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食品安全檢測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31
0 前言
近年來每一次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都會在社會中掀起軒然大波,而這自然就使得食品安全檢測工作面臨著較大的難度與挑戰,而為了能夠較好應對這一挑戰,生物技術開始逐漸在食品安全檢測工作中實現更為廣泛的應用,而為了能夠更為深入了解這一應用,正是本文就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運用分析展開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1 可用于食品安全檢測的生物技術
1.1 分子雜交技術
對于可用于食品安全檢測的生物技術來說,分子雜交技術可以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而基因檢測則屬于這一分子雜交技術的核心。由于基因本身具備變性、重復性,這就使得分子雜交技術能夠較好服務于食品的安全檢測,而由于分子雜交技術由基因方面入手完成檢測,所以這一技術也被稱之為DNA探針技術。對于食品安全檢測來說,分子雜交技術能夠較好應用于食品中的各類菌類生物檢測,而由于分子雜交技術的技術優越性,這一食品安全檢測往往具備著操作簡單快捷、精準科學的優點,不過這一檢測的天然具備的較高成本與較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在我國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普及[1]。
1.2 PCR技術
對于食品安全檢測領域中應用的生物技術來說,PCR技術也屬于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這一技術全稱為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其本身能夠較好滿足我國當下民眾擔心的轉基因食品檢測需求。對于PCR技術來說,其本身只需要少量樣品就能夠完成相關食品的定性、定量檢測,結合我國當下部分民眾談“轉基因”色變的社會現狀,我們不難發現PCR技術在我國具備的廣闊發展前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PCR技術無法進行有毒物質的檢測,而其本身的較高造價、較高操作難度、較高專業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更好發展[2]。
1.3 生物傳感器技術
除了上述兩類食品安全檢測領域的生物技術外,生物傳感器技術同樣屬于其中的代表,這一技術能夠通過人工研制的檢測儀器完成具體的食品安全檢測。對于生物傳感器技術來說,氧電極、場效應管、光敏管等都是這一技術較常采用的儀器,而結合這類儀器開展的食品安全檢測就能夠將檢測食品擴展出的分子通過光電信號顯示。在筆者的調查中發現,生物傳感器技術已經在我國當下食品農藥化學物質檢測中實現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不過這一技術的穩定性與敏感性提升是其本身進一步擴大應用范圍面臨的問題[3]。
1.4 免疫學檢測技術
對于食品安全檢測來說,免疫學檢測這一生物技術同樣屬于該技術的代表,其本身由免疫標記技術、沉淀反應、凝聚試驗三部分組成,相較于上文中提到的集中生物技術,免疫學檢測技術能夠在食品安全檢測中取得最為優秀的應用效果,而其本身具備的操作簡便、造價低、靈敏度高、具有特異功能等特點也使得這一生物技術在我國當下食品安全檢測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而食品安全檢測中的食品蛋白質結構檢測正是其強項所在,這就使得免疫學檢測技術能夠較好滿足食品安全檢測中的各類細菌檢測要求[4]。
2 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具體應用
結合上文內容我們較為全面了解了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常見的生物技術,而為了能夠更為深入的完成本文研究,我們還需要明晰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具體應用。
2.1 食品內部成分和質量安檢
對于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來說,食品內部成分和質量安檢便屬于較為常見的應用形式,這類食品安全檢測多采用生物傳感器技術進行。例如在國家近年來新研制的生物傳感器支持下,魚肉類生鮮食品的新鮮程度與香味成分就能夠得到較高質量的檢測,這一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通過安檢香味同蛋白質有效結合打造敏感性物質完成檢測,這就使得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蛋白質、酶活性等項目上實現較好應用。
2.2 食品內部微生物檢測
對于食品安全檢測來說,生物技術在食品內部微生物檢測中也能夠實現較好應用,這一應用就能夠較好避免食品中含有害微生物影響人們的健康。對于結合生物技術的食品內部微生物檢測來說,酶聯免疫技術、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分子雜交技術等都屬于其中代表,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有害細菌在這類技術的檢測下往往無從遁形。
2.3 食品殘余農藥檢測
除了上述兩種應用外,生物技術在食品殘余農藥檢測中也能夠實現較好應用。對于我國當下的民眾來說,農藥等化學物質殘留往往是其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但在酶技術、生物傳感器等生物技術的支持下,各類食品中的殘余農藥能夠實現較好檢測,這自然使得我國民眾的食品安全能夠得到較好保障。
3 結論
在本文就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運用分析展開的研究中,筆者詳細論述了可用于食品安全檢測的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具體應用,而結合這一系列論述我們能夠發現,生物檢測技術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逐漸在食品安全檢測領域實現更為廣泛的應用,而這種應用也將更好保障我國民眾的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陳昊,秦蕾影,項水蘭,鐘超,姚翔宇,汪德洪.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最新應用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7(02):249+256.
[2]郭培源,劉碩,楊昆程,趙俊華.色譜技術、光譜分析法和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應用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08):3217-3223.
關鍵詞:農產品安全檢測 儀器分析方法 未來趨勢
農產品是人們懶以生存的必備食物,但是近年來由于農藥殘留等影響農產品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使得農產品安全檢測成為關注的焦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社會生產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技術被廣泛應用,從農作物的種子培育到栽種,再到生長發育,最后到農產品產出,每一個步驟都已經浸透了各種現代化的技術,這些現代化技術使得農產品生產過程簡便,耗費勞動力少,產量增加,但是同時,也給農產品安全問題帶來了未知或者已知的威脅。其中,過量化肥以及農藥的使用是已知的影響農產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所以農產品安全檢測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傳統的人工檢測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安全隱患檢測需要,所以在目前農產品安全檢測方法中,最為常用的儀器分析方法。本文主要探析農產品安全檢測儀器分析方法及未來趨勢。
一、儀器分析方法
在農產品安全檢測中,儀器分析方法具有靈敏性強、檢測速度快以及準確性高等特點,已經逐步取代傳統的人工檢測方法,成為最常用的農產品安全檢測方法。目前,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經常將多種儀器以及多種儀器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以達到更精準更快速的檢測目的。其中,常用的儀器分析方法主要有:光譜儀器分析方法(包括熒光儀器分析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以及紅外光譜儀器分析法等)、色譜儀器分析方法(包括色譜質譜儀器聯用分析技術、氣相色譜儀器分析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譜儀器分析方法等)、生物傳感技術、高效毛細管電泳儀器分析法以及氨基酸自動儀器分析法等。
二、農產品安全檢測儀器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探析幾種常見的農產品安全檢測儀器分析方法:包括色譜儀器分析方法以及光譜儀器分析方法。
1.光譜儀器分析方法
光譜儀器分析方法包括熒光儀器分析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以及紅外光譜儀器分析法等。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分析法:該方法是利用電子儀器使農產品產生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是農產品在吸收電磁輻射波(波長要在兩百納米到七百五十納米之間)后產生的光譜。該方法主要用于檢測農產品中含有的鐵、鋅、銅以及鉛金屬礦物離子等是否超標。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是利用離子發射光譜儀發射等離子體,使用等離子體最為激光發射源,分析檢測農產品的原子吸收光譜,檢測其中含有的銅鋅等金屬離子,以及鍺、鍶以及硒等稀有元素。
紅外光譜儀器分析法:該方法能夠檢測農產品中含有的水分、脂肪、蛋白質、纖維素、氨基酸以及灰分含量,還能夠檢測出農產品中含有的保鮮劑以及防腐劑成分,而且還能夠檢測農產品經過加工后的質量等。
熒光儀器分析法:該方法主要用于檢測農產品中的鉛離子。
2.色譜儀器分析方法
色譜儀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譜質譜儀器聯用分析方法、色譜核磁共振儀器聯用分析方法、氣相色譜儀器分析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譜儀器分析方法等。
色譜質譜儀器聯用分析方法:質譜儀的原理是利用一束電子流攻擊被檢測物體,然后將形成的正離子碎片圖譜記錄下來,產生定量質譜圖。該方法是利用質譜圖對農產品的組成成分進行分析檢測,在對農藥殘留的檢測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色譜核磁共振儀器聯用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成像形成共振波譜,能夠顯示農產品中含有的不同類型氫原子的情況,這就可以從中看出農產品中含有影響安全的物質。
氣相色譜儀器分析方法:是一定溫度條件下,該方法可以將農產品中含有的部分化學物質氣化、快速分離并檢測出來,適用于檢測農產品中含有的獸藥殘留、農藥殘留以及氨基酸等化學物質。
高效液相色譜儀器分析方法:該方法應用非常廣泛,具有快速高效等特點,主要是利用液相色譜儀檢測農產品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毒素、添加劑、污染物、農藥殘留以及獸藥殘留等。據了解,有約80%的化合物可以通過液相色譜儀進行分離檢測。
三、農產品安全檢測儀器分析方法的未來趨勢探析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農產品安全檢測儀器分析方法也越來越先進,其未來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檢測儀器更加靈敏,檢測儀器體型更小、智能化加強,所需的檢測環境趨近常態等。
檢測儀器更加靈敏:據目前儀器分析方法中使用的檢測儀器發展趨勢來看,檢測儀器將越來越精密、靈敏性越來越強,選擇性將越來越高,并且可能將會不斷推出具有特殊用途的檢測儀器。
檢測儀器體型更小、智能化加強:這是未來檢測儀器的核心發展趨勢,檢測儀器將會趨向微型智能化發展,并且其使用程度也會越來越普及,方便攜帶、使用簡單,技術化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使用高新技術,非傳統儀器技術(例如非破壞、非侵入、在線、多維、多參數、原位以及高通量等分析儀器)將被更廣泛使用。
所需的檢測環境趨近常態:目前仍存在一些檢測儀器需要在一定溫度或者一定壓強的環境中才能發揮作用,但是同時人們也研制出了新的不需要特殊環境的檢測儀器,在未來,能夠在常溫常壓檢測農產品安全是儀器分析方法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四、結論
隨著農產品安全問題的不斷發生,安全監測儀器分析方法開始被廣泛關注,本文主要探析了農產品安全檢測儀器分析方法以及其未來趨勢,農產品檢測儀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譜儀器分析方法、光譜儀器分析方法以及其他儀器分析方法。其未來趨勢主要包括:檢測儀器更加靈敏,檢測儀器體型更小、智能化加強,所需的檢測環境趨近常態等。
參考文獻
[1]李亮輝,葉健強,程勇,等.現代儀器分析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2,14:225.
【關鍵詞】 食品安全;致病菌;監測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296-02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根據《2011年廣西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施方案》[2]的要求,為全面掌握和分析浦北縣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趨勢,確定致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來源,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和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3]。浦北縣疾控中心對10類食品安全風險致病菌常規抽樣檢測分析。2011年對集貿市場、商店商場、餐飲服務業、學校食堂、食品加工小作坊共采集10類食品共96份樣品進行監測。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監測內容及方法
熟肉制品、蛋制品、速凍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發酵性豆制品、嬰幼兒配方粉/嬰幼兒谷基輔助食品、糕點及餅干、鮮榨果蔬汁、米粉、盒飯等8類食品進行微生物等13個項目的常規監測。
1.1 檢驗方法 《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監測工作手冊》[3](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1.2 監測項目 《2011年廣西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施方案》要求的檢測項目。
1.3 評價 實驗室接收樣品后,按工作手冊規定的檢驗方法檢測,并對檢出菌株進行鑒定,保存好食源性致病菌分離株,填寫分離菌株信息登記表,及時上送省級CDC微生物檢驗科復核,用于后續的食源性致病菌耐藥監測和溯源分型分析。按照國家或國際相應食品安全限量標準進行評價。
2 結果分析
3 分析討論
從監測結果可以看出,合格率最高的是蛋制品和嬰幼兒配方粉/嬰幼兒谷基輔助食品,100%合格;其次是速凍熟制米面制品和米粉及盒飯,83.33%;第三是即食非發酵性豆制品為58.33%,最低的是熟肉制品、糕點及餅干和鮮榨果蔬汁。食品安全風險致病菌主要來自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霉菌。主要問題食品品種為:熟肉制品、糕點及餅干、鮮榨果蔬汁。菌落總數超標也意味著致病菌超標的機會增大,食品的菌落總數嚴重超標,將會破壞食品的營養成分,加速食品的腐敗變質,使食品失去食用價值。消費者食用微生物超標嚴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腸道疾病,可能引起嘔吐、腹瀉等癥狀,危害人體健康。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霉菌在食品中生長可使食品腐敗變質,還可破壞食品的色、香、味,使食品產生不良氣味、顏色改變等。霉菌和酵母能合成有毒的代謝產物(霉菌毒素),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食源性疾病;黃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具有強烈的致癌性;或能促進病原菌生長。
問題食品熟肉制品、糕點及餅干、鮮榨果蔬汁、米粉、盒飯,主要出現在集貿市場和食品加工小作坊中。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一些加工小作坊和銷售場所由于場所簡陋、衛生設施缺乏、從業人員衛生意識低、衛生習慣差等原因致使食品生產、包裝、貯存、流通過程中的某個受到致病菌污染有關,以及以散裝稱重方式售賣時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以及部分食品未在冷藏條件下銷售熟制食品。所以下一步要加強食品流通環節的保存衛生、銷售衛生,防止霉變、質變,相關監管部門要加強食品的日常監測,監督監控規范其經營行為,確保老百姓吃到放心安全食品。同時要加強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和管理,及時通報食品安全風險信息。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信息報告和主動監測系統,逐步建立實現食源性疾病監測、調查、報告、數據分析機制,收集分析可疑食源性疾病信息報告,進一步提高各級衛生部門的食源性疾病調查能力和水平。同時積極建立部門間信息溝通平臺,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綜合利用效率。進一步完善食品隱患的預警機制,做到早發現、早調查、早預警、早處理。
參考文獻
[1] 2011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S].
關鍵詞:食品安全;公眾風險感知;風險溝通
中圖分類號:F74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3-00-01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瘦肉精豬肉、蘇丹紅鴨蛋、染色饅頭、塑化劑風波等等,這些食品安全事故無不牽動公眾神經。食品安全話題已成為公眾普遍關心的公共議題。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媒體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鋪天蓋地,人們質疑政府監管力度不嚴,譴責商家唯利是圖,對食品安全風險感知越來越高。公眾要求獲得知情權,采取維護食品安全行動,甚至引發社會騷動,這一問題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決,將直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公眾作為食品消費的主體,他對食品安全的風險感知程度對化解食品安全危機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公眾是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面臨的風險呢?影響公眾風險感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針對公眾的風險感知采取有效的風險溝通策略呢?這是研究關注的問題,本文從解析公眾風險感知的影響因素入手,把信息來源、流動渠道與放大的風險“信號”聯系起來,提出政府、媒體、公眾自身采取風險溝通策略的建議,旨在降低公眾風險感知、縮小危害程度,恢復正常狀態,對今后的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食品安全事件公眾風險感知因素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頻發的危機事件引起不少學者和公眾對風險社會的關注,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在這種風險社會的背景下倍受矚目。為什么會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呢?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風險感知的過程。感知過程是人類對外界環境和事物通過感覺器官、信號傳遞等所產生的一系列情緒變化、認知等心理過程。感知過程主要分為一般感知和風險感知兩種過程,當人類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便形成風險感知。風險感知是指個體對存在于外界的各種客觀風險的判斷、評價、態度和認識。食品安全事件感知過程是個人和社會溝通的產物,這一過程與以下因素直接相關。
1.自身特征。自身特征包括個體的知識文化水平、認知與評價,信任水平等。在知識水平方面,如果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專業知識了解的比較全面,他能客觀地感知事件結果,辯證的看待和評價風險事件造成影響以及做出適當的行為反應。還有,在認知上,個人的感知、思維等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對食品安全事件的認知出現偏差。公眾風險偏差來源于專家科學的風險評估與自身價值觀的風險評估的差異。公眾對生產企業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也會影響其對食品安全感知程度。研究發現,韓國公眾對政府的衛生檢查結果不信任,對食品制造商和消費者保護機構信任度低,會提高公眾的風險感知,引起公眾恐慌(Meera Kim,2003),可見,信任水平對影響公眾的風險感知非常重要。
2.主觀規范。主觀規范包括了家庭、參照群體、社會團體等行為通過各種信息傳播渠道對個人的食品安全風險感知帶來的外部影響力。Hornibrook,McCarthy& Fearne(2005)通過對牛肉市場的研究,對各種信息源的信息按重要性進行排序,首先是過去經歷、家人和朋友推薦,其次是質量保證信號、包裝、店員推薦、商品標識,最后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等,該研究認為消費者主導的信息最重要,廠商主導的信息其次,政府和媒體主導的信息最差。這可能對政府、媒體的不信任有關。
3.知覺行為控制。知覺行為控制包括了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政府采取的監管措施等對公眾風險感知的影響。其中,政府措施是影響公眾對食品安全風險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眾認為風險事件容易得到政府的控制,風險感知就會降低。Brewer and Rojas(2008)對美國消費者的研究發現,公眾認為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措施越是有力,越是容易相信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評定的動物產品的安全性,從而越是放心食用。由此表明,政府監管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影響公眾風險感知與購買行為。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風險放大與風險溝通
為什么有些相對較小的風險或事件會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并對社會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呢?這就是風險的社會放大。風險社會放大理論認為風險事件與社會、文化、政治、心理等相互作用,它可以放大或縮小某個事件所形成的風險和潛在威脅,其所產生的作用不僅是事件本身特征所決定的,也是由公眾風險感知以及其它機構和群體的反應所決定的。提出風險社會放大理論的目的是解釋風險感知和風險溝通的動態變化過程。風險信息經過風險符合傳遞給個體和社會放大站會發生一些變化,從而增加或減少風險信息容量,并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使得公眾風險感知發生變化。其中個體放大站,如知識文化水平、認知、信任等因素影響著風險信號的放大或縮小;社會放大站如政府、媒體、專家等會影響風險信號的放大或縮小。風險的社會放大理論說明了風險感知在風險溝通過程中會發生變化。
風險事件的屬性是通過風險符號來描述的,采取何種溝通方式將影響公眾風險感知的變化。風險溝通最初致力于調和政府、企業界、科學界和公眾之間關于風險問題日益激化的矛盾,通過各種溝通方式增進相互了解,促進一種新的伙伴和對話關系形成。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簡單的是指政府相關部門及時有效地(借助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方式)與大眾進行有效溝通,爭取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與合作。此觀點更多強調的是單向溝通,在社會民主化的發展下,雙向溝通是必然趨勢,這也給政府和媒體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果沒有采用風險溝通策略去應對,恐怕又會引發一場新的危機。可見,食品安全事件的風險社會放大與風險溝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四、食品安全事件風險溝通策略
公眾對食品安全風險事件的風險感知會受到個人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環境下,風險信息的傳播在所難免,而風險溝通是一條轉危為安的有效途徑。研究發現降低風險感知可以從風險溝通策略著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眾自身、新聞媒介、政府職能部門應該積極進行風險溝通,才能有效地降低公眾風險感知,增加政府公信力。
1.公眾自身溝通策略分析。公眾可以通過生活經歷、知識水平或者其他社會因素的信息傳播和解釋等能力來辨別風險,從而降低風險感知。知識水平的匱乏和個人辨別能力的不足使得公眾加大了風險感知,造成盲從和恐慌。人們比較迷信專家,只要是專家聲稱可以解決的風險一般不會引起公眾恐慌,但是當專家聲稱事件不明原因、可能存在未知風險時,公眾的風險感知提高。當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不同專家充斥不同的聲音,公眾無法對風險信息加工選擇,模糊混亂,公眾對信息產生疑慮,覺得風險超出自己辨別能力,加大了風險感知,就會被錯誤信息誤導,出現非理智行為。如果公眾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相關知識了解的較為全面,客觀的選擇風險信息,就能理智看待和評價食品安全風險事件對社會和自身造成的影響,從而做出理性的行為反應。因此,除了加強個人科學素養和知識文化水平,培育風險意識和參與科普活動外,還需完善公眾風險辨別理解力,糾正錯誤的風險信息,這樣才能從容理智地應對風險。
2.媒體信息溝通策略分析。媒體是當代社會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可以提高社會能見度,讓公眾獲得更多的知情權,獲得風險信息并尋求對策。媒體對食品安全風險的過度報道與公眾的積極關注會產生快速的風險社會放大效應,嚴重影響公眾的風險感知。不少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眼球,過度報道、傳播不完整或是混淆事實,公眾在對風險加工過程別關注致命風險信號導致公眾理解偏差,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無處不在,個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脅的錯覺,使得人人自危,風險放大,甚至產生次生危機,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香港澳門奶粉搶購風,海外奶粉代購風為主要表現。媒體可以建構風險、掩蓋風險,還可以解釋風險。媒體傳播適度的風險信息,并解釋信息,可以引導公眾減少恐慌,提高風險承受能力,降低風險感知。因此,媒體溝通的方式對風險感知的放大與減小具有重要作用。媒體應該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助公眾理解并解釋風險信息。在食品安全危機事件前可以與專家學者合作,告知風險的相關信息;在危機爆發期,注重傳遞公眾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風險之害的信息,聽取公眾風險和安全訴求;在危機發生之后,把宣傳重點放在預防工作上。
3.政府風險溝通策略分析。政府公信力是遏制風險社會放大效應的有效手段。在面對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時,政府只有采取質量保障、監管措施、建立信息透明機制的風險溝通策略,才能重塑公共威信,動員各種社會力量,攜手人民群眾,共同應對當前危機。首先,政府應該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細化食品行業標準,把監管細節貫穿到生產、加工、存儲、運輸、銷售的各個環節中。定期抽檢食品,對問題企業進行處罰并曝光企業名單、產品目錄,向公眾提供詳細的食品檢測情況。此外,還需建立信息透明機制,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恢復公眾對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手段。如果政府溝通不及時、不到位,信息傳遞不順暢,公眾知情權受到限制,就會提高風險感知。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建立食品質量監控數據庫,通過政府門戶網站等正式渠道及時、系統的向公眾公布數據,客觀報告最新出現的情況。并建立雙向溝通渠道,公眾除了可以隨時查詢相關信息外,還可以提出疑問,政府相關人員需要及時給予答復,使公眾充分了解情況,形成良好互動,體現了對公眾需求的政治回應。同時歡迎群眾舉報,共同參與,協助解決與風險有關的沖突,并逐步恢復對政府信心。
參考文獻:
[1] Meera Kim,Hyochumg Kim. Consumer attitudes and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Korea, Consumer Sciences incorporating Home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3(12):701-712.
[2] Hornibrook S A, McCarthy M, 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 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10): 701-715
[3] Brewer M S, Rojas M.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issues in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8(28): 1-22.
[4]張樂.食品安全與健康恐慌:風險感知的影響因素探析[J].汕頭大學學報,2008(6):67-71.
關鍵詞: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現狀;發展前景
前言
食品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食品的安全關系甚大。對于食品的解釋就是把食品按照其用途和特性進行制作保證食用不會損害到食用者的健康。但是現在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人們的隱患了,越來越多的不健康食品在侵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食品檢測技術在人民生活中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而且也是現狀科技研究中的熱點。食品檢測技術既包括食品材料的檢測也有各種食品添加劑的檢測。食品的種類非常的多,這也為食品安全檢測提高了難度。
一、關于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研究現狀
1.檢測食品的設備不夠先進,不能夠完全滿足食品檢測的需求
食品的復雜多樣性對于食品的安全檢測室個難題,而食品安全檢測設備需要有更高的技術才可以。也是因為資金的問題,不能對檢測食品安全的設備做到經常更新,這就導致了在檢測食品安全上的不到位,在經濟與技術都飛速發展的時代,既為人民生活帶來了便利,也留下了許多弊端,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法食品商違背國家關于食品的規定而制造不健康食品,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加入不被法律所允許的食品調味劑,一些調味劑的成分需要先進的設備才能夠檢測出來。而檢測設備的落后造成無法有效的檢測出食品中的不健康成分,這也是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方面的主要弊端。
2.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不夠全面
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很快,雖然對于食品安全的檢測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不法食品商也利用先進技術來制造不健康的食品,這就需要檢測技術比造假技術更高一籌才可以。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在檢測食品安全上使用的技術還比較落后,在自身落后的情況下沒有及時的從外引進先進技術,專業導致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方面比較薄弱。雖然食品檢測室現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但是國家還不是足夠重視,對于技術沒有積極引進。現在的檢測技術只能進行簡單的食品檢測,對于需要新技術;才能檢測出來不健康成分的食品很難檢測出食品的危害性。現在的食品現狀令人堪憂,國民的食品健康沒有保障。
2.對于檢測技術掌握的不熟練,用法不正確
專業人士的缺少是我國現在企業機構普遍面臨的現狀,而在食品安全檢測上因為專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不夠導致食品檢測結果不準確也是常用的事情。導致專業人才缺失的原因一個是國家對食品安全檢測不夠重視在人才選拔與培養上沒有加大力度,在一個就是檢測環境的制約導致對技術掌握的不熟練。一些檢測人員對于設備的使用不是很明確就輕易造作很容易早晨檢測結果的不真實,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在工作中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需要認真對待工作的態度,在食品安全檢測中要足夠靈活,根據食品的特點而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測。
二、常用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根據食品的特性、種類的不同,需要專門的技術進行檢測。下文分析了一些常用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1.色譜技術
色譜技術是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技術。色譜技術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測室利用的是物理化學分離的方法,利用一些外在條件把不同物質進行分離開來。不同物質的分配系數不同,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溶解、揮發、吸收等處理不同物質組成的混合體,從而把物質進行分離。現在色譜技術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擁有檢測靈敏度高、操作簡單、樣品用量少等優點,被廣泛的應用在食品安全檢測上。
1.1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法對于檢測食品中含有的農藥殘留成分有很好的作用,對于一些未知的成分也能夠分析出未知成分的相對分子含量,對于計算未知成分的化學式了解其化學結構和物理特性有很大的幫助。
1.2液相色譜法
液相色譜法與氣相色譜法相比在于對檢測成分的處理上一個呈現氣態一個呈現液態。液相色譜法一般被用于測量高沸點、熱穩定性差的化合物,而且也適用于多組分析,對于成分復雜的物質多用這種方法進行檢測。
2.免疫學技術
免疫學是研究抗原和抗體的一門學科,利用免疫學技術檢測食品不用對食品的細菌進行分離直接就可以與需要檢測的細菌產生反應,很是方便。但是因為抗原與抗體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也導致免疫學方法的多樣性,但是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最常用的免疫學技術是免疫磁珠分離法。
免疫法檢測食品安全精確度很高,可以輕易的分析出食品中含有的某種細菌,而抗原與抗體反應時間短,檢測過程就比較短。利用免疫法檢測出來的細菌可以進行分離并采集,對采集后的細菌進行特性分析,可以有效的防止細菌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3.對于殘留農藥的檢測技術
用于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在農業種植中很多都是噴灑了過量的農藥,這些農藥殘留在農作物上,農作物被加工成食品,食品被人食用就會影響人的人身安全。有很多的技術是專為了檢測食品的殘留農藥而科研出來的,例如電子俘獲檢測器、火焰光度檢測器、熒光檢測器等。
4.生物檢測技術
生物檢測技術今年來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應用很廣泛,是一種新興的技術。食品的制作原材料大多都來自于自然界屬于生物的范疇,所以可以利用生物本身的特性而進行區分。
食品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會與它相關的生物材料產生反應,這是生物檢測技術的原理。利用生物監測技術可以快速的精確的判定結果,有很強的特異性識別功能。現在在食品安全檢測所應用的生物檢測技術有生物傳感器、PCR技術等。三、食品安全檢測的發展前景
食品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民生問題,不僅關乎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涉及到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當中,食品安全現在是全球關注的問題,不健康食品的頻繁曝光讓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越來越高,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食品問題,民眾可能會對政府失望,采取一些激烈手段來抗議政府的不作為。現在國家政府已經把食品安全上升到與國家安全同樣的高度,加大對食品安全檢測的深度與打擊不法食品商的力度。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食品安全檢測帶來了更多先進的技術和檢測儀器,但也因為技術的發展而造成現在食品造假更加的隱秘難以被查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帶來了科學技術的引進與流出,食品安全技術也不再是單一模式,現在更加多元化,對食品中的危害成分的辨別更加容易,對于未知物質的鑒定可以分析出其成分和特性。
現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發展的非常好,這也為食品安全檢測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特點是速測化、高技術化和便攜化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更加關注食品的質量,所以快速、高校的檢測方法是現在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所需要研究的方向。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社會發展的需要,一些生物學技術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在食品安全檢測上。
總結:
從現在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來看,快速檢測技術是未來科研的方向,也更能滿足民眾的需要。生物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檢測中越來越重視,目前關于生物檢測技術也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其中生物芯片技術是生物檢測技術中應用在食品安全檢測中最常用的一種檢測方式。
參考文獻:
[1]朱艷俊. 應用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確保食品質量安全[J]. 科技資訊,2009,24:214.
[2]金明. 我國食品檢測的現狀及發展趨勢[A]. 甘肅省化學會.甘肅省化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暨第九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甘肅省化學會:,2011:5.
[3]湖北省荊門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 李旭.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現狀綜述[N]. 中國質量報,2008-11-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