。
(廣東 廣州 510006)
關系營銷產生于西方,它是針對傳統營銷理念的缺陷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營銷觀,這些缺陷主要是傳統營銷過分關注于交易本身,視野局限于目標市場上的各種顧客群以及只能有限地滿足顧客期望,而對建立交易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保留顧客以及為顧客提供更高的滿意度等方面關注不夠。關系營銷從20世紀80年代產生開始,逐漸成為營銷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甚至被西方輿論認為是對傳統營銷的一次革命。對于中國而言,關系營銷只是一個舶來品,理論界對它的研究也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事,但中國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講究關系的國家,中國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人際關系文化。因此,在這樣一種文化基礎下所進行的關系營銷也會具有與西方文化中的關系營銷所不同的本土化特點。本文擬在分析關系營銷和中國人際關系文化含義的基礎之上,對中國的關系營銷與西方關系營銷的差別做一比較。
一、關系營銷的含義
關系營銷是1983年由貝里(Berry)最早提出的,從那時起就一直成為營銷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對關系營銷所闡述得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有以下幾種:
貝里(Berry)認為,關系營銷是在多重服務組織中以吸引和維持來加強與顧客的關系。貝里是首先提出關系營銷的學者,他對關系營銷的理解有相當的認同性,雖然他并沒有否認吸引新顧客的必要性,但認為主要是把現有顧客作為關系營銷的核心。
格隆羅斯(Gronroos)認為,關系營銷是建立、維持和加強與顧客及其他伙伴的關系,經由相互交換和實踐承諾來達成滿足雙方的目標。
古麥森(Gummesson)則從企業競爭網絡化的角度來定義關系營銷,認為關系營銷是一種討論互動關系和通路管理的策略。這個定義把關系營銷看作是網絡的一部分,認為全球競爭日益在企業網絡之間進行,而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然而,全球經濟的變化,導致了關系營銷某種程度的矛盾性質,要成為全球經濟有效的競爭者,企業就應在網絡內成為值得信任的合作者。于是,競爭與合作就不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為了競爭必須合作,有效的合作又可以增強競爭力。
摩根(Morgan)和漢特(Hunt)從經濟交換與社會交換的差異來認識關系營銷,認為承諾與信任正是社會交換的本質所在。從經濟交換轉向社會交換,企業營銷的本質也在于承諾與信任。他們從交換關系的角度來定義關系營銷,認為關系營銷是指所有旨在建立、發展和維持成功的關系交換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理解關系營銷的核心是關系交換是否具有生產性與有效性,即是由什么導致關系營銷的成功與失敗?關系承諾與信任正是關系營銷成功的核心。
帕維提亞(Parvatiyar)和塞斯(Sheth)則強調合作的重要性,提出關系營銷是通過合作及合作努力來與選定的顧客、供應商、競爭者為了創造價值而建立密切的互動關系的導向。在這個定義中,合作是關系營銷的手段,而價值創造是關系營銷的目的。
盡管這些定義彼此之間有一定的差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關注交易過程中關系的培養。與以實物為基礎的交易營銷不同,關系營銷注重以無形的東西(如感情、承諾、信任)等作為交換的基礎,反映一個持續的過程,強調買賣雙方長期的互惠互利。在這里,關系可以被看作是一份沒有付諸文字但又早已被人們所默認的非正式契約。由于任何契約都是關于簽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安排,通過這份非正式的契約,關系雙方可以建立起對彼此行為的穩定預期。由于社會輿論、道德等壓力的存在,以及伴隨而來的對違約行為的社會制裁,這些制裁包括名譽與信用的損失、失去合作伙伴,等等,從而使得關系契約具有了自我實施的基礎。而且,關系營銷中關系的外延本身也在不斷擴展。摩根(Morgan)和漢特(Hunt)就認為,企業面對的關系可以劃分為四大方面的十種類型:(1)供應者方面:與商品供應者的關系和服務供應者的關系。(2)橫向關系方面:與競爭者、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之間的關系。(3)購買者方面:與中間購買者的關系和最終購買者的關系。(4)企業內部關系方面:與下屬單位、雇員和職能部門的關系。此外,Payne認為,關系營銷有六大市場:顧客市場(customer markets)、供應商市場(supplier markets)、內部市場(internal markets)、推薦市場(referral markets)、影響者市場(influence markets)、就業市場(recruitment markets)。
由于在關系營銷中,當涉及的是商品買賣時,關系營銷者不但在交易中關心自己的利益,而且也關心購買者的利益,認為企業與顧客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在經濟利益上是相互聯系、共存共榮的,建立、維持并發展與各關系主體的長期合作關系是關系營銷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內容。因此,關系營銷并不特別關注單次交易的利益得失,而是注重長期中整體最大價值的實現。可見,關系營銷比交易營銷多了一個時間維度,買賣雙方互惠互利,但并不要求對方馬上給予等價的回報。關系營銷的這種非及時回報性決定了在關系營銷中信任與承諾的重要性。信任是指在特定的條件下一方對另一方行為的期望;承諾是指在合作中保持雙方都珍惜關系的一種長期愿望。摩根(Morgan)和漢特(Hunt)認為它們是關系營銷中兩個關鍵的中間變量,企業或組織通過改變這兩個變量可以發展、維持和增進與某一個市場的關系。從營銷的角度來說,信任和承諾的形成與穩定性取決于關系雙方共同的價值觀、溝通、關系帶來的利益以及關系終結的成本,同時,還受到關系雙方的認同與合作以及合作中的功能性摩擦和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等的影響。
二、中國人際關系文化的內涵
中國長期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視關系的國家,有著悠久的人際關系文化傳統。孟子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概括了中國五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儒家文化認為社會的基本關系就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五倫,儒家倫理的基本假設便是人生存在各種關系之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相互交叉便構成一種和諧的社會秩序。梁漱溟曾說,中國之倫理只看見此一人與彼一人之相互關系――不把重點固定在任何一方,而從乎其關系,彼此交換,其重點放在關系上了。倫理本位者,關系本位也。這說明了中國文化反映出的關系取向――它不從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出發,而是從人與人的關系著眼。所以,中國的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人際關系文化。而這種人際關系的格局,又是以血緣為基礎、親疏遠近的順序建立起來的。指出,中國社會關系是按照親疏遠近的差序原則來構建的。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人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則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在人際交往中,一般是關系越靠近親緣的核心,越容易被人們接納,也就越容易形成合作、親密的人際關系;越是遠離親緣的核心,就越容易被人們排斥,就會形成疏淡的人際關系。楊國樞認為,中國人往往把人和人之間能形成某種或長或短關系的原因歸結為宿命感很強的緣,認為這是人和人之間一種命中注定的聯系,并且認為緣有兩類,即機緣與緣分。機緣主要是指偶然或短暫性的社會聯系。緣分則涉及父子、夫妻、師生、朋友等長期性的社會聯系。林有成將緣分歸納為五種:親緣(血姻親情之緣)、地緣(鄰里鄉黨之緣)、神緣(共同的之緣)、業緣(同行、同學之緣)、物緣(共同的喜好和興趣之緣)。在五種緣分中,親緣是最核心的,家人關系是其外在形式。事實上,儒家所主張的倫理關系其實都是家庭關系的推衍。中國傳統“五倫”中的父子、夫婦、長幼顯然是以家庭關系為基礎的,而君臣和朋友關系也是從家庭關系中推衍出來的。古代稱皇帝為天子,科舉中的進士是天子門生,朋友之間稱兄道弟,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師父和徒弟,科舉中的同榜稱為同年,主考官稱為座師。推而廣之,還可以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些無不打上家庭倫理關系的烙印。
由于親緣是最核心的緣分,因此,中國人往往按照他人與自己親緣關系的遠近,將他人與自己的關系劃分為家人關系、熟人關系和生人關系。其中,家人關系高于熟人關系,熟人關系高于生人關系,而要達到一定的關系水平所需要的交往成本也是不同的:熟人關系大于家人關系,生人關系大于熟人關系。同一種關系基礎內關系水平的高低依據交往水平的高低而不同,隨著交往的增加,熟人關系可能超越家人關系,生人關系可能超越熟人關系。此外,關系水平還可以通過親戚、朋友、同事、上司等的介紹而迅速提高。
中國人際關系文化中另外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人情”,重“面子”。一個人懂不懂得人情世故成了中國人衡量一個人會不會做人的重要依據,一個人處理人情關系的能力大小常常成為衡量其社會活動能量和人際交往水平的標準,并且也成了他人是否愿意與該人建立密切人際關系的評價尺度。“面子”則是人際交往中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人際交往中一方不給對方面子,或沒有給足對方面子,就會影響雙方人際互動關系親密的程度,甚至使雙方關系破裂乃至于反目成仇。所以,中國人特別講究“樹要一張皮,人要一張臉”,“打人不打臉”乃至于有“打狗還要看主人”的說法,而在公開場合讓別人下不了臺,不給人面子也就成了中國人人際交往中的大忌。
如果從交易行為來看,人際關系文化還會影響消費者行為。一方面關系會影響消費者對交易對象的選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選擇交易對象的優先次序從家人到熟人再到生人。圈內交易優先于圈外交易,在同一圈子內,關系質量的高低影響消費者購買對象的選擇。另一方面關系還影響消費者交易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消費者的交易活動往往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益算計,還有人情往來、互惠交換、面子問題等微妙復雜的方面。在這里,關系成為一種具有投資回報性的資本。在復雜的禮教、角色義務、責任等作用下,關系更可以儲存、累計和轉移。
三、中西文化差異下關系營銷的特點比較
由于中國人際關系文化的特點,加之在當前中國轉型期的市場經濟體制中,關系是一個容易與尋租以及不平等競爭聯系在一起的概念,因此,在中國普通人一提到關系營銷,很容易將它與庸俗的走后門、送禮、受賄等行為等同,這當然是對關系營銷的一種誤解。不過,由于文化基礎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下的關系營銷確實具有一些與西方營銷學意義上的關系營銷不同的特點。
1.中國傳統文化下的關系營銷與西方關系營銷的文化基礎不同
一定的理論總是產生在一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之下,關系營銷產生于西方,而我們知道,西方的文化基礎和中國的文化基礎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認為,西方文化具有普遍主義傳統。帕森斯曾指出,基督教文化有兩個來源:一是希伯來文化;一是希臘文明。它從希伯來文化得到了一個信仰的上帝,從而繼承了在猶太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倫理普遍主義傳統;它又從希臘文明中得到了一種理性邏輯的求知工具,從而繼承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認知普遍主義。因此,西方的文化中普遍主義的特征更加明顯,而中國文化具有特殊主義傳統。中國人講究人倫情誼關系,講究“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友”,“三綱五常”等等,把它世俗化可以理解為只要有關系,一切好辦事,表現出來就是在經濟或社會生活中往往不按固有的程序行為,而是依關系行事,不按常理出牌。西方重個人主義。日本學者濱口惠俊認為,西方社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屬性,其特點為是自我中心主義和自我依賴主義,在社會生活中,終極取向目標是依據契約而行,堅持和尊重自我。自我能夠自由決定自身行為,自身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滿足,需要自我判斷、自我決定、依靠自我的力量開創未來。同時,將人際關系視為一種手段,自立的個人之間結成的某種關系是對自身生存的有用手段而不是目的,對個人沒有用途的人際關系,易被解除而不能持久。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儒家思想講究“長幼尊卑”,講究先后有序,強調舍小家而為大家,舍小我而為大我,個人“正己,修身”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因血緣關系而形成的家庭、家族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對家庭和家族的興旺繁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進一步可以推廣為對由親緣關系衍生出的關系圈子中的個體也負有義不容辭的幫扶、提攜的責任。反過來,當個人面臨困難時,首先所想的也是依賴我所屬的關系圈子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也決定了中國文化意義上的關系在營銷過程中承擔了異乎尋常的重要作用。從這一角度而言,甚至可以認為中國的營銷活動在本質上一直都是關系營銷。
2.信任與承諾的重要性與適用范圍不同
關系營銷的關鍵中間變量是信任與承諾,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的關系營銷活動都不要求交易雙方在某一項交易中同時得利,它們要求的是在長期交往中二者都能得到利益,相互滿足。如果在一次交易中一方得到了利益,而另一方沒有得到利益,這意味著得利一方對未得利一方有所虧欠,他將來一定要想辦法報答。在這里,時間是平衡交易雙方利益的一個重要因素,也使得在交易中人們可以使用先予后取的策略。如果有人違背了游戲規則,往往意味著雙方關系的終結。因此,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信任與承諾都成為了關鍵的中間變量。但是,在這里,信任與承諾所起的重要性和適用范圍是有很大差別的。如前所述,在西方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多是通過契約來維持,人與人之間是契約關系,只要契約達成,彼此不會輕易改變,因而人與人之間相對信任度比較高。在一定意義上,信任與承諾一旦達成,其約束力往往比較大。即使是初次交易的陌生人之間,也一樣可以彼此信任對方所做出的承諾,在他們看來,只要遵守契約,那么一切人的親疏遠近關系對我都是一樣的,都是可以信賴的對象。而在中國文化中,則存在著濃重的特殊主義色彩。孔子和孟子雖然也主張仁愛,但他們的仁愛是有差異的。他們明確表示:人們應該根據對方與自己的關系而對不同的人區別對待。所以,中國人對他人的信任呈現出一種“以已為中心的差序格局”,關系越密切的越容易達成互信,離自己關系越遠的越難于達成互信。因此,中國人更愿意和自己有關系的人打交道,因為彼此之間可信度比較高。即使與陌生人發生往來,往往首先是想辦法看能否通過人情、介紹等形成相互信任的關系,把對方納入自己的圈子,為今后的生意往來鋪平道路,然后再決定是否進行交易。所以,在中國的關系營銷過程中,信任與承諾實際被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自己人”范圍之內,而對于不信守承諾者的懲罰是他以后會被踢出這一關系圈并且名聲掃地,而且會“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3.關系主體和作用不同
西方關系營銷的主體是組織,主要涉及的是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相互活動,組織間的人際關系交往,只是通過個體所體現的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西方的關系營銷顯得比較理性,在人情或感情與利益發生矛盾時,人情或感情要讓位給利益。關系是為了共同的利益,當共同的利益沒有了,關系也就結束了,組織間的關系一般不會隨著一個人的離去而結束。中國的關系營銷則不同,它雖然也是指組織與組織之間的互動營銷活動,但更強調個人的作用――往往指的是利用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建立與發展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組織和組織之間關系的好壞。因此,在中國營銷界經常可以看到因企業中一個關鍵人物的“出走”或“另立山頭”而帶走一批客戶的現象出現。西方的關系營銷是通過信任、承諾與合作達到經濟利益上的雙贏以獲取競爭優勢,它所要建立與發展的是一種典型的工具性關系,關系是獲取利益的手段,利用關系營銷構筑起有效的脫離障礙,使顧客由于結束關系的成本太高而愿意繼續維持以往交易中形成的關系。中國的關系營銷雖然也是工具性的,經濟利益第一,但它常常利用非工具性關系來建立與開發工具性關系。在中國的關系營銷中,人際關系常常是組織間關系的基礎。企業在從事營銷活動時,會不遺余力地發掘、建立和利用各種社會關系,"熟人好辦事”就是關系起作用的一個最直白的描述或表達。因此,有時很難把關系營銷與尋租式的灰色營銷區分開來。
4.達成關系的手段不同
西方關系營銷的實現一般是因為共同利益關系的形成可以為關系雙方在現在或未來帶來現實與潛在利益,在達成合作伙伴關系的過程中,雖然也利用經由人際關系而建立起來的聯系作為一種重要手段,但是,他們對于這種聯系的依賴程度要小得多,而且經常表現的是以組織的名義所進行的公開聯系。所以,可以認為西方關系營銷中關系的達成一般是在桌面上完成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下的關系營銷主要是通過人情和面子來實現的,個人在處理問題時考慮最多的是感情因素,維系人際關系的主要紐帶是人情,而且,人情可以作為一種資源進行交換和物化,“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情交換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回報,有時在交往中由于人情因素的存在,個人甚至可以在交易中做出犧牲組織利益的行為,這是因為他相信自己付出的人情今后會得到回報。另外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利用人的“面子”問題。中國人往往把“面子”看做人際交往時反映他人對自己評價的依據,代表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心理地位,潛意識中把它與個人的身份、地位、角色聯系在一起,他人給不給面子,代表了個人獲得的聲望與社會地位以及一個人經社會認可的影響力。所以,在營銷中可以利用親戚、朋友、同學、同鄉等一切關系的“面子”作為達成生意的“敲門磚”。正是由于顧及到“人情”與“面子”的需要,決定了在中國的買賣人之間有時可以“生意不成情義在”,雙方不會因為某次交易的失敗而撕破“面子”,放棄私人之間的人際交往,也為今后可能出現的合作機會預留了空間。
參考文獻:
[1]莊貴軍,席酉民.關系營銷在中國的文化基礎[J].管理世界,2003,(10).
[2]汪濤,陳露蓉.關系營銷理論述評與本土化新解[J].財貿經濟,2004,(12).
[3]王成慧,葉生洪.儒家文化中的關系營銷思想初探[J].山東經濟,2003,(2).
[4]呂慶華.關系營銷的中國實踐及發展趨勢[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2).
[5]王桂林,文啟湘.對關系營銷幾個基礎理論問題的思考[J].南方經濟,2003,(8).
[6]楊勁松.濱口惠俊及其“人際關系主義”理論[J].日本學刊,2005,(3).
[7]王曉霞.當代中國人際關系的文化傳承[J].南開學報,2000,(3).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異
每一種建筑都是一個地區、一種文化、一個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設計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很多,無論是建造的選取,還是建筑的裝飾和造型,都是經過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地域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異,兩種所體現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將從幾個方面簡要分析中國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異的比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異
中西方傳統建筑材料有3種:土、木、石,中國傳統建筑材料以木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則更多的是以石為主,中國人是將石與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墻體,西方人則是將木用于屋頂上,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中國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則是一種上帝神靈的情感,偏向與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結構上的差異
中國傳統建筑結構具有以下3個特點:第一是講究對稱的藝術效果;第二是以木材為主要的構架;第三是獨特的個體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著力與追求建筑的結構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與走廊,這抽象的表現了人體美。
1.3建筑價值觀念上的差異
中國的建筑具有強烈的繪畫效果,注重意境美的營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視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間上的那種透視效果,這樣可以給人一種延伸、曲徑通幽的感覺,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諧的心態。西方建筑相較于中國傳統建筑,便更加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視建筑整體與局部的和諧與統一。
2.中國古代建筑與易經的關系
《易經》是中國符號學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號系統,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個符號,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國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經》的影響,因此極具符號及象形優勢。中國古代建筑中蘊藏著一種建筑符號信息,例如北京天壇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陽之數“九”以及“九”的倍數通過扇環形展開的,這天陽之數“九”也就來源于《易經》乾卦中的“九”。
3.中國古代建筑與風水的關系
陰陽五行說,是中華民族通過觀察和思考建立起來的一種哲學思想觀念。其中的風水學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宮的宮墻以及柱子使用紅色,象征著光明正大;屋頂采用黃色,象征中央,故宮東部的屋頂使用綠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長,因此皇子都居住在東邊,西宮作為太后的專屬方位,象征清凈,天安門至墻門不栽樹,其意義為南方屬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國人選擇了土木作為數千年不變的建筑材料,認為土木是有機體構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動是永恒的,靜是相對的,立柱和橫梁的連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這充分地體現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剛”。
4. 中國古代建筑與中庸思想、國家的宗法制度的關系
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這一點與“恒久意識”是相互連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將中庸用于中國古代建筑中,則表現了中國人追求內涵的特點。中國建筑往往將建筑的精華放在最里面,最隱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僅僅只用樸質,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內向型性格特點就造就了中國古代建筑重視內涵的特點。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不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還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對古代建筑的影響。在古代中國,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權力和道德制約雙重功能,即使是經歷改朝換代,家族依舊是社會構成的最基本單位。以家作為基本單位,使得中國古代建筑有著以“住宅”為原型的特征。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為原型。中國的住宅卻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員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宮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總之,似乎沒有一種類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無關的,而且,任何一類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發展而來的。
5.中國古代建筑與美術工藝的關系
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采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富有裝飾性的屋頂,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第二是襯托性建筑的應用,這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筑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第三是色彩的運用,
一、中國古代較少純粹的雕塑藝術品,這是一般人不重視中國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發源于古代希臘,古希臘人重視人體,將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戰士與運動家。為他們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紀念像。如此形成傳統,在西方世代相傳,成為一種純粹的雕塑藝術。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哲學與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臘。中國遠古時期重禮教,尊鬼神,藝術重心傾向于工藝美術,在禮器、祭器上發揮藝術天才,并且同樣也形成傳統,影響深遠。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在歷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粹的工藝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擺設的小型工藝雕刻。一類為建筑(包括陵墓)裝飾雕刻,例如一般欣賞教材中都會列舉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順陵石獅。實用性除反映在裝飾雕刻上以外,還反映在明器藝術與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隨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動物雕塑,一般教材都舉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馬俑和唐三彩俑、馬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動物雕塑也用來代替活體陪葬,它們的實用性很強,并非純粹的雕塑藝術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們是供信徒頂禮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賞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為例,因為這些時代的佛教造像藝術水平普遍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們和古希臘那種以人為范本的真實自然的神象有所區別,在欣賞時需要了解經規儀軌的種種規定,如佛象兩耳垂肩,手長過膝等等,否則很容易認為比例不準確,解剖有錯誤而加以否定。純粹的雕塑一般以紀念性雕塑為代表。中國古代重視繪畫藝術,紀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繪畫來表現而極少使用雕塑,例如漢唐功臣和歷代帝王像,都是畫在壁畫和卷軸畫里。紀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繪畫之前的西漢時代偶有創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賞教材都有介紹的霍去病墓石刻“馬踏匈奴”。此外,東漢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現存的古代紀念性雕刻,實屬鳳毛麟角。中國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藝術的特殊性。我們不能因為純雕塑品少就不承認帶實用性的雕塑品,也屬于雕塑藝術而拒絕認識它們、理解它們和欣賞它們。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國古代雕塑的裝飾性相當突出。這是它孕育于工藝美術所帶來的胎記,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最顯著的例子是欣賞教材中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使之顯出濃厚的裝飾性。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切,因為裝飾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所以有此效果。同時,裝飾性對于增強佛像所要求表現的莊嚴肅穆氣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形,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身上更有線刻圖案來加強這種裝飾品格。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夸張概括的手法之一。經過這樣處理過的石獸,往往比寫實的雕刻石獸更威風、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發揮它們作為建筑裝飾的功能。(辟邪和石獅多為陵墓的儀衛性裝飾品,用途在于顯示墓主的權威。)
三、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明顯的繪畫性。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是一對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藝美術。從彩陶時代起,塑繪便互相補充、緊密結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繪質”,在雕塑上加彩(專業術語稱作“妝鑾”)以提高雕塑的表現能力。現存的歷代雕塑,有許多就是妝鑾過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藝術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間雕塑仍保持妝鑾傳統。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藝復興以后,除宗教神像為求逼真效果,大多繼續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國塑繪不分家,導致了雕塑與繪畫審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國古代,繪畫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視。雕塑始終由工匠從事,文人士大夫極少參與。早期繪畫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從東漢晚期開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參與了繪畫創作,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創作隊伍的骨干力量。他們是國家、社會及文化的統治者,自然也統治了繪畫,使繪畫地位高高凌駕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藝術觀念影響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顯的繪畫性。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異趣。后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沒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細微變化。這種特點,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漢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麥積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晉祠宋塑侍女,大同下華嚴寺遼塑菩薩、平遙雙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羅漢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見到。中國雕塑從這一特點歷代相沿,至今民間匠師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線描草稿,象人物畫白描一般,再復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質材料上勾線描稿,再雕而刻之。這樣創作雕塑,帶有繪畫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性強,自有一種東方趣味,符合中國古人的欣賞習慣,他們是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藝術的。今天我們欣賞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國畫的審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點。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藝術標準來指摘中國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無異于為適履而削足。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
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準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于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準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準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準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夸張乃至變形來強調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準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舍,有所夸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霍去病墓石獸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巖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并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轉貼于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余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并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國古代雕塑風格往往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精神。儒家哲學尊天命,受其影響,中國藝術反映為崇高、莊嚴、壯麗、重穆、典雅等等風格。道家哲學崇自然,在藝術上則表現為飄逸、雄渾、淳厚、古樸、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風格。中國畫和雕塑都具備這兩個系統的風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儀衛性雕刻,一般具備前一系統的風格,龍門奉先寺大佛最為典型。它是唐代武則天出資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氣度,
風格上必然強調崇高、莊嚴、重穆和典雅。明器藝術中的俑和動物雕塑多屬后一系統的風格,它們和生活關系密切,風格上追求自然,樸拙可愛。兩者各異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風格比較接近前一系統,卻少有后一系統的風格特征。希臘古風時期的古拙是藝術技巧幼稚階段的自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風格。中國畫和雕塑卻有意返樸歸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種內在美,一種原始美,一種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難于站在西方藝術角度來理解的,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總有障礙。這就需要提高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來認識中國藝術,否則欣賞也好,創作也好,都很難進入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