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干眼癥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血漿置換;并發癥;慢性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患者肝細胞廣泛壞死,肝功能嚴重受損,體內毒性物質大量蓄積,內科綜合治療療效差,死亡率可達80%[1]。血漿置換是將患者含有毒素或致病物質的血漿分離出來,棄去異常血漿或血漿中的病理成分,再將血細胞與其他保留成分及廢棄血漿等量的置換液一起回輸體內, 達到治療的目的[2],臨床用于治療急、慢性重型肝炎、肝臟移植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等嚴重肝病有較好療效[3]。如何防治血漿置換治療并發癥, 是提高其治療成功率的關鍵措施之一。現將我科近期對重型肝病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PE療法治療慢性重型肝炎30例,共109次治療過程中發生的并發癥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30例均為我院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肝炎分型及診斷標準按2000年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修訂的標準。年齡最小23歲, 最大85歲, 平均年齡54歲, 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
1. 2 實驗室檢查
30例患者在血漿置換治療前、后均檢查了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 膽紅素及凝血酶原時間( PT) 、超聲波和心電圖等,并檢測血清中甲、乙、丙、丁、戊、庚等病毒標志物,29例為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其中重疊丁型肝炎1例;1例為戊型肝炎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儀器WLXGX-8888 型血漿置換儀(北京偉力新世紀科教發展有限公司),中空纖維膜型血漿分離器(TS-1.6UL) 。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漿分離器等均一次性應用。
1.3.2 方法
均進行血漿置換,以頸內靜脈或股靜脈為穿刺點, 與血漿置換儀相連,建立體外循環。每次血漿置換量2000-3000ml,分離血漿速度20-40ml/ min,血漿置換流量40-100ml/ min。嚴格做好治療室內消毒及室溫的調控,治療前常規應用地塞米松5mg,肝素10-20mg,10%葡萄糖酸鈣10ml;治療中檢測凝血時間,并據此不斷調節肝素量和結束時魚精蛋白量,同時進行心電、血壓監護,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跨膜壓和動靜脈壓。
2 結果
2. 1 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組30例109次PE治療中出現并發癥27次(24.7%),其中血漿過敏反應20次(18.3%);跨膜壓增高5次,其中1次(0.9%)被迫暫停治療,更換管路和血漿分離器后重新開始;留置管出血1次(0.91% );低血壓2次(1.83% ),下肢栓塞1次(0.91%),并有一次嚴重低血壓反應發生(0.91%);中空纖維管破膜0次(0.0%) 。
2. 2 并發癥的臨床表現及轉歸
2. 2. 1 血漿過敏反應 血漿過敏反應27次中,怕冷、寒戰15次;口唇及肢體麻木感4次; 尋麻疹樣充血性皮疹6次。均出現在PE治療后1-2h,經放慢治療速度和對癥處理后癥狀改善, 仍可以完成PE治療。
2. 2. 2 不能糾正的跨膜壓增高5次中跨膜壓增高至100-150mmHg不等, 其中1次雖采取各種措施仍不能糾正,最后不得不暫停治療,更換管路和血漿分離器后重新開始治療。
2. 2. 3 局部出血1次發生在建立靜脈插管穿刺部位血腫出血, 經局部壓迫及應用止血藥后血止并重新變換部位再穿刺后治療。
2. 2. 4 低血壓 共有2例發生, 其中1例在PE治療開始體外循環建立后血壓稍有下降(1.5kPa左右),患者并無不適,不需要特殊處理;另1例發生嚴重低血壓,先有畏寒、寒顫、緊接著腹痛難忍,血壓下降,四肢發冷,即中止PE治療,積極抗過敏并同時給予擴容,糾正酸中毒及皮質激素等抗休克治療,于2h內休克得到糾正、病情緩解。
2. 2. 5 下肢靜脈栓塞 共1例發生,在PE治療一次后發生右側下肢水腫,左側正常,B超提示右側腘靜脈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鈣、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參等治療,并囑抬高患肢,其余未予特殊處理。一周后深靜脈血栓明顯吸收。
2. 2. 6 中空纖維管破膜 109次PE治療無一例發生血漿分離器中空纖維管破損。
3 討論
目前非生物型人工肝技術以血漿置換為主,能將患者體內中分子量以上有害物質, 如內毒素、膽紅素、氨、硫醇、脂肪酸等吸附或清除,同時又補充大量新鮮血漿,起到解毒、護肝及補充蛋白和凝血因子等作用,使肝臟細胞得以修復和再生[4] 。但PE治療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治療手段,可能發生許多并發癥,有些甚至是致死性的[5,6] ,所以積極防治并發癥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在30例109次治療中發生并發癥27次,發生率為24.7% , 與國內文獻報道相似[7] 。其中血漿過敏反應最為多見,占18.3%;跨膜壓增高影響治療者次之占4.6%; 穿刺部位出血和低血壓,各占0.91%和1.83%;中空纖維破膜相對較少,本院無一例發生。并發癥的發生可能與重型肝炎等嚴重肝病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衰竭、凝血機制障礙等有關。在我們的治療中,所有并發癥均被及時發現及處理,未出現死亡病例,說明血漿置換治療對重型肝炎等的治療還是較為安全有效的。
血漿置換治療需要大量新鮮血漿、白蛋白等異體蛋白物質,容易產生過敏反應,臨床多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發冷、寒顫、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引起過敏性休克。因此在治療前仔細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積極做好抗過敏準備,治療前預 防性應用地塞米松5mg和10%葡萄糖酸鈣可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一旦發生出現過敏反應,可立即用葡萄糖酸鈣、非那更、激素等抗過敏,一般能很快得到糾正。重型肝炎等嚴重肝病患者血凝機制較差,而血漿置換治療需要建立體外循環,動、靜脈插管均容易引起皮下出血、血腫,嚴重則危及生命,因此也需要嚴密防治;至于不能糾正的跨膜壓增高、血漿分離器中空纖維破膜等器械性為主因素的出現,則多需更換相應機械,甚至停止治療以防止嚴重反應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Benal W, Wendan J. Acute liver failure, clinical and management.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9,11:985- 990
[2]趙愛國, 韓宇萍.從植物藥中篩選先導化合物的策略[J].中國藥房,2002,13 (9):516 - 8.
[3]李思成,溫德良,馮燕麗.我國醫藥行業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藥房,2003, 14(3):132- 5.
[4]Agishi T,Nakagawa Y,Teraoka S,et al.Plasma ex change asrescuer strategy for hepatic failure.failure. ASAIO Trans,1994,40:77- 79
[5]李蘭娟.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的并發癥及防治.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42
關鍵詞:臨床效果;聚乙烯醇;干眼
干眼癥是臨床眼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因為淚液量不足或者淚液質量出現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較差,進一步造成眼表損傷之后引起眼部不適。眼部有異物感、灼燒感、干澀、畏光、眼紅以及視物模糊等是絕大多數干眼癥患者的臨床表現,很多患者還同時伴有視疲勞的癥狀表現[1]。人工淚液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且具有較好的耐變形,表面張力不高,與正常淚膜電解質成分十分相似,可長時間駐留在角結膜處。聚乙烯醇滴眼液是臨床新研制的一種滴眼液,其不僅可以長久保持濕潤,且保護作用良好,有利于促進健康眼表重建[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干眼癥患者作為觀察目標,排除標準:①近期接受過眼部手術或者發生外傷;②神經障礙、存在系統性疾病;③先天無淚腺或無淚癥。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齡23歲~84歲,平均年齡(54.7±4.5)歲。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76)和實驗組(n=76)。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0.1%玻璃酸鈉滴眼液(國藥準字H20040352,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進行治療,3~4次/d,連續治療7 d。實驗組采用聚乙烯醇低眼液(國藥準字H20010283,湖北遠大天天明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治療,3~4次/d,連續治療7 d。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禁止使用其他抗組胺藥或者全身性抗膽堿藥、其他眼科藥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BUT(淚膜破裂時間)以及SIT(淚液分泌試驗)情況,并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1.4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所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縫隙燈檢查結果顯示雙眼完全恢復正常,SIT多次測定結果顯示在10mm/5min以上;顯效:大部分臨床癥狀消失,裂縫等檢查結果顯示、淚液河、角膜以及結膜基本改善,SIT多次測定結果顯示在5mm/5min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裂縫等檢查結果顯示角膜、結膜有所改變,SIT濾紙濕長雖有所增加,但尚未達到5mm/5min;無效:未見臨床癥狀有明顯改變,縫隙燈檢查結果顯示無明顯變化,SIT濾紙濕長但未加增加現象。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三者之和為總有效率[3]。
1.5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20.0版本的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所有數據,BUT、SIT等觀察指標使用(x±s)表示,予以t檢驗,使用(%)表示治療效果,并行?字2檢驗,將P
2結果
2.1比較兩組BUT、SIT評分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BUT、SIT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BUT、SIT評分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3%(33/35),其中治愈15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2例;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8.6%(24/35),其中治愈10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11例。兩組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通常情況下,淚液分泌量不足或蒸發過快都會導致淚膜出現異常,進而使得眼表上皮出現病變,臨床稱之為干眼癥。發病之后患者眼部存在明顯不適感,其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種淚膜病理性改變現象,淚液分泌量不足,BUT明顯縮短[4]。
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緩解和改善干眼癥狀,人工淚液治療方案是目前應用較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于傳統滴眼液之中含有一定量的防腐劑,其毒性作用會對眼表造成損害。玻璃酸鈉滴眼液雖然可有效緩解干眼臨床癥狀,但作用時間較短,對淚膜穩定作用不佳。聚乙烯醇滴眼液主要成分和敷料分別是聚乙烯醇、氯化鈉、烯呲咯烷酮、注射用水等,其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成膜性和H水性都比較強,可發揮持久和保護眼表的治療功效,從而實現快速、有效緩解干眼不適癥狀的治療目的。除此之外,聚乙烯醇滴眼液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眼表炎癥,加快眼表上皮細胞修復速度,維持淚膜穩定性,促進淚液分泌,而且,治療期間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眼部瘙癢、視力模糊、眼痛、結膜輕度充血等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受到了臨床主治醫師和廣大患者的高度信賴與一致好評[5]。
本組研究結果如下,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3%,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6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田玉景,張欽.聚乙烯醇眼液治療白內障術后干眼的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2014,30(1):308.
[2]余瑋.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24):55.
[3]張凱.聚乙烯醇滴眼液聯合貝復舒滴眼液治療干眼癥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5,36(4):621-623.
[4]張春芳.復方樟柳堿注射液聯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療視頻終端綜合癥[J].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34(3):210-212.
關鍵詞:中度;干眼癥;臨床觀察
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癥,常由于淚液的質或量發生異常,引起淚膜不穩定和眼表損害,而導致患者眼部不適感的一類疾病,故臨床中很難通過常規檢查準確分型干眼癥[1]。作者結合2015年3月~8月在我院門診診治的89例中度干眼癥患者臨床資料,具體分析如何正確診斷和分型干眼癥,并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8月在我院門診診治的89例中度干眼癥患者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49例(98眼),女性患者40例(80眼);年齡15~73歲,平均年齡(27.67 11.12)歲;辦公室工作者74例,學生6例,戶外工作者9例。
1.2臨床表現 門診患者主訴癥狀:視疲勞、眼干澀、眼癢、異物感、視力下降、眼紅、眼痛、畏光。
1.3方法
1.3.1檢查方法
1.3.1.1淚液分泌試驗I (Schirmer I試驗)(無表面麻醉):將淚液試紙上端反折5mm放置在眼瞼中外1/3結膜囊處,閉上眼睛向上看,5min后取出,觀察并測量試紙被淚液浸濕的長度,小于10mm為陽性。
1.3.1.2淚膜破裂時間測定[2](BUT):將熒光素鈉滴入結膜囊,囑咐患者眨眼數次,記錄最后一次眨眼到淚膜中出現第一個黑斑的時間,小于10s為異常。
1.3.1.3淚河高度:在角膜熒光染色后測量淚河高度,小于0.3mm即為淚液缺乏。
1.3.1.4瞼板腺功能評分[3] (MGD評分):1分:瞼緣充血,且不規則、增厚、變鈍、外翻;2分:眼瞼板腺開口被黃色粘稠分泌物堵塞;3分:壓迫腺體的時候發現脂質分泌物排出;4分:排出過量的異常脂質例如黃色、顆粒或牙膏狀物質。
1.3.2分型標準 淚液分泌試驗異常,淚河高度明顯減少屬于水液性淚液不足型干眼癥;瞼板腺分泌物異常或者伴有淚膜破裂時間異常者為脂質缺乏性淚液不足型干眼癥;兼具水液缺乏型干眼癥和脂質缺乏型干眼癥的患者為混合型。混合型在臨床中較難通過常規檢查準確分型,故本研究初步分為水液性淚液不足型和脂質缺乏性淚液不足型干眼癥。
1.3.3治療方法[4] 針對臨床分型給予相應治療,水液缺乏型患者主要以補充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為主聯合非甾體抗炎藥,針對脂質缺乏型患者以恢復瞼板腺功能為主。本文對瞼板腺功能障礙的患者給予按摩,并補充防腐劑毒性較少的、含有模擬粘蛋白的人工淚液聯合非甾體抗炎藥。具體藥物:水液缺乏型選用玻璃酸鈉滴眼液,3~4次/d,1滴/次,進一步補充水液成分;脂質缺乏型選用聚乙二醇滴眼液,3~4次/d,1滴/次,補充水液以及粘蛋白;兩種干眼癥均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3~4次/d,1滴/次,減少眼表面上皮細胞的非感染性炎癥反應。具體治療療程依據患者臨床癥狀調整。
1.4療效評定標準[5] 顯效:患者臨床眼干、異物感等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眼干、畏光等臨床癥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有加重趨勢。
1.5統計學分析 所有記錄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t檢驗進行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89例中度干眼癥患者分別給予針對性治療后,臨床治療有效87例,總有效率為97.75%,治療后淚膜破裂時間、淚液分泌試驗、淚河高度、瞼板腺功能檢查與治療前對比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對干眼癥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報道可能與結膜、淚腺的免疫性炎癥相關,可能與患者的年齡、激素水平、長時間電腦工作、長時間空調房工作等相關[6]。有研究顯示干眼癥的發病率會隨著人的年齡而增長,且高血壓、高血脂等是干眼癥發病的高危因素。
在臨床中無統一的干眼癥診斷標準,臨床診斷干眼癥,可采用淚膜破裂時間(BUT)、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試驗)、淚河高度、瞼板腺功能檢查(MGD評分)等作為干眼癥分型的主要依據和診斷標準。水液缺乏型是缺乏淚膜水液層所引起,而脂質缺乏型是淚膜脂質層成分異常,由瞼板腺功能障礙所引起。瞼板腺功能障礙是由于瞼板腺管被阻塞,引起瞼板腺分泌不暢,脂質分泌量不足,導致淚膜脂質層成分異常。在臨床中60%以上的患者有眼部刺激癥狀,并有不同程度的眼干、眼痛等癥狀。
以上針對性的給予治療,臨床效果理想。對水液性淚液不足患者給予補充淚液聯合非甾體抗炎藥物,患者臨床不適癥狀明顯改善。脂質性淚液不足患者臨床中較為常見,主要由于瞼板腺功能異常導致的干眼,臨床中進行瞼板腺功能的檢查尤為重要。且在治療中先是清除瞼板腺阻塞的分泌物,并進行適當的瞼板腺按摩,在改善瞼板腺功能的基礎上,結合藥物補充淚液的水液、粘蛋白成分聯合非甾體抗炎藥物,進而改善淚膜的穩定性,減少其異常蒸發及眼表面上皮細胞的非感染性炎癥反應,幫助患者緩解臨床干眼的癥狀。
總之,在臨床中門診中度干眼癥的診治,需要醫生依據患者的工作環境、生活習慣等及臨床典型的癥狀,結合相關檢查準確的診斷和分型,再針對性給予治療,有效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趙堪興,楊培增.眼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7.
[2]閆娟,龐麟.兒童干眼癥180例臨床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3,31(6):559.
[3]王華,陳威.94例門診干眼癥診治的臨床觀察[J].中國病案,2011,12(2):23.
[4]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干眼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3年)[J]. 中華眼科雜志,2013,1:49.
[關鍵詞] 翼狀胬肉;絲裂霉素;基礎淚液分泌試驗;干眼癥
[中圖分類號] R779.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2-199-02
翼狀胬肉是一種眼科常見病,鑒于其高發病率及其病因的復雜性而為臨床所重視。尤其是它的術后高復發率(達24%~89%)一直是臨床上比較棘手的問題[1]。本研究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與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兩種方法進行治療,對翼狀胬肉患者手術前后眼表的變化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5月~2012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翼狀胬肉患者300例(300眼),年齡31~73歲,平均50.4歲。將300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0眼),對照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實驗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治療。每個患者術前1 d、術后7 d、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均進行全面視力、眼壓、屈光、裂隙燈、直接眼底鏡以及角膜熒光素染色、淚膜破裂時間(break up time,BUT)、基礎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 I test,SIt)的檢查。所有患者均排除糖尿病、沙眼等影響淚膜功能的全身及眼部其他疾病,且排除了此次手術前3個月內頻繁應用滴眼液及口服抗高血壓、抗抑郁藥物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使用丙美卡因表麻3次,2%利多卡因局部浸麻[2]。手術切除翼狀胬肉根部及體部,剔除角膜表面胬肉組織,暴露少許鞏膜。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術后用浸0.2 mg/mL絲裂霉素棉片貼于暴露的鞏膜面及球結膜下作用3~5 min。生理鹽水沖洗鞏膜暴露部分及角膜處[3]。以上兩組均實施術后局部滴用抗生素滴眼液及皮質類固醇眼液、表皮生長因子滴眼液,手術后7 d拆線。觀察術前l d、術后7 d、術后1個月、3個月眼表情況變化[4]。每次均進行BUT、SIt檢測。并觀察患者有無感染、復發、并發癥等。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單純進行手術切除的對照組術后復發25例,治愈125例,復發率16.7%,有效率為83.3%;實驗組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治療,術后復發7例,治愈143例,復發率4.7%,有效率為95.3%,兩者復發率經x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1.33,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
實驗組發現2例有干眼癥并發癥患者,對照組有1例干眼癥并發癥患者,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未見其他并發癥。
3 討論
翼狀胬肉是一種由結膜組織變性引起的良性增生性病變,是一種眼科常見疾病,癥狀主要見于眼表,表現為眼睛干澀、視力下降等。常見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5]。本研究對不同手術方法對翼狀胬肉手術前后眼表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提示無論是單純進行手術切除還是手術結合絲裂霉素治療,對淚膜穩定性以及基礎淚液的分泌情況影響都不大。手術前BUT、SIt值接近正常值;術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BUT、SIt值都發生了輕微變化,手術后3個月基本恢復到術前1天水平。這可能是由于手術過程中,藥物的使用或機械損傷對淚膜和基礎淚液分泌造成了影響。也有可能是術后眼藥水對眼表產生的毒性以及組織炎癥水腫沒有消除所致[6]。隨著藥物的停用,患者的BUT、SIt值又恢復到術前水平。因此手術動作的規范以及適度輕柔可以對眼表損傷起到基本的防護作用,術后對患者進行人工淚液處理,可以有助于患者減輕眼部不適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淚膜正常。
傳統單純切除翼狀胬肉復發率高達20%~30%[7]。復發的主要原因是創面有血管新生和肉芽形成。本研究中,采用傳統單純手術切除患者復發25例,其原因可能是翼狀胬肉組織切除不徹底,手術刺激導致翼狀胬肉組織中纖維組織大量增生,殘留病變組織導致結膜反復充血等。而手術切除聯合絲裂霉素治療復發7例,這是由于絲裂霉素可以抑制細胞有絲分裂,控制翼狀胬肉的復發[8]。但絲裂霉素對正常組織也有抑制作用,可能會出現少量并發癥,因而在用藥濃度及作用時間上要嚴格把握。本研究雖然出現少量干眼癥并發癥患者,但由于實驗對象較少,不能確定是由于絲裂霉素所致,除此之外未見其他并發癥,如結膜杯狀細胞減少、結膜壞死等癥狀。
雖然手術聯合絲裂霉素對淚膜穩定性以及基礎淚液的分泌情況影響不大,還可能產生一些并發癥,但對于降低翼狀胬肉的復發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手術聯合絲裂霉素治愈143例,治愈率高達95.3%。另外聯合絲裂霉素治療方便單人操作,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因此胬肉切除術聯合絲裂霉素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任亞琳,王沖,黃玉敏,等.不同手術方法對初發性翼狀胬肉患者眼表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09,9(12):2438-2439.
[2] 張記梅.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絲裂霉素C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139-141.
[3] 劉祖國,王華.努力提高我國翼狀胬肉的手術水平[J].中華眼科雜志,2007,43(10):865-867.
[4] 張曉利,何湘珍,肖啟國,等.翼狀胬肉切除聯合羊膜移植術及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對結膜上皮細胞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2009,29(11):832-836.
[5] 李建軍,張鐵民,周亮.絲裂霉素C在胬狀胬肉手術中應用[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7,15(6):329-331.
[6] 朱婷婷,孫松.翼狀胬肉手術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眼科新進展,2011,31(3):293-296.
[7] 徐常山,郁建平,洪流,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聯事MMC治療翼狀胬肉療效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9):1819-1820.
[關鍵詞] 異黃酮;干眼癥;更年期
[中圖分類號] R77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1(a)-0070-02
Clinical study on the isoflavone tablets on dry eye disease in women during peirmenopausal period
XIE Xiao-qing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Lean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Lean 344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soflavone on dry eye disease in women during peirmenopausal period. Methods A total of 218 women during peirmenopausal perio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reatment group(treated with isoflavone).The clinic effect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linic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72.5%,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49.5%)(P0.05).The clinic adverse reactions in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as 2.8% and 1.8% 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Isoflavone showes more effectively clinical efficacy on treating dry eye disease with less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and which is worthy to promo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Isoflavone;Dry eye disease;Peirmenopausal period
干眼癥是指淚膜的質和量以及淚液動力學發生異常,引起淚膜或眼表面異常,患者往往伴有眼部不適,表現為干澀感、異物感、眼疲勞等臨床特征的一種角結膜干燥癥[1]。干眼癥在>40歲人群中的患病率>10%,并且其發病率有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女性患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約為1∶3.3[2]。更年期是女性從中年向老年的過渡期,主要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及其功能失調而導致了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改變,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征候群。更年期女性雌、雄激素水平均下降的這一特殊階段決定了其有更高的干眼癥發病率[3]。干眼癥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仍未明了,因此普通藥物在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多不理想[4]。異黃酮是從大豆中提取的一類多酚類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樣作用,故而又稱為植物雌激素[5]。本研究觀察了異黃酮對更年期女性干眼癥的臨床療效,以期為干眼癥的臨床治療積累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更年期女性干眼癥患者218例,年齡44~58歲,平均(51.6±4.8)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采用常規治療的對照組和采用異黃酮治療的觀察組,每組各10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和排除標準
干眼癥的診斷參照1995年美國眼科研究所干眼工作組制訂的診斷標準[3]:有眼部干澀感、異物感、眼疲勞的臨床癥狀;裂隙燈顯微鏡發現淚膜的穩定性異常;淚膜破裂時間(BUT)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人工淚液常規治療,采用0.05%羧甲基纖維素鈉眼液局部滴眼,3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異黃酮片(哈爾濱百愛科技公司生產)治療,50 mg,3次/d。兩組患者均以12周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佟錦等[3]介紹的方法,以眼部干澀感、異物感、眼疲勞等臨床癥狀消失,BUT>10 s,淚液分泌試驗>10 mm/5 min,角膜熒光素染色陰性為顯效;以眼部臨床癥狀減輕,BUT較用藥前延長,淚液分泌試驗較用藥前分泌增多,角膜熒光素染色點染范圍在1/4~3/4為有效;以所有癥狀都沒有得到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的有效率為7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9.5%(P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2.2 兩組患者血清雌激素變化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體內血清雌激素(雌二醇)的水平均未發生顯著性的變化(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雌激素變化的比較(pmol/L)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在治療期間出現眼痛1例,眼紅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觀察組在治療期間出現眼痛1例,眼紅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兩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3 討論
更年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分泌減少、促性腺激素升高及精神心理等因素的改變成為干眼癥的高危人群。臨床上使用性激素替代療法治療更年期女性干眼癥已有報道,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患者常因激素停用產生的不良反應而難以適應。異黃酮是與雌激素具有相似功能的天然化合物,來自于植物大豆,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喜食大豆的國家更年期女性干眼癥的發病率顯著低于其他無食大豆習慣的國家[6]。本研究提示,異黃酮治療更年期女性干眼癥可以獲得72.5%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說明異黃酮對于更年期女性干眼癥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
女性閉經后體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使瞼板腺向淚膜中分泌油脂的作用減弱,其淚腺的形態、生理、免疫的調節作用也大大減低,人體攝入異黃酮后,在腸道細菌作用下生成異黃酮苷元,游離形式的異黃酮苷元可以在小腸上端被吸收,或轉變為雌馬酚,其中雌馬酚具有比雌激素更高的活性,這些吸收物和代謝物都可以模擬機體雌激素的功能,發揮相應的生物學效應,這可能是異黃酮治療更年期女性干眼癥的作用機制[7]。藥物的不良反應一直是阻礙藥物臨床使用的一大屏障,但本次研究并未觀察到任何明顯的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是因為異黃酮是一種來自于食物的天然的活性化合物。本次研究也顯示異黃酮不會影響患者血清雌激素水平的變化,說明其對患者性激素的內分泌沒有顯著的影響。
綜上所述,異黃酮治療更年期女性干眼癥臨床效果顯著,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Perez-Rico C,Germain F,Castro-Rebollo M,et al.Effect of topical 0.05% cyclosporine A on corneal endothelium in patients with dry eye disease[J].Int J Ophthalmol,2013,6(4):471-474.
[2] 談暉珍.老年干眼病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378-379.
[3] 佟錦,鐘群.圍絕經期女性干眼癥應用激素替代療法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3,13(3):71-72.
[4] 李立虎.干眼癥臨床發病因素及防治的分析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4):788-791.
[5] 王建華.大豆異黃酮研究進展[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3,27(1):85-88.
[6] 竺月芬.異黃酮片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性激素的影響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7):2288-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