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大學生創業環境分析 寧波市大學生創業環境分析 大學生創業的生態環境探析 大學生創業生態環境的構建研究 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建設研究 “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商業模式分析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瓶頸分析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途徑分析 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模型分析 大學生創新創業戰略方向的分析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大學生創新創業綜述 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 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 大學生創新創業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創業環境關系比較研究 重慶市大學生創業的制度環境分析 中部地區大學生創業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 廣東省大學生創業政策環境分析 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5-05-04/2015-6-10.
[2]周作守.創新人才培養的話語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4(4):1-6.
[3]蘭建平,苗文斌.著力扶持創新型創業發展――從創新型創業的內涵與特征談起[J].浙江經濟,2007(10):26-27.
[4]張建鋼.建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淺見[J].中國高等教育,2008(11):52-54.
[5]黃葳,賈匯亮.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保障機制與建設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07(19):56-60.
[6]李勇.建設高水平研究性大學 提高我國高校自主創新能力[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58-60.
[7]楊文斌.國內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述評[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76-81.
[8]劉燦,毛洪濤.架構實踐性教學體系 打造創新性財經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8(21):32-34.
[9]顧秉林,王大中,汪勁松,等.創新性實踐教育――基于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1):1-5.
[10]鐘巍,溫金海.杭州:以創業促就業之路是怎樣走出來的[J].中國人才,2010(4):19-20.
[11]周建新.大學生創業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人民論壇,2010(5):270-271.
[12]丁曉娟.傳媒視野中大學生創業明星的教育示范作用[J].新聞戰線,2015(3):181-182.
構成要素
節目能否生存,首先取決于這類節目是否有需求,即它有無相應的媒體生態環境。這種生態環境受內部的、社會的和受眾的多種環境要素制約。
內部生態環境。目前廣播的信息化程度日漸加強,各個頻率每逢整點的信息播報成為節目的骨架。這種信息高密度的傳播,使廣播在信息爆炸時代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這種功能也使廣播存在著嚴重的“生態位”(生物種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所占有的位置)重疊。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新聞媒體必須進行定位創新和內容創新,并利用自身優勢形成自己的個性特點,打造核心競爭力,與對手進行差異化競爭,實現生態位分化。如果說信息量的快速、海量傳播延展了廣播的長度,那么,針對重要信息的詳盡解讀和多角度評論則開掘了廣播的深度,彰顯了獨家思考的媒介個性。由此,越來越多的廣播媒體開始推出一系列的深度新聞專題節目,高端訪談節目應運而生。高端訪談節目不僅讓聽眾知曉新聞背后的新聞,更為重要的是,傳遞出一種判斷和思考,有觀點的產生,有思想的碰撞,更有媒體的視角和關注。由于其具有獨特的思考視角、采用對話的方式和選取人們關注的新聞作為題材,因而比一般新聞報道具有更多的外延和內涵,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
社會環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階層的受眾在不斷地擴大,對大眾媒介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播的直播形態凸現廣播的貼近性、互動性,真正融入到百姓生活中,廣播節目內容開始更加注重生活化、娛樂化,這和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逐漸成長起來的受眾群形成嚴重錯位,知識階層的受眾希望聽到來自學者、專家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和解讀。另外,在經濟轉型期,中產階級、知識階層表達觀點、發出聲音的愿望愈來愈強烈,政府也給予他們更為寬松的展示平臺。經濟領域中話語權的開放甚為明顯,高端訪談節目給專家、學者們暢談自己對某些經濟現象的分析和判斷搭建了平臺。
受眾環境。廣播媒介受眾影響力的高端拓展,是高端訪談節目傳播的驅動力。鳳凰衛視的受眾定位是“影響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人”,廣播同樣需要這樣的受眾群體。這個群體不是遠離普通百姓,而是對普通聽眾有所幫助,甚至在媒體的影響下有更大的力量推動社會前行的人,可以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人。廣播在迎合受眾需求的同時,還要引導、提升受眾,這樣才會彰顯媒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改善舉措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廣播在移動人群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廣播伴隨收聽的功能,使受眾養成了可以不專心聽廣播的習慣。目前高端訪談節目對大眾的吸引力還不是很強,收聽率不是很高,節目受眾的定位和媒介實際受眾生態環境的錯位較大。面對生態環境的失衡風險性,廣播高端訪談節目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科學安排節目的播出時間。這類節目應放在廣播的早、中、晚黃金時間播出,或者在晚上10點以后播出,這是一個高端受眾能靜心思考的時間。如果節目錯過了以上時間的選擇,放在任何一個時段都會是事倍功半。
強化節目的人際傳播功能。高端訪談節目除了節目內容外,節目的參與性也很重要。主持人訪談的問題很多時候體現的是主持人的關注點,并不完全代表受眾。如果節目訪談的內容對于受眾來說沒有興奮點、沒有吸引點,那么主持人和嘉賓談得再熱鬧,其效果也是歸于零。做這類節目需要開通短信甚至熱線電話,給受眾向嘉賓提問的時間和空間,這種點對點的人際傳播形式會強化節目的有效傳遞。
注意節目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高端訪談節目如果經常訪談同一個專家、學者,容易出現觀點單一、偏頗的問題。例如對某個經濟現象的背景分析、未來判斷、措施建議等,專家、學者的聲音應該多種多樣,沒有正確與否。如果節目就某一問題只和一位學者侃侃而談,對于內行人來說,會覺得觀點不客觀,對于外行人來說會起到誤導的作用。因此,如何做到節目的客觀、公正性很重要。可以采用觀點不同的兩位嘉賓博弈的形式和除了訪談之外的各家觀點集結播出的內容融合。
節目要傳遞媒介的思考。選擇何種新聞作為高端訪談節目的內容體現著媒介的關注點,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決定著媒介的思考方向,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展示著媒介的思想。深度思考要追求獨家性,要在獨家性上下工夫。雖然可能沒有最后的結論,但是媒介關注的方向很重要,它會引起受眾格外的關注。
主持人要有對弈的能力。高端訪談節目表面上看起來聽的是被訪談者的觀點和解讀,但節目亮點在于主持人的精彩提問。這種提問不僅僅是事前的精心準備,更重要的是現場的靈活掌控。主持人通過追問、反問、質疑表達自己的觀點會讓受眾覺得很過癮,雖然有時候他們未必對節目內容感興趣,但會被主持人緊追不舍、環環相扣的提問吸引,會被主持人與嘉賓談笑風生的節目氛圍感染,這不失為節目重要的一個吸引點。
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沿甘肅省穿流而過,途經臨夏回族自治州、蘭州市和白銀市,不僅滋潤了三地市干涸的土地,為生活在這三地市的人們提供了充足的生活、工業、農業水源,而且也為三地市的生態旅游的開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然而,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的發展,該地市的環境也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壞。環境承載力是對某地的環境做出科學的評估。黃河沿岸帶三地市的環境承載力對發展黃河沿岸三地市的生態旅游意義重大。通過研究生態承載力,可以為三地市的生態旅游決策做出指導性幫助。
1生態旅游的科學含義生態旅游最早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洲人提出的。1980年,美國學者豪金斯在其編著的論文集《旅游規劃與開發問題》中收錄了加拿大學者克勞德.莫林題為《由當地居民和社團參與的生態和文化旅游規劃》的論文。該文率先提出了“生態旅游”一詞,主張將旅游者與風景、生活方式、氛圍和風俗習慣融為一體,并不破壞它們。生態旅游具有保護性,保護較好的自然環境是生態旅游的基本前提;生態旅游的對象是生態環境,通過生態旅游,可使人接受生態教育,獲得生態知識,優化生態環境,增強環保意識;生態旅游具有持續性,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旅游的趨勢。據此,可將生態旅游的含義概括為:為緩解社會生活與生態環境的矛盾,人們到特定的生態環境中,欣賞生態景觀,感受生態氛圍,增強生態意識,促進環保行為,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融為一體,良性互動,共同受益的活動。
2承載力的起源、演化和發展承載力(CarryingCapacity)原為物理力學的一個物理量概念,指物體在不產生任何破環時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具有力的量綱,可以通過野外的或室內的力學試驗得到具體數據,在某些情況下,也可通過力學理論或經驗公式計算。當人們區域經濟發展時,普遍借用了這一概念,用來描述區域系統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最大承受能力。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承載力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承載力最初被引進區域系統是在生態學中的應用。早在1921年,帕克(Park)和伯吉斯(Burgess)在人類生態學雜志中,提出了承載力的概念。他們認為,可以根據某地區的食物資源來確定區內的人口承載力。在群落生態中,其含義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間、營養物質、陽光等生態因子的組合),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對多種生物的研究表明,種群開始形成時期增長緩慢,在環境條件較好時,增長加快,往往會生長過頭,待種群數量達到一定值超過其承載容量后,由于環境阻力限制,種群會大批死亡而導致種群數量驟然下降,然后再重新回到新的平衡,用數學公式表示為:dNdt=rN(K-N)K式中的r為種群在無限制環境下的增長系數,即內稟自然增長率;N為種群數;K為種群增長最高水平,稱為該物種的環境承載量。可以說,在地球進化史上,所有生物的發展都遵循這一規律,而唯一例外的是人類。
3生態承載力的特點
3.1生態承載力是客觀存在的。生態承載力的客觀存在性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這種固有功能一方面為生態系統抵抗外力的干擾破壞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為生態系統向更高層次的發育奠定了基礎。
3.2生態承載力不是固定不變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相對意義的穩定。是可以改變的。所以說,生態承載力雖是客觀的,但卻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人類應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積極提高系統的生態承載力。
3.3生態承載力體現在多個水平層次上。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不僅表現在小單元的生態系統水平上,而且表現在景觀、區域、地域以及生物圈各個層次的生態系統水平上。同樣,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也表現在上述各個水平層次上,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生態承載力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穩定,就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大的景觀或更高層次的管理上。
4黃河沿岸帶三地市的生態承載力估算
4.1評價指標量化資源、環境的發展質量是定量分析區域生態承載力的關鍵。資源系統的發展質量是區域生態承載力的基礎條件,可用資源承載-壓力指數來反應;環境承載力是區域生態承載力的約束條件,可用一定的環境標準、環境容量來反映;環境的發展質量是區域生態承載力的支持條件,可用生態彈性度來反映。生態系統的彈性度高,表明人類的活動余地大,可選擇的機會多,可承受的自然災害等沖擊力高。
4.2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生態彈性度、承載指數、水土資源承壓度常用的計算方法有指標權重法、層次分析法、群組決策特征法等。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評價。由美國統計學家皮爾遜創立的主成分分析法是從多指標分析出發,運用統計分析原理與方法,提取少數幾個彼此不相關的綜合性指標,而保持其原指標所提供的大量信息的一種統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設有N個相關變量(i=1,2,...,N),由其線性組合成N個獨立變量(i=1,2,…,N),使得獨立變量的方差之和等于原來N個相關變量的方差之和,并按方差大小由小到大排列。這樣就可以把P個相關變量的作用看做主要由為首的幾個獨立變量(i=1,2,…,N)(M<N)所決定,于是N個相關變量所建立成M個獨立變量,(i=1,2,…,N)就是通常所說的主成分。為了進行生態彈性度、承載指數評價,將生態彈性度、承載指數、承壓度分別定義為M個主成分加權和。
4.3生態承載力綜合計算公式生態承載力=2i=1Σ權重×第i因子在這個式子中,權重用每個主成分相對應的貢獻率來表示。各變量的權重賦值見下表從而得出各計算公式為:生態彈性度計算公式:CSI=0.93×CSI(1)+0.07×CSI(2)①CSI為生態彈性度;CSI(1),CSI(2)為生態彈性度各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的第一、第二主因子。以此類推,水資源承載指數計算公式:R水=0.79×R水(1)+0.22×R水(2)②土地資源承載指數計算公式:R土=0.69×R土(1)+0.32×R土(2)③水-土資源承載指數計算公式:R水-土=0.84×R水-土(1)+0.16×R水-土(2)④水-土資源承壓度計算公式:P水-土=0.83P×水-土(1)+0.17×P水-土(2)⑤
4.4生態承載力綜合評價利用上述公式,可計算出甘肅省黃河沿岸帶三地市的生態彈性度、資源-環境承載指數、資源-環境承壓度。利用生態承載力分級評價表可進行甘肅省黃河沿岸帶三地市的生態承載力分級評價。
【關鍵詞】生態壓力 本地生態足跡 生態承載面積
自從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正式確立以來,關于可持續發展理論、評價方法和戰略的研究成為目前生態經濟學領域的熱點問題。加拿大經學家Ree教授提出的生態足跡模型作為一種強可持續性測量方法,從一個新的視角考察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但該模型主要是針對國家級區域進行研究分析,而在對省、市區域研究時存在各因子如何選取及數據精確性等問題。本文結合湖南省實際情況對該模型參數進行適當修正和補充,在此基礎上研究該區域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壓力狀況。
一、本地生態足跡模型
(一)本地生態足跡的計算
本地生態足跡主要反映某個特定區域所承受的壓力,某區域的生態足跡反映了在一特定時期內提供該區域人口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其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占用的生物生產土地的總面積。一般來說主要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化石燃料地、建筑用地和水域六類土地的占用。本地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為:
(1)
式中,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地區總人口數;ef 為人均生態足跡;為均衡因子;為第i項實際占有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和分別表示第 i項人均年消費量和世界年平均生產力。
(二)生態承載力的計算
國內大多數學者一般采用國際通用的產量因子,很少根據每個地區的實際狀況進行調整,計算結果會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應根據研究區域情況對產量因子進行適當調整,計算本地生態承載力,即:
(2)
均衡因子同上式;表示某類土地的產量系數,等于此類土地在研究區域的平均生產力除以同類土地的全球平均生產力。
(三)生態壓力指數
生態壓力指數是指單位生態承載力的土地面積需承受的本地足跡的大小,其計算公式為:
(3)
二、湖南省本地生態足跡的計算
依據上述模型和相關統計數據,計算出湖南省1999-2008年的本地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本地生態赤字、生態壓力指數。
(一)本地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動態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平的提高,近10年來湖南省人均生態足跡呈不斷上升趨勢。如表1所示,人均生態足跡從1999年的1.535468hm2 增加到2008年的2.098231hm2 ,增加了0.562763hm2 。其中,2003―2005年增長幅度最大,三年增加了0.352908hm2,年均幅8.3%。人均生態足跡的增加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需要耗費的各種資源也在逐步增加,該地區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逐年加劇。而人均生態承載力在這10年中變化波動不大,維持在0.7hm2左右,2008年同1999年相比略微下降了0.010821hm2。從表中數據反映出,湖南省人均生態赤字量與人均生態足跡幾乎同步增長,且其增長速度較快。1999年人均生態赤字為0.814188hm2,2008年增長為1.406924hm2,增幅0.592736hm2,且08年的人均生態赤字為08年人均生態承載力的2.035倍,這表明該地區生態供給量遠小于其生態需求量,區域生態環境處于相對不可持續發展狀態,若要滿足當前消費需求,需從外部進口大量資源以實現供需平衡。
(二)生態壓力指數動態分析
生態赤字說明該地區擁有的生態資源不能滿足其生產和消費對生態資源的占用需求,其值只反映了超載的大小,難以體現其嚴重程度,不能直觀反映該區域環境的持續發展能力。因此,需要計算生態壓力指數作進一步分析。如表所示,該地區這十年來的生態壓力指數均大于 2, 2007年開始超過3.0,2008年達到達到3.0351。3.0351的生態足跡強度指數意味著該地區每公頃土地提供了3.0351公頃土地才能提供的資源和生態服務,該值越大表明研究區域的生態超載程度越嚴重。不斷增長的生態壓力指數說明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系統長期處于嚴重超載狀態,生態脆弱性增強。同時也反與映了湖南省對于消耗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存在資源浪費, 長此以往,該地區將會出現生態退化和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將不斷下降。
表1 湖南省1999―2008年本地生態足跡匯總表
年份 人均本地足跡
/hm2 人均生態承載力/hm2 人均生態赤字/hm2 生態壓力指數
1999年 1.535468 0.702128 0.814188 2.1839
2000年 1.586248 0.742129 0.844119 2.1374
2001年 1.620777 0.736919 0.883858 2.1994
2002年 1.639833 0.715547 0.924286 2.2917
2003年 1.726829 0.710983 1.015846 2.4285
2004年 1.827223 0.699915 1.127308 2.6106
2005年 2.079737 0.700110 1.379627 2.9706
2006年 2.082024 0.715351 1.366673 2.9105
2007年 2.090526 0.689660 1.400866 3.0312
2008年 2.098231 0.691307 1.406924 3.0351
三、結語
運用本地生態足跡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南省近10年來區域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程度。研究結果表明,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系統長期處于嚴重超載狀態,生態壓力不斷增大,生態脆弱性較強,生態環境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該地區這些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必將破壞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降低其資源的供給能力,進一步加劇生態赤字,造成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如何減少各種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減輕生態系統的壓力,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這將是湖南省政府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核心任務和面臨的一大挑戰。
參考文獻:
[1]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 et al . 1999.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 .Econ.1999,29 (3):375~390.
[2] Simon Dietz,Eric Neumayer. Weak and stro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SEEA: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617~626.
[3] Monfreda, C., Wackernagel, M., Deumling, D. Establishing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s based on detail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logical capacity
assessments. Land Use Policy,2004,21:231~246.
[4]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甘肅省1998 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J].地理學報,2000,55(5):607~616.
[5]顧曉薇,王青,王軍.國家生態壓力與生態利用效率研究[J].資源科學,2007,29(1):142~145.
提要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問題之一。環境問題給全球的經濟和生活帶來了許多的障礙,日益惡化的環境形勢已經將人類逼上了危險的境地。要更好地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很好地解決環境問題。
關鍵詞:環境問題;經濟學;生態技術
一、環境問題實質上是一個經濟問題
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市場機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資源,但要有一系列嚴格的條件。只有當這些條件都成立的情況下,亞當·斯密所描繪的神奇的“看不見的手”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如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時,就出現市場失靈。所謂市場失靈,就是市場機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資源。環境問題上的市場失靈主要表現為: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和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
(一)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環境既包括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環境實物資源,也包括環境容量、生態平衡和調節、空氣質量等環境質量資源。其中一些資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資源被一部分人共用,還有一些資源被私人利用。這就涉及到環境的物品屬性分析。經濟學根據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費的競爭性,把物品分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競爭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共有資源是具有競爭性而無排他性的物品。將物品屬性分析引入環境領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環境質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像清新空氣就是最純粹的公共物品,既無消費的競爭性和也無排他性。即一個人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對同一環境物品消費的數量和質量。同時,一個人不論付費與否,都不能從這一環境物品的消費中被排除出去,即環境質量作為公共物品,使得無法、很難或不必對其進行收費,私人企業賺不到利潤,市場機制就無法激勵其減少空氣中污染物的排放來提供清新空氣這一公共物品。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機制是失靈的,必須政府干預,由政府來提供公共物品。
2、環境資源的共有資源屬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動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資源,有競爭性而無排他性。由于共用資源產權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難向使用共用資源的人收費,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負擔成本,必然導致環境資源消費過程中的“搭便車”行為,濫用環境資源。以我國的草場為例,由于草場屬于共有資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隨時到牧場免費使用牧草,牧民們為了從牧場上獲取最大收益,競相增加畜牧數量,結果導致出現過度放牧現象,導致草場退化,甚至毀滅性破壞,這就是“公地的悲劇”。經濟學分析認為,當今社會,資源的枯竭、生態的惡化,與共有資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關系。
(二)環境污染的外部性。環境污染是指經濟活動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環境,超過環境容量和環境的自凈能力,使環境質量惡化。“外部性指的是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利益。”經濟學認為,“市場之所以能有效率的運作,是因為價格向生產者和消費者雙向傳遞了信息。然而,有時市場價格并不反映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當一種生產或消費活動對其他生產或消費活動產生不反映到市場價格中的效應時,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內涵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當企業或個人的行為不是通過影響價格而影響另一個企業或個人的環境時,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與社會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價值規律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這種非市場性的影響,對社會有利的稱為正外部性,對社會不利的稱為負外部性。將外部性理論引入環境領域,實質是把經濟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放到環境-經濟復合系統中考察,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環境污染是一種典型的負外部性,產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場交易價格中去的額外社會成本。如上游化工廠向河流中倒入廢酸液,使下游的游樂場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釣魚。由于無須向任何人賠償損失,從而導致外部不經濟的產生。由于環境污染并不構成私人生產成本,必然出現企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差異。這一差異被轉嫁給社會和公眾,外部性成本的順利轉嫁,必然導致這種帶有負外部效應的物品的過度供給行為,使資源配置扭曲,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社會福利損失。
二、環境政策的創新:與市場的整合
(一)國際的啟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環境問題既要用足市場機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預,但政府的干預應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為前提,以彌補市場的功能缺陷。近10年來,西方國家環境政策手段已經開始由傳統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場的經濟手段轉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1991年提出的《關于在環境政策中使用經濟手段的建議》,建議成員國更加廣泛、堅定地采用經濟手段,以作為其他政策手段的補充或替代。該建議提出了4類經濟手段供成員國參考:一是環境稅和收費;二是許可證交易;三是押金制度;四是財政補貼。該建議推動了經濟手段在歐美國家的應用。
目前,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已有許多國家征收環境稅,尤其是歐盟一些國家,已將環境稅作為優先使用的環境政策工具。環境稅是國家為了保護環境與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而憑借其權力對一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程度征收的一個新稅種。它主要有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行為稅和有污染的產品稅兩種。前者如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稅;后者如含鉛汽油稅、含氯氟化碳產品稅。發達國家現在應用最廣泛的環境稅是燃料環境稅,如對含鉛、無鉛汽油實行差別稅,對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稅、碳稅等。
對我國來說,應借鑒發達國家對污染大戶課征高額環境稅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待條件成熟再逐步向環境稅過渡。排污收費標準的提高和收費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內可能會給企業的經營帶來負面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對社會、對整個城市的發展是有利的,可以促進企業積極開動腦筋來控制污染,降低環境成本,最終也能使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得以提高。
(二)環境政策的經濟學基礎。環境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起源于20世紀初關于福利經濟學的分析,以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為代表,即為了消除外部效應,對產生負外部效應的單位征稅或收費,對產生外部正效應的單位給予補貼,這就是“庇古手段”。雖然這種環境經濟政策需要政府對費額、稅率制定的科學性,但對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會產生動態有效的刺激,促使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的環境友好產品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因為每一單位的污染削減,都將以節稅的形式得到回報。隨著20世紀七十年代著名學者科斯的“產權理論”的興起,運用“科斯定律”來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很大發展。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指出,污染問題是相互的,因為制止污染也會給企業造成損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換可以看作是一種權利(產權)的交換,那么污染權也能夠交換,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使污染問題達到最有效率的解決。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排污權交易、自愿協商為代表的“科斯手段”。排污權交易的主要內容是:充分利用市場主體的自發的趨利避害本能和市場交易工具,在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進行環境保護。即政府向企業發放排污許可證,企業根據排污許可證向特定地點排放特定數量的污染物,排污權是可以買賣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排污權。“科斯手段”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刺激企業革新技術,減少污染排放,以多余的排污權在市場交易而獲得利潤回報。
綜上所述,環境經濟政策與命令控制型政策相比較,命令控制型政策需要直接決定污染控制,需要實施者監測污染物排放,具有強制性,以政府行為為主;而環境經濟政策是為污染控制提供財政上的激勵,不需要實施者監測污染物排放,具有誘導性,以經濟主體參與為主。通過要么在污染者與公眾之間進行財政轉移支付,如環境稅收或收費、財政補貼和產品稅等;要么創建一個新的市場,如排污許可權交易,使經濟主體以他們認為最有利的方式對財政刺激作出自主反應,從而達到協調環境與經濟發展兩者關系的目的。
三、更好地協調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綜合利用資源
1、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有的國家發展以節能、節材、節水、節約資本等重效益、重品種、重質量的工業生產技術和制度;有的國家調整工業內部結構,由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陽工業”轉變,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
2、重視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很多國家提倡廢物資源化,把再生資源稱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礦產資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貴金屬幾乎全部來自再生,其他廢舊金屬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變廢為寶。為減少水資源消耗,有些國家工業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對資源內涵的認識愈來愈豐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從注重物質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資源內涵擴大的方向轉變。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創造新的價值,日本對垃圾回收利用率高達90%,法國每年從垃圾中回收廢紙占造紙工業原料的40%。現在世界各大國正在進一步對回收垃圾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利用,以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荷蘭正設計用“雨”(利用雨水下降沖擊力)發電。此外,將還有更多的替代資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潔生產。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工業與環境規劃活動中心首先提出清潔生產,定義為:“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地應用于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性。”《中國21世紀議程》將清潔生產定義為:“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并保護環境的實用生產方法和措施。”
很多國家為推行清潔生產,正在實施“零廢物排放”工業(簡稱零排放工業或閉環式工業),其實質是從生產過程和產品兩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產過程而言,為實現廢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將生產過程中一端的廢棄物排出,轉為另一端的原料輸入的方法;或者將一個生產部門的廢棄物作為另一個生產部門的原料供應;二是對產品而言,近年來世界各國競相研究和開發一些生態產品。生態產品也稱“綠色產品”或“環保產品”,其含義是指能夠保持社會環境和對人類無害的產品。例如,德國制造世界第一種生態輪胎、生態電視機、生態冰箱,日本制成生態電池、生態塑料漁網,加拿大開始生產實用的燃料公共汽車(無污染物排放),美國研制出生態服裝,瑞典推出一種生態畫,我國生產出安全、營養、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等等。可以預料,綠色產品將隨著可持續發展進程的深入,而日益成為今后產品生產的主導方向。
(三)樹立生態技術觀。每當新科技成果向經濟建設轉化時,總會帶來生產的大發展,產生顯著的經濟增長效應和質變效應。然而,進一步深思,又發現另一種傾向,大多數技術的應用,如果是以單一目的性——經濟效益為前提,那么技術越尖端,單一目的性越明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也就越大。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技術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這主要取決于人類自己,而非技術本身。
21世紀的技術觀應當是生態技術觀。生態技術觀的含義為:1、科技發明的指導思想,要堅持技術的單一性目的與多元性目的的統一,即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為雙重目的,或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多重目的;2、科技成果的應用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內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資源再生循環技術、環境無害技術,都是經濟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