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地開發可研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范文第1篇

一、充分認識占補平衡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確保實現占補平衡

實行耕地占補平衡是國家確立的一項占用耕地的基本制度。加強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是保障我市各類建設項目用地的前提和基礎。當前,隨著我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后備資源逐漸減少,開發難度越來越大,生態、水土保持等與土地開發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占補平衡的壓力不斷增大。“十二五”期間,正值我市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項建設占用耕地的需求仍然比較旺盛,大批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亟需用地。因此,切實做好耕地占補平衡工作,既是落實耕地保護國策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證我市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保證。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工作,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工作目標的圓滿完成。

二、合理分解任務指標,建立全市統籌管理機制

根據上年度市下達的補充耕地任務指標和我市的用地需求等情況,每年年初,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綜合測算、合理預判當年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數量,結合各鎮(街道、園區)的后備資源現狀,分別確定出各鎮(街道、園區)的年度補充耕地任務,由市政府直接下達。

耕地占補平衡項目經市和省國土資源部門驗收合格后,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由市國土資源部門統一管理、統籌使用。按照“誰開發(復墾、整理),誰使用”的原則,主要用于所在鎮(街道、園區)年度用地計劃指標的耕地補充平衡。部分耕地后備資源少、無法實現耕地自我占補平衡的鎮(街道、園區),缺口部分由市統籌調劑解決。

三、落實責任,全力推進占補平衡工作

耕地占補平衡工作實行“市政府協調推動、市相關部門業務指導、鎮(街道、園區)具體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市政府委托有關鎮(街道、園區)進行開墾造地,并簽訂《委托補充耕地協議》。各鎮(街道、園區)是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的責任主體,負責完成市下達的補充耕地計劃任務;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補充耕地計劃管理、全市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的統一管理和調劑、制定項目施工及驗收標準并組織竣工驗收等工作;市財政部門負責耕地占補平衡項目立項及規劃設計審查、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竣工驗收等工作;市監察、審計部門負責項目實施全過程的監督工作;市農業部門負責補充耕地土壤檢測、建設指導和質量評定等工作;其他相關部門搞好配合。

市國土、財政、審計、監察、農業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積極主動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實行全程跟蹤管理。各鎮(街道、園區)要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科學規劃,狠抓落實,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工作順利開展。

四、嚴格操作程序,確保占補平衡項目規范有序實施

(一)實行項目庫管理制度。在全面調查土地后備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全市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庫,項目由各鎮(街道、園區)組織申報,經市國土資源部門與市財政部門審核合格后,納入市級項目儲備庫管理,入庫時間為每年的10月底前。未納入市項目庫備案的項目,不予立項。

(二)立項。根據市政府年初下達的補充耕地計劃,市國土資源部門與財政部門對各鎮(街道、園區)已上報入庫的耕地占補平衡項目逐一進行篩選審核,對符合我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立項條件的報市政府予以立項審批。申請立項時,各鎮(街道、園區)負責編制提報項目可研報告、初步規劃設計、預算書等材料。

(三)實施。立項批復后,市政府與有關鎮(街道、園區)簽訂《委托補充耕地協議》。鎮(街道、園區)委托具有招投標資質的中介機構,對項目工程依法公開自主招標,在市國土、財政、審計、監察等監督部門的監督下,依法確定出施工單位。施工單位按照《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GT01-2009)、《委托補充耕地協議》及獲批的《初步規劃設計報告》等相關標準要求,認真組織工程施工,竣工時間為當年的5月底前。

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鎮(街道、園區)要切實加強項目管理。建立項目責任制度,簽訂項目實施管理責任書;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公告制和合同制等制度,確保補充耕地的數量和質量。

(四)驗收。項目竣工后,由鎮(街道、園區)提出驗收申請,市國土部門與財政部門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初驗,各部門要加強占補平衡項目驗收工作,嚴格按國家規程要求進行檢查驗收。初驗時,要按項目逐個進行外業與內業驗收,對資料不齊全,面積不準確,質量不達標的項目,不得通過初驗。

項目的內業資料要滿足報國土資源部備案并符合省國土資源廳魯國土資字〔2011〕655號關于項目管理的要求。各鎮(街道、園區)應按三階段準備相關資料:一是計劃和預算階段,包括:立項請示、可研報告、論證意見、規劃設計、預算書、批復、現狀圖、勘測定界圖、平面布置圖、規劃圖等;二是工程實施階段,包括:項目實施方案、委托合同(協議)、招投標資料、施工合同、施工和監理材料、資金撥付及使用等;三是驗收階段,包括:驗收申請、竣工圖、審計報告、土地統計臺賬變更情況說明等。

對經初驗合格的項目,市國土部門與財政部門向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部門、市財政部門申請終驗。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部門、市財政部門將組織審計、監察、農業等部門,對申請終驗的項目進行全面驗收,驗收比率為100%。終驗工作在當年6月底前完成。

五、加強資金監管,確保占補平衡項目資金合理使用和安全運行

切實加強占補平衡項目資金管理,落實相關資金管理制度,充分發揮資金使用績效,確保項目資金及時使用和專款專用。

(一)資金來源。從市財政收取的耕地開墾費中列支。

(二)資金撥付標準。按照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部門、市財政部門終驗合格后的新增耕地面積,土地開發(復墾)項目6000元/畝,土地整理項目3000元/畝。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軌道交通 BOT TOD 結合發展

Joint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it BOT Project and TOD Mode

KONG Rong

(Foshan Railway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oshan,528000)

Abstract: Government takes rail transit franchise to develop the social investment entities of rail transit project,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ail transit project. Rail transit TOD mode maximizes the value of the land along the rail transit and achieve capital flow balance of Rail transit BOT project. In addition to balance the capital flow, Government should also balance project stakeholders,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Key words: Rail transit; BOT; TOD; Joint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P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引言

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政企分開以及引導社會投資主體進入軌道交通領域,北京、深圳和杭州等多個城市都嘗試以BOT模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進程。目前,國內也有多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在嘗試采用BOT特許經營方式進行開工建設。

由于軌道交通是公益性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盈利能力弱,因此,社會投資人無法從項目運營中獲利。為確保項目的建設和運營資金缺口得以彌補,除軌道交通票務收入及附屬資源收入外,政府還需以軌道沿線土地注入并通過土地開發收益來彌補項目建設和運營資金缺口。傳統的土地招拍掛模式,政府無法獲取軌道交通給土地帶來的增值收益。為獲取土地增值收益并使土地增值收益能夠反哺軌道交通的建設和運營,政府可以嘗試以TOD模式實現軌道交通沿線土地的“深加工”,為政府帶來更大的收益。

2概念與程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建設—運營—移交,是政府通過特許經營權協議,授權外國投資者或社會投資者進行項目(主要是基礎設施和自然資源開發)的融資、設計、建設、經營和維護,在規定的期限內(通常10~30年)內向該項目的使用者收取費用,由此回收項目的投資、經營和維護等成本,并獲得合理的回報,特許期滿時,將項目移交(通常為免費)給政府的項目實施方式。可以說,采用BOT融資模式進行軌道交通建設可以緩解政府集中支付的壓力,但是類似于銀行的分期付款業務,政府也需承擔BOT融資所帶來的融資成本負擔。

軌道交通項目TOD模式就是“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充分發揮城市軌道交通“運量大、速度快、安全、準點、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用地”的特點,通過對軌道站點周邊土地與交通一體化的設計,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升土地價值,并借鑒香港“軌道+物業”模式實現土地增值收益反哺軌道建設和運營,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軌道交通項目TOD模式研究可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選擇合格的供應商作為總承包項目顧問。總承包項目顧問以及其組成的跨專業顧問團隊被稱為總體規劃設計投融資顧問團隊(以下簡稱“顧問機構〞),負責提供包括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軌道交通、經濟、交通、公共配套設施、環境評估、景觀、結構及機電、土地收益分析、市場調研、物業發展組合建議、投融資等相關方面的顧問及設計服務。顧問機構將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分批提交沿線綜合開發的潛在合適地塊報告、站點周邊土地使用優化報告、重點站概念性總體規劃設計報告、重點站土地價值評估報告、投融資策略及方案報告、房地產市場分析報告、重點站物業發展組合報告。

3軌道交通TOD模式研究效益

3.1優化工可研究階段的線站位布局,明確線站位布置

在工可研究階段的線站位布局遵從的是SOD(客流追隨型)的規劃或未充分考慮地鐵站點商業開發需要,線站位的布局考慮存在一定的缺陷。軌道交通TOD模式研究將通過分析站點周邊的用地現狀、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容積率等開發設計條件、以及從相關政府部門搜集及研究現有土地資源、土地權屬概況及土地利用規劃,從而確定沿線可進行“軌道+物業”綜合開發的潛在合適地塊,并就優化線路、站點、車輛段及停車場的位置對工程初步設計研究提出建議。

3.2優化沿線站點土地規劃,提升客流量

通過分析現有城市規劃,運用軌道交通引導新市鎮開發的理念、市場情況和趨勢及創新思維,優化沿線站點周邊至少800米范圍內土地的規劃,對于停車場、車輛段等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土地規劃優化范圍會相應的擴大,并就重點發展區提出城市設計及TOD開發建議,從而達到利用軌道交通建設帶動地區發展并提升客流的目的。

3.3制定重點地塊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為初步設計提供基礎資料

軌道交通TOD模式研究將制定重點地塊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 展示道路及行人網絡,綠化系統分布,景觀通廊、公共及私人開放空間場所,發展密度分布;展示建筑及樓面面積分布,大樓設計、布局和高度,道路網絡,各個組合開發項目的進出口﹑人行天橋接口,停車場,公眾流通場所,公交換乘站及公共配套設施,以及地鐵站和相鄰開發區的相互聯系等,為物業開發的初步設計提供依據,有利于盡快落實潛在的房地產開發商,加快重點地塊的物業開發工作。

3.4評估已有工程技術資料,提供優化及組合等建議

通過對工程初步設計研究及相關專題研究的初稿、中間稿及送審稿進行評估, 可以制訂出地鐵站與地塊銜接的預留工程方案,優化軌道和物業發展的經濟性整合;可以制訂各發展區的人行和車行系統及道路布置;可以確定物業發展與地鐵站、街道和其它發展設施之間的連接面,設計人行天橋,地下通道以及/或者與之配對的連接通道;可以評估現有和將來的公共道路和附近的鐵路設施對重點地塊所造成的環境影響;

3.5評估土地開發收益,確定投融資方案,解決建設和運營資金缺口

通過分析投資建設、運營、設備更新及追加投資的整體財務狀況,明確資金缺口并通過評估出的土地開發收益及其他融資方式相結合的方案來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3.6結合地方財政狀況及法律法規,提出成果實施的操作建議

為確保成果真正的落地實施,軌道交通TOD模式研究還將結合地方財政狀況及現有法律法規提出成果實施的操作性建議,做好各方利益的平衡。

在借鑒香港的“軌道+物業”的發展模式時,我們不能簡單地看作是在地鐵沿線或站點周邊做一些商業開發項目,而不去做好軌道交通沿線的前期策劃工作,不能不考慮中國國情而對香港的“軌道+物業”照抄照搬,而要考慮實際的落地實施。

4軌道交通BOT項目與TOD模式結合建議

軌道交通投資巨大,采用BOT融資可以引入社會投資者,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同時,利用TOD模式發展地鐵線路,可以將地鐵與周邊附屬資源的開發效益最大化,并將地鐵所帶動的沿線土地的升值納入地鐵項目等都可以實現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

引進社會投資者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解決項目初期投資(即建設階段的投入),但隨著建設階段結束,項目也面臨投資回收及運營補虧的壓力。因此,TOD模式下軌道交通運營收入便成了資金缺口來源。也就是說,以TOD模式實現軌道交通運營收入最大化,就可以減少政府補貼投入。

軌道交通項目BOT融資與TOD模式結合最終要落實到資金流的匹配,即用現金流量法做好項目投資回收和運營補虧的資金流出與軌道交通運營收入的資金流入在時間點和金額上的匹配。同時,通過融資后分析,給予項目投資人以合理投資回報率。因此,政府和項目公司需要明確成本和資金來源,并建立動態修正資金平衡財務模型的機制,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4.1政府加大財政補貼和扶持,降低融資成本

政府運用閑置資源和政策資源,對軌道交通BOT項目明確進行資本性、經營性、資源性補貼,加大項目投資力度,降低項目運營成本,從而達到減少融資額和融資成本的目的。這方面的補貼和扶持政策有:設立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實行財政退稅、房產稅減免、所得稅優惠、財政貼息貸款,賦予軌道交通公司沿線物業開發經營權等。

4.2推動政企分開,發揮企業自主融資能力

在政企分開情況下,當地軌道交通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拓寬融資渠道,協助政府解決軌道交通建設資金問題。軌道交通公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融資:設立智能交通卡公司發行交通卡,發行債券、股票,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公司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融資租賃等。

4.3建立軌道沿線土地注入BOT項目的機制

軌道交通沿線土地資源是政府吸引社會投資人參與軌道交通BOT項目的籌碼,是項目投資回收和運營補虧的主要資金源,如果軌道交通沿線土地資源或土地資源收益無法注入到項目中,必然會影響到項目收尾。

此外,政府還應注意對軌道沿線土地資源的把控。過多的軌道沿線土地資源的開發并用于BOT項目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長遠發展,對其他經濟主體、其他部門也不是很公平。所以,在使用軌道交通沿線土地資源時,政府應循序漸進地開發土地資源,規劃長期,考慮兼顧地方利益訴求,在尋求BOT項目資金平衡的同時,同時保障地方利益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留有余地。只有這樣,才能使軌道交通項目成為人心所向的民心工程。

參考文獻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范文第3篇

(1.新疆農業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52;2.兵團土地整理儲備中心)

摘要:本文通過系統梳理國內外土地整理績效評價研究成果,依據“投入、過程、產出、效果”模型法,從資金投入使用情況、項目實施管理情況、主要工程完成情況、項目取得成效情況4個方面選取28個指標構建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AHP法確定了指標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建立了定量評價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指標的打分標準,并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四八團土地整理項目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28個指標中,有24個得滿分,4個指標有不同定程度扣分;項目績效評價總體為優秀,符合項區實際情況;4個準則層中,主要資金投入使用情況、工程完成情況得分為滿分,而在和項目實施管理情況、項目取得成效情況方面有一定的減分情況,進而簡要提出了改進的措施和加強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建議。

關鍵詞 :一四八團;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土地整理是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是指通過構建特定的指標體系,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依據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對土地整理項目的工作管理情況做出的公正、客觀的綜合判斷,能夠真實地反映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工作現狀,以更好地指導和規范今后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設。國外土地整理項目效益或績效評價研究主要反映在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評價和景觀生態評價研究方面[1-3]。國內多注重于土地整理項目效益評價、可持續發展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及效益評價方法模型研究[4]。對土地整理項目績效內涵、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也有初步探索,但其研究區則多注重于東中部地區,且典型地區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尚不豐富[5]。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土地資源豐富,涵蓋14個地市州、59個縣市內,布有14個師,6個市、175個農牧團場。從2002—2007年,兵團獲得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批準土地開發整理項目78個,建設總規模12.63萬hm2,累計投入資金21.06億元,新增耕地1.77萬hm2。故開展土地整理績效評價工作不可或缺,開展土地整理績效評價研究迫切需要。因此,本文在系統梳理國內外土地整理績效評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AHP法構建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法建立定量評價土地整理績效模型,并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四八團土地整理項目實證研究,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土地整理績效評價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方法

1.1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法

AHP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因此,本文亦確定選擇AHP方法開展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研究。AHP應用簡易流程為:建立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指標遞階層次結構構造判斷矩陣(本文采用1~9標度法)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最終確定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指標因素權重系數。AHP法相關計算公式方法可

參考文獻[4],在此不再累述。

1.2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方法

鑒于對已有土地整理效益或績效評價方法研究文獻的梳理和總結,本文采用最簡單的線性加權法,即運用多個指標,通過多個方面地對一個參評單位進行評價。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從多個方面選擇指標,根據各個指標的不同權重,進行綜合評價。該方法操作簡單,計算方便。依據線性加權法的內涵,構建土地整理項目績效得分模型。F設為項目績效總得分,Wi為i指標權重,Xi為i指標打分值,則土地整理項目績效得分的計算公式為:

2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構建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是一個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依據“投入、過程、產出、效率”模型法的內涵,梳理和總結已有文獻對土地整理效益評價指標或績效評價指標的研究,結合研究區實際情況,運用AHP法構建出土地整理項目績效層次遞階形式的評價指標結構體系(表1)。總目標定義為土地整理項目綜合績效。準則層從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角度和內容,選擇確定資金投入使用情況、項目實施管理情況、主要工程完成情況、項目取得成效情況4個因素分別表征土地整理的投入、過程、產出、效果。指標層選取28個具體指標表征土地整理取得成效的4個因素[6-12]。

2.2計算土地整理評價指標權重系數

根據AHP法的基本原理及流程可知,構造判斷矩陣是權重科學與否的關鍵,因而本文通過向5名土地整理績效評價專家發放問卷,然后將5名專家的意見進行綜合,形成最終的判斷矩陣,通過采用和積法計算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向量,通過一致性檢驗,進而計算得出各指標的權重。

3一四八團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研究

3.1研究區概況

一四八團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總面積為2245.40hm2,建設規模1925.30hm2,新增耕地面積365.92hm2,新增耕地率為19.01%,國家總投資2932.73萬元,建設期1年。為項目計劃開工時間為2008年7月1日,竣工時間為2009年6月30日。

項目區在一四八團場北部,屬于平原地貌,海拔高度350~398.4m。區內地勢平坦,總的趨勢是南高北低。項目區集中一片,涉及第八師一四八團2連、14連、15連、18連。東至一四八團17連,西至一四八團邊沿,南至一四八團18連,北一四八團17連、19連。

項目批復文件確定的建設內容為:土地平整18.89萬m3;農田水利工程渠道砼防滲29.14km,滴灌系統32套,水工建筑物橋26座,涵45座,分水口174座;輸變電線路17.38km;改建田間道路32.03km,新建生產道6.15km;農田防護林工程12.31萬株;設備購置過濾器、水泵、變壓器、施肥罐等。

3.2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的數據主要由打分獲得,打分的依據主要由:項目的可研報告、項目設計、項目技術設計變更說明、竣工驗收報告、審計報告以及項目區的實地調查。根據查看有關項目的文件資料以及實地調查,將實際情況與以上各指標的具體標準進行對照進行打分,打分實行100分制。確定各指標評判打分標準為:C1、C3~C9等8個指標依據目標內容要求完成情況,分別按優[80-100]、良[60-80]、一般[40-60]、較差[0-40]4個等級賦予分值;C10、C11等2個指標依據指標完成或者未完成目標,賦予分值100分或0分;C2、C12~C22等11個指標按照目標實現的百分比進行折算,滿分100分,每減少1%扣1分,扣完為止。

根據評價指標打分標準,對一四八團土地整理項目的各指標進行打分,28個指標中,24項指標得分100分,4項指標不同程度扣分,2個屬于項目實施管理領域,2個屬于項目建成后的綜合成效,分別為C5項目審查得分80分、C12項目驗收得分0分、C20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得分70分、C21提高作物單產水平得分70分。

3.3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3.3.1綜合評價結果及等級判定

將指標的打分值及權重代入績效評價模型,計算得到一四八團土地整理項目績效得分。

由表2可以看出,一四八團土地整理項目績效總得分93.8,總體上反映了該項目的狀況,達到了項目的預期目標,總體評價為優秀。從準則層看,主要資金投入使用情況、工程完成情況得分為滿分,而在和項目實施管理情況、項目取得成效情況方面有一定的減分情況。

3.3.2綜合評價結果成因分析

3.3.2.1經濟效益成因分析

首先,通過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面積,有365.92hm2的荒地變為耕地,保障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通過中低產田改造和實行測土配方施肥,進行土壤改良,改善了項目區的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耕地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經測算,項目區的耕地提升了0.7個等級;耕地質量的提升,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提高了作物單產水平和作物綜合生產能力,新增皮棉產量317kg/hm2。

其次,項目區經過治理,團場引進先進的棉花種植技術和機采棉技術,大大降級了勞動力成本和生產成本;通過實節水灌溉技術和支斗渠防滲,灌溉用水節省了155m3/667m2,不僅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還提高了肥效利用率,條田化建設提高了機械化作業效率等,多方面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

第三,耕地面積的增加、耕地質量的提高、人均管理定額的提高,灌溉用水的下降以及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耕地產能的提高,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收入。經測算,人均管理定額增加2.33hm2/人,整治后職工平均增加年收入2.5萬元,團場增效486萬元/年。

3.3.2.2社會效益成因分析

首先,降低了職工的勞動強度,改善了職工的生產條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推動了職工增收,受益人數達到722人,穩定職工137人,職工更加安心于團場進行農業生產,更好的履行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推動邊疆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土地整理后,田塊標準,林、渠、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利于采用大型機械化進行農業生產,同時,由于耕地集中連片有利于采取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便于創造和發揮優勢,提高農業產品的商品率。經過土地整治,項目區引進精播、計量播種、自動化施肥,寬壟密植技術,推動了精準農業的發展,對推動團場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第三,項目實施后的項目區的主要渠系得到全面防滲,灌溉形式也由原先粗放落后的大水漫灌改為節水的膜下滴灌,顯著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減少了團場農業灌溉用水量,有利于緩解團場與地方的用水矛盾。

第四,土地整理完善項目區農田水利設施、交通設施等狀況,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職工切身感受到土地整理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是在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有利于增進廣大職工群眾對土地整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進一步推動土地整理工作的開展。

3.3.2.3生態效益成因分析

首先,項目通過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支渠斗渠采用砼板塑模雙層防滲,減少滲漏損失,引進國外的先進滴灌技術,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635.47hm2。項目建設不僅解決了農業生產灌溉水源問題,而且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有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而且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節約了灌溉用水量,推動了節約利用水資源。經測算,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了10%,節水量達120m3/667m2,年節水總量346.66萬m3。

其次,項目在渠道和田間道路邊營造農田防護林工程,完成道路綠化林帶、農田防護林網、防風林的建設,種植防護林12.31萬株,新增28.4hm2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工程,使林木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增加了項目區內生態系統的容量,提高了防治水土流失、防風固沙、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了項目區內土壤侵蝕、水土流失的可能。

第三,通過灌渠防滲,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鹽漬化;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節約了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增加了生態用水量。

4小結

(1)依據“投入、過程、產出、效率”模型法的內涵,結合本案例實際情況及AHP法應用分析原理,從資金投入使用情況、項目實施管理情況、主要工程完成情況、項目取得成效情況四個方面選取指標,構建的土地整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涵蓋土地整理的各個階段和環節,客觀準確的反映土地整理項目的實際績效水平,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2)采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AHP確定了指標權重,利用線性加權法構建了績效評價模型,既體現了評價因素和評價過程的主觀性,又減少了主觀臆斷太強的弊端,增強了評價的科學性。并提出了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指標的打分標準,為進行土地整理績效定量評價奠定基礎。(3)一四八團土地整理項目的績效評價結果為優秀;28個指標中僅有4個指標打分值低于100分。4個準則層中,主要資金投入使用情況、工程完成情況得分為滿分,而在和項目實施管理情況、項目取得成效情況方面有一定的減分情況。

5建議

(1)加強理論研究。在我國,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工作是一項新興事業。當前,我國無論在土地整理績效評價內涵、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還是評價程序與評價方法上尚有明顯不足,亟需加強理論研究,特別是要針對我國不同地區土地整理工作的側重點有針對性的確定評價內容、指標體系和指標打分標準。

(2)加強土地整理項目建設的過程管理。強化國土、財政、監理等相關單位配合,加強資金的監管與使用,加大監理單位的監管力度,提高土地整理項目的建設質量。改革以往土地整理項目質量驗收僅有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級的局面,適當增加質量等級,切實將土地整理項目工程質量作為重要評價依據。(3)完善制度建設。完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各項制度規程規范,使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常態化,建立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制度的實施機制,明確績效評價的工作程序,建立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管理機構。

參考文獻

[1]VanHuylenbroeck,G.,Coelho,J.&Pinto,P.A.Evaluationof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LCPs):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J].JournalofRuralStudies,1996,12(3):297-310.

[2]KlareK.,Roggendorf,W.&Tietz,A.,etal.BenefitsandimpactoflandconsolidationinLowerSaxony[J].BerichteUberLandwirtschaft,2005,83(2):225-251.

[3]VanHuylenbroeck,G.,Coelho,J.&Pinto,P.A.Evaluationof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LCPs):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J].JournalofRuralStudies,1996,12(3):297-310.

[4]覃事婭,尹惠斌.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實證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7,11(2):93-96.

[5]盧景麗.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8,33(5):90-93.

[6]呂蕊,陳英,張仁陟.基于模糊數學評價模型的土地整理績效評價[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12):48~51.

[7]金曉斌,黃瑋,易理強,等.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初探[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6):57-62.

[8]王紅雷,王秀茹,劉曦.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0,(15):67-70.

[9]馮應斌,楊慶媛,張麗.西南丘陵區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鄉鎮經濟,2008(10):38-41.

[10]張中帆,楊劍.土地整理績效評價[J].資源與產業,2008,10(5):67-69.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土地綜合整治 土地勘測

中圖分類號:F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6-0004-02

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它不但包括傳統的土地整理,更包括了舊居民點的改造和新農村聚居點的建設、以及農村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村產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內容。土地勘測既要全面反映整個項目區的基本地形地貌地物,更要有重點地反映新農村建設需要的其他基礎內容。本文在分析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需要達到的目的和建設內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土地勘測的內容和技術方法,以便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一、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目標和內容

(一)需要達到的目標

“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實施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最直接的目標有以下三點:第一是改善農民居住環境,第二是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第三是增加農民的收入。

(二)工作內容

實施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要經歷三個階段:可研及設計階段、項目實施階段、驗收及利用階段。

可研及設計階段,在收集項目區地質地貌地形地物等資料、社會經濟資料、各類規劃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與評價,弄清土地權屬、數量、適宜性及利用方向,進行項目規劃設計。

項目實施階段,首先進行詳細的、操作性強的工程施工設計,然后按設計施工。工程內容一般包括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建新區改造、拆舊區整治、綠化等其他工程。

在項目驗收及使用階段,要展示全部成果,包括項目區實地工程的展示、圖件文字數據資料的展示以及其他資料的展示,驗收合格后各類工程移交使用,以實現最大效益。

二、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勘測的內容

由于土地勘測工作貫穿于土地綜合整治的全過程,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測量,因此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土地勘測工作比地形測量工作更細致、更具體,同時更講究方法,它直接關系到工程項目概(預)算的準確性,在科學決策、節約投資、規范工程行為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1)在項目可研及設計階段,土地勘測要提供最基礎、最原始的地質地貌地形地物資料,為正確決策提供最基本的保證。 為有利于將來整治后土地重新確權定界工作的順利進行,要求在項目前期進行詳細的地籍測量,為土地登記、土地統計提供準確的權屬界線和各種地類界線(包括地塊界)的平面位置和面積。這就要求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一次詳細的地籍調查和地籍土地勘測,必須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及四鄰參加,取得他們的確認、簽字,以免日后產生糾紛。

要對項目區地形地貌,舊村復墾、舊城改造涉及的搬遷人口以及損失評估,舊城鎮的地下管線、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林地、墳墓的分布等方面的信息以及土地綜合整治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進行詳細準確的調查,形成詳細數據描述。

為便于分析項目區產業發展情況,應要求調查清楚耕地地質土壤及種植作物種類等屬性。

(2)項目實施階段。施工單位只要根據專業土地勘測單位提供的前期測量成果及設置的專門控制點(界)石和通過審批的設計方案進行施工測控即可,對測量的專業技術要求并不很高,除施工過程中牽扯到較復雜的如沉降、變形觀測等有時需要專業隊伍施測外,不用另行實施土地勘測。

(3)項目驗收及使用階段。這一階段的土地勘測數據要反映工程項目的成果,包括實施的工程、地塊地形地類的變化尤其是耕地數量的變化、竣工后權屬劃分界限等。其測量成果一般就作為工程項目及各管理部門的存檔及管理資料,較中期而言,必須達到較高的測量精度,有著較全面的內容要求。

三、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勘測的技術要點

為了滿設計方案的制定、設計概預算的準確編制并對項目的方案的經濟性進行分析比較。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勘測應注意以下技術要點:

(一)合理確定測圖比例尺。起伏變化少、地勢較平坦地區的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一般要求1:2000即可符合各方要求;而起伏變化多、地貌破碎、通視困難的區域應該達到1:1000或1:500。

(二)詳細測量關鍵點。為了追求精度,土地綜合整治中的土地勘測往往采取畫密網格的方式,主要是測量關鍵點,關鍵點指的是高程趨勢的變化點,如坡頂、邊坎邊。舊村復墾中的測量關鍵點尤為重要。

(三)坎上坎下均測。為了土方計算的準確性以及為以后的設計及預算提供準確的數據,要對各種土坎要細分,注明坎頂、坎腳線的位置和標高,特別對于緩坡坎,注明坎頂線與坎底線的位置和標高。

(四)細部測量詳細注明。土地綜合整治中的細部測量應相對詳細,這在舊村復墾、舊城鎮改造中顯得非常重要,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1、為方便以后拆遷、征地補償費的計算準確,需記錄樹木包括果樹的種類、年齡,墳穴、房屋的位置與面積、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積率等;2、準確記錄水塔、管線的長度及使用年限;3、特別是對學校、廟宇及舊村委會等要作詳細記錄,這有利于以后的設計方案的選擇;4、耕地土壤、水文、作物等內容詳細注明。

(五)合理布設高程網點、埋設足夠標石。平坦地區一般可以60米為網格施測,地貌破碎、地形變化復雜地區施測高程點網格間距不能大于40米。測區應埋設足夠的標石,注記高程和坐標,以利進行工程施工控制。

(六)充分利用數字化和信息技術。利用先進軟件、全野外數字化測量系統和機助成圖系統等進行實地數據采集和進行必要的現場屬性調查數據、更新測量、更新資料,基礎信息的現勢性和可用性將會大大提高。利用飛速發展的空間信息技術、空間虛擬模型顯示技術,從土地勘測成果中同時可獲得地物的位置、方向、坐標、高程、面積、形狀及其他屬性等數據,使信息的檢索與應用更加方便、快捷。

(七)搭建統一平臺,統一成圖規范標準,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水平,提供公益性、基礎性、權威性和準確性的公共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和信息服務環境,為相關應用部門提供準確及時的用于決策支持的基礎信息,將會使各部門、各行業的專題數據更加快捷、直觀、準確地呈現給使用者、決策者,以利科學化決策,保障工程項目目標的實現。

四、土地勘測成果要求

為了滿足新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規劃設計和工程實施以及竣工驗收等方面的需求,土地勘測主要應提供以下成果:

(一)1:2000地形圖測量成果

按照國家測繪標準和規范要求進行實測的1:2000地形圖,這是土地綜合整治的基礎圖件,是項目區做好田、水、路、林、村規劃設計的依據;是勘測定界的工作底圖。在此基礎上測量量算各類土地面積,完成勘測定界工作。除了按1:2000地形圖測量規范進行測量外,還應滿足土地綜合整治勘測定界的基本要求,以自然村(行政村)為基本單位,對以下內容進行勘測: 1、項目區的總面積及界址點的坐標和高程;項目區含邊界線外側面約100米的地形圖;2、自然村現有耕地面積按宗地面積對現有耕地的類別分別進行測量、歸類,在圖上標注詳細信息; 3、測量現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及周圍的竹林盤地面積;林地、園地的面積;4、現有溝、渠、塘及水庫的測量,含達到一米以上的溝渠均要測量上圖;重點加密擬規劃 建設的溝和渠沿線的高程點,以達到計算工程量方的需求;5、現有國道、省道和縣道以及村道、社道、田間道、生產道的測量,含達到一米以上的路 均要測量上圖;重點加密擬增加和改建道路的沿線兩側高程點,達到計算工程量方的需求;6、加密擬土地平整區域(含坡改梯)的高程點,達到計算工程量方的需求。

(二) 1:2000勘測定界圖

勘測定界測量依據《四川省勘測定界技術要則》;《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過渡時期適用)。在1:2000地形圖測量的基礎上,利用原有的控制網和控制點成果。以自然村(行政村)為基本單位,對各類土地的面積進行測量、調繪和勘測定界,通過室內作業把野外測量的數據數字化、計算處理,獲取到每個圖斑面積,形成該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分類表(三大類過渡期)和各類土地宗地面積分類匯總表、碎步圖斑面積分類表。分村編號,標注在圖上,最終在1:2000地形圖基礎上完成勘測定界圖和勘測定界報告書。

(三) 1:2000工程竣工圖

工程竣工測量土地整理項目區的所有工程完工后要進行的測量工作。在對項目區進行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治理基礎上,對每一項竣工工程進行的野外測量,經過室內作業,把野外的測量數據經計算機處理形成竣工數據,并分類標注在1:2000地形圖上形成工程竣工圖。 并以此檢核規劃圖的規劃設計,為竣工驗收提供準確的成果資料和圖件。竣工圖中應包含項目區簡介、土地利用現狀與整理對照表、主要界址點坐標表等內容。

參考文獻:

[1]測繪如何在土地整理中發揮作用. 資源網2010.02.05

[2]成都市土地開發整理測量技術規程

土地開發可研報告范文第5篇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已成為基本建設程序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環境影響報告書是建設項目規劃、立項、設計、施工及運行管理中重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技術文件。環評報告與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有明確的分工:可研報告主要關注工程本身的各項指標,并不關注工程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環評報告則主要關注工程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影響關系,為解決工程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矛盾提供科學合理的方案。

可以預見,我國的水利水電建設面臨著艱巨的任務。在環境影響方面,與其它工程相比,水利水電工程有突出的特點:影響地域范圍廣闊,影響人口眾多,對當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外部環境對工程也同樣施以巨大的影響。目前,整個社會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對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環境問題已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制約性因素,環境影響評價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在減小環境不利影響、保證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性、把可能引起嚴重后果的問題解決在搖籃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筆者曾負責編制了許多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近來剛完成了山西省張峰水庫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任務,本文以此為例簡要論述環境影響評價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作用。

2.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職能

從宏觀的角度來講,水利水電工程環評的主要職能如下:

(1)調查工程影響區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狀況,調查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監測環境質量現狀;

(2)研究預測工程建設對當地自然、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研究外部環境對工程的影響;

(3)依據各種法律法規、標準等,制定防止、減緩環境污染的對策措施;

(4)從環境角度論證工程的可行性,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5)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為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提供優化方案,為施工期環保設計提供依據;

(6)制定環境監測計劃,計算環境保護投資,將環保投資追加到工程投資預算中,使環保措施能夠實施;

(7)進行公眾意見調查,溝通政府管理部門及建設單位與利益相關的群眾之間的對話渠道。

在張峰水庫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以水庫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進行了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的調查研究,重點對水環境、水文情勢、土地資源、移民生活、下游水資源利用等一些問題進行了預測評價,提出了對應的緩解措施和建議。以上都是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共同性問題。

3.山西張峰水庫工程概況

張峰水庫擬建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河干流,水庫為大(2)型,壩址以上干流長度為224km,控制流域面積4990km2,壩址處多年平均年徑流量(自然狀態)約為4.79億m3。建設項目分為水庫工程和輸水工程兩大部分,壩型擬采用粘土斜心墻碾壓堆石壩,壩頂長637m,最大壩高72.2m,總庫容3.92億m3,庫水面積為14.36km2。水電站擬設3臺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890KW。設計輸水渠系由總干渠及3條支干渠組成,渠道全長約145km。工程開發目的是:城市生活供水;工業供水;農村人畜飲水;防洪;發電。

張峰水庫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于2003年4月在北京通過了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的審查,9月份獲得批文,工程得到國家批準立項,目前剛開始施工。

張峰水庫是一項典型的水利水電工程,其面對的環境問題具有代表性,因此,以它為例子,能很好的說明問題。

4.水環境保護問題

我國的多數水庫都兼有向城市供水的任務,水庫建成后,如何確保水質顯然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水質預測及保護措施的制定是環評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水庫水環境保護問題涉及到廣大的地域范圍,涉及到眾多復雜的因素。在張峰水庫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有關水環境問題主要做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4.1掌握污染源及水質現狀

對庫區上、下游沁河干流沿線的10多個重要城鎮進行了實地調查,了解了社會經濟及環境狀況,把握了污染源情況,收集到了大量資料。調查范圍涉及壩址以上120km、壩址以下80km。

在以庫區為核心布設了6個監測斷面,對豐、平、枯水季節的水質進行了取樣監測,監測項目有水溫、PH值、DO、CODcr、BOD5、氨氮等17項,對水文情況也進行了同步測量。還收集到8個常設水質監測站的資料。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對水質現狀進行了評價。

4.2對水庫水質進行了預測

根據上游地區兩個縣的經濟發展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以2010年及2020年為水平年,對污染源進行了預測。選用95%及50%保證率的流量,利用數學模型對入庫水質、出庫水質進行了預測,預測了污染物需要控制的總量。

4.3進行了富營養化預測

總磷是影響水庫湖泊富營養化的控制性因素,通過計算總磷濃度計算及類比調查,進行了預測分析。報告中分析了磷的來源,對總磷的入庫負荷進行了預測,利用Dillon模型計算了庫水總磷濃度。對臨近兩座已運行了40多年的大型水庫進行了調查。綜合各種條件,對水庫發生富營養化的可能性給出了結論。

4.4對水庫下游河道水質進行了預測

水庫的興建將會大大地改變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勢,引起河道水質變化。基于對下游社會、經濟、環境的調查,預測了2010年、2020年下游河段污染物排放量,利用一維河道水質模型,預測了枯水年、平水年情況下水質變化,為下游地區制定水環境保護目標提供了依據。

4.5制定了水環境保護規劃、提出了明確的保護措施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了水庫上游地區水環境保護規劃。劃分了3級保護區,明確了各保護區的范圍,明確了各級保護區水質保護目標,明確了各保護區環境管理要求,明確了各保護區內人類開發建設活動的控制要求。

5.水溫問題

水庫蓄水后,水溫沿水深方向變化較大,大壩泄流水溫與自然水溫之間產生一定的差別,對河道生態環境及農田灌溉產生一定的影響。預測水溫變化也是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重要內容之一。

張峰水庫壩前水深在50m以上,為深水型水庫,根據氣象參數、水庫特征、入庫來流、運行調度等條件,利用經驗公式對一年中各月的壩前垂向水溫分布進行了計算預測,發現5~6月表底溫差最大,可達5~8℃。5~6月是農業灌溉期,也是水生生物重要的生長期,下泄水溫比自然水溫低4~6℃,利用數學模型對水庫泄水水溫沿河道的變化情況進行了計算預測。發現泄水要流淌近35km左右的距離后,水溫才能恢復到低于自然水溫1~2℃的程度。據此可以判斷出水溫對河道生態環境及農田灌溉的影響區間,為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提供了依據。

6.最小下泄流量問題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北方地區,河流水量本來就少,再加上近年降雨偏少,水資源更加寶貴。由于河流穿越的行政區域較多,上游修建水庫截水,加劇了下游地區用水困難,因此,上下游地區之間經常因此產生矛盾。應該確保多大的最小下泄流量往往是爭執的焦點。從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需要確保一個最小基本流量。最小流量問題往往需要上級政府進行協調,把結果落實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張峰水庫工程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出山西流入河南省,最后注入黃河。修建張峰水庫的計劃,引起了下游河南省的極大關注。在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將潤城斷面(壩下約80km)的實測最枯流量0.86m3/s作為控制大壩放流量的數據。河南省則提出了不低于3m3/s的要求,若滿足這一要求,則水庫規模需要大幅度減小,工程的經濟效益就變得很小,因此,山西省無法接受。最后,在水利部的協調下,標準確定為1.5m3/s,被雙方接受。這一流量也滿足90%保證率月均流量的生態基準要求。

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以上問題進行了計算和論述,可行性研究報告則依據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內容對水庫進行了調整設計,適當減小了水庫規模。

7.淹沒影響問題

水庫工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淹沒損失較大,淹沒大量耕地、樹木,拆遷大量的房屋,有的還要淹沒珍稀生物、淹沒文物古跡。這些淹沒損失是無法避免的,也是不可逆的。一般在工程可研報告中,這些淹沒實物數據都能夠列出,目的是為了計算補償損失,作為工程投資的一部分。環境影響報告書則從價值的角度進行詳細地調查論證,提出符合環境保護政策的、切實可行的處理措施。

張峰水庫淹沒范圍涉及10個行政村,搬遷人口3730人(1114戶);淹沒土地15431畝,其中耕地9716畝、園地627畝、林地1556畝;淹沒房屋20多萬m2;清除樹木28萬顆。這些淹沒對于生態環境來講是一大損失。

評價單位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擬建庫區的土地利用狀況進行了宏觀測量,在現場對村鎮建設、農田耕作、樹木植被、動植物情況等進行了調查,評估出了農田淹沒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評估了生物量的損失,進而提出了移民農業扶持措施及生態補償措施。這些措施對于減少農業損失、維護生態環境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完全挽回損失是做不到的。

8.移民拆遷問題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移民數量往往較多,移民問題顯然是最復雜、最敏感的事情,容易引發社會矛盾。一般情況下,都專門制定“移民安置規劃”,但移民設計到的問題多而復雜,是一項需要行政支持、多專業協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在此問題上,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是從另外一種觀點來審視移民規劃是否適當,對規劃提出一些修正意見。

張峰水庫工程初步移民規劃中,擬將3700多移民安置在附近12處村莊,并提出了利用山溝淤地80ha作為耕地的計劃。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對淹沒區及安置區的社會、自然環境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移民計劃與土地資源及生產能力不均衡,對部分村莊原居民的生活影響較大,提出了新的平衡配置方案。此外,山溝淤地措施難以實現,建議放棄。還提出了政府投資支持移民搞好農田灌溉設施、改善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建議。以上重要建議均被采納,進一步完善了移民方案。

9.下游水資源利用影響問題

一般情況下,山區河谷地帶人口密集、村鎮眾多、資源豐富、土地開發利用較完備。在上游修建水庫會對下游水資源利用產生較大的影響,也是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評價人員對庫區以下沁河干流約80km范圍內的5個鄉鎮、幾十處村莊、十幾座小水電站的水資源利用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

個別村鎮從河床底下取水,作為生活用水。絕大多數村鎮及工礦企業用水均取自地下水,一般不直接從河道取水。下游共有140多處農業灌溉抽水點,2萬多畝農田灌溉面積,合計最大取水量約40000m3/d。上游修建水庫提高了旱季供水的保證率,對農業用水有益處。

水庫下游已建有12處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約1萬KW,年總發電量約3千萬度,還有2個規劃待建的小水電站。這些小水電站單機容量在200~800KW之間,機組臺數在2~4臺,都屬于當地縣、鎮、村投資建設。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小水電發電損失進行了計算評估,提出了建立協調機制、確定補償措施、及時通知投資者修改待建小水電規模的建議。

10.上下游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

已有經驗說明,水庫修建以后,對供水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有很大的利益,而由于在上游實施水環境保護規劃,使上游地區的城鎮建設及工業發展受到嚴格限制,地區間經濟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在山西省,水庫上游地區的民眾對此有很大的怨言。2003年4月,在北京審查環境影響報告書時,山西省環保局官員則強烈要求在環評報告中提出一套經濟補償方案,由受益區以一定的方式補償上游受損區。這一要求在與會者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經濟補償問題涉及到的社會、經濟問題復雜,需要省政府制定統一的政策、需要省人大立法,在環境影響評價的層面上已無法解決此問題。最后,環境影響報告中提出了一些建議:建議地方政府統一協調,由受益區制定扶持上游地區經濟發展的計劃,支持上游發展旅游、生態農業及污染較輕的產業,投資幫助上游治理污染。

11.結語

水利水電工程在環境影響方面有突出的特點,表現在影響地域范圍廣闊,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外部環境對工程的影響也十分巨大。水質保護、水溫、水文情勢變化、最小下泄流量、淹沒影響、移民拆遷、下游水資源利用、上下游經濟發展均衡性影響等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環境問題。環境影響報告書在減緩環境影響有重要作用,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醴陵市| 河池市| 甘洛县| 托克逊县| 石屏县| 江西省| 宝山区| 栾川县| 遂宁市| 尼勒克县| 库车县| 平乡县| 祁东县| 宁南县| 封开县| 永登县| 博湖县| 大厂| 武清区| 闻喜县| 拜泉县| 樟树市| 宿迁市| 乌拉特前旗| 娱乐| 前郭尔| 三台县| 英德市| 永善县| 资兴市| 赣州市| 深州市| 隆德县| 县级市| 北流市| 呼伦贝尔市| 鲜城| 剑河县| 乐清市| 牟定县|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