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重金屬污染的危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鉛 食品中鉛的來源
鉛廣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的鉛相當一部分是被植物從土壤中吸收再進入食品中。瓷、搪瓷、馬口鐵等食具容器的原料中含有鉛;食品加工用的機械設備、管道等含有鉛,有些非金屬如聚乙烯塑料管材用鉛作穩定劑時,可造成食品中鉛的污染。食品加工時,雖然不接觸鉛,但可隨時間延長逐漸滲透。另外,染料、油漆、陶瓷器等都能造成食品污染。
鉛對人體的危害
鉛對人體是有害物質,進入機體中的鉛大部分通過糞便排出體外,但也有部分殘留于體內,長期積累可造成慢性中毒,成年人血鉛可達0.20μg/mL,如果超過0.80μg/mL臨床上會出現明顯癥狀,造成血管痙攣、腰肢疼、視網膜小動脈痙攣、高血壓等癥。
食品中鉛的檢測方法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5009.12-2010《食品中鉛的測定》,第
法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限為0.005mg/Kg:第二法氫化物原子熒光光譜法,檢測限固體試樣為0.005mg/kg、液體試樣為0.001mg/kg:第三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限為0.1mg/kg:第四法二硫腙比色法,檢測限為0.25mg/kg:第五法單掃描極譜法,檢測限為0.085mg/Kg。
原子吸收光譜法與其他檢測方法相比,干擾少、準確、操作簡便、靈敏度高(火焰法可測mg/kg級,石墨爐法可測μg/kg級)、測定含量范圍廣適于微量分析等,故列為標準方法之。但是,所用設備昂貴,測一種元素更換對應的空心陰極燈,分析復雜樣品干擾較多,故使用上受一定限制。現在使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法,可同時檢測多種金屬元素含量,但設備也很昂貴。
砷 砷的來源及其毒性
砷屬半金屬元素,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砷化合物在人體內有蓄積作用,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常見的三氧化二砷毒性極大,俗稱砒霜。砷化合物以往曾用于殺蟲劑、殺菌劑、毒鼠劑等,工業方面主要用于燃料、玻璃、搪瓷、木材等的生產。海產品有機砷含量較高,淡水魚、家禽畜肉類以及糧食、蔬菜、水果等砷含量相對較低。
砷對人體的危害
生物體內存在的砷大部分是有機砷,各種形態的砷對人體毒性有很大的差異。一般認為有機砷在體內需經轉化為無機砷而起毒性作用,至于生物體內的有機砷是否會由于加工處理或代謝轉化成為毒性較大的無機砷等還需進一步的研究。砷化合物吸收到體內后,可與細胞酶蛋白的疏基(-SH)結合,抑制酶的活性,從而影響組織的新陳代謝,引起細胞死亡,也可導致神經細胞代謝障礙,造成神經系統病變。
砷對消化道有直接腐蝕作用,被吸收后,一方面麻痹運動中樞,一方面直接作用于毛細血管,使腹腔臟器的微血管麻痹、擴張和充血,以致血壓下降。吸收后的砷部分留在肝臟,引起肝細胞退行性病變和肝糖原消失。砷進入腸內可導致腹瀉,其他臟器往往引起缺血。
砷的排出比較緩慢,故常因蓄積作用而致亞急性和慢性中毒。
食品中砷的檢測方法
根據國家標準GB/T 5009.11-2003《食品中總砷及無機砷的測定》,第法氫化物原子熒光光度法,檢測限為0.01 mg/Kg,線性范圍為0~200ng/mL:第二法銀鹽法,檢測限為0.2mg/kg:第三法砷斑法,檢測限為0.25mg/kg:第四法硼氫化物還原比色法,檢測限為0.05mg/Kg。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對食品中無機砷的允許限量指標規定為0.1~0.5mg/kg,銀鹽法測定無機砷含量的分析方法干擾大,可能存在靈敏度達不到要求的問題。
鎘 鎘的來源
食品中鎘的來源主要有3個方面:含鎘工業“三廢”的排放直接污染土壤,農作物從受污染的土壤中吸收鎘并把它富集于機體;生長于鎘污染水體中的水產品可將鎘濃縮于機體;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含鎘農藥、磷肥等。此外,在食物生產過程中,使用表面鍍鎘處理的加工設備、器皿時,因酸性食物可將鎘溶出,也可造成食物的鎘污染。
人體內鎘的來源是食物、水和空氣。由于現代工業生產活動造成的工業煙塵、煤和石油產品的燃燒,使空氣成為人體一個重要鎘源。
鎘的毒性及對人體的危害
鎘被美國毒物管理委員會(ATSDR)列為第6位危及人體健康的有毒物質。腎臟是鎘最重要的蓄積部位和靶器官,般認為鎘所致的腎損傷是不可逆的。鎘對腎、肺、肝、、腦、骨骼及血液系統均可產生毒性。
人體鎘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對腎的損害,引起再吸收障礙,臨床表現為高鈣尿、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并導致負鈣平衡,引起骨質疏松癥。
鎘的檢測方法
根據國家標準GB/T 5009.15-2003《食品中鎘的測定》,第法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限為0.01μg/Kg;第二法原子吸收光譜法,檢測限為5.0μg/kg:第三法比色法,檢測限為50μg/kg;第四法原子熒光法,檢測限1.2μg/Kg。
在國內對鎘的測定也有許多研究,分別為試紙法、電化學測定方法、分光光度法、熒光光度法、原子吸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電、共振光射法和液相色譜法。
汞 汞的來源
汞及其化合物分布廣泛,人類開采利用歷史悠久,汞元素性質穩定,環境自凈效果微弱,污染廣泛而持久,已引起持久的關注和重視。汞生物富集效應明顯,有機汞能隨食物鏈濃縮100000倍以上,給人及生物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
汞的毒性及中毒癥狀
汞單質和化合物有毒,其中汞蒸氣、+2價汞鹽及有機汞劇毒。人類生產活動中排放的無機汞在環境微生物作用下能轉化為以甲基汞為主的有機汞類,毒性顯著增強,1mg甲基汞即可使人體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損害。乙基汞的人致死量僅為數毫克,是已知毒性最強的物質之一。+1價汞鹽毒性相對較低。
常見汞的中毒癥狀有頭暈、失眠、乏力、面部震顫,肝腎損害、胚胎毒性等,有機汞中毒則以知覺障礙、運動失調、聽障礙、語言障礙等神經癥狀為主,同時伴隨致畸作用。
食品中汞的檢測方法
根據國家標準GB/T 5009.17-2003《食品中總汞及有機汞的測定》,總汞的測定:第一法原子熒光光譜分析法,檢測限為0.15μg/kg,標準曲線最佳線性范圍為0~60μg/L:第二法冷原子吸收光譜法,其中壓力消解法檢測限為0.4μg/kg、其他消解法檢測限為10μg/kg:第三法二硫腙比色法,檢測限為25μg/Kg。甲基汞測定:氣相色譜法、冷原子吸收法,最低檢測限為0.02μg/mL。
[關鍵詞] 土壤 重金屬 污染 防范
[中圖分類號] X8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061-02
隨著“鎘大米”超標的報道,湖南省株洲、衡陽等地的稻米重金屬鎘超標陸續曝光,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對整個糧食行業造成了很大沖擊。廣大市民在經歷了牛奶的“三聚氰胺”,豬肉“瘦肉精”等事件之后,現在又出現了糧食“鎘米”事件。因此,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任務更加緊迫。
1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食品,也是生產其他食品的基本原料,保障糧食質量安全至關重要。而“食品安全”的核心挑戰就是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我國土壤污染的形勢已相當嚴峻,據估算,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質在農產品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根據全國污染區的不同情形,稻米中超標的有害重金屬不只是鎘,還可能包括鉛、砷、汞、銅等。除了稻米,其他農作物同樣有可能受到重金屬超標的影響。據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張維理分析,我國農藥使用量達130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據測算,每年大量使用的農藥僅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標病蟲,99.9%的農藥則進入生態系統,造成大量的土壤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及植物激素的污染。總之,我國土壤污染呈現一種十分復雜的特點,呈現新老污染并存,無機有機污染混合的局面。
2 土壤重金屬污染種類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由于人類活動,土壤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過背景值,過量沉積而引起的含量過高,統稱為土壤重金屬污染。
污染土壤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鎘、鉛、鉻和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鋅、銅、鎳等元素。
3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特點
3.1 重金屬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是環境中長期、潛在的污染物;
3.2 因土壤膠體和顆粒物的吸附作用,長期存在于土壤中,濃度多成垂直遞減分布;
3.3 與土壤中的配位體作用,生成絡合物或螯合物,導致重金屬在土壤中有更大的溶解度和遷移活性;
3.4 土壤重金屬可以通過食物鏈被生物富集,產生生物放大作用;
3.5 重金屬的形態不同,其活性與毒性不同,土壤pH、顆粒物以及有機質含量等條件深刻影響它在土壤中的遷移和轉化。
4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4.1 重金屬污染對環境的危害
重金屬在土壤-作物系統中遷移直接影響到作物的生理生化和生長發育,從而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鎘是危害植物生長的有毒元素,例如,如果土壤中鎘含量高,會破壞葉綠素,植物葉片的結構,減少根系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抑制根系生長,引起植物生理失調,減少生產。鉛在農作物中的組織中可能會導致氧化、光合作用和脂肪代謝強度減弱,減少對水的吸收,耗氧量增加,從而阻礙作物生長,甚至導致作物減產等。
4.2 重金屬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金屬可通過食物鏈最終危害人類健康。比如:鎘的生物毒性顯著,會給人體帶來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腎功能失調等一系列問題。汞食入人體后直接沉入肝臟,對大腦視力神經破壞極大。砷會使皮膚色素沉著,導致異常角質化。鉻會造成四肢麻木,精神異常。鉛是重金屬污染中毒性較大的一種,一旦進入人體很難排除,并直接傷害腦細胞,造成智力低下等。
5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
5.1 工業“三廢”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工業的應用越來越重視,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環保意識薄弱,加之我國目前科技水平低和經濟實力差,未經處理的廢水、廢氣、廢渣直接在環境中的工業發展。這些重金屬也通過自然沉淀、雨水淋入土壤等方式進入土壤,進入正常循環的生態系統。例如,一些金屬冶煉廠,硫酸廠,化工廠和采礦場附近的這些重金屬也通過自然沉淀,如雨水滲入土壤的方式,然后進入生態系統的正常循環。例如,一些金屬冶煉廠,硫酸廠,化工廠和采礦場附近重金屬通過自然作用,如風力,雨水再次由重力進入土壤層,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工業發達,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從郊區到農村逐漸緩解。
5.2 農業灌溉、化肥農藥的應用
克服了自然能力的提高,天氣已成為歷史。在追求高產、穩產、科技發展的同時,為農業提供了廣泛的農藥、肥料等磷肥,含有鎘、汞、鉛、有機汞等農藥和未經處理的污染農田灌溉農田,是埋下了詛咒,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土壤硬化和鹽堿化,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造成很大影響。
5.3 汽車尾氣的排放
汽車尾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如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鉛。這些物質隨風一起落,變成土壤形成污染。實驗證明,國道、公路在土壤重金屬污染較嚴重,而作為距離從近到遠,從公共道路,土壤的污染逐漸輕。
6 防范重金屬污染的途徑與措施
6.1 清理和減少化工污染源,如電鍍企業、油漆生產加工企業、化工原料生產企業、礦山開采企業、廢舊電子回收及拆解企業等。
6.2 做好雨污分流工作,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的作用,減少企業廢水、生活污水中重金屬對環境的危害。
6.3 減少農田化肥和農藥用量,加強畜禽糞便的處理,減少農業投入品及養殖業的污染。
6.4 做好廢舊電池(干電池、蓄電池)、廢舊電子產品、日光燈管、熒光燈、節能燈等的集中回收。據統計,一支普通的節能燈管破碎瞬間可以使周圍每立方米空氣中的汞濃度達到10~20毫克,而按規定汞在每立方米空氣中的最高允許濃度僅為0.01毫克。
6.5 提倡健康出行,以步代車,減少汽車尾氣(鉛、PM10)對環境的影響。
6.6 重金屬污染應注重于防。一旦發生污染,則很難治理。為了子孫后代的安全,我們要增強主動防范意識。
土壤重金屬污染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這些危害與人類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只有從自身做起,從控制污染的源頭采取措施,綜合性地防治土壤重金屬的污染。
參考文獻
[1]宋偉,陳百明,許悅.中國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概況[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293-298.
[關鍵詞]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X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87-01
陸良縣隸屬于云南曲靖,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素有“滇東明珠”之稱。我縣土地面積廣闊,農業糧食的播種面積901050畝,輕重工作發展迅速,經濟實力雄厚。但是由于工業的發展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我縣的環境遭到了嚴重污染,尤其是土壤的重金屬含量過高,嚴重阻礙了我縣農業經濟發展。針對這樣一個狀況,我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組織工作小組,制定了工作重點,積極尋求土壤重金屬的污染成因、污染特點、污染危害,然后探討了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預防和治理方式,科學合理的保護土壤,緩解重金屬污染,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1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
1.1 金屬汞污染
土壤中汞的來源包括土壤母質、大氣中汞的干濕沉降、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含汞廢棄物。其中農業污染主要是含汞農藥的使用、含汞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而污染土壤所致。較低含量的金屬汞一般不會造成土壤污染,但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 汞金屬轉化為具有劇烈毒性的甲基汞, 也稱汞的甲基化。金屬汞污染對農作物的危害隨著作物的種類不同而有不同。
1.2 重金屬鎘污染
在我國的重金屬土壤污染中,鎘污染是危害性最大的,鎘污染土壤特點有色金屬礦產開發、冶煉及其他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氣、廢水和廢渣都會造成鎘污染。而耕地大量使用的磷肥中也有相當高的鎘含量,因此當這些磷肥進入土壤,也加重了土壤中的鎘濃度。此外,城市污泥和垃圾的焚燒也可導致土壤中鎘含量增高,由于土壤對鎘有很強的吸著力, 因而鎘易在土壤中造成蓄積。
1.3 重金屬鉛污染
鉛是土壤污染較普遍的元素。污染源主要來自鉛化工業的發展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 汽油燃燒后的尾氣中含大量鉛, 礦山開采、 金屬冶煉、 煤的燃燒、大量含鉛化肥使用、蓄電池的丟棄等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1.4 重金屬砷污染
土壤砷污染主要來自大氣降塵、 尾礦與含砷農藥, 燃煤是大氣中砷的主要來源。砷中毒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 砷對植物危害的最初癥狀是葉片卷曲枯萎, 進一步是根系發育受阻, 最后是植物根、 莖、 葉全部枯死。
總的來說,土壤重金屬污染對植物的影響主要是對其生理生態過程、植物的產量和質置方面,如果污染過于嚴重的話,就會直接導致植物根系壞死,植物得不到應有的土壤營養,生長壽命大大縮減,甚至于直接死掉。
2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預防措施
2.1 加大環境監管和治理力度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政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加大對土壤重金屬含量的監測。首先政府部門應該組織一批專業的技術人才,采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和設備,對我縣的土壤進行動態監測,全面掌握重金屬污染的類型、污染的程度,充分了解土壤中金屬成分、含量的變化,統計監測信息,將土地進行重金屬篩選,根據土壤污染的具體情況,恰當的選擇土壤修復技術,為治理更大范圍的重金屬污染區積累經驗;其次要堅強環保部門對環境的監管力度,杜絕重金屬污染的來源,督促相關工業園區引進凈化設備,含重金屬元素的廢棄物進行凈化處理,減少排出量,同時嚴格控制城市生產生活廢水直接進入農田,從根本上防止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
2.2 擴大土壤重金屬污染宣傳
重金屬污染已經成為我縣首要的土壤污染類型,必須提高人們的防范意思。我們可以利用先進的技術,通過互聯網平臺、以手機為載體,傳統的書籍報刊等多種形式和途徑,深入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宣傳工作,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提高人們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關注,讓人們了解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嚴重危害性,自覺進行 土壤保護。
2.3 加強技術培育
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專業技術人員組織起來,成立土壤重金屬防治小組,深入我縣各地區,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調查研究,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一要積極開展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其整體業務素質,特別是基層機構人員的知識結構、技能和業務素質,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同時我們還要根據污染情況,有針對性的開設培訓內容,更好的服務于我縣的土壤治理工作中。
2.4 客土深翻,緩解污染
重金屬的土壤污染,阻礙作物的生長發育,必須在短時間內根除,才能進行的正常的農運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在污染地區徹底挖去污染土層,換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也可以進行土壤的耕翻土層,采用深耕,將上下土層翻動混合,使表層土壤污染物含量減低。
2.5 施用化學改良劑,
根據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類型,向土壤中施用石灰、堿性磷酸鹽、氧化鐵、碳酸鹽和硫化物等化學改良劑,加速有機物的分解,使重金屬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屬在土壤及土壤植物體的遷移能力,使其轉化成為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以減輕土壤中重金屬的毒害。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是環境監測的重要任務,是保障我縣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根本,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力。采取科學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環境的污染。在未來的環境監測和農業生產中,政府和人民更應該攜起手,愛護我們共有的生存土地,讓重金屬污染事件不再發生,遠離人民群眾,實現環境友好型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高錦卿,土壤重金屬污染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3年04期
關鍵詞:危害 重金屬污染 土壤修復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表層,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資源,并且在生態環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近年來,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和鄉鎮城市化,土壤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由此會破壞人類生態環境,從而影響人們的健康,因此,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技術已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危害
隨著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多種工業如采礦、冶煉、電鍍、廢電池處理、金屬加工等的排放以及農業中各種農藥,化肥的施用均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據報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約1.5萬噸,Cu 340萬噸,Mn 1500萬噸,Pb 500萬噸,Ni 100萬噸[1]。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污染面積達、積累時間長、不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明顯的生物富集作用等特點,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會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從而導致農作物的減產并污染農作物。安志裝等人[2]研究發現鎘與巰基氨基酸和蛋白質的結合會引起氨基酸蛋白質的失活,甚至使植物死亡。另外,土壤中的重金屬會被農作物吸收并在農作物體內富集,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二、土壤重金污染修復技術
1.物理化學修復技術
1.1化學固化
化學固化法指的是通過在土壤中加入土壤固化劑來改變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礦物組成、pH值和Eh值等理化性質,再經重金屬的吸附或共沉淀作用來調節其在土壤中的移動性,從而降低其共生物有效性。固化劑將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固定后,不僅可以減少重金屬通過徑流和淋洗作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而且被污染的土壤還有可能重建植被[3]。雖然化學固化法可以固化土壤中的重金屬,但固化劑只是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重金屬仍留在土壤中,因而該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1.2電動修復
電動修復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技術,其作用機理是將電極對插入被污染的土壤中,在通入微弱電流形成電場,使土壤中的重金屬在電場形成的各種電動力學效應下定向移動,在電極區附近富集,從而將重金屬處理或分離。
對于低滲透的粘土和淤泥土的修復,電動修復是常用的技術。鄭喜坤等人[4]研究了電動修復技術對沙土中Pb2+、Cu3+等重金屬離子的去除效果,結果表明,重金屬離子的去除率達99%以上。電動修復技術是一種原位修復技術,它可以有效的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并且經濟效益好,是一種可行的修復技術。
1.3土壤淋洗
土壤淋洗是一種適用于治理大面積重廢污染土壤的方法。所謂淋洗,是指利用提取劑(包括有機或無機酸、堿、鹽、表面活性劑和聚合劑等)將土壤中的固相重金屬轉化為液相,土壤在經水淋洗處理后可歸回原位利用,而對于富含重金屬的廢水也可進行回收處理,從而達到修復土壤的目的[5]。吳華龍等人[6]研究了被銅污染土壤修復的有機調控機理,研究結果表明,外加EDTA對降低紅壤對銅的吸收率與加入的EDTA量的對數量顯著負相關。土壤淋洗法雖然處理量大,處理效率高,但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尋找一種既能提取各種形態重金屬又不破壞土壤結構的提取劑將成為土壤淋洗法的研究熱點。
2.植物修復
植物修復是指在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種植某種特定的植物,利用該植物對重金屬的耐性和超富集作用將重金屬移出土壤,使土壤中的重金屬降低到可接受的濃度,達到重金屬污染修復的目的。
根據其修復過程和作用機理可將植物修復技術分為4種:①植物萃取技術,即利用超富集植物將重金屬從土壤提取出來,并將其轉移,貯存到地上部分,然后通過植物收割來對重金屬進行集中處理的過程[7]。韋朝陽等人[8]研究發現了一種大葉井口草,它對As的富集有明顯的效果,其地上部分最大含量可達694mg/Kg。②植物固化技術,即利用耐金屬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的一些生物化學作用降低重金屬的活性,使其固化,從而減少對土壤的危害。該方法主要適用于有機質含量的礦區污染土壤的修復。③根圈生物技術,即利用植物根際分泌物和根際脫落物刺激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通過細菌和真菌對重金屬的吸附固定作用,是重金屬礦化的過程。④植物揮發技術,即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積累和揮發作用減少土壤中一些揮發性污染物,及植物將污染物吸收到體內后將其轉化為氣態物質釋放到大氣中[9]。
3.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比較經典和傳統的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客土、換土及深耕翻土等方法。通過客土、換土或者將深耕翻土與污土混合,使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降低,減少重金屬對土壤植物的毒害,從而使農產品達到食品衛生標準[10]。
客土法是將干凈的土壤覆蓋在已受污染的土壤上混勻,從而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濃度;換土法是用干凈的土壤代替受污染的的土壤,對于換出的土壤應進行處理,防止二次污染的發生;深耕翻土是將表層已受到污染的土壤翻至深層,從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濃度降低。
三、結語
目前運用于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技術有很多,但每種修復技術對于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均有一定的弊端,并且對于不同類型的土壤受重金屬的污染的程度的不同,單一的使用某種技術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綜合多種修復技術的優點,互取優勢,研究出新型的具有高效,低耗的修復技術。
參考文獻
[1]周澤義.中國蔬菜重金屬污染及控制[J].資源生態環境網絡研究動態.1999,10(3):21-27.
[2]安志裝,王校常.重金屬與營養元素交互作用的植物生理效應[J].土壤與環境,2002,11(4):392-296.
[3]Vangronsveld J F. Asschc V and Clijsters H.1995.Reclamation of a bare industrial area contaminated by norrferrous metals: In situ metal immobilization and revegetation. Environ Poll ,87:51-59.
[4]鄭喜坤,魯安懷,等. 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防治方法[J].土壤與環境,2002,11(1):79-84.
[5]龍新憲,楊肖娥,倪吾鐘. 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6):757-762.
[6]吳龍華,駱永明,黃煥忠. 銅污染土壤修復的有機調控研究I.可溶性有機物和EDTA對污染紅壤的釋放作用[J].土壤,2000,(2):62-66.
[7]丁華,吳景貴. 土壤重金屬污染及修復研究現狀[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7665-7666,7756.
[8]韋朝陽,陳同斌,黃澤春,等. 大葉井口邊草—一種新發現的富集砷的植物[J].生態學報,2002,22(5):777-778.
[關鍵詞]環境監測;土壤;重金屬污染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6-0340-01
引言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來源于生活垃圾、工業廢物、礦山廢渣等生活和生產的多個環節,這些物質往往含有多種重金屬。隨著沉淀和富集,無法被凈化的重金屬慢慢滲透并富集到土壤中。土壤是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受著環境中約90%的污染物。同大氣和水體環境中的污染物相比,土壤中的污染物更不易遷移,更易集中富集。由于重金屬大多對人體有毒害作用,這種毒害作用隨著含量的增多而增大;當重金屬的濃度在一定范圍下時,其毒害作用因在短時間內無法發現而容易被忽略;當重金屬對人體的毒害作用顯著發生時,多數是屬于無法治愈且不可逆轉的。
土壤中的重金屬一般是通過食物鏈進而在人體內富集,當某種重金屬的量超過安全閾值時就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研究表明,人體內的有70%鎘來源于大米和蔬菜,而大米和蔬菜中積累的鎘大部分來源于土壤,少量來源于灌溉水和空氣。鎘會影響酶的活性,影響人正常的新陳代謝,可引發貧血、高血壓、骨痛病等疾病,其危害長達數十年。
一、土壤中重金屬的來源及我國的污染現狀
工業“三廢”排放、采礦和冶煉、家庭燃煤、生活垃圾滲出、汽車尾氣排放等是我國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工業廢水、礦坑涌水、垃圾滲濾液等液體成分復雜,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目前我國受污染的耕地約1.5億畝,固廢堆存地約300萬畝,合計超過1.8億畝。這些受污染的土地大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200萬噸、因重金屬污染而導致糧食減產高達1000多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農業部環保監測系統曾對全國24省、市320個嚴重污染區土壤調查發現,大田類農產品超標面積占污染區農田面積的20%,其中重金屬超標占污染土壤和農作物的80%。農業部調查發現:我國污灌區面積約140×104公頃,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占污染總面積的64.8%,其中輕度污染占46.7%,中度污染占9.7%,嚴重污染占8.4%,其中以汞和鎘的污染面積最大。全國目前約有1.3×104公頃耕地受到鎘的污染,涉及11個省市的25個地區;約有3.2×104公頃的耕地受到汞的污染,涉及15個省市的21個地區。國內蔬菜重金屬污染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菜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形勢更為嚴峻。珠三角地區近40%菜地重金屬污染超標,其中10%屬“嚴重”超標。重慶蔬菜重金屬污染程度為鎘>鉛>汞,經調查其近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屬汞和鎘均出現超標,超標率分別為6.7%和36.7%。廣州市蔬菜地鉛污染最為普遍,砷污染次之。保定市污灌區土壤中鉛、鎘、銅和鋅的檢出超標率分別為50.0%、87.5%、27.5%和100%,蔬菜中鎘的檢出超標率為89.3%。
二、防治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措施
1)施加改良劑
施加改良劑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有機物的分解與使重金屬固定在土壤中,如添加有機質可加速土壤中農藥的降解,減少農藥的殘留量。
施用重金屬吸收抑制劑(改良劑),即向土壤施加改良抑制物(如石灰、磷酸鹽、硅酸鈣等),使它與重金屬污染物作用生成難溶化合物,降低重金屬在土壤及土壤植物體內的遷移能力。這種方法起到臨時性的抑制作用,時間過長會引起污染物的積累,并在條件變化時重金屬又轉成可溶性,因而只在污染較輕地區尚能使用。
2)控制土壤氧化-還原狀況
控制土壤氧化-還原條件,也是減輕重金屬污染危害的重要措施。據研究,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無機成分大量向穗部轉移,淹水可明顯地抑制水稻對鎘的吸收,落干則促進水稻對鎘的吸收。
重金屬元素均能與土壤中的硫化氫反應生成硫化物沉淀。因此,加強水漿管理,可有效地減少重金屬的危害。但砷相反,隨著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降低而毒性增加。
3)改變耕作制度
通過土壤耕作改變土壤環境條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旱田改水田,DDT與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慢,積累明顯;在水田中DDT的降解速度加快,利用這一性質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或消除農業污染的有效措施。
4)客土深翻
污染土壤的排除,特別是重金屬的土壤污染,在土壤中產生積累,阻礙作物的生長發育。防治的根本辦法是徹底挖去污染土層,換上新土的排土與客土法,以根除污染物。但如果是地區性的污染,實際采用客土法是不現實的。
耕翻土層,即采用深耕,將上下土層翻動混合,使表層土壤污染物含量減低。這種方法動土量較少,但在嚴重污染的地區不宜采用。
5)采用農業生態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種子、種經濟作物或種屬,從而減少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途徑。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動植物與微生物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質,而達到凈化土壤的目的。
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機械)、物理化學原理治理污染土壤,主要有隔離法,清洗法,熱處理,電化法等,是一種最為徹底、穩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資大,適于小面積的重度污染區。
近年來,把其它工業領域,特別是污水、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引入土壤治理過程中,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開辟了新途徑,如磁分離技術、陰陽離子膜代換法、生物反應器等。雖然大多數處于試驗探索階段,但積極吸收、轉化新技術、新材料,在保證治理效果的基礎上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工程實用性,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結語
土壤中的重金屬除了會通過植物吸收進而對生物產生毒害作用外,還會經由雨水淋濾及地表徑流作用轉移進入地表水系統,通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互作用污染地下水體,進而對飲用水的安全構成威脅;土壤中的重金屬還可能會緩慢的、微量的釋放到空氣中,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開展土壤重金屬的整治工作對社會、對人類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陳懷滿.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重金屬污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27-28.
[2] 戴軍,劉騰輝.廣州菜地生態環境的污染特征[J].土壤通報,1995,26(3):102-104.
[3] 夏來坤,郭天財,康園章等.土壤里金屬污染與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5(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