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溫室效應導致的后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在的人類為了滿足自己對生活的更高要求,不斷污染環境。所以環境所回報我們的,只有對我們身體有害的東西,比如造成了“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人們借用花房溫室繁殖花卉、種植農作物的經驗而定義的一個名字。太陽通過短波輻射為地球提供熱量,地球以長波輻射向外層空間放出熱量,這兩個過程使地球表面保持基本常定的平均溫度。大氣中的一些氣體,如水汽、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具有對輻射的選擇吸收功能,它們近似于透明的讓太陽的短波通過大氣進入地球,卻把地球向外輻射的長波輻射部分吸收。吸收的熱量用于再加熱大氣和地球表面。
現在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甲烷、氟氯烴等溫室氣體,大量排入空氣,導致地球的“溫室效應”增強,地球升溫。在20世紀,地球升溫了整整0.7攝氏度。1994年夏季,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8月18日最高氣溫達到51攝氏度。1992年9月13日是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記載下了利比亞沙漠出現的全球有史以來最高氣溫——58攝氏度。1988年希臘的熱浪造成數十人死亡,同年的中國,因熱浪而死亡的人數達到700人,數百萬人中暑。
并且“溫室效應”的可怕后果是全方位的,農業減產、物種變遷、疾病流行。當然還包括海平面上升。計算機模擬實驗表明,當地球氣溫升高2攝氏度,局部地區會明顯變暖。增加4攝氏度以上時,萬年冰山融化,極地冰層融解,地球的沿海地區將被淹沒。
所以,我們現在要懂得保護地球,如果人類再如此執迷不悟,繼續破壞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關鍵詞] 生態;危機;災難;氣候變暖;人類
2004年上映的美國影片《后天》是西方災難電影的經典巨作,它逼真地反映了溫室效應帶給人類的災難:龍卷風、海嘯、洪水、冰雹。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使兩極的冰塊融化,海水溫度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包括自由女神像、艾菲爾鐵塔、大本鐘在內的地標性建筑迅速凍成冰柱,地球陷入第二次冰河時代。影片體現了導演艾默里克的生態憂患意識。他希望觀眾能夠看到電影虛擬世界呈現的嚴峻的生態現實,關注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意識到溫室效應將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厄運。影片引起世界范圍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但當時人們很難將影片中的場面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覺得“后天”離我們還很遙遠。近些年地球氣候異變,極端天氣頻發: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龍卷風、中國南方雪災凍雨、印尼海嘯、日本大地震等。這一切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全世界各國必須共同努力,拯救我們惟一的地球,才能延緩和阻止“后天”的到來。
一、影片體現的生態意識
影片《后天》,為我們驚心動魄地演繹了地球溫室效應導致的氣候巨變以及由此引發的巨大災難。導演巧妙地把觀眾的娛樂喜好同生態主題完美地結合起來,讓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體會到影片中強烈的生態意識。影片傳達了對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密切關注以及對生態危機的憂患意識,提醒人類審視自己的行為,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建生態和諧。
導演開宗明義,傳達了生態關懷這一主題。影片一開始就是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全球氣候變暖科學研討會的場景。氣象學家杰克通過多年研究,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引發巨大的氣候災變。可惜,杰克的理論和警告并未引起各國首腦的重視。但是氣候變化已經開始――新德里下起雪,東京下起冰雹,洛杉磯遭遇巨大的龍卷風,紐約被海水浸泡。北半球天氣變得異常寒冷,人們不得不向南遷移。這些情節體現了導演對生態的深深憂慮。紐約市“速凍”前后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使人類深刻意識到如果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必將引發全球范圍內的更大災難。
影片里一群人被困于國家圖書館這一場景也傳達了濃重的生態意識。燒書取暖隱含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文明的脆弱,乞丐和狗一同進入圖書館避難表現了生命之間的平等,人類和其他非人類生命應該和諧相處。
電影結尾處美國總統的講話表明大劫難后,人類終于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人類的生態意識最終覺醒,承認人類中心論的功利性,意識到維護生態和諧的必要性。
影片不僅引發了全球范圍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和喚醒人們的生態憂患意識,而且對人定勝天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進行了批判,強調各種生物在宇宙中平等生存的權利,試圖建構一種天人和諧的生態觀。
二、人類面臨的嚴峻的生態現實
當今的全球環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惡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人類的生存受到越來越直接的威脅。近幾年,人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地球氣候異變,災難性天氣頻發,這一現實驗證了《后天》的災難假設。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部蘇門答臘島海域發生8.9級地震并引發強烈海嘯,至少28萬人死亡。印尼共有大約24萬人死亡或失蹤。2005年8月底,颶風“卡特里娜”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登陸,使美國七個州遭受洪水災害,給美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導致1 200多人喪生。2007年11月15日,熱帶風暴“錫德”侵襲孟加拉國南部,造成1 000多人死亡,50多萬人流離失所。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北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地震造成69 227人遇難,374 643人受傷,17 923人失蹤。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和關東地區發生里氏9.0級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從北海道到沖繩的大范圍地區。據日本防衛省稱,福島縣南相馬市約1 800戶人家遭受毀滅性打擊,死者超過千人。地震及海嘯引發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2012年7月,美國遭受暴風雨“德雷科”襲擊,受災民眾高達百萬。暴風雨造成交通癱瘓,災民流離失所。2013年7月,中國南方的高溫天氣呈現持續時間長、強度強等多個特點。浙江、重慶、上海、湖南等多個地區氣溫飆升至40℃并持續了較長時間,其中浙江新昌出現了44.1℃的極端高溫天氣,湖南長沙在2013年7月實現了31天全部為高溫日。持續的高溫造成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中暑或得熱射病,嚴重地影響了百姓的生活。與此同時,中國西南地區遭遇50年來最強降雨,大雨不僅帶來了嚴重的水災,摧毀了房屋和橋梁,還引發泥石流和多處塌方,導致數十人遇難,上百人失蹤。洪水造成21省市670多萬人受災。
以上這些駭人聽聞的數據昭顯了一個可怕的人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大自然用殘暴的方式“回饋”人類對她的肆意破壞。如果人類繼續用有限的資源換取經濟的迅猛發展,不減緩對生態環境的損壞,“后天”,真的會離我們不遠。
三、人類對自己行為的反思
由于人類的短視,我們只專注于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全人類的未來命運。電影《后天》和越來越多的自然災難,使人類不得不認真思考,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反思生態危機的根源。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自然的異常變化造成的結果,但更多的則是人類自身行為釀成的后果,而后者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更具有災難性。
(一)“人類中心主義”思想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現代工業文明的蓬勃發展,人類征服與駕馭自然的欲望日趨膨脹。為了積累財富,人類貪婪地索取和消耗自然資源、損害環境;為了經濟增長,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發展道路。人類完全忽略了生態的平衡,加速生態危機,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構成了自身的困境?!叭祟愔行闹髁x”思想侵襲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和諧觀,使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激化,生態問題日益嚴重。
(二)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自然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人類借助科學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然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多數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人類利用科學技術盲目地征服自然,造成生態環境被破壞,生態失衡,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的危機。
(三)全球氣候變暖
人類大面積砍伐綠色植被導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燃燒化石燃料時釋放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現代工業和汽車尾氣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增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白天會吸收太陽和地面輻射的能量,在夜間會阻止熱量從地球散逸出去,結果熱量積聚起來,造成全球氣候變暖??茖W家們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干旱、水災、颶風等極端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
(四)全球城市化的發展
隨著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地球的大部分陸地都被高樓林立的城市所占有,城市中的綠地少得可憐?,F代都市讓我們失去了自然的庇護,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顯著。城市熱島效應導致城市空氣渾濁,污染嚴重,形成嚴重的霧霾天。
人類只有盡早地看清盲目發展所帶來的后果,從支配自然的夢中清醒,才有可能遠離“后天”。
四、應對生態危機的策略
目前生態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保護環境,公平合理地利用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十分重要。
(一)確立可持續發展觀
發展不應該被理解為僅僅是經濟的發展,它應該包括經濟、科技、社會生活、人的素質以及生態環境等因素在內的多元的進步,是整個社會體系和生態環境的全面提高。應把發展經濟、合理使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三者進行統籌考慮、統一規劃,從而實現人類、生態環境和資源、社會經濟三者的協調發展。
(二)注重科學技術的正面引導
我們要正確地認識科學技術的“雙刃劍”作用,它既可以成為造福人類的法寶,也可以成為毀滅人類的利器。現代科技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科學技術的不合理應用也破壞了生存環境、制造了生態危機。我們應該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的正面效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生態危機的應對方面。依靠高科技預防、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恢復被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實現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發現新能源。
(三)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
我們應選擇有益環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放棄只追求經濟效益的工業化生產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強調清潔生產。運用生態技術和工藝,改造傳統產業,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人類的生產勞動具有凈化環境、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新機制。摒棄現代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摒棄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用對環境有利的綠色產品去替代那種高污染高消耗的消費品,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使綠色消費成為人類生活的新目標、新時尚。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和保護大自然。
(四)加強國際合作
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人們也在為抑制全球變暖而進行著努力。目前世界范圍的努力有針對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雖然世界各國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卻因為追求經濟、貿易、金融等“發展”而沒有切實地行動起來。德國環境部長于爾根?特里廷曾在為《法蘭克福評論報》撰寫的文章里寫道:“惟一的出路就是行動。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大幅減少,這樣的措施必須在全球范圍內采取。”我們共同擁有一個地球,只有共同努力,那些災難才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逐漸消退。
“后天”離我們看似遙遠,實際卻和我們的今天息息相關。我們的“后天”如何,取決于我們今天怎樣做。人類必須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藩籬,改變與自然對抗、征服、主宰的關系,重建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在加速推進工業化文明的同時著手解決工業化大生產所帶來的嚴重的生態問題;珍惜生存環境,減少生態破壞,盡可能地保護我們惟一可以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有這樣,《后天》中那些可怕的景象才不會在地球上真的上演。希望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后天”離人類越來越遠,永遠不要到來。
[參考文獻]
[1] 王淑英.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應對策略[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06).
[2] 夏偉翔,傅宗洪.論美國災難影片中的生態意識[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2).
[3] 周春艷,王國棟.從生態批評的視閾解讀《后天》[J].電影文學,2011(01).
[4] 詹想.《后天》――災難片還是大預言?[J].科技智囊,2010(08).
構成物質的分子都在做無規則運動,因而它們具有動能,物體內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分子動能;由于分子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勢能,稱做分子勢能;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需要注意的是:①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與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是兩回事,不能混淆.例如,“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分子動能越大,因此內能越大”就犯了宏觀、微觀混為一談的錯誤;②既然一切物體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則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也就是說,任何情況下,物體的內能都不可能等于零.所以說,“內能跟溫度有關,所以0℃的冰沒有內能”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二、影響內能大小的基本因素
初中階段的內能學習,同學們要注意,影響物體內能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質量,同種物質質量的大小決定著分子數量的多少;二是溫度,溫度的高低決定著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三是物態,不同物態下分子之間作用力的強弱以及分子間距離是不同的,分子勢能也是不一樣的,同溫度的等量物質,氣態的分子勢能大于液態的分子勢能,液態的分子勢能大于固態的分子勢能.
在實際比較不同物體內能大小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個相關因素.例如,4只相同規格的燒杯中裝有水,水量及其溫度如圖所示.關于4只燒杯中水的內能的大小,可以依次有序做出判斷.d燒杯中水的內能大于c燒杯中水的內能,這是由于溫度差異導致的;d燒杯中水的內能大于b燒杯中水的內能,這是由于質量差異導致的;b燒杯中水的內能大于a燒杯中水的內能,這是由于溫度差異導致的;c燒杯中水的內能大于a燒杯中水的內能,這是由于質量差異導致的.那么,b、c兩燒杯中水的內能誰大誰小呢?這就不得而知了,b燒杯中水的溫度高,c燒杯中水的質量(分子數量)大.
對于同一物體而言,影響其內能大小的就只剩下溫度與物態兩個因素了,需要指出的是:由物態變化引起分子勢能的變化需要引起同學們的注意.同一物體在沒有物態變化的前提下,物體的內能越大,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小,溫度越低.但有物態變化時,情況就不同了,例如晶體熔化及液體的沸騰過程中,物體吸熱,內能增加,但溫度卻保持不變.例如,一塊0℃的冰熔化成0℃的水,由于冰塊吸收熱量導致其內能增加,雖然溫度沒有改變,但分子的勢能發生了變化.故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加;反過來,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有可能保持不變.
三、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
改變物體內能大小的方法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如下表所示.
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式雖然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但本質還是有所區別.“做功”使物體的機械能轉化為物體內無規則運動分子的內能,屬能量的轉化,做功使物體的內能改變有多種形式,如克服摩擦、壓縮氣體等.熱傳遞則是能量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者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的過程,屬能量的轉移,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方式有傳導、對流和輻射.
四、明辨幾個相近概念
溫度、熱量、內能這三個概念是有本質區別的.①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溫度是狀態量,可以說溫度“是多少”,也可以說溫度“升高了多少”或“降低了多少”;②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內能是狀態量,形容內能可以說“有”,也可以說“大”“小”“增大”“減小”;③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熱量是過程量,可以說“吸收多少”或“放出多少”熱量,但不能說“含有多少”熱量.所以“高溫物體與低溫物體接觸后,高溫物體把溫度傳遞給了低溫物體,所以高溫物體的溫度降低,低溫物體的溫度升高”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日常生活中說的“熱”,含義是廣泛的,在不同情況下,有的“熱”表示物體的溫度,有的“熱”表示物體的內能,有的“熱”表示在熱傳遞過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熱量.例如,“今天的天氣真熱”的“熱”,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的,說明氣溫高,指溫度;“氣筒壁熱了”的“熱”,是由于打氣時,克服摩擦做功,同時壓縮氣體做功,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因此,這個“熱”表示的是內能;“物體吸熱,溫度升高”,表示低溫物體吸收熱量,溫度升高,這個“熱”指的是“熱量”.
五、內能獲取及利用的歷史變遷
內能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應用相當廣泛,內能的獲取以及利用的歷史,也是人類技術發展、社會進步的歷史.農耕文化,意味著人類獲取內能的方式主要是燃燒柴草,對內能的利用也很簡單,主要用于烤火取暖以及加熱熟食;工業革命,意味著人類獲取內能的方式聚焦在煤炭燃料的集中開采和使用,產生的內能主要用于通過蒸汽機以轉化成工業生產所需要的機械能;產業革命,意味著人類獲取內能的方式聚焦在石油燃料的集中開采和使用,產生的內能一是通過內燃機以轉化成驅動交通工具前進的機械能,二是通過內燃機帶動發電機產生電氣化生產、生活所需要的電能;現如今,人們把核能轉化為內能,并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進一步轉化為電能,這成為人類能源獲取與利用的新途徑.
六、內能的利用與溫室效應
關鍵詞:必要性;可行性;低碳生活;滲透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9-0040-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一、化學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2020年碳排放目標的提出,伴著哥本哈根大會的召開,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低碳”這一名詞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是指生產、生活中減少能量的消耗,從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會產生溫室效應。從1740年至2000年,二氧化碳含量約由277ppm升高到377ppm,致使近百年來全球溫度上升0.4℃~0.8℃,到21世紀末溫度將上升1℃~6℃[1]。溫度上升會造成以下幾種嚴重后果:(1)海平面上升,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于水中;(2)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通常不知颶風為何物的南大西洋沿岸將飽受颶風侵襲;(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4)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茖W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2]。
目前一種新興的旅游項目_____“末日旅游”正在美國、英國悄然興起,人們把目光放在因氣溫變化而可能消失的自然景觀上,如:南極洲、馬爾代夫群島、威尼斯等十大自然景觀。由此可見: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逐漸被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認識和接受。環境教育已經納入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在不同的階段涉及不同的內容,因而加強環境教育勢在必行,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必須加強對未來公民的環境教育。只有在平常的教學中不斷滲透低碳生活的思想,才能在學生心中播下低碳生活的種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今后的低碳生活打下基礎,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綠色生活方式。
二、化學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可行性
首先,化學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的思想體現了新化學課程理念。目前化學教育界最關注的就是“化學為大眾”、“國民的化學要解決國民的問題”這一命題。新課程標準要求更好地使化學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拓展學生的視野。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思想,讓學生關注每個公民每天接觸的諸多所謂的“公民問題”[3],如:由于溫度上升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生存危機,使學生形成一種生活中盡量減少能量消耗,從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意識;新課程標準還要求提高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讓學生都具備生活所必須的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使他們能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生活。低碳生活的知識和意識是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碳生活素養也應該是公民必備的一種科學素養。綜上所述,在中學化學教育中加強低碳生活思想的滲透是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
其次,我國新化學課程中含有大量有關低碳生活的環境教育素材。通過分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我們發現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含有大量的低碳生活的教育素材(如表1),因此化學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思想是非??尚械摹.斎唬袑W化學涉及低碳生活知識的內容遠不止這些,許多知識都隱含在各個內容之中,需要教師根據教材適時穿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及時滲透。
三、化學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幾點想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及時滲透低碳生活思想
教材是學生獲得低碳生活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學生在學習有關降低溫室效應的內容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選好切入點,及時地進行滲透教育。如在選修1學習“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內容時,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和資料,從那些觸目驚心的圖片和資料中,讓學生得到感性認識,了解溫室效應的現狀、發展可能和危害,產生憂患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書本中的“思考和交流”,組織學生討論、引起學生思考、激起思想的碰撞,產生低碳生活的意識。
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低碳生活的綠色生活方式
網絡是學生獲得低碳生活知識的又一主要來源。在滲透低碳生活思想時,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上網查閱有關溫室效應的相關內容,了解全球溫度升高的危害,這遠比教師紙上談兵效果好。如在初中學習“保護空氣”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利用網絡,讓學生收集近階段所在地區的空氣質量日報,并作圖,了解全球溫度升高的趨勢;了解“末日旅行”等熱門話題及其產生根源,使學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這時教師的作用就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過程將由傳授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的過程,從而自覺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綠色生活方式。
3.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建立低碳生活的使命感
如今中學化學教育注重“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教師的著眼點不應僅限于課堂,而應把學生和教育過程引導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從生活中挖掘素材,讓學生從自己的體會出發,由感而發。如在選修1學習“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的知識時,可以回憶近兩年降雪的情況,讓學生親自感受,再對比前五年、前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降雪情況,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耳聞目睹因溫度的變化引起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建立低碳生活的綠色生活方式使命感。
4. 充分全面理解新課標,做真正的低碳生活理念的傳授者
江蘇省新課改于2005年開始實施,新課標也取代了沿用幾十年的教學大綱,新課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藍本,作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該充分理解新課標,全面地傳授知識。 但課改以來,教師仍受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未能吃透新課標的精髓。如在選修4學習“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以及初中“使用和開發新的燃料及能源”的內容時,教師往往從能源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能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通過合理有效的使用能源以及開發新能源解決能源問題。其實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也就是減少能量的消耗,開發新能源也就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要真正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的思想,首先教師就要改善舊的知識體系,充分理解新課標,全面地傳授知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成為低碳生活理念的傳授者。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去減少溫室效應,如:我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不是少數科學家或科研機構的專門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觀念和意識。我們應從我做起,人人參與,由生活點滴細節,將“低碳生活”意識付諸于行動。要向芬蘭人一樣,沒有標語、沒有口號,將低碳生活的理念轉變成流淌在每個公民血液中的一種文明。
參考文獻
[1] 人教社地理室.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關鍵詞】風險預防原則;溫室效應;碳排放;國際環境法
人生如大海行船,途中充滿各種未知的暴風和閃電,防患于未然,才是智者應對風險的選擇。如何應對各種風險,是人類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萍嫉陌l展和貿易的增長,使得各國對環境的破壞影響了整個地球村。環境污染的跨國影響,讓我們無法忽視這種蝴蝶效應引起的內在聯系。近些年變得愈加嚴重的溫室效應,更是讓全球知道了預防的必要性。在合理的成本基礎上預先防范風險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必然選擇,法律意義上的風險預防原則也隨之而生。
一、風險預防原則概述
風險預防原則最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并逐漸發展到區域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在20世紀80年代,德國開始向國際北海部長會議提議采納該原則,最終在1984年的第二屆國際北海保護會議中得到采納,會后發表的《倫敦宣言》成為第一個明確闡釋風險預防原則的國際文件。[1]隨后,風險預防原則在一系列重要的國際環境條約中得到了體現,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立法更是全面體現了風險預防原則?!稓夂蜃兓蚣芄s》(以下簡稱《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都包含了風險預防的思想。
風險預防原則的完整定義在國際習慣法上尚無確定的表述。諸多學者把《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中的第15項原則作為其較為權威的表述。筆者較為贊同的定義是“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按照本國的能力,廣泛適用預防措施,遇有嚴重或不可逆轉損害的威脅時,不得以缺乏科學充分確實證據為理由,延遲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環境惡化”。[2]這些定義目的均是在表述:科學并不能永遠扮演提供第一手信息資料以有效保護環境的角色,過度依賴科學證據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風險預防原則便是要求在決策過程中對那些較小的缺乏科學確定性的負面影響也謹慎處之。好比日趨嚴重的碳排放問題,溫室效應的影響超過了學者們的預期,科學實驗得出的數據不能預知一切,“史上最暖的冬天”和“百年不遇的洪水”讓我們不得不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否則追悔莫及。
二、風險預防原則的適用條件――以溫室效應為例
風險預防原則在氣候變化方面的適用具有相當的說服力。筆者將借助溫室效應的問題來進行具體的闡述。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有助于保持地表氣溫和氣候穩定。但隨著碳排放的不斷增多,地表的氣溫不斷上升,并進而改變氣候,對環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比如極地冰塊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很多島嶼和沿海地區將在不久的將來被海水吞噬。若不提早采取預防措施,后果難以想象。如前所述,風險預防原則僅是一個大的框架體系,具體的內容還需要補充完善,但有幾項在其適用中需遵守的條件具體表現為:
(一)科學上的不確定性
風險預防原則的前提是存在科學的不確定性,即對某種活動或事物的危險或損害沒有科學上的肯定性結論,鑒于這種危險的可能存在,我們理應阻止其發生??茖W上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根據常理會發生的某種風險卻欠缺明確的科學證據證明;二是因果關系不明確。例如,雖然可以得知溫室氣體對于大氣溫度的提升作用,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的不確定性及其因果關系的復雜程度,我們無法明確得知碳排放對于氣候變化的具體作用,各地區的不同反應也使得得出一個全球通用的結論變得更難。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預防性措施,因其重要意義就在于沒有后悔藥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后悔的程度。
(二)風險評估的必須性
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決定了風險的不可避免,由此不得不對風險的系數值進行評估,即對哪些風險應當采取措施進行準確衡量,也稱之為風險閥值,即在哪一個范圍內采取預防措施。當然,閥值并非確定不變的,隨著每一項活動危險性增加的而降低其系數值,即高風險低閥值。由于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煤炭石油等礦石能源的利用在不斷提高,因此產生的溫室氣體將會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無法預知的影響。此項評估就要考慮諸多因素,其閥值也會不斷變化。
(三)收益的經濟分析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使其理論逐漸滲入到國際環境法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如過度強調風險預防原則,將可能犧牲其它社會福祉,比如過分控制或降低碳排放會不利于社會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運用風險預防原則來阻止某一活動的進行時是否能產生更大的收益。該原則是一種粗略的方法,可能會損害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們。對此《公約》的表述為:所采取的預防措施必須是符合成本效益的以符合全球的利益。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討論的主題是未來各國的碳排放問題,但是,限制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各國發展的需要,最終目的是在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四)舉證責任倒置和嚴格責任原則的運用
在對該原則適用與否的問題上,應該由開發者或實施國負擔證明他們的行動將不會引起過分嚴重的環境損害的舉證責任。畢竟開發者或實施國掌握著較為全面的資料信息,加之其通常都是社會的強勢方,經濟基礎扎實,而相對人則很難舉證支持自己的觀點。嚴格責任的適用則保障了舉證責任的倒置,也激勵了預防行為的實施。
三、風險預防原則的國際法地位
目前學界對于風險預防原則的國際法地位還存在一定爭論,但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該原則已經發展成為國際習慣法的基本原則;第二,該原則不是國際習慣法的基本原則;第三,該原則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國際習慣法的基本原則。對此,我們首先要明確究竟什么是國際習慣法的基本原則。根據《國際法院公約》中的38條的(一)(丑)的規定,國際習慣法必須滿足兩個要件:“實踐”與“法律確念”。[3]推之,國際習慣法的基本原則就是為各國所普遍適用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指導性的規則。筆者支持第三種觀點,依據如下:
(一)從國際條約來看,《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里約宣言》等都對此原則有所表述,但是其內容仍不統一。雖然國際條約是國際習慣法存在的權威證據,但是不能據此就將不具備統一性的原則援引為指導性規則,這會造成司法的不確定性。
(二)從國際判例來看,目前對于該原則的適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案例:“MOX核燃料廠案”、“南方藍鰭金槍魚案”、“新西蘭訴法國核試驗案”。這些案件中均未直接表述為“風險預防原則”,而多表述為“謹慎與慎重”或者“風險預防方法”。
(三)從國內立法及實踐來看,國際習慣的形成需要有足夠數量且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的國家實踐。德國和瑞士最早對該原則進行了規定,各國的司法實踐表明,該原則正在被廣大法院運用來作為裁判的依據。
由此,風險預防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已具備國際習慣法基本原則的要求,但由于尚未達成共識,所以將其認定為正在形成中的國際習慣法基本原則最合理。
四、發展中國家在風險預防原則之下的困境
從表面上來看,無疑風險預防原則起到預防性的作用,可是由于該原則在適用上的不確定性等相關因素,導致處于不利環境中的發展中國家遭受發達國家的壓制。幾次氣候峰會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推卸責任一再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施壓,我們面臨的困境表現在:
(一)科學上的不確定成為借口
由于人類認知以及科技有限性,不確定性不可能完全消失,對于未來的決定,常常需在缺乏確定性的情況下做出。加之發展中國家的財力、物力均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所以該原則很可能成為發達國家阻止某些措施實施的借口。例如新能源探索方面,為了減少碳排放,世界各國都在努力追求新能源的利用,可是限于技術落后,很多嘗試會有不確定性,發達國家會以此為借口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大膽創新。
(二)貿易保護主義滋生
如果風險預防原則濫用,會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如在WTO的荷爾蒙牛肉案中,歐盟禁止美國牛肉進口,原因只是基于對牛飼料中荷爾蒙含量的擔心,而這種擔心又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強大的美國都面臨著這樣的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又如何爭奪自己的席位。
(三)風險預防可能帶來新風險
該原則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風險,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時應用風險預防來阻止相關措施的實施反而造成新的風險。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產業采取措施,可發達國家卻以風險預防為借口阻止其運行,潛在的風險被避免,可發展中國家因此而遭受的損失或許比實施該措施還要大。最好的例子就是核電站的建設,潛在的危險足以迫使我們停止核電站的運行,取而代之的火電站卻有可能造成更危險的局面。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減少碳排放措施上。
五、中國對策――如何應對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綠色GDP的引領下向發達國家靠攏。風險預防原則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采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適時地引入風險預防原則無疑會對環保、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加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我國無法回避這一問題。應對之策如下:
(一)完善風險評估體系
在與大國相抗衡的國際環境之下,如果總是被牽著鼻子走,難免會成犧牲品。所以不斷發展科技,建立自己的評估模式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必要任務。唯此,我國所施行的措施才不會達到相應的風險閥值。在國際社會中,發達國家總是憑借著自己的科學權威地位告訴眾人如何區分好壞,可這也為發達國家推行其政策披上合法的外衣。正如現在討論火熱的溫室效應,究竟是詭計還是事實,一直都是某些國家在說了算。所以,建立自己的評估體系,完善技術,不斷爭奪話語權,才能為國家謀福利。[4]
(二)綜合考量成本――效益的經濟分析
在對某項活動是否有必要采取預防措施的評估中,必須考慮到該項活動的收益,或者說是禁止該項活動可能帶來的風險。在作出具體決策之前,應該將各種因素考量進去,運用科學觀點來對決策加以考量,使得在應對發達國家的反駁上占有強勢地位。全面的經濟分析,增強了管理者的責任感,也增強了過程的透明度,使得風險預防原則的決策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力求促成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條約的制定
在國際社會中,發展中國家都處于被動的地位,發達國家總是處于“規則”的制定者位置,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被忽略。在風險預防原則的具體適用規則尚未形成定論之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都應該為此而奮斗,爭取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條約,使得在日后相關案例的處理中也能享有話語權。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頭羊,中國更應該起到積極作用,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廣大同僚,爭取在對該原則統一認識的形成進程中發揮正面效應,致力于有利發展中國家的條約的制定。
風險預防原則的相關理論正在不斷發展中,可是目前對于該原則的完整定義、適用條件、法律地位等都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卻不能以此為由阻礙其發展的進程。相反,每一個國家都應該積極加入其中,共同致力于統一規范性文件的出臺。
中國,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一定要發揮出其大國的表率作用,在風險預防原則的確立過程中展現出自己的力量。同樣,在國際氣候變化這個尖銳的問題上,我們也要力爭發言權,擔起我們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62-463.
[2]王曦.國際環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11,116.
[3]詹寧斯.瓦茨修訂,王鐵崖譯.奧本海國際法[M].北京:中國,2007(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