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間,優化資源配置。
“城中村”土地利用率低,通過改造,有利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為城市發展騰出新的空間。
2、有利于改變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
“城中村”布局雜亂,建設無序,形式土而單調。通過改造可重塑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和競爭力。
3、有利于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居民素質。
“城中村”相對封閉,基本保持農村傳統生活方式,觀念陳舊,管理滯后,環境臟亂差,通過改造,促其向現代城市方式轉變,居住環境、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4、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
伴隨著城市外延式擴張的深入,內涵式城市化被提到議事日程,對人居環境及人口素質水平較低的“城中村”改造成為推進城市化的文秘站 重要環節,加快“城中村”的城市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真正實現城市一元發展的關鍵,與實現農村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緊密相關,有利于“城中村”村民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城市化的美好生活。
二 我市“城中村”現狀、問題及成因分析
1、基本情況。
1.1、城市建成區內“城中村”現狀。不完全統計,城市建成區內“城中村”共165個,5.78萬戶,總人口20.39萬人,勞動力8.96萬個,土地面積22.18萬畝,村均1344畝,其中耕地面積6萬畝;擁有集體凈資產18.63億元,村均1129萬元;農民住宅1383萬平方米,企業用房3208萬平方米。
1.2、城郊結合部“城中村”現狀。不完全統計,城郊結合部“城中村”共有106個,3.92萬戶,總人口13.31萬人,勞動力5.98萬個,土地面積22.81萬畝,村均2151畝,其中耕地面積9萬畝;集體凈資產5.85億元,村均551萬元;農民住宅788萬平方米,企業用房82萬平方米。
1.3、城市規劃區內“城中村”現狀。不完全統計,城市規劃區內的“城中村”共有223個,10.2萬戶,總人口36萬人,勞動力22萬個,土地面積72萬畝,村均3228畝,其中耕地面積30萬畝;集體凈資產7.17億元,村均321萬元;農民住宅6546萬平方米,企業用房674萬平方米。
2、主要問題。
2.1用地章法混亂?!俺侵写濉本幼∮玫?、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等相互交織,新舊住宅參差不齊,建筑雜亂無章,違法用地和違章建筑普遍,破壞城市景觀,影響市容市貌。
2.2居住環境低劣。環境衛生、防洪排澇、生活服務等市政建設和公共配套設施普遍缺乏。道路布局結構不合理,無法滿足人流、物流和消防的基本要求。電力、電信、供水管線走向雜亂,排水排污不暢。沒有物業管理,衛生死角多,“臟、亂、差”現象嚴重。居民無法享用煤氣、天然氣、信息寬帶等先進的城市設施和豐富的城市資源。
2.3治安問題堪憂。大量外來人口租住“城中村”村民的閑置私房,使這些地方的居住人口構成十分復雜,少數地方成為“黃、賭、毒”的溫床,“超生游擊隊”的藏身之所,給社會治安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
2.4資源浪費嚴重。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村莊改造、企業搬遷和農民住宅翻建不能依照城市功能準確定位,屢拆屢建情況十分突出,不僅損害居民和集體經濟組織的切身利益,也嚴重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
3、“城中村”問題的成因分析。
關鍵詞:城中村;公共空間;改造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villages phenomen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villag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s and related case studies to analyz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villages in the status quo, to explore the common problem of villages in the public space, a number of reform strategies was put forward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pace (space finishing space perme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context) expect to provide some useful discuss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
Key words: villages; public spac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綜述城中村現象
1.1 城中村的定義
城中村是急劇城市化過程中原農村居住區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員和社會關系等就地保留下來,但為城建用地所包圍或納入城建用地范圍的原有農村聚落,是鄉村城市轉型不完全的,具有明顯城市建成區或發展用地范圍內處于城鄉轉型中的農民社區,內涵是“城市社會中的農民村”。
1.2 城中村形成原因
我國大量“城中村”的形成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迅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城市用地迅速擴張,位于城市邊緣的村莊逐漸被包在城市之中,而村莊內的基礎設施及生活環境并沒有融入城市,而是仍保留著農村的生活方式及習俗,久而久之,導致城市和村莊的空間分異越來越嚴重。
1.2.1 表面原因
“城中村” 現象的出現,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城市迅速擴張,城市化進程加快造成的,城市建成區用地的急速擴張,將眾多城郊村莊包圍在城市之中,在地理位置上已經在城市建成區范圍之內,而是實際上村莊很少參與到城市的產業鏈之中,村民的生活仍主要在村莊內部,并沒有和城市發生太多的聯系,從而產生了“城中村”。
1.2.2 內在根本原因
在其它國家的城市化過程中,這種“城中村” 現象幾乎從未出現過。“城中村”的產生與中國特色的國情緊密關聯,其內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幾十年來,且至今仍在實行的城鄉二元化的戶籍制度和土地產權的二元管理體制。
1.3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是城中村問題的高度概括,對城中村基本特征的認識是城中村問題研究的前提,各項有關城中村的研究都是從城中村的基本特征入手的,不少研究者都從景觀、社會、經濟等多角度對城中村的基本特征進行分析闡述。
景觀特征:建筑形體的異化,“一線天”、“握手樓”叢生,過道狹窄,房間終年陰暗。缺乏統一連續的街景立面和天際輪廓線,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既缺少公共綠化面積,也缺少文化、體育休閑等設施。
社會特征:城中村特征主要表現為形態結構與周邊環境的強烈對比,亦城亦鄉,亦農非農,人口職業構成復雜,多樣物質生活的豐裕與價值觀念、管理體制等的落后形成強烈反差,外來人口多,居民文化素質不高,經營經商不規范等,,社會治安難度大等各種原因使得城中村成為滋生“黃賭毒”的溫床,惡性案件屢有發生,難以控制。
經濟特征: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村集體經濟分紅,出租屋收入以及小規模的商業、餐飲業等等,非正式經濟是城中村賴以興盛的體制外經濟。
2公共空間概念的界定及分類
2.1 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實體之間存在著的開放空間體,是城市居民進行公共交往活動的開放性場所,為大多數人服務;同時,它又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現之處,被稱為城市的“起居室”和“櫥窗”。
2.2 城中村公共空間
而城中村公共空間具有城市公共空間中所說的開放空間體,但又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間,城中村由于建筑密度極高,樓間距很小,街巷空間狹窄,在城中村中,街道空間是市民最大的線性公共開敞空間,城中村的道路往往承載著交通、購物、娛樂休閑、鄰里交流、聊天等功能。
2.3 城中村公共空間的主要組織模式
城中村的樓房主要是在原有房屋基礎上非法加建或改建而成,但在整體上保持一定的高度。這些樓房圍合出了一種過密的建筑空間,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但在這種壓抑的空間中,我們還能依稀分辨出原有的傳統村落肌理,即一種“街巷空間+開敞空間“的空間組織模式。
2.4 城中村中街巷空間
街巷空間是由兩側的村民住宅所圍合的,與傳統村落不同,或者說異于傳統街巷空間的變異在于城中村的街巷非常狹窄,并且還有由兩側建筑二層飄出部分所形成的上部圍合面,與兩側和地面圍合成了一種“筒狀”的空間。
2.5 城中村中開敞空間
開敞空間的存在,為城中村的街巷空間注入了活力,是村落空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城中村被擠迫成為超高密度的空間形態,但是村中的公共空間仍然被保留著,而且神圣不可侵犯。
從整體的土地功能使用,到傳統的空間肌理,再到特定的空間元素,逐層剖析城中村的空間結構。顯然,城中村在從傳統村落向城市區域轉型的過程中,雖然形態上與原有村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異,但并未拋棄村落原有的有機空間肌理。而這種有機空間中最重要的元素――開敞空間則被村民自發地保留著,顯示出在內外強烈的封閉作用下,城中村內村民尋求開放空間的力量。
3城中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分類及存在問題
城中村公共空間現狀較為凌亂,形式各樣,空間大小不一,有以祠堂等公共建筑為中心的廣場空間,是村民進行集體活動的場所;有以大樹為中心的樹下空間,面積一般不大,是村民日常交流的場所,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還有更小的空間就是在巷門口處擺上一張桌子,就是村民休憩聊天打牌的場所。
3.1數值嚴重缺少:超高的建設密度,造成城中村內公共空間無論在面積上還是在數量上缺失,正常的社區活動長期得不到空間場地支持,阻礙了健康的社區建設,總體形勢非常嚴峻。
3.2環境質量低下:現有空間環境質量低下,臟、亂、差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除了用地緊張、政策滯后、經濟等緣由外,缺少必要的管理與經營,也是造成現有環境質量低下的原因。
3.3空間形式單調:現代城市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如廣場、公園等極少出現,而多數公共空間是以沿街屋檐下或街道交叉口的放大空間等形式出現的。
3.4活動支持匱乏:空間限制與配套設施不完善,再加上城中村內人口構成特點,造成發生在公共場所的活動形式單一,除了聊天、打麻將、打臺球、下棋以外,基本沒有其他活動類型。
4 城中村公共空間的改造策略
4.1 空間整理
空間整理,是指對城中村內部空間結構的重新梳理和逐步優化。關鍵是以公共空間為核心,通過“街巷空間+公共空間”的組合模式進行城中村的結構整理?!敖窒锟臻g+公共空間”的組合模式對于村落具有重要意義。在空間組織上,要強調以宗祠等公共建筑為核心的公共空間的地位,挖掘公共空間的場所文脈,圍繞公共空間,對城中村內部空間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處理。同時,在一些主要的人流匯集處開辟新的公共開敞空間,從而在保持“街巷空間+公共空間”模式的基礎上,強化公共空間的網絡化發展,從而使密實封閉的空間肌理向有機開放方向發展。
4.2 空間滲透
城中村與周邊城市區域之間往往形成明確的邊界,空間特征是突變而非連續的??臻g滲透的思路,就是為了逐漸緩解空間特征突變,促使城中村封閉的空間格局走向開放,是城中村與城市地區之間在公共空間、生活方式方面發生相互的滲透??臻g滲透應配合公共空間的改造,在邊緣地帶設置更多的開放與半開放的空間,與城市空間體系相結合。特別是城中村的道理入口空間往往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應重點處理。同時,對沿街店面進行整治,改善商業環境,營造宜人的購物環境,以此引發更多的行人活動。再者,空間滲透使外部邊界逐漸模糊,使城中村公共空間不在與城市公共空間割裂,使城中村在與城市相互滲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既融于城市,又具有獨特個性風貌的城市單元。
4.3 文脈延續
城中村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往往都會形成被本村村民所普遍接受的文化及習俗,即所謂的文脈,文脈最能激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它延續著本村農民的生存軌跡,維系了他們的生存空間,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色,城中村改造時應延續原有文脈,創造場所精神。
5結語
在城中村公共空間改造時主要是通過梳理現狀公共空間,空間滲透,文脈延續將周邊城市氣息滲透到城中村內部,增強公共空間文脈的認同感,從而為市民提供一個較舒適的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 黎云,陳洋,李郇.封閉與開放:城中村空間解析--以廣州市車陂村為例.城市問題.2007,09
【2】 李偉,林怡琳. 深圳城中村改造中的外部公共空間塑造.山西建筑.2007.10
【3】 黎斌,魏立華.城中村村民與外來低收入租客的社會空間分析研究――以深圳市新西村老屋村為例.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8
【4】 劉磊.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石家莊市橋西區西三教村為例.西南大學.2008,05
【5】 韓蕩.城中村改造的理論框架及案例研究.規劃師.2004,05
【6】 任國巖.重塑城市公共空間――法國魯貝市舊城改造實例介紹.規劃師.2004,12
【7】 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第一版.2002.
【8】 Rob Krier.城市空間(Ubarn Space).紐約:Rizzoli出版社,1991
【9】 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10】 [英]妮古拉•加莫里,雷切爾•坦南特.張倩[譯].城市開放空間設.第一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關鍵詞: “城中村”;社會治理;少數民族聚集;新疆庫爾勒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65-1285/c.2015.06.08
“城中村”①作為城市的夾縫地,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結構和現象,它們已經成為城市社會治理的薄弱區,成為困擾許多城市發展的頑疾。
當前,中國的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依然存在,城市與農村不論在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文化層次、產業布局,還是在社會保障、民眾收入、職業分布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距。在城市―農村的二元分析框架下,早期研究者認為“城中村”的形成完全是一個被動過程。例如,敬東指出,“‘城中村’源于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或城市急風暴雨式的城市建設和快速城市化,于是把以前圍繞城市周邊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納入到城市用地范圍,……在這些用地上以居住功能為主所形成的社區稱為‘城中村’。”[1]8后來一些學者有不同解釋:“對于土地出讓中經濟補償數額的多少,‘城’‘鄉’雙方并非總能順利達成一致。為降低補償成本,也為了避免處理與‘城中村’相關的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管理問題,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開‘城中村’,村鎮也樂意保留原有的居住方式與社區關系,這是‘城中村’產生的直接原因?!盵2]153
近些年,隨著新疆庫爾勒市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鐵克其、恰爾巴格、英下近郊3鄉大部分村莊被拆遷,成為城市部分,但是由于拆遷的不完全,一些村莊變為典型的“城中村”?!俺侵写濉泵娣e的不斷擴大和流動人口的快速聚集,給城市治理和維護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庫爾勒市對于“城中村”治理有許多創新之處,例如,在安置上開辟新模式,對被征地農民實施就地安置、“插花”安置②,使各族群眾共住一個小區,加深了解,增進民族感情;通過市場、門面房出租或經營、各類資產入股等多種途徑,使被征地農民獲得租金、薪金、股金等方面收入;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工作機制等方面引入城市街道社區治理模式,實施村改居、鄉改辦,加大被征地農民“農轉非”力度,使被征地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等。盡管如此,庫爾勒市在“城中村”治理方面依然面臨很多的難題和瓶頸,探索一條適合少數民族聚集的“城中村”社會治理模式尤為重要。
一、庫爾勒市“城中村”治理面臨的瓶頸
(一)拆遷補償壓力大
這是當前庫爾勒市“城中村”面臨最棘手的難題。2010年~2015年是庫爾勒市城市化推進最快的幾年,大面積的拆遷改造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查走訪發現,由于不同年份拆遷補償的價格標準不一,從每平米500元到每平米4 000元不等;同一時間段,不同地點的拆遷價格也不同。對此,村民意見很大。此外,一些村民違規建房,且漫天要價,也影響了拆遷補償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大
庫爾勒市的“城中村”是流動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南疆籍流動人口的聚集地。據庫爾勒市統計局所得數據顯示,有近15萬的流動人口聚集在“城中村”及周邊的城鄉結合部,如庫爾勒市的海力帕爾村有村民2 500余人,而流動人口就有5 000余人。盡管庫爾勒市的“城中村”大部分已經被拆遷,但依然有大量的平房區用于出租。這些租住人員大多從事小商貿和建筑等行業,文化層次較低,民族成分復雜、流動性大,管理難度很大,治安、維穩任務艱巨。
(三)問題不斷產生
除了多年累積問題解決難度越來越大,新的問題仍在不斷產生,深層次的矛盾逐漸呈現,其中多數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從近年來群眾反映的問題看,大部分集中在房屋拆遷補償、農村土地征占等方面,拆遷帶來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成為群眾上訪的重要誘因。各級政府及村委會在解決問題上耗費很大精力,壓力和難度也在日益增大。
(四)違規建房極為嚴重
由于歷史原因,庫爾勒市的“城中村”幾乎沒有統一的建設規劃,因而導致村民所建的房屋高低不一、雜亂無章。近幾年的拆遷補償,很多人一夜變富,致使很多將被拆遷的村民投機取巧,想盡辦法蓋房子,違法用土和違法建設屢禁不止,隨意搭建成風,部分街道的胡同道路不足2米寬的人造“一線天”比比皆是。
(五)失地農民融入城市生活難
庫爾勒市很多農村居民瞬間變成城市人,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遷造成村民各方面的落差,使他們面臨很多的不適應感,甚至有些茫然,“這種典型的社會變遷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墮距’和‘文化墮距’,即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和制度建設未能形成同步轉型” 。[1]93很多村民還保持著原來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無法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甚至對城市文明有一定的排斥。再加上“城中村”村民大多失去耕地,在城市生活成本增加,尤其是就業問題,由于沒有專業技能、文化水平較低,致使就業渠道狹窄、再次就業率低。
二、庫爾勒市“城中村”治理難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各階層利益追求細分化給社會治理帶來不利影響
庫爾勒市作為新興城市,特別是作為南北疆交流樞紐、“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城市,城市規模在短短幾年內快速膨脹,致使社會階層的分化越來越明顯,隨之各階層間的利益沖突增多。通過城市拆遷補償,很多“城中村”居民一夜變富,而一部分人依然生活在貧困邊緣,使得原本平等的村民間社會地位差距瞬間拉大,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在這樣的局面下,一些村民不顧相關的政策法規,試圖通過大量違規建房來獲得高額拆遷補償。而當政府不予承認時,又借助上訪等手段要求維護自己的利益。當利益訴求依然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對地方政府產生不滿、不信任,甚至仇恨,致使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社會治理難度加大。
(二)“城中村”社會治理機制出現的新問題沒有適時調整
盡管庫爾勒市的新型城鎮化在全疆處于領先地位,甚至在很多方面有先行先試的特權,但是在對“城中村”治理中依然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
一是治理主體間的權責關系不夠明確。一方面市、鄉兩級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上沒有真正跟上變化的形式,致使行政主體間權、責部分管理混亂,政策實施力度不夠,甚至出現漏管現象。另一方面村委會自治管理職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很多時候只是充當政府基層上傳下達信息的站點,部門村干部不作為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是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俺侵写濉北M管還被稱為村,但是其治理已經大大區別于傳統的村莊模式,因為“城中村”面臨的社會問題、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無論是政策法規方面,還是社會治理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方面,都需要根據發展形勢不斷做出調整和革新。如鄉政府和村委會職責定位清晰與否?對違規建房情況,能否快速處理解決?此外,庫爾勒市的“城中村”的村民及村干部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對以漢語下達的文件理解困難,更多是通過別人轉達了解內容,存在理解偏差。
(三)“城中村”管治中的單一性和多元性沖突
“中國的城市社會管理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從‘人治’到‘法治’,從傳統城市管理到‘現代性’意義的‘城市管治’?!盵3]210在“城中村”的管治中,如果摻雜太多的人為因素,就會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形成社會的不滿。從治理者主觀角度認為只要站在大多數人利益的立場上管治就是正確的,而沒有真切了解利益主體的訴求,于是急功近利、大拆大建時有發生,缺乏人文關懷。而從村民的角度,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只想政府按照最高標準給予補償,這就造成治理者與村民各自利益方向出現偏差,表現為基層干部與村民間的沖突不斷。
(四)村民對城市化的認知差異大
城市化過程較早融入城市生活的村民和有相對穩定的職業和收入的村民會更多地認可城市化,對快速城市化給他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和改變給予積極肯定;而對于那些過去一直從事農業勞動的中、老年人,由于很難找到穩定的職業,他們會對城市化有一定的抵觸,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都沿襲著過去農耕時候的習慣,對于沒有農耕的生活具有恐懼感,因此很難在短期內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去。
三、提升少數民族聚集城市“城中村”社會治理水平的路徑探析
(一)對“城中村”拆遷補償合同梳理兌現,對現有土地房屋面積重新測繪確權
當前,庫爾勒市所有的矛盾聚集在拆遷補償上,拆遷補償幾乎涉及所有村民,村民手中很多合同沒有得到及時兌現,如庫爾勒市海力帕爾村,從村委會調查了解到村民手中有近5 000個沒有兌現的合同,一些合同是5年前甚至更久前簽訂的,對此,農民怨聲很大。解決這些問題的當務之急是成立州、市、鄉共同參與的專項整治小組,各部門協調規劃,核查農民手中的補償合同,對于合法正規的合同給予重新認定,并根據合同的時間給出新的兌現時間。
“城中村”違規建房屢禁不止,要控制這種局面,可考慮以下操作模式:一是將“城中村”土地國有化,政府分片區集中買斷,一次性給予補償,這樣有利于產權明確,可以在政府框架下開發,避免“小產權房”問題;二是盡快對現有土地、房屋進行科學測繪,并下發正式文件告知村民,一旦確權登記后5年內沒有允許不能改建增加面積;三是由政府負責,村委會參與,對村集體土地進行靈活改造開發,確保村集體土地保值增值,使每位村民受益。
(二)規劃建設“互嵌式”社區安置模式
庫爾勒市的“城中村”少數民族占大多數,在村民安置時,要充分考慮民族間的互嵌式環境建設??梢試L試在漢族較為集中的小區周邊建設安置小區,政府給予補貼低價出售;在安置小區附近引進企業、商業進駐,給予優惠政策。
另外,積極開展村改居、鄉改辦工作。先在集中連片農民安置小區建立農村社區,引入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增強社會化服務功能,再打破原有村莊界限,重新調整劃分與城市街道、社區的行政區域,逐步撤銷村民委員會。近期庫爾勒市批準了鐵克其鄉成立9個社區、恰爾巴格鄉成立5個社區、英下鄉成立2個社區的方案,這就打破了原先少數民族聚集村莊的居住環境,有助于建設各民族間“互嵌式”居住環境,有利于民族團結。
(三)規范、完善“城中村”治理主體的內部機制建設
“城中村”作為社會發展、變革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其改造所需的龐大資金及隨后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使得改造過程舉步維艱。“‘城中村’的改造可能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有的可能要花一兩代人的時間,并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可以改造好的?!盵4]5相比一般村莊,“城中村”面臨更多的社會問題和治理難題,特別是維穩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治理主體內部的制度建設,進而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庫爾勒的大多“城中村”村委會缺乏機制建設,致使很多工作沒有制度可依,很多時候靠村長、書記的個人理解行事。針對這些情況,應當根據鄉、村所應承擔的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要求,不斷完善相關機制,既要對村委會工作職責和服務明確規定,又要建立和完善村集體資產透明公開、財務管理等相關制度。
(四)“城中村”治理要體現治官在先和民生為要
庫爾勒市的“城中村”改造和治理,帶來了激烈的利益博弈,隨之出現和與民爭利,故在對其的改造和治理中,既要先治官,又要凸顯利民。
在治官層面上,首先要做的是對所有相關部門的官員進行清查,特別是城建、拆遷部門,對有問題的人員該處理的處理、該停職的停職。之后重新完善機構設置,尤其是對城建局、拆遷辦的人員加強入崗考核。在部門新人員工作之先就健全制度,運作盡可能將權力和利益分離,讓權力運行過程完全處于法律和民眾監督之下。
在利民層面上,要將發展成果盡可能惠及到每一位村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繼續堅持和創新3個結合:貨幣安置與新居建設相結合,置換新居與分類安置相結合,住宅安置與不動產經營相結合。積極推進安居富民工程,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安置問題。此外,要全面落實居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政策,提高和改善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總之,要做好少數民族聚集城市“城中村”社會治理工作,既要借鑒發達地區成功的治理模式,又要結合本地實際,,探索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治理模式。
注釋:
①城中村,通常指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不斷推進過程中,位于城區邊緣農村被劃入城區,在區域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權屬、戶籍、行政管理體制上仍然保留著農村模式的村落。
②“插花”安置,即將征地農民化整為零,分散安置在其他地區。
參考文獻:
[1]敬東.“城市里的鄉村”研究報告――經濟發達地區城市中心區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對策[J].城市規劃,1999(9).
[2]鄭靜.論廣州城中村的形成、演變與整治對策[J].規劃與觀察,2002(1).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房地產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可以科學地預測項目建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提出合理的水土保持技術和防治措施,對有效控制和減少項目建設所產生的水土流失,減少工程施工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保護城市人居生態環境,保障工程建設和安全運營,促進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1 工程概況
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區內,用地范圍東至彩田路、南至福華三路、西至金田路、北至深南大道,拆遷面積23.00hm2,其中用于開發改造的可建設用地面積16.15hm2。根據《關于劃分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公告》、《廣東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工程所在區域屬于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和廣東省“三區”劃分中的重點監督區。
2 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的特點
2.1 建設地點在城區
房地產項目建設地點一般位于城市市區,與城市發展相一致,符合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且大多集中連片,所處位置地勢平坦、周邊交通便利。在房地產項目建設過程中,往往將建設區域與外界用圍墻隔開,這樣既可減小項目建設影響范圍,也可增加建設過程中的安全性。
2.2 建設工期較短
房地產項目的建設周期一般為3~5年,相對于火電廠、煤礦等建設項目工期較短。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于2009年12月開工建設,擬于2014年12月完工并交付使用,建設總工期60個月。
2.3總平面布局緊湊
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使用土地集中,平面布局均位于施工圍墻內,且地形平坦、布局緊湊而簡單。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的平面布局主要有永久建筑區、道路廣場區、園林綠化區、施工營造區和臨時堆土轉運場等,占地面積共計23.00hm2。
2.4挖填土石方量較大
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土石方工程主要源于原有建筑物拆遷、地下室基坑開挖、道路管線埋設及園林綠化工程等方面。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總挖方量約274.30萬m3,其中拆除房屋產生建筑垃圾37.50萬m3,地下室基坑開挖土方235.10萬m3,道路及管線工程開挖土方1.70萬m3;總填方量約7.72萬m3,其中:地下室內墻及頂板回填土方5.10萬m3,管溝回填土方1.00萬m3,場地綠化種植土1.62萬m3(需外購);挖填平衡后,總棄方量268.20萬m3,其中建筑垃圾37.50萬m3,棄土230.70萬m3。
2.5周邊市政管網完善,不設廢土(渣)場
由于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選址一般位于市區,所以房地產項目一般不設棄土(渣)場,在需要排棄廢土(渣)時,直接運至市政統一的合法渣土受納場即可。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施工用水、用電與相關部門協調后可直接就近接用,滿足施工需求。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及多余土方全部運至市政指定余泥渣土受納場集中堆放,運輸車輛指定路線行駛,施工出入口設置車輛沖洗設施,并定時灑水保濕等措施加以防護。
3 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特征
3.1 水土流失量小但影響大
城市市政排水系統相對完善,使得降水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排出,減少了地表徑流量,水蝕較輕。與鐵礦、火電廠等在野外施工的項目相比,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輕微,水土流失量較少。然而,由于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地處市區,對市民的生活、市容市貌影響大,因此需高度重視,認真防治。
3. 2人為水土流失比例大
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為水土流失,而非自然水土流失。也就是說,房地產開發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施工過程中,是由于地下室基坑、道路管線的開挖與回填等造成的。
3.3項目建成后基本不產生新增水土流失
房地產開發項目建成后,除永久建筑區外,其余全部綠化或者硬化,水土流失量減少,工程運行初期僅園林綠化區存在輕微水土流失。
4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應注意的問題
4.1 土石方平衡
土石方量計算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水土流失預測、占地面積計算、取棄料場設置、防治措施布設,以及水土保持投資等多個方面。為此,水保方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建筑垃圾單位換算
拆遷原有建筑物產生的建筑垃圾量一般由建設單位提供,其數量單位為噸,為方便計量,需要將其轉換為立方米。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拆遷工程將拆除舊房屋建筑面積52.42萬m2,產生建筑垃圾約60.00萬t(房屋拆除工程建筑垃圾量=建筑面積×單位面積垃圾量,磚混結構每平方米1.2t),折合體積約37.5萬m3(建筑垃圾密度約為1.6)。
(2)土方量換算
挖方按天然密實體積(自然方)計算,填方按壓(夯)實后的體積(實方)計算,而水保監[2008]8號文要求各種土石方均應折算為自然方進行平衡。因此,在摘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土石方數據時,需及時了解是否采用了計價方的規則進行計量,若是則應進行相應換算。土石方的松實系數見表1。
表1 土石方松實系數
(3)其它土石方工程
地下室基坑支護的鉆孔灌注樁施工過程中,將產生一定量的泥漿,雖然其量并不大,但也應該引起編制人員的足夠重視,在土石方平衡中應明確其數量及其后期處理方案(“防治措施布設”中明確具體措施及工程量)。
4.2 防治責任范圍
在防治責任范圍的確定過程中,經常出現將用地紅線簡單外擴一定距離劃定為直接影響區的現象,沒有結合工程實際,導致防治責任范圍面積不準確。
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修建有施工圍墻,施工出入口盡量繁忙的市政道路,按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GB50433-2008)要求,確定該項目施工圍墻2m、施工出入口處5m為劃定為直接影響區,根據工程建設實際情況和外業調查的結果,確定項目建設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為24.30hm2 ,其中項目建設區23.00hm2 ,直接影響區1.30hm2。
4.3 棄土(渣)地點選擇
開發建設項目土石方的綜合利用和棄土場的合理選址設計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內容,根據深圳市水務局“關于加強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工作的通知(深水保[2012]589號)要求,水土保持方案中要附棄土(石、渣)場同意收納的協議書。
通過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及棄土(渣)受納單位的溝通協調,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的棄土(渣)地點選址為龍華部九窩余泥渣土受納場,并已取得該受納場的棄土(渣)接收證明。
4.4 水土流失預測
水土流失預測應根據工程不同的施工階段,劃分不同的水土流失預測分區,有針對性的進行水土流失預測,確定造成水土流失的重點時段和部位,為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依據。
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劃分為拆遷施工期、基坑施工期、地上建筑施工期及植被恢復期等4個時段進行水土流失預測,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基坑施工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時段,基坑施工區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需重點加以預防和治理。
表2 水土流失量預測表
4.4 水土保持措施布設
依據水土流失預測結果,結合項目區水土流失類型、特點、防止責任范圍和防治目標,水土保持措施布局通過永久措施和臨時措施相結合、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與恢復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水土保持措施體系見圖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框圖
4.5 水土保持度汛方案
為防止雨季施工過程中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危害,應根據施工現場實際變化情況,制定專項水土保持度汛方案,指導施工單位及時調整水土保持措施設計,確保項目安全度汛。
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水土保持度汛方案的主要內容如下:
(1)理順項目區排水:雨季來臨前,沿施工圍墻內側、施工便道一側修建臨時排水溝,順接至周邊市政雨水管網,在排水溝與市政管網接駁前設置臨時三級沉沙池進行沉淀?;觾瘸霈F積水時,應及時進行抽排。
(2)完善施工出入口的車輛沖洗設施:在項目區各個施工出入處設置車輛沖洗設施,運輸車輛經沖洗清潔以后方可駛入市政道路。
(3)地表防護:對施工區域內的地表采用撒播狗牙根、百喜草等草籽臨時綠化,地表徑流直接沖刷地表造成水土流失。
(4)臨時遮蓋措施:施工單位應備足彩條布,雨前對施工臨建區內的松散的建筑材料、場地內的臨時堆土及地表用彩條布臨時遮蓋。
5 結束語
房地產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對于城市水土保持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不僅為促進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開展、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和檢查提供科學依據,而且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結合深圳市福田區崗廈河園片區城中村改造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就房地產開挖建設項目的特點、水土流失特征,尤其對水土保持方案編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供大家借鑒。
參考文獻
[1]《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16453.6-2008;
[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驗收規范》GB/T15773-2008;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 城市貧困地區 居住環境 整治 亞洲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現今,世界上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之中,在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會保持迅猛的增長勢頭??焖俚某鞘谢l的各種城市問題凸顯,其中發展中國家城市貧困層的擴大便是城市經營上的一大問題。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城市貧困地區居住環境的整治問題目前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緊急課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特別是近年來出現的城中村現象及改造問題更是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盡管對于城中村是否需要改造的問題尚存爭議,但進入2000年以來,實際的改造探索活動已在各大城市陸續展開,今后的改造應何去何從也備受矚目。國內的學者對西方發達國家貧民窟的整治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而對于更有借鑒意義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發展中國家解決相關問題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尚未展開,相關的研究也很少。
發展中國家城市貧困問題概述
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涌入,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深刻的城市貧困層擴大的問題。據推測,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居住在環境惡劣的貧民窟中的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40%以上。在泰國首都曼谷居住在貧民窟中的人口也有大概100萬以上,并且這個數字毫無減少的趨勢。由于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仍將持續下去,各個發展中國家普遍認識到,如何對待城市貧困階層將是直接涉及到其城市在21世紀能否繼續保持其活力的重要課題。在如何改善城市貧困階層的居住問題上,各個發展中國家雖面臨不同的問題,但都在不斷積極探索,試圖從根本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其中也不乏很多較為成功的案例。從表面上看,這些案例各有其特點,但仔細洞察其本質,仍能發現其成功的共同之處,這就是,在城市貧困地區居住環境整治事業的展開過程中,民間公益組織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社區組織CBO(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等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以實現住民自我發展為目標的住民主導型的居住環境整治方式對于城市貧困地區居住環境的可持續改善是重要而有效的。以下就通過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具體成功事例來詳細闡述。
從“公共供給”到“自助努力”
19世紀70年代初期,許多發展中國家為改善貧民窟的居住環境,紛紛設立了住宅公社,試圖為城市貧困層提供住宅。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如果按城市貧民層的支付能力來建造住宅是完全不現實的,政府必須需要為此提供龐大的資金補貼,而這種含有對低收入者大量財政補貼的政府福利住房,除少數運氣極好的低收入者能有幸入住外,絕大部分是被中等收入階層以各種形式所侵占。這一結果很快宣告了公共供給政策對解決城市貧困層居住問題的失敗。
與公共供給政策相對照,在19世紀60年代倡導性規劃思想的影響下,在發展中國家貧民窟地區一種被稱為自助努力型(Self-help)的居住環境改善模式受到關注。所謂“自助努力”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建造住宅、改善居住環境。自助努力型的居住環境改善事業是在NGO的支援下,通過住民參與的形式對已經存在的貧民窟地區實施上下水管鋪設、內部道路簡易鋪裝等,進行維持其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改善。實際上這些貧民窟地區所占有的土地一般并沒有正式的土地權利,其住宅建設也大都沒經過建設許可等正式的審批手續,而是一種以自發的形式建設住宅后,入住生活的居住形態。這種實際上是非法侵占的居住形態之所以能被政府認可,并興盛一時,是由于對發展中國家政策決定有著重大影響的世界銀行當時開始啟動一種以城市貧困層為對象的住宅領域的融資活動,這種自助努力型的住宅建設剛好能夠得到世界銀行的資助。故此,19世紀70年代后期,在發展中國家中,住民的自助努力型的住宅供給和環境改善逐漸成為了主流形式。
從“自助努力”到“自立發展”
在世界銀行融資的援助下,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實施的自助努力型的貧民窟環境改善事業對居住環境的改善確實取得了實際成果。
在印度尼西亞許多城市都成功實施的KIP(Kampung Improvement Program)事業是其成功的有力論據。所謂KIP事業也可以直譯成“城中村”改善事業:即由地方城市政府提供技術和財政支援,依靠住民參加的方式對街道、排水、公廁等最基本的生活基礎設施進行整治和改善。印度尼西亞的KIP事業在許多城市展開并取得成功,也更進一步說明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在更大的區域內,在行政主導下依靠貧困地區住民參與的方式對居住環境進行漸進的改善是能夠取得成功的。但是,隨著世界銀行融資規模的擴大,KIP事業的規模也隨之飛躍式地擴大之后,很多人開始批判在事業實施過程中政府主導的色彩加重了,而住民參與卻逐漸變得流于形式。鑒于以上的經驗,1980年以后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按照自助發展的想法來進行貧困地區居住環境的改善,對各種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在泰國,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民間房地產迅速發展,為形成良好的民間住房市場,政府進行了土地制度、住宅金融制度的改革。80年代后期,聯合國人類居住委員會(HABITAT)和世界銀行共同推出了“許可發展(Enabling)戰略”。即政府并不直接提供住宅,而是許可民間力量、NGO、住民組織等提供住宅來改善居住環境,政府為其提供充分的制度環境促成其“自立”發展??墒沁@種在剛提出時好評如潮、聲噪一時的想法很快就被發現其實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福利事業等的改善固然重要,但關系到國家基礎的根本性制度改革并非輕而易舉可以辦到,路徑依賴使得政府要最終痛下決心采取行動,需幾經周折頗耗時日。加之緊隨其后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在泡沫經濟時一直活躍的民間房地產業倍受打擊、一蹶不振,難以繼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自我發展”的新展開
1990年以來,對社區組織形成的支援,為促成活動的技術支援,規劃權限下放,與行政、制度改革聯動,特別是小額融資(Microfinance)的實施,社會性網絡(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促成,合作伙伴關系組織(Partnership)的建立等作為體現“授權”思想、促成自我發展的重要內容逐漸得到廣泛認可。
在城市居住領域實施小額融資成功的有名事例當數菲律賓的社區抵押事業(Community Mortgage Program,簡稱CMP)。1989年開始實施的社區抵押事業是政府以非法侵占地區的社區組織為對象,為整治其所居住地區的生活環境而發放長期低利息貸款的一種融資制度。其特征是NGO作為融資發起人,首先幫助貧困地區建立社區組織,之后在申請的過程中,幫助住民辦理各種復雜的貸款手續。通過貸款購置的土地最初兩年的土地產權歸社區組織所有,而非個人,與之相應還款的責任也由社區組織來承擔。以NGO為融資發起人的社區抵押事業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其還款率高達90%以上。在這些事例中,讓我們看到了NGO是沿著這樣的根本目的在進行活動的,即通過促成社區組織的形成、確保在居住環境整治中的社區的主體性地位等方式來實現社區主導下的居住環境整治。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