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糧食生產發展

糧食生產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糧食生產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糧食生產發展

糧食生產發展范文第1篇

民以食為天,糧食寶中寶。保障人民豐衣足食,大家有飯吃,古今中外,毫不例外。確保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兩次在上虞市召開全省糧食生產現場會議,農村糧食合作社發展壯大,需要銀行積極扶持緊密配合?,F將糧食貸款調查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報告于下:

據東關、永和、梁湖三支行對兩家糧食合作社15戶種糧食大戶統計:自2008年至今,四年累計發放貸款295.5萬元,今年發放糧食貸款91.5萬元,2011年放貸數比2008年增長1.4倍?,F有種糧面積2091畝,今年向國家繳售定單糧142萬公斤,已在早稻登場時提前完成糧食投售任務,2008年至2011年四年累計售糧458萬公斤,兩家糧食合作社分給社員口糧,分兩期支付,早谷、晚谷各付50%,口糧年年足額到位,從未拖欠過社員一斤口糧谷。貸戶遵守信用,也未發生過貸款到期不還現象。

貸款形式:東關支行對三豐糧油專業合作社厲高中2008—2009年為保證貸款,2010年至2011年發放信用貸款,其他支行均為保證貸款。

一、四大新變化

目前糧食生產面臨新形勢、新格局,與支持糧食生產密切有關的農村金融部門必須審時度勢,適應新形勢發展,方能緊密配合,迎頭趕上。

一是農機設備更新換代,由小型農機向高、精、尖大型先進設備轉變。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極大地調動糧農種糧積極性。東關三豐富硒糧油專本文由收集整理業合作社已擁有大型聯合收割機2臺,插秧機7臺,烘干機3臺,運輸汽車2輛,全部機械設備價值超過200萬元,原有的小型農機具設備落后,功效低,已宣告淘汰,停止使用,糧農喜歡洋馬插秧機,“久保”收割機和聯合收割機,比人工工效提高8倍,插秧機比人工提高7倍,用烘干機比人工翻曬潮谷,糧食投售價明顯增長,收割機和烘干機等先進農機具設備,除滿足本社社員生產需要,還可幫助附近農民、外村社員生產急需,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了收種進度。永和鎮虞東糧食合作社有兩位農戶通過親友向鄰縣購買兩臺收割機和插秧機(農機補貼由鄰縣撥付)農機歸上虞使用,貸款由上虞發放,由此說明農機具緊缺程度。

二是提高種糧栽培技術,由傳統的精耕細作向現代新穎科學技術轉變。過去種糧農民十分講究精耕細作,一旦遭遇自然災害、臺風、洪澇災害侵襲,就聽天由命無能為力,現在大面積包田,學習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根據蟲害程度,及時治蟲,合理灌水施肥,根據氣象預報,及早采取防患措施,農民參加保險,盡量減少災害損失,兩家糧食專業合作社糧食取得穩產、高產,在確保社員口糧標準前提下,國家定單糧食年年超額完成任務。

三是創建糧食提升項目,由過去單一的糧食收種向稻米產業提升項目轉變。為爭取糧食增產增收,許多糧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并不滿足和停留在糧食收種現狀,而是想方設法,摸索創收項目。東關三豐糧油合作社申報“水稻產業提升項目”,總投資153萬元,自籌93萬元,向國家申報補助60萬元,現1000平方米稻谷加工場已經完工,稻米加工設備已簽訂合同,預計在春節前,加工后的優質米可順利投向市場。

四是創建糧食品牌,由過去商標零記錄向創建優良品牌轉變。為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上虞市三豐富曬糧油專業合作社率先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批準“壯老漢”糧食品牌。雖在全市糧食合作社中尚屬第一個品牌,但已表明糧農一旦樹立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其發展前景將大有可為,“壯老漢”品牌優質稻米推向市場后,每公斤可賣16元,效益明顯增長,將比過去增長4.9倍。

二、四大新問題

糧食生產出現四大新問題,如不引起高度重視,任其放任自流,將會嚴重影響和制約糧食生產的發展提高。

一是糧食生產成本漲幅高。近年來,國家對糧食收購價格和糧食補助雖有較大幅度增長,但種糧生產成本漲價幅度更高,主要是人工工資和包田承包款上漲價幅度大,去年男工每天80元,今年120元,去年女工每天70元,今年100元,分別增加50%與42.8%,與2008年男70元、女60元相比,則分別增加70.1%與66.6%,而今年每50公斤早稻、晚稻分別為137元、160元,分別比2008年增加25元、32元,分別增長22.3%與25%,由此可見,人工工資漲幅明顯高于糧食漲價幅度,更為嚴重的是盡管工資大幅上漲,農忙時有錢難找農民工,其次,許多地方灌水渠道和機耕路,村里無錢修復,要種糧大戶自己掏錢修復,這就大幅度增加了農業成本支出。

二是農工荒大幅度增高。種田辛苦報酬低,農村青壯男女勞動力,爭先恐后外出打工掙錢,留在家里大多是老弱殘廢,有的雖在家里,一心從事開店辦廠,不愿下田勞動。種糧不如買糧,何況口糧田轉包給糧食合作社后,可無償足額分到口糧。所以一般口糧田都轉包給糧食合作社,直接下田的男女勞力已屈指可數,這就為雙夏期間突擊收割搶種帶來很大難度。

三是自然災害侵襲風險高。一旦遭到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侵襲,種糧規模小的糧農容易受到威脅,糧食減產減收,種田虧本,糧農難以保本,極大地挫傷糧農生產積極性,為此,看到經商打工收入高而穩定,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戶,往

往棄耕拋荒,外出打工。外地鄰縣采取許多惠農政策,農機具超過使用年限,可以無償調換;凡承包100畝以上種糧大戶,可每月發給1000元現金補貼,這些挽留農戶種田的優惠措施值得借鑒。

四是糧農后繼無人風險高。據永和鎮九位種糧大戶年齡統計,年齡最大的62歲,最小的49歲,其余7人均在50歲以上,九人平均年齡55歲。年齡最輕的是東關三豐糧油合作社理事長厲高中,今年46歲。有文化知識,二、三十歲青壯年勞力,肯從事種田第一線很難找到。種田后繼乏人成為不爭事實。

銀行在貸款扶持上存在不足之處,貸款規模和貸款形式都有待改進提高,糧食貸款利率一律享受基準利率優惠,對此銀行一直堅持遵照執行,在貸款規模上,對兩家糧食專業合作社累放貸款224.5萬元,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時間分別增長109%、176%和80%,貸款用途,主要用于購買大型農機具,聯合收割機,(每臺24萬元)(40%資金自籌,60%國家補助),由于農機補助款要到年底才能下撥,購買農機具要先付現,方能不違農時,有的信貸員明知貸款零風險,卻掌握過嚴,只同意貸40%,頂多50%,多貸變少貸,可貸而不貸,急于購機農戶,資金留有缺口,只好向社會求借,對此糧農頗有微詞。

在貸款形式上,東關支行對三豐糧油合作社貸款采用由理事長厲保中,個人出面授信30萬元,2008—2009年采用保證貸款,2010年—2011年由保證貸款改為信用貸款,其他支行對糧食貸款,仍采用保證貸款形式,沒有發放信用貸款。貸款當然要防止風險,但面對零風險的糧食貸款,有的信貸員“小心有余”、“謹慎過頭”的情況,也是客觀存在的。

三、四條新建議

民食為天非小事。發展糧食生產,支持增產增收,是金融支農的一項重要任務,針對糧食生產領域發生的新變化和新問題,銀行在放貸時要解放思想,銳意創新,要在降低貸款門檻,簡化貸款手續上下功夫,為糧農提供良好的服務氛圍,創造優良的信用環境,特提出以下建議對策:

一是增加農貸規模,滿足糧農需求。為支持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機械化,銀行要把幫助糧農增產增收做為信貸支農的重要任務來抓,凡農機更新換代,購買先進大中型農機具和建造糧食倉庫,糧農資金不足,貸戶信用好,無不良信用記錄,又符合貸款條件者,辦貸銀行要主動介入,熱情幫助,對有補貼的農機貸款,貸款與自籌的比例可適當放寬,力爭在最短時間內辦好貸款手續。

二是拓寬農貸視野,提升農貸品位。長期來銀行信用社(合作銀行)對糧食貸款優惠對象只限一家一戶的種植業范圍,是否包括種糧大戶新創的糧食品牌,糧食儲存加工和糧食產業提升項目至今尚未明確,對此,央行和上級行應作出明文規定,為幫助糧農增產增收,對糧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在完成國家下達的繳糧任務后,余下大批糧食需要儲存、保管、加工,在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發文的“糧食產業提升項目”,理應列為糧食貸款范疇,并享受銀行貸款優惠利率政策。把過去銀行糧食貸款對象僅限于一家一戶的種糧農戶改變為糧食專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貸款內容范圍由過去單一糧食種植業變為糧食種植、儲存、保管加工和創建糧食品牌、糧食產業提升項目,這是因為合作社和糧農通過規模經營后,在完成國家售糧任務后,尚留有許多余糧文章可做,這些留下的大批糧食,為糧農創收增加收入帶來有利條件。

糧食生產發展范文第2篇

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縣,在國民經濟中占比較重要的地位,多年來,糧食商品率一直在30%以上,2012年超過40%。近幾年來,除糧食面積、總產持續增長,種糧大戶也不斷涌現,2013年,全縣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9多個,500畝以上的達到3個戶,有效地帶動的全縣糧食的生產。

技術推廣促進糧食生產

農業發展靠科技,技術推廣是中心,近年來,玉山縣先后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有機質提升及綠肥推廣項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水稻產業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食田建設項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通過這些增糧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條件。

政府重視促進糧食生產

為保證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凡涉及到糧食生產,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且在資金、政策上予以了很大支持,要求把水稻生產作為“科技興糧”重要舉措,強調在今后糧食生產中,必須做到高產與優質并重、數量和效益統一。

糧食生產發展前景

播面總產有空間。一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力推廣水稻優質品種,力爭新品種推廣率達100%,品種更換率達25%以上。二是結合“多播一斤種,增收百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輕型簡化栽培技術”“綠色植保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和“糧食高產高效配套集成技術”。三是加強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建設,力爭雙季水稻畝產達1000千克以上,單季稻畝產700千克以上。四是適度控制經濟作物的種植,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糧食生產有市場。玉山交通便利,區位優勢,40%的糧食商品率,全縣5000噸以上的糧食加工企業有5家,糧食生產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農民增收有希望。國家一系列優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加之市場拉動,糧價的攀升,優質優價已成為市場必然趨勢,特別是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輕簡栽培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的全面推廣,大大降低了農民種糧成本,為農民增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四)生產技術有保障。一是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健全,技術力量雄厚,全縣有農技指導員255人,其中高級職11人,稱中級職稱84人。二是農業科技入戶率高,縣農業局、農技中心認真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在全縣各交通要道及重點地區,分別創建了水稻千畝重點示范區和萬畝核心示范片及高產示范集成技術示范點,通過以點帶片,以片帶面,推動糧食生產整體均衡發展。

糧食可持續發展對策

農業資源的有效保護。農業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一是充分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提高耕地利用率,避免一切搶占耕地現象。二是著力培肥地力,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全面實行平衡施肥。狠抓冬種綠肥(如紅花草、肥田蘿卜等),進一步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三是加強農業資源的管理,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和評價,全面推行有償使用及社會補償制度、資源開發申報和審批制度。

實施科技興糧戰略。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改革,實行推廣工作與工資、獎勵掛鉤,經營與公益性職能分離;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充分發揮農廣校、職校、農業科技講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陽光工程”的作用,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升技術服務質量,轉變服務方式,解決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加強農業政策法規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農業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切實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力度。堅決杜絕一切坑農害農現象;加強農技推廣和農業行政執法相結合,確保糧食生產健康有序的發展。

糧食生產發展范文第3篇

一、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各國面臨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對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關鍵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糧食是安天下的產業,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巨大成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但要看到,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工業用途拓展,我國對糧食的需求呈剛性增長,對糧食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結構提出了新要求。現階段,全國每年凈增人口700多萬,每年新增大約500萬農民工進城務工,城市人口每年大約增加1000多萬,由此每年增加的糧食需求約在70億斤到80億斤。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顯著增加,這些農產品生產需要占用更多的優質糧田,需要更多的糧食進行轉化,這就直接或間接增加了糧食消費。與此同時,我國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等資源約束日益趨緊,氣候不確定因素逐年增加,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我國13億人口的飯碗還不是“鐵飯碗”。在糧食連年增產的高基礎上繼續前行,難度越來越大。從長遠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壓力非常大。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不能盲目樂觀,不能有任何放松的傾向,要千方百計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的方針,中國人的飯碗不能端在別人手里。從世界糧食供給形勢看,依靠國際貿易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糧食供給仍然偏緊。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測算,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產量約為22.16億噸,而消費量達22.54億噸,產不足需。目前全球仍有9億多人口處于饑餓之中。二是國際市場調節空間有限。全球糧食貿易量每年5000億斤左右,不到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大米貿易總量為500億斤~600億斤左右,僅占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災害及俄羅斯等國小麥出口禁令等影響,國際糧價飆升。這說明國際糧食市場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三是我國的大國效應明顯。中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賤,已成為國際糧食貿易中值得重視的一個現象。一旦國際糧價上升,我們進口成本就會加大。而且我們國家地域廣闊,即使在國際市場上能夠買到糧食,由于運距遠、成本高,也不劃算。

有人認為,進口糧食等于進口土地和水,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從中國國情出發,我們只能擇機適當以進口進行品種調劑,不能依賴進口。我們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自給率在95%左右,保持國內供需基本平衡。這是我們在糧食安全問題上的基本方略。

二、“十二五”時期發展糧食生產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等重大戰略規劃為抓手,以嚴格保護耕地守住18億畝紅線為前提,以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單產、優化品種結構為主攻方向,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努力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努力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斷提升?;舅悸房梢愿爬椤八姆€定、四提高”:

第一,穩定總量,優化結構,以優化結構促總量提高。穩定總量就是保持糧食年產量在1萬億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糧食品種中,我國基本情況是小麥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緊,粳米短缺。我國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為主食,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糧,目前對稻米需求還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對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要擴大粳稻生產,支持東北地區“旱改水”、江淮適宜區“秈改粳”;要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玉米要著力提高單產,發展專用品種;大豆要重點發展高油大豆,穩定東北優勢產區,發展黃淮海大豆產區,擴種南方間套種大豆,使我國糧食生產總量與結構雙提高。

第二,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以主要提高單產促總量提高。面積是產量的基礎。穩定面積就是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和糧食播種面積16億畝以上的底線。提高單產,就是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新品種繁育,改造中低產田,集成綜合技術,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示范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大幅提高單產水平。2010年糧食豐收,單產增幅較大,比上年提高6.9公斤,對增產貢獻率達到70%,今后我國通過提高單產增產的潛力仍很大。

第三,穩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總量提高。南方是我國傳統糧倉,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F在形勢有所變化,過去是“南糧北運”,現在是“北糧南運”。穩定南方,就是江南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要穩定耕地數量,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穩定提高產量。提高北方,就是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等要擴大糧食播種面積,改善水利和土地生產條件,發展節水灌溉,著力提高單產,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和商品率。

第四,穩定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產量,提高主產區產量,以主要提高主產區產量促總量提高。從糧食供求狀況看,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13個糧食主產區、7個主銷區、11個產銷平衡區。主產區在滿足區域內自給的基礎上,每年需要調出大量商品糧補充主銷區的消費需求,目前全國80%以上的商品糧、90%以上的調出量來自13個主產省區。穩定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就意味著這兩個區不能放松糧食生產,要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穩定自給率,不能再減少糧食生產,不能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都交給主產區。主產區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產區產量,重點是打造糧食核心產區,重點支持和抓好13個糧食大省、一批產量超百億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的糧食生產。要充分利用適宜區已有基礎,挖掘潛力,形成一批優勢突出、布局合理、產能穩固的優勢糧食產業帶。同時,要重視建設好糧食生產重點后備區。

三、大力實施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時期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關鍵是要大力開展生產能力建設,把發展重點聚焦到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上來,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一是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低,旱不能澆,澇不能排,是制約糧食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全國耕地中中低產田占70%,有效灌溉面積只有48.6%,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重較低。改造中低產田增產潛力巨大,低產田變中產田,中產田變高產田,可分別提高單產100~200公斤?!笆濉逼陂g,我們要力爭新建高標準農田4億畝,更新提質建設高產田1億畝。重點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間排灌溝渠及機井、小型集雨蓄水設施、節水灌溉設施和機耕道路建設,增施有機肥和鼓勵秸稈還田,提升農田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生產條件。這是糧食生產的根本,關系糧農增產增效的長遠,必須扎實推進。

二是做大做強現代種業?!耙涣7N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糧食增產的關鍵要素。面對種子行業的激烈競爭,“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整合種業資源,加大政策引導,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市場監管,構建以產業為主導、大企業為主體、大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快速提升我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進一步加大良種覆蓋率,加快良種更新換代。

三是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目前,依靠單項技術很難實現單產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徑是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2010年農業部在全國建成4380個萬畝以上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達656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要將糧食高產創建活動覆蓋糧食主產區和優勢產區,有條件的地方整縣整鄉推進,在全國建設一批高產大縣、大鄉、大戶,打造一批規?;⒓s化、標準化的高產高效示范區,實現更大范圍的糧食增產。

四是大規模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我國是農作物病蟲害多發國家,常見病蟲害有1600多種,對糧食安全影響大的有20多種,每年發生面積在60億~70億畝次,造成巨大的糧食損失。開展統防統治,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10%~30%,節省用藥成本25元/畝,節約用工成本10元/畝,減輕環境污染。要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下大氣力培育反應快速、執行有力、運轉高效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控隊伍,開發新型植保機械,推廣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術。同時,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率先在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逐步實現重點地區、主要品種全覆蓋,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五是大力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和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隨著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轉移,許多地方留鄉務農勞動力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這是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措施就是多渠道開展農民職業培訓,擴大培訓的覆蓋面,加快推進農業免費職業教育,免費進行“綠色證書”培訓,著力培育一大批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農民。此外,還要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經營主體,著力發展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發展糧食生產。

六是大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萍寂d農,促進糧食生產發展,需要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良機的有機結合,也即所謂“五良保糧”,其中良機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01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2%,標志著農業生產方式由過去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要繼續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機裝備總量,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和技術,重點提高水稻機插、玉米機收和深松整地等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水平,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用高科技含量的機械化帶動農業現代化。

四、繼續強化糧食生產扶持政策

當前,要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體系,建立糧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糧食生產,價格信號對穩定農民種糧收入預期至關重要,是引導農民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增加生產投入最有效的“指揮棒”。要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農業生產成本變化、農民生產收益以及物價指數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持糧價的合理水平,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做到增產增收。要借鑒國外經驗,積極探索重點糧食品種的目標價格政策,穩定糧農預期。

完善強化“四補貼”政策。要健全適應國情、目標清晰、作用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政策框架,完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四補貼”政策。要逐步加大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擴大良種補貼范圍規模,提高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良種補貼標準;建立農資綜合直補與農資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增加農機具補貼種類,逐步提高補貼比例。

實施重大技術推廣補助。要適應氣候變化趨勢,對重點地區、主要作物、關鍵農時的防災減災、增產穩產、節本增效的重大技術實行補貼,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避災、積極防災。實踐證明,冬小麥“一噴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機械深松整地、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水稻機插秧等,是應對糧食生產中經常出現的干旱、低溫和病蟲危害的關鍵技術,可作為常態技術優先推廣。每年因災減產數量很大。對此給予適當補貼,有利于防災減災,保糧增糧。

糧食生產發展范文第4篇

一、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各國面臨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對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關鍵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糧食是安天下的產業,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巨大成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1%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但要看到,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工業用途拓展,我國對糧食的需求呈剛性增長,對糧食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結構提出了新要求?,F階段,全國每年凈增人口700多萬,每年新增大約500萬農民工進城務工,城市人口每年大約增加1000多萬,由此每年增加的糧食需求約在70億斤到80億斤。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需求顯著增加,這些農產品生產需要占用更多的優質糧田,需要更多的糧食進行轉化,這就直接或間接增加了糧食消費。與此同時,我國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等資源約束日益趨緊,氣候不確定因素逐年增加,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我國13億人口的飯碗還不是“鐵飯碗”。在糧食連年增產的高基礎上繼續前行,難度越來越大。從長遠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壓力非常大。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不能盲目樂觀,不能有任何放松的傾向,要千方百計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的方針,中國人的飯碗不能端在別人手里。從世界糧食供給形勢看,依靠國際貿易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是靠不住的。一是世界糧食供給仍然偏緊。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測算,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產量約為22.16億噸,而消費量達22.54億噸,產不足需。目前全球仍有9億多人口處于饑餓之中。二是國際市場調節空間有限。全球糧食貿易量每年5000億斤左右,不到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大米貿易總量為500億斤―600億斤左右,僅占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5%左右。2010年,受自然災害及俄羅斯等國小麥出口禁令等影響,國際糧價飆升。這說明國際糧食市場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三是我國的大國效應明顯。中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賤,已成為國際糧食貿易中值得重視的一個現象。一旦國際糧價上升,我們進口成本就會加大。而且我們國家地域廣闊,即使在國際市場上能夠買到糧食,由于運距遠、成本高,也不劃算。

有同志認為,進口糧食等于進口土地和水,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從中國國情出發,我們只能擇機適當以進口進行品種調劑,不能依賴進口。我們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自給率在95%左右,保持國內供需基本平衡。這是我們在糧食安全問題上的基本方略。

二、“十二五”時期發展糧食生產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目標,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等重大戰略規劃為抓手,以嚴格保護耕地守住18億畝紅線為前提,以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單產、優化品種結構為主攻方向,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努力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努力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目前水平上不斷提升。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四穩定、四提高”:

第一,穩定總量,優化結構,以優化結構促總量提高。穩定總量就是保持糧食年產量在1萬億斤以上并逐步增加。在主要糧食品種中,我國基本情況是小麥略余,玉米平衡,稻米偏緊,粳米短缺。我國人口的65%以上以大米為主食,稻谷基本上用作口糧,目前對稻米需求還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對粳米的需求增速更快。因此,要擴大粳稻生產,支持東北地區“旱改水”、江淮適宜區“秈改粳”;要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玉米要著力提高單產,發展專用品種;大豆要重點發展高油大豆,穩定東北優勢產區,發展黃淮海大豆產區,擴種南方間套種大豆,使我國糧食生產總量與結構雙提高。

第二,穩定面積,提高單產,以主要提高單產促總量提高。面積是產量的基礎。穩定面積就是要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和糧食播種面積16億畝以上的底線。提高單產,就是要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新品種繁育,改造中低產田,集成綜合技術,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示范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大幅提高單產水平。2010年糧食豐收,單產增幅較大,比上年提高6.9公斤,對增產貢獻率達到70%,今后我國通過提高單產增產的潛力仍很大。

第三,穩定南方,提高北方,以主要提高北方促總量提高。南方是我國傳統糧倉,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F在形勢有所變化,過去是“南糧北運”,現在是“北糧南運”。穩定南方,就是江南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要穩定耕地數量,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穩定提高產量。提高北方,就是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和內蒙古等要擴大糧食播種面積,改善水利和土地生產條件,發展節水灌溉,著力提高單產,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和商品率。

第四,穩定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產量,提高主產區產量,以主要提高主產區產量促總量提高。從糧食供求狀況看,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13個糧食主產區、7個主銷區、11個產銷平衡區。主產區在滿足區域內自給的基礎上,每年需要調出大量商品糧補充主銷區的消費需求,目前全國80%以上的商品糧、90%以上的調出量來自13個主產省區。穩定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就意味著這兩個區不能放松糧食生產,要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穩定自給率,不能再減少糧食生產,不能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任務都交給主產區。主產區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主產區產量,重點是打造糧食核心產區,

重點支持和抓好13個糧食大省、一批產量超百億斤的大市、一大批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的糧食生產。要充分利用適宜區已有基礎,挖掘潛力,形成一批優勢突出、布局合理、產能穩固的優勢糧食產業帶。同時,要重視建設好糧食生產重點后備區。

三、大力實施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重大工程

“十二五”時期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關鍵是要大力開展生產能力建設,把發展重點聚焦到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上來,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皇谴笠幠=ㄔO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低,旱不能澆,澇不能排,是制約糧食發展的突出問題。目前,全國耕地中中低產田占70%,有效灌溉面積只有48.6%,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重較低。改造中低產田增產潛力巨大,低產田變中產田,中產田變高產田,可分別提高單產100―200公斤。“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力爭新建高標準農田4億畝,更新提質建設高產田1億畝。重點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平整,加快田間排灌溝渠及機井、小型集雨蓄水設施、節水灌溉設施和機耕道路建設,增施有機肥和鼓勵秸稈還田,提升農田保灌能力和土壤肥力,改善生產條件。這是糧食生產的根本,關系糧農增產增效的長遠,必須扎實推進。

二是做大做強現代種業?!耙涣7N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糧食增產的關鍵要素。面對種子行業的激烈競爭,“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整合種業資源,加大政策引導,完善法律法規,強化市場監管,構建以產業為主導、大企業為主體、大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快速提升我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進一步加大良種覆蓋率,加快良種更新換代。

三是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目前,依靠單項技術很難實現單產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徑是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2010年農業部在全國建成4380個萬畝以上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達656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要將糧食高產創建活動覆蓋糧食主產區和優勢產區,有條件的地方整縣整鄉推進,在全國建設一批高產大縣、大鄉、大戶,打造一批規?;⒓s化、標準化的高產高效示范區,實現更大范圍的糧食增產。

四是大規模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我國是農作物病蟲害多發國家,常見病蟲害有1600多種,對糧食安全影響大的有20多種,每年發生面積在60億―70億畝次,造成巨大的糧食損失。開展統防統治,可以降低化肥使用量10%--30%,節省用藥成本25元/畝,節約用工成本10元/畝,減輕環境污染。要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下大氣力培育反應快速、執行有力、運轉高效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控隊伍,開發新型植保機械,推廣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術。同時,要按照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率先在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逐步實現重點地區、主要品種全覆蓋,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五是大力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和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隨著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轉移,許多地方留鄉務農勞動力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這是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措施就是多渠道開展農民職業培訓,擴大培訓的覆蓋面,加快推進農業免費職業教育,免費進行“綠色證書”培訓,著力培育一大批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等新型農民。此外,還要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經營主體,著力發展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發展糧食生產。

六是大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萍寂d農,促進糧食生產發展,需要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良機的有機結合,也即所謂“五良保糧”,其中良機的作用越來越突出。201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2%,標志著農業生產方式由過去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要繼續實施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機裝備總量,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和技術,重點提高水稻機插、玉米機收和深松整地等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水平,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用高科技含量的機械化帶動農業現代化。

四、繼續強化糧食生產扶持政策

我們常講,推動糧食生產要靠政策、科技和投入,還要重視價格機制的作用。保障糧食安全是政府的責任,主要是解決主銷區和城市化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在目前糧食生產比較效益還較低的情況下,政府“要糧”與農民“要錢”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平衡的。過去我們靠行政命令推動農民務農種糧,現在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要依靠政策激勵與價格引導并舉才能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與此同時,還要處理好產區和銷區的利益關系,建立利益協調機制,調動產區政府抓糧的積極性。有了廣大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這兩個積極性,糧食生產才能穩定發展。這是我們總的政策思路。當前,要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體系,建立糧食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糧食生產,價格信號對穩定農民種糧收入預期至關重要,是引導農民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增加生產投入最有效的“指揮棒”。要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農業生產成本變化、農民生產收益以及物價指數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并不斷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持糧價的合理水平,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做到增產增收。要借鑒國外經驗,積極探索重點糧食品種的目標價格政策,穩定糧農預期。

完善強化“四補貼”政策。要健全適應國情、目標清晰、作用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政策框架,完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四補貼”政策。要逐步加大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擴大良種補貼范圍規模,提高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良種補貼標準;建立農資綜合直補與農資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增加農機具補貼種類,逐步提高補貼比例。

糧食生產發展范文第5篇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對于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重點縣,河南省鄲城縣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著眼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采取措施加快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

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履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貫徹落實中央“三農”政策的重要舉措。鄲城縣積極搶抓中央加大“三農”投入的機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中低產田改造、良田建設、土地綜合整治、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等農業重點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連續9年實現豐產豐收。

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是破解現代農業發展中投入不足、科技推廣難、組織化程度低等難題的有效途徑。鄲城縣著力建設糧食高產示范田和農業高效示范園,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按照“合理規劃、綜合配套、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的原則,整合資源,落實政策,實施“1115”工程(縣主要領導負責建一個萬畝糧食高產示范田,鄉鎮主要領導和縣直包鄉領導各負責建一個千畝糧食高產示范田,行政村支部書記負責建一個500畝糧食高產示范田),以鄉鎮為單位創建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實行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機耕機耙、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測土配方施肥,建成全縣糧食高產示范基地。搶抓中央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機遇,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通過招商引資建立無公害蔬菜基地,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水利、農業、農技等部門主動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等,推動基地快速發展。

健全農業服務體系,保障現代農業建設持續推進。健全農業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性工作,是由傳統農業生產向現代化規模農業轉變的關鍵環節。鄲城縣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服務網絡建設,構建以縣農技部門為龍頭,以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為樞紐,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田大戶為節點的工作體系,提高農業服務水平。一是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探索鼓勵種田大戶帶動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行土地統管等方式,穩步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二是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提高技術成果轉化率。在農閑時節和農作物生長管理的關鍵期,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通過深入田間地頭、開設專題電視欄目、開通農業咨詢熱線電話等方式,以種田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積極向農民傳授先進適用技術,實現良種良方到田、技術要領到人。召開糧食生產總結表彰大會,對種糧大戶、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給予獎勵表彰,營造重視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濃厚氛圍。三是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龍頭企業領辦專業合作社,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推進企業化管理、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保證企業原料需求和農民增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怀柔区| 玉树县| 乌鲁木齐县| 岗巴县| 玉门市| 原阳县| 陵水| 虞城县| 桃源县| 富川| 集贤县| 自治县| 焉耆| 侯马市| 平泉县| 会东县| 沽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乐山市| 石嘴山市| 大石桥市| 广丰县| 五华县| 平顶山市| 封开县| 芦山县| 澄江县| 玛曲县| 永寿县| 时尚| 孟连| 北流市| 稻城县| 昭觉县| 五河县| 嵊泗县| 商都县| 河曲县| 华蓥市|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