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范文第1篇

關鍵詞: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245-01

中小學是人類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經歷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這個階段人的可塑性很強,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反之,不良的心理狀態容易使學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甚至影響人的一生的優良品質的形成。因此,必須認真開展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響,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進。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聯合國公布的健康的標準中,前三條就是關于心理健康的內容??梢?,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2]青少年是個體從童年向成人發展的過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風怒濤”的時期,也是智力發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動蕩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是:“暴躁、易發脾氣、易于為沖動所驅而失去控制?!痹谇嗌倌陼r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變化,自我逐漸形成。但個體身心還很不穩定,容易表現兩極性:情緒行為兩極波動;“中學生處于情緒與情感的‘疾風怒濤’時期,情緒與情感的兩極性明顯。[1]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而且這種競爭也被移植到學校。剛結束一天緊張的學校生活,學生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吃飯就開始伏案做作業了。周末,悠閑的大人們在家中看電視,學生們卻在忙碌著大人為他們準備的各種補習。他們只能透過窗戶凝視著蔚藍的天空,數著天空飄過的白云,看電視更成了他們遙不可及的奢望。在這種緊張的學習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靈漸漸承受不住,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受人關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隨之受到了重視。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影響、學校教育不當、社會影響等。就學校教育方面,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視課堂教育,輕視校外教育;重視尖子生的培養,輕視一般生、差生的教育等等。學校教育形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在教育方面方法簡單,忽視學生時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教育方法欠妥,如簡單粗暴、體罰學生等,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有些后進生因被教師所嫌棄產生了自卑的心理而失去上進心,自暴自棄。

我們要堅持科學的態度和遵循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在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結合心理學基本原理和運用科學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較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各學校要結合本學校的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計劃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滲透到各教學中去,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接受學校正規教育的同時發展健康向上的心理,不斷提高心理素質。

一、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也或多或少產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導致了一些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出學生健康的心理。此外,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正確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不出現失誤,這對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二、對學生進行健康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老師是學校中人際關系的核心,是各種人際關系的主要協調者,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教師應善于與學生溝通,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從而提高學科成績。同時,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也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心情輕松愉快,創造力、想象力得到極大發揮,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這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把自已塑造成一個有著健康心理的人。

三、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1.順孩子之天性,給孩子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校園環境,讓他們快樂的成長。如:在校園里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在校園、走廊或教室里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在校園里給孩子一塊?評論板,讓孩子自由說說想說的事,自由發表一下對某事的評論。教室布置要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充實了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健康心理。

2.完善 班級學生自我管理模式

2.1學生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情感。教師要讓每個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發揮作用,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嘗試和施展才能的機會,提供鍛煉能力的舞臺,豐富學生角色體驗,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使他們的個性得到積極自主的發展,創設了成功的機會。因此,學生的個性得以健康的發展。

2.2及時對班集體提出富有激勵性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并為這個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并為這個計劃而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力。

2.3積極開展班級科技、智力、文體、學習方法、游戲等各種活動,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各自的特長,使學生對自已的興趣愛好有一個正確認識,對自已今后的發展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認識。

2.4經常進行班級的工作總結和對某項工作的評價,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成為自我鍛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體,使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加強,工作效益得到提高。學生還在班集體中增強了責任感,使學生改他律為自律,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使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得到有效培養。學生在班級管理中不斷增長改革和創新的能力、建設和諧班級的能力、凝聚團隊力量的能力,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與完善,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塑造了良好的健康心理。

參考文獻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重音樂;搖滾音樂;說唱音樂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21-0016-03

一、什么是“重音樂”

從兒童早期開始,接受音樂的熏陶就成為了教育的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從最初的音符識別到樂理知識的學習和傳統歌曲的學唱,音樂課程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對音樂之美有一個標準的認識并產生對主流音樂的鑒賞力。但出乎教育者意料的是,非主流的音樂形式卻受到許多青少年學生的偏愛,其中以搖滾和說唱為代表的重音樂風格成為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典型的重音樂包括硬搖滾、經典搖滾、重金屬和說唱(Larson,1995)。它通常是基于吉他和鼓樂,是喧鬧和快節奏的,同時也表達了多種緊張的情緒(比如憤怒、犯)。雖然不同的信息在重音樂中傳遞(比如性的、環境的、社會政治的),但是它的主題常常出自道德的相對論、反主流的價值觀、夸大的男子氣概等。正是因為其主題及音樂風格的極端主義使得成人世界開始關注這一青少年學生廣為接觸的音樂形式,并探討其在青少年學生中廣泛流傳的原因及造成的影響。

二、重音樂在青少年學生中流行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學生對于重音樂的追求主要來自心理的需求。搖滾及說唱音樂最核心的“反叛精神”正好與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不謀而合。搖滾、說唱的歌詞往往訴說著青少年的孤獨、不安、甚至憤怒。青少年學生喜愛重音樂也許正是因為這些音樂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特異性問題”不是惟一的,不像父母或是師長所謂的那么不可理解,在重音樂中他們能找到類似自己的聲音,滿足了其安全需求。

其次,研究者曾指出,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及行為問題的發生與重音樂有一定的關系,其原因主要是這些青少年的性格和重音樂的主題比如拒絕權威、過度個人主義、對行為的接受相匹配(Arnett,1991;Hansen & Hansen,1990;Klein et al.,1993)。

當然也可能是重音樂吻合了青少年學生特別的感受及其所透露的強烈程度(比如粗暴、瘋狂、憤怒),這些感受可以通過連續重擊的節奏、快速的拍子和不協調的聲音表現而獲得。從心理學角度看,青少年學生可能有三種方式用重音樂去調節他們的情緒:第一,重音樂可能利用外部的刺激去分散聽眾(Litle & Zuckerman,1986;McIlwraith & Josephson,1985),以此逃避或阻止不舒服及不想要的情緒狀態和感受(Roe,1985;Rosenbaum & Prinsky,1987;Thompson,1990);第二,通過尋找對于他們自身、他人和社會的思考和感受的確認,重音樂可以使他們相信自己在情感上不是孤獨的;第三,重音樂可以發揮一種宣泄或是鎮靜效用,它可以釋放不快樂、憤怒或者焦慮(Arnett,1991,1996)[1]。

同時,也有部分青少年學生出于同伴壓力而選擇這種在青少年文化中流行的重音樂。Roberts和Christenson(2001)認為,很難完全將音樂的社會用途和個人用途區分開來。青少年學生經常獨自聽音樂,但卻是為了社會交際的目的。音樂同時也可以幫助界定一個人的自我身份,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一些群體。音樂通過影響他們的穿著和行為將他們帶入不同的小文化群體,從而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媒介[2]。

三、重音樂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作為青少年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搖滾、說唱等流行音樂一般被認為是一個青少年學生達到年齡段所特有的發展任務所需要通過的重要機制(Smothers,1961;Kaplan,1984)[3]。因此,研究青少年發展的心理學家們開始關注音樂,特別是搖滾、說唱這類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在其成長階段所起到的作用。

1.重音樂的消極影響

許多研究曾發現,青少年學生經歷的心理事件與對這種音樂偏愛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比如,偏愛重音樂的青少年學生對自殺、殺人和惡魔主義有更多支持的觀點(Wass et al.,1989),經歷過更多的心理混亂(Took & Weiss,1994),而且比起那些沒有這種偏好的青少年學生呈現出更多的憤怒和情緒問題(Epstein et al.,1990)。對青年人的研究表明,對重音樂的偏愛與、對女性缺乏尊重、更大的不道德的的人際行為有相關(Hansen & Hansen,1990),同時更加喜愛冒險或者尋求感覺刺激(Litle & Zuckerman,1986)[1]。

音樂也存在著一般大眾媒體所具有的脫敏的效應,例如長時間接觸暴力的說唱錄像可能導致人們對約會場所的暴力有更大的接受程度,同時降低非洲裔美國青少年大學生的學術靈感(Johnson,Adams,Ashburn & Reed,1995;Johnson,Jackson & Catto,1995)。觀看主題的搖滾錄像導致更多的行為傾向(Hansen & Harson,1990b)[2]。

關于音樂歌詞對聽眾的影響的實驗證據是復雜的。有些研究發現,挑釁的歌詞沒有或者有的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影響(Ballard & Coates,1995;St.Lawrence & Joyner,1991;Wanamaker & Reznikoff,1989)。而另一些研究卻反復證實了其有害的影響(Anderson,Carnagey & Eubanks,2003;Barongan & Hall,1995;Dillman,Carpentier et al.,2004;Johnson,Adams,Ashburn & Reed,1995;Johnson,Trawalter & Dovidio,2000;Wester,Crown,Quatman & Heesacker,1997)。后者的調查表明音樂歌詞促成了犯行為和人際互動間的敵對觀念、侵犯行為和。

同時有大量的針對聆聽的流行音樂與不墨守成規的態度和行為的相關研究(e.g.,Hansen & Hansen,1991b;Arnett,1991a,b;Hansen & Hansen,2000),比如Robinson(1976)等人發現抗議搖滾的粉絲中有更多的吸毒者。青少年學生對說唱音樂的喜愛被證明與異常行為比如暴力、偷竊和吸毒相聯系,雖然關聯的本質根據說唱樂的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Miranda & Claes,2004)。喜愛說唱和重金屬音樂的大學生比起喜歡其他類型音樂的學生有更多的敵意態度(Rubin,West & Mitchell,2001)[4]。

2.重音樂的積極影響

雖然許多研究者將重金屬音樂與抑郁或憤怒的情緒相聯系,但這些影響通常不發生在聽眾本身偏愛重金屬音樂的時候。一項針對1000多名有天賦的11~18歲的青少年學生的研究發現,重金屬音樂對宣泄、釋放以及驅散消極情緒是有用的,特別是對那些低自尊的學生而言[5],即便是帶有性質的重音樂,但其在喜歡聽這種音樂的青少年學生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很復雜,一方面反映出他們對世界狀況的關心和一定程度上對未來的悲觀主義,另一方面它也被用來緩解不愉快和難以駕馭的情緒。有研究發現,當重金屬樂迷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時,他們的情緒會變好,而不是變得灰暗(Gowensmith & Bloom,1997;Scheel & Westefeld,1999)。從根本上講,青少年學生能在音樂中尋找到和他人的聯系感,并從中找到慰藉,即使這種聯系是基于共同的孤立上(Arnett,1991)。

在針對青少年學生的音樂治療中也有很多學者提倡搖滾音樂的應用。在音樂治療中使用搖滾樂形式的音樂素材,因為這種風格的音樂是青少年學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音樂比起言語能在更深的情感水平上影響青少年學生。搖滾樂能使青少年學生表達、觸碰,并且相互分享著諸如生氣、狂怒、悲傷、渴望、心理崩潰等感受,并且使青少年學生在參與的音樂治療中盡可能多地經歷親密與孤獨。這種治療可以用搖滾本身明確、簡單及高音量的音樂撫慰青少年,安全地減輕其情緒的強度,給予失望和迷茫的青少年學生以庇護。搖滾音樂還可以打開對性幻想與感受探索的可能性。搖滾的鼓點和強烈的跳動立刻就讓人感到安全和興奮。許多青少年學生將他們想要變得有力量有技巧的欲望投射在電子吉他和鼓樂上面。在這些樂器的幫助下,感到被忽略和抑郁的青少年學生可以清楚地表達夢想,從而為分享幻想提供媒介。這種幻想一般可以分為全能和親密兩個類別。Tervo(1991)利用五個真實的案例描述了搖滾音樂在音樂治療中的促進作用,他曾形容搖滾樂為“無需觸摸的”。

我國學者周宗偉認為,在長期的權威主義文化熏陶下,中國的青少年學生更缺乏獨立思考與創新的能力。對于中國的青少年學生來講,成人社會不是管教得不夠,而是關照得太多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搖滾文化對于喚醒中國青少年學生的獨立意識與自由精神還是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的,而且它也同時促使了社會民主化、開放化、文化多元化、平等化發展的進程。

四、啟示與建議

1.借助搖滾、說唱等流行音樂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干預并予以正確引導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青少年很容易接受其經常接觸的大眾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并加以模仿。而從國外的研究結論可以得出,搖滾、說唱等音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將搖滾、說唱等流行音樂作為突破口,利用青少年所推崇的音樂形式開啟青少年的心扉,進入青少年的心理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想法與感受。

2.提高音樂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創作更多利于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的重音樂作品

作為廣泛流行于青少年學生中的大眾媒體,音樂,特別是流行音樂媒體的創作者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到社會影響力衍生出的社會責任。如果搖滾音樂內容的勵志成分反映現實且激情澎湃,會更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共鳴,更能激發他們不斷追求。說唱音樂形式個性十足,歌詞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更是朗朗上口,說唱傳遞的信息往往會使青少年學生印象深刻。

3.加強國內關于音樂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提供更科學的指導

作為青少年學生熱愛的音樂形式,搖滾及說唱等重音樂的存在和流行存在著必然性,只有深入研究其受青少年學生追捧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由于文化的差異性,很多關于此類音樂的影響力的探討都是來自西方學者的研究,國內卻缺乏大量符合我國國情的以青少年及搖滾、說唱等流行音樂為主題的實證研究。雖然國外的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畢竟音樂帶有很強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只有研究中國流行音樂特別是搖滾、說唱這類對青少年有極大吸引力的音樂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青少年學生喜愛此類音樂背后的心理原因及其影響,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解決中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Kelly D S,Gregory T F.Music preferences,personality style,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of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3,32(3):205-213

[2]Rechard J H.媒介心理學[M].相德寶,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Robert L,Thompson T,Reed L.Social context and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ock[J].Music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5,24(6):731-744.

[4]Silvia Knobloch-Westerwick,Paige M,Katherine Sha.Rebellion in the top music charts[J].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2008,20(1):15-23.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范文第3篇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提高公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本市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初期,人們對此項工作重視不足,“中心”教育指導工作只能面對本校具有不同程度殘疾的學生開放。為了營造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我們利用板報、廣播、媒體,廣泛宣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走進社區、家庭、學校,介紹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導中心。通過走訪,我們發現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重視遠遠超過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許多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非常關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需求及思想道德培養,一些青少年心理存在著嚴重的不健康因素,使我們更加認識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走進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下發心理測試題和輔導資料,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指導。經過不懈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辦的大力支持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一個又一個來訪者,從中我們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廣泛的宣傳,滿腔熱忱的工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為我們贏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和氛圍,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真情溝通,讓青少年不再迷茫,牽手愛心,讓孩子們走出困境

1. 以人為本,深入調查研究,從源頭上解決心理問題。據調查統計,有26%的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有的甚至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我們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青春期逆反、交友早戀、臉上長青春痘等,而學習壓力大、缺少最佳的學習方法、青春期逆反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我們分別召開了家長面談會、學生座談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家長的困惑,我們發現一些家長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溺愛、粗暴、放任不管、事無巨細、期望過高、挖苦諷刺,還有一些家庭父母離異、留守兒童、隔輩管理,這些都是引發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我們在全市開展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導,各學校征訂了家教指南,堅持每周五下午家長接待日接待家長的來信來訪,通過熱線電話、網上答疑等形式解決實際問題。我們堅持每月一次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下發講座材料、反饋教育信息、及時調整工作思路,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進家庭、走進學校、走進社區,成為青少年學生的良師益友。

2. 豐富多彩的實踐體驗活動,讓青少年正確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自己。青少年年齡小,簡單地說教、乏味地勸說達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生動有趣的活動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拓寬他們的視野、啟迪他們的心智、疏導他們的心理。

我們針對學生學習壓力過大,開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學習方法大比拼”活動;針對孩子與父母對立,青春期逆反,開展了“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親情互動”活動;針對師生關系緊張,開展了“教師心語、學生感言師生交流”活動;針對學生交友、早戀等心理問題,開展了“走進花季,青春宣言”主題教育活動;針對學生青春期生理變化,開展了“健康知識講座”。各項活動緊扣主題、抓住問題、設計新穎、參與面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活動的積極性,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范文第4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落腳點是學會做人。如何引領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已成為教育界面臨的重要課題。青少年作為承載著家庭和社會高期望的特殊群體,是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但因其身處社會大變革的變遷時期,加之其自身心理發展不成熟、發展的欲望強烈,其發生心理問題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進入21世紀,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黨和國家向來重視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徑,并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等重要文件,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來了明確要求。本文立足我國學校教育現狀,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對如何培養青少年成人成才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參考。

一、開展入學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環境適應。

入學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接受的第一課,是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平臺。青少年步入高一級學府后,面臨著人際關系、課程專業學習等方面的適應問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環境適應障礙。眾所周知,新的環境中,只有先適應,才會獲得相應的發展,也才會成人成才。學校應緊緊把握新生入學教育的契機,結合新時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主要介紹青少年易出現的環境適應問題,并簡要分析,重點提供給學生應對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識,促使學生入學即知環境適應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提前預防、沉著應對、妥善疏導,為促進青少年順利成長做好鋪墊。

二、實施心理健康普測,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

面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檔案,已成為教育系統的共識。眾多學校已通過心理普測、心理抽測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普測多以癥狀自評量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調查表、霍蘭德職業人格能力測驗問卷等為施測工具,以普測獲得的數據為依據,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個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體等不同級別的心理檔案。研究表明,有四類學生群體比較值得關注:留守兒童青少年、流動兒童青少年、家庭離異兒童青少年、貧困兒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測在篩查心理易感人群、幫助青少年認識自我、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求職擇業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進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開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質。

課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統性、規律性、科學性等特點,一直是傳統學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雖既不屬于學科教育也不屬于規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課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積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研究表明,通過開設心理咨詢、人格心理學、情緒管理等選修課來實施大學生心理干預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積極的人生觀有促進作用。有研究發現,經過系統、全面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大學生,其自我評價明顯提高、社交焦慮與苦惱程度明顯降低,該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開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質。

四、打造優質校園文化,發揮文化心育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校園文化會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觸動、洗禮。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欄和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板報是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載體。在營造校園文化育人時,注重所選內容的科普性、針對性、實效性,力爭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觸動。心理學工作者應根據青少年在不同年級、不同環境下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設計櫥窗板報內容,及時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的典型表現、原因分析及具體的應對策略等,引導青少年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成才。

五、持續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及時幫助心理弱勢群體。

心理咨詢輔導最簡單的定義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詢輔導的對象均為心理健康狀態上處于弱勢的群體,雖有時無法表面識別,但這類群體均會感到較大的心理痛苦,對其學習和生活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極大地影響著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詢輔導作為一種個性化輔導,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讓來訪者體會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歸屬感,進而吐露其可能隱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癥結等。咨詢師會綜合來訪者的病程時間、痛苦程度、社會化影響等,給予來訪者專業評估,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咨詢輔導方案。由于心理咨詢輔導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多數前去咨詢的來訪者均能較快的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與此同時,求助者也會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調節心理狀態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質水平會明顯增強,極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舉辦心理健康活動月,強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以“我愛我”為宗旨、倡導關注個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動月是眾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顒釉乱蚤_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和普及活動為主要職責,以心理知識講座、現場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心理書籍和心理漫畫展覽、心理咨詢案例解析等活動為主要形式,是大規模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徑。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對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載體,遵循活動性、情境性和主體性的基本原則,寄心理學知識于活動中,向青少年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喚起青少年對自身、對周邊師生心理健康的重視,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識,強化青少年對心理健康的價值認同。

七、開通心理網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為時展的風向標,電腦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廣泛使用給當前嚴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網絡、電話等媒介因其具有隱蔽性、自由參與性、便捷性,與青少年的生活緊密相連,日益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輔助點。通過開辟網絡心理咨詢、電話咨詢熱線等,給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當面咨詢的青少年一個平臺,供其傾訴自己的心理困惑;通過心理BBS,由心理學工作者主動發起討論話題,與青少年在線進行互動交流,積極引導青少年客觀看待當前的種種社會現象,鼓勵青少年積極發表個人見解,從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實心理需求,為現實中開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參考,多方位收集信息,為青少年順利成人成才保駕護航。 轉貼于

八、建設學生心理社團,引導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時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方興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卻一直存在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親和力不夠等問題。為有效應對上述情況,學生心理社團應運而生。學生心理社團一般有心理衛生協會、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等,是經過精心選拔并予以培訓合格的主要負責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的學生干部群體,以此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團的主體是學生,其與周圍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生活經歷和相似的興趣愛好、目標和追求,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親近、更容易理解和溝通,且其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經驗也使得他們成為朋輩心理輔導的最佳載體,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親和力不夠、涉及面不細等不足,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的重要手段。學校如能真正把學生心理社團組織有效開展,必將極大促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加速構建全員育人新局面。

學科教學滲透是指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將心理健康培養內容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順利開展可以保證在不給學校增加課時、人力的情況下,有效實現知識—心理教育的相互促進,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實踐證明,學科教學滲透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在具體操作時可采用移情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認知矯正法、游戲法等方法進行滲透。大力開展學科教學滲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會進一步凝聚全體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動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質量和效率,構建新時期背景下,多學科、多角度育人成長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大均。當代中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陳良,張大均。近20年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進展與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麗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2)。

[4]盧勤。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張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問題亟待解決[N].中國教育報,2004.

[6]袁紅梅,趙嶷娟。朋輩心理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J]

青少年心理健康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社會環境;青少年心理;群體社會化;同一性混亂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087-03

青少年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加速期和過渡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產生成人感,渴望變換社會角色;另一方面,他們的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并不協調,由此,面臨著同一性的確立和同一性混亂的矛盾。如何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社會環境,因此,本文將詳細探討不同社會環境如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生活環境、同伴群體環境等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另一方面試圖探討如何優化社會環境以對青少年心理產生正面的影響。

一、環境和社會環境

環境總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環境是人們周圍的客觀世界和影響個人發展的一切條件,包括個人身體之外的客觀現實,也包括身體內部的運動與變化[1]。車文博認為,從發生作用先后來看,環境可分為生前環境和生后環境;從發生部位來看,環境可分為內環境和外環境;從外部環境的性質來看,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為我們身體和心理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但影響心理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從來沒有一個公認的特定的定義,不同的學科對社會環境有著不同的定義。在心理學上,宏觀上將社會環境定義為整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2]。認為社會環境對于個體來說是純粹客觀的,不同的個體均處于同樣的社會環境之中。按要素性質可將社會環境分為物質環境、生物社會環境以及心理社會環境;按功能可將社會環境分為聚落環境、工業環境、農業環境、文化環境以及醫療休養環境。也有人認為社會環境包含五大子系統,即自然系統、人口系統、文化教育系統、經濟政法系統以及社會風尚和社會方式系統[3]。由于社會環境的分類繁多,對社會環境的不同分類也是基于不同的學科基礎和研究對象,故分析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需選定一個特定的分類,這個分類要概括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也有著不同的影響,對這些社會環境進行概括,可概括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生活環境以及同伴群體環境四大類,全文將圍繞這四類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展開分析。

二、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影響

本文基于青少年日常生活接觸最多以及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將社會環境分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生活環境以及同伴群體環境四大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1.社會環境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的過程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個體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發展而形成適應社會的人格,并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的過程[4]。青少年處于同一性的確立和同一性混亂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不能正確處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容易產生同一性混亂即同一性危機。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可劃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青少年階段(12~20歲)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和同一性混亂的階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如果這個過程不順利,就會產生同一性混亂,也就是發生同一性危機。同一性危機理論可以用來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問題上,由此可見,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有必要就具體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以及如何優化這些社會環境進行研究。

2.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

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有很多,也有很多學者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金盛華把研究的焦點放在社會機制上,張勝康則著重研究人際交往對青少年的影響,彭渝等研究當代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李萌等詳細介紹和評述了兒童發展研究中的群體社會化理論及其圍繞這一理論的爭論。還有的學者則重視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響,如陸士楨就研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會環境,周先進、李頌明、侯捷等也關注這一點。已有的研究范圍涉及廣泛,研究側重點比較具體,重點研究某種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或者研究宏觀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影響,筆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四類具體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一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場所,對于青少年來說,有2/3的時間是在家庭里度過的,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因此,家庭是影響青少年心理的極為重要的場所,家庭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是多方面,家庭影響青少年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鮑爾溫特將家庭的教養態度分為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民主型。專制型的教養態度將父母、兒女之間的界限人為進行劃分,兒女不得反抗父母做出的決定,成為被管制的對象,父母也不理解兒女的需要和想法,按照自己的觀點塑造兒女,稍有不滿則嚴厲批評或采取棍棒教育;溺愛型的教養態度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更易出現,孩子就像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和爺爺奶奶等都圍著孩子轉,過分遷就孩子,使得孩子不懂得和別人分享,不懂得謙讓;放任型的教養態度難以培養父母與子女的親密感,加深了兩代人的代溝,往往會造成青少年冷漠、散漫的心理品質;民主型的教養態度有助于父母與子女成為朋友,他們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和理解,能夠為子女心理健康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也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經濟社會地位高的家庭中的孩子通常會有任性、高傲等不良品質,同樣,也會在智力發展、能力發展、視野開闊度等方面具有優勢;經濟社會地位低的孩子通常更懂得責任和孝順父母,勤儉節約,意志力堅強,同時也容易造成眼光狹隘及自卑等心理品質。除此之外,父母本身的綜合素質對子女也有著深刻的影響。高素質的父母對子女智力能力的發展、情商的發展、個人氣質的培養等方面有好的幫助,而低素質的父母則可能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能給子女進行心理上的安撫,不能給子女樹立好的榜樣,也不能拓寬子女的眼界和思維方式。

二是學校環境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在這里,教師、同學及校園文化等都對青少年心理產生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知識豐富的教師能以其特有的魅力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影響著學生的智力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毅力和興趣,而人格高尚的老師則更易被學生當成道德的榜樣和化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提供向善的動力,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道德敗壞的老師,對學生的身心都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這種現象應該得到嚴厲打擊和遏止。

同學在年齡、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比較相近,因而更容易交流和相互影響,同學之間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和提高,有助于培養青少年樂觀的性格,而不良的人際交往則往往導致青少年自閉心理的產生,青少年容易悲觀、自卑。同學之間也會在很多方面如學習、生活習慣、看待事物的態度等方面進行交流并相互之間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身邊的同學本身就能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優秀的同學在一起能容易變得優秀,反之則容易變得不優秀甚至平庸。

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心理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校園文化注重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些校園文化則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心理有著不同的影響,因此,建構多層次、多方面的校園文化是極其重要的。

三是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青少年本身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很容易受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根據國家相關法律的規定,游戲廳、網吧、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必須設置在學校特定范圍之外,然而,青少年學生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青少年最終沉迷于這些游戲場所不可自拔,變得玩世不恭,拋棄信念和理想,甚至發生搶劫、盜竊等行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得到迅猛的發展,網絡媒體得到空前的發展,充斥著大量的信息。而青少年不能準確地辨別這些信息,很容易被虛假信息和黃賭毒信息影響,進而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網絡上言情小說等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勾起青少年對愛情的憧憬和好奇,對早戀的產生也有著催化作用,而青少年不能正確地處理早戀,同樣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社會上還有一些因素也影響著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不良的社會風氣容易誤導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各種道德敗壞現象會使青少年變得麻木和冷漠,犯罪事件的不正確處理會給青少年錯誤的暗示等種種因素都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四是同伴群體的影響。1995年,哈里斯在《兒童的環境在哪里?———成長的群體社會化理論》一文中提出:家庭對孩子的社會化沒有顯著的影響。其群體社會化理論將同伴群體的社會化功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家庭。由于不同國家影響青少年的社會環境在具體作用程度上不盡相同,故對哈里斯的觀點也應區別對待。應當承認的是同伴群體對青少年有著重要的影響,但也不應該否認家庭對青少年的影響作用。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理論主要集中論述發生在家庭之外的各種同伴群體中的社會化問題,這一理論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關于群體現象及兒童的同伴群體以及發生在同伴群體中的社會化和社會文化傳遞的機制。

群體存在以下五種基本行為現象:群體中的友好行為、群體外的敵對行為、群體間的對比行為、群體內的同化行為以及群體內的異化行為[5]。同一個群體中的成員互相之間關系友好并會努力做有利于群體發展的事情,對于群體外的人則抱有敵對的態度,不同群體之間會進行對比,群體成員的行為觀點會趨于一致,同一個群體內的成員也會分成不同的地位。這也意味著青少年為了獲得所在群體的認同而自發地持有某種觀點或做出某種行為,群體的認同對青少年心理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入什么樣的群體很有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判斷,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群體中也存在著社會文化的傳遞。群體和群體之間存在著文化的傳遞,群體內部也存著這文化的傳遞,如果傳遞的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則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阻礙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引導其向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三、青少年心理成長社會環境的優化

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努力優化社會環境以對青少年產生積極的影響。由于本文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環境分為四大類,故要從這四類具體的環境著手進行優化。

家庭環境方面,要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改善父母的教養態度,宣傳民主型等有益的教養態度,促進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使父母與子女了解雙方各自的需要,從而能從各自的需要出發處理雙方的關系;應加強社會各界對離異家庭子女的關愛,重視其心理健康發展,為離異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咨詢,同時也應做好父母的工作,努力為子女提供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應該提高父母的綜合素質,為子女樹立好的行為榜樣,潛移默化地引導子女心理向好的方向發展。學校環境方面,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道德水準和知識水平,為青少年提供良師;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為青少年人際交往等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問題解決機制;完善學校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提供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拓展校園文化的廣度和深度。社會生活環境方面,要取締非法的娛樂組織如黃色書攤、歌舞廳等,扶持健康的娛樂場所和學習場所如學習書店、體育運動館等;凈化社會風氣,加大力度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懲治不道德行為,大力宣傳道德模范及其先進事跡,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引導媒體進行積極準確的信息傳播,嚴厲打擊造謠與傳播謠言的行為。同伴群體環境方面,要了解青少年周圍的同伴群體的基本情況,判斷哪些是有益的同伴群體,哪些是有害的同伴群體;對有益的同伴群體采用引導、扶持的方式,使其健康發展,傳播健康向上的群體文化,繼續發揮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對有害的同伴群體采用弱化甚至取締的方式,減少其對青少年的影響。

青少年處于同一性的確立和產生同一性混亂的階段,如何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幫助青少年形成獨立的人格,確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不良的社會環境則會使青少年產生悲觀、孤僻、自傲、自卑等不良人格,嚴重的甚至會采取報復社會的手段來喚起他人對自身的注意。青少年無時無刻不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其中,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生活環境、同伴群體環境這四個具體環境是青少年日常學習和生活接觸最多的環境,也是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社會環境,為了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主要是對這四項具體的社會環境進行優化,從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同伴著手,扶植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弱化甚或消滅對青少年心理發展不利的因素。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長的內在條件,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4.

[2]時蓉華.社會心理學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

[3]王雨田.略論社會環境[J].社會科學戰線,200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梁河县| 安龙县| 万源市| 惠安县| 阿尔山市| 大丰市| 雷山县| 成安县| 开化县| 项城市| 南和县| 松阳县| 垦利县| 吴堡县| 石家庄市| 蚌埠市| 潍坊市| 怀宁县| 无锡市| 鱼台县| 简阳市| 白玉县| 大邑县| 昭平县| 新津县| 枞阳县| 化隆| 礼泉县| 武胜县| 龙川县| 建德市| 海城市| 宝兴县| 木兰县| 健康| 工布江达县| 白沙| 遂溪县| 哈尔滨市|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