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于法理學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范文第1篇

【關鍵詞】英語語言教學;互動式語言教學;交際法

【abstract】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using 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one of language methods that offer a?new view and strategy in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the emphasis is on?how students must be able to communicate and?express messages orally well.

【key words】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l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 introduc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so 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home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en us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2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as first thought about by dell hymes and later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by canale & swa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re partially a reaction against the artificiality of ‘pattern-practice’ and als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consciously learning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will necessarily result in an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george yule 2000:194).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lt

3.1 cl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in all aspects.

in elt clas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ximiz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arget language in a communicative way for meaningful activities. we emphasis more on meaning (messages they are creating or task they are completing) than form (correctnes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classroom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hearsal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real communication.

3.2 activities in elt class will emphasi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ngles.

teachers will emphasis on creative role-plays/ simulations/ surveys/ projects/ playlets - all produce spontaneity and improvisation - not just repetition and drills. classroom activities will emphasis more on active modes of learning, including pair work and group-work - often not exploited enough by teachers fearful of noisy class. in elt class oral work is more important, teachers will emphasis on oral and listening skills in the classroom. learners will not just hearing teacher, but having personal contact with language, practicing sounds themselves, rearranging sentence patterns and getting chance to make mistakes and learn from doing so.

3.3 communicative approach seeks to use authentic resources.

the materials teachers use in elt class is more interesting and motivating.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uthentic texts serve as partial substitute for community of native speaker. newspaper and magazine articles, poems, manuals, recipes, telephone directories, videos, news bulletins, discussion programs - all can be exploited in variety of ways.

3.4 roles teacher and students change in clt.

“teachers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 will find themselves talking less and listening more, becoming active facilitators of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larsen-freeman, 1986). the teacher sets up the exercise, but because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s the goal, the teacher must step back and observe, sometimes acting as referee or monitor. a classroom during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is far from quiet, however. the students do most of the speaking, and frequently the scene of a classroom during a communicative exercise is active, with students leaving their seats to complete a task.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responsibility to participate, students may find they gain confidence i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general. students are more responsible managers of their own learning (larsen-freeman, 1986).

4 conclusion

to sum up,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classroom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 is feasible to apply such kind of method in elt classroom. i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should be applied effectively in elt classroom, teachers must consciously seek appropriate ways to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tep by step. but there still some problems exist in apply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classroom. one of the problems with teaching by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s that if students’ level of knowledge is not high enough,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discuss even the most interesting topics. as a teacher i found this quite difficult to practice in a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y and in a classroom situation. i have observed teachers following the oral-aural method and making students go through repetition saying that was clt but that is absolutely?the opposite of what clt is about. so there is still long way for english teachers to go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in our country.

references:

[1]george yule (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2nd 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larsen-freeman, d. (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 b. pride and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c].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4]li xiaoju. in defence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j]. elt, 1990, (2).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認知發展; 階段理論; 德育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8631(2011)01-0099-02

道德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怎樣促進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更是道德心理學領域關注的核心理論問題和學校道德教育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傳統。本文從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出發,對當前學校德育改革以作初步思考。

一、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簡介

道德形成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最初由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后由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繼承與發展。他們倆的共同之處是都采取心理發展的觀點來解釋人類道德的形成,他們分別設計對偶故事和道德兩難故事,讓兒童作出道德判斷,根據不同年齡兒童道德判斷基礎的思維結構,來劃分兒童道德觀念發展的階段,強調兒童的道德發展與他們的年齡及相應的認知結構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皮亞杰通過觀察兒童游戲及驗證的結果,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多半是根據別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10歲以上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根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柯爾伯格經過12年的研究,以社會習俗為標準,提出了道德發展的三級水平六個階段理論。三級水平為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習俗水平(10~20歲)和后習俗水平(20歲以后),每一級水平包含兩個階段,共六個階段。它們分別是:服從與懲罰定向、樸素的利己主義定向、好孩子定向、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的定向、社會契約定向、普通的倫理原則定向。

柯爾伯格認為,道德判斷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前一階段在本質上不同于下一階段;第二,每一階段代表一個新的更綜合的心理組織系統;第三,它們出現的順序不變;第四,階段的出現與年齡有關??聽柌裢ㄟ^跨文化研究表明,盡管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社會環境和種族等因素各不相同,但文化和環境只能影響發展速度,或改變其內容,不能改變發展的順序。

柯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的順序不變,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同樣的進度發展著,個體與個體之間有差異存在。研究表明,多數青少年的道德判斷水平處于習俗水平,少數青少年尚未達到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后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根據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道德判斷水平的高低雖然不能完全決定道德行為的選擇,但對道德行為選擇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即一般說來道德判斷水平愈低,選擇非道德行為的可能性愈大;道德判斷水平愈高,選擇非道德行為的可能性愈小。同時,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是兒童通過與其環境積極地相互作用而實現的[1]。

二、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對學校德育的啟示

(一)學生的道德判斷水平的提高,同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是平行的

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是通過主體同環境相互作用,認知結構不斷同化與自身的結構相適應的信息并不斷改組而實現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就是道德思維水平的提高,其發展遵循與思維發展相同的規律。因此學校教育中一切有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教學策略,同樣都有利于學生的道德判斷水平的提高。教育實踐中將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判斷水平的提高人為地割裂開來的嘗試,或者另辟蹊徑,脫離學生思維水平培養而尋找提高學生道德判斷水平的捷徑,都是有悖于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

(二)學校德育應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則

學生品德的形成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它經歷了外在準則規范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外顯的復雜過程。根據皮亞杰的研究實證,人類的道德認知發展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則。在學校的德育中,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如想使學生形成某一品德,必須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為規范,教他在適當的場所表現適當的行為。從這一角度上說,學生的道德認知是“告知”的,而非“自知”的;是外化或外鑠的,而非內化或內發的。因此對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制定明確可行的道德規范,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都是必要的。等到兒童認知發展接近成熟程度(到達具體或形式運算時期)之后,他將會因思維能力的提高而形成其是非判斷的自律性道德認知。根據這一原則,家庭和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告知”學生道德行為規范,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把這些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成自己的道德觀念,繼而表現出道德行為。如果沒有教師和家長最初的“告知”,如果學生沒有形成道德觀念,即使學生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也不能稱之為非道德行為。這不是學生本身的錯,即所謂“不知者不為過”。同樣,如果學生沒有形成道德觀念,即使其行為符合社會規范,也不能稱之為道德行為。

(三)學校德育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柯爾伯格研究認為,一般人的道德認知發展都是處于前兩級水平(1~4階段),少部分人達到后習俗水平(5~6階段),且階段與階段之間只能漸進,而不能跳躍,只能順進,卻不能逆轉。根據這一研究結果,學校德育工作給學生“曉之以理”時,此時的“理”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即不能脫離學生的接受能力。如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處于第二階段,教育者不顧其發展現狀提前給他講解第四階段或第五階段的大道理,學生可以將這些大道理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不能被他們的認知結構同化,自然也不能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價值而付諸行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行不合一”。為了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柯爾伯格曾建議采用“加一”原則,即在提出兩難或道德情境時,在六階段中提升一段讓學生去思考判斷,但如提升一段以上,問題的難度往往超過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對其道德學習不利。例如,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處于第三階段,我們則向他們講屬于第四階段的道理,這樣以促進其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2]。

(四)學校德育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順序是不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以同樣的速度發展。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道德認知發展水平可能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處在同一道德認知發展水平的可能會有不同年齡的學生。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學生,及時了解和確定學生所處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在現有班組教學的條件下,德育的內容和方法既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水平,又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通過個別談心交流、咨詢等方式,對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五)學校德育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倡生活德育,反對知識德育,反對以簡單的道德說教來達到品德教育的目標

皮亞杰和柯爾伯格在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時,結合兒童的實際生活,強調要讓兒童主動參與。他們認為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是通過與其環境積極地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如皮亞杰就是通過觀察兒童的彈珠和雪球游戲及討論對偶故事來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的??聽柌駝t是通過與兒童討論兩難情境的故事(如海因茨偷藥救妻的故事)來研究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的。通過對我們的學校德育實踐的反思,就會發現我們的德育太重形式而欠缺實際;重視道德的教條,而忽視在實際生活中實施品德教育;注重道德的灌輸,而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因此,要想使學校德育工作真正有效,我們必須:

第一,提倡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可以扼要表述為:通過具體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也就是說,生活德育是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到生活。人的德性發展與智性發展有著本質的不同:人們可以與社會生活隔離開來集中學習知識經驗,卻不能與社會生活相隔離去學習道德。道德是社會生活的規范和準則,真正的學習必須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進行。學校德育與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生活的隔離阻斷了學生德性發展的源泉和渠道,理論說教無異于緣木求魚。

第二,反對知識德育。所謂知識德育就是用道德知識的傳授與習得代替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人類的學習可分為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道德的學習三種類型。相應地學校教育中也存在三種不同方式的教育,即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道德的學習分為道德知識的學習,道德規范的學習和價值、信念的學習三個層次。相應地,道德教育也有道德知識教育、道德規范教育、價值和信念教育三個層次。不幸的是,在知識中心主義的教育大潮沖擊下,由于道德知識教育與知識和技能教育都具有“知識性”這一“近親性格”而獲得了廣泛認可,代替了道德教育另外兩個更為重要的層次,道德教育就變成了道德知識教育。專門化、知識化的德育在學校德育中的表現為德育課程化、課程知識化、教學灌輸化等方面。德育課程化有兩個方面,一是開設專門的課程,如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作為實施德育的主渠道。二是將所有重要的教育主題都課程化知識化、體系化,如心理教育重要就開設心理教育課等。德育課程與灌輸式教育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將道德縮水為邏輯嚴密的科目,也就斬斷了道德與生活的血肉聯系,道德成了與學生生活無關的客觀知識對象,教師也只能將這些當作對象性知識來教授灌輸,只能借助背誦、考試和其他教師的權力來進行強制性學習。

灌輸式的教學是知識化德育課程實施最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提出,對人類認識道德的形成與發展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對當今學校德育工作的啟示也可從本文中略見一斑。但我們知道,道德不僅包括道德認知,還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道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可從知、情、意、行任何一個切入點入手來培養學生的道德,從道德認知入手,僅僅只是其中一個切入點而已。本文討論的正是如此。因此,我們絕不能只采用皮亞杰與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作為學校實施德育的唯一根據,否則,就會窄化甚至誤解學校的品德教育。

參考文獻: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范文第3篇

關鍵詞:學材設計與開發;職業崗位;教學資源;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0-0204-02

一、背景

高等職業院校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教育部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高職教育應“以對接產業為切入點,強化職業教育辦學特色”,明確提出了“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等五個方面的對接,要求高職教育要基于職業崗位能力需求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統籌規劃課程開發和教學資源建設。

二、學材的特點

本文作者觀點,與傳統意義上的“教材”不同,“學材”是指“學習所用的材料”,一門課程的學材廣義上可認為是該課程全部教學資源的集合,主要功能是用于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最終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高職專業課程的典型學材應主要包括與職業崗位相同或高度接近的專業工具、應用軟件、專業設備、耗材等,行動導向教學中必需的項目化教材、引導課文等,延展性學習所需的視頻資料、行業網站等輔助資料??傮w來看,高職專業課程的學材應具備以下特點。

1.能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有目的的學習。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化與推進,一大部分高職專業課程已經進行了行動導向的課程改革,通過設置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能引導學生從中獲取并分析專業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直到完成學習任務。學材不提供全部的專業信息和完成的工作計劃,而是通過提供相關工具和材料,設置一系列引導問題,引領學生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制訂工作計劃來完成學習任務,并對獲得的工作成果和經歷的工作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

3.能幫助學生從實際經驗和教材抽象的描述中構建知識體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學材的開發必須依據“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構建接近生產現場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通過模擬的職業活動來獲取職業能力。

4.學材中的核心材料應與實際崗位的工作過程或生產過程高度貼近。例如在行動導向教學實施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引導課文(又稱工作頁)等,遵循完整工作過程的六個階段,即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檢查控制和評價反饋。

三、學材使用環境

在當前高職教育環境下,學材應基于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再運用到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當中去,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思想與方法,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中實施才能發揮最大效應。

1.建設以專業教室和工學結合式學習崗位為代表的教學環境。整套學材的實施需要相應的教學媒體和高度仿真的專業學習環境。目前比較合適的方案是一體化教室。在一體化教室中,教師創設盡量真實的工作環境,科學、有效地設計“學習崗位”,讓學生利用學材完成與典型工作任務內容相一致的學習任務。

2.遵循行動導向原則實施教學。學材的使用需要配合采用適合學生特點,具有職教特色的教學方式、方法和組織形式,即行動導向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完成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這里的行動不是簡單的重復性操作,而是為達到學習目標而進行的有意識的行為,學生通過主動、全面和合作式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

3.建立以過程控制為基本特征的質量控制和評價體系。在一體化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更加豐富,教學空間增大。課程和教學質量控制的重點應當從外部評價轉向教學者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控制。

四、學材開發與設計過程

學材的開發者是教師,而使用者是課程的學習者。教師應基于專業對接崗位,從學生視角出發進行學材開發。對于高職高專的專業教師而言,為一門專業課程規劃和設計出一套好的學材,既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專業水平,又要隨時更新和掌握第一手的生產現場實際情況,包括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各崗位應具備的能力、崗位工作過程、崗位工作材料等。學材的設計與開發一般應包含以下幾個基本過程。

1.行業企業生產一線調研與分析。主要明確以下問題:行業發展現狀、人才層次需求、職業發展前景、崗位對工作能力的需求、畢業生對現有課程實施后的反饋信息等,并對崗位能力進行描述和解析,找準本門課程應訓練學生具備的能力條目,結合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制定或更新課程標準。

2.召開或參加實踐專家研討會,明確本課程對應的工作過程要素,包括工作對象、工作步驟、組織方式、工作要求、設備與工具等,還應包括在工作中所用的最新的信息技術。參會的實踐專家必須是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工作人員,如優秀技師、班組長、車間主任或基層部門負責人等,他們工作的領域應與所接受的職業教育專業對口,具有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和足夠的重要工作經驗,具備較高的職業能力。

3.教學項目的確定和教學實施過程設計。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更新和秩序化,盡可能選擇與學習者學習和生活相關的載體,確定課程教學項目和子任務,并依照企業崗位實際過程進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實施設計。

4.學材的設計與準備。根據上述三個過程的結論設計學材。學材的設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硬件學材的準備,硬件學材是學習過程實施的必須支撐,主要指實際崗位工作中相同或相近的專業工具、設備和耗材等;二是文本資料設計與準備,主要包括項目化教材的選擇或編寫、各任務對應引導課文的(其中必須包括任務單和任務評價表)設計與編寫等;三是輔助學材的準備,根據課程特點,準備課程應用軟件、課程教學視頻、相關案例、網絡資源庫、行業技術論壇網址、在線試題庫等。

5.學材的發放。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需要將準備好的學材發放給學習者。學材發放途徑要根據學材特點和學習者特征來決定。例如硬件學材必須以實物的形式發放,其他各種類型的學材可以采用開放式、信息化的手段進行發放,并由學習者自由選擇。

6.學材使用、反饋及調整。在一體化教室中遵循行動導向原則開展教學實施,進行學材使用。搜集使用中的學生反饋,結合過程評價結果和課程校內外評價意見進行學材的修改與調整。

五、學材開發實例

2010年,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的單片機課程組即開始著手對《單片機原理與系統設計》課程進行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改革,至今已滿四年。經過多輪次的教學實踐、反饋、調整,目前已形成教學做一體、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和一套軟硬件結合、文本資料和信息化材料融合的學材。

1.開發過程。課程組在赴富士康科技集團武漢工業園、中興通信公司、武漢盛帆電子有限公司等多家電子類企業調研的基礎上,每年參加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會議,與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專業動向和職業崗位能力更新情況,隨后更新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及課程項目設置,最后對學材進行設計與調整。

2.學材內容。本套學材目前主要由硬件設備、通用軟件、仿真平臺、文本資料和信息化資料等構成。硬件設備由微機原理實訓室、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實訓室、電子競賽訓練實訓室共同提供支撐,主要包含單片機最小系統板、常用模塊電路、面包板、萬用表、常見元器件、預裝仿真平臺的電腦、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討論拼桌等。文本資料包含各任務的任務單、資訊表等各種引導課文、教材、教案和各類參考書籍。網絡資源和通用軟件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網絡碎片資源、各種視頻學習材料、Office軟件等。仿真平臺選擇電子企業在進行電路設計和調試時普遍采用的Proteus&Keil平臺。在每學期伊始,教師將引導課文、電子教案、仿真平臺安裝文件、多媒體資料等上傳到個人網盤,學生可根據需要隨時下載使用。

3.學生反饋。為了客觀反映學材使用效果,以便進行下一輪次的設計調整,課程組自2011年開始,連續三年對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大二下學生進行了學材使用情況反饋調查。課程組教師依據學生特點在專業調查網站上設計并制作調查問卷,令學生采用在線作答的方式展開調查?;厥沼行柧頂导罢{查在專業的覆蓋率見表1。

2011年,在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62.6%的學生認為,在一體化教學環境中使用課程的整套學材能夠提高專業技能,有20.3%的學生建議適度增加信息化手段,對學材達到“基本滿意”程度的學生占76.1%。從2012年開始,課程組在學材中加入Proteus&Keil仿真平臺,2012年和2013年分別有86.6%和90.7%的學生對學材使用效果達到“基本滿意”程度,有70.8%和72.5%的學生認為學材有助于提高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85-91.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范文第4篇

針對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個人在親身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些經驗。

第一,首先要讓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很多學生遇到古代第一反應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結束,對于班里的體育生、藝考生和基礎相對差的學生來說,如果出現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當于噩夢,很多學生自動放棄,選擇題就是直接蒙,看見哪個選項順眼或是熟悉些就選哪個。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語文古文閱讀相比,歷史的材料就相當的簡單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個字詞都翻譯,更不用考慮什么倒裝句式等,只要學生能讀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載:“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變局,至是始定?!辈牧戏从沉耍?)

A.貴族政治遭到破壞 B.分封制度開始瓦解

C.宗法制度難以維持 D.郡國制度逐漸形成

分析此題干中讀懂省略號前面的轉折,抓住關鍵字詞“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斷此題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來的血緣體制,對于“封建諸侯”這些詞均是歷史專業術語,亦是古代史中的重點講解名詞,其他的語句學生只要不畏懼,能夠靜下心認真地讀兩遍自然會明白題意。題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課堂上的重點知識,貴族政治主干關鍵是血緣與政治的關系,分封制強調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體制,宗法制側重點在血緣同時還有大小宗之分,郡國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難得出此題的答案是A。

如果單拿出此題學生做,得分率不會低,可是放在整張試卷中,在考場的壓力下,學生的自信心就會下降,會讓學生緊張無法抓住關鍵的字詞,如果對于選項的主干名詞理解不透的話,錯誤率就會大大上升。作為老師必須給學生足夠的自信,同時也要求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重點主干知識,古文只是對歷史知識點考查的一個障眼法。

第二,學生必須基礎知識扎實,能夠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煉出關鍵性詞語,理解出題者的考查點。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夠的底氣、扎實的基礎之上的。學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聯系和區別,弄不清貴族政治和宗法制的關系,那么此題就是找到關鍵字詞,依然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

基礎知識牢固,必須記住時間朝代,很多選擇題里都有時間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強化訓練題:“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國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漢的郡國制

C.唐朝的藩鎮 D.元代的行省制

題中有諸侯有郡,基礎知識點熟悉,只有漢代和明代出現過郡國并行的制度,筆記扎實的學生上來就能選出B選項。

2015年浙江文綜,下列地方行政區劃級別最低的是( )

A.漢代益州郡 B.唐代揚州

C.宋代揚州 D.元代順寧府

此題完全是課本死知識,A選項是地方一級行政機構,B、C為地方二級行政機構,D選項為地方三級行政機構。因此D選項正確。

學生基礎知識要扎實,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同時也需要老師的督促,一般的藝考生自控力和時間都有限,這就需要老師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時講課練習中多做相關的訓練。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幾天突然培養出來的,需要一個長期不斷努力的過程。在學習古代史中,各專題所用的時間都會相對久些,老師可以多找些古文資料習題練習,同時在練習過程中盡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請學生自己翻譯,不明的字詞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字典,甚至可以請學生去求助語文老師,既能加強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也能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長期堅持,從高一就開始培養,到了高三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定然會有一個質的突破。

第四,對于古代史材料題,學生做題時和近代史、現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規范化要求一樣,注意審題,注意問題答案的出處,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礎知識與材料的結合,答案的書寫規范化,答案主干知識點前置,專業術語化,清晰明了,簡單點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對于法理學的理解范文第5篇

關鍵詞: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常規護理方法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在1969年發現的一種具有傳播性的疾病[1],已成為人類眼病中較常見的一種。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主要是由腸道70 型病毒感染所引起[2],在傳染病中屬于丙類。該病的潛伏期較短,起病很急,有嚴重眼刺激、結膜充血、甚至角膜潰瘍等癥狀。該病夏秋季好發,傳播性強且人群易感,危害極大。本研究對本院20例采取常規護理的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患者采取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患者共20例(女8例,男12例),年齡15~43歲,平均年齡25.4歲;病程5~19h,平均11h。女性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比男性少,小兒比成人少見。一般雙眼患病,在就診時,單眼不適的患者有8例,而雙眼不適的患者有12例?;颊叩呐R床表現主要有眼痛、眼紅、有異物感、眼磨痛并有刺激感、畏光、流淚等,常伴有眼瞼紅腫、結膜下的片狀出血、結膜充血、耳前淋巴結出現腫大、粘性的分泌物等。偶有角膜上皮的多發剝脫,甚至形成假膜,角膜上皮出現點狀的脫落,上皮細胞下混濁,有視力下降的情況出現。

1.2 方法 包括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局部治療主要是滴眼液進行治療?;佳凼褂弥Z氟沙星等抗生素眼液,阿糖胞昔液或利巴韋林滴眼液等抗病毒眼液。開始時,使用1次/h,使用3d以后次數逐漸較少,夜間使用人工淚液進行治療以幫助修復上皮。眼分泌物若非常多,可使用3%的硼酸水或生理鹽水進行洗眼。全身治療主要是指應用抗病毒藥物以及抗生素類的藥物進行對癥的治療。

2 常規護理

2.1心理及情感護理 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患者進行病因的解釋,說明正在采取的治療方法,給患者講解相應的注意事項。通過情感溝通,使得患者了解病情,消除恐懼不安,以便治療更加順暢。

2.2 沖洗結膜囊的護理 患者的一般是坐位或仰臥位,囑患者頭偏向需沖洗的一側,受水器緊緊貼在患者需沖洗側的面頰。護理人員首先對角膜的情況進行觀察,后按照從右到左、從輕到重的順序進行仔細的沖洗,在沖洗完以后,注意擦干眼睛周圍(無菌棉簽)。

2.3去除假膜的護理 若患者出現了假膜,應該進行去假膜的處理。使用表面麻醉劑(倍諾喜液)滴眼,滴入1~2滴/次,間隔5min再滴1次。使用無菌的棉簽按照內毗到外毗的順序進行假膜的剝離,注意要動作輕柔,剝離徹底。剝離后,用生理鹽水對結膜囊進行沖洗。

2.4消毒護理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傳染性很強,可以通過接觸進行傳染。因此,對于接觸患者的人員應該進行隔離,患者的藥品等應該單獨的使用,絕不可共用。護理工作者在護理前后必須嚴格進行消毒,也可選擇使用乳膠手套以及保護鏡進行防護。

2.5教育與宣傳 對患者及患者的家屬進行此疾病的相關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告知他們此疾病的主要癥狀、傳播的途徑、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對于此病的主要癥狀,應告知患者本人及家屬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感染所致,癥狀主要表現是眼發紅以及過多分泌物,疼痛也是其一般癥狀。患者可有流淚、怕光、有明顯的異物感,有五成的患者出現球結膜下的出血,因此又稱為紅眼病。通過告知癥狀,使患者及其家屬的恐懼感減輕。對于此病的傳播途徑,應告知此病可通過接觸傳播。因此注意不要接觸患者的眼睛、滴眼藥物、洗臉的用具,以防感染。對于此病的預防措施,應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注意個人衛生,分巾分盆以防交叉感染。注意加強相應的消毒工作。因腸道病毒對干燥和熱很敏感,加熱可滅活,也可以用酒精、石炭酸等消毒。

3 結果

對所有被研究對象(20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治療與護理都很有效,沒有在患者周圍人群中流行。

4 討論

在我國的傳染病法,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一種丙類的傳染病[3],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主要是由腸道病毒70型引起,可以接觸傳播,主要是通過眼-手-眼進行傳播[4],也可以通過接觸被患者分泌物等污染的水或物品、器械等傳播。生活環境若不衛生也對疾病傳播有推動作用[5],潮濕溫暖的氣候對疾病的流行有利。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常在人口比較稠密且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地方,常呈爆發式或廣泛的發病。因此應對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主要是在于預防以及合理的治療和常規有效地護理。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在人群中出現廣泛的流行時診斷比較簡單,但流行初起時不易被注意到,散發病例容易被忽略或與其他病毒等引發的結膜炎混淆。本病的潛伏期短,最長的潛伏期小于3d。本病起病急,可以是單眼或雙眼起病,但是一般都會雙眼受累,異物感明顯,患者可出現明顯的眼痛畏光癥狀。對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護理的重點主要是常規護理以及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這樣做的目的是對交叉感染進行控制,使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患者的療效得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也可以得到提高,治療時間縮短。

通過本研究,我們可以認為常規護理方法對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康復與預防傳播意義重大,能夠減少交叉感染,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劉東方,曾冰英.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護理指導和預防[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2): 107-108.

[2]畢樹萍.不同時期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治療及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2013,22(10):791-793.

[3]林巧玲,王詠針,屈婉明.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護理[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18):6167-61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虹口区| 岳西县| 榆社县| 铜山县| 淮滨县| 察哈| 霍邱县| 石渠县| 呼伦贝尔市| 长治市| 广丰县| 桓台县| 阿拉善左旗| 勐海县| 江阴市| 永清县| 湘潭县| 九寨沟县| 宜兰县| 囊谦县| 余庆县| 百色市| 永城市| 黄浦区| 广宗县| 从化市| 庆元县| 鸡泽县| 镇巴县| 鸡西市| 唐海县| 泸定县| 泗阳县| 嘉义市| 泸州市| 东海县| 平安县| 平原县| 卓资县| 绥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