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碳排放的影響因素

碳排放的影響因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的影響因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碳排放的影響因素范文第1篇

【關鍵詞】碳排放權 碳排放權價格 影響因素 節能減排

全球變暖現象的存在以及它帶來的危害已經被大眾熟知,眾多科學家也認為全球變暖的根本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因此,現在全球各國環境政策的重要目的是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碳交易市場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成本的手段之一,伴隨著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開展與國際碳市場的迅速發展,碳市場和它的金融屬性已經成為能源經濟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CDM供應國,截止到2014年8月31日,中國已成功注冊了3762個CDM項目,占了發展中國家注冊項目總數的58%。截止到2016年9月,全國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現貨累計成交量達到1.2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超過了32億元人民幣。中國由于能源使用效率低,減排的空間范圍較大,他在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優勢體現在他的減排成本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較低。顯而易見,中國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面對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本文基于此背景,試圖通過分析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的影響因素,為建立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提出建議。

一、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碳交易市場最早是從歐美等發達國家建立起來的,所以國外學者對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已相當深入。Hyun Seok Kim&Won W.Koo1(2010)主要著重研究影響美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因素如何影響市場價格,并通過模型探究了在短期與長期不同時期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價格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Benz&Truck(2008)研究了歐洲ETS中排放權的價格動態機制,表明出發成本、存儲和借貸機制、交易的時間間隔、遞增的邊際減排成本等對價格造成了影響。排放權在市場上進行交易,人們日益強調其大宗商品甚至是金融資產的屬性。研究者探討了排放權與金融資產變動的差別。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張玉娟、何朝林(2013)針對碳排放權不同的市場指出了各自影響其市場的因素,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議,希望能以此提升中國在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有關定價權的位置。陳曉紅(2012)從供給、需求、市場三個維度選取變量,采用面板回歸與殘差檢驗,分兩個階段進行實證設計,得出EUA供給因素在兩個階段內分別不同程度地影響了EUA交易價格的結論。鄒亞生、魏薇(2013)利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和公共因子模型,實證分析了CERs現貨價格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宏觀經濟指標、氣候指標和CERs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都會對CERs現貨產品價格有顯著影響。劉英、張征等(2010)提出供求關系會對碳排放權價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并且碳排放權價格與能源價格有緊密的關系。

從現有研究可以看出,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歐洲市場,與我國市場發展程度結合度不高,對國內碳交易市場價格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國內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價格的影響因素,還有待深入探討。

二、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分析

(一)能源價格

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對于能源市場的價格比較敏感,包括傳統能源和清潔能源兩種。由于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部門是那些以煤炭、天然氣等燃料為主且碳排放量大的企業,因而碳排放權的價格會受到能源價格的影響,非清潔能源與清潔能源對于碳價格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其中傳統能源產品主要指煤炭等,能源價格與碳排放權價格呈負相關關系。傳統能源價格越高,企業使用清潔能源的動機就越強,溫室氣體排放就更少,導致碳排放權需求降低,碳排放權價格下降。清潔能源主要是市場上的天然氣等。據統計,在燃料的選擇上,使用天然氣比使用煤炭釋放的二氧化碳少了近兩倍,所以企業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將會比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的減排成本低很多。一般情況下,如果是較為成熟的市場,清潔能源的價格與碳排放權價格呈正相關關系,清潔能源價格上升,企業使用清潔能源的動機就越弱,溫室氣體排放就更多,碳排放權需求將上升,使得碳排放權價格上升。

(二)工業生產

碳排放權屬于一類特殊的市場交易產品,具有市場屬性,所以,它的價格將受到市場結構性因素影響。根據供求理論和碳排放權價格的波動特點可以看出,若參與工業生產的企業數量增加,工業生產將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會增多,那么企業對于碳排放權配額的需求就會相應的增加,市場需求的變化會影響市場的供給,碳排放權配額的需求大于供給從而引起碳排放權價格上升。另一方面來說,工業生產也與能源有著緊密的聯系,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對能源的需求將會增加,從某種角度來說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會增加。可以得出,參與者增多,需求就會增多,碳排放權價格就會上升;反之,參與者需求減少,供給過多,碳排放權價格就下降。

(三)氣候變化

溫度是影響碳排放權價格波動的關鍵因素之一,嚴寒的冬天與炎熱的夏天都將會使碳排放量增加。特別是當溫度出現異常的變化時,能源的需求將會急劇提高,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因而碳排放權需求量也隨之攀升。近年來,地球平均氣溫的提高以及北半球冰雪覆蓋率持續的下跌,都反映了氣候變化加劇的趨勢愈加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更多國家加入溫室氣體減排機制。因此,氣候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溫室氣體排放量或碳金融衍生產品的需求。

(四)政策因素

碳排放權市場實際上是各國履行他們對于環境保護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它也是各國在碳排放權問題上經濟博弈與政治博弈的結果。碳排放權同其他商品一樣,也會受到相關政策制定的影響,每個國家對于碳排放權制定的不同政策,對它的重視程度都會對碳排放權價格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以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例,它是基于配額的碳排放權市場,歐盟將配額分配給成員國,不同的額度決定了企業對碳排放權的需求情況,影響著價格的變化。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實施初期,由于碳排放配額初始額度過多,供大于求,配額分配過量。另外,不同的初始配額分配方式也將對碳排放權的價格產生影響,免費分配或拍賣分配使得企業獲得初始碳排放權配額的成本不同,對企業采取的排放策略會產生影響,從而間接影響了碳排放權的價格。

三、政策建議

第一,開發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主要來源于技術的進步,所以應盡可能地加大對先進節能技術的投資,鼓勵節能技術的研發及推廣,鼓勵工藝的創新,推動能源在開采、轉換及利用各環節上的創新。我國目前工業化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大,且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等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短缺。為了滿足國內石油的需求量,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石油對外的依賴性很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僅能夠降低國內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性,還能使我國在核算國家減排責任時獲得相應的益處。

第二,發展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耗結構。例如,扶持核電、風電、水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項目,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發展清潔能源也代表了全球未來發展的方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發展清潔能源要求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并用,特別是技術手段能夠在提高人均生活水平的狀況下完成降低碳排放的目標。

第三,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從目前來看,我國產業結構的節能效果總體不佳,雖然第三產業對于我國GDP的增加所占的比重正在漸漸增加,但是第二產業作為高耗能、高污染主要代表,其對GDP的增加的比重一直維持在近45%左右。從世界范圍看,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是60%-80%,我國與發達國家的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我國還需要不斷發展第三產業,減少工業生產帶來的過多的碳排放。一方面,政府可以淘汰落后產能,完善主要工業耗能設備等,在重化工業領域進行資源整合,同時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升級;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如旅游業、信息產業、新能源產業等,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第四,完備溫室氣體減排的相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由于我國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領域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一直相對滯后,我國政府需要多借鑒國外碳排放權交易發展的寶貴經驗、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和具體實踐策略,來制定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宏觀和微觀的政策制度和法律規范。

第五,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倡理性消費、綠色消費的理念,促使居民消費模式及生活方式向“低碳”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Samuel Fankhausera,Cameron Hepburnb.Designing carbon markets Part I:Carbon markets in time[J].Energy policy,2010,(31).

[2]曉紅,王陟昀.碳排放權交易價格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為例[J].系統工程,2012,(02):53-60.

碳排放的影響因素范文第2篇

關鍵詞:碳排放;因素分解;碳排放強度;產業碳足跡模型

中圖分類號:F426;X5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06-0039-05

1引言

據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統計,建筑業消耗了全球40%的能源,并排放了36%的CO2。因此降低建筑業引起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對全世界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建筑業是直接碳排放低、間接碳排放高的產業部門,如計軍平[1]研究得出2007年我國建筑業的隱含碳排放量達到了2295.1MtCO2-eq,占各部門總量的2979%。顯然,我國建筑業能耗形勢嚴峻,低碳建筑已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的關鍵領域。

尋找減排途徑的前提,不僅要從整體上把握建筑業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更要準確分析促使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一方面,許多學者采用環境投入產出分析法[2,3]、經濟投入-產出生命期評價模型[4]、嵌入能耗的投入產出模型[5]等核算某一國家或地區建筑業所引起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研究結果表明建筑業產生的碳排放主要源自關聯產業的間接排放。另一方面,許多學者采用Kaya恒等式計算了我國或某地區的碳足跡,并通過分解模型定量分析高能耗行業碳足跡影響因素的貢獻,并提出節能減排的措施和建議[6~10],但主要停留在宏觀層面,尚無相關研究探索建筑業碳排放的因素及其貢獻。

鑒于建筑業碳排放主要源自間接排放,本文運用經濟投入-產出分析法,建立建筑業完全碳足跡模型,核算建筑業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應用Kaya恒等式,構建建筑業直接碳排放和間接碳排放變動的分解模型,將促使建筑業碳排放總量變動的因素分解為能源結構效應、能源強度效應、產業規模效應、經濟產出效應;以我國1995~2009年的建筑業碳排放為實證,探討了我國建筑業未來實施減排的途徑和對策。

2模型構建及數據來源與處理

2.1研究范圍界定

(1)建筑業

建筑業指我國投入產出表所涵蓋的范圍,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建筑裝飾業、其他建筑業,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包括房屋工程建筑,鐵路、道路、隧道和橋梁工程建筑,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工礦工程建筑,架線和管道工程建筑,其他土木工程建筑;而其他建筑業主要包括工程準備,提供施工設備服務,其他未列明的建筑活動。

(2)能源種類及碳排放

本文所涉及能源指中國統計年鑒之“按行業分能源消費量”,包含的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燃氣、電力等9種能源。

2.2基于能源消耗的產業碳排放強度

從橫向的年貢獻差異看,1995~2000年期間,建筑業隱含碳排放呈現先快速增長,后減速增長的倒“V”形,其中1995~1997年期間建筑業隱含碳排放以9384%的速度呈現快速增長,此期間雖然規模產業能源強度出現了-15405%的負向效應,但是也未能抵消單位產出的產業規模比率(5394%)和產業GDP增長率(28761%)所帶來的正向效應;1997~2000年期間建筑業隱含碳排放增長速度放慢至2634%,主要原因是產業GDP增長率的正向影響縮小至12313%,且單位產出的產業規模比率首次出現了負向影響,規模產業能源強度的負向影響減小至-4866%。此期間的結果足以說明產業GDP增長率和規模產業能源強度對建筑業隱含碳排放分別呈現較為明顯的正向影響和負向影響。2000~2002年期間隱含碳排放增長率為0431%,基本實現平衡,主要原因是建筑業產業GDP的正向貢獻被規模產業能源強度負向影響和單位產出的產業規模比率的負影響抵消,說明在此期間建筑業GDP增加主要是因為通貨膨脹率等因素引起了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設備費的上漲,致使建筑業建造成本的上升所致。2002~2007年期間,建筑業隱含碳排放增長率幾乎以直線上升,在2005~2007年期間達到了最高,產生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產業GDP增長率和規模產業能源強度的持續增加,尤其是規模產業能源強度在2005~2007年期間完全改變了負向影響演變成正向影響,雖然在此期間建筑業產業GDP增長率相對于2004年有約3%的下降、單位產出的產業規模比率下降到了-6 %~-8%,但都仍未能抵消規模產業能源強度的正向影響。正說明在此期間,建筑業的減排技術并沒有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因此建筑業前向關聯產業應提升能源利用率、更多地利用低排放的電力、天然氣等能源,甚至嘗試使用清潔能源,從而降低建筑業能源結構強度。

4產業結構調整策略

為了制定建筑業產業低碳經濟發展,本文擬從以下3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1)建筑產業鏈的技術升級

建筑業的碳排放具有顯著的隱藏性,直接生產產生的碳排放較低,不僅要加強建筑業前向關聯產業的技術升級,還要加大對它們的中間產品的有效利用,減少浪費,從而降低建筑業的直接碳排放和隱含碳排放。如針對交通運輸和倉儲業而言,建設單位應避免工程材料的長距離、大規模運輸,從而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釋放[4]。

(2)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要實現建筑業低碳,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優化能源運輸及結構體系,并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調整,從而降低建筑業的能源結構碳強度、規模產業能源強度:①著眼于更大范圍的能源平衡和區域布局,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應渠道,建立科學合理的能源綜合運輸體系,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轉化水平,減少一次能源大規模長途輸送壓力;②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通過發展核電、風電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多樣化,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優質化、低碳化。

(3)建筑業自身的技術升級

通過建筑業自身的技術升級,從材料消耗及廢舊建筑物材料的回收利用兩方面減少建筑業能源結構碳強度,如優化建筑設計,降低單位面積建筑的材料消耗量、改造和更新既有建筑物、盡可能地回收和再利用施工廢棄物。

5結論與不足

本文以能源統計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的產業部門的投入產出表、分行業能源消耗、各能源的標準煤折算系數及碳排放系數,將135個部門合并成26個產業部門,構建了“基于能源消耗的產業碳排放強度模型”、“產業碳足跡模型”,并分析了各產業部門直接碳排放和隱含碳排放的分布結構特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采用Kaya恒等式將促使建筑業碳排放總量增加的因素分解為能源結構效應、能源強度效應、產業規模效應、經濟產出效應,從而從縱向層面和橫向層面分析了各因素對建筑業碳排放的貢獻。

本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首先,為了便于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將投入產出表合并成26個產業部門,相對135個部門而言較為粗獷,產業部門的合并可能會帶來系統誤差;其次,在產業碳足跡模型中,僅考慮了各產業的最終使用,未考慮國外進口產品對我國碳排放的影響,這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最后,因目前國家未正式2007年不變價投入產出表,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投入產出表及相關經濟數據都沒有消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影響。對于上述不足,將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計軍平, 劉磊, 馬曉明. 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國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結構研究[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47(7):741-749.

[2]Nssén J, Holmberg J, Wadeskog A, et al.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roduction Phase of Buildings: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Energy, 2007,32(9):1593-1602.

[3]Acquaye A A, Duffy A P.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Irish Construction Sect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0,45(3):784-791.

[4]常遠, 王要武. 基于經濟投入-產出生命期評價模型的我國建筑物化能與大氣影響分析[J]. 土木工程學報, 2011(5):136-143.

[5]張燕, 張洪, 高翔. 基于嵌入能耗的投入產出模型的我國產業耗能分析[J]. 統計與決策, 2011(14):97-102.

[6]姚宇, 韓翠翠. Kaya公式的擴展和產業低碳化發展研究——以陜西交通運輸業為例[J].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11(04):115-118.

[7]邢璐, 單葆國. 基于Kaya公式的中國CO2排放影響因素分解[J]. 能源技術經濟, 2011(10):46-50.

[8]李志強, 趙守艷. 基于Kaya模型的高能耗產業低碳發展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 經濟問題, 2011(08):59-62.

碳排放的影響因素范文第3篇

【關鍵詞】城市化;碳排放;能源強度

0.引言

過去10多年中,中國碳排放年增長17.8%,增長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且預期還會繼續增長。與此同時,地球氣候系統正經歷著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而溫室氣體特別是CO2增加已成為全球共識[1]。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GDP CO2降低17%。可見中國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為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制定科學的減排路徑,探索影響碳排放的因素至關重要。考慮到中國城市化、工業化仍未完成以及中國政府對經濟的駕馭能力,即使保守估計,中國的經濟還可以再快速增長30年。與經濟快速增長相隨的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正是導致碳排放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預計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將在2020年左右告一段落,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快速增長、人口規模龐大并處于經濟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會給碳排放帶來何種影響,是本文要考察的問題。

當前國內研究者通過各種計量模型分析碳排放的影響因素,研究各種政策和措施等,力求實現對經濟最小負面影響的前提下達到最大限度減排。宋春燕(2011)通過計算各類能源碳排放轉化系數,計算出中國1978年~2008年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并對中國人均碳排放量與人均GDP關系進行協整分析和因果檢驗,證明中國的人均碳排放同經濟增長存在正向線性相關關系,并且這種關系是平穩的[2]。王曉明通過對世界能源消耗產生的CO2增長趨勢的分析,運用非線性預測理論對能源消費和環境保護提出控制要求,特別是提出邏輯增長曲線和小波分析的結合使用,對于檢驗和修正整體擬合勝于無差平方和取得較好效果[3]。張馨等從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居民家庭能源消費的角度研究碳排放,將家庭能源消費分為直接和間接兩個部分,通過生活方式分析法測算了中國居民家庭的間接能源消費以及相應碳排放量,研究了城鄉居民家庭兩部分能源消費的結構和變化趨勢以及相應的碳排放[4]。王淑新等從能源強度視角研究中國低碳經濟的演進[5]。但是這些研究沒有從城市化角度系統審視影響中國碳排放有哪些因素。因而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從中國城市化進程入手,同時引入工業化這一重要因素,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影響碳排放的因素,從而為節能減排的路徑提供依據。

1.城市化過程中影響碳排放的模型分析

1.1影響因素

工業化主要特征就是通過使用新科學技術和生產建設方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要求資本技術勞動等生產要素達到一定集中度。在工業化進程中,生產要素不斷在城市進一步集中,這就是城市化進程[6]。可見城市化和工業化高度相關。在城市化進程中,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率提高,需要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住房,對交通運輸、醫療衛生、城市綠化等公共基礎設施都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對能源需求大大增加。其中最顯著的是城市交通發展會導致更多化石燃料使用,導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人口因素是影響碳排放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經濟發展。衡量經濟發展標志最普遍的是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本文選取人均GDP作為工業化標志,將其納入模型。

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標準就是能源強度,即能源消費量和GDP之比,本文選取能源強度作為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標。化石燃料類的能源消費是產生碳排放的最大人為排放源,是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的首要原因。化石燃料消費每年向大氣中約排放60~65億噸二氧化碳,約占空氣中碳排放總量的70%[7],因而本文選取煤炭和石油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例作為能源構成的指標。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自身迅速發展,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會迅速增加。但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并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會逐漸上升,近兩年甚至超過工業的比重 。因為考慮到第二產業比重和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具有共線性,因而本文選取第三產業比重作為產業結構的指標,考察其對碳排放的影響。

除此以外,本文考慮到國家政策的變化對碳排放量的影響,因而選取發生在樣本數據年間的重大事件作為政策變量。其一是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其二是2007年電力企業“上大壓小”政策的出臺。

1.2模型建立及數據來源

根據上述對于中國碳排放的影響因素的分析,本文將建立以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城市化進程中影響碳排放的因素。

Ci=a+bAGDPi+cPi+dTPi+eEEi+fC&Oi+gD1i+hD2i+μ

(1)

碳排放的影響因素范文第4篇

>> 我國老工業基地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地區產業多樣化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農戶貧困動態演變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郵政函件業務的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 中國工業碳排放經濟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ARCH模型的我國CPI變動影響因素分析及其動態預測 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的影響因素及其貢獻評估 碳關稅壁壘對我國工業品出口的影響及其對政策探析 基于聚類分析的我國各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電力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動態調整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我國工業CO2排放影響因素差異性研究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進程及政策演變研究 我國低碳旅游及其發展對策研究 我國碳會計研究述評及其啟示 碳交易下我國工業部門間碳減排成本研究 我國省際碳排放效率及其動態特征分析 我國工業碳排放的省域差異及其控制政策 FDI對我國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我國創業板IPO抑價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我國農村醫療衛生融資制度變遷路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4]邵帥,楊莉莉,曹建華. 工業能源消費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業動態面板數據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0(11):16-27.

[25]李小平,盧現祥. 國際貿易、污染產業轉移和中國工業CO2排放[J].經濟研究,2010(1):15-26.

[26]何小鋼,張耀輝. 中國工業碳排放影響因素與CKC重組效應――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業動態面板數據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2(1):26-35.

Research on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a′s

Industrial Carbon Unlock

WU Ge,ZHENG Zhe-bei,ZHOU Wu-qi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碳排放的影響因素范文第5篇

【關鍵詞】碳排放 LMDI 分解研究 北京市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溫室氣體巨大的存量和新增排放量的快速增長,使得溫室效應加速顯現,節能減排問題成為國際和國內媒體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2009年12月份召開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期間,眾多國家提出了自己的減排目標,中國政府在會前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走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在節能減排上備受各方矚目,理應做出表率。

從自身情況來看,北京市環境問題依然很嚴峻。2013年伊始,“霧霾”天氣接連不斷地出現,環境問題被政府提上了工作議程,如何保證在碳排放減少的同時而又不影響經濟的發展成為了北京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課題,要完成該項任務,必須找出北京市碳排放的影響因素,根據各項影響因素的構成來制定環境政策。

目前,對于影響北京市碳排放因素的相關研究較少。劉春蘭等在計算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每年變化情況的基礎上,利用LMDI模型將北京市碳排放定量分解為GDP、產業結構、能源消費強度、能源消費結構、碳排放系數等五方面因素。結論認為:導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經濟飛速發展,而能耗強度下降和產業結構優化是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核心因素。①姚永玲以北京市市轄區為研究對象,利用LMDI指標分解方法研究經濟規模、單位產值能耗、人均能耗、人口密度和能源空間支持系數等對能耗的影響,結果表明,能源消耗增加主要是因為城市經濟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節能減排主要依賴于技術進步。②李慧鳳運用LMDI分解模型研究能源效率、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三個因素對北京人均碳排放變化的影響,得出北京人均碳排放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和遏制因素分別為經濟發展和能源效率。③

本文運用LMDI模型對北京碳排放變化的驅動因素進行分析,了解各個因素對碳排放的貢獻率,為階段性碳減排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理論依據。

因素分解模型

因素分解方法是目前國際上研究二氧化碳變化機理所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將二氧化碳排放分解為相關影響因素的乘積,并根據不同的確定權重新進行分解,以確定各個影響因素的增量份額。碳排放主要的影響因素很多,如對外貿易、能源消費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科技進步等都會影響碳排放,但歸納起來都會通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能源強度、能源結構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系數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體現出來。本文在已有的因素基礎之上加上了人口這一重要影響因素,對于研究二氧化碳排放變化機理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可以表達為:

C=∑Cij=∑P =∑PRSiIiMijUij

其中C為各種能源消費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i為產業或部門;j表示化石能源消費類型,如:煤炭、天然氣等;P表示北京市常駐人口數量;Q和Qi分別表示經濟總量和i產業或部門的產值;E、Ei、Eij分別表示能源消耗總量、i產業或部門能源消耗總量、i產業或地區j種能源消耗總量;R=Q/P,表示人均經濟總量;Si=Qi/Q,表示產業結構;Ii=Ei/Eij,表示能源強度;Mij=Eij/Ej,表示能源結構;Uij=Cij/Eij,表示i產業或部門j種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

這樣,二氧化碳排放的變化可以分解為人口數量、人均經濟總量、產業結構、能源強度、能源結構、二氧化碳排放系數6個影響因素,以0、t分別表示即期和基期,根據LMDI模型方法,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為:

Ctoc=Ct-C0=Cpop+Cact+Cstr+Cint+Cmix+Cemf

公式中6個變量對不同產業或部門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可根據B.W.Ang等提出的LMDI方法進行計算。

數據說明與結果分析

本文所使用數據為2002~2011年北京統計年鑒數據。所選因素中人口數量因素采用的是北京市常住人口數量;人均經濟總量因素采用的是北京市人均實際GDP(2002年為基期);產業結構因素為三次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所選的消費能源為煤炭、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天然氣和電力9種能源。碳排放的核算采用《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所提供方法,不同類型能源使用量按不同標準折算成標準煤,再利用轉換系數將標準煤轉換為二氧化碳,基本公式為:

CO2=KQ

Q為各種能源使用量轉換為標準煤的數量;K為轉換系數,不同國家、地區在不同的技術條件下系數K是不等的。

根據LMDI分解模型,對北京市產業碳排放進行分解,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表1的數據,2002~2011年北京市碳排放量增加了5037萬噸,2008年由于奧運會的舉辦導致碳排放增長急劇減少,2011年由于焦炭使用減少了5倍多,該年碳排放出現了負增長,除了這兩年的特殊變化外,碳排放量都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在促進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中,人均經濟總量的增長導致碳排放增加6517萬噸,其貢獻率達到129.3%,可見經濟增長是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原因,高速發展的經濟也帶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人口的增加對于碳排放的增加起到很大的影響,其貢獻率達到80.9%;能源結構雖然也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從貢獻率來看還是占比太小。在抑制碳排放的因素中,能源強度(能源利用效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貢獻率達到-94.4%;由于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貢獻率也達到了-15.9%,說明北京市產業結構正處在優化的過程中。

表1 2002~2011年北京市碳排放因素分解(單位:萬噸)

結論

本文運用LMDI分解技術對北京市碳排放增量進行分解研究,結果發現:第一,人均經濟總量的增長是北京市碳排放繼續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第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強度)是抑制北京市碳排放增長的最主要因素;第三,能源結構的變化對北京市碳排放增長的影響相對較小,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由于長期依賴煤炭這種高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導致其對減少碳排放的作用甚微。

考慮到北京市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并且人口控制缺乏實際意義,因此要控制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就需要從產業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及能源結構上下手。

從北京市產業結構來看,2011年底第三產業產值占比達到76.1%,第二產業占比為23.1%,而第三產業大部分具有低消耗、低排放的特征,通過降低第二產業比率來增加第三產業占比的空間已然不大,因此,產業結構應該從內部進行調整即推進產業內升級,推動工藝創新,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為2000多萬人,汽車多達520多萬輛,從這些數據很容易看出北京市每天的能源消費是一個多么大的量,加大能源強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對于完成碳減排任務是事半功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的是提高能源技術水平,技術的提高不但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還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提升企業實力和產品質量。

能源結構由于受一國資源稟賦的限制,在短期內很難改變,但從長期來說,能源結構在碳排放影響因素中貢獻最小,其發展空間很大。調整能源結構要改變目前以煤炭等碳基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分別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社科計劃面上項目“北京市能源消耗與碳排放歷史特征及成因分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m201310017001】

【注釋】

①劉春蘭,陳操操等:“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變化機理研究”,《資源科學》,2010年第2期,第235~241頁。

②姚永玲:“北京城市發展中的能源消耗影響因素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7期,第40~4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焦作市| 天祝| 毕节市| 塘沽区| 盐边县| 霸州市| 宜兰县| 繁昌县| 黄大仙区| 金乡县| 南投县| 汉中市| 黑河市| 桓台县| 平乐县| 当雄县| 油尖旺区| 如东县| 祁门县| 新泰市| 五大连池市| 旅游| 宁武县| 江都市| 高邮市| 伊吾县| 台南县| 通江县| 新巴尔虎右旗| 雅安市| 贵溪市| 博白县| 丰顺县| 云浮市| 东方市| 新昌县| 海兴县| 琼海市| 浑源县| 于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