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的護理評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 探討在新生兒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時進行非營養性吸吮以觀察其對疼痛的反應,探討如何減少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將新生兒監護室中胎齡>35 W的新生兒10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干預組在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給予非營養性吸吮,對照組在橈動脈采血時不給予任何干預。采用美國國際圣路加醫療中心NICU評估量表進行疼痛的評估,觀察兩組在穿刺采血時的疼痛反應。結果 對照組在進行橈動脈穿刺時新生兒所表現的狀態比干預組更緊張,大部分新生兒尖叫,關節僵硬,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關鍵詞】 非營養性吸吮;橈動脈穿刺;新生兒疼痛反應
隨著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干預日益受到重視。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不能感受疼痛,無法回憶起出生后早期的經歷,早期的疼痛不會對其以后的行為和生長發育產生影響。近年來大量研究證明,不論足月兒還是早產兒,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疼痛對于新生兒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遠期不良影響[1]。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由醫源性刺激所引起的新生兒疼痛越來越引起關注,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給醫源性刺激所引起的疼痛予以相應的干預措施以達到減輕、控制乃至消除新生兒疼痛的目的,提高橈動脈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從而提高對新生兒護理的質量。
對象與方法
1.觀察對象 選擇2008年3月~9月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需要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的新生兒100例,其中早產兒32 例,足月新生兒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0例,兩組新生兒的性別、出生時的胎齡、體重及Apgar評分經統計學處理后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預措施 干預組對新生兒實施非營養性吸吮,即在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給患新生兒口中放置安慰奶嘴進行吸吮,采血全過程保持安慰嘴在新生兒口中,對照組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全過程中不給任何干預措施。采血工作全部由同一名技術熟練的護士統一操作。對照組在橈動脈穿刺采血時,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兒手部,掌面向上,使腕掌部伸仰45°,常規消毒皮膚后在新生兒第二腕橫紋中點距橈側1/3處與皮膚呈15~30°進針,至頭皮針內有回血能抽取1~2 ml的血量表明采血成功。干預組在采血時用安慰奶嘴給患兒進行非營養性吸吮,采血方法同對照組。
3.評估方法 采用美國國際圣路加醫療中心NICU新生兒疼痛的評估量表[2]對新生兒采血后的狀態、哭吵、行為進行評估。具體方法為:對新生兒的狀態、哭吵、行為按照1~5級評分,其中新生兒狀態方面的表現為放松、熟睡、安靜哭吵方面的表現為不哭,行為方面的表現為自然、四肢放松時代表無痛,評1分;狀態方面的表現為清醒、煩躁、不滿表情伴活動、額頭皺起、手足亂動,哭吵方面的表現為,行為方面的表現為不安靜、心率呼吸改變時代表有些痛,不舒適,評3分;新生兒在狀態、哭吵、行為方面的表現介于1分與3分之間時評2分;狀態方面的表現為背弓形、極度緊張、不伴活動的不滿表情、肌肉松弛、皮膚蒼白,哭吵方面的表現為尖叫、無聲的流淚,行為方面的表現為關節僵硬、運動失調時代表最痛,評5分;在狀態、哭吵、行為方面的表現介于3分與5分之間時評4分。評估由同一名經過專門培訓的護士執行。
4.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結 果
1.兩組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比較 干預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為90.0%(45/50),對照組為64.0%(32/50),兩組比較有高度顯著性差異(χ2=8.13,P
2.采血時兩組新生兒狀態、哭吵、行為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在采血時其對疼痛的反應明顯輕于對照組,兩組在狀態、哭吵、行為3方面的評分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差異(P
討 論
1.非營養性吸吮減輕疼痛刺激反應及其機理 新生兒對疼痛的運動反應主要有伴隨哭鬧和扭曲的痛苦面容,四肢屈曲、內收[3]。所以對新生兒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疼痛的刺激患兒易出現煩躁、哭鬧、手足亂動等狀態和行為的改變。由于患兒的躁動使橈動脈穿刺點定位不容易準確,導致穿刺失敗穿刺成功率下降,也增加了患兒的痛苦。非營養性吸吮(NNS)是指嬰兒口中僅放置安慰以增加吸吮的動作并無母乳或配方乳吸入。研究者報道非營養性吸吮通過刺激口腔觸覺受體提高疼痛閾值,能直接或間接調節傷害性感覺傳導的5羥色胺釋放,從而產生鎮痛效果[4]。研究還發現,當嬰兒的吸吮頻率達30次/min時,非營養性吸吮即可發揮止痛作用[5],表明非營養性吸吮可以降低新生兒的生理反應與行為反應,減輕新生兒的激惹狀態,同時使患兒處于安靜狀態。吸吮對新生兒是一種有效的感受信息方式,能分散注意力,可以顯著減少疼痛。因此在新生兒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給予安慰吸吮,能夠減輕疼痛刺激,減少哭鬧而使其安靜,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極大地減少了疼痛對新生兒的損害。
2.提高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的認知水平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相關知識的教育,提高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知識的認知。在美國患兒的疼痛的護理,是除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以外的要每天觀察的第5個生命體征。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質量,因此首先要從護理教育方面入手,加強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相關知識的培訓。通過討論、講座等方式提高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的認識,重新評價過去在新生兒疼痛護理過程中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樹立積極處理新生兒疼痛的態度,使護理人員改變傳統漠視新生兒疼痛的觀念,自覺地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盡量減少對新生兒造成的疼痛的傷害。一般認為,能引起成人疼痛的診療操作也必然會引起新生兒和早產兒的疼痛,綜合應用多種措施(環境的、行為的、藥物的)能夠預防、減輕和消除新生兒疼痛。新生兒一旦顯示疼痛的跡象,醫護人員必須對新生兒疼痛進行恰當地評價、預防和處理。
3.重視對新生兒人性化的護理 新生兒對疼痛不會表達,只能依靠細微的行為和生理改變來表現[7]。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護理要求。因此要加強對醫護人員理論和技術的培訓,提高醫護人員操作水平。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要更注重人性化的護理,盡可能減少侵入性醫療操作,要求護理人員在操作中掌握輕、穩、準的原則。給新生兒進行操作時動作輕柔,技術熟練,盡量減少有創操作的刺激。同時努力提高護士的穿刺水平,減少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及傷害。在每天的巡房中應考慮新生兒舒適與否,任何操作應先在患兒床邊觀察片刻后再給予恰當的處理。每天執行各種醫療和護理操作前應先計劃好,集中治療,以減輕對新生兒的不適。
我們認為,NNS操作簡單,適用于NICU中各種操作性疼痛的預防和治療,可以作為NICU護理中預防和緩解疼痛的常規操作執行。
參考文獻
[1]陶 莉,周 偉,陳克正.新生兒疼痛[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7(2):123-125.
[2]倪家驤,樊碧發,薜富善.臨床疼痛治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35.
[3]李 紅.新概念護理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91-194.
[4]樂 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6.
[5]石樹中.新生兒護理學[M].上海: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43.
【關鍵詞】 ;疼痛;新生兒
【中國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369-01
疼痛被認定為第五項生命體征,是一種不愉快的的感覺和情感體驗,伴有明確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5]。近幾年來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雖然沒有主訴疼痛感覺能力,卻具有疼痛反應能力。在護理工作中,如何通過護理干預來減輕新生兒的疼痛非常重要,本文將通過對新生兒不同護理干預,來研究對其的影響,現闡述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我院2011年7月-10月出生的100列正常足月新生兒,平均體重3120g ,每日能正常喂哺六次以上,按隨機分組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出生滿72小時后,喂足奶1-2小時給予足跟采取血標本。
1.2 采血的方法與 將新生兒放于治療臺上,置于室溫為26℃一28℃的沐浴間,用溫度為38℃一4l℃的水給新生兒沐浴撫觸后,觀察組取俯臥位,頭偏向一側,將其新生兒的一只小手墊放在面頰部。,采用"O"式握住腳后跟,繃緊皮膚,用75%酒精棉簽消毒足跟待干后,用一次性使用采血器,以45度角刺入足跟外側緣深度約0.2cm,用消毒干棉簽擦去第一滴血后,使血自然滲透至濾紙被面,血斑標本合格。對照組取仰臥位,方法同上。
2、評估方法
采用新生兒疼痛的評估量表[3](NIPS評分)對新生兒疼痛進行評估。通過面部表情,哭鬧,呼吸方式等對新生兒進行評估,來確定研究對象的疼痛程度。評分越低說明疼痛程度越低。
3、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對研究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所有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組間或自身配對進行t檢驗P
4、 結果
兩組新生兒疼痛評分比較見(表一)
3 討論
3.1、新生兒期正是個體發育時期,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接受任何外來傷害刺激都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發育不正常,并對該個體成熟后的疼痛行為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足跟采血是新生兒護理操作中最常見的應激操作,大約占50%左右[6]。對于新生兒,足跟采血是不能忽視的有創刺激,國外嘗試用多種方法降低足跟采血引起的疼痛。最常用的方法有:口服蔗糖、葡萄糖、非營養性吸吮、母乳喂養、處置、感覺刺激等[6]。一般認為神經末梢(傷害性感受器)受到各種傷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學的)后,經過傳導系統(脊髓)傳至大腦,而引起疼痛感覺。同時疼痛通過細的有髓鞘的Aa和無髓鞘的C傳導神經纖維來完成。其中有髓鞘的A.纖維傳導速度快,傳導針尖樣刺痛和溫度覺;無髓鞘的C纖維傳導速度慢,傳導鈍痛和灼熱痛。新生兒出生后,盡管其神經系統仍在發育中,但是就具有疼痛感受的能力,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證實,疼痛可以對新生兒造成一系列近期和遠期的不良影響[2],應引起臨床重視。
3.2、正常胎姿勢為:胎頭俯屈,頦部貼近胸壁,脊柱略前彎,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這種姿勢新生兒感覺安全、舒適。而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的俯臥位,正接近于正常胎姿勢。
目前國內對此較少有文獻報道。一直以來,人們對疼痛的評估絕大部分通過人為的主訴來評判和評估,而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卻無法符合這一要求,以致臨床上很多醫療和護理操作忽視了對新生兒疼痛的評估,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大量的研究證實: 新生兒感受疼痛的皮層和皮層下的中樞在孕晚期就已發育完善,與疼痛傳導和產生有關的神經化學系統就已發育成熟,疼痛刺激可引起新生兒和成年人的生理反應,包括激素、代謝、循環、呼吸的改變。目前有大量證據表明,早期的疼痛經歷會對日后行為產生影響。現已證實,新生兒反復遭受疼痛會引起痛覺改變,慢性疼痛綜合征和軀體不適,發育遲緩,并有可能導致兒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等[4],因此因醫護工作應當重視各種刺激引起的新生兒疼痛,有責任減少醫源性疼痛。俯臥位足跟采血能有效減輕可新生兒疼痛,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金調芬.李文洲,潘文欽.不同足底采血對新生兒疼痛反應的影響叨.中華護理雜志,2005,柏(2):114~115.
[2] 陶莉,周偉,陳克正.新生兒疼痛.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4,7(2):123-125
[3] Lawrenc J, Alcock D, McGratu P,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toa ssessn eonatalp ain.N eonatalN etwork,19 93,12:59-66.
[4] Mitchell A,Boss BJ.Adverse effects of pain on the nervous systems of newborns and young children:a review of the 1iterature.J Neurosci Nurs,2002,34(5):228-236.
[5] 袁大華.新生兒疼痛的研究進展.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3,5(4):386-388.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高危藥物;新生兒;不良反應;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06-11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cluster nursing management on newborns in the period of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Methods 58 cases of newborns required for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because of disease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enera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29 cases in each by the order of admission.Newborns in general group were provided conventional infusion care,and newborn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provided cluster nursing servic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summarized,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for parents of the patient children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31.03% in the genera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34%,so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group with (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High risk drugs;Newborn;Adverse reaction;Nursing management
部分新生閡蚣膊⌒枰輸注藥物進行治療,本次研究對象均為因疾病需要輸注高危藥物患兒,兒科常見高危藥物包括鉀、甘露醇、氨茶堿、硫酸鎂等可能導致外滲并發癥藥物、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腎上腺素;白蛋白、血漿制品;氨基酸等靜脈營養制品等[1-2]。由于新生兒血管較細、新生兒肢體存在躁動表現,患兒在輸液過程中可能出現外滲、局部組織潰瘍、皮膚血管損傷等并發癥表現,因此為新生兒輸注高危藥品時,需要臨床加強用藥護理。本研究對于新生兒輸注高危藥物治療期間加強集束化護理管理的影響,集束化護理概念意指護士需嚴格把握治療過程中細節,以改善預后為目的實施護理措施[3],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間收治的因疾病需接受高危藥物輸注新生兒58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患兒劃分為一般組29例與干預組29例,一般組患兒包括男18例、女11例,出生時間平均為(20.2±2.1)d,靜脈輸注途徑包括足背靜脈15例、頭皮靜脈14例,輸注藥物種類包括甘露醇9例、氨茶堿10例、碳酸氫鈉5例、抗生素5例。干預組包括男19例、女10例,出生時間平均為(20.5±2.3)d,靜脈輸注途徑分別為13例、16例,輸注藥物分別為10例、10例、4例、5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選取一般組患兒家長58例,年齡25~35歲,平均(30.1±2.1)歲;干預組患兒家長58例,年齡24~36歲,平均(31.2±2.3)歲。本次研究已取得患兒家長同意;本研究已取得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對抗生素過敏患兒。
1.2 護理
1.2.1 分析輸液并發癥危險因素 (1)機體因素:由于新生兒血管較細,臨床靜脈穿刺操作具有一定難度,一般輸液多選擇頭皮、四肢靜脈,靜脈表淺、血管細小、管壁薄弱、管腔較細;新生兒體溫控制系統發育不完善;患兒皮膚感知能力較差。(2)新生兒皮膚較薄、對藥物刺激耐受力較差;高危藥物因素:藥物酸堿度、濃度、輸注速度、藥液溫度、室內溫濕度、藥物自身刺激性、高滲性液體。(3)藥物質量,如藥物微粒、空氣中微生物侵襲等;護士操作因素:未嚴格掌控藥物輸注速度、護士并發癥預防意識較低、缺乏風險管理意識;護士未妥善檢查藥液質量、對患兒皮膚觀察工作不仔細、護士臨床經驗不足;護士對新生兒輸液并發癥知識認知能力較差、護士未掌握輸液并發癥處理方法[4]。
1.2.2 護理 為一般組患兒提供常規輸液護理,包括:護士應積極觀察患兒體征變化,觀察留置針功能是否完好,評估血管情況,遵醫囑為患兒配置輸液藥物,嚴格堅持三查八對原則,堅持藥液現用現配原則;輸液過程中需加強巡視次數,積極評估患兒身心表現,查看皮膚情況,做好換藥工作,輸液完成后提供管道封閉措施。護士與患兒家長保持交流,及時告知其新生兒疾病治療情況,告知藥理作用,針對家長疑問進行解答,了解其內心想法,提供心理安撫護理。為干預組患兒提供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包括:(1)首先科室成立輸液管理小組,組員包括責任護士、護師,由護士長擔任組長,針對過往科室發生過的新生兒輸液并發癥情況進行原因分析,護士長應分析過往護理工作中缺陷,進行集中整理,打印成冊,發放給所有科室護理人員;針對常見新生兒輸液并發癥進行分析,參考相關文獻,制定出預防及處理措施,制定護理計劃[5]。(2)護士長應加強對科室成員進行藥物知識宣教,強調高危藥品對血管危害,治療室墻面應張貼兒科常用高危藥品種類、用途、輸注方式、常規劑量、藥物配伍禁忌等,提高護士認知能力。護士長應指派專人負責管理高危藥品,定時進行藥物有效期核對、清點數量,使用藥品及損耗藥品均需使用專用登記本進行記錄,記錄使用時間、用途、操作者簽名等,及時清理過期、破損藥物,保證藥品完好性。護士應積極評估新生兒病情、體征指標等,選擇適宜輸液器,加強輸液期間新生兒體征觀察。(3)護士應將高危藥物警示牌掛在患兒床頭,提高護理人員警示意識,護士為患兒注射前需兩人核對藥品名稱、劑量、輸注時間及患兒一般資料等,小組每月進行一次檢查及工作總結會議。(4)首先在用藥前,護士應嚴格掌握患兒病情特點、全身機體狀態、病史、藥物過敏史、觀察血液流通表現,穿刺時,需選擇明顯靜脈,觀察患兒活動表現、評估皮膚顏色、溫度[6]。(5)做好用藥前觀察工作,對于部分需要稀釋使用的高危藥品,護士應合理配置好藥液,使用注射泵時,應仔細連接針頭及管道,確認管道通暢后進行輸液。注射結束后做好沖管護理,輸注高危藥物時,護士可在患兒床頭、輸液架上擺放警示標牌“特殊用藥, 注意觀察”,護士應掌握輸注時間,加強巡視次數,仔細觀察皮膚與血管表現,做好藥物使用記錄,仔細交接班;用藥后及時評估血管表現,對于出現輸液并發癥及時加以處理。(6)一旦出現并發癥情況,及時停止輸液,抽吸血管內藥物,快速拔針,護士應針對藥物外滲患兒及時抬高肢體,早期發現時對穿刺部位冷敷,使用25%硫酸鎂浸泡無菌紗布,貼在外滲部位,連續濕敷;做好新生兒皮膚保暖工作;藥物封閉。
1.3 觀察指標[7-9]
評估兩組患兒發生輸液并發癥表現,常見并發癥包括藥液外滲、血管損傷、皮膚發熱;評估兩組患兒家長對于臨床護理質量評價,科室自制評分表,問卷各條目評定者信度值為0.84,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能^敏感地反映患兒家長對于臨床護理措施評價,觀察內容包括新生兒體征監護、藥物輸注監督、血管評估、皮膚護理,單項指標評分為100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兒家長對于臨床護理質量評價較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輸液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一般組患兒出現輸液并發癥發生率為31.03%,干預組為10.34%,干預組發生率低于一般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兒家長對于臨床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一般組患兒家長對于臨床提供的新生兒體征監護、藥物輸注監督、血管評估、皮膚護理等護理措施評分均低于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出現輸液并發癥對新生兒不良影響
常見輸液并發癥包括血管損傷、皮膚發熱、藥物外滲等,一旦出現并發癥,對患兒機體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高危藥物滲漏可直接導致血管損傷、造成局部皮膚腫脹表現,壓迫皮下組織,影響正常血液循環,增加骨筋膜間隔壓力,嚴重者可能影響神經功能。且新生兒機體疼痛敏感度不高、皮膚感知覺較差,新生兒是發生藥液外滲的高危群體,一旦出現輸液并發癥,會影響患兒疾病預后、甚至引發護患糾紛事件,因此加強用藥管理十分必要。臨床工作時要求護士全面掌握高危藥品藥理知識、常用劑量、輸注方法,護士長應定期巡視科室工作情況,提高護士責任性,進行風險意識宣教,提高護士預見性護理能力,規范科室用藥流程,保證安全用藥[10-12]。
3.2 集束化護理措施應用優勢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不斷提高、居民對于自身健康重視程度增加,臨床用藥安全性引起患兒家長的高度重視,本次研究對象均為接受高危藥品輸注新生兒,此類患兒特點即為缺乏自主認知能力、無法傾訴機體感知覺,此種現狀要求護士加強用藥管理。高危藥品在臨床使用過程中,應嚴格把握劑量,加強輸注過程監督,通過提供集束化護理干預措施,將減少輸液并發癥作為護理目標,制定相應預防計劃,針對性提供護理干預措施,加強藥物安全管理工作。本次研究中科室成立集束化護理管理小組,所有組員共同針對過往科室出現的新生兒輸液并發癥事件進行原因分析,尋找護理過程中風險環節,進行細節控制與護理干預,要求所有成員共同參與至護理管理過程中,汲取過往護理工作失敗經驗,增強預見性護理意識,可有效減少輸液并發癥發生率,保證新生兒用藥安全,提高護理質量[13-15]。
3.3 通過加強集束化護理服務可提高科室護理質量
護士為新生兒輸注高危藥品過程中,提供集束化護理服務,注重在同一時間、地點進行操作,將護理工作有序組合,護士應針對患兒疾病與輸注藥物特點,制定護理目標包括為降低輸液并發癥、提高輸液安全管理、提高護理質量。因新生兒不具有主訴能力,護士在輸注藥物過程中,應加強巡視,積極觀察患兒穿刺皮膚表現,及時調整輸注速度,重視對家屬健康教育,解釋護理操作目的,取得其配合;嚴密監測患兒體征變化,早期發現輸液并發癥征象,做好預防護理,可有效降低輸液并發癥出現,為患兒家屬提供心理護理,大部分患兒家屬均表示對臨床護理質量評價較高。
綜上所述,為新生兒輸注高危藥品過程中,加強集束化護理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液并發癥發生率,大部分患兒家長對于臨床護理質量評價較高。
[參考文獻]
[1] 李桂花,程曉瑜,董志環,等.集束化護理在新生兒輸注高危藥物管理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6,37(11):1739-1741.
[2] 陳玲,劉宏,丁潔,等.1例新生兒液體外滲性損傷應用貝復新聯合局部氧療處理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6,14(19):2047-2048.
[3] 王俊卿.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防止新生兒輸液外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15):1914-1915.
[4] 王春華,王靜,張磊,等.標準操作規程對新生兒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干預效果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3):285-287,294.
[5] 王玲.嚴格控制輸液對干預早產兒發生硬腫、水腫的臨床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9):2601-2604.
[6] 李燕鳳,陳月鳳,陶英,等.酚妥拉明與喜遼妥交替使用治療新生兒輸液外滲的療效觀察[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6,37(12):1450-1451.
[7] 李少棉,潘美珠,劉志芳. 集束化護理在高危藥物靜脈使用中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1):195-196.
[8] 黃儒,晏勝蘭,高小陽.綜合護理管理在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4):177-181.
[9] 蒙好好,楊華露,李啟嬋,等.品管圈活動在新生兒外周靜脈輸液外滲發生率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1):119-120.
[10] 閆春梅,杜麗英.新生兒靜脈輸液滲漏的護理[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10):101-102.
[11] 姚康康.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導致靜脈炎的護理干預[J].臨床研究,2016,24(10):124-125.
[12] 袁瑞琴.新生兒外周靜脈短導管感染相關原因的研究現狀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6,14(26):2724-2726.
[13] 潘先莉,王玉婉,莫翠霞,等.早產兒腋靜脈留置針不良反應分析及護理[J].西南國防醫藥,2015,25(10):1134-1135.
[14] 楊麗娟,徐兵,邢彩英,等.集束化護理在早產兒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10):1442-144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88-01
新生兒窒息主要是指胎兒由于缺氧而出現宮內窘迫從而引起新生兒在出生后出現呼吸衰竭等臨床癥狀,這也屬于新生兒圍生期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出現窒息后,由于缺氧會對小兒的神經系統和相關器官造成一些不利影響,若搶救不及時就會引起不可逆的缺血缺氧性腦病,從而留下很多后遺癥,如使小兒智力低下、腦癱等。做好新生兒復蘇與護理,能有效降低窒息兒并發癥,并減少圍產兒病死率。現將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新生兒窒息復蘇護理過程中,助產士形成的有關經驗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住院分娩的43例窒息新生兒,陰道分娩17例、剖宮產26例、足月產15例、早產兒28例;輕度窒息23例,重度窒息20例;經努力搶救,并精心護理,有29例患者治愈,13例轉入新生兒科,僅1例死亡。此死亡病例屬于妊高癥合并胎盤早剝。
2 復蘇方法
迅速而有效的實施A、B、C、D、E方案,即:A-清除呼吸道分泌物;B-建立呼吸;C-恢復循環;D-藥物;E-監護評估復蘇效果。
3 復蘇的護理
3.1 保暖 將新生兒頭輕度仰伸置于已預熱的遠紅外搶救臺上保暖,迅速擦干全身,以無菌布單盡量遮蓋暴露體表,減少體表散熱。
3.2 立即清理呼吸道 新生兒實行仰臥頭低位,并迅速清除其口、鼻、咽、氣道內的羊水。若遇到呼吸道內吸入過多羊水,并且部位較深,應利用喉鏡直視,再用導管吸出。
3.3 建立呼吸 在清除呼吸道羊水后仍無呼吸,可采用拍打足底2次和摩擦背部恢復呼吸(此過程應迅速、準確,要求20s內完成)患兒恢復正常呼吸,心率超過100次/min,對于膚色紅潤或只有手足存在青紫的患兒應予以觀察,對于依然沒有自主呼吸,心率小于100次/min的,應馬上使用面罩復蘇器加壓給氧或氣管插管。
3.4 維持正常循環 比如給氧后,患兒心率低于80次/min的,應采用體外心臟按壓方法。具體措施:新生兒仰臥,然后使用食指和中指有節奏地按壓其胸骨中下段,頻率為100-120次/min,按壓深度為胸廓壓下的1-2cm。
3.5 藥物的應用 ①構建有效的靜脈通路;②確保藥物的應用:針對患者心率低于100次/min的,應立即使用腎上腺素0.1-0.3ml/kg靜脈或氣管內注入;通常利用5%碳酸氫鈉3-5ml/kg或等量5%葡萄糖液后靜脈注射來糾正酸中毒;拮抗納洛酮0.4mg加5%葡萄糖液2ml靜脈注射。
3.6 評價與監護 在復蘇過程中可隨時評價新生兒,主要包括其心率、自主呼吸、肌張力、皮膚顏色等內容,為后續搶救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據。
4 體會
新生兒窒息復蘇需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對患兒的評估和復蘇操作。復蘇時,氣管插管是重度窒息新生兒重要的搶救手段。重度窒息新生兒娩出后,置保暖臺擺好后第一件事就是爭分奪秒緊急氣管插管[2]。
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核心就是因立即糾正缺氧,做到早預防,早判斷,早復蘇。組內復蘇工作人員一定要配合默契。結合新生兒窒息發生的實際程度,均采取A、B、C、D、E復蘇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關鍵,評估貫穿整個復蘇過程。窒息復蘇的三個重要指標就是呼吸、心率、皮膚顏色,同時應按照評估決策措施再評估再決策再措施程序,這樣循環往復,一直到完成復蘇。針對重度窒息患者必須及時轉到新生兒監護室治療。
此外為了提升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成功率,一定要做好相關措施,包括產前檢查、治療合并癥、并發癥,同時,做好產前指導,妊娠晚期應預防早產及胎膜出現早破,并進一步加強對胎心胎動的監測。對于存在早產先兆的產婦應提前利用地塞米松3天,進而促使胎兒肺成熟。產程中應密切觀察產程的實際進展情況,若出現異常立即做好剖宮產及陰道助產準備。估計胎兒娩出后可能出現新生兒窒息情況的,應做好相關復蘇準備。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兒科;寒冷損傷綜合征;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441-02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簡稱新生兒冷傷或新生兒硬腫癥,主要由受寒及其他多種因素(如感染?窒息?早產)引起,其臨床特征是低體溫和各器官功能受損,嚴重者出現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和水腫?該疾病的危重癥包括肺出血(并發嚴重感染后及易發生)?循環衰竭?呼吸衰竭?下面將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護理分析匯報如下?
1病因
1.1早產兒和保溫不足
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生理特點是發生低體溫和皮膚硬腫的重要原因?
1.2寒冷損傷
新生兒嚴重感染?早產?顱內出血和紅細胞增多癥?
1.3某些疾病
嚴重感染?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使能源物質消耗增加?熱卡攝入不足,加之缺氧又使能源物質的氧化產能發生障礙,故產熱能力不足?即使在正常散熱的條件下,也可出現低體溫和皮膚硬腫,嚴重的顱腦疾病也可抑制尚未成熟的體溫調節中樞使散熱大于產熱,出現低體溫甚至皮膚硬腫?
2臨床表現
主要發生在寒冷季節或重癥感染時,多于出生1周內發病,低體溫和皮膚硬腫是本病的主要表現:
2.1一般表現
反應低下,吮乳差或拒乳,哭聲低弱或不哭,活動減少,心率減慢,也可出現呼吸暫停等?
2.2低體溫
新生兒低體溫
2.3皮膚硬腫
即皮膚緊貼皮下組織不能移動,按之似橡皮樣感,呈暗紅色或青紫色,伴水腫者有指壓凹陷?硬腫常呈對稱分布,其發生順序依次為: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硬腫面積按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及雙下肢26%計算,嚴重硬腫可妨礙關節活動,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難?
2.4多器官功能損害
重癥可出現休克?IDC?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肺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3診斷
保溫不足可誘發本病,體溫降低和皮膚硬腫即可診斷?依據體溫及皮膚硬腫范圍可分為:輕度體溫30℃~35℃,皮膚硬腫范圍
4治療概述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對癥治療包括逐步復溫?補液支持療法?嚴密觀察預防DIC?顱內出血等臨床并發癥的發生?
5護理評估?診斷和措施
5.1家庭基本資料
個人病史 評估有無早產?感染史?缺氧窒息史?寒冷等可能導致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嚴重疾病及誘發因素?
5.2健康管理
5.2.1有受傷的風險
皮膚硬腫?皮膚發涼?呈暗紅色或青紫色?部分患兒可伴水腫等是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典型的臨床表現?硬腫常呈對稱分布,其發生順序依次為:下肢大腿外側整個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硬腫面積可按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l4%?臀部8%及雙下肢26%計算?嚴重硬腫可妨礙關節活動,長時間壓迫可致壓瘡;胸部受累可致呼吸困難[1]?
①相關因素
寒冷?硬腫?局部皮膚受壓?
②護理診斷
有受傷的風險?皮膚完整性受損?
③護理措施
24小時內體溫維持穩定:36.5~37.5℃,未發生壓瘡及局部皮膚破損?設置合適的環境溫度,根據患兒體溫,調節暖床/暖箱溫度;對于新生兒硬腫癥患兒,復溫原則是逐步復溫,循序漸進,需每小時監測體溫,24小時內恢復正常?評估皮膚情況,每班1次;q2h更換并保持皮膚干燥;保持床單位?衣褲平整?清潔?干燥?
5.2.2有出血的風險
寒冷損傷綜合征新生兒長時間低體溫可導致各臟器功能衰竭,后期可致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致肺出血?DIC?
①相關因素
寒冷?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
②護理問題
潛在并發癥:出血?
③護理措施
預防肺出血?DIC的發生?保持床單位平整?清潔?干燥?檢測DIC各項指標,必要時遵醫囑輸注血液制品?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評估有無肺出血?DIC的臨床表現;肺出血可表現為呼吸困難,應及時與醫生溝通,同時備齊急救用品;DIC可表現為全身散在淤點?淤斑?流血不止,早期可表現為凝血功能亢進,護理人員對上述臨床癥狀應提高警覺,防止肺出血?DIC等并發癥的發生?
5.3營養代謝
低于機體需要量 低體溫是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典型癥狀,臨床表現為患兒的體核體溫
5.3.1相關因素:
新生兒保暖不當,體溫中樞發育不完善?
5.3.2護理診斷
體溫過低?營養失調的危險?
5.3.3護理措施
24小時內體溫維持穩定:36.5~37.5℃,一周內體重丟失≤l0%?
①監測T?P?R,觀察患兒神志?反應?有無呼吸暫停等?
②設置合適的環境溫度:對于新生兒硬腫癥患兒,復溫原則是逐步復溫,循序漸進,需每小時監測體溫,24小時內恢復正常[2]?
③及時給予腸外及腸內營養支持?對于存在消化道出血風險的患兒,應立即開放靜脈,給予靜脈營養;對于病情穩定的患兒,應耐心喂養,保證充足的飲食攝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