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六年級數學與生活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所關注的選題來自教學實踐,來自教學第一線。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大家覺得最難的、感到最頭痛的就是活動主題的尋找。
剛接觸綜合實踐活動課那會兒,教師都覺得很無助、很迷惘,跟學生們一起圈在教室里,想當然地就著手頭那些省市自編的教科書上的問題一個一個討論,如同上語文課一般。這種純粹囿于書本和課堂的探究,缺少與社會、自然的親密碰撞,在學生眼中也毫無新鮮可言,更別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了。
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上講,是不需要“學科化”教材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和主題靠我們自己去開發,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各種具體活動的核心問題。有專家指出:“要求學生從生活、社會現實中提出問題,圍繞人與自然、人與他人或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動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是非常豐富廣泛的,我認為,要避免教師與學生圍繞那些“資源包”在教室里“講”或“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狀況,活動主題在我們手上現有的教材中,更應在我們身邊豐富的地方資源中,在我們學生的經驗與生活中。
二、尋找路徑
(一)注重拓展延伸,從學科知識中去尋找。
綜合實踐活動雖然不同于其它學科課程,但也不是與其它學科完全割裂開來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中指出:“各學科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提升。”所以,教師可以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某些學科打通進行,使學習內容不局限于教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發活動主題,拓展到相關的信息媒體,延伸到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便能生成許多活動主題。
如在數學課上,學了測量脈搏、身高、體重后,讓學生邀請科學教師、校醫共同研究它們與人生長的關系。學習了課文《恐龍》后,恐龍到底是怎樣消失的?人類又是怎樣知道各種恐龍的?這些自然成了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
又如我們曾經結合四年級社會課《生活與儲蓄、保險》和六年級數學課《百分數的應用》,開展了“學會理財”的實踐活動。學生們自由組合,分別去銀行查詢儲蓄種類、現行利率以及利息稅率,大家在開展了“壓歲錢該怎么花”的討論后還拿出部分壓歲錢存入銀行,學習如何到銀行存取款。有的小組到證券公司了解國家的證券類型,并寫出了《證券與儲蓄的異同》的調查報告;有的小組還去房產公司了解房價,此外還請股民家長做簡單的股票知識講座,到股市體驗股票的漲失和風險。這些活動讓學生將生活、數學緊密聯系,不僅鞏固了書本上的知識,也使學生們學到了許多理財知識。
(二)挖掘節日內涵,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找。
今年回家過春節,在與上初中的外甥一起“探討”他的學習問題時,剛滿12歲的外甥冷不丁冒出一句:“舅舅,過幾天就是情人節了,你打算怎么過啊?”他這個問題不僅當時問倒了我,而且讓我現在想來都有點“后怕”――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與我外甥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可能對清明節、重陽節、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不甚了解,但對像平安夜、圣誕節、情人節這樣的“洋”節卻能輕易地說出好幾個。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對傳統節日的保護日趨重視,今年開始增加傳統節日休假制就是一個很好的表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開放的課程,是保護和倡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一個良好通道,通過一些調查和思辨活動,對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會有新的認識。教師應該充分運用這個平臺,適時地提煉出一個個活動主題。
如元旦過后,我們學校開展了“中國年文化”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感受傳統“年文化”的氣息,搜集“春節”的相關資料,理解“過年”的內涵,了解家鄉春節的民風民俗,學習書寫春聯。學生可自行向家長、朋友、同學說“新年快樂”、“您好”、“祝您健康”等禮貌用語,給長輩鞠躬、敬茶、讓食,通過打電話、發手機短信、發郵件甚至寄送自制中國結、賀卡等形式給教師和親人拜年,一個有滋有味“中國年”。以這樣的方式和內容過年,無形中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增進了親情和友誼,讓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生成。
在“母親節”到來時,教師布置學生們開展“今天我來當媽媽”的主題活動,“感受母愛關懷,回報母親關愛”,讓學生們在活動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見聞,進一步激起孩子們對母親的尊重和敬愛;在“護士節”到來時,我們開展“致護士阿姨的一封信”的活動,在“國慶節”到來時,我們開展“歌聲唱祖國、詩歌頌祖國、舞蹈贊祖國、畫筆繪祖國”的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各種主題教育都落到了實處。
(三)豐富課余生活,從興趣愛好中去尋找。
學生不是因為課程存在而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不是先決定教師能夠做些什么,先決定學生應該學些什么,而是研究學生關心什么,對什么感興趣等。主題的確立要重視那些來自學生的課題,要以學生為主題展開學習活動。要關注學生的興趣、經驗以及學生的現實生活。
基于學生的需要、興趣、直接體驗來設計和實施相關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其它學科的根本標志。要構建一個更貼近學生真實世界的課程領域,教師在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時就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生活經驗。
由于我校是圍棋學校,許多學生對圍棋有極大的興趣,所以我們就確立了圍棋文化研究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學生們在學習下圍棋的同時,還通過上網搜索查找、圖書館文獻查找、請教教師家長等途徑,積累了自己感興趣的圍棋文化知識。圍棋歷史、圍棋詩詞、圍棋傳說、圍棋童話等成了學生們課余交流的重要話題。我們特別設立了每年四月的“圍棋文化月”主題,開展了“圍棋文化知識知多少”、“我的擂臺我做主”、“我與圍棋征文比賽”、“十佳校園小棋士評比”、“班級圍棋對抗賽”等趣味益智活動,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
又如,在一年級的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玩的興趣很大,每位學生都有不少玩具,教師便根據這一情況和孩子們的身心特點設計了《我們愛玩具》這一主題活動,引導孩子們有目的地玩,讓他們玩得創新,玩得安全,玩得長知識。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體驗了玩的樂趣,培養了創新和實踐能力,養成了分享、合作、互助的優秀品質。
(四)解決實際問題,從日常生活中去尋找。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是無限的,而這些主題的來源主要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而不斷地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生活習慣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如原來愛吃肥肉,現在都偏愛吃瘦肉了;原來愛吃新鮮蔬菜,現在愛吃野菜了。這些生活中的細微變化,也都能成為活動主題。這些活動的開展,貼近農村生活,實簡單易行。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主題。
如不少學生因視力差配戴眼鏡而帶來很多苦惱,由此提出了“近視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才能預防近視”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確定了“與眼鏡說再見”的活動主題。
如我們諸暨市趙家鎮有不少學生家里都種有香榧,在采摘時,會遇到高處的香榧不易采摘的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于是學生們議論開來。這時,教師抓住話題,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確立了“處處留心皆科學”這一活動主題,學生們通過活動,不僅提出了身邊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產生出了不少有一定實用價值的小制作小發明,如“香榧采摘器”、“高桿取物器”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發現與創新”都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可謂“生活即教育”。
(五)開發校本資源,從地方特色中去尋找。
每一所學校都有廣泛的豐富的資源,它包括學校內部的,學校周邊社區的等等,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在主題選擇中,教師可以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思想和風格,選出反映地方特色的主題,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來。
如諸暨市山下湖鎮可利用本鎮盛產珍珠的特色,進行了有關珍珠文化的主題研究;諸暨市趙家鎮可利用一年一度的香榧節,將香榧的研究與其文化的背景聯系在一起,形成了“話說香榧”的主題活動;諸暨市店口鎮的五金產業全國有名,它從家家戶戶的作坊式企業發展成今天的規模上市公司,這其中又折射出了怎樣的店口人文精神?古鎮楓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和深厚歷史積淀,校園附近有著名的楓橋大廟、東化成寺塔、小天竺等風景名勝,楓橋三賢(陳洪綬、王冕、楊維楨)喜讀善畫的故事被淳樸的鄉民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一切都為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豐富的活動主題。
又比如,諸暨最大的湖畈和濕地白塔湖就坐落在我們店口鎮,它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三面環山,一面靠湄江,直達杭州,戲稱為“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是諸暨魚米之鄉,也是我們店口人的驕傲。但近二十年白塔湖周邊企業無序發展,甚至毀滅性的發展,對白塔湖已造成嚴重污染,引起了周邊村民的關注和不安,這樣自然就產生了“白塔湖水源污染及治理”這個主題活動。為了完成這個課題,學生們參觀了本地企業的污水處理廠,走訪了自來水公司、白塔湖漁場、環保局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對白塔湖水源污染及治理有了新的認識。學生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白塔湖水的污染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沿湖村莊普及的小五金生產中酸洗水的排放;二是養殖河蚌時施加的以豬糞、鴨糞為主的飼料;三是村民的環保意識淡薄,向白塔湖隨意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他們親眼目睹了白塔湖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現狀,積極動手制作黑板報、宣傳小報宣傳白塔湖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緊迫性。如今,為了保護環境,諸暨全市范圍已經發出整改小熔爐等鑄造行業的通知,白塔湖周邊的店口鎮、阮市鎮的整改工作也接近尾聲;白塔湖管理處也已著手處理養蚌污染問題。另外,村容村貌已空前好轉,村民的衛生意識也普遍提高。學生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倡導善待環境的生活方式,把環境保護的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三、我的結語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教師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和興趣,讓學生自主選擇便于體驗、能夠理解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并且在教學中不斷挖掘、充實、開發、利用各種課程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自由發展的空間,真正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得到綜合素養的動態生成和發展,在活動中充分展示個性和才華。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感受到了教育前所未有的力量。它教會學生的不是單純的豐富知識,而是學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成長過程。我更深切地體會到,自己決不能滿足于用“一桶水灌注學生們的一杯水”,而“這桶水應該是源源不斷的新鮮水”。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醉心于此,樂此不疲,體驗成功,感受幸福,創造快樂。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N],2001-5-29(新華社).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教基[2001]17號,20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