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環境設計的案例

環境設計的案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設計的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環境設計的案例

環境設計的案例范文第1篇

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方向上講,該學科在根本上區別于其他學科,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綜合性。哈爾冰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張紅松教授曾經這樣評價設計師:“好的設計師往往都是雜家,因為他要擁有畫家的表現力、律師的判斷力、音樂家的感染力、科學家的嚴謹力、詩人的詩意、哲學家的思維力。”誠然,一名合格的景觀設計師或室內設計師必須掌握設計學、心理學、建筑學、美術學、歷史學等眾多學科知識。以往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掌握如此復雜的綜合能力。從教育背景層面上講,案例教學具備了以往教育方法不具備的優勢。以往的教育方式是說教以及枯燥的舉例說明。案例教學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式,它不僅注重傳授學生理論知識,還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較強的綜合性、深刻的啟發性以及突出實踐性、學生主體性、過程動態性、結果多元化的特點。

二、案例教學與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契合性

從實踐應用方向分析,案例教學具有真實感和互動感。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教師通過剖析環境藝術設計實例,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學,更加本質地了解課程的精髓。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使用工業時代的教學方法外,還能使用大量的視頻、圖片、模型等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這能很好地彌補以往教學方式的不足。案例教學的優勢是能夠無縫對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打破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思維禁錮,正所謂不破不立,能讓學生擁有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這種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符合國際和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學科教育潮流,與我國教育政策和國際教育潮流接軌,能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滿足社會需求。

三、在環境藝術設計學科中應用案例教學需要研究的具體內容

首先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案例教學,以及與以往教學模式的區別。其次要突出環境藝術設計學科應用案例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這可以從兩個方向入手:其一,要區別對待不同設計方向的教學方式,如在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教學中,要針對具體案例進行具體教學;其二是案例教學在運用上的區別對待,如徒手表現、計算機制圖、文案表現等的區別教學。最后,綜合分析各種案例的區別,從中找到其文化內涵重點,并將其總結、提煉。

四、案例教學在環境藝術設計學科中的應用價值和長遠意義

環境設計的案例范文第2篇

1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樣選擇2012年3月一2013年2月在我醫院收治的需要靜脈輸液患者96例,男68例,女28例,年齡12.68歲,平均31歲。

2安全問題

2.1操作中的問題(1)違反無菌操作原則,未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造成加藥、更換液體、穿刺等過程中污染,而發生醫源性感染。(2)靜脈輸液微粒的存在:①溶解藥物時,橡皮塞表面的微粒、穿刺而產生的橡皮屑、砂輪割據安瓿時產生的微粒進入藥液。②配藥時有藥品結晶未溶顆粒,中成藥針劑與輸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多。

2.2藥物配伍問題: 當應用一種藥物療效不佳時,就需要選擇其他的藥物進行合理的配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配伍都是合理的,有些配伍使藥物的治療作用減弱,導致治療失敗;有些配伍使不良反應或毒性增強,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2.3輸液反應: (1)發熱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輸液瓶清潔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輸入液體消毒、保管不善變質。(2)循環負荷過重:由于滴速過快,在短期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所致。(3)靜脈炎:由于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強的塑料管時間過長而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感染。(4)空氣栓塞:由于輸液管內空氣未排盡,導管連接不緊;加壓輸液、輸血無人在旁看守,均有發生氣栓的危險。

2.4操作人員專業知識不夠: 穿刺失敗,靜脈輸液操作流程不熟,不了解藥物相關知識及患者的病情,都可能會造成不良反應,引起患者及家屬的不滿。

2.5操作人員職業素質問題 沒有認真執行查對制度,錯誤執行醫囑,配置或更換藥液時張冠李戴而使患者用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寫作論文和發表服務,歡迎您的光臨錯液體,出現不良后果,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危害。

2.6巡視及健康教育不到位 輸液后沒有按時巡視,未及時發現患者異常不良現象,引起不良后果;健康教育不到位,引起患者誤解。

3護理對策

3.1重視輸液管理:護理部及護士長要加強輸液中的宏觀質量管理,制定輸液過程比較細化的標準和管理要求十分必要。如杜絕特殊藥物之間的串連、輸液藥物應現配現用,在護理質量考核上不能僅僅滿足于輸液是否完成,更重要的是檢查輸液全程是否安全,輸液量的安排,藥物配制是否合理、無菌,對違規操作者可采取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手段。同時加強法制教育,增強廣大護理人員的法制觀念,認真學習,深刻理解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內容,使護理人員了解自己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潛在性法律問題,在護理工作中自覺遵紀守法,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3.2切實做好輸液全程的健康教育:科內設立專職健康教育員,協同專業護士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對靜脈輸液所用藥品的性質、不良作用、輸液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如實告訴患者。如短期內快速輸液可使肺毛細血管壓力急劇升高導致肺水腫的發生,液體外滲可造成患者局部的損傷,尤其是化療藥物、氯化鉀等刺激性大的藥物,使患者及陪護了解輸液中的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更好地配合完成治療。可采取口頭宣教與書面宣教相結合,隨機宣傳與示范宣教相結合等多種形式,杜絕患者自行調節輸液滴速的現象發生。

3.3加強護理人員教育及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3.3.1強化護理風險意識,牢固樹立護理安全觀念 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辦法》及醫院制定的各項制度、流程和職責規范,強化法制觀念,依法從事護理工作。嚴格遵守各項制度流程,認真落實崗位職責,強化慎獨精神,明確護理對象的特殊性,護理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觀念。

3.3.2專業知識及技術培訓 護士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是保證護理安全的重要保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及無菌操作制度,定期對護士進行靜脈輸液知識及技能考核,特別是新職工及規范化培訓的護士強化培訓、監督管理,規范操作流程,熟練掌握靜脈輸液操作及并發癥,開展 靜脈 穿刺技術比賽,輸液反應應急預案的實戰演練,鍛煉護士應急能力。在病房每次操作實行2種以上核對方式,專人專框放置藥物,避免差錯的發生。合理安排輸液順序,特殊藥物現配現用。加強藥物知識培訓,熟悉科室常用藥物的作用、使用劑量、用法、不良反應等,定期考核,高風險藥物應用時應使用標識牌,方便護士重點巡視.發現存在及潛在的隱患,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確保護理質量。根據患者年齡、病情合理、藥物性質 調節輸液速度,及時巡視,對于貴重藥物要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清楚,避免浪費藥液,引起 患者的不滿意。及時發現輸液并發癥,匯報醫生,及時處理,做好解釋工作,并做好相應 的護理記錄,跟蹤觀察效果。

3.4認真做好健康宣教:門診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長,不失時機的與患者溝通、解釋,極大的拉近了護患距離,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避免了不必要的護患糾紛,如:在皮試時與患者交談,能明確病情、藥物史,有了評估資料,給患者恰當的健康指導;巡視時,說明滴速過快的危害,教育其遵醫囑的重要性避免其意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寫作論文和發表服務,歡迎您的光臨外;指導高血壓老年人起居注意事項,避免拔針后猛然起床活動引起摔倒意外;指導高熱患兒家屬,如何看待和認識發熱,怎樣進行物理降溫,以免引起高熱驚厥;使用左氧氟沙星、氨茶堿等藥物,觀察其滴速與局部反應,及時發現靜脈炎、休克等,避免引起并發癥;使用頭孢類,尤其是頭孢哌酮、頭孢噻肟等,囑其近期禁忌酒類,以免引起低血壓休克;拔針后囑其按壓針眼時間;觀察到病情不適者,與首診醫生聯系,打消其輸完液就完事的觀念,避免病情變化,影響搶救治療,發生意外。

總之,能夠教育并督促護士有效的進行健康指導,有問必答,有疑必問,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患者輸液的安全與護理質量的提高,將健康宣教落實在實處。

參考文獻

[1]盧人玉,彭君.靜脈輸液 護理存在問題及舉證責任倒置的思考[J].現代護理,2002,8(11):865866.

環境設計的案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低劑量氨磺必利;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7(b)-0053-03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起病緩慢、病情反復發作,容易造成社會功能衰退和精神殘疾的重性精神障礙。雖然抗精神病藥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確定,但仍然有很多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缺陷。所以,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療效評估不僅包括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的控制,也包括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1]。本研究探討低劑量氨磺必利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及社會功能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就診的門診患者60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首次發病,年齡19~60歲,既往未用過抗精神病藥;經急性期治療達臨床有效標準即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3]總分減分率≥50%或PANSS評分≤60分,性別不限,女性除妊娠、哺乳期婦女;無重大內外科疾病,如癲癇、心肝腎臟疾病等;無酒精、藥物依賴。所有入組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氨磺必利組和利培酮組,氨磺必利組,入組30例,完成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26.67±5.46)歲,平均病程(4.2±1.32)年,利培酮平均劑量(3.8±0.67) mg/d;利培酮組,入組30例,完成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26.00±5.25)歲,平均病程(3.97±1.50)年,利培酮平均劑量(3.8±0.78) mg/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利培酮劑量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培酮組單用利培酮治療,維持利培酮治療劑量3~5 mg/d。氨磺必利組在利培酮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氨磺必利片0.2 g/d,每日晨口服1次。兩組均完成8周治療。研究期間不能同時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和心境穩定劑等。

1.3 評定指標

入組時及治療8周末采用PANSS評定患者的精神癥狀,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定患者的社會功能,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治療8周末PANSS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PAN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末兩組PANS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

2.2 兩組治療前、治療8周末SDSS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SD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末氨磺必利組職業和工作、家庭外社會活動、對外界的興趣和關心、責任心和計劃性評分及總分低于利培酮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治療前、治療8周末TESS評分的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較輕,均無因不良反應而脫落病例,治療前、治療8周末兩組TE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說明低劑量氨磺必利并不加重利培酮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陰性癥狀被認為是影響社會功能的最重要因素[4],認為積極治療患者的陰性癥狀,對減輕患者社會功能缺陷,促進其社會功能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研究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與額前葉DA活性下降及5-羥色胺(5-HT)機制有關[5]。氨磺必利為苯甲酰胺類抗精神病藥,是一種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6],對多巴胺D3和D2具有選擇性拮抗作用,其具有“雙重多巴胺阻斷受體”作用,即在較低劑量100~300 mg/d時以阻斷突觸前D2/D3突觸前自身受體為主,消除突觸前抑制,致多巴胺進入間隙增加,前額皮質多巴胺功能就相應增加,而這被認為與原發性陰性癥狀的改善有關[7]。本研究結果顯示,氨磺必利組治療8周末較治療前PANSS評分明顯下降(P

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8周的研究時間較短,期望有更多的臨床觀察。

[參考文獻]

[1] Andersen M,Dahlstrand C,Hoye K,et al.Double-blind trial of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in the gastronintestinal therapeutic system,doxazosin standard,and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bengin prostatic hyperplasia[J].Eur Urol,2000, 38(4):400-409.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3] 司天梅,楊建中,舒良,等.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45-47.

[4] Milev P,Ho BC,Arndt S,et al.Preditive values of neurocognition and negative symptoms on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a longitudinal first-episode study with 7-year follow-up[J].Am J Psychiatry,2005,162(3):495-506.

[5] Friedman JZ,Temporini H,Dis KL.Pharmlologic strateies for augmenting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schizophrenia[J].Biol Psychiatry,1999,459(1):1-16.

[6] 陳妍,陳美娟.氨磺必利在精神分裂癥中的研究進展[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1,11(1):83-85.

[7] Gurize O,Ekinci AE,Orsel S,et al.Amisulpride-inducedtardive dystonia:a case report[J].Prog Neuropsychos-pharmacol Boil Psychiatry,2010,34(2):412.

[8] 呂偉,李美花,劉林晶.小劑量氨磺必利聯合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290-1292.

[9] 胡君,盧玲.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對照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3):33-35.

[10] 劉林晶,劉家紅,唐偉,等.氨磺必利與利培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療效和安全性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2,38(4):249-252.

環境設計的案例范文第4篇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門跨學科、實踐性較強的綜合性專業,因此迫切需要加強課堂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文章結合對國內外課程教學實踐方法和現狀的研究,探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整合與創新。只有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才能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的,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的創新型、應用型環境藝術設計人才。

關鍵詞:

環境藝術;實踐教學;整合;創新

環境設計專業系列課程作為貫穿整個環境設計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課程,囊括了室內設計、建筑設計、景觀園林藝術設計及裝飾文化、雕塑等多個領域,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設計課程。當前,我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存在實踐育人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創新,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文章以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出發點,對課程教學中實踐育人手段進行探索與研究。

一、西方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實踐方法與經驗

西方藝術設計教學實踐可以追溯到德國包豪斯學校,這是世界上第一所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它不僅創立了基礎課,還強調讓學生進入工廠,學生的作業和企業項目密切結合,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設計教學,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當代的西方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主導理念依然是包豪斯的教學體系與實踐模式,但各國都在本土文化與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著最為適宜的教學模式改革。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歐洲現代設計藝術教學非常強調項目教學,即由導師帶領學生在項目中完成各門專業的學習。項目包括虛擬項目或與企業合作的實際項目,與企業結合著重于對項目的研究,而不是具體的設計作品。在歐洲的大部分院校,學生在項目課題上所用的時間約為50%,而在課題相關課程上所用的時間只有20%~30%,剩下的時間用作選修課。如,丹麥奧爾堡大學要求學生參加實踐課題工作,縱向上貫穿了大學教學的全過程,橫向上有課題貫穿各門專業課程的學習,真正做到按課題組織教學。同時,充分利用工作室環境,將公司項目制作過程和具體細節按實戰要求在課堂上表現,將理論與實踐、學校與公司結合起來,聘用一些有經驗的設計師到工作室兼職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前體驗公司管理制度下的工作內容與環境,增加實戰經驗,也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與今后的發展做出正確、客觀的認知。積極地研究和吸取西方藝術設計院校的教學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先進經驗,有助于我國高校藝術設計課程中實踐方法的創新與改革,有助于培養特色的綜合型創新設計人才。

二、我國藝術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方法與現狀

目前,國內設有環境設計專業的一流院校,如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豐富的實踐育人手段。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構造節點模擬訓練,學生將設計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材料、工藝構造親手制作出來。這種將工地搬進教室進行現場教學的方法可操作性強,可以為學生提供現場模擬與體驗環節,能有效加深學生對這些材料、工藝知識難點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清華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在設計課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在照明實驗室中進行燈光模擬。學生根據所上課程要求模擬現實照明,如模擬辦公空間照明、居室照明等。這種與課堂教學結合的實踐手段,使學生在了解燈具的同時能夠進行創意性的照明設計,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中央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在設計課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隨時參觀學院的材料與構造展廳,了解材料的應用范圍、構造方式、產地、價格以及完工后的圖例,使學生在發揮創造性的同時結合現實進行設計,避免了設計課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問題。目前,根據國內各大高校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與案例,我們能夠進行比較全面地理解和分析,但部分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仍然有不夠完善的地方,規律化、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綜合能力弱、適應性差,缺乏創新能力與文化修養,難以運用課堂所學的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出現的問題,缺乏探索和創新精神,等等。我國環境設計專業仍是一門新型學科,還存在許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借鑒國內外的優秀案例與經驗,一方面結合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體現自身教學特色與學科發展的實踐教學模式。

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

1.實驗方法的導入為了改變以往只有實驗課教學在工作室中進行的狀況,可以在環境設計課堂教學中融入實驗方法,利用藝術學院模型室、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一,利用學院構造模型室,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建筑構造及節點,通過對材料的分割、組合、安裝,使學生掌握施工工藝;并讓學生制作等比空間模型,研究空間組織關系,擺脫課堂教學中單純依靠計算機模擬的狀況,使學生切實體會從圖紙到實物的整個過程;提出具有國內一流水平、具有自身辦學特色、具有前瞻性與可實現性的環境設計模型室建設方案,以適應環境設計系列課程實踐育人手段的改進。第二,提出環境設計實驗室建設方案。在實驗室中進行模擬實踐教學的交互式教學,即運用計算機技術營造虛擬現實場景,再現實踐環境的搭建過程。如,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為例,這門專業課以往的教學方法理論性較強,手法單一,三維想象空間難以理解,使學生對施工現場、建筑物結構和施工過程了解不足。我們可以運用計算機模擬實踐教學模式,將虛擬建筑建造過程實驗教學軟件運用到實驗室中,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身臨其境,可以感知各種建筑物實際的施工過程。學生還必須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虛擬現實的實踐環境中進行構思和設計,以全新的交互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其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實驗室虛擬現實的計算機教學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易于操作和拓展、更為高效和便捷的優勢。虛擬建筑建造實驗教學模式包括四大模塊:基礎知識概念、全景漫游、虛擬建造過程實驗和創新設計。這是環境設計實踐教學的全新模式,不僅可以代替部分傳統教學,而且能夠解決藝術設計中的實踐教學問題,起到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資源的作用。第三,建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突破傳統的多學科、全方位智能交互式實驗室教學模式。由于當今的藝術設計與新科技、新材料不斷創新,多領域、多學科結合也日益緊密,進而產生集多領域教學、學術研討、互動教學、作品展示于一體的智能化教學系統,它結合了設計專業各個領域交叉、融合而產生的新領域。該項目利用屏幕融合式的多點觸摸主屏和副屏的模式,它擁有一定的數據庫支撐,包含了與之相關的多學科、多專業的實驗平臺,可真實地模擬景觀、建筑、室內外等場景,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動態演示,針對專業定位和社會就業的需求,提供綜合性的創新實驗平臺,推動單一的課堂教學理念、方法、手段逐漸向互動式的實驗教學過渡。

2.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的創新第一,教學內容的創新。整合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領域包含的基礎學科,確立“跨界融合,皆善為用”的教學理念,將整體實踐課程分為基礎教學、綜合設計、創新研究三大板塊。在基礎教學平臺上構建“能力素養一體化”的綜合實驗教學體系,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成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性實踐教學基地,既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又提高了他們的工程施工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并根據國際市場及產業鏈的發展需求增設新的教學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其處于革故鼎新的動態發展平衡中。第二,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首先,強調多人授課,多課程、多元化教學,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教師乃至企業資深專業人員合作授課,推進項目化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理解,使其更多地了解設計施工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其次,通過校企合作,在學校創辦實踐基地,聘請知名設計師為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實現產、學、研的有效結合。這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鋪平了學生與企業、市場接軌的道路,減輕了學生的就業壓力。最后,以科研活動帶動人才培養,吸引學生參與科研課題,開展課題研究。讓學生進入教師工作室,及時將教師的科研成果合理融入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并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

3.教學方法的規范與創新案例教學是環境設計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實踐育人手段。建立規范的案例教學體系,及時更新教學案例,對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獲得前沿的信息資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結合環境設計系列課程,建成規范的環境設計系列課程案例教學體系,其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研究發現設計方法。其次,與國內頂尖的建筑設計公司、室內設計公司密切聯系,獲得國內前沿的設計案例,用于環境設計系列課程教學。最后,建成世界經典環境設計案例庫,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包括背景資料、圖紙資料、設計評價等。

4.考核方法的創新更新考核方法是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重過程、重平時表現、重能力培養、重思維創新”的指導思想,制訂詳細的進度考核內容。環境設計系列課程是整個環境設計教學體系的主體,主要講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中各類空間的設計方法,與工程實踐密切聯系。由于新型材料與構造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構造內容也較為復雜,再加上課堂講授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手段,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四、結語

文章在調查、研究國內外課程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方式,希望能夠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其將來在社會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藝術教育,2011(1).

[2]鄭家茂,熊宏齊.開放•創新——實驗教學新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國強,吳敏,陸慶.研究型大學實驗教學創新平臺的建設.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

環境設計的案例范文第5篇

環境設計初步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核心主干課程的開端,對高年級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與從業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針對環境設計初步課程的設置,文章借鑒建筑學設計基礎課程經驗,提出問題并進行反思,結合環境設計專業學科特色和專業內涵,對環境設計初步課程展開論述,以期對環境設計專業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環境設計;設計初步;體驗式;分組討論

一、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背景

藝術專業教學改革在國外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20世紀初,以包豪斯為代表的設計教育體系在教學方法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工作探討形式、色彩、材料和質感,將構成主義的要素帶進了基礎訓練,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地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并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為工業設計教育奠定了基礎。環境設計專業最初由室內設計專業演化而來,而室內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則是數十年的事。1977年,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高考;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室內設計隨之步入發展正軌;1983年后,許多高校為適應社會需要設置了室內設計專業。根據教育部專業目錄委員會制定的歷年本專科專業目錄,環境設計包括的內容很廣泛,有室內裝飾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建筑環境設計、城市規劃等。環境藝術可分成室內環境藝術和城市環境藝術。“環境藝術設計”這一稱謂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室內設計系(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將院系名稱由“室內設計”改成“環境藝術設計”,但專業名稱一直稱為“藝術設計(環境設計)”,就是俗稱的“環境藝術設計”方向。同時,工科類院校也設置藝術類專業,其中環境設計的基礎課程至今還沿襲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模式,而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專業要求和學科的發展既區別于建筑學專業,也不同于傳統美術專業,所以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改革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二、問題的提出與反思

目前大多數高校設置了環境設計專業,并且環境設計專業與院校特色專業相關(表1)。工科院校設立環境設計專業大多以土木建筑專業為特色,依托建筑學與土木為學科背景,環境設計專業最初也依照建筑學建制設置專業課程。而從事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的專業背景也由建筑學、環藝、視覺傳達、城市規劃等專業構成。依托建筑學設置的環境設計專業有以下優勢:宏觀上體現了環境設計的學科定位,以建筑學為學科依托,環境設計專業被打造成更注重應用性的專業學科;中觀上體現了教學的學科建設,環境設計專業學科建設以建筑學優秀的學科為支撐,其專業設置對環境設計的發展大有裨益;微觀上體現了不同的學習方法,在建筑學特色專業的引領下,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述為基礎,通過教師分析案例、講述設計方法和學生做快題設計練習等程序安排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對環境的基礎理論掌握得比較扎實,也在做實際項目的過程中鍛煉了實踐能力,理論和實踐得到了較好的結合。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形成了一種成熟的發展模式,其畢業生擁有明顯的學科優勢,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增強了就業核心競爭力。環境設計專業作為藝術設計的一個分支,明顯具有藝術專業的一些特質,如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審美具有獨特性、感性思維豐富等。環境設計專業與建筑學專業存在一些區別: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無論是心理素質還是專業能力都與工科學生具有很大差異,建筑學這類工科專業的學生更具有邏輯思維,而環境設計這類設計專業的學生多具備感性思維。建筑學作為工科專業與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處。以環境設計專業方向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須適合工程設計的基礎條件和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達,審美、風格、形式都是社會藝術思潮的展現。而藝術設計創作有時候更加強調個體行為,強調主觀認識與主觀表達。

三、教學探索研究

針對環境設計專業性質與學生思維方式,筆者在環境設計初步課程教學中嘗試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體驗式教學法環境設計基礎課程著重引導并培養學生掌握設計師思維方式。所以,教師將實地考察、親自體驗優秀設計案例納入環境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對即將進入環境設計行業的學生大有裨益。學生分組通過實地測繪,感受空間尺度,對設計要素進行初步了解,并在體驗中認知常用景觀植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校園中選擇基地測繪,認識非常熟悉的樹木、臺階、座椅等,感受校園的空間構成與尺度感;其次帶學生去西安的大雁塔廣場、慈恩寺遺址公園等大型場地感受人文歷史氣息,讓學生在認知最基本的設計要素的基礎上感受深層次的設計主題式場地文化;最后學生分組交流溝通,選擇尺度適中的小地塊進行概念設計。教師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與創新意識。體驗式教學不再局限于小空間的教室,而是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和學校,到大自然中感受尺度、氛圍、景觀并發現美和自我。

2.分組討論教學法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由學生選擇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對調研內容或者設計內容進行討論,這樣的集體學習方式比個體學習方式的學習效率更高,不同思想的交換可以使每位學生都得到更多的思想,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是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專業素質。在考察調研課程中,教師應根據調研內容如基地概況、氣候、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等給學生分配任務,讓學生最后總結整理,形成調研報告。在設計內容中,小組成員分析基地現狀優勢與存在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前期的討論研究,方案的前期分析研究部分也是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后小組成員根據前期的研究結果提出基地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解決方法。這使學生了解到環境景觀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再單一,環境設計是一門發現美、創造美的學科。

教師除了要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和分組教學法之外,也不能忽視傳統教學方法。環境設計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個相當成熟的體系,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理論,是環境設計基礎課程改革的基礎。通過課堂教學,教師能收集相關的基本數據,如學生的藝術基礎、藝術素質、智商、天資等。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如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態度)、身心發展狀況以及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編排的評價等,有助于教師及時獲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

四、結語

在環境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實踐中,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應注意轉變角色,由知識的傳輸者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除了傳授課堂知識,還要進行體驗教學與分組教學的設計,并具備極強的課堂掌控力,調動學生的專業積極性和好奇心。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優秀案例,并能對課堂分組討論適時進行提綱挈領的總結,為學生進行高年級的專業課程學習乃至進入設計行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岳邦瑞,段德罡.高等建筑教育.城市規劃專業低年級教學改革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和县| 张北县| SHOW| 大足县| 郴州市| 大埔区| 崇文区| 天气| 常熟市| 大姚县| 轮台县| 鱼台县| 永康市| 巩义市| 舒兰市| 桐城市| 英山县| 赫章县| 昌平区| 哈巴河县| 灵武市| 醴陵市| 织金县| 张家界市| 弥勒县| 镇安县| 香港| 庆城县| 大洼县| 金堂县| 江达县| 栾川县| 鹤壁市| 绥棱县| 咸阳市| 通化市| 达拉特旗| 双桥区| 甘肃省| 大关县|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