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范文第1篇

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chuàng)造了許多輝煌的業(yè)績。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yè)為主,兼營家庭副業(yè),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yè)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fā)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漢族的手工業(yè)也有相當高的發(fā)展水平。

蒙古族: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東亞地區(qū)的一個傳統(tǒng)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范文第2篇

關鍵詞:漢族;民間舞蹈;祭祀性

漢族民間舞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漢族民間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漢族的民間舞蹈類型眾多,主要以“龍”為主要朝拜對象,“龍”是具有靈異性的動物,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圖騰,漢族民間舞蹈在祭祀時,大都以龍為供奉對象,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不可更改。通過對漢族民間舞蹈祭祀場景調查,《龍舞》、《百葉龍》、《板凳龍》等都是典型的民間舞蹈,可見,漢族民間舞蹈具有祭祀性的特點。

一、漢族民間舞蹈概述

漢族民間舞蹈在多民族民間舞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相較于其他民族,漢族民間舞蹈的類型多、范圍廣、風格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族自古以來就具有豐富的民間舞蹈文化,如春節(jié)各地的廟會、祭祀勝地都會聚集很多人,人們在旅游的同時,也會見識到不同類型的漢族民間舞蹈,只有在重大節(jié)日祭祀之時,人們才可一飽眼福,享受同一民族所展現出來的不同民間文化。中國地大物博,960平方公里的土地養(yǎng)育著56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其中以漢族人數最多。不同區(qū)域的漢族具有別具一格的民間舞蹈文化,我們以“龍”為主題的民間舞蹈為例,每個地區(qū)都會展示出不同種風格、特色的“龍舞”,將其用于重大節(jié)日祭祀之中,充分體現了漢族民族舞蹈的祭祀性特點。一旦臨近重大節(jié)日,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各地區(qū)的漢族民眾都紛紛清掃別院,家家戶戶都在積極準備祭祀用的貢品,當地會組織民眾開展大型的祭祀活動,民間舞蹈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獨具風格的服裝道具、頭飾等對舞蹈人員進行梳妝打扮,營造了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

二、漢族民間舞蹈的祭祀性

1.儺文化的傳承

儺是一種神秘、古老的原始祭禮,主要存在于江西、四川、貴州一帶,由演員來扮演儺神,能幫助當地人民驅逐文藝、鬼神,演員必須帶著柳木面具,身體擺動幅度大,具有很強的原始舞蹈特色,在漢代得到很好的推崇,并出現了“方相舞”、“十二神舞”。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與更新,傳統(tǒng)的儺逐漸趨向娛樂性與幽默性的特點,更為注重娛樂成分的表達。儺文化是在巫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此時處于農耕時期,鳥類是人們的好朋友,對農耕具有積極影響,將儺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將鳥則作為祭祀的重要對象。漢族民間舞蹈的出現,豐富了祭祀活動,促使祭祀的場面更為熱鬧、祥和,而民族舞蹈則借助祭祀這一載體,實現了對民間舞蹈的發(fā)揚,二者相輔相成,達到了雙贏的目的。通過民間舞蹈的豐富設計,為儺文化的推崇提供了活力,促使祭祀場景更具民族特色與地方文化,既能豐富祭祀的內容,也能達到對漢族民間文化傳承與宣傳的目的。

2.土地祭祀文化

在民間祭祀中,土地祭祀中常見的當屬社火,也就是社祀,是傳統(tǒng)社會的遺風之一。在遠古時代,對圖騰的膜拜屬于祭祀的初期,由于遠古時代人們的思維能力低下,且生產力不發(fā)達,認為有神靈的存在,認為自然界一切由神靈主宰,進而開始了祭祀文化的傳播,時至今日,祭祀文化仍舊保留下來,并在重大節(jié)日在當地開展大規(guī)模的民族祭奠活動,并加以漢族民間舞蹈加以輔助,以營造文化的氛圍。為了保證人們連年豐收,祈禱來年大獲豐收,取水、耍草龍、抬神樓等祈雨的民間舞蹈,都屬于土地祭祀的一種,祈求來年土地能獲得糧食滿倉。將漢族民間舞蹈與祭祀文化相結合,人們能將其希望與意愿融入到民間舞蹈之中,使得土地祭祀的方式更為豐富多彩,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習俗的豐富性與特色性,將傳統(tǒng)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

3.祭祀的重要意義

祭祀是一種希望與祈求,承載著人們的期望,將希望投放在神靈或所信奉的對象身上,會讓當地民眾更具歸屬感與文化韻味。祭祀具有豐富的存在價值,在具備希望依托的同時,還具有緬懷祖先的情義。祭天、地、祖先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美德,也是中國人民的信仰,且該觀點被提出于漢朝,其他朝代通過不斷的沿用,一直流傳至今,不斷的對民間產生影響,人們的祭祀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在祭祀中,民間舞蹈具有豐富的情感元素,可以借助民間舞蹈來對祖先予以謳歌和贊頌,“唱孝歌”、“打喪鼓”、“喜神”等都屬于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在現代社會應摒棄更多的迷信元素,借助民間舞蹈來緬懷祖先,表現對祖先的思念之情。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漢族民間舞蹈具有祭祀性的特點,承載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了民間舞蹈特色與祭祀文化,將二者相結合,彰顯了漢族民間舞蹈具備祭祀性的特點,借助舞蹈來烘托祭祀的氛圍,營造當地的專屬祭祀文化,是尊重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作為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具備現代化視角的前提下,也應吸收與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漢族的民間舞蹈,尊重祭祀文化,將漢族民間舞蹈的祭祀性特點延續(xù)下去。

參考文獻:

[1]緱靜.漢族民間舞蹈的符號學分析――以社火為例[J].考試周刊,2011,57:44-45.

[2]齊津.漢族民間舞蹈的藝術與文化特征[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02:43.

[3]劉世俊.保護廟會文化傳承民間舞蹈[J].音樂生活,2014,10:14-15.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范文第3篇

民族服飾是少數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蘊含的藝術特征具有深厚的人文價值。重慶市少數民族服飾的藝術特征不是偶然、單獨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過程中,蘊藏于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之中的。

1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習俗是鑄就其藝術特征的重要依托

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慶典是孕育和展示其傳統(tǒng)服飾文化最好的平臺,各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就是在這個平臺上不斷探索、發(fā)展,并形成自己的藝術特征。彭水縣土家族的節(jié)日習俗豐富多彩,如“五月端陽日,戶插昌蒲艾葉,以雄黃入酒飲,并涂小兒額及灑墻壁陰濕處以避蟲蛇,采百草煎水浴身,饋角黍,觀競渡。十五日為大端陽,復競渡如前。蓐麻者剝麻刈去粗皮曝干售之,養(yǎng)蠶者繅絲?!雹僭诙岁柟?jié)時土家男女都會盛裝出席,利用這個娛樂交友的好機會,展現個人魅力。這就在客觀上促使土家族男女不斷創(chuàng)造出體現本族審美經驗和審美價值的民族服飾。

2婚慶習俗是少數民族服飾藝術特征展現的經典環(huán)節(jié)

土家族、苗族人民聚居的酉陽縣,其民族傳統(tǒng)服飾在婚慶禮儀中表現出最為突出的藝術特征。清代和民國時期酉陽縣的結婚儀式程序繁多,其中,姑娘出嫁前夕要請娘娘或嫂嫂用灰包線絞盡臉上的汗毛,把眉毛絞彎,稱為“開臉”。同時將原來梳的長辮綰成髻子緊貼于后腦,髻如泡粑,俗名粑粑兒,別上銀質或玉質發(fā)簪,插上頭花,戴上耳環(huán),手上戴上戒指、鐲子,打扮成新娘。這一過程俗稱“開光”。②復雜精美的頭部裝飾完成之后,再穿上隆重喜慶的婚慶禮服。“婚日天亮時,新娘上頭梳妝,身穿露水衣,頭蓋紅綢巾?!雹邸奥端隆笔峭良易骞媚锏募抟?,非常的富麗堂皇,其結構是右開襟、大袖大擺,而搭配的裙子通常是“八幅羅裾”?;槎Y是人們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時刻,結婚禮服就應該竭盡所能地表達人們的喜悅之情和展示新娘的美麗,它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審美觀念?;閼c習俗便成為展示少數民族傳統(tǒng)服飾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3各類藝術是承載其藝術特征的重要形式

生活造就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重慶市少數民族人民也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如詩歌、歷史傳說、戲劇、舞蹈等,有的藝術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服飾文化,有的藝術用另一種方式保存著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民歌是典型的文學藝術,而彭水的民歌不僅悅耳動聽,而且還記載了許多歷史文化,其中就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服飾文化,如描寫男青年服飾的“一送郎的帽,金線帶兩吊;二送郎的鞋,白布襪子青絲帶……五送郎的褂,兩邊都縫衩,平紐扣子釘上下。”①在這首詩歌中飽含深情地歌頌了男女之間愛戀之情,同時也細致描繪了苗族男子服飾包括帽、鞋、褂等的藝術特征,讓人們見證了苗族服飾的魅力。

二、重慶市少數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藝術特征

服飾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保暖、避暑、遮羞等實用功能方面,它還是承載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與建筑、飲食等物質文化形式不同,重慶市少數民族服飾富有自身特有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特征,但都是各民族適應自然地理和文化環(huán)境的表現,并在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逐步孕育發(fā)展起來的。重慶市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以農耕為主、漁獵為輔。為適應這樣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重慶市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也因地制宜演變出了頗具特色的藝術特征。

1地形地貌決定了民族服飾結構簡潔、穿著方便的特點

重慶市地處我國西南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周邊名山眾多,在山地環(huán)境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需要跋山涉水、爬坡上坎。為適應此環(huán)境,土家族男女上身服裝雖各有不同,但下裝都穿與現在喇叭褲很相似的大腳褲,配白褲腰。苗族是中國第五大少數民族,分布地域廣,其服飾呈現不同的地域特征。重慶市的苗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男子穿的是對襟短衣、長褲,纏頭帕,打綁腿,而女子的傳統(tǒng)民族服裝是圓領大襟右衽寬袖衣,寬腳褲,打綁腿,配繡花圍裙,衣襟、袖口、褲腳均飾有花邊,外套坎肩,包頭帕,頭戴銀飾等,這種腿上纏花綁腿的穿著方法是為行動便利之需。服裝的結構、穿著方式等存在偶然性,而重慶山林眾多、地勢陡峭的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了重慶市的苗族服飾結構更加簡潔,穿著更加方便。

2文化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形成了民族服飾濃郁的宗教色彩

服飾作為一個民族重要的精神外顯形式,脫胎于本民族的文化環(huán)境。由于歷史的原因,重慶市少數民族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加之比較閉塞的居住環(huán)境形成了落后的文化狀況,因此當他們對許多自然和社會現象無法解釋時就會求助于神靈,故而,各少數民族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意識和宗教觀念濃厚,并且深刻體現在服飾的圖案、結構、色彩等方面。重慶市土家族相信本族的祖先是白虎,白虎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他們的圖騰,民間流傳的“白虎當堂坐,無災又無禍”諺語即是有力的證明。重慶市土家族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紋樣中以虎為題材的圖案形態(tài)各異、隨處可見,但都表達了賜祥降瑞、鎮(zhèn)妖祛邪等宗教觀念。又如土家族著名的服飾品西蘭卡普織錦,土家族人將之用于服裝和被面、枕頭面上,其常用的圖案就是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白虎,表達了避邪庇佑的宗教思想。服飾的宗教特色以外顯的精神表達形式,強化民族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強。這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少數民族是一種十分有效的精神教化方式。

3民俗活動的正式隆重增添了民族服飾的神秘和喜慶特色

各民族的風俗禮儀都講求正式、隆重,人們就會穿著極富各自民俗特色的服飾參加本民族的宗教活動、娛樂活動、競技活動等。在這些重大的民俗活動中,各少數民族人民會用節(jié)日盛裝精心裝扮自己,用最直觀的形式表達節(jié)日的莊重和喜慶,因此,其民族服飾就因適應并體現活動本質而顯現出神秘或者喜慶的特色。重慶市苗族有許多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如趕秋、趕年場、放赦、三月三、踩山節(jié)等,苗家未婚男女穿著民族傳統(tǒng)服飾喜慶美麗,以便在觀燈、舞獅、打秋千或跳蘆笙舞、對唱情歌等活動中交流感情時,充分展現自己最靚麗帥氣的一面,期望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土家族的舍巴日,是土家人的祭祀祈禳節(jié),通過祭祀祖先來祈求風調雨順、興旺發(fā)達,祛除禍患與不祥,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以祭祀祈禳為基礎,同時融合了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質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此節(jié)日如此重大,參加活動的男女都非常重視,都用比平時更為隆重艷麗的、五色斑斕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來包裝自己,以表達一種渴望交流的心情。這說明即便是莊重的宗教祭祀活動也逐漸演變成少數民族歡歌載舞的節(jié)日,他們會采用風格莊重喜慶的傳統(tǒng)服飾,盡可能通過服飾來營造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

4漢族為主導、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格局造就了民族服飾的漢化特征

由于各民族長期雜居,重慶市的民俗格局是漢族民俗占主導,少數民族民俗居附著性地位。即使是人數眾多的重慶土家族、苗族,也深受漢族風俗的影響,其傳統(tǒng)服飾就在與漢族人民交往的過程中吸納了漢族服飾的特征。歷史上,酉陽的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其文化傳統(tǒng)保持得相對穩(wěn)固,但改土歸流后,與漢族人雜居也使其民族傳統(tǒng)服飾逐漸被漢化。清代以前,酉陽人民的穿著,據《酉陽通志》載:“男女垂髻短衣跣腳,以布勒額,喜‘斑藍服色’”,“清王朝建立,盡更漢族服制,沿襲近三百年?!濒虢h、江津縣苗族,男子上裝四圍開衩,下裝漢服,著褲。以后,江津苗族著漢裝。20世紀80年代,平日著漢裝,節(jié)日盛典穿苗裝。歷史發(fā)展形成的漢族主導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格局,使重慶苗族人民逐漸接納漢族服裝,但不是徹底一次性地改穿漢族服飾,而是在本民族服裝的結構和裝飾等方面借用漢族服飾的某些特征,或者把漢族服飾與本民族服飾相搭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苗族服裝的漢化特色。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孩頭飾其漢化特征非常明顯。土家族在明清改土歸流之后,很多小孩帽子的圖案中就有漢族典型的“福、祿、壽、喜”、“大八仙”、“小八仙”等吉祥文字,這充分證明漢族宗教文化和美學思想對苗族服飾影響深刻而廣泛。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范文第4篇

關鍵詞:臺灣噶瑪蘭族;服飾;特征;文化

噶瑪蘭族(Kavalan)的族語之意為平原。噶瑪蘭族人民最早生活在蘭陽平原,后因爭地壓力逐漸向南遷移,現主要居住在宜蘭,部分噶瑪蘭族人民居住在花蓮和臺東境內,人口約3000人,是平埔族中最晚被漢化的民族,該民族人民以漁獵、狩獵和農耕為生。2002年12月,噶瑪蘭族被認定為第十一個少數民族。噶瑪蘭族服飾以簡單的外形和單一的色彩展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文章通過對噶瑪蘭族服飾藝術特征及其文化內涵的探究,為服裝設計師提供設計靈感和源泉,進一步使噶瑪蘭族服飾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1]。

1材料

噶瑪蘭人生活的宜蘭地區(qū)山多、森林茂密,服飾制作的原材料多從自然界中獲取。噶瑪蘭人主要選用植物纖維作為織布用紗線,并采用原住民傳統(tǒng)的水平背帶式織機為織布工具。噶瑪蘭族服飾早期選用香蕉絲、苧麻、咸草和樹皮等天然材料為原料,后期改用棉、毛等材料。香蕉絲面料輕薄、無需染色且涼爽易干,因制衣流程耗時耗力,因此,僅在慶典等場合穿著;苧麻面料通透性較好,可用作日常服裝的制作材料;咸草面料因遮陽和防水效果好,可在耕作時穿著[2];毛纖維吸濕性較好,取自飼養(yǎng)或者狩獵的動物毛發(fā)。噶瑪蘭人的審美意識較為獨特,服裝所需的材料多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取,培養(yǎng)了噶瑪蘭人純樸自然的審美觀。

2款式

噶瑪蘭族傳統(tǒng)服飾的款式較為簡單。噶瑪蘭族傳統(tǒng)服飾多選麻布作為材料,并采用刺繡和鑲邊的裝飾手法,紋樣通常為連續(xù)的十字交叉紋。男子服飾分為上衣、褲子和綁腿,色彩均選用黑色;女子服飾分為上衣、裙子和綁腿,上衣為白色,裙子為黑色,綁腿黑白相間.

2.1男裝款式

男子上衣的領口為圓形,對襟、連袖設計,衣長至臀部,袖長至肘部,腰部和肘部約有5cm的鑲邊,門襟和鑲邊以白色滾邊為裝飾。褲子的臀圍較寬松,長度至小腿中部,腳口寬松,膝圍處約有5cm的鑲邊。綁腿由長方形布料制成,長約50cm、寬約30cm,沿長度方向的中間鑲有約5cm寬的邊,綁腿四個角各縫合一條細繩,細繩用來在膝蓋和腳踝處將綁腿束緊。

2.2女裝款式

女子上衣的領口為圓形,對襟、連袖設計,衣長至腰部,袖長至肘部。袖中開有約5cm的衩,門襟處鑲有約5cm的黑邊,袖開衩和袖口處鑲有約3cm的黑邊。裙子由一塊長方形布料制成,長度至膝蓋以下。前裙片重疊處為內外兩層,后裙片為單層織物,裙子開衩處和底擺處鑲有約5cm的白邊,裙中部鑲有兩條寬約5cm的邊。裙子外側搭配圍裙,圍裙寬度約為40cm,長度較裙片短約10cm,圍裙底擺處鑲有兩條寬約5cm的邊。綁腿由50cm黑色筒形布料制成,并纏繞寬約5cm的白色布條,綁腿上端縫有綠色毛線穗。

3文化內涵

3.1融合漢族服飾元素

清朝嘉慶年間,漢族人民在噶瑪蘭族和泰雅族的地帶生活并逐漸向山地延伸。噶瑪蘭族與漢族人民的接觸中,除學習農耕技術外,噶瑪蘭族人民也將漢族服飾的元素融入其民族的服飾設計中[3]。噶瑪蘭族男子和女子的上衣款式與漢族服飾基本相同,包括圓形領口、對襟、連袖的設計,服飾制作過程中的平面裁剪法及鑲邊裝飾工藝。

3.2歷史記憶

中國臺灣在戰(zhàn)后為了行政區(qū)分方便,將原住民分為九族,噶瑪蘭族未被列入法定民族的劃分范圍,直至2002年噶瑪蘭族才被官方認可。噶瑪蘭族人綁腿上的綠色毛線穗,象征原族人聚居地部落周邊種植的防御用刺竹,該裝飾也有銘記祖先生活環(huán)境復雜的寓意,表明噶瑪蘭族人對祖先的尊敬之情,也代表著族群人民對歷史的記憶.

3.3技藝傳承

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織布工藝在臺灣原住民中最為獨特,掌握該技藝并將技法世代相傳的是噶瑪蘭族女子。噶瑪蘭族服飾中的鑲邊、滾邊制作工藝精湛,體現出噶瑪蘭族人對服飾裝飾技法的熟練程度[5]。

3.4地位平等

噶瑪蘭族雖是母系社會,族長和巫師均由女性擔任,但該族沒有等級之分,族人之間地位平等且互幫互助,所以噶瑪蘭族人服裝的設計都采用相同的款式,材料的選用也沒有男、女、老和幼的區(qū)別,族人的族群意識強烈,希望在平等互助的環(huán)境中生活,因此,噶瑪蘭族各年齡段的服裝款式完全相同。

4結語

噶瑪蘭族服飾款式簡單、用色單一,傳承著噶瑪蘭族民俗的精髓和社會風尚,承載著噶瑪蘭族人民的文化內涵。噶瑪蘭族服飾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瑰寶,呈現出典型的民族藝術。噶瑪蘭族服飾既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又能體現其族人質樸、純真的美好品格。

參考文獻

[1]王萌.臺灣噶瑪蘭族研究綜述[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23-26.

[2]楊梅.臺灣少數民族概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40-447.

[3]徐強.臺灣排灣族服飾紋樣的文化內涵解讀[J].紡織學報,2016,37(12):111-116.

[4]徐強.臺灣魯凱族的服飾紋樣[J].絲綢,2017,54(12):50-55.

漢族的傳統(tǒng)藝術范文第5篇

一、漢族舞蹈及漢族舞蹈感情的表演

漢族舞蹈表演和其他種類的舞蹈表演一樣,都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既有共同的規(guī),又有不同之處。舞蹈藝術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現的人們內在深層的情感世界,包括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內部的矛盾沖突,從而創(chuàng)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舞蹈作者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另外,從字面上來理解舞蹈表演,它包括“表”和“演”兩層意思,按照我國傳統(tǒng)的解釋,表,即:“情感之表現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 我個人理解為:“表”就是演員在舞蹈表演中通過肢體語言的二次創(chuàng)作把舞蹈情感呈現出來,“演”就是去模仿事物,這兩句話直接明確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義。我國現代戲劇家歐陽予倩認為:“舞蹈是單獨用動作來傳達感情的,它所表現的是高度的感情集中”。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舞蹈是有節(jié)律的,美化的人體動作為手段來表達人的內在心態(tài),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舞蹈表演的獨特之處正在于它以人體的動態(tài)深刻的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諦,極大限度地展示其藝術的魅力,使人們在欣賞之中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漢族舞蹈表演中情感的體現

我國的民族舞蹈只所以被公認為是表情最為豐富的、其他舞種爭相效仿的舞種,那是因為舞蹈表演中情感交融的“極致”體現,完美的表達了舞蹈的意境。我們都知道,舞蹈表演是一種以動作來表現人類情感的藝術,它通過人體動來傳達人類的情感語言,具有強烈傳感作用,含有濃厚的情感因素。它能夠最直接,最強烈的抒發(fā)人的情感,撼動人的心靈。在漢族舞蹈表演中,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雖然在舞蹈表演的審美情趣與情感內涵上都有所區(qū)別,但在情感的表達方式上也都講究“以舞抒情,以情感人”。反映這類情感的代表作品有漢族民間舞蹈《一個扭秧歌的人》、《黃土黃》等,如在《一個扭秧歌的人》的舞臺表演中,空曠的舞臺,昏暗的燈光,一位風燭殘年雙鬢斑白的老藝人,他蜷縮著身體有些癡狂,有些瘋癲,遠遠地傳來陣陣二胡的聲音,夾雜著感傷、凄涼,也充滿了撩人心緒的幻夢和回憶。在這幻夢中講述了秧歌老藝人一生的悲喜和他對秧歌的眷戀,那舞動的長綢就是他生命的體現,在這夢幻中他瘋狂地舞蹈著,仿佛要將一腔熱血全部舞盡。這就是獨舞《一個扭秧歌的人》帶給我們的強烈的情感沖擊,它借一個秧歌藝人的一生,描繪了民間藝人的人生況味和悲喜。舞蹈情感在傳統(tǒng)題材的表現形式上,只要賦予新的創(chuàng)作思維,新的演繹方式,那么就能給人以新的藝術視覺和深刻的審美感受,把舞蹈情感世界“極致”的體現出來。

首先,舞蹈藝術是美的藝術,是善于抒情的藝術,是人們內心情感世界最動蕩不安的時刻出現的一種形體活動,是以抒發(fā)內心情感為主的藝術形式,是情感世界到達"極致"的表現。舞蹈藝術是通過尋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練、最動人、最優(yōu)美之處,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從而提煉出來舞蹈形象。也就是說,在精美的舞蹈藝術構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想象統(tǒng)一和融合起來,以喚起觀眾的心靈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終目的都落在人類感情表現的"極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極致"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精美的舞蹈"。

三、怎樣才能使?jié)h族舞蹈情感表演的運用與結合更加完美

演員在漢族舞蹈表演中如何把情感表演的運用與結合更加嫻熟的把握與調整顯得極為重要,對演員整體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良好的外形條件和扎實的基本功。大家都知道,一個專業(yè)的舞蹈演員首先必須具備先天的形體條件,也就是說要有高挑的、比例協(xié)調的身材;其次是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即:有良好的軟開度,跳、轉、翻、旋等技術技巧能力,舞蹈動作的模仿能力。

二是豐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一個好的民間舞演員,由于他所表演的舞蹈結構具有很強的劇情性特征,所以要求他不僅要具有極豐富的想象力,而且還要以充沛的情感去體現舞蹈內涵,這在以表情為主的民間舞蹈語匯里是十分講究的。因為:一方面,舞蹈演員的想象力,是舞蹈藝術魅力的源泉,是舞蹈藝術的形成、升華和完善,幾乎每一個過程都打著想象的烙??;任何成功的舞蹈作品都必須經過“想象、想象、再想象”這樣三個連貫的心理過程;另一方面,民間舞蹈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動的形體表演藝術,任何形體的動,離開了充沛的情感支配,即使技術性再高,也會淡而無味,不能稱其為藝術。

三是全身心的投入和準確的傳情達意。舞蹈藝術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使舞蹈與觀眾交流的最佳媒介,演員把內心無形的情,通過深入生活,觀察社會,憑借訓練有素的身體,外化為具體生動的舞蹈形象,“動之以情,動之有情”,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使觀眾喜演員之喜,悲演員之悲,進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教化。所以說,演員在表演時要全身心的,充滿激情、準確的傳情達意,把注意力投入到創(chuàng)作的角色中去。

參考文獻:

【1】劉同春,舞以傳情,舞以盡意--論舞蹈藝術的抒情性[J],劇影月報,200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扬州市| 宁化县| 桂平市| 卢湾区| 喀什市| 民乐县| 梅州市| 太谷县| 东山县| 财经| 北碚区| 老河口市| 崇明县| 巴南区| 满洲里市| 临泉县| 喀喇| 博兴县| 嘉峪关市| 门头沟区| 宜昌市| 周口市| 曲松县| 修文县| 集贤县| 响水县| 清原| 嵊州市| 宁南县| 开鲁县| 东平县| 宁蒗| 澜沧| 新源县| 金阳县| 庐江县| 荣成市| 江津市| 云南省|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