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廚藝高級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學生;藝術態度;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6-0234-01
高中美術專業訓練的主干課程素描、色彩做為繪畫藝術的入門,對將來從事美術學習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沒有扎實的造型能力和繪畫技巧,就談不上今后藝術上的發展。然而,正因如此高中基礎訓練的目的在這方面就往往被強調到最重要的地位,而繪畫是一門藝術,其藝術方面的問題在基礎訓練中卻被忽視和淡化了。因為長期以來我們把學技能與學藝術分割開來,因此還不能很好的地改變對基礎教學的這種偏見和片面的認識。
對此,有必要提出關于基礎訓練教學中的藝術態度的培養問題。我認為應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進行藝術態度的培養:第一、藝術的主動意識;第二、藝術的創造精神;第三、藝術的情感表現;第四、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等。
先談談主動意識。這是相對基礎訓練中經常出現的被動性而言的,即寫生中被動臨摹對象,追求表面的相似或逼真。由于我們基礎訓練是堅持尊重客觀對象的,學生往往就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只需摹寫物象入手,畫準、畫象就好了,把真實再現實對象做為目的。在素描中只求形體和調子的準確,并醉心于局部形的刻劃:色彩寫生則照抄對象一個個局部的顏色,以為把所見的對象的色彩畫出來就可以。因此作畫中顯得處處被動,顧而失彼,整張畫豪無生氣。這樣,就把自己對客觀對象的獨特感受、把對畫面的整體把握和藝術處理,諸如節奏、張力、構成、意境及情緒的表達等等都排擠在基礎訓練之外,寫生中學生的主動意識被“忠實于對象”扼制了。我認為基礎教學中藝術地表現對象,應該與嚴格、準確的寫實要求同提并論,要“兩手抓”。藝術不是圖解,“不獨形似”。試想一幅頭像寫生,只求畫得像,有其表而無其神,有其形而無其韻,是不成功的。要使學生有一種藝術的主動意識,首先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覺力,要學會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對象,把握對象,發現美和表現美。要使自己具有敏銳的直覺和審美判斷力,能始終以一種新鮮的感覺去觀察物象,要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為閃光的東西,努力揭示出尋常事物中異乎尋常的美。只有這樣才能主動地去表現客觀物象。所以應在基礎訓練中講藝術表現,當然這種表現是在尊重客體的基礎上的藝術表現。學生在面對物象進行寫生的時候,就不要冷冰冰的被動摹仿勢態,而是進入一種藝術的主動表現狀態。
關于藝術的創造精神,我認為基礎訓練也應該強調創造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把基礎教學搞活。大家都知道,創造能力是智力開發的根本途徑,而美術是一種創造性教育,繪畫教育除了訓練技能技巧外,很重要一點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聰明才智。因此學生從一開始學畫起,就要啟發他們的藝術創造性思維。基礎訓練一般是面對著物象進行寫生的,如果只是依樣畫葫蘆,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藝術追求,那這樣的訓練最多是技巧上的熟練而已。學生創造力、想象力不能得到發揮,就勢必影響到以后的藝術上的成長。創造和想象是每個藝術家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動,他是建立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礎上,又是對客觀對象的一種超越,并由此構造一個新的屬于自己的藝術形象。這不單是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才有,寫生訓練也是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基礎教學中必須克服一種習作心態,如果我們常把習作和創作人為地分開,這不利于培養藝術創造型人才。應該逐漸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在寫生訓練中排除習作的心態。
藝術的情感表現問題,主要是強調寫生訓練中主體精神的積極參與,通過作品把自己的感受和激情盡情地表現出來。藝術的發生首先需有觀察對象后產生的某種感觸,才動手作畫,畫畫的過程就是作者的感情應用視覺媒介形式傳達的過程。學生如果理解了這一點之后,他們畫中的每條線條、每一筆色彩就會富有感情,畫面的視覺效果就不會死氣沉沉而將充滿生機和活力,那怕是略顯幼稚或不成熟。在基礎教學中,寫生訓練不是單純對物象物質屬性的把握,也不單純是對象自然形態的再現,它需要感情的注入與表現,因此要不斷啟發學生心靈的感悟、重感受、重直覺的把握。從感知起到一幅的完成,都離不開感情活動,而要將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投入到作品中,就必須運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去進行表現,這樣反過來又促進學生繪畫技巧的探索和提高。所以,感情的參與不能只是在學好了技法之后,它應該在基礎訓練開始就使他們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