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環境現狀

生態環境現狀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環境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環境現狀范文第1篇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告訴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出現了大面積的水體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隨意堆放、工業污染加劇的現象。保護和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治理農村環境問題勢在必行。因此,法制治理是農村環境治理的必由之路[1],也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內在要求[2].我國在農村環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農村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農村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并危及農村用水安全,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

 

2 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水體污染比較廣泛

 

農村水體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農業和生活的污水。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污染飲用水源,導致飲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地下水質逐漸惡化,無法滿足農田灌溉。加上氣候等原因,農村旱澇災害頻發,河流斷流,湖泊萎縮,魚蝦絕跡,天然綠洲消失,水庫蓄水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嚴重[4].

 

2.2畜禽糞尿污染量大

 

大量無序分散的農村畜禽養殖糞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造成水體、土壤、大氣環境大面積污染。糞污經有氧發酵分解,孳生蚊蠅,繁殖細菌,傳染疫病,給畜禽自身生長和人們身體健康帶來危害[5,6].畜禽養殖業污染已成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源頭之一,已超過了化肥和農藥的污染,給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2.3農業生產方式粗放

 

農村用傳統粗放的農業耕作方式發展農業生產,農民環保意識比較薄弱,濫施農藥化肥,不僅農產品有殘害物存留,土壤、水源和空氣也逐漸被污染,大棚農業的普及,使得不可降解農膜地膜污染也在加劇,造成極大的農業生態系統威脅[7].

 

2.4工業污染逐漸加重

 

技術含量低、布局不合理、無集聚效應、粗放經營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導致工業污染逐漸加重。生存環境和管理水平都較薄弱的鄉鎮企業污染后缺乏治理技術和資金支持,治理污染困難,致使農村生態環境呈現工業化污染問題。加上大量污染嚴重的城市工廠遷到農村,或將城市垃圾直接運往農村,形成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的現象[5].

 

2.5環保設施建設落后

 

農村居民居住分散,生產生活方式落后,人畜空間混雜,村莊建設規劃差,缺乏環保資金。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道路未硬化、無公廁,村鎮幾乎沒有大的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無法對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進行統一處理[5].

 

3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分析

 

3.1農村環境立法滯后

 

新《環保法》實施前的法律法規體系主要側重于工業污染防治和城市環境保護,對農村生態環保關注不足,未將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村自然資源保護統一起來,農民的環境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農村現代化進程速度超前于農村環境治理體系,導致其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顯得力量薄弱和適用性不強[8].

 

3.2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以前我國環保污染防治資金幾乎全部花于工業和城市,導致農村環保財政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很難獲得環境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設的財政資金;同時城市污染向農村擴散轉移,點多面廣的農村缺乏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

 

3.5政府監管機構缺乏鄉鎮農村普遍缺乏環保監管機構,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體系和管理措施,難以全方位、規范化監管。

 

環保部門尚未健全農村農業環境監測的專門機構,缺乏監測儀器和業務經費,無農業環境常規監測,影響了農村環境質量改善。

 

3.4政績制度考核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著片面的經濟觀念,一味追逐經濟指標,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城鎮化速度,農村生態環境成為城鎮化的犧牲品。

 

3.5農民環保意識薄弱

 

農村缺乏法制教育和宣傳,農民接受學習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知識的機會少,加上農民本身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對環境危害問題認識不夠到位,導致農村環境污染[5].

 

4 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建議

 

4.1完善農村環保立法

 

根治農村環境污染的基礎是健全、嚴格的法律法規。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建設應借助新《環保法》實施的契機,對現行環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逐步健全完善適應農村現實和環保工作實際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推動農村生態環保工作邁向制度化和規范化。同時要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制度,切實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將考核結果與干部的提拔任用相掛鉤,對不顧生態環境而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實行終身追究。

 

4.2強化環保知識宣傳

 

大力開展農村環保宣教工作,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發動廣大農民群眾,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從農村、農民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樣、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因地制宜地開展環保宣傳教育;著力改變農村落后的生活習俗,努力引導、營造一個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措施的氛圍,切實維護好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

 

4.3加大農村環保投入

 

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投入,支持投資建設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加大農村生活污水和1設力度。根據當地污染物排放要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的推廣使用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染防治技術,最大限度節省投資、提高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效率。積極推行“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集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對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逐步實現城鄉環境基礎設施一體化。

 

4.4加強農村環境整治

 

繼續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內容包括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畜禽養殖糞尿和生活污水治理、農村河道池塘水溝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控制等。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村莊環境,加快建立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

 

4.5嚴格環保行政執法

 

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是環保工作的重點。新《環保法》規定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這就要求在防治污染問題上,要結合本地農村污染的實際情況,不斷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加大農村環保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查處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切實做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項二玲.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4):160.

 

[2]蔡安寧,張春梅.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8(6):53~55.

 

[3]崔家榮.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對策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0(3):60~62.

 

[4]冉建平.我國農村水體污染現狀、原因及其對策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8):27.

 

[5]張笑歸,劉樹慶,寧國輝,等.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4):100~102.

 

[6]徐偉樸,陳同斌,劉俊良,等.規模化畜禽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策略[J].環境科學,2004,25(S1):105~108.

 

[7]張銳連,姚峰.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環保體系構建[J].遼寧農業科學,2014(5):38~40.

生態環境現狀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農村生態環境;現狀;治理措施

>> 盤錦市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 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龍井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研究 淺談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武漢城市圈域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 寧夏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及治理建議 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及治理措施 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其保護治理措施 淺談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治理 淺議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分析 金華市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探討 淺談我國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簡述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鹽池縣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 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現狀及治理措施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淺析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整治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謝標.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治理對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6):2705-2707.

[3] 余進祥,劉婭菲.農業面源污染理論研究及展望[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1):137-142.

[4] 李珮.農業污染:食品和生態安全的隱蔽殺手[J].生態經濟,2005(2):12-19.

生態環境現狀范文第3篇

關鍵詞:森林采伐;生態環境;影響

我國的森林資源分布非常廣袤,林場數量眾多,每年的造林和采伐作業都是林業發展中的兩項重要內容。在世界面臨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雙重考驗下,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可持續發展已經成了林業發展的根本理念。因此,在我國林業發展中,不僅要注重生態林業的建設,還應當考慮森林采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本文根據林場采伐作業的實際情況,通過分析采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我國森林資源的合理采伐、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一、我國森林采伐的現狀以及采伐導致的生態問題

森林資源是世界上維護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寶貴資源,我國歷朝歷代對森林的發展保護都極為重視,不但有創造林業資源的植樹活動,還有管理采伐的嚴格制度。這種造林和護林的發展政策為國家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森林采伐中出現的過度、不合理采伐情況仍然時有發生,不僅導致經濟損失,還導致了生態問題的頻發。

(一)森林采伐的現狀

我國森林資源主要通過林場組織形式實現集中管理,部分森林則通過承包經營方式由個人或者企業團體經營管理。在社會的發展建設中,很長一段時期都是從采伐森林來獲取建設的材料。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很多林場的采伐作業沒有制定合理的計劃,沒有意識到過度采伐帶來的生態影響。最近今年,由于國家封山、護林政策的出臺,新型材料越來越多,木材也不再是建設必須材料的唯一來源,這幾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為我國林業的發展提供了喘息機會,森林采伐亂象正在逐漸改善,但仍需要繼續加強管控。

(二)森林采伐導致的生態問題

1、過度采伐導致林區土壤結構失穩,水土流失

在森林資源的管理中,雖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組織,但是在具體的政策落實上,管理組織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明顯。以林場的管理為例,我國每年都根據各林場的資源存儲情況以及造林發展情況,提出了合理采伐、少采伐的發展要求。然而,有些林場在采伐管理上沒有嚴格執行這些要求或者執行不夠力度。對成林區進行大面積的連片采伐,根本沒有考慮采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以至于在后續的發展中,經常出現林區土壤結構失穩,水土流失嚴重的各種生態問題。給林區的植樹造林帶來了諸多不利,需要大量的投入來改善生態環境。針對這種以過度采伐獲取經濟效益,然后大量投入來植樹造林的循壞現象,如果不及時遏制,無異于飲鴆止渴,會導致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

2、不合理采伐導致林區生態防御、修復能力減弱

在森林采伐過程中,由于采伐計劃在制定時主要以經濟效益為主,沒有考慮到采伐對生態的不利影響,使得很多時候的采伐方案在生態環境角度上非常不合理。大面積、連片的林區采伐過后,導致的后果是整個林區的生態防御體系被破壞,對自然災害、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明顯減弱,甚至完全失去了森林的凈化作用。當人們意識到環境問題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修復林區的生態功能,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都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二、解決采伐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有效措施

(一)制定嚴格的采伐管理制度,加大監督問責力度

針對我國現階段的采伐作業實際情況,要想改變采伐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林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首先,我們必須制定嚴格的采伐管理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到人,充分發揮林區管理組織在采伐管理上的控制作用。其次,在林區的采伐管理制度上應把經濟采伐和生態采伐分開管理,根據林區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科學的管理細則。應盡量減少或者不進行經濟采伐,落實好生態采伐,不斷地壯大森林資源,利用森林自身的強大修復能力來全面改善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最后,應建立采伐管理的監督力量,確保政令執行到位。

(二)培養專業的采伐管理人才,強化生態考核指標

森林管理中出現的過度采伐,不合理采伐,雖然有一定的經濟利益驅動作用,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伐管理的工作人員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無法意識到采伐對生態環境的間接影響會如此巨大。所以,要想實現采伐管理合理發展的常態化,必須培養出專業的采伐管理人才,通過吸收人才來壯大采伐一線的管理力量。在采伐的管理上,強化生態考核指標,讓專業知識結合考核體系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采伐問題一直是我國森林資源管理中的研究重點,過于粗放的采伐管理模式不但使得大材徑林業資源越來越匱乏,還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未來的森林采伐作業中,我們應切實遵循合理采伐、生態采伐的基本原則,逐漸恢復并增強森林的生態修復能力,全面實現森林的生態功能。

作者:侯憲武 單位:賓縣林業局

參考文獻:

生態環境現狀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國 生態環境現狀 生態文明建設

一、中國當代生態壞境現狀

1.水土流失嚴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7%。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主要有:西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

2.沙漠化迅速發展。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目前約有5900萬畝農田,7400萬畝草場,2000多公里鐵路以及許多城鎮、工礦、鄉村受到沙漠化威脅。

3.草原退化加劇。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退化速度在擴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過載,牧草產量持續下降。

4.森林資源銳減。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全國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態赤字,當代人已經過早過多地消耗了后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中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和種類,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1949年以來,中國湖泊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公里,占現有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其中淡水量減少340億立方米。

7.水體污染明顯加重。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調查的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有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污染的水。

8.大氣污染嚴重。中國能源消耗以煤為主,大氣污染屬于煤煙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勢頭甚于大城市;產煤區重于非產煤區;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

9.環境污染向農村蔓延。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農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給農村帶來生態環境更大范圍的污染,對農業資源、礦產資源造成更為嚴重的浪費。1978年以后鄉鎮企業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

二、正確建設中國當代生態文明

1.生態經濟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任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各產業和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

a.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b.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努力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c.實施清潔生產。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使采用清潔能源,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d.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堅持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中促進發展,在發展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2.生態政治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a.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務。

b.加強生態法制建設。建立和實施生態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干部群眾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調動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積極性。

c.推進生態民主建設。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人民群眾從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切體會和明確認識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激發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3.生態文化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a.樹立生態文化意識。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b.注重生態道德教育。加強生態道德教育,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c.強化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在認真發掘、弘揚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賦予其新的科學內涵,增強其生命力,使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基礎。

d.正確處理建設生態文明與繁榮文化事業的關系。在發展文化事業中強化生態理念,在保護生態中凸顯文化內涵;在文化傳播中注入生態內容,在文化場所設計和建設中融人生態理念。

4.生態社會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推進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村鎮建設。實現人口良性發展。繼續貫徹優生優育的方針,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生態環境現狀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城市生態系統;生態環境規劃;現狀;建議;山西鄉寧

中圖分類號 TU9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9-0209-02

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逐步加強,環境成本的內在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愈來愈成為城市吸引外資的重要條件。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建設應不以犧牲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為代價,而更應該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完善的生態空間系統[1-3]。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小康社會,就是要實現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重視城市與生態環境的共生,以人為本,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1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概述

1.1 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生態規劃的實質

城市生態系統是指以城市為中心,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巨系統,它是城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各種活動都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相反,強度過大的城市活動反過來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持續破壞,從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因此,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是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4-5]。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報告指出:“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人類活動的最佳環境,誘發人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具體來講,城市生態環境規劃就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目標和措施所作的規劃,其目的在于提高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6]。

1.2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概況

城市生態環境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分析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這些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得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1]。

城市建設不能再重復單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保持城市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城市生態環境規劃不同于傳統的環境規劃,它是聯系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及社會經濟規劃的橋梁,其科學內涵強調規劃的能動性、協調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其目標是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生態環境的和諧[2]。

2 鄉寧縣生態環境現狀

鄉寧縣位于黃河中游,山西省西部,臨汾地區西隅,呂梁山南端。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呈傾斜狀,地貌外形為山區,主要分為基巖山區、黃土丘陵區、黃土殘垣區和河川區四大類型。鄉寧地形錯綜復雜,地處黃河與汾河水系的分水嶺。全縣共轄10個鄉(鎮),182個行政村。總人口約22.7萬人。鄉寧縣城自然潛質良好,山水相映、城林互染,綠化建設有一定基礎,經過近幾年不斷建設,城市綠化水平已有一定提高。

2.1 綠地類型及分布

2.1.1 公共綠地。據2005年底統計資料,城區共有各類綠地115.7萬m2,其中公共綠地64.5萬m2,人均公共綠地15.4 m2。現有較大型公園2處,包括北山公園、玉環山公園,均為綜合性游憩公園。此外,結合道路、廣場建設了多處大小不等的綠地,公共綠地的設置為人們的居住、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場所。

2.1.2 生產綠地。生產防護綠地是城市綠地體系的基礎和良好居住環境的保障。按其內容不同,可分為園林生產綠地和防護綠地2類。園林生產綠地指為城市內部提供苗木、草皮和花卉的圃地。鄉寧縣境植被良好,林業資源豐富,能夠滿足城市綠化建設的需要。防護綠地指用于隔離,以滿足衛生和安全要求的防護林帶及綠化。目前鄉寧縣城防護綠地沒有形成規模和系統,尤其缺乏對河流、污染企業、文化古跡的防護措施。

2.1.3 專用綠地。專用綠地是城市基層單位的附屬綠地,主要包括工廠、機關、學校、醫院等單位和居住區內的綠地。現城區只有少數機關大院、學校的小區內部綠地較好,但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2.2 存在的問題

鄉寧縣城生態環境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對調節城市氣候,改善城市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口規模的增長,在綠化建設方面也逐漸暴露出不足:一是現有綠化建設僅停留于山體利用和改造上,缺少綠化層次,沒有形成系統。二是受利益機制的驅動,作為公益設施的綠地與城市其他建設用地相互排斥,在大小級配上缺少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易于親近的小游園和街頭綠地。三是新建居住區、小區生態綠地指標偏低。四是防護生態綠地實施低效,無論工業用地周圍,還是河流、沖溝兩側,均無防護綠地建設,由于體制及資金的原因,與規劃嚴重脫節。五是盲目開山采石或削山取土,使自然山形、植被蒙受損失,造成地表和水土流失。

3 鄉寧縣生態環境規劃建議

3.1 規劃原則與理念

3.1.1 規劃原則。一是注重城市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城市大環境的綠化,改善和維護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增加城市生態空間,創造現代城市風貌。二是根據山區城市獨特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見縫插綠,合理布局各類城市綠地。三是提高城市綠地質量與內涵,使城市生態建設與舊城改造、新區開發相得益彰。四是規劃近、遠期結合,宏觀控制與微觀建設相聯系,以宏觀控制為前提,分期實施,逐步完善。

3.1.2 規劃理念。規劃引入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模式,以山為形、以水為脈,運用連續性原理,強調各種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自然與城市之間的聯系,這樣有利于空間維度的轉換和生態景觀的延續。

3.2 規劃布局

城市生態環境用地是支撐城市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規劃宏觀上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結合城市區域小氣候特征,充分利用自然山體開辟出具有一定規模的成片成塊生態綠地,發揮其對城市環境與風貌調控的效能;微觀上從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出發,充分利用河道整治、停車場和廣場建設及單位搬遷等各種契機建設類型豐富多彩的小游園、街頭綠地,發揮其對于人們生理、心理、審美方面的調節作用。在高度重視城市外部大環境對內部環境質量改善及維護生態良性循環作用的思想指導下,在規劃區范圍內保存較大的生態支撐能力,留有充分的綠色隔離空間,形成規劃區綠色生態防護網。鄉寧縣城生態環境系統總格局是以城區綠地系統為核心,以規劃區綠色生態防護網為基礎,以公路和河流綠帶相貫穿、相連接的城鄉一體、內外融合的綠色生態環境系統。

3.2.1 綠核——城市內部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系統規劃以使鄉寧縣城成為環境優美的園林化城市為目標,結合城市山地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城市內的山形水體,著重突出山、水、城、林相互交融的特色,以城市大型公園為主體(斑塊),以與居民生活親近的小游園、街頭綠地及居住區綠地、專用附屬綠地為基礎(基質),以縱橫分布的濱河綠地、道路綠化、防護林帶為紐帶(廊道),形成城市高水平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系統。

(1)綠色斑塊。具體概述為三大主題公園。一是北山公園:城市中心公園,占地58.4萬m2,主要結合北山自然山體的開發、利用和改造廣植苗木,形成具有休閑、游憩功能的綜合性公園。建設現已形成一定基礎,亭臺樓閣與山體形態相得益彰。主要活動內容包括植物觀賞、體育健身、噴泉嬉戲、兒童迷宮等;另外結合壽圣寺鐘樓的搬遷,公園將增添一定的人文景觀內涵。二是南山公園。位于縣城鄂河南岸二中附近,公園占地33.3萬m2,以清代文筆雙塔為主題開發建設,形成具有觀光旅游、歷史教育等功能的綜合性公園。三是柏山寺森林公園。位于樊家坪村,規劃以柏山寺人文景觀為主題,以現狀良好的自然植被為基礎建設包括旅游渡假、休閑游憩等內容在內的森林公園,占地面積為36萬m2。

(2)綠色基質。一是古城公園:位于舊城居民區,規劃結合武裝部搬遷,充分利用現有綠化基礎建設為附近居民服務的開放式小游園,占地面積0.2萬m2。功能上以休閑、交流、游憩為主,景觀上與古老的過街門樓形成巧于因借、互為襯托的關系。二是叢林公園。位于新城區水廠東側,占地面積0.8萬m2,主要為叢林小區服務。三是職中公園。位于新城區的職教中心東側,規劃占地面積0.4萬m2,是以休息、游憩為主要活動內容的街頭游園。四是營里公園。位于新城區營里組團,占地面積1.7萬m2。五是圪臺頭公園。位于新城區圪臺頭組團,占地面積2.2萬m2。除了在重點建設以上公共綠地的基礎上,還應注重城市的普遍綠化。成片開發的居住區、小區和舊村改造應按照國家規范建設綠地系統;辦公、工業、倉儲等單位應注重單位附屬綠地的建設;城市還應加強街頭綠地、綠島、生產綠地(苗圃,草皮及花木生產基地)和防護綠地(公路、河流、工業隔離帶)的建設。

(3)綠色廊道。主要是指沿羅河、鄂河等自然河流形成帶狀濱河公園和防護綠帶。規劃對鄂河進行整治,經城區分段蓄水后逐步恢復城市水體景觀體系,調節城市氣候和局部小氣候,改善城市熱島效應,為居民提供更多的親近自然的機會和更多的游憩休閑場所。一是濱河公園西區段。位于城區二中橋至明珠橋范圍內,占地面積21.2萬m2,規劃結合防洪、排污工程的改造建設,修建以自然植物景觀為主的帶狀濱河公園綠地。該工程的啟動不僅為主城區居民提供了良好的親水、親綠的共享開放空間,而且為新城區的開發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營造了高效、舒適的外部生態效應。二是濱河公園東區段。位于新建N4號橋至N9號橋之間范圍內,占地面積23.3萬m2,規劃結合城市用地發展及新區組團的開發,為創造良好的濱水景觀,合理利用濱水岸線,遠期啟動二期蓄水工程,通過調整用地布局,搬遷臨水工業,建設并形成為營里—圪臺頭—樊家平3組團共享的帶狀濱河公園綠地,其主要內容安排有休閑、游憩、體育健身和植物觀賞等活動。

3.2.2 綠網——城市生態防護網。生態防護網由植被層和開放空間構成,山、田、林相嵌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為規劃區生態防護網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規劃將城鄉之間的山林、水體、農田、人工防護林帶作為生態骨架,以對外交通走廊綠化帶為楔型連接體,在客觀上形成為城市及城鎮、城市化新區不同尺度的綠色包圍圈,并以帶狀方式將城市的生態主骨架與城市內部的生態次骨架相銜接,形成完整的生態防護網架。規劃重點建設縣城東北、西南兩大生態防護網,與城市綠地系統交融共生,形成獨特的生態格局和城市形態,創造城在綠中的生態大環境。一是東北生態防護網。位于縣城與管頭鎮區之間,依托柏山寺人文景觀區以及周圍良好的自然植被,建設柏山寺森林公園,利用東北方向大面積山體林網及農田建設生態防護網。二是西南生態防護網。位于縣城與西坡鎮區之間,積極利用主城西南山嶺凹地,廣植林木,形成較為自然的植物群落。城市的園林生產綠地在上述兩大生態網內設置。

3.2.3 綠軸——縣域綠化空間的楔形體接體。主要由209國道、鄉吉、鄉襄、鄉臺公路等交通走廊綠化帶組成,其內容包括綠化和農田,這些軸帶內接城市,外連周圍各縣、鎮、風景區,構成完整綠色生態體系。

3.3 建設措施

一是普遍綠化,見縫插綠。二是全民動員,分級建設(縣級由縣統一建,居住區以下由管理區建,單位附屬綠地由單位建)。三是保證資金到位,分級注入資金。四是改變粗放的“鏟平”開發方式,盡可能保護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尤其應注意保護山體、水體。五是將生態綠地建設與園地生產開發相結合,經濟效益與環境生態效益相統一。

4 參考文獻

[1] 歐陽志云,王如松.生態規劃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1995(3):203-215.

[2] 王建國.城市設計生態理念初探[J].規劃師,2002(4):11-14.

[3] 王祥榮.城市生態規劃的概念、內涵與實證研究[J].規劃師,2002(4):8-11.

[4] 李蓓.淺談城市生態居住區規劃設計[J].四川建材,2009(3):121-1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塔县| 许昌县| 会理县| 油尖旺区| 宜昌市| 宜兰市| 高安市| 法库县| 牙克石市| 罗山县| 富宁县| 丹东市| 准格尔旗| 许昌县| 安吉县| 鹤庆县| 彭阳县| 中超| 娄烦县| 临江市| 宜春市| 郑州市| 利川市| 普宁市| 江永县| 桐柏县| 曲阜市| 湘阴县| 洞口县| 高要市| 睢宁县| 张家口市| 资阳市| 三门峡市| 威海市| 井陉县| 永靖县| 八宿县| 京山县| 阿克苏市|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