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齡老人的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護士 全科團隊 社區 獨居老人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2-0031-04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XUN Xueqin, LI Ping, ZHANG Jinlan, CAI Jinglei
(Lao Xim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program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Method:81 elderly aged 80 and ov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41)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0).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the nurse-leading general team home visiting for 6 months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data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 and life quality were collected at baseline,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QOL scores of the 81 elderl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hinese norm (P
KEY WORDS nurse; general team; community;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life quality
由于社會、經濟、文化、觀念等多種現代化因素的共同作用,高齡獨居老人逐年增加,這一弱勢人群的生活質量值得引起關注。隨著社區衛生“六位一體”功能的不斷完善,社區護士的角色功能也在不斷擴展,為患者做出正確、有效的臨床決策已成為護士在臨床實踐中必須具備的重要技能之一[1]。針對目前社區衛生服務醫師工作繁忙,無法滿足轄區內高齡獨居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本研究成立由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為高齡獨居老人提供上門家訪服務,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問題、社會問題,顯著改善了高齡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上海市黃浦區老西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按照投擲硬幣法將該社區4個全科團隊隨機分為干預組(2個團隊)和對照組(2個團隊),按照納入標準選取居住在團隊服務覆蓋區域內,年齡在80歲以上、神志清楚、認知良好、調查及實施干預期間均在該地居住、愿意配合調查研究的高齡獨居老人,向老人解釋本調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干預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齡(84.98±4.23)歲;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種。對照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齡(85.22±4.59)歲;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種。兩組老人在性別、年齡、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種類、數量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炅湓歲以上、神志清楚、認知良好、調查及實施干預期間均在該地居住、愿意配合調查研究的高齡獨居老人,向老人解釋本調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干預組41例,男3人,女38人,平均年齡(84.98±4.23)歲;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2人,初中6人,高中及以上3人;平均患病(3.05±1.66)種。對照組40例,男3人,女37人,平均年齡(85.22±4.59)歲;受教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3人,初中1人,高中及以上6人;平均患病(2.95±1.38)種。兩組老人在性別、年齡、受教育文化程度以及患病種類、數量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存入我的閱覽室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2份問卷對高齡獨居老人進行調查。1)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根據文獻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居住情況、患病情況、目前用藥等項目;2)WHOQOL-BREF生活質量問卷:該量表根據WHO QOL-100簡化而來,由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社會關系和環境4個領域及2個詢問個體關于自身生活質量和自身健康狀況主觀感受的獨立項目,共26個條目組成,采用1~5分評分制,部分條目反向記分,按公式:(原來得分-4)x(100/16)轉化為百分制,與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價性,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3]。
1.2.2 干預方法
1)團隊組建:包括社區護士4名,全科醫生1名,預防保健醫生1名,心理咨詢專家1名。在實施干預前,對4名參與課題的社區護士進行了調查員培訓,在收集資料時采用統一的指導語,保持客觀恒定的判斷標準,認真觀察老人的表情、語氣,答案向老人核對判定。
2)干預組:對高齡獨居老人實施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服務模式,由護士實施上門家訪服務,采用入戶面對面評估的形式進行,干預頻率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體服務內容為:①慢性病綜合防治指導,主要是進行基本藥物指導,安全用藥,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確服藥方法,協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過程中建立主觀能動性。②健康教育,針對每個老人的實際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合理飲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睡眠質量的保證,保持心情的愉悅,排除心理上的孤獨寂寞感,強化他們的健康行為。③居家安全的指導,水、電、煤氣的安全使用,居住環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項。④心理疏導,主要針對老人自身的心理狀態,情緒的表達,對生活的態度、疾病的認識、人際關系的溝通等方面,進行交談、解釋、共感等方法促進老人進行自我調節。干預時間6個月。
3) 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門診治療,預防科人員隨訪。
1.3 統計學方法
資料進行雙人核對錄入,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獨立樣本t檢驗、x?檢驗分析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和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采用重復方差測量方法分析兩組研究對象在干預前、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變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本社區居家高齡老人生活質量中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等領域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我國常模水平(P<0.001),結果見表1。
2.2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對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次調查發現,生理、社會、環境領域兩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或P<0.01),心理領域兩組組間差異極顯著(P<0.001);生活質量各領域不同時間效應的多重比較均有顯著意義(P<0.01或P<0.001);不同干預措施處理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單獨分析兩組各時間點的處理效應發現:干預組在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或P<0.01),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社區高齡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較差
老西門社區是老城廂區,這里的房屋設施陳舊老化嚴重,老人們居住的環境狹小、陰暗,多數是沒有衛生間和廚房的,平時除了子女、鄰居、街道等給予一些相關幫助外,沒有較完整的社會支持機構給予長期穩定的幫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無人照料、疾病無人過問、物質生活困難、缺乏精神慰藉、孤單寂寞等一系列問題。由于個人、家庭、社會等原因,獨居老人希望獨立生活,不愿離開原來的居所,害怕進入新環境,采取主動獨居[4];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齡獨居,做飯、購物、料理家務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對他人依賴性越來越高,脆弱性越來越明顯,患病時缺乏必要的照顧,特別是當老人突然發病或發生意外時;所有這一切,離開了他人的幫助,他們的生活就十分困難,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對高齡獨居老人尤為關鍵。
3.2 護士全科團隊服務模式可改善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
社區護士定期上門家庭訪視,不僅對高齡獨居老人健康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如測血壓、血糖等,同時實施了預見性的護理防護措施,如指導居家環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時、季節變化時的注意事項等,切實關注并解決了老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困難;高齡老人長期獨居,多數老人居住場所閉塞,缺乏與人交流的能力,會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獨和寂寞,這些負性情緒的強烈或反復體驗對老人是一種長期的精神刺激,社區護士能主動上門與老人溝通交流,傾聽[5],鼓勵老人多講話、多表達,運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體驗老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提高了高齡老人的主觀幸福感。因此,由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顯著改善干預組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而對照組前后變化不明顯。
3.3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模式的優點和可行性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模式與之前傳統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相比,優點突出,可行性強,具體為:1)進入社區全科團隊的護士一般都是高年資、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她們定期要下社區進行家庭訪視,為老人測血壓、測血糖等,通過陪老人聊天的形式開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對于高齡獨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護理,更是這些護士的優勢所在。2)滿足被護理對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為護理工作發展的方向。高齡獨居老人所產生的身心健康、社會問題,都對社區護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護士主導全科團隊能更好為社區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溫馨、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更大程度的發揮護士的臨床決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較晚,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社區護士缺乏相關的社區居家干預知識,臨床決策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上門服務時間消耗比實際工作長,但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未能體現多勞多得[7]。所以,為了保障該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高社區護士素質,進行相應的培訓必不可少;另外,需要進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護士待遇,給予經濟和榮譽鼓勵,留住護理人才。
4 小結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充分發揮了護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能顯著提高高齡居家老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合理利用了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節約了醫療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值得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J]. 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濤, 方積乾, Power, 等. 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的等價性評價[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劉清, 等. 護士主導全科團隊服務對高齡獨居老人心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 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吳亞君. 發揮社區護士角色功能的意義[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吳偉瓊. 社區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調查[J]. 中華全科醫學,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2份問卷對高齡獨居老人進行調查。1)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根據文獻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居住情況、患病情況、目前用藥等項目;2)WHOQOL-BREF生活質量問卷:該量表根據WHO QOL-100簡化而來,由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社會關系和環境4個領域及2個詢問個體關于自身生活質量和自身健康狀況主觀感受的獨立項目,共26個條目組成,采用1~5分評分制,部分條目反向記分,按公式:(原來得分-4)x(100/16)轉化為百分制,與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價性,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3]。
1.2.2 干預方法
1)團隊組建:包括社區護士4名,全科醫生1名,預防保健醫生1名,心理咨詢專家1名。在實施干預前,對4名參與課題的社區護士進行了調查員培訓,在收集資料時采用統一的指導語,保持客觀恒定的判斷標準,認真觀察老人的表情、語氣,答案向老人核對判定。
2)干預組:對高齡獨居老人實施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服務模式,由護士實施上門家訪服務,采用入戶面對面評估的形式進行,干預頻率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體服務內容為:①慢性病綜合防治指導,主要是進行基本藥物指導,安全用藥,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確服藥方法,協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過程中建立主觀能動性。②健康教育,針對每個老人的實際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合理飲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睡眠質量的保證,保持心情的愉悅,排除心理上的孤獨寂寞感,強化他們的健康行為。③居家安全的指導,水、電、煤氣的安全使用,居住環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項。④心理疏導,主要針對老人自身的心理狀態,情緒的表達,對生活的態度、疾病的認識、人際關系的溝通等方面,進行交談、解釋、共感等方法促進老人進行自我調節。干預時間6個月。
3) 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門診治療,預防科人員隨訪。
1.3 統計學方法
資料進行雙人核對錄入,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獨立樣本t檢驗、x?檢驗分析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和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采用重復方差測量方法分析兩組研究對象在干預前、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變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本社區居家高齡老人生活質量中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等領域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我國常模水平(P<0.001),結果見表1。
2.2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對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次調查發現,生理、社會、環境領域兩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或P<0.01),心理領域兩組組間差異極顯著(P<0.001);生活質量各領域不同時間效應的多重比較均有顯著意義(P<0.01或P<0.001);不同干預措施處理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單獨分析兩組各時間點的處理效應發現:干預組在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或P<0.01),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社區高齡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較差
老西門社區是老城廂區,這里的房屋設施陳舊老化嚴重,老人們居住的環境狹小、陰暗,多數是沒有衛生間和廚房的,平時除了子女、鄰居、街道等給予一些相關幫助外,沒有較完整的社會支持機構給予長期穩定的幫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無人照料、疾病無人過問、物質生活困難、缺乏精神慰藉、孤單寂寞等一系列問題。由于個人、家庭、社會等原因,獨居老人希望獨立生活,不愿離開原來的居所,害怕進入新環境,采取主動獨居[4];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齡獨居,做飯、購物、料理家務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對他人依賴性越來越高,脆弱性越來越明顯,患病時缺乏必要的照顧,特別是當老人突然發病或發生意外時;所有這一切,離開了他人的幫助,他們的生活就十分困難,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對高齡獨居老人尤為關鍵。
3.2 護士全科團隊服務模式可改善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
社區護士定期上門家庭訪視,不僅對高齡獨居老人健康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如測血壓、血糖等,同時實施了預見性的護理防護措施,如指導居家環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時、季節變化時的注意事項等,切實關注并解決了老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困難;高齡老人長期獨居,多數老人居住場所閉塞,缺乏與人交流的能力,會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獨和寂寞,這些負性情緒的強烈或反復體驗對老人是一種長期的精神刺激,社區護士能主動上門與老人溝通交流,傾聽[5],鼓勵老人多講話、多表達,運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體驗老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提高了高齡老人的主觀幸福感。因此,由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顯著改善干預組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而對照組前后變化不明顯。
3.3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模式的優點和可行性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模式與之前傳統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相比,優點突出,可行性強,具體為:1)進入社區全科團隊的護士一般都是高年資、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她們定期要下社區進行家庭訪視,為老人測血壓、測血糖等,通過陪老人聊天的形式開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對于高齡獨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護理,更是這些護士的優勢所在。2)滿足被護理對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為護理工作發展的方向。高齡獨居老人所產生的身心健康、社會問題,都對社區護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護士主導全科團隊能更好為社區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溫馨、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更大程度的發揮護士的臨床決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較晚,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社區護士缺乏相關的社區居家干預知識,臨床決策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上門服務時間消耗比實際工作長,但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未能體現多勞多得[7]。所以,為了保障該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高社區護士素質,進行相應的培訓必不可少;另外,需要進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護士待遇,給予經濟和榮譽鼓勵,留住護理人才。
4 小結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充分發揮了護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能顯著提高高齡居家老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合理利用了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節約了醫療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值得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J]. 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濤, 方積乾, Power, 等. 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的等價性評價[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劉清, 等. 護士主導全科團隊服務對高齡獨居老人心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 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吳亞君. 發揮社區護士角色功能的意義[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吳偉瓊. 社區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調查[J]. 中華全科醫學,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存入我的閱覽室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2份問卷對高齡獨居老人進行調查。1)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根據文獻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居住情況、患病情況、目前用藥等項目;2)WHOQOL-BREF生活質量問卷:該量表根據WHO QOL-100簡化而來,由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社會關系和環境4個領域及2個詢問個體關于自身生活質量和自身健康狀況主觀感受的獨立項目,共26個條目組成,采用1~5分評分制,部分條目反向記分,按公式:(原來得分-4)x(100/16)轉化為百分制,與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價性,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3]。
1.2.2 干預方法
1)團隊組建:包括社區護士4名,全科醫生1名,預防保健醫生1名,心理咨詢專家1名。在實施干預前,對4名參與課題的社區護士進行了調查員培訓,在收集資料時采用統一的指導語,保持客觀恒定的判斷標準,認真觀察老人的表情、語氣,答案向老人核對判定。
2)干預組:對高齡獨居老人實施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服務模式,由護士實施上門家訪服務,采用入戶面對面評估的形式進行,干預頻率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體服務內容為:①慢性病綜合防治指導,主要是進行基本藥物指導,安全用藥,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確服藥方法,協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過程中建立主觀能動性。②健康教育,針對每個老人的實際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合理飲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睡眠質量的保證,保持心情的愉悅,排除心理上的孤獨寂寞感,強化他們的健康行為。③居家安全的指導,水、電、煤氣的安全使用,居住環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項。④心理疏導,主要針對老人自身的心理狀態,情緒的表達,對生活的態度、疾病的認識、人際關系的溝通等方面,進行交談、解釋、共感等方法促進老人進行自我調節。干預時間6個月。
3) 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門診治療,預防科人員隨訪。
1.3 統計學方法
資料進行雙人核對錄入,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獨立樣本t檢驗、x?檢驗分析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和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采用重復方差測量方法分析兩組研究對象在干預前、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變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本社區居家高齡老人生活質量中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等領域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我國常模水平(P<0.001),結果見表1。
2.2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對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次調查發現,生理、社會、環境領域兩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或P<0.01),心理領域兩組組間差異極顯著(P<0.001);生活質量各領域不同時間效應的多重比較均有顯著意義(P<0.01或P<0.001);不同干預措施處理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單獨分析兩組各時間點的處理效應發現:干預組在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或P<0.01),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社區高齡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較差
老西門社區是老城廂區,這里的房屋設施陳舊老化嚴重,老人們居住的環境狹小、陰暗,多數是沒有衛生間和廚房的,平時除了子女、鄰居、街道等給予一些相關幫助外,沒有較完整的社會支持機構給予長期穩定的幫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無人照料、疾病無人過問、物質生活困難、缺乏精神慰藉、孤單寂寞等一系列問題。由于個人、家庭、社會等原因,獨居老人希望獨立生活,不愿離開原來的居所,害怕進入新環境,采取主動獨居[4];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齡獨居,做飯、購物、料理家務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對他人依賴性越來越高,脆弱性越來越明顯,患病時缺乏必要的照顧,特別是當老人突然發病或發生意外時;所有這一切,離開了他人的幫助,他們的生活就十分困難,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對高齡獨居老人尤為關鍵。
3.2 護士全科團隊服務模式可改善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
社區護士定期上門家庭訪視,不僅對高齡獨居老人健康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如測血壓、血糖等,同時實施了預見性的護理防護措施,如指導居家環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時、季節變化時的注意事項等,切實關注并解決了老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困難;高齡老人長期獨居,多數老人居住場所閉塞,缺乏與人交流的能力,會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獨和寂寞,這些負性情緒的強烈或反復體驗對老人是一種長期的精神刺激,社區護士能主動上門與老人溝通交流,傾聽[5],鼓勵老人多講話、多表達,運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體驗老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提高了高齡老人的主觀幸福感。因此,由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顯著改善干預組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而對照組前后變化不明顯。
3.3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模式的優點和可行性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模式與之前傳統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相比,優點突出,可行性強,具體為:1)進入社區全科團隊的護士一般都是高年資、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她們定期要下社區進行家庭訪視,為老人測血壓、測血糖等,通過陪老人聊天的形式開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對于高齡獨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護理,更是這些護士的優勢所在。2)滿足被護理對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為護理工作發展的方向。高齡獨居老人所產生的身心健康、社會問題,都對社區護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護士主導全科團隊能更好為社區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溫馨、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更大程度的發揮護士的臨床決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較晚,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社區護士缺乏相關的社區居家干預知識,臨床決策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上門服務時間消耗比實際工作長,但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未能體現多勞多得[7]。所以,為了保障該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高社區護士素質,進行相應的培訓必不可少;另外,需要進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護士待遇,給予經濟和榮譽鼓勵,留住護理人才。
4 小結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充分發揮了護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能顯著提高高齡居家老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合理利用了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節約了醫療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值得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J]. 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濤, 方積乾, Power, 等. 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的等價性評價[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劉清, 等. 護士主導全科團隊服務對高齡獨居老人心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 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吳亞君. 發揮社區護士角色功能的意義[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吳偉瓊. 社區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調查[J]. 中華全科醫學, 2008, 6(8): 843-844.
(收稿日期:2012-04-10)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2份問卷對高齡獨居老人進行調查。1)一般資料問卷:由研究者根據文獻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居住情況、患病情況、目前用藥等項目;2)WHOQOL-BREF生活質量問卷:該量表根據WHO QOL-100簡化而來,由軀體健康、心理功能、社會關系和環境4個領域及2個詢問個體關于自身生活質量和自身健康狀況主觀感受的獨立項目,共26個條目組成,采用1~5分評分制,部分條目反向記分,按公式:(原來得分-4)x(100/16)轉化為百分制,與WHO QOL-100量表具有可比性和等價性,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3]。
1.2.2 干預方法
1)團隊組建:包括社區護士4名,全科醫生1名,預防保健醫生1名,心理咨詢專家1名。在實施干預前,對4名參與課題的社區護士進行了調查員培訓,在收集資料時采用統一的指導語,保持客觀恒定的判斷標準,認真觀察老人的表情、語氣,答案向老人核對判定。
2)干預組:對高齡獨居老人實施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服務模式,由護士實施上門家訪服務,采用入戶面對面評估的形式進行,干預頻率為第1~3月,每周1次,第4~6月每2周1次。具體服務內容為:①慢性病綜合防治指導,主要是進行基本藥物指導,安全用藥,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的保存及有效期,正確服藥方法,協助老人在慢性病防治過程中建立主觀能動性。②健康教育,針對每個老人的實際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合理飲食,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睡眠質量的保證,保持心情的愉悅,排除心理上的孤獨寂寞感,強化他們的健康行為。③居家安全的指導,水、電、煤氣的安全使用,居住環境的合理布局,出行的注意事項。④心理疏導,主要針對老人自身的心理狀態,情緒的表達,對生活的態度、疾病的認識、人際關系的溝通等方面,進行交談、解釋、共感等方法促進老人進行自我調節。干預時間6個月。
3) 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門診治療,預防科人員隨訪。
1.3 統計學方法
資料進行雙人核對錄入,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獨立樣本t檢驗、x?檢驗分析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和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采用重復方差測量方法分析兩組研究對象在干預前、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變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本社區居家高齡老人生活質量中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和環境等領域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我國常模水平(P<0.001),結果見表1。
2.2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對高齡獨居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本次調查發現,生理、社會、環境領域兩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或P<0.01),心理領域兩組組間差異極顯著(P<0.001);生活質量各領域不同時間效應的多重比較均有顯著意義(P<0.01或P<0.001);不同干預措施處理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0.05或P<0.01);單獨分析兩組各時間點的處理效應發現:干預組在干預3個月、6個月時生活質量各領域得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提高(P<0.05或P<0.01),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社區高齡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較差
老西門社區是老城廂區,這里的房屋設施陳舊老化嚴重,老人們居住的環境狹小、陰暗,多數是沒有衛生間和廚房的,平時除了子女、鄰居、街道等給予一些相關幫助外,沒有較完整的社會支持機構給予長期穩定的幫助,老人普遍存在生活無人照料、疾病無人過問、物質生活困難、缺乏精神慰藉、孤單寂寞等一系列問題。由于個人、家庭、社會等原因,獨居老人希望獨立生活,不愿離開原來的居所,害怕進入新環境,采取主動獨居[4];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在日常生活方面,高齡獨居,做飯、購物、料理家務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對他人依賴性越來越高,脆弱性越來越明顯,患病時缺乏必要的照顧,特別是當老人突然發病或發生意外時;所有這一切,離開了他人的幫助,他們的生活就十分困難,因此,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對高齡獨居老人尤為關鍵。
3.2 護士全科團隊服務模式可改善獨居老人的生活質量
社區護士定期上門家庭訪視,不僅對高齡獨居老人健康狀態進行動態監測,如測血壓、血糖等,同時實施了預見性的護理防護措施,如指導居家環境的布局,居家安全、出行時、季節變化時的注意事項等,切實關注并解決了老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困難;高齡老人長期獨居,多數老人居住場所閉塞,缺乏與人交流的能力,會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孤獨和寂寞,這些負性情緒的強烈或反復體驗對老人是一種長期的精神刺激,社區護士能主動上門與老人溝通交流,傾聽[5],鼓勵老人多講話、多表達,運用共情、移情、同理心等方法體驗老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提高了高齡老人的主觀幸福感。因此,由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顯著改善干預組高齡老人的生活質量,而對照組前后變化不明顯。
3.3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模式的優點和可行性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模式與之前傳統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相比,優點突出,可行性強,具體為:1)進入社區全科團隊的護士一般都是高年資、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她們定期要下社區進行家庭訪視,為老人測血壓、測血糖等,通過陪老人聊天的形式開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的管理等,而對于高齡獨居老人需要的心理、生活護理,更是這些護士的優勢所在。2)滿足被護理對象的身心健康需求已成為護理工作發展的方向。高齡獨居老人所產生的身心健康、社會問題,都對社區護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地要求,護士主導全科團隊能更好為社區高齡獨居老人提供溫馨、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更大程度的發揮護士的臨床決策作用[6]。但是,由于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較晚,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社區護士缺乏相關的社區居家干預知識,臨床決策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上門服務時間消耗比實際工作長,但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未能體現多勞多得[7]。所以,為了保障該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高社區護士素質,進行相應的培訓必不可少;另外,需要進一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提高護士待遇,給予經濟和榮譽鼓勵,留住護理人才。
4 小結
護士主導的全科團隊家訪服務充分發揮了護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能顯著提高高齡居家老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合理利用了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節約了醫療成本,其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值得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J]. 中華護理雜志, 2005, 40(10): 721-723.
[2] Skevington S M, Lotfy M, O''Connell K A.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 - 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 Life Res, 2004, 13(2): 299-310.
[3] 郝元濤, 方積乾, Power, 等. 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的等價性評價[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6, 20(2): 71-75.
[4] 荀雪琴, 易景娜, 劉清, 等. 護士主導全科團隊服務對高齡獨居老人心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 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9): 860-862.
[5] Van der Sluis C K, Datema L, Saan I, et al. Effects of a nurse practitioner on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J]. J Adv Nurs, 2009, 65(3): 625-633.
[6] 吳亞君. 發揮社區護士角色功能的意義[J]. 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3): 227-229.
[7] 郗奉菊, 王春霞, 吳偉瓊. 社區護理人員工作滿意度調查[J]. 中華全科醫學, 2008, 6(8): 843-844.
關鍵詞: 老年癡呆 護理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伴老年癡呆的病人共 28例,男性 25例,女性3例,阿爾茨海默病(AD)6 例,血管性癡呆(VD)9 例,混合型癡呆(MIX)13例。其中失語7 例,長期臥床伴大小便失禁,并存在進食障礙9例。自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記憶力差,定向力障礙和睡眠障礙12例。
2 護 理
2.1 積極做好陪護及家屬的健康教育
對于高齡老年癡呆病人,應由專人24小時陪護,對陪護及家屬進行老年癡呆疾病護理理論知識的培訓,針對患者的實際病情,對陪護進行細致的護理操作講解。并共同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使陪護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認真做好評估加強基礎護理
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向家屬詳細詢問病情、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異常行為、情緒變化以及飲食睡眠等,再根據病情制定合理詳細護理措施。保持病房安靜、整潔、空氣清新,室內溫度相對保持穩定,并隨季節變化指導病人及時添減衣服,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護理時密切觀察病人軀體情況,生命體征變化及二便規律,定時安排在固定時間引導其按時入廁,并反復訓練。對步態不穩,走路困難的病人,一方面讓病人積極活動,另一方面保證病人安全,有人攙扶。對長期坐輪椅和臥床病人應加強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發生,并根據病情幫助患者做主動運動或被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
2.3 根據病情合理調整飲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延緩老年癡呆的發展,飲食要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糖,低脂,清淡,軟爛易消化食物為主。請營養醫師為病人提供專門營養指導,制定合理飲食計劃。對長期鼻飼者,要注意監測血糖血脂的變化,及時調整飲食,并注意口腔清潔衛生,做好口腔護理。
2.4 加強安全護理
高齡老年癡呆病人體質差,反應遲鈍,步態不穩且動作緩慢,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陪護人員應注意不要讓病人單獨外出,行走時應有人扶持或照看,以防跌倒、摔傷、骨折。洗澡時注意不要燙傷,進食時要有人照看,以免嗆入氣管而窒息死亡。鼻飼者要注意防止胃管拔出,必要時用約束帶。睡覺時病床要加床檔,防止墜床。
2.5 功能鍛煉
幫助老年癡呆病人維持逐漸減退的功能十分重要,對病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應輔以康復訓練。護理時針對病人的功能障礙從日常生活中選一些病人感興趣并能幫助其恢復功能的作業,增強病人注意力及記憶力,放松精神,調節情緒。如通過讓病人排列數字順序,物品分類,簡單計算等進行思維訓練,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洗臉、刷牙、吃飯、穿衣、入廁等。
2.6 做好心理護理
鼓勵患者與醫護人員、家人和親友從思想上情感上盡可能地溝通,以減少患者的孤獨感。交談時要有耐心,從言談中觀察患者的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情感的變化,了解患者的愛好與興趣,指導患者看一些輕松愉快的電視畫面和患者感興趣的報道、新聞等來影響患者情緒,訓練患者集中注意力調整器官功能。當語言溝通效果不佳時,可采用非語言溝通方式,促進其心理溝通[2]。使用肢體語言,如微笑、觸摸、握手等方式,同時配合簡單語言以獲取好的效果。南丁格爾把觸摸在老年病人護理中的作用定位為可使他們的身心處于最佳的自然狀態[3]。臨床觀察,通過對癡呆病人的非語言交流更易贏得患者的信任感。
2.7 加強病情觀察做好軀體疾病的護理
高齡老年病人軀體疾病多,病情變化快,而病人反應遲鈍,缺乏主訴,病情變化時不易被發現,這就需要護士的密切觀察,因此,護士除具備老年病人護理知識外,還應掌握內外科知識及急救技能,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搶救[4]。
3 體 會
老年性癡呆癥是一種退化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目前在治療上沒有更好的方法,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對病人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訓練是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主要手段。同時高齡老人已步入生命的晚期,我們除積極治療其身體疾病以外,最重要的是要為老人減輕痛苦,營造和諧舒適的環境,讓他感受家庭般的溫暖,親人般的關懷,使其身心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才能讓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幸福,安詳。
【參考文獻】
[1]陳彥方.CCMD-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96.
[2]何曉英,王萬華,羅蓉,等.淺談在老年病人護理中的心理溝通[J].西南軍醫,2006,8(2):80.
【關鍵詞】高危病人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全程護理
作為高科技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對病人具有損傷輕、痛苦小、瘢痕小、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點。2005年-2010年間我院共為626例病人實行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其中包括165例高齡(60歲以上)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的高危病人。通過圍手術期的精心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對高齡高危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現將圍手術期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這165例病人平均年齡為67歲,最小60歲,最大74歲。男性95例,女性67例,其中有59例患心臟病,24例患糖尿病,102例患高血壓,114例患膽囊結石合并急性膽囊炎,17例患膽囊息肉,148例患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平均住院時間為5天,最短3天,最長7天,術后無并發癥的病人平均住院5d。大部分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并進流質飲食。17例病人術后出現并發癥,1例膽漏,2例腹腔內出血,5例肺部感染,9例出現酸血癥。
2 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為了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醫務人員要多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積極配合治療。由于對手術過程一些意外以及手術效果的擔憂,或是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等原因,患者在術前普遍存在著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因此及時進行溝通交流非常必要。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應提前告知有關膽囊疾病的知識及此項手術的相關信息,如手術方式、手術優點、手術效果及預防一些并發癥的措施等,同時也要告知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出血、腹腔臟器損傷或其他伴生疾病等。以此來消除患者的恐懼,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并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由于高齡患者聽力及視力可能出現衰退,醫護人員應耐心細致解釋注意事項,以親切的態度來消除老人的顧慮,增強治愈的信心。
2.2重視并發疾病的治療及護理
由于老年人受其特殊體質的影響,對手術的耐受力較低。在手術前,要特別重視并發疾病的治療及護理,如心電圖有異常改變時,要準備藥物或配合靜脈輸液來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狀況。
2.3進行常規檢查
術前的常規檢查不可缺少,如血、尿、糞常規檢查,肝、腎功能、凝血系列、血糖、胸部透視、心電圖、肝、膽、胰、B超檢查等。
2.4準備皮膚
術前需要進行皮膚的準備,特別注意清潔消毒患者的臍孔。在使用肥皂水浸泡臍孔5min待污垢變軟后,用棉簽蘸取松節油去除污垢,最后用碘酒及酒精消毒。
2.5胃腸道準備
術前禁食易產氣食物。術前6小時禁食,4小時禁飲,術前一晚采用甘油合劑灌腸。為了降低胃穿孔的危險,術晨應留置胃管,抽空胃內物。
2.6膀胱的準備
為了穿刺套管針時刺傷膀胱,在術晨留置尿管以保持術中膀胱的空虛狀態。
3 術后護理
3.1老年病人
對于老年人特有的體質術后護理時應注意一下幾點:(1)密切觀察病情。按時測量生命體征,密切關注老人的意識以及肌力恢復情況。(2)心理護理。老年人體質差,術后思想負擔較重,醫護人員應開導和安慰病人,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3)腹脹、排氣困難的護理。由于老年人的體質、缺鉀等因素會導致術后腹脹、排氣困難,可采用肛管排氣、針炙大腸俞、足三里等穴位來解決此問題。同時要鼓勵病人下床活動以協助排氣,并嚴格控制飲食,術后二周內嚴禁高脂品。 轉貼于
3.2心臟病病人
由于心臟病人對手術的耐受力較低以及CO2氣腹的影響,會出現心動過緩等現象給術后帶來風險。對心臟病人,術后要進行監測,對于嚴重患者還需增加心電圖記錄、血氧飽和度和CO2的監測。在護理時,要注意對病人的保暖,翻身及搬動病人動作要輕巧,避免病人用力。
3.3高血壓病人
對高血壓病人而言,護理時應注意一下幾點:(1)嚴格監測血壓,控制輸液速度;(2)根據血壓酌情增加術后止痛劑的用量和次數,保證休息。
3.4呼吸功能障礙病人
呼吸系統病變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病率。對該類病人術后護理時應采取以下措施:(1)及時吸凈痰液,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2)嚴格監測呼吸功能情況,每10~20分鐘需檢查周圍毛細血管床的反應,并注意觀察皮膚的顏色、溫度和濕潤度。(3)防止病人受涼、感冒,晨晚間護理時注意保暖和避免對流風。
3.5術后并發癥護理監測生命體征
(1)術后出血:術后護士應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及引流情況,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尿量及全身情況的變化。根據檢測的狀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治穿刺孔出血及內出血。(2)內臟損傷:術后病人若出現劇烈腹痛、惡心、嘔吐、白細胞增高等癥狀,可能為內臟損傷。護理中要做到早發現,對癥治療。(3)膽漏:膽漏表現為腹痛,腹肌緊張,反跳痛,惡心,嘔吐等,若腹腔引流量超過150ml可能有膽漏的發生。(4)肺部感染:對于肺部感染病人,首先要解除其思想顧慮,解釋咳嗽排痰的重要性,鼓勵在床上經常變換,指導病人將痰咳出,也可用超聲霧化吸入。(5)高碳酸血癥:術前改善心肺功能,術中盡量降低腹腔內CO2壓力,術后應嚴密觀察病情及血壓、呼吸等,避免高碳酸血癥等,降低對生命的威脅性。(6)氣腹并發癥:術后應嚴格觀察呼吸節律,陰囊和皮下有無氣腫以及氣腫范圍大小,避免氣腹并發癥。
4 討論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所具有的特有的優點,使其成為當今普外科標準手術式。本文通過研究136例高齡高危病人腹腔鏡手術的護理方法,認為術前應對其原患疾病進行治療,護理過程要認真細致,重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針對不同疾病的病人要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對于術后并發癥,要做到準確判斷、及時處理。即在術前、術中、術后要進行充分的全程護理,嚴格檢測病情,以熟練的操作技術、精心的護理最終提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愈率。
參 考 文 獻
[1]黃秋環.高危病人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右江民族醫學院報,2005,(2).
1一般資料
168位高齡老人來自12個省、市。其中男性132人,女性36人;80~85歲134人,86~90歲28人,90歲以上6人。
2各種慢性疾病統計
患糖尿病68人,高血壓、冠心病56人,慢阻肺16人,心律失常、陳舊性心肌梗死12人,冠狀動脈支架移入9人,安置心臟起搏器6人,行動不便3人,消化性潰瘍2人(其中多人患有兩種以上的慢性基礎疾病)。
3療養結果
168人在療養期間均未有異常情況發生,通過藥物鞏固治療、音樂療養、景觀療養、海濱空氣負離子浴、心理干預、健康保健知識講座等方法,所有人員的癥狀特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轉,部分人員的藥物用量也有所減少,達到了健康療養保健的目的,收到比較明顯的身體康復效果。
4療養分析討論
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及處理。由于療養人員來自全國各地,南北方地域不同,氣候不一,加之路途奔波勞累,容易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高齡老人具有基礎疾病相對多而復雜,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力減退,體質較弱等特點。對較特殊的人員,我們采取“六點三到”巡視法。“六點”即一日巡視六次(早6點、上午8點和11點、下午3點和6點、晚9點)。“三到”即在每次巡視中做到看到人、測到位、說到話。巡視重點是觀察生命體征及療養對象在新環境中的休息、睡眠等變化所帶來的異常感覺和不適,及時給予相應處置,做到發現及時、判斷準確、處理得當,防患于未然。
2)針對高齡老人持久性差、耐力減弱、體質虛弱等特點,我們在景觀治療、海水浴、運動體療、海濱空氣負離子浴及沙浴等療養健身過程中,針對每一位高齡老人的綜合特點,制定適合其自身的科學合理的療養保健方案,并給予“一對一”的指導、觀察和護理,并具體指導逐一實施[1]。
3)對那些身體素質、體質相對稍好一些的高齡老人,如生活自理情況、活動狀況、運動狀況等相對獨立、身體狀況相對較好的老人,我們安排在一起陪同的老伴、子女、親屬或身邊工作人員,隨身、隨地、隨時全程陪護,并囑咐其熟悉療養注意事項及各種療養知識和方法,隨時掌握老人的一切情況,做到及時了解、及時通報、及時處置。
4)針對患有各種慢性疾病的老人,我們特別關注一些疾病在特殊時段的狀況,如高血壓需關注每日上午、下午兩個峰值情況的觀測,冠心病人早晨及午后的情況觀察等,及時了解這部分高齡老人的病情變化情況、規律和常用藥物的效果,可有效地控制好這部分老人的血壓和心臟情況,防止因環境改變,勞累、睡眠不足等條件變化而突發意外狀況[2]。
5討論
21世紀的人類,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療水平日新月異、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也迎來了長壽時代的到來。隨之,老齡化問題更加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和研究的課題。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已達到1.3億,占總人口的比例已超過10%,近半個世紀以及未來的時間里,我國老年人口仍呈持續增長的趨勢,而且,老齡老人的增長速度又將大大快于低齡老人的增長速度,這預示著社會總需求中,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將迅速增長。
近幾年來,我院一直關注、重視高齡老人的療養、保健、康復工作,緊跟現代醫學前進的腳步,以人為本,積極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康復措施,與醫療對象建立起了良好的醫、護、患的關系,醫務人員經常與患者交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處處尊重老人、謹慎、謙和,以實際行動和良好的職業情操不斷贏得療養人員的信任和好評。
人作為一個統一的生命機體,他的生命過程必將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更是飽經風雨,歷經坎坷,為社會、家庭作出了諸多貢獻。因此,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探討保健、康復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已迫在眉睫,集眾人之智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使社會更加和諧,也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曉慧.高齡老人療養的不利因素及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06,15(1):17.
關鍵詞:高齡患者;股骨頸骨折;全髖置換術;手術配合
中圖分類號:R24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9)12―0081―02
高齡老人由于骨質疏松,骨脆性增加,在輕微外力作用下很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因其愈合能力差,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高,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可達到解除髖關節疼痛,改善髖關節功能的目的,可以讓患者早日下床活動,減少并發癥。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44例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現將手術護理配合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44例,男7例,女10例;年齡70歲~85歲。均因為摔倒致股骨頸骨折。高血壓、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都在術前將癥狀控制在穩定的狀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人工髖關節采用混合型固定,即髖臼假體采用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假體采用骨水泥固定,手術時間1~2h,無1例發生手術并發癥。
2 手術前的護理
2.1 工作人員的準備 高齡患者體質差,常合并有慢性病或多器官功能異常,手術中易發生麻醉意外和并發癥。因此,手術護士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有熟練的手術配合技巧,應變能力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及時處理緊急情況。根據高齡患者的情況,制訂詳細的手術護理計劃,術前作好充分的準備。
2.2 患者準備 巡回護士于術前1天到病房進行術前訪視。詳細閱讀病歷,了解醫生的手術計劃和患者的病情。特別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高齡患者心理依賴性強,怕痛,擔心自己是否能承受手術,害怕給親人帶來負擔,對手術恐懼。耐心向患者介紹手術和麻醉的必要性及手術室的環境、手術的流程、手術和麻醉的配合,術前的注意事項,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介紹成功的經驗,使患者增強信心,以取得其積極配合,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高齡患者骨質鈣化,身體協調能力差,加上骨折疼痛、傷肢牽引,不能變換,為了使患者能夠適應手術和麻醉時的側臥,指導家屬按摩患者的肢體和關節,做健側膝關節、髖關節的屈伸運動及頸部的前屈、后仰、旋轉運動。按摩時動作輕柔,活動時動作緩慢。幅度由小到大,逐步進行。
2.3 特殊物品準備 本院使用由器械商提供的全髖置換器械,要求提前一天送到手術室。由器械護士負責接收和清點,嚴格檢查假體配套器械的性能和質量,型號是否齊全,重新清洗后送高壓滅菌。手術使用的吸引器、高頻電刀、電鉆、電鋸等調試好,電池充好電備用,確保使用時功能良好。
3 術中護理
3.1 巡回護士
3.1.1 熱情接待患者 把高齡患者當作自己的長輩,關心安慰患者,耐心回答患者的提問,對患者的要求盡可能滿足,以減輕患者對手術的恐懼。
3.1.2 做好保溫措施 高齡患者體溫調節功能較差,抵抗力降低,容易著涼,易導致術后并發感染。應提前調節好手術間的溫度,保持在24℃~28℃,濕度保持在50%~60%,切口周圍蓋好被服,做好保暖工作。
3.1.3 安置舒適的麻醉及手術 在安置硬膜外麻醉時,取健側臥位。翻身,需與醫生配合進行,一人牽引患者的患肢并隨著患者身體的轉動慢慢轉動患肢,另一人輕輕托起患者的身體慢慢側轉。老年入骨骼疏松,軟組織鈣化,脊柱縮短和后凸,給麻醉穿刺帶來一定困難,應協助病人擺好麻醉。護士可用雙手抱著患者的頭及屈曲的腿部,稍用力向內彎,使背部突出,便于麻醉。高齡患者皮膚彈性差,容易形成褥瘡。故對其皮膚易受壓部位進行特別的護理,安置手術側臥位在患者的骶尾部和前方恥骨聯合部位用軟枕墊好,再用固定器固定,使骨盆在手術中不發生任何搖動。骨隆突處、著力點的部位均用軟枕墊起,高度合適,固定不能太緊,以免發生骨折或韌帶損傷,并注意保護會消毒時不讓碘酒流入灼傷病人,在醫生植入髖臼假體時認真核對手術床的位置是否放正,以保證假體正確無誤植入到位。
3.1.4 做好靜脈穿刺 高齡患者皮膚彈性差,血管硬化,靜脈穿刺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護士要有過硬的技術,常規使用靜脈留置針,靜脈穿刺部位盡量選擇在未受壓的上肢,血流充沛,彈性好,容易固定的血管。預防術中輸液不暢影響液體的進入。
3.1.5 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 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壓及心功能不全,代謝率差,對品敏感性高,少量物就可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心理緊張患者,加上刺激,又可使血壓升高,術中易并發心腦血管意外。所以術中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如體溫、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表情及出入量等,特別是麻醉用藥后、磨削髖臼和擴大髓腔時,放入骨水泥后等關鍵時刻。術中應及時評估手術的出血量多少,注入骨水泥前吸入高濃度氧,以提高吸入氧氣的氧分壓,并要補足血容量,經常詢問患者的感覺,告知如有不適應及時告訴醫務人員。如果發現患者有不適反應,及時采取措施,因為高齡患者對手術、創傷應激反應特點是適應能力降低,對劇烈的刺激作出不相稱的低水平的應答,病情變化快,稍一遲疑就可能造成難以設想的后果。
3.2 器械護士配合要點
3.2.1 熟悉手術器械和手術步驟 準備兩個無菌臺。將全髖手術器械與骨科常用手術器械分開放置,全髖器械按手術步驟的先后、型號大小有序排好,方便傳遞,注意觀察手術步驟,正確、迅速傳遞器械。
3.2.2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巡回、洗手護士要嚴格遵守及監督手術中的各項無菌操作,盡量減少人員的走動。鋪手術巾時注意封閉會陰,在進行患肢復位時注意提醒醫生不要移位手術鋪巾及碰觸周圍物品,以免破壞手術的無菌區域。發現手術巾浸濕后,及時覆蓋干燥的無菌手術巾。
手術結束后,轉運、搬動病人時注意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由于患肢旋轉而引起脫位。術后定期訪視患者,查看患者有無手術或麻醉后遺癥,并誠懇聽取高齡患者對手術護理的意見,本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度達100%,康復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