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國際慢城;濕地公園;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4-0110-03

1 引言

濕地本身是一個種群豐富的復雜生態系統,不僅具有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同時還具有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閑等多種社會經濟價值[1]。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2]。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林業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3]。基于此,結合旌陽國際慢城建設,融入慢城元素,以期提升丁家山濕地公園規劃建設水平,實現縣全域旅游戰略目標。

2 基本現狀

2.1 自然條件

2.1.1 地理位置

丁家山濕地公園東至尚村河,南至溪家邊沿河直上丁家山水庫,西至績溪南門嶺,北至橋埠村下南山,總面積27 hm2。交通條件優越,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緊鄰建設中的揚績高速公路旌德連接線,距京福高鐵旌德站20 min路程。

2.1.2 地質地貌

丁家山流域屬于低山地貌。丁家山濕地公園地質屬于楊子地層區下楊子分區皖南小區,地層巖性主要為花崗巖、板巖、頁巖。

2.1.3 氣候條件

丁家山濕地公園所在區域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中,季風明顯。年平均氣溫15.8℃,年均降水量1490.5 mm,相對濕度78%,平均無霜天數231 d。

2.1.4 土壤條件

丁家山濕地公園所在區域土壤主要是紅壤、黃壤及水稻土,主要土壤母巖為板巖。

2.1.5 水文條件

丁家山濕地公園水域由仕川河、浣溪河、丁家山水庫組成,屬長江――水陽江水系,水質良好。

2.1.6 動植物資源

丁家山濕地公園所在區域內有著十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初步調查統計,動物共有4綱11目22科30種,植物有15科24屬2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頸長尾雉、梅花鹿,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虎紋蛙、大鯢、穿山甲、水獺、紅隼等。主要濕地植物有河柳、垂柳、水杉、楓楊、酸模葉蓼、空心蓮子草、草、陌上菅、鴨跖草等。

3 國際慢城介紹

3.1 慢城理念

慢城(SlowCitiesorCittaslow)是1999年自意大利逐漸興起的一種新的城市模式,如今在歐洲及歐洲以外的地方已有相當規模,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加入慢城協會。一般來說,慢城必須具備如下條件:體現出對小鎮、居民與客人的關心呵護;保持小鎮獨一無二的個性、特點與自然狀態;在不喪失傳統遺產的前提下,融入工藝技術;承諾為所有人提供純凈的環境,公平的交易與健康的食品,并且為子孫后代著想,一直保持高品質的生活。慢城是一種更加宜居的城市模式:具有獨特的地方感,擁有美食、健康的環境、可持續的經濟和節奏悠閑舒適的社區生活。

3.2 慢城創建

旌德縣位于黃山東麓,徽文化核心區。21世紀以來,這個皖南小縣城正以獨具特色的“慢”映入人們視野。青山綠水,“慢”享自然之美;徽風德韻,“慢”感人文之味。2016年10月,在“國際慢城2016中國年會”上,旌陽鎮成功加入國際慢城組織,并獲得授牌。悉,這是安徽省首個,全國第6個“國際慢城”。至今,全球已有25個國家145個城市宣稱為“慢城”。

4 總體規劃

4.1 規劃目標

根據丁家山濕地公園的自然現狀,確定了以“皖南山水、慢城印象”為主題,運用現代景觀設計手法,突出利用植物綜合生態功能,創造一個各物種和諧共生、“林、湖”完美結合、具有皖南地域特色的濕地公園。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以濕地資源保護與修復為前提,營造一個生態穩定、各物種和諧發展,具有皖南山水特色的優美景觀,發揮其凈化水體、保護動物、蓄洪排澇等綜合生態效益,成為旌陽國際慢城的綠肺之一,同時提升周邊地塊的價值和景觀質量,為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做出貢獻,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多重功能[4]。

4.2 規劃原則

4.2.1 系統保護原則

多樣性是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4]。利用系統理念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確保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4.2.2 可持續發展原則

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充分考慮濕地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使濕地資源既能滿足當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滿足后代人對濕地資源和生態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濕地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4.2.3 科學恢復原則

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濕地修復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濕地公園實際,引入先進的恢復技術和措施,使退化濕地得到科學修復。

4.2.4 合理利用原則

在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濕地資源,開展科普宣教與休閑娛樂活動,彰顯國際慢城形象,提高公眾幸福感,同時讓公眾在娛樂中感受濕地為人類提供的生態功能,增強公眾保護濕地的自覺性。

4.3 功能分區

在規劃區內建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將山體、陸地、水岸、湖泊和濕地有機結合,以山體為骨架,道路為經脈,水系為血液,植被為肌膚,文化為靈魂,形成有機衍生,立體拓展的景觀網絡體系[5]。根據濕地公園資源特征和分布情況、自然人文的完整性和管理便利的需要,將丁家山濕地公園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宣教展示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

4.3.1 濕地保育區

位于濕地公園的水庫中心小島緩沖帶,面積1.46 hm2,占5.4%。此區域是濕地公園范圍內鳥類的主要棲息地,以白鷺居多,目前該區域未受到較大的人為干擾和破壞,生境狀態良好。在保育區內開展保護、監測等必需的保護管理活動;另外,在小島上種植陸生植物,小島四周水域(緩沖帶)開展退化濕地植被的重建和培育工作,不進行任何與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恢復和管理無關的其他活動。

4.3.2 恢復重建區

丁家山濕地公園內主要的河流區域,面積16 hm2,占59.3%。該區域原有部分灘涂濕地,是濕地公園重要鳥類棲息地。但由于人為破壞等原因,原生濕地環境破壞較嚴重,水生植被減少、退化,鳥類棲息地面積減少、棲息環境變差。將上述區域劃為恢復重建區,在該區域內恢復水生植被和棲息地環境,為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地。

4.3.3 合理利用區

合理利用區是濕地公園內主要的利用區域,面積9.24 hm2,占34.2%。規劃建設內容主要有旅游觀光園、濱湖景觀道等。

4.3.4 宣教展示區

展示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濕地景觀、濕地生物凈污等相關內容,輔以宣傳濕地起源、類型、功能等大眾科普知識,重視科普過程中體驗型、參與型環節的設計,面積0.1 hm2,占0.4%。

4.3.5 管理服務區

濕地公園的管理服務區設在公園的入口處,供濕地公園管理者開展管理和服務活動,綜合服務區內設有游客服務中心及集散廣場、停車場等服務場地和設施。服務管理區的面積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為游客提供便利的游覽條件,面積0.2 hm2,占0.7%。

4.4 規劃設計

4.4.1 道路系統

對外交通規劃。在濕地公園東北側修建景區大門,道路兩旁豎立兩塊天然巨石,體現丁家山“皖南山水、慢城印象”形象意境,簡約而不簡單。內部交通規劃。車行系統:主干道:為丁家山周邊現有的主干路,從S323省道延伸到丁家山水庫。整條主干道為瀝青混凝土路面,兩旁種植當地樹種,并設置一整套符合國家標準的道路指示系統;步行系統。游步道即景點內部道路及分支道路,路寬1.5~2 m。游步道的組合因素包括棧道、階步、棧橋、條石、塊石、石屑等,通過游步道將整個規劃地塊內的景觀景區串聯起來,形成有序、和諧的觀覽序列。

4.4.2 水文系統

堅持水系保護第一的發展原則,將園內各類型水域視為整體,協同保護;保持水系景觀和諧。控制丁家山河流沿岸污染源,針對公園周圍的山體綠地,做好植被保護工作,同時開展植樹造林,為濕地公園的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條件,以發揮園內水系的灌溉、觀賞、美化環境等作用。

4.4.3 棲息地系統

在丁家山水庫下的淺灘區設立水禽棲息地恢復區,面積為5.17 hm2。補植蘆葦、菖蒲、陌上菅、肉根毛茛、草等灘涂植物,營造適宜鳥類生存的淺水濕地環境,吸引多種鳥類停留棲息。在特定水域,劃定魚類產卵場保護區,合理調度水閘,補充湖區漁業資源。為有效保護重要生物種群和水生植物群落及其關鍵生態過程,在植被覆蓋率低于50%的水域內人工促進植被恢復,種植苦草、黑藻、菹草、輪葉黑藻和馬來眼子菜等優良水生植物等沉水植被,同時在人工種植沉水植被區域內采用浮網低攔技術進行圍隔,促進植被生長。使未來沉水植被覆蓋率指標達到60%以上。

4.4.4 合理利用

在西雙湖濕地公園的開發與利用中,要把展示地域文化與濕地公園建設和諧關系結合起來,在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游憩活動―獲得社會和經濟效益―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6]。丁家山公園周圍山水相依,植被茂密,空氣清新,風景秀麗,堪稱“天然氧吧”。依托這些有利條件,圍繞旌陽慢城建設,修整環湖盤山公路和登山步道等基礎設施,開展環湖騎行、登山遠眺、濕地寫生、科普宣傳、風光攝影等旅游活動。

5 結語

丁家山濕地公園是以河流濕地為景觀特色,以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突出水土保持、生態防護等保護功能,融慢城元素、地域民族文化和休閑活動于一體的濕地公園。濕地公園建成后將成為旌陽國際慢城的核心區域,供游人徜徉游玩。

參考文獻:

[1]陳 斌.解讀濕地與濕地規劃[J].城市環境設計,2007(1):74~75.

[2]張麗君.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建設的國際進展[J].國土資源情報,2004,4(2):7~15.

[3]朱玉菲.阿拉善黃河濕地公園規劃設計[J].河北林果研究,2008(9):331.

[4]嚴 軍.基于生態理念的濕地公園規劃與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植物規劃設計

“公園”是一個普遍常用的概念,而現有的城市公園概念寬泛且多義,城市公園應該是一個滿足城市居民游憩、觀賞、娛樂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綠地開放空間,融合城市生態、環境、公益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并隨著時代、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變化而變化。

1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1.1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概念是隨著我們對于大自然和周邊生活環境認識程度的提高而不斷完善和更新的。目前來講,我們所說的景觀設計主要包含系統規劃和具體空間設計兩個環節,其中具體的空間設計則是景觀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其中系統規劃環節指的是大規模、大尺度上景觀的把握,包括土地規劃、城市設計、控制性規劃、場地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具體空間設計的主要要素包括水體、植物、地形、建筑及構筑物、以及公共藝術小品等。其主要設計對象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包括步行街、廣場、城市街頭綠地、城市濱水地帶以及居住區環境等。景觀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技術,其涉及的范圍已經超出常規使用的“景觀”的概念和范疇,已經逐步成為人類塑造生活環境的藝術與工程的前提和一門綜合性的技術學科和設計藝術,廣泛地應用于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之中。

1.2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綜合景觀和景觀設計的定義來看,筆者認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主要包括公園的景觀規劃和公園的景觀具體設計兩部分,它是以滿足人們的多種現代城市社會生活需要而建設的或有意識改造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以及綠地等圍合,由多種軟、硬質景觀構成的,主要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開放或封閉、融入城市或隔離于城市的公共場所,需要融入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生態及審美價值的景物,并且有一定的主題思想和規模的城市戶外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

2 城市公園總體規劃

2.1 總體規劃的意義

城市公園總體規劃的意義:首先要明確該公園在整個城市綠地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服務半徑;測定環境容量和游人容量;確定公園內的保護對象和保護措施;其次在通過全面考慮和總體協調后,使公園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得到合理的安排,使各部分之間構成有機的聯系,能妥善處理好公園與城市綠地系統之間、關系;還需要滿足環境保護、文化娛樂、休息游覽、園林藝術等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近期與遠期的關系,以便保證公園的建設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

2.2 公園的主題和設計理念

2.2.1 公園主題

城市公園的主題就是指城市公園在城市中的基本角色,也就是城市公園在城市中所表達出內容。城市公園主題的確定,一般是根據公園的整體布局并結合公園的內容決定的。公園所處的地理位置、建設規模、服務對象等,都對公園定位有著密切的聯系。若從其服務對象和規模來看,有市級公園、區級公園、社區公園等。從其與城市中心的關系來看,城市公園有中心城區公園、市內公園、郊野公園等。城市公園的主題根據其景觀內容又可分為:文化休息公園、紀念公園、歷史名園、游樂公園、植物園、風景名勝公園、盆景園等。城市公園主題的確立,與地方的城市總體規劃有很大關系,同時也與設計師的理解與創造力有關。

2.2.2 公園的設計理念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即公園設計的立意和出發點,它是一個公園的文化線索和精神靈魂。它可以是一個人物,一個家園,一種文化,一個地標,還可以是一段歷史,一種情感……

要總結出適合當地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首先就需要從公園所在城市的歷史文脈作為出發點,挖掘其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的形成、變化和演進的印痕和軌跡,是一個城市歷史悠久、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象征,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因此作為一個城市公園,它是一個大眾集體生活和休息的平臺,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去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并以一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展現和表達出來,起到一種延續的作用。同時由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新速度和節奏的加快,其更加回歸物質生活,所以,為現代都市人創造一些具有地域景觀特色和精神文化內涵的生活環境,顯得格外地重要。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公園,凸顯公園的藝術魅力和獨特性。尋找失落的城市場所文脈,尋找失落的情趣空間環境,尋找一種既能繼承和延續城市歷史人文精神。

2.2.3 公園景區景點規劃

公園按照規劃設計意圖,根據游覽需要,組成一定范圍的各種景觀地段,形成各種風景環境和藝術境界,以此劃分成不同的景區,成為景色分區。由若干相關聯的景物所構成、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審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單元稱為景點。景點是構成園林景觀的基本單元。景區則是根據風景資源類型、景觀特征或游人觀賞需求而劃分的一定用地范圍,每個景區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景觀空間。一般公園中均由若干個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景點組成景區,再由多個景區組成公園完整的景觀系統。

公園的景觀分區要使公園的風景與功能使用要求相配合,達到增強使用功能的效果。景區不一定與功能分區的范圍完全一致,有時需要交錯布置,常常是一個功能區內包括一個或多個景區,形成一個功能區內有不同的景色(如圖1)。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范文第3篇

針對景觀設計國外著名的園藝指南曾這樣指出:景觀設計就是將有關人為創造活動和自然要素有機統一融合設計的藝術科學。是將自然界的資源,如泥土、砂石、水、植物等通過人工加工或構造的方式為人們創造出滿足生活活動中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伴隨著社會物質和精神建設的不斷發展,當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城市公園景觀環境的重要作用,相應地對城市公園景觀環境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也對有關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公園景觀設計者應全方位、多層地對公園景觀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進行深入了解,從人文角度、人性化角度入手,對城市公園景觀建設或改造進行設計方案的分析和研究,盡可能地使公園景觀設計達到既能給城市居民帶來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陶冶市民的情操,緩解精神壓力的目的,又能通過構建多層次,多結構的園林景觀作品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目的。所以,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要將人同設計作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融入設計活動中,以最大化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服務。只有達到人、景觀的二者的和諧統一,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作品才稱得上是人性化的作品。才能是人、景觀、環境達到平衡和諧統一發展。

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人性化思考

2.1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做到“人化”與“物化”的統一人類設計是體現一定時期人們對審美、道德、歷史文化以及倫理情感因素的行為活動。唯物主義論稱之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類的意識、情感和文化必須要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體現,而人類設計作為人類生活方式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人類精神的表達,這可稱之為人類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構成了人與設計作品的互相聯系的關系,物化和人化是統一結合體,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4]我們從這個層面也應該明白設計中的人性化是人類自身就擁有的特質,而不是空穴來風。對城市公園景觀設計只是將人化和物化有機相融合,達到人與物融為一體的過程,即所講的人性化景觀設計過程。古時也有天人合一之說,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人性化的理念,達到人與景觀統一的效果。2.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安全性與實用性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廣大的市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園景觀環境,為人們營造一個充滿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滿足人們需求的設計作品。如果景觀設計過程中未將人性化理念作為設計思路,而是沿著傳統的公園景觀設計理念和方式進行設計,過多的束縛思想將難以給人們打造具有時代氣息和人文氣息的公園景觀作品,難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換句話說,這樣的設計作品只不過是現代城市建筑中的擺設品而已,毫無實際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應嚴格從人性化的角度考慮設計內容,比如,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設計結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盡可能地在城市公園的構造物中少設帶有尖銳棱角的景觀物體,臺階高程盡可能地低,這樣的設計思路主要是為老人和兒童著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證。這是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關鍵要求,如果做不到這點,即使公園景觀裝點的華麗無比,也談不上人性化設計。2.3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脈傳承城市公園景觀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說不同區域的人文風情、生活習慣和不同對城市公園景觀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作為設計者應充分認識到地域文脈的差異性,針對不同區域城市的公園景觀采取不同的設計思路,將各個地域的文脈得以體現和傳承。具體分析,作為公園景觀設計者在景觀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們普遍對事物的認知存在相似性,歷史遺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發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勾起他們相同的回憶,因此在景觀設計中應注重將多數人認同的景觀事物融合到設計作品中。第二,在景觀設計中應深度發掘該城市的歷史文化,將最具該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設計中,使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識別性和唯一新,將城市的歷史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公園景觀使用者享用者因處于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景觀環境中倍感自豪和榮耀,提高使用者對公園景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只有深刻認識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將最有地域特征的體現城市文化底蘊的元素深挖出來并融合到設計中,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精品。2.4“綠色”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隨著人們保護環境、珍惜資源意識的不斷提高,作為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者應將“綠色”、環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堅持走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達到設計出的城市公園景觀作品既能滿足當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的發展需求造成影響的效果,使人、環境及社會的發展達到和諧統一。

3結語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市公園;公園設計;景觀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5.1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以及對生活享受意識的增強,又由于現代化生活的快節奏,又使人們在體力上,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力,他們尤其需要通過某種途徑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公園作為人們活動的理想場所,同時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人們休憩娛樂的場所,因此,必須重視公園景觀設計與規劃,才能更好的促進城市公園的可持續性發展,筆者結合實踐來探討自己對城市公園設計的思考。

一、公園景觀設計理念思考

1、當前公園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盲目追求“檔次”

公園設計方面太過于追求檔次,尤其是對于大城市的公園設計,似乎成了“比美的競賽”。而筆者認為對于公園景觀設計,應該考慮場所在整個城市環境系統中的位置,但對于精品景觀的創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檔次”,更多的景觀要我們用平常的心態去認真思考和對待。

(2)對原生態的考慮不夠

公園設計本來就是一種綠色環境體現的載體,其應當更多地注重生態環境的設計體現,因此公園景觀設計中,應盡可能地采取原生態設計。

(3)對人的需要和人性的關注不夠

城市公園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人獲得心靈釋放的地方,讓工作壓力的心情得到緩解,因此公園設計應當注重人的存在。設計之前,我們應考慮一下自己對未來的景觀將給人們提供一種什么樣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的理念

筆者通過實踐,分析了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應當遵循以下的設計理念為基礎:

(1)、生態可持續性

保持場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態基礎,加以保護性改造,通過河涌、河岸、公園的不同水生態設計,形成一個自我凈化系統;整體規劃河涌網絡縱貫整個區域,保持公園整體生態廊道的連通。通過設計有生態綠島,具有家具抽象符號和長度標聽環形單車徑及散步跑步徑,穿行于綠色生態景觀空間。同時,在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必須整合地塊周邊生態系統,完善生態自我修復,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

(2)、城市的互補作用

城市公園作為日后發展居住區的一個重要輔助設施,通過設計一個全開放的公共綠地,營造山丘、樹林、河流、淺灘、濕地不同要素組合而成的自然環境,與居住小區內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補作用,為都市生活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

(3)、超前意識

公園設計中導入安全避難防災理念,預留大片開放空間,作為緊急避難場所為大量人群提供庇護。

二、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手法

1、景觀設計原則提出

針對上述對公園景觀園林設計存在的普遍問題現象,筆者認為公園景觀設計可考慮從以下設計思路入手:

(1)同步規劃原則。建設單位在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時,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應將園林景觀規劃同步規劃,以達到園林、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園林景觀設計必須以創造優美宜人的綠色環境為宗旨,充分滿足人的需求和審美取向。園林綠地要體現可融入性和可參與性。發揮好園林給人庇蔭、歡愉啟迪,陶冶性情,慰藉心靈的作用。

(3)生態優先原則。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在設計中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標。

(4)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原則。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護濕地和自然水系,減少填挖土方,公園、綠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遺韻和歷史信息,保護如古樹、大樹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綠地設計要從城市的自然環境、地域特征等出發。將城市歷史文脈融入園林綠地設計中,突出地方園林特色。根據城市的自然環境、物候和地域特點,選擇合適的綠化樹種,注重開發和利用鄉土樹種,適當利用經引種馴化后適生的新優外來品種,豐富植物種類。

(5)植物造景原則。運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態美、風韻美、多樣化等特征,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結合,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配置,使綠地在四季的靜態構圖中,呈現季相的動態變化,達到三季有花,四季見綠,提高生態效益。

(6)整體協調原則。構景要素協調,園林綠地與周邊環境及整個綠地系統的協調。園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質地上必須服從環境需要,與其他景物協調統一,園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烘托對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2、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手法

(1)、公園區域空間設計

創造“以人為本”的區域空間對于公園設計相當重要,設計時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歷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條件,充分發揮本地藝術優勢,使各個空間相互滲透、和諧統一。在公園的建設中,景觀空間的設計應該動、靜結合,開閉相間。營造多層次的立體綠色景觀活動空間。利用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樹木花草,花壇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觀呈現出多樣性,達到生態化,功能化、景觀化、便捷化多樣化。對于公園內的開敞空間較大處,可適當做些地形處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這樣更能豐富景觀層次。

(2)、植物造景設計

植物在公園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設計手法顯得相當重要。根據設計實踐效果來看,公園綠地內部用地比例根據用地類型和用地面積確定,在公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造景的最終原則是根據功能、藝術構圖及生物學特性要求的完美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充分發揮植物的特性構成美景,為公園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鄉土樹種為主,疏密適當,高低錯落,形成一定的層次感;色彩豐富,主要以常綠樹種作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進行搭配。盡量避免地面,廣泛進行垂直綠化以及各種灌木和草本類花卉加以點綴,使廠區達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并適當安置園林小品,小品設計力求在造型、顏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與建筑相適應。

3、公園設施設計

公園設施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讓游客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即景觀在被觀賞的同時,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觸的機會,充分調動人們參與其中,放松心情,愉悅心靈,這樣也正體現了城市公園的重要作用。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公園的開放性特征,公園的邊界與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過渡,甚至圍墻都可以取消,這樣公園與其它空間將會直接接觸,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伸,這樣就為公園的參與性提供了又一種可能。

4、人的參與性

公園的設計,強化每一塊區域的特定功能,創造多樣化的休閑、娛樂、運動場地,來滿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共生”的設計理念。為此對于設計水嘻游樂的,應凸顯大水面,體現水的靈動,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親水性。強化水面的視覺效果,給人視覺上帶來沖擊力。營造連續、動感、自然的水岸線,呈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畫卷。

結束語

筆者通過分析當前公園景觀設計方面的不足,明確公園景觀設計目標,提出公園景觀設計應遵循生態學、以人為本和美學原則,同時探討公園景觀設計手法,旨在能為公園景觀設計提供有價值參考。

參考文獻:

吳綜澤.城市生態公園景觀設計方法研究[J].科技傳播,2011,28(09):118~119

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人性化設計;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公園是供人們活動的空間,也是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中心,是集旅游、休憩、集會、交通、商業活動和文化宣傳為一體的綜合性廣場。從主體來看,由具有觀賞價值的動、植物等自然要素和必要的建筑設施組成;從功能來看,主要在于為廣大居民提供一個優美、舒適的環境空間,陶冶其情操,從而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的水平,同時也有利于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提高城市景觀的審美價值。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公園設計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性化”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引入公園設計中。所謂“人性化”,就是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人、物、自然環境合理結合在一起。設計要充分考慮到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環境的關系,關注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設計中創造出不同性質、功能的具有鮮明特色,適合各個不同層次使用者的成果,體現對人性的關懷、尊重。

一、城市公園人性化設計的現狀

在城市公園建設進度不斷加快的同時,我國的城市公園設計還面臨許多問題,如設計尺度不適宜,比例不協調,缺乏特色,開放性不強,結構呆板,空間布局不科學,功能單一,休息、娛樂、健身、游戲等公用設施偏少,整體缺乏人性化設計設施。國內眾多地方公園的建設只追求速度,而不顧當地文化和民俗以及人們的日常行為活動。雖有的在設計上追求標新立異的構思,但在設計上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功能,僅考慮宏觀布局和平面結構,而在一些細節之處缺少對使用者的考慮等,導致公園設計嚴重欠缺人性關懷的元素。公園綠地內一定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許多設計者只注重視覺景觀的塑造,而忽略了其使用功能,沒有將游客的需求放在首位。如大面積的草坪,硬制鋪裝形形的花壇,大型雕塑、噴泉等,這樣的綠化只能供人欣賞,不能形成人與景的互動,有空間而無內容,難以滿足休閑的需求。總之,其人文性設施、建筑等數量偏少,只注視實體,忽略了內涵,缺乏人性化,對于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十分淡漠。

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人性化的對策

1、“人化”與“物化”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統一

人類的設計總是能體現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倫理、道德、歷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須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形式來表達,而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一定承擔了一些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也就是人類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組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機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設計中的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就應該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讓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融為一體的狀態。中國古代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體現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所以這種統一也必然反映在作為設計一類的景觀上。

2、空間布局的人性化

城市公園在空間整體的設計上,要充分結合城市的綠地系統,在滿足可達性要求的同時,也需要與城市的道路系統相結合。從局部而言,城市公園需要規劃適當面積的活動場地,為需要進行各種活動的人提供有利條件。如晨練者可以打太極拳、舞劍、練習舞蹈等;傍晚可以打羽毛球、滑滑板、跑步、打籃球等。有些城市公園的設計忽視了人們的行為習慣,硬性規定了人們的行走路線。在公園路線的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此設計是否遵行步行者所需要的路徑,是否對人們起到了牽引作用,是否反映了每一步行區的功能,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目的的人行走的路線是否相同等。所以,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各種活動需求,選擇適宜的活動場地,盡量動靜分開,不設在主要交通路線,避免影響來往的人流穿行。在城市公園,他們可以通過嗅覺、聽覺、觸覺、視覺等獲得多角度的完美體驗。

3、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脈的傳承

景觀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都對景觀有著巨大影響。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會有普遍的相似性,過去熟悉的事物與形態能引起他們相似的情感共鳴,產生相似的聯想,因此增強人對景觀環境的認同感。其次,對該城市原有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對形成城市公園景觀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較強烈的識別性和唯一性,就會自然而然地使人們對景觀環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歸屬感得到強化。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城市公園景觀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認同感,一定是設計者在設計之初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充分地了解了該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設計時把以上因素全部考慮進去,經過反復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關因素綜合在一起,而且達到和諧統一。只有這樣做出的城市公園景觀環境才能讓使用者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

4、“綠色”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一個優秀的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會對人類資源的再生有影響,也就是景觀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即“綠色”的景觀設計。這就對景觀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能滿足當代人的使用需求還要考慮后代的發展需求,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去考慮長遠的影響。因此,要提倡綠色、環保、低碳的設計理念,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負責,同時也是為人類長遠的發展負責。

5、精神層面的人文關懷

城市公園的使用者中還包括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主要有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殘疾的人所組成。老人、兒童們對于公園的依賴有目共睹,一個好的公園能帶給老人和兒童諸多快樂,這是其他空間所不能實再的。而一個城市公園的設計如要忽略了這些特殊群體的需求,是不能稱為一個成功的設計的。目前大部分公園缺少老年人休息養神的地方,沒有跑道和運動場,沒有兒童喜愛的玩具、沙坑。而在公園景觀設計時,應注重老年人和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應根據他們的喜好,分別設置晨練場、門球場、游戲場,以及各種游戲空間、交往空間等。

設計可以采取””的方法來解決景觀空間建設與老人行為需求的適配問題。求同是指:在充分理解老人的行為特征和需求的基礎上,參照老年人在公園中選擇場地的標準,在景觀空間的設計中,只要和空間主題不相悖,就盡可能的加入必要環境要素,從而為老人的活動提供更多的環境支撐。存異是指:根據綠地景觀需求和所要實現的不同使用功能的主題要求,打造不同景觀空間的個性。這樣,既能夠保證景觀設計的標準又能為老人的行為需求提供更多的環境支持,讓老人有更多的空間可以選擇。從而更好的滿足老人的多方面需求。

結束語

城市公園展示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人們社會生活交流的重要場所。現代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還要在景觀設計中貫徹“以人為本”這一準則的基礎,考慮對人的真正關懷,挖掘和重視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而“人性化”的關鍵在于是否設身處地地從人的角度,分析人的環境心理和活動規律,對場地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并以此為依據,結合公園景觀設計中各種構成要素,精心設計各種宜人的環境空間、視覺享受,從而真正體現出關懷人性的設計宗旨。最終,創造出一種和諧溫馨的社會氛圍,為人們提供一個參加公共活動、增進交流的舒適空間以及一個能充分放松身心的精神樂園。

參考文獻

[1][加]艾倫·泰特.城市公園設計國外景觀設計叢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州市| 修文县| 呼和浩特市| 玉门市| 讷河市| 景泰县| 吴江市| 武宁县| 南乐县| 咸宁市| 广州市| 雅安市| 青川县| 丰都县| 资中县| 曲阜市| 内乡县| 惠安县| 普陀区| 天镇县| 垣曲县| 通化市| 田林县| 乐昌市| 牙克石市| 哈尔滨市| 太仆寺旗| 西乡县| 开阳县| 东阳市| 河津市| 南皮县| 英吉沙县| 庆元县| 德钦县| 阳西县| 松江区| 凯里市| 洞头县| 石柱|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