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高職院校英語 口語教學 溝通能力 教學措施

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受益于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園建設、辦學規模、教學科研、師資建設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畢竟高職院校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較短,教育教學的經驗積淀還不夠,因此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問題。譬如人才培養的理念、定位、方案、管理及實施等急需完善與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欠佳,學習方法不科學、目的不明確;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背離了高等職業教育的規律。受上述原因的影響,當前的高職院校英語口語教學難以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各學校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教學理念,以及客觀實際情況,導致不同高職院校的英語口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水平也各有不同。就整個英語口語教學現狀,可以歸納出如下幾種情況:一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口語教學方式,這是一種嚴重落后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口語學習中的主體性,教師取代了學生,學生嚴重缺乏英語口語實踐,這注定難以調動學生口語學習的積極性;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口語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要優于教師為中心的口語教學模式。但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語教學存在它的局限性,比如老師在口語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科學、合理、及時地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解決;三是以語言為中心的口語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雖然看到了語言在口語表達及交際中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忽視了語言本身的交際性和實踐性,忽視了學生學習并運用語言的實踐要求。當前高職院校的英語口語教學忽視了從溝通能力的角度來思考、探索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本文將從溝通能力提升的維度,探討在溝通能力提升視角下英語口語教學的合理有效措施,以期推動高職院校英語口語教學改革,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1953)認為溝通是指某個人傳播刺激以影響另一些人的過程,它是傳者向受者傳遞信息以改變被傳者的行為的過程[1]。而關于人際溝通能力的含義,Kathleen K.Reardon(1987年)在《人際溝通心靈相遇》提出:“人際溝通能力水平是指你的行為適合情境,并幫助你實現個人或關系目標的程度。”[2]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提升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頭戲,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提升對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學起到極為重要的導向性作用,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實踐的效率,是培養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環節。下面基于大學生溝通能力的提升,闡述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研究溝通主體,因材施教,實現口語教學的適應性

奧蘇貝爾(D.P. Ausubel)和加涅(R.M.Gagne)等的研究都已說明,學習者對某項學習目標的學習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重視和了解的程度是教學工作的決定因素之一[3]。因此教師在口語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研究學生在口語學習中所表現出的特征,比如在性格上,一部分學生表現大膽外向,積極與其他同學交流,主動承擔口語學習任務;一部分學生文靜內向,在與其他同學的口語交流中主動性不夠,導致教學的趣味性、創新性、有效性不高,這些學生往往需要在他人的引領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口語交際;一部分學生在口語練習過程表現膽怯,在交際過程中表現出聲音小,舉止不自然,難以在公共場合充分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難以有效地傳遞信息;也有一部分學生在臺上緊張,手足無措,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同樣嚴重影響自己口語能力的提升。面對溝通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口語老師只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征,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具體而言,口語操練分組就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小組成員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同學,而不能簡單按照坐的位置就近分組,這樣讓積極主動的學生帶領其他同學討論話題,快速優質地完成口語任務。在此過程中,內向、膽怯、緊張的學生在受外向活躍同學的影響下,逐漸克服自身的缺點并逐步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正因為有了對班上每位學生溝通能力情況的掌握,老師在口語教學內容的選擇才有了可靠的依據。由此而安排的口語材料、教學內容和口語任務才能滿足個體學生的需求,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加強溝通指導,關注學生,實現口語教學的針對性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不是教師簡單地布置口語任務,讓學生自行操練完成就可以。事實上,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做好溝通指導,首先要做好表率。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口語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還是積極的參與者與示范者。教師只有參加到學生的口語活動中,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訓練情況,肯定學生的進步,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同時,教師與學生的無縫溝通,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情感上能進一步接受老師,使得口語教學活動能更加順暢地進行。另外,教師良好的溝通能力及具體的溝通示范起到了現身說法的作用,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教師要重視心理上的指導,對那些心理素質不好,和陌生人生交流或在公開場合講話感到緊張和恐懼的學生,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采取恰當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指導,制定相關有效的措施讓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讓他們大方、自信、自然地進行口語溝通交際。培養大學生主體溝通意識,形成主動溝通的思維習慣,重構自己的行為模式,以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創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構建喜歡的生活環境和健康的生理環境[4]。教師可以制定專門的口語教學情況跟蹤表,詳細記錄每位學生在溝通過程中的進步與缺點,這樣能夠判斷學生在口語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發展狀況,能夠直接了解同學們在口語學習中是倒退、收效甚微、或者是進步顯著,這樣有助于口語教學的進一步實施。

三、豐富溝通內容,聯系實際,實現口語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重要一環,它直接決定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效果。同樣,口語教學的內容選擇也決定教學的成效。那應該如何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應該從學生的實際英語口語水平出發,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性格、愛好、水平的語言材料;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有效、有梯度、有體系,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每一堂口語課中獲得有益的信息,在口語的表達或者與他人的溝通方面取得連續的進步。教學內容的體系化能夠保證口語教學的嚴謹和科學性,從而避免教學的隨意性。另外,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僅僅是來自教師的選擇,還可以組織學生就某些話題自選一些口語材料。這樣一方面防止老師選材的個人意志性,另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學生的潛力、想象力、好奇心和創造力都是無窮的,所以發動學生自主選擇一些感興趣的口語材料,能夠進一步提高口語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度。

四、豐富溝通技巧,方式多元,實現口語教學的多樣性

溝通技巧對于一個人在與他人的交際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對于那些熟練掌握溝通技巧的人而言,他們無論是在臺上發言,還是與他人進行對話交流或者參加小組討論等各種場合,都顯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但是,有時我們也會發現一些人不能很好與他人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些人不能有效溝通不在于他們的知識儲備不夠,而在于他們的溝通方式缺乏合理性。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加強溝通技巧方面的訓練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教師要加強學生在口頭語言溝通技巧的訓練,如初次見面時常見的問候語,選擇哪些常見的話題來開始雙方的溝通交流等。第二,教師要注重學生姿態語言溝通技巧的訓練,如通過臺上演講時的眼神、站姿、手勢等各種姿態語言的運用,達到與他人進行互動溝通,引起對方興趣和共鳴的目的。溝通技巧的傳授不是簡單地做一個專題講解就能夠迅速解決學生的問題的,所以溝通技巧傳授應該采用多種方式呈現,如視頻講解、老師或者學生示范等,這樣學生能迅速地領會并運用溝通技巧。

五、搭建溝通載體,立足實踐,實現口語教學的可操作性

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最重要的特征是實踐性。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實踐性就要求教學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溝通載體,真正體現出本門課程的實踐性。教師要思考以何種載體來承載口語教學內容。第一,教師在口語教學中應該以活動為載體,學生的口語能力在具體的活動中才能得以提高。比如英語演講比賽、對話活動、集體討論、英語戲劇等。第二,選擇各種話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操練,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實現該人才培養目標還需要長期探索與實踐,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方法也需要不斷更新。學生的溝通能力提升能夠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與他人的溝通效率,提高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從而促進口語教學任務科學高效地完成,最終推進高職院校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卡爾·霍夫蘭.張淑華.企業管理者溝通能力結構與測量[D].華東師范大學,2003:12.

[2]Kathleen K.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here minds meet[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Californi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1987.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小學英語教學;優勢智能;弱勢智能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3-0158-01

一 、多元智能理論的闡釋

哈佛大學教授Howard Gardner于1983年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造產品的能力[1]。他指出人類至少擁有八種智能,第一次將智能( intelligence)從單數變成了復數((intelligences)。這八種智能為: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節奏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1]。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個體的差異在于所擁有的智能不同,強調的是個體差異,充分肯定人類發展潛力。倘若對人的智能作評估,只能說其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分別是什么。只要能給予有效的指導,每個人都可將智能發展到較高水平。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英語教育觀念的影響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我們擁有不一樣的大腦,當教育不忽視人的不同智能特征時,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該理論對教育教學具有如下啟示:

(一)樹立多元化發展的教育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與弱勢智能。教師的重心在于從多角度了解學生所長,充分利用其特長展開教學,發掘造就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有所不同,實現差異教學。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在多元智能理論視野下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教學障礙。該觀念體現了“如果學生不能按照我們所教的方式學的話,就讓我們用他們所學習的方式來教[2] ”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三)樹立多元化綜合評價觀。每個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平衡的,智能的表現方式是各具特色的,同一智能在不同的學生身上表現形式也不一樣。因此教學評價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識別和發現學生的智能強項,并以此為基礎發展他們的個人喜好,以促使他們在全面和諧的基礎上發展特長。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習個體均擁有相對獨立的智能體系和獨特的認知系統[3]。以下是筆者將多元智能理論運用到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嘗試性策略。

(一)開發言語―語言智能。聽、說、讀、寫訓練是開發此智能的主要途徑。聽說訓練中教師可組織學生聽錄音、朗讀課文、學唱英文歌曲等;閱讀訓練時組織學生閱讀英語故事、英文期刊報紙等,幫助學生獲取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寫作訓練時為學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寫作任務,如編寫提綱、制作圖表等。

(二)開發數理―邏輯智能。英語學科擁有某些數學概念,如數字、排列、分類、推理等,掌握這些概念可以促進外語學習。如在教形狀單詞triangle, circle, line等時可先出示圖形,這樣可以吸引邏輯性強的學生。也可將單詞中的字母、句子中的單詞或故事情節順序打亂,然后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

(三)開發視覺―空間智能。根據小學生容易被直觀形象的事物所吸引的特點 ,多用電視、多媒體課件、圖畫、掛圖等工具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快地理解、吸收語言。另外,使用顏色符合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空間感強的學生經常對顏色很敏感,完全可以用不同的顏色標記不同的教學內容。

(四)開發身體―運動智能。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好動,僅通過視覺和聲音通道不能完全掌握信息,而需要通過動作來體驗所學內容。動手操作、角色扮演、帖圖形,聽句子畫畫等都是教學設計的極佳選擇。

(五)開發音樂―節奏智能。音樂能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增強團隊凝聚力,提高認知和情感水平。如聽主題音樂會使記憶變得輕松;音樂作為背景,有節奏地提供學習信息(如拼寫、詞組)時,可讓學生保持放松狀態,增強學習效果。

(六)開發人際交往智能。語言是交流和溝通的工具,所以在語言學習中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是教學重點之所在。合作學習能營造輕松自如的學習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

(七)開發自我內省智能。自我內省智能和元認知策略有關,即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監控和評價。教師應該不斷地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直接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親身體驗出發,以此激發其學習興趣。

(八)開發自然觀察者智能。當我們辨認環境中人、動物、植物等時都使用了自然觀察者智能。因此,英語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接觸大自然,參加有關自然界主題的教學活動,發展學生自然觀察思維等。

四、結語

多元智能理論為人們從廣泛的意義上深入地理解智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在于為廣大的課堂教師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提供了新的理念,大大地開拓了教師運用教學策略和有效使用教學方法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Howard Gardner.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112-116.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范文第3篇

一、小學階段英語語音教學的主要目標分析

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的目標就是鍛煉學生聽音及辨音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們能夠了解英語單詞及語句正確發音的重要性,即對字母的正確讀音以及對拼讀規則、重音等加以掌握與了解,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時,應注意語音、語調、節奏、重低音以及停頓等方面的細節。教育部頒布的相關規定表明,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目標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了解錯誤的讀音會影響交際;了解字母表中每個字母的準確發音;知道英語中應遵循的品讀規律;在閱讀英語時,應注意重音。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上述這幾個方面加以強調,以培養小學生們強烈的英語語感,能夠簡單地用英語進行交流。

二、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英語語音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基于如上關于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的目標的闡述,筆者認為,加強多元智能理論在語音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1. 創建積極的學習氛圍,在說、唱中培養學生的智能。在英語語音教學中,節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保持語音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性,這樣才能夠滿足不同智能水平以及不同接受水平學生的要求,這樣的教學完全符合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尊重了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因材施教,避免學生不能接受或者只接受一半的情況出現。可以說,英語語音是英語語言表達最為基本的環節,英語語音發音不好,那么學生就不能將英語詞匯或者語句流暢地讀出來,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信心大大受挫,而且還會影響今后英語的學習。小學生在對英語語音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有效的手段為模仿,即模仿老師的發音以及發音時的口型等。在對英語單詞或語句進行聽的同時,讓其進行充分地練習,在不斷地聽與說的氛圍中使其對英語的語感得以提升。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小學英語語音教學過程之中,應注意英語讀音的韻律與節奏等,這樣就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身體的多重器官參與到語音學習過程中。此外,還應運用歡快以及活潑的童謠作為輔手段,這樣就能很好地對語音進行學習。例如,在小學英語教材Pronunciation環節中對繞口令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對相思引加以區分,也可以很好地喚醒學生們音樂及節奏智能等。例如,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 made the big black bear bleed blood.學生們通過對繞口令進行不斷地訓練,結合童謠,能夠很好地訓練其節奏智能,這對于培養其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游戲智能。首先,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每組人數4~6人,并根據相關英文名稱給每個小組進行命名,如Apple Group,Pear Group,Orange Group……然后,教師念出一個字母,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在最短時間之內使用肢體對這個大寫字母的形狀進行模仿,看哪個小組模仿的貼切,且模仿的又快,對于這個小組可以得到一個水果組標志,同時在黑板上畫一個表格,表格中對每個小組學生所得到的水果組標志的數量進行統計。最后,可以數一下每個小組所得到的水果標志的數量,數量最多的小組獲勝,教師可適當地對該小組成員給予相應的獎勵。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外語教師 元認知能力 外語教學 作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046-01

1 元認知理論以及教師元認知能力

1976年,弗拉維爾首次提出元認知的概念。元認知(metacognition)是指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知,它包括對自我的認知能力和對當前正在發生的認知過程的認知,以及對兩者相互作用的認知。元認知能力是高校教師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能力。培養教師元認知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和教學學術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素質的培養及其發展。教師元認知能力包括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以及元認知監控三方面的內容。它是指教師對自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教學感知、教學專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它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的自我察覺、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自我調節,是教師對自身教學活動的自我意識。教師元認知能力不僅包含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以及對教學水平、教學方式、教學習慣、教學方法、教學目的的充分認知,而且包含教師對自己具體教學情況的判斷與感受,包含感知、記憶、思維、言語等不同層次多個方面的體驗和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計劃、監控、評價、調節、控制和反饋。這些因素互相影響、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構成了教師元認知能力。研究發現,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優秀教師能夠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發展自身的元認知能力,突破現有的學習模式去獲得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反思性教學,不斷地檢驗、修正和發展有關教學主體、教學對象、教學任務與策略等方面的知識,完善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其教學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實踐證明,教師元認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外語教學的發展。

2 教師元認知能力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元認知能力對教學活動起著整體控制和協調的作用,他的發展水平直接制約著教學活動的整體水平,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個體思維、智力水平的高低。從元認知角度來看,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僅是對教材的識別、加工和理解的認知過程,而且也是對教學活動進行積極監控、調節的元認知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教師元認知過程的水平。教師在教學知識的優化、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效果的檢查和修正過程中的調控,有利于推動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具有較高元認知能力的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把握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教師元認知水平,能夠對自己的教學認知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學觀念、教學準則和教學模式。從本質上說,教師的教學活動就是一種認知活動,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并且對培養教師技能,改善教學行為和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具有促進作用。外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也隨之增強。通過不斷地完善和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外語教師在教學方法的使用更加合理,教學過程更加有效。在外語實踐教學中,教師元認知能力的充分運用過程,就是教師有意識的使用元認知知識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安排、計劃、監控、調節和評價的過程。通過不斷地調節和完善,是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過程更加趨于合理、高效。因此,教師元認知能力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養和外語教學質量。綜合教師元認知的內容,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具體意見。

2.1 培養外語教師元認知知識,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

外語教學成功的前提和基礎就是擁有正確、豐富的元認知知識。教師不僅要豐富和完善教學活動中使用的教學方式、教學習慣、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的與策略,而且要對教學對象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及特點進行再認知。有意識的認知教學活動的過程就是教師提升教師元認知知識的過程。從而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2.2 愉悅教學情境,誘發教師元認知體驗

教師元認知體驗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激活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策略,從而達到更有效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得到一種成功、愉悅等積極地認知或情感體驗,那么他們就會主動地去認知。有利于元認知能力的培養。以鼓勵為主的教學理念以及愉悅的教學氣氛是激發教師元認知能力的推動力。營造愉悅的教學氣氛,實施以鼓勵為主的教學理念是作為合格外語教師的必要條件。從而推動外語教學的不斷發展。

2.3 強化外語教師元認知監控,進行反思性教學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和監控,正視自己的不足,積極采取補救措施,調整和完善教學環節,自覺地評價自身對課堂掌握程度,找出存在的問題,監控評估自己的教學能力,通過監控不斷地積累經驗,吸取教訓,改變策略,以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教師對教學的自我反思過程,就是教師以元認知知識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認知監控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的進行反思,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職業的全面發展。

3 結論

綜上所述,教師元認知對教師教學具有積極地指導意義,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外語教師,不僅要對自身的元認知能力進行有意識的提升,而且要有意識的利用元認知策略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安排、統籌、計劃、監控、調節和評價,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地調整和完善,使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更加合理、高效。因此,教師應具備強烈的元認知教學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更多的情境,調整和監控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進而在外語教學中獲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906-911

[2] 張金橋.論高校教師的教學元認知能力及其培養[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53-155.

[3] 王銳俊,程家才.元認知理論及其外語教學的指導意義[J].徐州學院學報,2006(1):113-116.

[4] 郭巖.元認知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05(7):82-83.

小教的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范文第5篇

關鍵詞:教育技術能力;影響;中小學教師;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2-0057-03

一、研究背景

大力發展遠程繼續教育,積極推廣網上在線學習,是國家大力倡導和明確要求的事項,也是繼續教育適應社會發展趨勢,滿足廣大專業技術人員不斷增長的繼續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的要求,旨在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全面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1]

為加快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適應全國實施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配合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和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的實施,教育部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北京大學結合能力標準的要求及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大綱的要求,設計了本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幫助中小學教師學習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媒體來設計有效的課堂教學。本課程采取網絡異步學習為主、以同步音視頻講座為輔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全程的跟蹤和評估來促進網絡交互教學的進展。評價方式采用對網絡教學全過程的評價,包括對網絡交互時間、交互次數的控制管理,以及對討論、作業質量的主觀評價。

二、研究樣本及研究方法

1.研究樣本

湛江市第二中學為市屬重點中學(含初中部和高中部),是湛江市首批國家級示范性普通中學。目前,全校(本部)共有一線教師400多人,其級教師5人,高級職稱教師150多人,碩士和研究生學歷教師120多人,國家級骨干教師3人,省級骨干教師40多人。

參加此次培訓的教師有169人,占教師總數的40.5%,任教學科覆蓋中學開設的所有科目。

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

三、問卷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以自編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效果問卷》為主體,以在線調查系統――“調查派”為載體,通過群發郵件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 169 份,回收有效問卷 145 份,回收率為85.6%。問卷包括25個題項,由教師情況、培訓期望、培訓結果三部分組成。以下是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

1.教師基本情況

(1)教師個人信息情況

問卷統計結果表明,此次受訓的教師男女比例約為1:1.5,教齡最長的32年,最短的1年,教齡在10年之內的占53.7%,在11-20年教齡的有24.8%,20年以上教齡的占21.5%;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為100%,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56%;中學二級教師44人,一級教師72人,高級教師28人,特級教師1人。

從調查結果可見,被調查教師教齡上呈年輕化趨勢。他們具有高學歷,對網絡學習具有很強的接受力和掌握力。受培訓的高級教師和特級教師人數較少,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一些老教師不習慣這種遠程培訓形式,一則他們不能很好地使用計算機,接受培訓有一定的困難,再者他們固有的教學思想難以轉變,認為即便接受培訓也難以應用到教學當中。

(2)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

對教育技術概念的認識方面我們設計了三道關于教育技術的問題,結果分析見表1。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我校教師對教育技術概念的理解還比較模糊,仍然停留在表面層次,但對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則給與了高度的肯定。同時大家還普遍認為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大多數的教師對培訓也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對教育技術媒體的使用方面,我們發現80%以上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現代教育技術媒體、方法和手段。其中10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在教學中100%會用到Word、PPT教學軟件,有45%還會應用到Excel、Flash等軟件;教齡在10年-20年之間的教師,其中有58%會在教學中使用Word和PPT,約10%左右的教師用應用到Excel和Flash等軟件;2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中有15%左右的教師會使用Word和PPT,幾乎沒用教師應用Excel和Flash。

教師收集教學資源的途徑以傳統手段為主,教學中使用的工具軟件以辦公軟件為主。調查結果表明:24%的教師以前做過網頁課件,76%的教師以前未做過網頁課件;65%的教師以前做過其他格式的課件,20%的教師以前未做過其他任何格式的課件;27%的教師利用計算機收發郵件,55%的教師利用計算機聊天,67%的教師利用計算機查閱資料,23%的教師利用計算機玩游戲,36%的教師利用計算機備課(制作課件)。

通過以上的各種數據表明,10年以下教齡的年輕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較高,10年以上教齡的中老年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水平還有待提高。

2.培訓期望情況

針對該部分我們設計了兩道題,調查結果如表2。

通過對教師培訓期望的調查,我們發現有一部分教師因為評職稱的需要,才不得不參加培訓。但也有超過一半的教師希望通過培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他們想通過培訓不但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更主要的是轉換自己的固有思維,提高教學能力。

3.培訓結果情況

針對培訓結果情況的調查,我們共設置了四道題目,調查結果如表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北安市| 濉溪县| 庆元县| 水城县| 鲜城| 阳江市| 海淀区| 东丰县| 会同县| 重庆市| 门头沟区| 德州市| 丹江口市| 常德市| 上思县| 左云县| 普兰店市| 延寿县| 永清县| 宜州市| 砀山县| 长汀县| 德惠市| 库车县| 江安县| 和硕县| 富顺县| 柘城县| 繁昌县| 永登县| 红原县| 建始县| 二连浩特市| 铜梁县| 夏邑县| 合作市| 娱乐| 广州市| 阿克苏市|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