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育率低的危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從現在往后看,中國一定是一個生育率偏低的社會,人口老化的社會,城市化的社會,人口流動的社會。這是前所未有的。這樣的社會到底是什么樣子,我們缺乏認識,缺乏準備。
生育問題也是一個新的問題,原來我們覺得人口增長太快,就搞計劃生育,號召大家避孕節育,放慢人口增長。整個人口工作的思路就是這樣。
但是隨著生育率下降,問題顛倒過來了,人們的生育意愿越來越低。這跟計劃生育毫無關系,它是整個社會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發生這個情況。
現在的低生育率,一個原因是結婚、生育年齡越來越晚,而生育年齡大,不孕的可能性也會上升。還有就是人生目標多了,過去女孩子的理想無非是結婚、生子、養孩子、當婆婆(或外婆),現在要讀書、工作,想生也沒有時間。人們的生育意愿在降低,而實際的生育情況比意愿還要低。
我們在江蘇作過調查,在當地農村,也是一胎政策,但是假如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二胎。現在好多農村的獨生子女已經長大結婚,越來越多的夫婦可以生二胎,他們想生嗎?會生嗎?
我們調查了1.8萬多人,其中4000多人符合二胎生育標準,但是生了兩個孩子的不到一成。這個比例太小了,讓人難以理解。他們也覺得生兩個孩子好,但是很多婦女回答:“我想是想的,生是不生的。”21%的人說自己還會生二胎,但是3年之后我們再去調研,真正生二胎的只有6%。
當地人會說養不起。他們的生活水平比20年前總歸是提高了,為什么以前養得起,現在反倒養不起了?后來我們發現,這不是一個錢的問題,是人們對孩子的期望已經變了。過去孩子生下來,日后就是當農民,現在孩子要上學,“我要我的孩子上大學、研究生,出國……”農民口氣都大得很,他們知道不這樣的話孩子不足以在社會上立足。
西部地區很多少數民族可以多生孩子,但是他們覺得像漢族干部一樣只生一個,是一種時尚的、先進的想法。
湖北宜昌的兩個土家族自治縣,是老少邊窮地區,沒有高速路,2004年前后經批準可以生二胎,城鄉干部都可以,但是多年來生育率一直在下降,人口出生率很低。
當地老百姓的思想變化太大了。我們去之前都覺得那是很偏僻的地方,其實那只是地理意義上的,人們的思想一點也不偏僻。當地人看的電視、上的網站,跟我們沒什么區別,信息并不閉塞。特別是年輕人都出來打工了,見多識廣,人口流動帶來觀念的極大改變。人們的生育意愿,特別是年輕人的生育意愿變化,我們還遠遠沒有意識到。
過去小農經濟社會需要人手,需要勞動力,而且死亡率高,哪個家庭孩子多,哪個家庭富裕得快。20世紀80年代家庭承包制的時候,首先變成萬元戶的都是孩子多的家庭。現在,家庭不需要靠人多來創收了。
為什么人們不想生二胎了?甚至有些人一個都不想生了?因為他們覺得人生不是為了生孩子,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隨著改革開放,什么事情都在多元化,怎么能在生育問題上一刀切呢?這是不可能的。一些人還是覺得,假如說生育沒有政策限制,人們肯定都使勁生。但實際上人們對生育的想法“弱化而多元”。現在很少有人說一定要生很多孩子。看看歐洲社會,也有生很多孩子的家庭,但是整個社會生育水平還是低的。
新生育觀是否太功利了
人們在生活、工作、經濟上的壓力,說到底還是有了其他的追求。工作上別人做得好,自己也不能差。人們想法的多元是整個社會經濟變化造成的。長期以來,一代一代養兒防老。現在孩子不僅生得少了,而且跑掉了,農村的人口到城里來了。農村的老齡化比城市要嚴重得多。農民沒有工資,沒有收入,老年人生病就會很艱難。城市化大規模發生,“養兒防老”的觀念自然瓦解了。
現在這代人的新提法是“不當孩奴”,自己掙錢,將來養自己,還可以買保險,不一定非要靠孩子。與其等著孩子養,不如沒有孩子,個人發展得更快一些。
一些人還擔心二胎政策放開,覺得將來孩子多起來,教育、醫療的資源不是更緊張了嗎?這是年輕人的想法,覺得最好自己的競爭者越少越好。但是卻又不知道,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將來有一個比較美好的未來。
一個低生育的社會,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我們正在慢慢體會。現在已面臨民工荒,將來也還會荒――20年前生的孩子少,20年后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呼喚年輕人站出來承擔生養責任,意識到現在的政策調整是他們的福祉所在,為他們創造納稅人,為他們創造勞動力。
現在人生觀不一樣了,學歷比孩子重要,職稱比孩子重要,拿個世界冠軍比什么都重要。社會發展,人們的人生目標在增多,生育已經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至于對不對,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直接的影響就是人生不再是一條路,而是有了很多路。
我們認識了這個現狀之后,起碼不要一對夫婦一個孩子了。我們之前看到強制人流的新聞,但是有這個必要嗎?他們覺得這個孩子不能生下來,要不然是危害國家的人口安全,但是到底這樣的行為對國家的人口是正作用還是副作用?
生養孩子是投資,也許沒錯,但是,有的投資是功利性的,比如養兒防老,還有一種是精神性的,不是為了從孩子那里得到什么物質回報,而是滿足于陪伴孩子成長的歡樂。
現在很多人的想法太過功利性,對我有好處才做。比如生孩子,很多人覺得是一種付出,但付出其實是一種享受。現在好多人覺得生孩子懷孕不能上班了,人家沒有孩子過節就去旅游了,我們有了孩子就什么也干不成了,錢也緊張起來了。請月嫂一個月好幾千,到新西蘭買奶粉好幾千。這就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
謠言重現:
“雞肉含激素,雞翅、雞爪等部位激素、抗生素含量最高!現代的飼養雞激素、抗生素含量都非常高,小孩一定要少吃。此外,雞翅、雞脖子等部位是注射激素或抗生素的位置,再加上女性荷爾蒙的影響,愛吃雞翅、雞爪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子宮癌!”
解“毒”:
雞是否需要激素催?實際上,肉雞四十多天出欄在世界上屬于正常水平,肉雞需要半年才能出欄早已成為歷史,肉雞的出欄時間大部分在42天到48天之間。而其中的原因并非激素所致,而是育種。農業部家禽研究所監督檢測中心(揚州)高玉時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完全是育種的結果,從幾萬只雞中選擇一只留種,長期積累,才有了現在的生長速度。”他表示,生長速度較快的白羽肉雞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在口味上肯定是與傳統的家養土雞口味有所不同,但這僅僅是口味的選擇問題,并不涉及食品安全問題。
有如此高效的生長性能,激素已經變得沒有必要了。此外,激素甚至會對雞的心血管、肝臟等機能產生副作用,很容易造成死亡。
而就抗生素的問題,農業部明確家禽飼養上對獸藥的使用有嚴格的規范,少數的不良從業者沒有按照農業部的要求使用,會有少量抗生素殘留的情況,但是從每年在農貿市場的抽樣結果來看,比例是非常小的。美國普度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云無心對此表示,世界各國對于養殖中允許使用的抗生素、用量、用法,都會各有規范。符合規范的使用,對健康的影響小到可以忽略。人們關注的是否“濫用”,只能由監管來解決。此外,抗生素也并不便宜,“過度濫用”也不見得能為雞農賺更多的錢。
謠言:“浸出油含神經毒素,對健康危害極大!”
謠言重現:
某品牌食用油是化學浸出法制取!這種工藝的優點是出油率高,企業能降低成本,缺點是產生兩種物質:鉛汞殘留和反式脂肪酸!這兩種物質是強烈致癌物質。浸出溶劑正己烷是神經毒素,接觸極其微量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吃油最好吃土法榨的,綠色安全。
解“毒”:
食用油的制取工藝主要有兩種:壓榨和浸出。壓榨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壓榨后的油餅的殘油率大約在7至9%。而浸出法則是利用油脂和有機溶劑相互溶解的性質,將油料破碎壓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正己烷等有機溶劑將油脂萃取溶解出來,這樣可以將油料殘渣中的殘油降低至1%率以內。和壓榨法相比,浸出法的出油率大大提高,生產條件好,生產成本也大幅降低,可以為人們提供低價的食用油。至于浸出油的安全性,實際情況是,正己烷分為工業級和食品級,浸出油廠用的正己烷都必須是食品級的。食品級的正己烷經過重金屬脫除處理,鉛、砷等有害金屬殘留都低于10ppb(億分之一),這么低的殘留不會對生產的油有危害。另外,油在高溫下確實會生成部分反式脂肪酸,不過溫度要超過220℃這種反應才會發生,而脫除溶劑的最高溫度只有110℃,遠達不到反式脂肪酸生成的溫度。
此外,我國國標對在食用油中正己烷之類的溶劑殘留的標準是不得檢出,實際上,精煉一級油是無法通過檢測手段來檢驗最初的制取工藝的。無論是壓榨工藝還是浸出工藝生產出來的油,只要符合我國食用油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
快速辟謠
謠言:“生吃健康,多多生吃”
的確,加熱可能造成蔬果中維生素的流失,但生吃真的更健康,值得“多多生吃”嗎?實際上,生吃需要注意比如農殘、寄生蟲等的問題更多。如有稱“肉類烹飪后容易導致蛋白質變性影響吸收”的言論,只有在過度烹飪時才會發生,作為“現代人”還是符合自己“年代”的烹飪方式,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
謠言:“吃粗糧,不育!”
這條謠言也許不用思量就可以破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謂“全民粗糧年代”,但那時候我國的生育率卻比現在高得多,多數家庭都生好幾個孩子。其實這個說法來源于一個實驗,實驗表明吃大量全谷類食品之后,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略有下降,排卵數量略有減少,但該研究中受訪者的人數還很少,而且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種變化會直接影響生育能力。
謠言:“先涮菜后涮肉,健康火鍋這樣吃”
吃火鍋先涮什么、后涮什么對于肉和菜的吸收上的差別小到可以忽略。謠言中稱這樣做更健康是因為“先吃‘放油’的食物,等到差不多飽了,才吃蔬菜等‘吸油’的食物,結果把大量油分都吃進了肚子里。”實際上,每個吃過火鍋的人都知道,在麻辣鍋里更“吸油”的是菜還是肉?如果說先涮菜再涮肉是在建議大家在吃的比例多吃蔬菜,而減少肉類的攝入,這可能比較靠譜。
[論文關鍵詞]出處人口性別;傳統文化;農村家庭;勞動力
廣西地處我國的南部,是漢、壯、瑤、苗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地區。2000年“五普”時,廣西農村人口占71.87%;就業人口產業構成中,第一產業占到77.7%。因而,農村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廣西社會的發展,主要就是要解決好農村的問題,不僅是農村經濟問題,還有農村的人口問題,其中包括人口的數量和質量。
自從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廣西育齡婦女的生育率明顯下降,人口數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伴隨而來的問題是,出生人口性別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男女出生性別比開始偏高(按照統計學理論,正常范圍應為103—107),并且一直居高不下:1982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0.69、2000年為125.57(排在全國第6位);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再次顯示,廣西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1.24。廣西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尤為嚴重,2000年“五普”時,農村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26.50,因而,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是廣西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主要根源。人口性別結構失調將給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農村男孩偏好有著與傳統農業經濟相聯系的內在社會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與社會、經濟、文化、倫理以及政策諸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
一、文化教育落后的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傳統性別偏好
文化因素是影響人口性別偏好的一個重要潛在因素,一些人對生育男孩有著強烈意愿的原因在于他們深受包含“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在內的傳統性別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在婚育上的表現就是男孩偏好。在現代社會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口,本身已經接受了科學及現代文明的洗禮,基本上消除了傳統文化中那些陳舊的性別觀念和封建思想。但是,現代社會中也還存在著文化素質偏低的人口,由于接受現代教育較少,傳統文化和封建思想依然在影響著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傳宗接代”等文化特質仍然沉積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慣性思維,決定著他們在婚育中偏好男孩的性別價值取向。
由于廣西教育發展不平衡,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2000年“五普”時,廣西農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專科及以上的人口僅占0.46%,小學及以下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占94%,農村人口中文盲率高達6.04%。這些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村人口或者沒有進過學校,或者過早地離開學校,在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時間是跟隨他們的父輩一起生活在文化貧瘠的鄉村,而知識貧乏的父輩對他們的后代沒有能力進行文化教育,也不可能播撒現代文明的意識,只能灌輸一些樸素的傳統思想和世俗觀念,使得年輕一代在很大程度上沿襲著祖祖輩輩的習俗,傳統婚育觀念也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仍然受“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的影響,偏好男孩的色彩普遍較為濃厚,致使性別因素仍然是他們生育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性別問題仍然是這些農民生育需求中最核心的問題。2008年,我們對廣西農村地區的615個家庭進行了調查,存在男孩偏好的家庭占92.4%,對“為什么生男孩”問題,回答“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占67.5%。由此說明,生育男孩文化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大眾生活中,確實還能夠帶給一些人和家庭的正常理性思維難以感受到的榮耀感和心理滿足。盡管我國早已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但是,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村人口自身認知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有限,不能從民族利益的高度理解計劃生育政策的重要性,不能從個人利益上升到社會角度來認識傳統生育行為的危害性,在強烈偏好男孩的生育意愿下,他們難以做到自覺自愿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為了生育男孩,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違法生育。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農村超生問題較為嚴重,我們調查的615個家庭中,56%的家庭存在超生問題。
改革開放后,農村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農村教育發展相對落后,農民文化生活水平不高而且有一定的封閉性、邊緣性和落后性。
實際上,農村農民在文化生活方面還沒有完全真正地融人到現代文明社會之中,“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不僅影響他們的生育行為,而且這種影響還延伸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歧視女性的現象仍然存在。這些歧視反映在農村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一些農村地區的“村規民約”中包含有對女性不公正的因素,農村地區有女無兒戶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純女戶招婿入贅有時遭到不少阻力,農村出嫁婦女或離婚婦女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等等。因此在農村,即使物質生活富有了,如果文化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觀,農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文化依然落后,男孩性別偏好也不會因為經濟的發展而得到較大的改變。
二、農村生產力發展緩慢,農業生產主要依賴體力勞動
技術人才缺乏是農村各地農業生產經營的普遍現狀,這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的主要根源。通過高考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后很少再回到鄉村生活工作,而一些農業院校畢業的學生,直接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也不多,農村生產一線實際上缺少高學歷的農業專門技術人才。“五普”時,廣西農村人口中,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僅占0.46%,就說明了這一點。“普九”教育雖然使農村年輕一代比他們的父輩有知識、有文化,但是這些中學畢業生回到農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回鄉后基本上都是從父輩那里學習傳統的農業生產方法,還是從事傳統農業的耕作。盡管當今農業不斷有新技術新產品出現,但是技術人才缺乏的農村普遍沒有能力吸收和消化,無法讓潛在生產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其結果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低而不能有效地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雖然實施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相對于過去得到了很大發展,絕大多數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20多年來農民的生產經營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模式上,仍是一種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小農經濟,家庭依舊是生產的基本單位,農戶在自己承包的分散的小塊土地上各自種植著跟傳統農業沒有多大差別的農作物。由于生產經營缺乏整體計劃性,無法形成產經銷一條龍的規模效應,這種生產狀況除了能夠滿足自身生活需求外,缺乏市場導向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絕大多數是廉價產品,由此造成了農民收入多年來增長緩慢,農民只能依靠增加產量來增加收入,這就需要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不斷地進行耕耘,以保證農業有一個好的收成。
由于以家庭為生產基本單位的經營模式沒有發生根本變化,農村集體組織的作用在農業生產中沒有得到真正發揮,農業生產缺乏協調和規劃,家庭承包戶獨立經營,缺乏合作,客觀上增加了農業機械化的使用成本,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在我們調查的615個家庭中,除了少數家庭有手扶拖拉機外,基本上所有的家庭都沒有其它大型的機械化農具,而且擁有手扶拖拉機的家庭也主要用于運輸,極少用于耕作,農業的生產工具還是以傳統的農具為主。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的現實,決定了體力勞動還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方式,也就是說具有體力優勢的男性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主要地位,男性勞動力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這種過度依賴簡單體力勞動的生產模式,本身效率低下,為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產量的增加,對于每一個生產單位——家庭而言,都希望擁有較多數量的體力勞動力。農業生產對體力勞動力的實際需求客觀上增強了農民家庭生育男孩的欲望。
三、男孩偏好與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有關
2007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人為3224元,2008年上半年廣西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2158元,而同期廣西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2200元,7271元。農村與城鎮相比,盡管農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但增長不快,也遠遠低于同期城鎮居民的收人水平。目前,廣西農業經濟普遍仍是一種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的小農經濟,農民缺乏商業意識,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僅進行傳統種植,這種沒有考慮市場需求的生產方式,即使在風調雨順的條件下,純收入也是非常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家庭如果完全依靠自己承包的土地既要解決溫飽問題,還要顧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顯得十分困難,更無法進行a身的經濟積累,年復一年,經濟狀況終究沒有得到較大的改善,經濟基礎始終薄弱,由此也使得農民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相當有限,農民家庭在面臨來自自然或市場的風險時,生活水平和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因而,農業生產經營的不穩定性是農民主要的后顧之憂,在經濟基礎薄弱和農業勞動力仍占全部勞動力多數的農村,每一個家庭都必須要有健康強壯的勞動力,這是以體力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最有效措施,這種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環境是農民產生男孩偏好的現實利益基礎。
目前,廣西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還不健全,農村公共衛生保障體系正處在初始階段,而養老保險實際上在農村還沒有開展起來,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對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缺乏了解,農村家庭中,多數家庭參加了“新農合”,而參加養老保險的家庭極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就醫看病問題,但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在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中,只解決溫飽問題而缺少經濟剩余的農民家庭,因病、因殘或年老體弱喪失勞動力后的生活仍然缺乏保障,特別是農村的養老問題,由于經濟基礎薄弱不能靠個人儲蓄養老,在“男娶女嫁”的傳統背景下也不能靠女兒養老,“養兒防老”對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仍然是首選的家庭養老方式。沒有兒子的農村老人就有可能成為孤寡老人,因此養育兒子既是為了應對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又是為了老有所養。在對廣西農村615個家庭的調查中,農民回答“生男孩的好處”時,57.3%為“養兒防老”。由此可見,偏好男孩的生育動機不只是純粹意義上的性別偏好,在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的條件下,還有其實際需求和未來利益需求。
一、青藏高原大生態觀認識
1、青藏高原生態價值的重要性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價值,不僅超越了青藏高原本身,而且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利益,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源”,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生命“源”,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青藏高原生態建設中必須樹立大生態觀的觀念,做到人口、自然、社會、經濟、文化與環境協調發展,才能振興青藏高原的經濟,才能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青藏高原人口與環境協調發展。青藏高原的人口密度雖然在全國最低,但是現有人口數量已經遠遠超出社會經濟環境的承載力,而且未來人口將在較長時期內處于人口生育波動規律的高峰狀態。其人口壓力第一次高峰為50年代,青海省西寧市和海東地區人口增長過快。第二次高峰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在1965-1969年期間,全區人口出生率年均為16.2‰,而在1970-1979年期間,全區同類值為24.3‰,后一階段高出前一階段8.09‰。人口生育一波比一波高,這正是青藏高原人口增長的特殊性,是人口增長最快的階段,全區人口在15年中凈增48.23萬人。面對越來越明顯的人口壓力,從當地的特殊情況出發,自治區政府于1975年開始實行較為靈活的計劃生育政策。自80年代末期開始,全國出現了第三次人口高峰,的生育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必須進行人口計劃生育,發展多目標、多層次的人口教育,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從而實現青藏高原人口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目標。2、青藏高原生態可持續發展青藏高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社會發展進步,必須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絕對不能通過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無序的掠奪。提高民族整體的知識、素質、能力和人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生態城市化進程,大力推進社會文化事業的進步,協調社會與環境的關系,努力保護建設高原生態環境。青藏高原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發展。青藏高原經濟與環境相協調的出發點,必須拋棄只追求經濟利益而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的傳統觀念。改變傳統的粗放消費資源的方式,制定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產業政策,建立和完善節約資源與新的技術政策和技術規范體系。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增加環保投入,探討由于資源開發對環境危害所造成的代價以及成本最低的環境保護辦法,建立成本效益分析體系,分析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無污染環保產業和產品,青藏高原是受現代工業文明沖擊最小地區之一,許多地區生態系統處于原始循環狀態,環境污染程度低,有大片無污染區域以及未遭受污染的動植物。另外由于空氣的凈化,這里有許多的產品具有特殊的醫療和保健價值,符合國內外消費市場的需求。因此,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大多數是高新技術產業,一般都消耗資源少,較多地生產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具有集約利用資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增長的特點,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發展經濟,是兩者的統一體。
二、青藏高原水系與生物資源概況及其建設保護情況
1、青藏高原水體總體情況及其建設情況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共分為五個水系,即太平洋水系,在高原的東部,包括金沙江、大渡河、黃河和瀾滄江。印度洋水系,位于南部,分屬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在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上游)、印度河流域、怒江、吉太曲等直接入海河流。內流區水系,包括藏北內流水系、藏南內河流水系和青海內流區。河川徑流有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補給和混合型補給等四種類型。東部地區金沙江、瀾滄江和努江三江中下游以及黃河上游、拉薩河、青海湖的布哈河等以雨水補給為主,屬雨水補給類型。西部地區河流基本上以融水和地下水為主。喜馬拉雅山南坡和藏東南地區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北部地區內陸河流則以地下水補給為主。青藏高原水資源總量大,但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水的需求程度不一樣。在廣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雨水稀少,春旱頻繁。沒有灌溉就沒能農業。因此在現有耕地較多,且可耕地集中的地區,要發展高產穩產農業,應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帶水農業。這些地區分布在一江兩河流域、青海河湟谷地和青海共和盆地、紫達木盆地以及高原東部的其它河流谷地。水資源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開發程度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發展。隨著工農業發展,今后在一江兩河地區,尤其是年楚河流域、青海河涅谷地、柴達木盆地將會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應按高原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長期的水資源供求規劃,從源頭治理做起,修建水利工程、修梯田、陡坡退耕,以及采取與生物措施(種草種樹)相結合的辦法;積極開展以小流域治理為中心的國土治理整治工程。同時還要做好城鎮、工業中對水資源“三廢”防污染治理工作。對水污染嚴重地區如(大部分地區水中含氟、有毒的有害物質)、格爾木等地應盡快引進先進的水凈化設備,清潔水源,形成健康的生活水源。2、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擁有巨大生物庫的地區之-,目前高原有維管植物1500屬12000種以上,種數占全國維管植物總數的40%;脊椎動物有魚類45屬152種,陸棲脊椎動物共有343屬l047種,占全國該類動物總數的43.7%。僅陸棲脊椎動物高原種有71種。迄今為止,關于青藏高原物種的滅絕率尚不得而知,但據初步統計,受威脅瀕危植物有35種,如雨蕨、巨柏、藏瓜、青海茄參等。生態環境惡化是構成對生物多樣性威脅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導致地表植被破壞程度十分嚴重,而且為重建生物種群造成極大的困難。土地草場沙化、堿化、退化、荒漠化進程加快、水資源日益枯竭、污染等生態問題,互為因果,使高原生物漸漸失去且好的生存條件。森林、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原濕地,都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現象。尤其是黑土灘、沙漠化的不斷擴大和湖泊干枯,大規模砍伐森林、據采灌木、盲目墾荒、超載過牧,對野生動植物的狂捕瘋獵、濫挖亂采、開礦、修路、高耗能工業污染等,造成的“生物空洞”,吞噬了大量生物種群。在已列出的全國瀕危及受威脅的1009種高等植物中,青藏高原有170種以上。受瀕危的陸棲脊椎動物多達95種。為了使青藏高原生物資源得到保護,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關鍵地區如川西高山峽谷地區、東南部山地地區和青海三江源和可可西里地區、祁連山地、川西若爾蓋濕地區域,建立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法禁止濫采、濫挖、濫捕,實行綜合性保護,并科學管理,從實際出發,分核心區(絕對保護)、緩沖區、試驗區的結構模式進行管理。有條件開展旅游活動的自然保護區,應合理規劃旅游線路,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進行嚴格管理。保護區內采取經濟補償的方式和其他協調的辦法,積極吸收當地群眾參與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