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溫室效應現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應對措施
1.引言
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之一,要想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就需要關注文化。高校英語教學不只是單純的進行語言教學,更重要的是進行文化教學,教學中不能將兩者隔離開。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將關注的重點放在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忽視了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這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正確地處理好高效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問題,對學生更好的使用語言去表達,消除文化交流障礙等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2.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關于中國文化失語問題,早在2000年南京大學的某教授就對該現象進行了解釋,指在對外交流中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對外來文化的介紹、學習上,而忽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特別是高等院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味地追求英語教育,而忽視了本土語言文化的載體功能,從而導致中國文化教學的失語現象。在目前我國致力于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條件下,中國文化失語對文化領域的創新發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等各方面都有著不利影響。因此,只有真正處理好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加強高校英語教學體制改革,才能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另外,我國各大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只是將英語當作一種語言工具在運用,將重點放在外來英語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而忽視本土語言文化的融入,這樣就使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不深入,不利于學生跨語言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更會讓學生進入到特定英語語境后出現本土文化失語情況。
3.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產生的原因
3.1忽視本土文化教學,導致失語現象
在步入高校前,學生們就有了很多年學習英語的歷史,在以往的學習中,老師們重點對英語語法等基礎知識進行講述,要求學生們多進行讀寫練習,進入大學之后,英語學習方式和習慣和之前并無較大差異,英語課堂教學中依然忽視本土文化教學。現如今,高校的英語教育和學生未來的工作就業聯系十分緊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最多內容是英美語言文化,并未認識到本土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造成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失語現象。語言工具的學習并非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學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語言,就需要了解語言文化背景。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本土母語文化的融入能夠為雙語教學創新教學提供條件,讓學生在理解母語文化的基礎上,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的水平。縱觀國內外各階段的英語教材,內容普遍都在介紹國外文化,很少涉及本土文化,這不利于本土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導致學生們過度關注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認識不足,甚至持冷漠態度,從而造成了學生跨文化交流中失語現象的發生。
3.2過度關注英語文化教學,忽視母語文化的基礎作用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需要重視英語文化教學,但若過度重視,往往都是得不償失。從目前我國英語教育的實際情況看,從幼兒園到大學整個英語學習過程都過度重視英語文化學習,而忽視母語文化的基礎作用,導致英語教育中本土文化失語現象。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正確地處理好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將兩者有效融合起來。中國漢語文化是一種綜合性非常強的應用語言,能夠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將思維交互優勢全面發揮出來,可以更好的掌握語言,對提高學生語言文化交流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英語教育的大環境下,卻正好忽略了母語文化的基礎作用。
4.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應對措施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各國間往來貿易十分頻繁,跨文化交流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各國之間文化不同,在交流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高校重視英語教育,并將英語和文化教育有效融合起來,積極應對中國文化失語問題。下面主要從四個方面對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應對措施進行了分析。
4.1對高校英語教育準確定位,強化中華文化融合教育的認識
要提高高校英語教學水平,解決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就必須要對英語教育準確定位,強化中華文化融合教育認識,了解英語教育中文化融入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傳統的英語教育主要是以老師知識講述為主,教學方式十分單一,但長時間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喪失,甚至會完全失去英語學習信心。英語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能夠有效應對未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在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們必須要改變英語教育觀念,并不斷地完善各機構組織功能,如可以強化英語老師對中國文化教育的認識,從而能夠在自身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國文化內容,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本土文化,為未來跨文化交流工作更好的服務。所以,將中華優秀文化引入到高校英語教學中,是對傳統英語教學觀念、方式的一大更新,是消除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4.2沖破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束縛,創新英語文化教學體系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英語學習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教學體制上,而應該創新英語文化教學體系,在保留原有英語文化精髓的條件下,融入本土文化,從而培養出具備國際眼光,具有民族自豪感、歸屬感的高素質水平的英語外交人才。在英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必須要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文化等內容貫穿于課堂教學過程中,挖掘中國本土文化價值,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全面收集和整理校內各種教學資源,建立英語文化、本土文化融合的英語課程教學體系,讓學生在英語知識學習的同時,更深刻的了解中華優秀文化,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在高校英語教育中可以開設一些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賞析、歷史文化等全英語課程,彌補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缺失現象,并鼓勵教學水平突出、綜合素質能力強的英語老師在教育中發揮帶頭作用,做好英語語言和文化的教學工作,加強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成為一個有“中國心”的高素質人才,引導學生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例如,在大學英語教學可以融入國學經典作品,既可以強化學生對本土母語文化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海外影響力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經典文學作品的融合,豐富了英語課堂教學資源,為老師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創造了條件,讓學生在溫馨和諧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使自身的英語素養得到不斷地提高。在本土文化經典作品中涵蓋很多的文化素材,是老師應對英語教學中失語問題的有效方式,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奠定了基礎。老師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創新教學內涵有效的融入本土母語文化,積極探索兩者最佳的融合方式和契機,將個性化創新凸顯出來,讓英語語言教學的目的和文化內涵更加突出,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思想和人文素質得到提高。而要創新教學內涵,就需要依據目前國內的真實語境,從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時代關鍵詞著手,將諸如“家園”、“風俗”、“情感”、“和諧”等關鍵詞有效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圖景,改善傳統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窘境,讓新時代的語言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4.3多角度創新教學模式,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臺
高校英語教學需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前提下,對兩者間的文化差異進行解讀,將語言和文化教學有效融合起來,搭建跨文化交流的良好平臺,從而有效處理英語教學中失語問題。要做好這一工作,就需要立足于高校英語課堂教學實際,通過課內外組織各種類型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英語教學各階段,不斷地更新和改進英語教學方式,有效融入本土文化,增強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需要重視雙語文化的貫通與融合,以及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例如,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針對各詞匯、句子對中西方文化背景進行介紹,對一些比較特別的文化名詞進行重點講述。現在大學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中就融入了很多本土文化名詞,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增強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為更好的進行英語教學創造條件。另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有效融入本土文化就應該從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著手,從語言現象到文化背景的講述,結合母語文化特征綜合詞匯、語法等完成語言文化的學習。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時,老師可以重點對諸如社交禮儀、風俗文化等內容的講述,通過反復交流學習、模擬演練的方式傳遞文化信息,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對異國文化的包含性和適應性,為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流創造條件,解決英語教學中文化失語現象。將中國本土文化融入高校英語教學中,利于學生更深刻的了解本土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對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各種本土母語文化作品來說,其本身就是對本土發展歷史進行了闡述,在英語教學中老師如果能夠將這些作品有效融入進去,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信息,特別是很多優秀作品都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一些思想觀念,所傳達出的正能量都值得學生們去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還能提高個人修養,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未來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流服務。
4.4全面展開,構建學生英語文化體驗課堂
高校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的融入需要全面展開,構建學生文化體驗課堂。要將英語學習與文化活動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各種文化活動中,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接收文化的洗禮。要通過構建文化體驗課堂,讓英語和本土文化全面融合起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到跨國交流人才培養過程中來,將中國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體系中,從而解決英語課堂本土文化缺失的問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學必須要順應教學主旨,從學生們所關注的中國本土文化入手,對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和擴展,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讓學生從多維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自身所處時代,不斷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在構建英語體驗教學課堂時,老師應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同時,升華課程教學內容,真正將知識、文化等融為一體,從而消除英語教學中失語現象。
[關鍵詞] 證券信用交易 市場效率 文獻綜述
證券信用交易(又稱“融資融券交易”和“保證金交易”)是指投資者在買賣證券時,向證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以融入購買證券所需資金或出售證券所需證券的交易形式。對于是否允許進行證券信用交易,學術界和實務界即使到現在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支持者認為,證券信用交易的引進有利于提高市場的信息效率、定價效率及流動性,改進金融體系的風險共擔機制;而反對者則擔憂引入證券信用交易,特別是賣空行為容易引發市場恐慌性的拋售,加大市場的波動性,甚至導致整個市場的崩潰。盡管存在爭議,但建立證券信用交易制度已成為各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趨勢。Charoenrook和Daouk考察了23個發達國家或地區,以及88個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證券信用交易情況,他們發現在1990年底,64%的發達國家或地區允許賣空,僅有10%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允許賣空;但到了2002年底,上述兩個比率則增長為95%和3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證券信用交易中的賣空限制和異質信念相結合時對資產定價的影響。他們發現,金融市場的一些異象(Anomalies)也與證券信用交易制度缺失特別是賣空限制存在一定聯系,如封閉式基金普遍折價,而IPO股票相對于增發股票往往被高估,高換手率的股票往往收益率較低,可以利用股票的賣空頭寸(Short Interests)數量以及股票持有者數來預測股票的收益率等等。關于證券信用交易特別是賣空機制和賣空限制方面的研究,近年來是西方金融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再證券信用交易對市場定價效率、市場波動率,以及市場流動性的影響。接下來,筆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做一簡單的文獻述評。
一、證券信用交易與市場定價效率
Miller認為當投資者對股票的未來回報存在異質信念(Heterogeneous Belief),而市場上由于缺乏證券信用交易機制而存在賣空限制時,那些對股票持悲觀態度但卻因為無法賣空這些股票而被迫離開市場,這導致消極的信息就無法充分地反映到證券價格中去。由此,最終持有股票的就都是那些樂觀的投資者,股票價格更多地是反應樂觀的信息,從而通常是被高估的。Jarrow則對Miller的觀點提出質疑,Jarrow認為,當某一股票因為賣空機制的缺失而導致價格高估時,與之相關的“替代資產”的需求會相應下降,價格被低估,由此Jarrow認為賣空機制的缺失對資產定價的影響方向是不確定的。Figlewski則支持Miller的觀點,認為當投資者存在異質信念并受到賣空限制時,那些有著較多負面信息的股票往往容易被高估。Figlewski)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實證研究,他用實際的賣空頭寸大小來代表負面信息的數量,實證檢驗發現:賣空頭寸越大的股票未來的超額收益率越低。
Diamond和Verrecchia則認為如果投資者知道賣空是受限制的,那么資產定價并不會偏離其基礎價值。但賣空限制等證券信用交易的不健全會損害市場的信息效率,資產價格對未公開的利空消息的調整速度要明顯慢于對未公開的利好消息的調整速度。Duffie,Galeanu和Pedersen構建了異質信念下的動態資產定價模型,該模型認為當允許賣空但賣空存在股票借貸成本時,資產價格被高估的程度甚至可能超過完全禁止證券信用交易的情況。Reed(運用股票借貸數據庫檢驗了賣空約束對股票價格信息效率的影響,實證研究發現股票借貸成本比較高時,股票價格對于意料之外的利空信息的反應要大于意料之外的利好消息的反應。Allen,Morris和Postlewaite通過構建一個信息不對稱的一般均衡模型發現:賣空限制是導致泡沫產生的重要原因。Scheinkman和Xiong研究認為,投資者過度自信和市場存在賣空限制往往容易引發投機性泡沫。
Boehme,Danielsen和Soresu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只有當投資者意見分歧較大而且存在賣空限制時股票價格才會被系統性地高估,上述兩個條件缺一不可。Bai,Chang和Wang假設投資者的交易主要基于以下兩種:(1)風險共擔;(2)利用私人信息進行投機。如果上述兩種交易都受到賣空限制,則市場的配置效率和信息效率都會下降。如果基于風險共擔的交易受到賣空限制,則會導致對資產需求的上升,從而推高資產價格;如果基于私人信息的交易受到賣空限制,則會增加資產價格的不確定性,導致對資產需求的下降,導致資產價格下跌而波動率增加。Chang,Cheng和Yu運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檢驗了香港股票市場上股票被列入或剔除出可賣空證券名單對股票累計超額收益的影響。他們發現,賣空限制會導致股票價格被高估,而投資者意見分歧越大的股票被高估的程度也越大,因此放開賣空限制可以提高市場的價格發現效率。Bris,Goetzmann和Zhu利用46個國家和地區的股票數據來探討賣空限制對市場效率以及收益分布特征的影響,他們研究發現允許賣空的國家,資產價格對利空消息的反應速度要快于限制賣空的國家,這也意味著證券信用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市場的價格發現效率。Saffi和Sigurdssn用可以出借的股票數量以及股票借貸費用作為衡量賣空限制程度的指標對全球26個市場的17015支股票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賣空限制會降低市場的定價效率,使得資產價格對新信息的反應速度變慢。
二、證券信用交易與市場波動率
Angel以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存在報升規則的情況下,證券信用交易中的賣空指令并不會加劇市場的波動率,反而是常規性的買賣指令形成的“助漲殺跌”是導致市場波動的根源。Bris,Goetzmann和Zhu以截至2001年底47個國家和地區的證券信用交易機制作為研究對象,他們發現賣空交易可以降低市場的波動性,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而且放開市場的賣空限制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資本外流。Charoenrook和Daouk通過對111個證券市場(包括23個發達市場和88個新興市場)的研究發現,當允許賣空時,市場的波動性會顯著下降,而且市場發生崩潰的可能性不會提高。
在國內,廖士光和楊朝軍,廖士光和張宗新運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的方法分別研究了臺灣股票市場和香港股票市場證券信用交易機制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實證研究發現:賣空機制的存在并不會加劇證券市場的流動性。吳淑琨和廖士光運用同樣的方法檢驗了臺灣證券市場信用交易對市場的沖擊效應,實證研究表明:融資買空與融券賣空交易都不會加劇市場的整體波動性水平;融資買空交易還有助于提升整個市場的流動性,但融券賣空交易對市場的流動性并沒有明顯的影響。
三、證券信用交易與市場流動性
Woolridge和Dickinson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利用市場的證券信用交易制度,賣空交易者可以通過在市場上漲時增加賣空交易量和在市場下跌時減少賣空交易量來向市場提供流動性。Charoenrook和Daouk以換手率作為衡量市場流動性的指標,通過對全球111個證券市場的研究發現,證券信用交易可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Gao,Hao和Ma通過對香港市場的研究發現,取消賣空限制可以提供市場的流動性,特別是有助于提高低價股的流動性,并且不會提高市場的波動性。但對此,Cai和Xia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們通過高頻數據對香港市場的研究發現引入賣空機制后噪聲交易者由于擔心虧損的可能性提高而退出市場或者變得更加謹慎,從而降低市場個股交易的活躍程度,導致市場流動性的下降。
眾所周知,大陸股市自2005年底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市值規模由2005年12月底的32430億元增長到2007年12月底的超過32萬億元,上證綜指也由2005年年底1161點上漲為2007年月底的突破5000點。而2007年更是以接近97%的年度漲幅穩居各國資本市場首位。在指數暴漲的背后,我們看到大陸股市日趨完善和規范,特別是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基金規模迅速擴大引發的投資主體的機構化等都使得大陸股市的市場效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進一步提升。但我們也注意到大陸資本市場還存在著一些制度性缺陷,特別是賣空機制等證券信用交易制度至今仍未建立。2006年6月30日,大陸證券監管當局了《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和《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內部控制指引》,此后,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各自出臺了《融資融券交易試點實施細則》,似乎融資融券試點破冰在即。但時至今日,一年半的時間過去了,融資融券的業務仍未正式啟動,同樣具有賣空功能的股指期貨時間表至今未能兌現。
證券信用交易制度的缺失導致大陸股市“單邊市”的格局,而這種結構缺陷容易引發投資者的行為異化,更多地采取“追漲殺跌”的投資策略。因為在單邊市場格局下,投資者只能通過股價的上漲來獲利,由于缺乏賣空機制,多頭力量往往占優勢,導致投資者產生明顯的追漲行為,引發股價的非理性上漲。而一旦市場下跌,投資者會紛紛拋售股票,導致股價連續連續“跳水”。而證券信用交易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改變目前這種只有做多才能盈利的“單邊市”格局,促使投資者由原來被迫消極地“用腳投票”轉為積極主動地進行賣空,這有利于信息更加充分迅速地反應到股票價格刪,提高市場的信息效率,進而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由此,探討證券信用交易及其對市場效率的影響在大陸股市實現跨越式增長并潛在結構性資產泡沫威脅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Arturo Bris & William N. Goetzmann & Ning Zhu,2003,“Efficiency and the Bear: Short Sales and Markets around theWorld”(papers.省略/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7800)
[2]Bill W.S. Hung &Joseph K.W. Fung, 2001, Sept,“Short Sales Restrictions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Behavior of Index-Futures Price”, BRC Papers on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Investing Strategies
[3]Boehme, Rodney D., Bartley R. Danielsen,and Sorin M. Sorescu,2006,Short-Sale Constraints, Dierences of Opinion,and Overvalu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1,455~487 forthcoming
[4]Bris, A., W. Goetzmann and N. Zhu (2004): Efficiency and the Bear: Short Sales and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Yale ICF Working Paper 02~45,September
[5]Chang, E. and Y. Yu (2004):Short-Sales Constraints and Price Discovery: Evidence from the Hong Kong Market.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rch
[6]Charoenrook, A. and H. Daouk (2005): A Study of Market-Wide Short-Selling Restrictions. Working Paper, January
[7]Cohen, Daniel A., Karl B. Diether, and Lauren Malloy. 2007. Supply and Demand Shifts in the Shorting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e, forthcoming
[8]D'Avolio, Gene, 2002, The Market for Borrowing Stock,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6, 271~306
[9]Diamond, D. and R. Verrecchia (1987): Constraints on Short-Selling and Asset Price Adjustment to Priva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8, 277~311
[10]Diether, K., K.-H. Lee and I. Werner (2005): Can Short Sellers Predict Returns? Daily Evidence. Working Paper, Ohio State University, July.
[11]Duffie,D.,N.Garleanu and L.H.Pedersen (2002):Securities Lending,Shorting and Pric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6,307~39
[12]Eric C.Chang & Yinghui Yu, 2004,“Short-Sales Constraints and Price Discovery: Evidence from the Hong Kong Market”(207.36.165.114/Zurich/Papers/340100.pdf)
[13]Evans, Rich, Chris Geczy, David Musto, and Adam V. Reed. 2007. Failure is an Option: Impediments to Short-Selling and Option Pric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forthcoming
[14]Francis, J, M. Venkatachalam and Y.Zhang(2005):Do Short Sellers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Changes in Fundamentals or Risk? Working Paper, Duke University, September
[15]Haruvy, E. and Ch. Noussair(2005):The Effect of Short Selling on Bubbles and Crashes in Experimental Spot Asset Markets. Forthcoming in:Journal of Finance
[16]Hong, H. and J. Stein(2003):Differences of Opinion, Short Sales Constraints and Market Crash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6, 487~525
[17]Jones,Charles M., and Owen A.Lamont.2002.Short-sale constraints 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6(2~3):207~239
[18]Miller, Edward M. 1977. Risk, Uncertainty, and Divergence of Opinion. Journal of Finance 32 (4):1151~1168
[19]Scheinkman, Jose A., and Wei Xiong,2003,Overcon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1,1183~1219
[20]陳建瑜:我國開展證券融資融券交易問題研究. 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2005
一、國內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現狀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左右,并逐漸被認識和受到重視。在我國,心理輔導是一門新興的事業,在大陸,心理輔導事業僅有20年左右的歷史;而首先開展的臺灣地區,也僅45年左右。各地發展速度有所不同,專業化程度亦有深淺之分。雖然國內心理輔導方面呈現出發展的趨勢,但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對于心理輔導教師的研究很少,經過搜索文獻筆者將以往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研究分幾個維度來進行闡述。
1.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現狀的研究
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并不是將一個、兩個教師培養成才就終止了,而是要凸顯出整支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這里的素質涵蓋的范圍比較廣泛,可以說是技能,也可以說是職業理念,更可以說是有關心理教師各方面的問題。因此,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現狀的研究為其更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高亞兵提到了師資隊伍的建設中調查了配備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的情況,結果表明:一是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短缺;二是少數從業人員未進行職前培訓,大部分進行過短期培訓;三是僅有6.8%的學校領導重視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張頡就心理教師的職業怠倦問題進行了調查并分析其在個人因素和職業因素變量上的差異,結果表明,心理教師已經出現職業倦怠,有部分心理教師在不同的維度上表現出較明顯的倦怠感;彭鏵采用了文獻法與調查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及其調適的策略。得出結論:教師心理問題表現為教師職業、人際關系、自我意識、社會適應四種問題。由此進行了原因分析及調適對策的提出。
綜上所述,我國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的研究已經由理論上升到了實踐調查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論的推敲與揣摩,雖說有所提高,但我國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現狀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是心理輔導教師隊伍中專職教師少,兼職教師不夠專業;二是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比例失衡;三是心理輔導教師不同程度下出現職業怠倦問題;三是心理輔導教師自身存在心理問題。為了進一步走好心理輔導道路,我們必須解決當前心理輔導教師的個人問題以及做好心理輔導教師的分配,努力做到師生比例平衡的狀態。
2.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研究
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問題,是建設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的核心問題,只有把握好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專業化的發展方向,才能開展有價值的輔導工作。因此,對于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研究也是建設其的有效方法。
李士江指出:“高水平心理輔導師資是中小學心理輔導工作健康發展的前提,對中小學心理輔導師資專業化發展對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應從相關人員的培養上促進中小學心理輔導專業化發展。”吳瑋提到了我國中小學心理教師邁向專業化發展趨勢,提出了優化我國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對策,即首先要明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目標;其次是建立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制度,例如資格認證制度、教研制度、督導制度、培養和培訓制度、評價制度 。胡艷一文就當前中小學專職心理輔導教師面臨的困境給予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首先是從教師個人的角度提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身專業存在的問題,更新自己輔導理念;其次從專業扶持的角度,互相交流、觀摩、教研的過程都是提升自我的好辦法;最后是從體制管理層面,應該設立監督體制、建立和規范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技術職稱系列評定標準和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我國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借鑒了外國經驗,已從最初的迷茫階段逐步走上正軌。從以往的研究可以得出結論:我國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化水平雖不及國外心理輔導教師水平高,但提升的幅度較大。當前我國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化呈現先出以下特點:一是我國開始注重心理輔導教師R禱的培養,注重心理輔導教師理念的提升;二是心理輔導教師要求資格認證;三是通過心理輔導評估體系加強教師的專業性;四是實施督導制度;五是心理輔導教師培訓計劃更加系統性。雖然我國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化提升了許多,但仍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心理輔導教師心理輔導理念不夠堅固,培訓少,心理輔導技能也不夠完善,督導制度沒有有效實施,等等。俗話說“好的將帥才能帶領出好的士兵”,專業性的輔導教師才能發揮出最有效的技能來輔導學生。
3.心理輔導教師隊伍職業心理問題的研究
因為心理輔導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心理輔導教師隊伍職業心理問題的探究是必然的。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而心理輔導教師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加,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與職業行為素質不高現象并存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對于心理輔導教師隊伍職業心理問題的研究也是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有效的途徑。
王文增在其論文中調查了81名小學教師,使用實驗的方法在小學教師職業壓力、職業怠倦和心理健康關系的基礎上,探討了壓力干預訓練對緩解小學教師職業壓力、職業倦怠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從而得出了三者的關系。
在上海、天津等地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使用量表的方法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測。有的研究結論卻是相反的,如賈林祥、宋廣文的調查認為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國內普通人群高。
綜上所述,盡管在教師心理研究報告中顯示的數據不等,但從當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小學教師是心理問題障礙高發的人群。我國應該呼吁更多的相關人員以及教師本人關注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心理輔導教師這一具有特殊性工作性質的人員,應時刻調節好自身的問題,及時糾正以至于更好地服務于心理健康教育事業。
4.心理輔導教師隊伍角色定位的研究
目前國內中小學心理教師普遍存在著角色模糊狀態,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心理輔導教師對于角色定位的準確性是其進行有效輔導的前提。
王宏方通過自己的方法即對心理教師的專業身份進行了區分,主要針對對象是普通教師、德育教師和心理學者與心理教師。洪永勝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到了教師角色意識和職責定位的影響。他認為心理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找準角色定位,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服務者。黃玲在其論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身份認同感的研究》對教師身份認同感作了深入研究,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理論研究基礎。 徐琳從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兩種偏失現象的現狀分析入手,表達了他對心理教師在學校中的定位見解。
綜上所述,我國心理輔導教師隊伍角色定位的研究大多都是教師對自身身份的模糊性以及無法定位的問題。前人的研究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經驗,但心理輔導教師隊伍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弊端,主要呈現以下問題:一是心理輔導教師職業角色偏頗;二是心理輔導教師角色意識輕化;三是心理輔導教師“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四是心理輔導教師身份認同感的困惑。雖然我國關于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有限,但很多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為本文的有效寫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獻依據與事實依據。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國內已有的研究對我國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如下的經驗和借鑒價值:國內學者對小學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做出了較為全面的論述。這些研究對我國進一步研究小學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很大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借鑒價值。
國內已有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經驗與啟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在研究視角上,大多停留在心理學視角,很少與教育學視角、哲學視角、社會學視角穿插,研究視角顯得過于單一。因此不能很好地去論證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內部影響因素。
2.在研究材料上,已有研究多局限在理論研究,實踐層面的研究涉及的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不螄富,只是籠統地提出解決對策,應該提出小學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內部影響因素中最實際、最貼近現實的對策來解決現有問題。
3.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過于單一,可以采用訪談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觀察法相結合的形式,使得研究結果更為全面。
4.在研究對象上,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學階段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宏觀上的影響因素,對小學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建設內部影響因素現狀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結語
現代女性文學,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五四至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第二時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至抗戰爆發;第三時期,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至。又可以分別簡稱為五四時期、左聯時期、戰爭時期。第一時期女性作家包括陳衡哲、冰心、廬隱、馮沅君、凌淑華、蘇雪林,丁玲;第二時期女性作家包括謝冰瑩、馮鏗、沉纓、蕭紅等;第三時期女性作家有張愛玲、蘇青、梅娘等。這三個時期女性作家的創作,貫穿了整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有的又綿延于解放之后,她們的創作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女性文學。
二、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精髓
所謂女性意識,指的是一種性別意識,可以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確定自身本質、生命意義以及在社會中的地位;二是從女性立場出發審視外部世界,并對其加以富于女性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在文學界,女性文學漸成獨立的學科,女性文學研究包括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等已是碩果累累。隨著時代的發展,關于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結論主要有以下幾種:獨立意識,即現代女性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女性主人公要求完全獨立自主;依附意識,即女性主人公對男性的依附;反抗意識,即在面對男權的壓迫與損害時表現出的自我意識和對壓迫者的控訴和反抗;自尊、自信、自強意識等。這些意識在現代女性文學作品中,大都以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形象展示出來,通過家庭生活細節、社會生活沖突、階級斗爭、民族矛盾等現實問題進行塑造,并非理論說教,情節生動、故事感人,常常會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或饒有興趣的閱讀中受到啟發熏陶,從而使讀者的道德品質提升,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形成。
三、在校女大學生女性意識偏差的現狀
根據調查,在校女大學生女性意識偏差的現狀復雜多樣,主要結論有以下幾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包養”現象;功利型婚戀觀;學得好不如長得好;價值回歸傳統,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習慣于“男強女弱”“男高女低”“賢妻良母”觀念;人生理想缺失,甘愿做家庭主婦等。
四、如何利用現代女性文學資源培養在校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女性意識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蓬勃發展,高校女大學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女多男少,女大學生在校期間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女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問題成為當代高等教育關注的熱點。由于就業擇業過程中的各種壓力,女大學生面臨著人生追求的迷茫、主體意識的困惑、顯性或隱性的傳統性別偏見等問題,亟需教師給予疏導。而現在的女大學生不太容易接受教育者灌輸的人生大道理,枯燥乏味的說教已不是高校德育的最佳選擇,作為教育者,應該尋找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在校女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調查了解,我們發現,在校女大學生中大多數學生對女性作家及作品比較感興趣,尤其是“五四”后現代才女們的傳奇人生、驚世才華、創作個性及她們作品對女性情感、女性命運、女性價值等的關注,深深地吸引著女大學生,引起了女大學生的共鳴。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有效運用女性文學資源,尤其是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資源,運用一定的形式,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資源與在校女大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現代女性文學資源潛移默化地凈化在校女大學生的心靈,陶冶在校女大學生的情操,從而起到既“潤物細無聲”又“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把現代女性文學中的積極健康的女性意識滲透到在校女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中去,是德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入手:一是把現代女性文學設置為專業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在師范類、非師范類高校,在各級各類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將女性文學設置成相應的必修課或公共選修課,通過較長時間的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優秀作品的閱讀,慢慢習得現代女性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意識精髓。二是把現代女性文學欣賞講座常態化:現代女性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重要的一個方面,了解和精通現代女性文學的學者專家較多,因此,各高校應充分利用本校的人力資源,適時、及時、經常開展以現代女性文學為主題的講座,突出現代女性文學中積極健康的女性意識,從而影響女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三是在現代女性文學電影電視觀看中進行德育滲透:目前我國以現代女性文學為題裁拍攝的電影電視作品較多,各級各類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安排周末、假期等合理的時間,讓女大學生們在電影電視的欣賞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正確的女性意識,完善獨立人格,從而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四是在班會中對現代女性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意識進行探討:班會活動,應成為大學生德育的重要渠道,面對現實中女大學生女性意識的偏差,傳統的道德說教固然可以采用,但是,充分利用班會活動,選取現代女性文學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女大學生們共同參與討論,最后形成正確的結論,更有利于女大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
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為了配合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筆者就如何貫徹新的教學理念,優化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作了初步的探討。
一、課堂教學體現“生活化”
就像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和計算一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到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化學,正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說的那樣:“化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關鍵。”
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聯系多種課程資源,使學生輕松地學習。要注意從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探索隱藏在化學現象背后的化學規律。通過從自然生活到化學認識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第三單元課題3《水的凈化》這一內容時,先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況,然后從化學的角度出發,去進一步認識水,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物。結合自來水廠講述水的凈化方法等知識,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獲取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樣注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結合,體現STS精神,使教師都能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讓課堂真正成為生活化的課堂。
二、課堂教學體現“活動化“
縱觀以往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新課程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化學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第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親自實踐、大膽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第八單元課題3《金屬資源的利用和防護》這一內容時,教師在課前先讓學生尋找銹蝕程度不同的鐵片或刀片。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銹蝕品,取一片完全銹蝕的刀片,讓學生用這片刀片去削鉛筆,結果,鉛筆沒有被削成,而刀片卻斷了,學生皆驚訝。然后再提出疑問:
1、鋼鐵銹蝕的原因是什么?
2、鋼鐵銹蝕后有什么危害?
3、如何防止鋼鐵的銹蝕?
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學習,也對化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新教材的變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實施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念變了,教師更加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發展需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強調學習過程的體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持久,學習的方式更加多樣,能力得到加強,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課堂教學體現“自主化”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動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積極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地完成學習過程,給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這不僅僅是教育工作的一種理念,更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使學生表現出這種學習的“自主性”,即讓學生先看、先想、先說、先練,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學好知識。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一內容時,在課前就布置學生完成以下內容:
1、根據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收集整理二氧化碳的用途;進一步分析推理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質?
2、通過上網、查資料等方式了解干冰是什么?干冰有哪些用途?去感悟二氧化碳的性質;
3、通過上網、查資料或請教專家、學者的方式了解什么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有哪些危害?如何預防溫室效應的發生?
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討論,根據教師的點撥,得出正確的結果。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知識,也能對該知識保持長久的記憶。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的目的。
四、課堂教學體現“情感化”
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發生飛躍、逐步成熟的階段,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特殊的階段。但是,初中生感情脆弱,情緒起伏較大,要搞好化學教學工作,就必須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重視化學情感教育,發揮情感教育的正效應,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個性品質健康的發展。
主陣地。課堂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主要場所,要做好化學情感教育就要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首先,老師要做到以飽滿、真摯的情感進行教學,才能形成學生愉悅的學習效率;其次,課堂上教師一個恰當的表揚、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滿意的點頭都會滿足學生的成功欲,促進師生深層的溝通和合作交流。學生會以飽滿的學習熱情參與教學過程;最后,老師要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做學生的朋友,幫助學生解疑答難,做學生的向導,適時地給學生指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有關化學知識,而且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總之,新課程改革使得化學課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使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充滿生命活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魯彬.《注重主體性教學的一個案例》.《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