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單細胞生物的結構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中生物 從生物圈到細胞 設問 思維認知
利用精巧設問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思維,是最為常見的教法應用。如何提升問題設計的技巧性,并切準學生的學習思維認知點,是教師科學施教的重要研究問題。有一位教師在《生物圈到細胞》的教學中,采用設問鏈接學生思維的教法,逐步引導學生走近問題核心,課堂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課堂實錄]
師:通過SARS病毒模式圖,我們了解了患者感染后的發病情況,病毒經過三天后開始在身體內蔓延。結合初中所學病毒知識,你認為SARS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
生: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一般是借助活體生物生活和繁殖,寄生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SARS病毒也不例外,結構簡單,具有寄生性。
師:回答很到位,看來你對病毒知識非常熟悉。根據已經掌握的病毒相關知識,你認為SARS病毒具有怎樣的結構?它又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呢?
生: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并沒有細胞性結構,而且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開始大量繁殖。
師:病毒雖然沒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利用活胞物質制造新的病毒,其繁殖速度驚人,給人體機理造成毀滅性的侵蝕。SARS病毒主要侵蝕人體哪些部位呢?
生:SARS病毒主要針對人體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展開侵蝕,破壞肺部細胞組織,導致患者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功能性衰竭而死亡。
師:SARS病毒主要侵蝕人體呼吸系統,對其他部位也會有侵蝕。如果病毒離開了活細胞,它們還能生存和繁殖嗎?
生:不能。病毒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能繼續生存。
師:(實例1,草履蟲圖片展示)草履蟲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還有哪些生物體的結構與草履蟲相似?
生: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等都屬于單細胞生物,與草履蟲非常相似。
師:(實例2,人的生殖和發育圖片展示)根據圖片展示,我們可以推演出胚胎發育過程嗎?
生:母親的卵細胞經過分裂進入子宮,遇到,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內發育成胚胎,然后逐漸生長,進一步發育成為胎兒。胚胎發育是通過細胞分裂、分化實現的。
師:通過兩個實例學習感知,我們對生物細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學反思]
在這個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始終以設問作為引導媒介,根據學習思維展開跟進式發問,引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及時啟動。學生依照學習思維啟動慣性展開學習探索,不管教師引導如何轉換,學生的學習思維始終都貼近教師設問展開。教師引導自然,學生學習順暢,師生互動處于高位運行狀態,收到較為突出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問題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已經掌握細胞的相關知識,對SARS病毒、人體胚胎形成等內容都有一定關注),其認知基礎決定師生互動處于高頻度水平之上。這樣教師問題投放之后,學生才能快速做出應對,使課堂教學順利推進。
其次,教師的問題設計應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使學生的學習思維依次啟動,使教與學在不斷調整中達成新的平衡。教師先引入SARS病毒,引導學生對單細胞生物進行認知,然后介入草履蟲形態結構,教學進入實例認知階段。最后是人體胚胎形成探索,細胞認知層次逐漸提升,學習呈現漸進式。教師引導思路明晰,學生學習途徑清楚,學習效果自然較佳。
第三,教師進行問題投放時,應給出一定的引導啟發,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有明確的思考角度。教師設計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啟動,與教材文本學習內容盡快實現認知接軌。因此,在投放問題時要給出簡要的引導和要求,讓學生明確具體要求,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順利展開學習思維。
關鍵詞:細胞;物質;結構;功能;生命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5-0177-01
經過長期的進化過程,造就了現在各生物體相互依存,協調統一,這種和諧,既體現在各生物體的組分之間,又體現在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環境的關系上。從微觀的分子水平到宏觀的群體水平,都屬于生命系統的不同范疇,有著不同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通過筆者多年教學,深深感悟到生物體基本的生命系統各組分間的和諧之美。
一、物質特殊
(一)生命系統的物質性、特殊性。世界是物質的。以細胞為基本生命系統的奇妙而五彩繽紛的生物世界,其組成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無生命元素的存在,說明它與非生物世界的統一性,但卻又有重大的區別,尤其是組成細胞的兩大有機大分子,如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者――蛋白質,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它們以碳鏈為基本支架,作為細胞的結構基礎,演繹著不同的生命之歌。
(二)生物催化劑――酶。細胞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化學反應,要在常溫、常壓下快速地完成,就必須要一種高效的催化劑―酶,生命無時無刻都不能離開酶,從小到大,繁衍生息,生老病死,新陳代謝,都和酶有關。它既有同于無機催化劑之處,又有別于它,如具專一性,易變性,反應條件溫和性,催化活性受到調節控制等生命特征。
二、結構巧妙
(一)和諧一體。任何系統都有它的邊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分組成,就細胞而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結構具一定流動性。細胞核是系統的控制中心。
(二)造型獨特。細胞質基質是呈膠質狀態,不是簡單的膠狀物質,其中含有如ATP、葡萄糖、水等各種成分,猶如孕育生命的海洋,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在細胞的大海里,承載著一艘艘功能不同的個體―細胞器,它們為了完成自己的不同使命,增加反應的場所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增加膜面積,呈現獨特之美。
三、功能完善
(一)各組分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細胞核中DNA經轉錄形成的mRNA經核孔出來后,在核糖體上指導合成,經內質網、高爾基體的加工運輸至細胞膜,以外排形式到細胞外。
(二)完善的防控體系。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病菌體的包圍之中,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并不得病,那是因為,在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了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它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實施防衛,監控和清除功能。
(三)應對多變的環境。低等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太陽蟲、細菌、等,都可感知外界環境的改變產生系列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反應,趨于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多細胞生物有多個層次的生命系統,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精密有序結構。各種生物在生命系統的生命舞臺上各有角色,相互配合,共同對內外環境的刺激產生反應。
(四)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膜對物質的進出具控制功能,細胞需要的營養物可從外界進入細胞,細胞不需要的或對細胞有害的物質不易進入細胞,即使是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進入細胞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氣體進入是自由擴散方式,細胞選擇吸收的小分子或離子是以主動運輸的方式,而大分子物質則是以胞吞方式進入細胞。
(五)能量的轉化。作為最基本的生命系統,細胞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系統,不僅時刻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且時刻從周圍環境中獲取能量,并利用這些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通過葉綠體的光合作用,轉化成穩定的化學能,儲存在糖類、脂肪等有機物中,而這些能量只有轉移至ATP中,才能被細胞利用。動植物體內有機物中的化學能主要以細胞有氧呼吸的方式逐步將能量釋放出來,部分轉移到ATP中供生命活動所利用。
(六)細胞具全能性。由于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增殖而來的,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全部遺傳信息。因此,分化的細胞仍具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在適宜的條件下,可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如利用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殖花卉。
四、曲折歷程
細胞如同生物體一樣,也要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
(一)細胞分裂。單細胞生物體通過細胞分裂增殖而繁衍。多細胞生物從受精卵這個細胞開始,由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多細胞生物體積的增加主要依賴于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種:有絲分裂(主要方式,形成體細胞)、無絲分裂(不常見)和減數分裂(特殊的有絲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細胞)。
(二)細胞分化。在胚胎發育早期,各個細胞彼此相似,與此同時,有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具有持久性、不可逆性、穩定性,是基因在不同時間、空間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即細胞分化。沒有細胞分化,就無組織、器官可言,生特體也就不可能正常發育。
(三)衰老、凋亡。再好的劇情總會落下帷幕,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的衰老和壽命有關,目前對細胞衰老機制,科學家提出了眾多假說中,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中生物;興趣教學;生物學
一、聯系生活實際
布魯納曾說過:使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勢必使之知道這門學科是值得學習的。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多樣的生物和多種與生物學知識相關聯的問題,因此,聯系生活實際對于我們生物學科來說變得較為容易。比如,在教授細胞呼吸這節內容時,我事先準備了紅葡萄酒和面包,在學生理解了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呼吸類型以后,讓學生根據剛才學到的知識來解釋這兩種均由酵母菌來發酵的產物。學生們看到老師拿來的葡萄酒和面包興致很高漲,對于我提出的問題也特別感興趣。而學生通過討論,他們利用剛學到的無氧呼吸知識來解釋葡萄酒的制作,又用有氧呼吸知識來解釋面包的制作,我在肯定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以后,又讓學生探討了在制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學生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提出釀酒時要注意密封,制作面包饅頭時要注意通氣。最后我鼓勵他們把這節課的知識與自己母親分享,并提議他們回家跟著母親親身做一次饅頭包子,學生們都十分開心地答應了。像這種貼近學生生活的生物知識在我們的教材中還有很多,通過聯系實際,學生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真實的生物世界中,這樣就促使學生運用生物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生命現象,將知識外顯化,必然會使生物課堂充滿樂趣。
二、創設真實情境
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和掛圖等,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電影、多媒體等。把這些直觀手段和豐富的信息資源運用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中,能強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處于一種快樂的學習情緒之中,為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智能潛力提供了最佳的情緒背景。比如,在人類遺傳病與伴性遺傳的復習課中,我先通過電子白板呈現一組遺傳病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強烈情感體驗,感知遺傳病的危害。接著將我們所處的學校十堰市第二中學創設為“十堰市第二醫院”,并把同學們所處的教室創設為醫院中的遺傳咨詢科室,學生們都是一個個小專家。隨后,我依次呈現兩對來咨詢的夫婦和一位來咨詢的男孩情況,讓學生開出“診單”。通過醫院這個情境的創設,學生的參與欲望特別高,紛紛展示自己開得“診單”,并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了遺傳方式的判斷及相關概率計算等重點知識,學生興趣也很高漲。
三、幽默課堂語言
課堂教學氣氛是教師和學生集體相互作用所構成的一種心理環境,能夠影響課堂上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的心態。實踐證明,積極、民主、活潑的課堂氣氛更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征,幽默便是這其中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一劑良方。比如,對于細胞減數分裂時期的特點,我總結了四個字“妻離子散”,學生笑得同時,也就記住了減數第一次分裂時,同源染色體發生分離,減數第二次分裂時姐妹染色單體發生分離的特點。再比如,為描述單細胞生物必需保證細胞結構完整才能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時,我引用流行語“傷不起”來描述單細胞的特點,引的學生哈哈大笑,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們也理解了細胞結構完整對于單細胞生物的重要性??傊?,課堂教學是一項身心高度緊張的活動,課堂中出現疲勞是正常現象,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幽默,引起歡樂和愉悅,則能讓學生消除疲勞,讓師生保持快樂的精神狀態完成學習任務。
四、開展實驗探究
病毒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它沒有自己的蛋白質翻譯和能量代謝等系統,只能寄生在細胞內,利用宿主的一系列因子來進行復制擴增,產生新的病毒粒子。病毒很小,典型的病毒大小在0.02微米~0.2微米間,無法用普通光學顯微鏡看到,而且非常簡單,一般由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組成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構成,有些病毒還含有脂質和蛋白質組成的包膜。病毒自己編碼的蛋白質的功能較為單一,一般僅包括構成病毒顆粒的結構蛋白以及負責病毒基因組復制和病毒顆粒組裝的非結構蛋白。還有一種病毒僅含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所以它被稱為朊病毒或蛋白質病毒。不過,它該不該被劃到病毒里,還有爭議。
具有生命特征的細胞體積大,成分和結構復雜,具有蛋白質合成系統,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可以自主進行物質和能量代謝,具有增殖的能力或潛力。所以,無論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生物,所有的動植物、原核生物(細菌)、原生生物和真菌都和病毒劃清了界限??茖W家一般通過上述特征區分病毒和細胞生命體,但是,他們卻不斷地遇到麻煩。
首先來找麻煩的是醫療廣告中常說的“衣原體”。它的體積比典型的細菌小很多,寄生于活細胞中,一度被認為是一種病毒。但是后來,科學家發現,衣原體雖然需要宿主細胞提供能量,但其同時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也有與細菌類似的細胞壁,同時還對多種抗生素敏感,所以將其歸入了廣義的細菌范疇。
1992年,科學家偶然間發現了一種寄生體,它在革蘭氏染色(細菌鑒別染色方法)時類似于細菌,但不能自主完成生命周期。2003年,科學家將它歸為病毒,并正式命名為Mimivirus(mimi: mimicking microbe,意為“酷似細菌”)。
發現新的病毒不是新鮮事,現在已經發現的病毒僅占地球病毒種類的一小部分。然而,Mimivirus的發現徹底刷新了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原因在于,這種病毒很大,超過了人們原本認為的病毒應有的大小。于是,科學家興奮地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病毒。
這種病毒大到什么程度呢?我們回顧一下病毒的發現來說這個問題。
100多年前,孟德爾剛剛種出他那劃時代的豌豆,一種會導致煙草這一經濟作物減產的花葉病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892年,俄國科學家伊凡諾夫斯基把患有花葉病的煙草葉子搗碎成汁,并使用一種細菌濾器來過濾,卻發現濾液仍能導致另外的植株生病。他使用的濾器孔徑為0.2微米~0.4微米,典型的細菌直徑在0.5微米~5微米之間,這種孔徑的濾器可以過濾掉幾乎所有的細菌,所以他認為這種感染性物質可能是細菌分泌的毒素。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這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可溶性分子,并可在宿主細胞內擴增?,F在我們知道,這種可溶性分子就是病毒,它的直徑通常小于0.2微米,可以自由地通過細菌濾器。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病毒也被稱為濾過性細菌,還有人通過這種方法來判斷一種微生物是不是病毒。
Mimivirus的直徑為0.4微米~0.5微米,比脊髓灰質炎病毒(直徑為0.02微米~0.03微米)大幾十倍,幾乎不能通過細菌濾器。所以,放在過去,這種微生物肯定不會被歸入病毒范疇。Mimivirus的基因組含有近120萬個堿基對,相比之下,脊髓灰質炎病毒僅含有約7500個堿基對??茖W家對其基因組序列分析后發現,這種病毒編碼1000多個基因(通常的病毒僅有幾個或十幾個基因),其中相當一部分從來沒有在其他病毒中發現過。更讓科學家驚訝的是,這種病毒竟然自己編碼了涉及基因組DNA修復和蛋白質翻譯功能的部分基因,而這些功能一直被認為僅存在于細胞生命體中。不過,由于Mimivirus不編碼核糖體相關蛋白,所以它仍然需要借助宿主細胞的翻譯系統才能完成自己蛋白質的翻譯。
2008年,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大病毒,將其命名為Mamavirus (其實起這個名字是為了和Mimivirus相呼應,連起來就是媽媽病毒)。這種病毒的大小和基因組長度與Mimivirus差不多,它的宿主也是阿米巴原蟲。這些發現,使得科學家對于這類巨型病毒的研究越來越感興趣。
2011年,科學家在智利海岸分離出了一種更大的病毒,將其命名為Megaviruschilensis,個頭比Mimivirus大6.5%,基因數量也多了10%。于是,科學家又一次興奮地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病毒。
然而,這個紀錄僅保持了兩年就被刷新了。2013年7月,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發現了兩種更大的病毒,分別是從智利Tunquen河口的表層沉積物層中采集到的Pandoravirus-salinus(咸的潘多拉病毒)和從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一個淺層淡水池塘分離到的Pandoravirus-dulcis(甜的潘多拉病毒),這兩種病毒的宿主也是阿米巴原蟲。
潘多拉病毒的發現,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它的長徑可以達到1微米,甚至超過了一些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直徑在0.5微米~1.0微米),普通光學顯微鏡都可以輕松看到它。咸的潘多拉病毒基因組長度達到247萬個堿基對(大腸桿菌基因組長度為400多萬個堿基對),編碼了2500多個基因,大約為人類基因組編碼數量的1/10。
經過初步分析,潘多拉病毒基因組中有約93%的基因功能未知,而且在目前已知的生命體中找不到相似的基因。在可知的信息中,科學家發現,潘多拉病毒也編碼了一些蛋白質翻譯系統中的組分,但仍然不能自主完成蛋白質合成。另外,依然沒有在它們身上找到負責糖代謝的酶和構成細胞骨架的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在細胞生命體能量代謝和分裂增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科學家在潘多拉病毒的基因組中發現了大量的內含子,這進一步增加了其基因組的復雜性。由于對這種病毒知之甚少,我們還很難對這種病毒的起源和進化進行研究。也正是由于有太多的未知,對這種病毒的研究就像正在打開潘多拉魔盒,里面會有更多的驚奇等待著科學家去發現。
潘多拉病毒的發現著實讓科學家興奮了一次。同樣,他們又一次向世界宣布,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病毒。誰也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有更大的病毒被發現,不過,大病毒的發現,打破了人們對于病毒的經典認識,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病毒的定義以及生命和非生命界限的劃分。
有科學家認為,巨型病毒可能來源于某些單細胞生物體,它們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一些基因,結果變成了行寄生生活的病毒。也有科學家建議將大病毒單獨劃為一域,以區別于以往的三域系統(細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目前,這些巨型的寄生微生物仍被歸入病毒范疇,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它們仍然符合經典病毒的特征,比如只含有一種核酸,不能自主進行能量代謝,無法自我分裂增殖,只在宿主細胞中顯示出生命特性。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生物;多媒體教學
引言
在高中教育的體系中,生物學科占據著重要地位。生物學科中蘊含的知識點較多,知識體系龐雜,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但是,很多學生在對生物知識的理解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阻礙,導致生物成績較差。而多媒體教學方法具有直觀性的特征,可以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象知識,從而方便學生學習。
一、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必要性
(一)深化知識理解
高中學生正處在成長時期,在認知抽象的生物知識時難免會遇到阻礙。高中生物課程的知識以研究生物的形態特征為主,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生物現象進行觀察。然而生物現象具有微觀的特征,學生因此難以把握生物的生理特點,無法對生物知識進行全面吸收。此時,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就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方法以互聯網作為依托,可以調用網絡教育素材來輔助教師對生物知識的講解[1];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將繁雜的生物知識轉換為Flash動畫等,還能對課程內容進行階段性劃分,以此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
(二)激發學習興趣
高中生面臨一定的升學壓力,需要學習的知識非常多。而生物學知識比較復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厭煩心理,進而失去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效率。因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方法具有動靜結合的特征,教師可以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添加音頻、視頻資料等,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升生物教學的趣味性。
(三)滿足學習需求
在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需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當代學生具有突出的個性,他們希望能夠在課堂上凸顯自己的價值。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拓展學生的聯想思維。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呈現異彩紛呈的畫面,讓學生暢游在瑰麗神奇的生物世界中,感受生物學科的奧秘。在圖文的啟示下,學生將更加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之中,學習需求將得到充分的滿足[2]。
二、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興趣,教師應該依靠多媒體教學方式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的融合更加緊密,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事實上,多媒體教學方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創設情境,其可以呈現生動形象的畫面,實現抽象知識的具象轉換。因此,教師要善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并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在講授《生物圈與細胞》時,可以創設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情境。在課程導入部分,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活動與細胞的關系,初步理解生命活動無法脫離細胞而存在[3]。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三個實例:第一個實例是埃博拉病毒結構。埃博拉病毒結構非常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它寄生在活細胞里,如果脫離了活細胞,病毒將不再表現生命現象。第二個實例是草履蟲。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一切生命活動都以這個細胞作為基礎。第三個實例是人類胚胎發育。受精卵是生命的開始,人的發育實際上就是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在觀看了上述三個短視頻后,學生將自覺地進入生物學習的情境中來。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生命系統結構層次圖”并提出問題,如“生命系統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生命系統的概念”等,啟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
(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新知。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深化學生對生物科學的情感,并啟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生物知識、認識生物知識和應用生物知識。而很多教師脫離了現實生活來開展生物教學,阻礙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吸收。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教師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授課過程中滲透對其核心素養的培育[4]。例如,教師在講解《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二》時,可以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生活性的場景,引導學生對其中的生物學問題進行分析。在第一組圖片中,有一對夫妻,妻子是多指癥患者,丈夫正常。夫妻生有一女兒,女兒患有白化病。在第二組圖片中,夫妻想再要一個孩子,卻擔心孩子是否還會患病。教師根據上述兩組圖片可以提出具體性的問題:“請寫出這對夫妻的遺傳因子的組成,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多少?”學生通過應用所學的知識對生活性的問題進行闡述,就可以把握問題的本質。多指癥為顯性性狀,決定該性狀的遺傳因子為A,而與白化病相關的遺傳因子為B-b。根據所學,學生可以解答上述兩個問題。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并引領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為身邊的人提供幫助。
(三)提升反省能力
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必備的學習技巧與學習方法,還要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反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的反省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減數分裂》時,可以為學生呈現具體的錄像材料。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細胞減數分裂的視頻,并就該視頻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分析細胞減數分裂的本質,并鼓勵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陳述。有一些學生描述了細胞減數分裂的不同過程,有一些學生指出了四分體時期的染色單體復制形成,還有一些學生指出在某一階段染色體數目減半的變化。在學生進行描述后,教師應該啟發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反省自己是否遺漏了一些細節。此時,教師可以第二次播放視頻。這時,學生會發現,一個精原細胞產生了四個細胞,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從而得到了完整的觀察結論。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