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小兒自閉癥; 臨床護理干預

作者單位:261041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院小兒內二科

自閉癥也稱孤獨癥 (Autism)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其概念是由美國兒童精神病醫生Kanner1]1938年提出來的,起病于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社交功能障礙、溝通能力損傷、刻板行為和動作以及興趣狹窄。約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世界各國報道兒童孤獨癥的發病率在0.02%~0.20%之間,我國在0.028%~0.10%之間,本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率為4.5∶1,據估計,國內現有400~1000萬左右的患病人數,兒童孤獨癥患者約有50萬2]。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和對人類生殖的控制,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不斷增加都將增加孤獨癥發病風險。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孤獨癥的患病率比以往有明顯增加,在全球的患病率普遍呈現上升趨勢,人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孤獨癥已成為一種高發的兒童精神類疾病。

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收治46例孤獨癥患兒同時罹患內科疾病的病例,經過精心臨床護理和心理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6例,年齡12個月~12歲,平均6.7歲;入院前疑為孤獨癥40例,入院后經醫護人員發現確診26例。同時罹患疾病:支原體肺炎13例、衣原體肺炎8例、孤獨癥小腸結腸炎7例、食物過敏5例、紫癜性腎炎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例、癲癇6例。

2 結果

本組病例28例炎癥性疾病及7例變態反應性疾病病治愈出院,1例好轉出院。神經系統疾患經過精心治療護理均好轉出院。孤獨癥經綜合干預療法(心理治療+行為療法+藥物治療+高壓氧治療+音樂療法+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及護理干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治愈。

3 護理干預

3.1 加強臨床觀察,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孤獨癥。

孤獨癥的預后與治療干預時機密切相關,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對改善預后極為重要。孤獨癥的診斷年齡普遍滯后。國外報道,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平均診斷年齡為3歲或更遲6]。我們發現:18月齡內孤獨癥的社會交往障礙已表現突出,且持續存在。如沒有社交微笑,缺乏目光對視,對環境反應淡漠,很難用聲音、動作、玩具吸引患兒的注意,叫其名字沒有反應、對別人的講話不感興趣、對父母無依戀等。語言發育落后:如4~5個月仍然不會咿呀作語、7~8個月仍然不會喊爸爸、媽媽;興趣行為異常:如對玩具不感興趣、刻板動作如頭撞墻等。與文獻報道一致7]。由于家長不能識別上述異常表現為社交障礙,直至隨著年齡增長,出現典型的語言交流障礙及興趣行為異常才得以確診。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要密切觀察患兒的異常表現,及早請心理醫師、兒童保健醫師、兒科醫師協作,及早診斷孤獨癥,并及早干預以其良好的預后。對于疑似病例我們應用發育標準及診斷的精神檢查(Developmental dimensional and diagnostic interview)、兒童孤獨癥行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孤獨癥診斷觀察一覽表(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及2歲以內孤獨癥篩查表(Screening test for autism in twoyearolds)/孤獨癥幼兒檢查表(Checklist for autism in young children)/學語前孤獨癥診斷觀察一覽表(Prelinguistic autism diagnosis observation schedule)確診。對于有孤獨癥異常表現的患兒,尤其是具有孤獨癥高危因素(圍產期高危因素及并發癥、遺傳因素、兒童氣質為難養型等)的兒童更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高度警惕。

為提高兒童孤獨癥的早期識別和早期診斷,我們建議從以下多個環節開展工作:①加強健康教育宣傳,提高家長育兒常識,了解嬰幼兒的正常心理行為發育過程及兒童孤獨癥知識;②提高臨床兒科護士、兒童保健醫師及兒科醫師對兒童孤獨癥的認識;③廣泛開展兒童孤獨癥的早期篩查,如通過18月齡內嬰幼兒異常表現的調查早期識別孤獨癥。

3.2 語言功能缺陷的護理

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障礙是孤獨癥患兒突出的癥狀之一。患兒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不能接受簡單的指令,無主動或交流性語言,而一些模仿、刻板語言較多,常常喃喃自語,不知所云。嚴重病例始終無語言出現或曾有語言出現的倒退。針對語言功能缺陷,我們注意了以下幾點:①專人護理,以一對一的個別訓練為主。②對視練習,追視練習:對視是語言訓練的前提,孤獨癥兒童的注意力是很短暫的,不會主動對視,當他不注意訓練者的目光時,訓練者可以主動追視他的目光,重新吸引他的注意力,把他的目光找回來。③口型模仿,如:抿嘴、吹氣、吸氣、打“哇哇”、發“啊”的音、叫名字“哎”等。④有節奏地拍手唱歌,說兒歌做游戲。⑤視聽綜合刺激來促進語言的發育。要利用圖片與情景模擬等視覺提示增進患兒對語言的理解力。利用與患兒相處的每一個機會,盡量多與他們說話。多跟孩子說話,并不意味著喋喋不休,而是要根據孩子現有的語言水平,把握“精確、提高”的原則。“精確”就是要使說出的語言在孩子所能理解的范圍內。如果孩子只能聽懂2~3個字的詞語,對他說的語句就不要過長。“提高”指在做到了精確的基礎上嘗試說出比他能聽懂的字詞稍多一點的句子,目的是逐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注意這些語句一定不能過長。“代說”和“誘說”等輔助提示相結合:在輔助孤獨癥患兒說話時,把孩子該說的話代替他說出來,然后讓他重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⑥訓練護理中運用獎勵制度,使患兒語言發育有所進展,能夠配合治療。

3.3 藥物護理

堅持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目前無特效藥可以治愈孤獨癥,但以下藥物可能改善該癥的部分癥狀,并有利于綜合治療的進行。具體包括:

•抗精神病藥:可減輕多動、沖動、自語、自傷和刻板行為,穩定患兒情緒;改善孤僻、退縮行為,使患兒活躍、言語量增多,并改善情緒。如利培酮,注意副作用:體重增加、嗜睡和高血糖;劑量個體化,從小劑量開始。

•抗抑郁藥(奧氮平、齊拉西酮、喹硫平、阿立哌唑):該類藥可改善該癥的刻板重復行為,改善患兒情緒,并緩解強迫癥狀。注意副作用:增加體重、鎮靜等。

•中樞興奮藥或可樂定及其他:適用于伴有注意障礙及多動癥狀的患兒。其他如改善和促進腦細胞功能藥、維生素B6和鎂劑亦可酌情使用。

3.4 高壓氧治療的護理

我們對23例患兒進行了高壓氧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經過高壓氧治療的患兒在動機、語言機能認識方面能得到改善。我們采用1.5個大氣壓100%氧濃度或1.3大氣層24%氧濃度,2 h/次,隔日一次。

高壓氧治療一定有患兒最熟悉的家屬陪同。升壓時,速度應先慢后快。要密切觀察,如發現患兒哭鬧或用手抓耳等異常情況,提示患兒可能有耳痛不適,應放慢升壓速度,并指導家屬給患兒喂奶、飲水或吃糖果等,以促進咽鼓管口的開張,待癥狀緩解后再緩慢升壓,防止中耳氣壓傷。穩壓過程中,可給予進食糖果、飲料、牛奶等以安撫患兒情緒;同時可以播放適合該年齡階段的兒童音樂或故事錄音,或家屬為其講故事來緩解患兒緊張情緒。減壓時應注意患兒病情變化,減壓速度宜慢。

3.5 感覺統合療法的護理

感覺統合療法主要是通過刺激皮膚和前庭系統提高機體喚醒水平,由此促進機體和神經系統各項能力的發展;

該療法主要運用滑板、滑梯、趴地推球、走S型平衡木、羊角球、蹦蹦圓筒吊纜、插棍、俯仰臥大籠球訓練、球池游戲、玩橡皮泥、秋千、踩踏石、獨腳凳、滾筒、平衡踩踏車、搖滾蹺蹺板、彩虹隧道等游戲設施對患兒進行訓練。訓練計劃安排技巧:訓練難度由簡單到復雜、動靜結合、平面和立體運動相結合。根據我們的觀察對于減少孤獨癥兒童的多動行為、增加語言等有較好的療效。感覺統合訓練可以在醫院進行,也可以在家庭中創造條件進行。

在感覺統合療法中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護士對患兒要親切,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幫助其克服膽怯心理,與患兒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二是訓練中使患兒感到快樂,根據患兒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三是患兒在訓練中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四是使患兒的整個機體各部分運動協調、統一和平衡,增加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運動計劃能力。

4 小結

對于孤獨癥患兒同時罹患小兒內科疾病,在積極治療軀體疾病時要采取可能的治療護理措施早期干預孤獨癥。密切觀察具有高危因素小兒的異常表現,利用量表及問卷早期發現診斷孤獨癥。對孤獨癥患兒采取綜合干預療法(心理治療+行為療法+藥物治療+高壓氧治療+音樂療法+感覺統合訓練)有一定的療效。患兒出院后,護士還應與家長保持聯系繼續指導治療護理。孤獨癥的治療是長期甚至終生的,為了配合做好以上的教育和治療,父母親需要接受事實,克服心里不平衡狀況,并妥善處理患兒的教育與父母工作生活的關系。化愛心、耐心、恒心為動力,積極投入到患兒的教育、訓練和治療活動中去。記錄患兒發育行為和治療效果。和醫生建立長期的咨詢合作關系。

5 討論

孤獨癥病因一般認為與遺傳學(孤獨癥患兒脆性X染色體陽性)、母孕期不良因素(明顯偏愛甜食、肉類食品;長期睡眠缺乏;經常與有毒物質接觸)、圍生期高危因素及并發癥(早產、過期產、難產、缺氧窒息史)、腦氣質性疾病導致腦功能與結構異常(腦室擴大、小腦發育不良、局部腦組織軟化、癲癇),神經生化、免疫功能失調、嬰兒期廣泛接種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損害了免疫系統有關3]。孤獨癥患兒由于先天缺陷、神經免疫等異常,常常存在共患病及對許多疾病易患性增加。孤獨癥患兒常見的共患病有癲癇、腦性癱瘓、神經性厭食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等。許多研究4,5]發現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在孤獨癥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孤獨癥患兒炎癥性疾病發病率明顯升高,如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腸道細菌感染尤其是梭狀芽孢桿菌、孤獨癥小腸結腸炎(Autistic enterocolitis)、牙齦炎、牙斑及其他口腔疾病;常有變態反應病史或變態反應發病率增高,其常見的過敏原為食物。對于孤獨癥實行綜合干預療法及護理干預均有明顯的改善或治愈,應加強臨床觀察,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加強健康指導,增強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Kolvin, I. Studies in childhood psychoses: I.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classif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71, 118:381384.

[2] 攀越波,揭曉鐸.孤獨癥患病率回顧.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4):439430.

[3] 陳國力,經承學.孤獨癥病因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3):220221.

[4] Grigorenko EL, Han SS, Yrigollen CM, et al.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Pediatrics, 2008, 122: 438445.

[5] Croen LA, Matevia M, Yoshida CK, et al. Maternal Rh D status, antiD immune globulin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8, 199: 234236.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范文第2篇

關呢?

杜主任:孤獨癥是一種廣泛的發育障礙疾病。以前,孤獨癥發病率較低,20世紀70年病率為1/10000,而2008年統計的患病率已經上升為1/150,近40年時間上升了60多倍,男女比率大約為4∶1。

孤獨癥的明確病因尚不清楚,但是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孤獨癥和幾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遺傳因素。 家系研究發現,兒童孤獨癥遺傳度為90%,同胞患病率為2%~8%,是一般人群的發病率的50~200倍,但遠低于單基因遺傳疾病的發病率。兒童孤獨癥患者二三級親屬的患病風險分別為0.18%和0.12%。多數研究認為,兒童孤獨癥是由于多基因遺傳及其它非遺傳因素共同作用,而且至少為10個以上的致病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與孤獨癥有關的致病基因大約位于性染色體和7號、15號、17號等常染色體上面,可能與五羥色胺系統基因、免疫系統基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等有關系。

還有圍產期因素及環境因素也很重要。 圍產期是指妊娠28周至出生后一周的時期,孤獨癥患者中有過圍產期產傷、宮內窒息的概率較正常孩子更為常見。而包括防腐劑、消毒原料中汞等各種重金屬污染也可能是孤獨癥的發病原因之一。

再一個,病毒與免疫學因素也不可忽視。圍產期的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缺陷,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孤獨癥還可能存在自身免疫缺陷,從而使其在胎兒或新生兒期容易招致各種病毒感染,從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可以導致神經細胞凋亡過程出現異常,從而導致神經發育障礙。

研究還發現孤獨癥與神經遞質系統的異常有關。我們大腦中有一些重要的化學物質,例如單胺系統中的五羥色胺系統基因、兒茶酚胺系統都和人類的情感表達有明確的聯系,這些物質的異常可導致與外界的情感聯系出現障礙。

《科學生活》:既然孤獨癥是在嬰幼兒時期就發病的,那么它有哪些常見的癥狀,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問

題呢?

杜主任:孤獨癥的特征性癥狀有三組,即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及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行為。大多數孤獨癥的起病年齡在出生后1~2年,有的孩子在1歲之前就有一些異常表現,例如:有的孩子在1歲以前異常安靜,不認生,現在看來,極可能就是早期孤獨癥的表現。有的孩子表現為目光對視差,哺乳時無相應的肢體姿勢,3~4個月時被逗弄也不會發笑,4~6個月時還不會關注周圍的環境變化,好像周圍的事和他無關,6個月~1歲時對經常接觸的人和陌生人一樣對待,親近的人離開也毫無反應。

孤獨癥最核心的癥狀是社會交往障礙。人類除了語言表達之外,有很多非語言的表達方式,例如肢體語言、姿勢、手勢、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思維和情感,其中眼神交流在人際交往中起著傳達思想和表達情感的重要作用,人們常常通過眼神,表達自己的意見、情感。孤獨癥孩子缺乏眼對眼的凝視,他們的目光經常不集中在別人的臉上,不注視人,目光顯得空洞渙散,回避目光接觸,缺乏社交性微笑。母親抱起他時,往往沒有期待性興奮的表情,對不認識的人也不認生。但是,也有孩子對父母尤其是母親表現為過分依賴,在任何環境下都黏著母親,把母親當作喜歡的一件東西。1歲以后的孤獨癥孩子缺乏指向性注意,不能與他人共享興趣,也缺乏表白性注意,別人很難從他的目光中判斷出他的意圖。

在玩游戲時,孤獨癥孩子由于缺乏想象性,例如不能將一個東西假想成另外一個物品,所以不會玩假想游戲,只是刻板地敲打東西或亂扔、亂揉玩具。他們的模仿性游戲能力也較差,不會玩“過家家”,模仿醫生、廚師等特定職業的行為。對互動的、合作的游戲缺乏興趣,因而不愿參加集體游戲,有時候加入游戲也比較被動,不能理解游戲的規則。上幼兒園后也不懂得遵守紀律,約束自己的行為,經常在上課時離開座位,自由玩耍。孤獨癥孩子不探究周圍的環境和別人的活動,別人的開心不能引起他的注意,沒有加入的愿望,更不懂得在交往中如何對別人恰當反應。

孤獨癥的第二大核心癥狀是語言交流存在本質上的障礙。 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語言發育遲緩,這往往是家長首次就診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孩子終身不能說話。孤獨癥孩子不僅存在語言表達障礙,而且存在語言理解障礙,有語言發育的孩子也不能利用語言進行有效交流。在語言表達障礙中,往往表現為言語重復、刻板以及簡單地模仿別人,有的孩子出現延遲性模仿,反復說幾天前聽到過的話。對“你”和“我”分不清楚,往往用名字替代“我”。他們的語言表達中,不帶情感色彩,無抑揚頓挫,語音、語調、語速的變化,像機器人說話一樣。孤獨癥孩子的語言理解障礙主要表現為不聽指令或聽不懂指令,對別人的言語沒有反應,似乎充耳不聞,像聾子一樣。其實,對孤獨癥孩子進行聽力測試,大部分孤獨癥孩子的聽力測試都是正常的。病情比較輕的孩子在別人配合手勢時,也能執行一些簡單的指令,但缺乏手勢輔助時就比較困難,理解帶介詞的句子比較困難,而且不能理解語言中微妙的含義,例如不能理解諷刺語和幽默句。

有語言孤獨癥的孩子也不能恰當地利用語言來進行有效交流。所謂有效交流,就是要有互動,一問一答,達到交流信息的目的。孤獨癥孩子的交流就達不到這些目的,他們經常只是自顧自地說,也不在意別人的信息反饋。或者不注意談話的主題,經常跑題,以至于其他孩子因交流不成功不愿與其交流、玩耍。除了語言交流障礙以外,孤獨癥孩子還存在非語言交流障礙,表現在理解和利用手勢,或通過面部表情來表達自己意愿或情感的功能出現障礙,也就是看不懂,不會用。他們的面部表情呆板,缺乏細微的情感變化,也不能與別人產生情感共鳴,難以發展同情、悲傷、羞愧等高級情感。

孤獨癥的第三組特征性癥狀是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行為。 他們不愿改變周圍的環境設置,家里的物品常常要求一成不變,并且要有一成不變的作息時間表,外出時行固定的路線,否則煩躁不安。他們常常不喜歡新東西,往往對沒見過的東西不感興趣,沒經歷過的活動不去嘗試。有的孩子特別喜歡某些物品,例如圓形的、球狀的東西常常是孤獨癥孩子最喜歡的,經常反復轉著玩,一玩幾個小時。有的孩子對一些特殊的物品有異乎尋常的嗜好,常常不離不棄,喜歡的東西舊了、臟了、臭了也不愿扔掉。他們玩耍的方式和正常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喜歡撕紙玩,喜歡聽玩具車的輪子轉動,喜歡轉著瓶蓋玩。

孤獨癥孩子往往有刻板的行為,例如不停在自己眼前晃動自己的手,或反復拍手,轉圈,來回無目的地跑。孤獨癥孩子的行為往往帶有強迫性質,例如出門時必須走固定路線,吃飯前有固定的儀式。孤獨癥孩子的情感表達比較單調、平淡、刻板,情感反應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別人興高采烈時,他卻面無表情,更不會去試圖取悅別人。部分孤獨癥孩子伴有明顯的多動、沖動行為,單調地來回蹦跳或轉圈,其多動表現并不是周圍環境刺激誘發的,別人不理解其行為,做事不知危險,有時沖動傷人或自傷。

統計下來,大約有七成的孤獨癥患者存在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癥。而且,孤獨癥患者的智力與其社會交往能力低下的程度不相稱,其智力的各個方面發育也不平衡,往往操作智商顯著高于語言智商,最好能力和最低能力之間差別很大,但與正常兒童相比,他的最好能力也低于正常水平。但是,少數孤獨癥患者有異乎尋常的能力,就像美國電影《雨人》里的雷蒙,就有超強的記憶和計算能力,有的孩子有超強的音樂天賦及繪畫天賦,對某些專業領域的知識非常

熟悉。

孤獨癥患兒存在明顯的注意力障礙,在早期缺乏交匯性注意,即不能用視線追隨環境中的刺激和別人的視線,由于語言理解能力缺陷,他們在上課時對老師的講授不感興趣,注意力渙散,但對自己喜歡的事情異常

專注。

孤獨癥孩子還常有明顯的感知覺問題。常見的是對一般的聲音缺乏反應,而對某些聲音卻特別敏感。例如有的孩子對氣球爆炸的聲音非常畏懼,但對放鞭炮的聲音卻很喜歡。他們的視覺辨別能力往往較差,看東西往往只看局部,忽略整體特征,對物體的大小、位置和顏色等特征分不清楚,部分孩子特別喜歡光線的刺激,在強光下不眨眼睛。還有的孩子不怕痛,打針、摔破皮均無感覺,對寒冷的感覺也較遲鈍,卻受不了輕微搔癢、撫摸等感覺。有的孩子特別喜歡舔、聞物品,所有剛到手的東西都要聞一聞、舔一舔。

《科學生活》:如果是沒有接受過治療的孤獨癥患兒,病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好轉嗎?

杜主任:孤獨癥是一種慢性的終身性疾病,我國很多地區都把孤獨癥歸于殘疾,予以治療費用的補助。如果不進行治療,任其自然發展,完全痊愈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會嚴重影響孩子以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以后的病情好轉程度和患兒的癥狀嚴重程度,有沒有語言發育及詞匯量的多少,智力水平的高低,家族中是否存在遺傳因素以及周圍環境包括家長的教育、支持等因素有密切的聯系。孤獨癥患兒有共同的特征性癥狀,但每一個孩子又有其特殊性。癥狀典型、嚴重的孩子有可能通過特殊教育訓練獲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癥狀較輕,語言發育相對較好、智力水平正常的孩子經過恰當教育訓練還可以上大學,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一般來說,有一半的孤獨癥孩子通過訓練能獲得語言能力,如果5歲仍然沒有語言能力,以后再獲得語言能力的概率就很小。孤獨癥的預后不容樂觀,但是早期、長期堅持進行特殊教育培訓,進行個性化教育,可以明顯改善患兒的預后,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科學生活》:可見早發現早治療是孤獨癥孩子得以康復的重要途徑,那么現代醫學對于這一疾病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杜主任:鑒于孤獨癥是一個嚴重影響患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疾病,致殘率很高,而且迄今為止,尚未找到確定的發病原因,因此,它的治療現狀是嚴峻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孤獨癥的主要病因學假說認為是社會心理因素尤其是“冰箱媽媽”――母親對孩子缺乏愛心造成的,而孤獨癥孩子本身的心理特征是正常的,因此,孤獨癥一直被局限在精神康復領域,許多醫生用治療兒童精神分裂癥的方法來診治患兒,給予患兒服用鎮靜劑或抗精神病藥物,大多數心理醫生給孤獨癥家長的建議是送到養護機構或精神病療養院。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孤獨癥不再被視為精神分裂癥的一種,并基本排除了社會心理因素的發病原因,人們開始從特殊教育領域開辟了對孤獨癥治療的新方法,利用各種方法致力于幫助孤獨癥患兒提高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能力及提高認知能力。隨著有志之士的多方探索,臨床治療經驗的積累,目前已經找到一些對孤獨癥有明確治療效果的方法,給孤獨癥患兒的治療帶來一絲曙光。

目前,主流的治療方法有:特殊教育訓練(包括家長教育)、行為矯正、藥物治療。其中,專業的特殊教育訓練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治療方法,家長教育主要是提高家長對孤獨癥的認識,學會一些簡單的訓練技巧,提升家長的治療信心,創造有利于孤獨癥患者康復的家庭環境。行為治療是對孤獨癥患者的刻板行為、自傷、沖動傷人行為進行行為矯正,根據行為矯正的原理進行語言訓練,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訓練其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不主張進行常規的藥物治療,而藥物治療的主要對象是那些出現行為矯正無效的嚴重刻板行為、嚴重情緒障礙、精神癥狀、抽動癥狀、癲癇發作等的孩子。

在孤獨癥的治療中,特別強調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因為3歲以前是兒童大腦發育及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在3歲以前開始治療與5、6歲以后開始治療的差異十分明顯。孤獨癥患者有共同的特征性癥狀,但每個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癥狀嚴重程度及有無合并癥狀、語言發育水平、成長環境及家庭支持資源不同,其治療方案的制定也是個體化、系統化的,部分患兒需要恰當的藥物治療進行輔助。

孤獨癥的三大特征性癥狀互相聯系,在治療過程中,語言培訓、社交訓練、刻板行為的矯正、認知訓練、大運動及精細動作的訓練、聽覺及感覺統合訓練等均要綜合培訓,不可偏廢某一方面的治療,才能起到整體能力提高、向全面康復進步的效果。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保護性約束技術;青少年心理疾病;護理

保護性約束,是治療護理特殊性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在其醫療過程中,醫院醫護人員就關于此類患者的特殊病情,對其展開的一系列緊急醫療保護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再受到其他意外因素的傷害,用以保護患者自身及周圍人員的安全,減少或防止公共財產損害,同時暫時穩定患者情緒,促使護理順利進行[1]。如何做好沖動行為干預治療保護性約束患者的護理,在保證患者安全及舒適的同時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是每位精神科護士都要重視的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應用保護性約束36例。其中年齡在6~18歲,其中精神發育遲滯9例,兒童孤獨癥7例,品行障礙2例,精神分裂癥15例,躁狂癥3例。

1.2方法 在嚴格掌握保護性約束指和醫生的醫囑情況下實施,我院應用約束帶式約束法,即用五根棉質約束帶分別約束患者的雙手雙腳和胸部以達到約束保護患者的目的。

2 護理

2.1約束前護理

2.1.1對家屬做好告知 我院實行對每一位入院患者均進行沖動行為干預告知,有保護性約束時再次提前告知并且和患者家屬簽署保護性約束告知書。所以使用約束帶前需耐心向患者或家屬解釋使用約束帶的目的,醫護人員向家屬充分說明約束目的和必要性,取家屬的理解和配合。特別是在青少年病房,家長對孩子普遍比較溺愛,提前做好告知和解釋能有效減少家屬對護士的不理解。

2.1.2對患者告知 對患者告知讓患者認識到約束是一種護理措施,并非懲戒手段,防止發生敵對情緒,降低患者心理傷害。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減少其本能的反抗行為,盡可能地降低約束使用對患者的身、心傷害,避免發生護患糾紛[2]。

2.2約束過程中的護理 保護性約束時要讓同病室的患者回避,保護患者以及其他同病室患者的人身安全,尊重患者人格尊嚴,動作輕柔,注意約束技術,防止骨折、脫臼、皮膚損傷、循環障礙。要保障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松緊度以能伸進一個手指為限,切忌壓迫患者胸腹部或頭頸部以防意外。避免在約束過程中對患者的軀體造成損傷。同事做好自我防護防止被患者損傷。

2.3約束中患者的護理

2.3.1心理護理 對保護性約束后的患者給予心理安慰,要用親切溫和的態度得體的語言告訴患者并非是對患者的懲罰,而是對患者的保護,多接觸被約束者詢問患者的想法和所需并給與相應的疏導,安慰和解釋讓患者感受到親切信任和被關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告知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會立即給予解除,爭取患者的理解與配合。

2.3.2生活護理 對保護性約束的患者應有專業的護理人員精心看護;要照料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協助患者正常的生理排泄,要注意保持床單位整齊、整潔、柔軟、干燥、舒適;每2h更換,約束帶放松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防止局部皮膚損傷,預防壓瘡和臂叢神經損傷的發生。對興奮躁動患者,定時喂水喂飯,保證機體營養共給。隨時評價患者的護理問題是否有效解決。

2.3.3記錄 對于保護性約束的患者應及時建立約束患者,巡視記錄單,精神科保護性約束記錄單,詳細書寫護理記錄。

2.3.4重點交接班 由于護士實行三班工作制度,要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的制度,對于本班未解除約束的患者應重點床頭交接班,包括約束的原因,約束時間,約束帶數量,約束后局部皮膚的血運情況,以及約束后的進食服藥等情況并做好記錄[3]。

3 體會

3.1加強宣傳力度 由于我科患者是青少年患者,大部分家長都對孩子比較嬌慣,對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患者家長很難接受,所以在現有宣傳模式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護理咨詢、公開講課和分發宣傳資料等形式使患者家屬對精神科護理的具體方法及意義有較深入的了解,減少因不理解而產生的矛盾沖突。使患者家屬了解對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的好處。以縮小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對精神疾病認知的誤差。

3.2加強告知和溝通 護士應重視采取該行動前的溝通環節,要為家屬細心、耐心地解釋分析,并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權,讓家屬更多更好的了解保護性約束的意義,爭取家屬的配合[4]。大多數患者家屬尚能接受對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且認可保護性約束是一種醫療行為;小部分患者極少數家屬不發表意見,面對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比較猶豫,但尚能接受醫護的醫療建議;小部分家屬認為保護約束患者會加重患者病情,可能醫護人員在約束患者時動作粗暴、解釋不當,致患者情緒進一步激惹,大哭大鬧,暴力對抗,故家屬擔心會加重患者病情,造成嚴重后果;還有家屬認為保護性約束患者。

是對患者的懲罰及人身安全可能受到意外傷害,說明家屬對醫護人員的工作缺乏信任感。提示醫護人員對精神病患者實施醫療護理及治療操作時,應處處考慮保障患者的安全與權利。

3.3降低約束使用率 嚴格掌握保護性約束的使用指,提高法律保護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醫療需要或者為防止發生意外,必須對住院治療的精神病患者暫時采取保護性安全措施的,應當由精神科醫生開具醫囑。在沒有精神科醫生開具醫囑的情況下,護士不得隨意將患者約束。降低約束使用率,提高護士技能要想降低約束帶使用率,必須通過學習讓醫護人員認識到約束帶使用對患者的負面影響。多項研究表明,約束帶的使用不僅與患者的病情有關,護理人員的態度、人員配備、病房安全設施等都影響著約束帶的用。因此,加強護理人員對患者攻擊行為處理培訓,增加病房安全檢查及安全討論,加強專業人員基本技能培訓,掌握保護性約束的應用原則,避免盲目隨意使用保護性約束。警示絕不濫用約束。同時,增加護理人力資源,加強相關理論培訓,可明顯減少預防性約束,有效降低約束帶使用率。

3.4提高護理專業操作技能 在技能培訓方面,加強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護理的學習.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患者內心的困惑,減少患者沖動行為的發生率,平時應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制止沖動暴力的技能.提高護士制止患者沖動暴力行為的能力,防止在約束過程中因用力不當或方式方法錯誤導致患者軀體損傷,從而減少護理糾紛的產生。

3.5密切觀察 對于保護性約束的患者要24h監護,被約束后護理人員應按時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約束過程中容易發生患者因過度掙扎產生皮膚破損或肢體紅腫、青紫,或發生因別的沖動行為引發的對被約束者的傷害。另外,當患者要求大小便時,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協助或暫時給予解除約束。以免造成患者排泄物污染床單位,如未能及時給予更換甚至可能導致患者皮膚紅腫、破潰。被約束后護理人員還要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對于有些患者約束后很快就能認識自己的言行及過激行為是錯誤的,評估不會有暴力和沖動行為者,可以和醫生溝通給與解除,對于有些患者會產生敵意,憤怒,要和患者安慰解釋。

參考文獻:

[1]杜鵑.精神科患者解除約束后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4):198-199.

[2]杜艷.精神科住院患者使用保護性約束帶護理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2):1626-1627.

[3]張素專.保護性約束患者造成身心影響因素及護理[J].中國中醫藥資訊,2010,8(8):133-134.

[4]楊希.10例兒童精神病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時產生護理糾紛的原因分析和對策[J].天津護理, 2012,20(2):100-101.

[5]粟玉萱. 住院精神病患者實施保護性約束發展現狀[J].齊魯護理雜志,2012,(30):123-125.

[6]胡國紅. 住院精神病患者保護性約束不安全因素與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27):148-150.

[7]蔣傳發,陳巨華,曾喜童.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1,(01):38-39.

[8]Godfrey K. Mental health.Growing pains[J].Health Services Journal,2004,5888:31.

[9]Lee NB,Fung DS,Teo J. Five-year review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usage in Singapore[J].Annals of the Academy of Medicine Singapore,2003,1:7-11.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醫教結合 特殊教育專業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醫教結合的概念內涵

近幾年來,醫教結合越來越受國內外相關研究者和管理者們的關注。在特殊教育中,“醫教結合”是指醫學與教育學兩個彼此相互獨立的學科領域,在理論研究、技術探究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層面的有機結合。醫教結合的“醫”指的是醫療康復,從深層次來講,它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利用先進的臨床醫療技術對嚴重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的各種疾病實施專項檢查、診斷、治療,以幫助兒童健康發展;其二是利用康復醫學的手段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矯治缺陷,設法改善和提高人體的各方面的功能,使特殊人群最終能夠回歸主流社會。①

“醫教結合”的“教”是指在發現特殊兒童存在障礙的早期,及時根據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教育、訓練、醫療和康復綜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會影響下對其所進行的補償和補救性教育,以達到協調發展的目的。②

2 醫教結合的效果

經過著名兒科學教授沈曉明多年來積極倡導和醫學界、教育界專業人員的努力,“醫教結合”的發展模式快速提高了上海市特殊教育的水平,在全國特殊教育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醫教結合”的理念得到許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認同。③

研究顯示,在高危兒童的早期干預過程中,有效地實施醫教結合將會改善高危兒童的智力和運動發育情況,對日后發展有明顯促進作用。④另外,關于高危新生兒智力發育障礙的研究顯示,在高危新生兒的早期護理過程中,合理的醫教結合可以降低高危新生兒智力低下的發生率,提高其存活質量。⑤關于學習障礙兒童的研究結果顯示,將醫療和教育相結合,采取一套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在短時間內同步改善學習障礙兒童的神經心理功能能,增強其自信心和環境適應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減輕或消除其不良行為,是提高學習障礙兒童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⑥

總之,通過分析近十年的文獻發現,“醫教結合”在對聾生、盲生、學習障礙兒童、自閉癥兒童的干預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醫教結合這一理念對于特殊學校課程的設置及發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隨著特殊教育近些年的快速發展,為了更好滿足特殊兒童的干預及教育需要,為了更好地滿足特殊學校對于人才的需要,作為輸送特殊教育師資的高校有必要對醫教結合背景下的專業建設進行一定的探索。

3 “醫教結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建設的探索

3.1 教育目標

目前,有學者提出在醫教結合的背景下,應培養出“雙師型”教師。即了解教育以及醫學相關康復理論;熟練掌握必要的康復實踐技能;具備快速判斷特殊兒童障礙特點,獨立承擔個別化訓練的能力;具備個別化康復教學與集體教學相融合的能力。⑦通過高等教育,培養出既具備相關醫學基礎,又具備豐富扎實的特殊教育相關理論。其中,醫學基礎包括生物學、解剖學以及康復學的基礎理論。

3.2 課程的建設

為了滿足教育目標的需求,在課程的設置上也需做適當的調整來應對教育目標的變化。首先,要設置相關的醫學基礎課程,例如解剖學、生物學基礎、康復基礎理論等。特殊教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既涉及醫學內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來進行干預,并且特殊教育的對象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對待聽力障礙的兒童時,需要聽力障礙兒童的分貝損失程度,以及障礙原因,聽力損失的年齡,是否具備人工耳蝸安裝的條件等,所有這些相關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另外,目前對于孤獨癥的治療,存在許多藥物上的濫用,這需要了解基礎簡單的生物學知識。所以,在醫教結合的背景下,課程設置上需要設置相關的醫學基礎課程。其次,針對不同障礙的干預課程。隨著特殊教育在我國近幾年在我國的蓬勃發展,針對不同障礙的干預模式越來越多樣化,為了能更全面系統地學習掌握各種干預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針對不同的障礙來開設一定的課程,使高校學生掌握每種障礙的基礎干預手段,并且了解國際上前沿干預模式。

3.3 實踐課程的建設

首先,與地方特殊學校合作,使學生每學期定期去特殊學校見習,讓學生了解對于特殊兒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學院就采取這樣的做法,在大學期間,每學期都會讓學生去特殊學校見習一周。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見習期間的任務是不同的,在大一階段主要是觀摩學習,進行一定的個案跟蹤等;在第二學年主要是嘗試自己設計教學過程;在第三學年主要是進行一定的實踐應用,并由特殊學校老師和高校任課教師進行一定的指導;在第四學年,主要是將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內容學以致用,系統科學地進行課程的設計應用。

其次,與地方醫療康復機構合作,使學生了解特殊兒童的相關“醫”的知識。醫療康復機構不同于特殊學校,特殊學校主要是從“教”的角度來對特殊兒童進行干預,而康復機構主要從“醫”的角度對特殊兒童進行一定的幫助。所以,對于高校特殊專業的學生,非常有必要了解醫療康復機構對于不同兒童所采取的醫療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學院的特殊教育專業與地方殘聯合作,與殘聯下的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心和腦癱兒童康復中心都已建立合作關系,在第二第三學年中,學生都會去聽力障礙兒童康復中心和腦癱兒童康復中心進行見習,了解對于聽障兒童和腦癱兒童的醫療康復手段。

3.4 師資對伍的建設

“醫教結合”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較多,所以能夠適應這一理念下的隊伍的建設還需要不斷地摸索。對于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師資隊伍的建設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兩種途徑。

首先,加強教師的職后培訓,使其更快地具備“醫教結合”背景下的知識,更快適應“醫教結合”背景下的專業化發展。目前,許多特殊學校對于“醫教結合”下的課程體系構建都比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可以定期去特殊學校進行學習探討,來更好地理解基層學校對于“醫教結合”理念的踐行,并且多參加研討會,來掌握醫教結合的前沿動態。

其次,聘請醫療康復機構的專業人員。對于“醫教結合”這一理念,高校教師多是從“教”的角度來向學生傳授知識,對于與“醫”相關的課程,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則由專業的醫療康復機構的人員擔任,對學生更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學院特殊教育專業開設了康復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程,對于這門課程,理論部分可由學校教師擔任,對于實踐部分,可以聘請醫療康復機構的專職人員,這樣不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基礎理論,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現實的實踐環節。

4 “醫教結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建設的困境

4.1 正確把握“醫”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幾十年來,高校特殊教育專業都是以“教”相關知識為主要內容,隨著“醫教結合”理念的興起,才在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目標上有所調整,但是如何把握“醫”相關的課程或知識,是目前較少探索的內容,該設置多少與“醫”相關的知識,設置哪些與“醫”相關的知識,如何定位“醫”的范圍,國外目前采取什么樣的“醫教結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4.2 特殊學校與醫療康復機構對于“醫”的需求與高校對于“醫”的教授的銜接

目前高校對于特殊教育的本科畢業生的職業定位,是能滿足特殊學校對于教師的要求,滿足醫療康復機構對于康復干預人員的要求。然而,高校對于這些大學生的培養能否適應未來的職業需要,這是首要問題。在高校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特殊學校與醫療康復機構對于“醫”的知識的需求,然而,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少。所以,若想讓高校更好地培養出“醫教結合”下的未來從業人員,高校必須與特殊學校和醫療康復機構密切合作,來掌握其需求的動向,做好銜接。

4.3 “醫教結合”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醫教結合工作的開展,對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他們不僅需要有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還應該具備相關醫療康復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保障醫療康復與教育的有效結合。這便對高校教師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學習更多的相關的醫療康復知識,與相關醫療康復機構人員多溝通交流。

“醫教結合”不但是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指導理念,也是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盡管我國在“醫教結合”中取得不少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醫學與教育的分配與結合,是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釋

① 張婷.醫教結合是當前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1):20.

② 謝敬仁,陳設立.中國特殊教育新進展(2000―201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60.

③ 方俊明.醫教結合的跨學科解讀[J].教育生物學雜志,2013.9.1(3):162.

④ 馬力,高世泉,劉靜.醫教結合對高危兒早期干預效果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3):25-26.

⑤ 馬力,高世泉,楊靜,等.早期干預對高危新生兒智能發育障礙遠期效果評估[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55-56.

孤獨癥兒童護理措施范文第5篇

2013年我局在黨工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群眾路線,圍繞__區“四區一中心”建設目標,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現總結如下:

一、年度主要工作目標完成情況

__醫院東部院區工程基本完成主體結構建設,輔樓完成主體結頂。第四輪新農合體檢圓滿結束。梅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門診被評為五星級預防接種門診。新明街道明珠社區衛生服務站正式開業。基本藥物制度全面推進,截止11月底,全區共配備基本藥物品種446種(其中區增補64種),費用共計1221萬元,讓利600余萬元。7月,__區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題會議明確了下階段我區醫改工作的相關措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成程度較好,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評定百分制得分均在90分以上。開展了戶籍育齡婦女免費生殖健康體檢、待孕夫婦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科技企業育齡婦女免費兩癌篩查婦女健康體檢等惠民優生優育服務。全年計劃生育符合率94.6%,通過市政府計生考核目標。完成食品安全實驗室檢驗109批次、藥品檢驗27批次,牽頭實施百萬學生餐飲放心工程,全年未發生食品藥品重大事件。繼續完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及時轉發并落實市級部門對困難群眾、殘疾人的救助政策。加快推進養老設施建設,已向管委會上報區養老機構建設方案和計劃,并出臺《關于深化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初步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出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實施細則,健全居民家庭經濟狀核對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全面開展。推進社區民主自治,全區10個社區全部完成換屆選舉。不斷豐富群眾文體生活,送電影進社區216場、戲劇演出15場,舉辦文體骨干培訓班1次、釣魚比賽1次,指導街道開展文體活動200余次,文體協會正在積極推動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開展文化市場經營業主安全生產培訓1次。

二、各項線其他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一)衛計工作

1.醫療衛生

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管理進一步加強,截止11月底,門急診共34.5萬人次,出診和家庭護理2700余人次,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總體上較規范,抗生素處方、靜脈點滴處方基本控制在30%以內,院內感染控制措施得當,全年未發生醫療等級事故及有社會影響的醫患糾紛,梅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寧波市基層“平安醫院”。

積極組織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參加各類培訓考核和繼續教育,順利完成三批次各類衛技人員職稱申報和評審工作,全年共有8人評上中級職稱, 2人評為副主任醫師,衛生人才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

軍民共建關系進一步推進,梅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113醫院確定長期合作關系,就專家坐診、醫務人員進修、雙向轉診等事宜達成一致意見。

2.公共衛生

疾病預防控制有力。妥善應對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和抗臺救災等突發事件,全年全區未發生有關疫情,同時圓滿完成對余姚梨洲街道的對口支援任務。免疫規劃工作進一步加強,戶籍兒童接種率達99%以上,流動兒童接種率達95%以上,完成麻疹和脊灰疫苗集中式查漏補種工作,未發生漏種和接種事故。慢性病防治逐步推進,全區戶籍居民電子化健康檔案建檔28617人,建檔率達82.4%,健康檔案合格率、使用率分別93.27%和87.31%。規范開展日常傳染病管理,全年共計報告法定傳染病492例,無甲類傳染病發生,未出現瞞報、漏報現象。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公衛中心建設方案已提交管委會。

婦幼保健工作進展良好。積極推進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婚前 醫學檢查和優生檢測、婦女增補葉酸、婦女健康促進工程及“兩癌”篩查、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項目等婦幼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婚檢率和葉酸服用率與去年相比均有所上升,在開展婦女健康促進工程及“兩癌”篩查時,更是首次定點在區內的梅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方便了參檢婦女。加強集居兒童管理,全區各托幼園所在園兒童和教職工體檢率100%,對發現疾病的及時采取了相應干預措施,對機關一幼等4家幼兒園582余人兒童開展氟化泡沫護齒工作,舉辦托幼機構保健人員崗位培訓班1期, 79名保育員和保健醫生受訓且通過考試,全區13家幼兒園衛生保健合格率為100%。開展散居兒童管理,通過兒童營養性疾病監測、嬰兒髖關節發育篩查監測、早期孤獨癥篩查等工作,篩查出體弱兒97例,均進行了專案管理。技術服務和日常管理工作扎實,產前篩查率93.85%,新生兒疾病篩查率和聽力篩查率均100%,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率95.63%,住院分娩率100%,3歲以下戶籍兒童系管率達98.02%。

衛生監督依法依規開展。加強公共場所衛生日常監管,繼續實施量化分級管理,開展公共場所重點檢查和治理、“333”專項治理等行動,全年累計出動執法人員420余人次,完成樣品檢測226個,合格率96.46%。加強飲用水衛生監督,對4家學校管網末梢水和1家學校二次供水進行了監督抽檢,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完成校園健康1、2、3號行動。開展職業衛生監督,完成各類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工作63家次,限期整改1家,處理職業衛生投訴1起,督促企業完成職業健康體檢1919人次,出具職業禁忌調離通知書18份,調離職業禁忌人員30名,組織集中式職業健康體檢3場,完成《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跟蹤評價。開展放射衛生監督,全年未發生放射衛生類投訴及放射射線照射事故。實施醫療機構分級管理及醫療廢物無縫化收集,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率100%,分級率100%。完成醫療器械消毒滅菌效果快速抽檢30份,合格28份,對2家醫療器械消毒滅菌不合格單位進行了整改。開展衛生法律法規宣傳,開展宣傳活動4次。

3.愛國衛生

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查,我區市容秩序進一步規范,環衛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八小行業”、集貿市場、建筑工地管理進一步規范,居民健康衛生素質進一步提高,建成區整體大衛生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4.計生方面

完善計生工作相關制度,出臺《__區加強違法生育防控措施的實施意見》和《__區計生落實政策外懷孕對象補救措施的獎勵辦法》。綜合治理性別比偏高問題,開展區級聯合檢查4次、聯合執法1次、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多次,實施生育全過程管理制度。加強計生宣傳,實行電視臺、戶外廣告、報紙媒體、入戶宣傳品等陣地網絡多方位宣傳,年底前啟動了新一輪社區計生宣傳欄建設工作。堅持依法行政,做好再生育審批、利益導向政策兌現、日常統計等工作,推行實數計生。繼續推進流動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一盤棋”工作,著重宣傳孕前優生檢測。新成立計生協會4個。出臺《__區計生特殊家庭幫扶項目實施方案》,啟動特殊家庭幫扶項目。

(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

1.食品監督

履行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職能,牽頭開展食品安全隱患大排查及各類專項整治工作,出動執法人員141人次,查處違法行為3起,開展“強網清源”集中行動和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完成食品安全抽檢任務105批次。

深入開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結合衛生城市復檢和文明城市指數測評,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出動執法人員450余人次,對主要路段的200余家餐飲單位進行了500家次的監督檢查,同時開展餐飲服務環節高價位海產品安全、清查病死甲魚等多項專項行動,并重點加強企事業食堂食品安全監督工作。

加強學校(幼兒園)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在常規檢查的基礎上,牽頭實施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目前,全區學校食堂《餐飲服務許可證》持證率100%,大宗品種可追溯率100%,食堂食品和食品原料可追溯率82.35%,量化分級率100%,“五常法”實施率100%。

扎實推進食品監管其他相關工作,全力做好重大活動餐飲安全保障工作,積極開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創建工作,繼續鼓勵餐飲服務單位實施“五常法”管理,加大對餐飲服務環節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立案9起。

2.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督

切實加強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督檢查工作,開展保健食品、化妝品日常監督檢查,檢查經營單位72家,出動執法人員52人次,并對全部26家藥店和16家批發企業實施備案制。開展保健食品化妝品專項檢查工作及打“四非”專項行動,檢查保化經營單位83家次,出動執法人員166人次,抽檢9家共15批次保健食品,均合格。

3.藥品、藥械監督

在功能區中率先獨自開展藥械行政審批工作,全年共獨立完成藥械類審批事項37項,并配合市局完成對__區內新增的4家藥械生產企業和11家藥械經營公司的現場許可檢查。截至目前我區有藥品生產企業2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家,藥品批發企業1家,藥品零售企業26家,醫療器械經營公司27家。

在監管中采取突出重點、分類監管策略,對重點企業特別是大紅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委領導及局領導高度重視,先后多次到該企業調研、座談,增強企業責任心,同時我局對其開展全面監管,努力查找、消除生產安全隱患。對其他企業則通過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加強監管。開展專項行動7次,出動監管人員429人次,檢查各類藥品、醫療器械經營、生產企業181家次,完成藥品、醫療器械抽檢27批次,并在各功能 區中率先獨立稽辦藥械類案件,共立案7起。

同時,加強藥品安全知識宣傳,開展了全國安全用藥月系列宣傳活動,共制作相關橫幅2條、版面15塊,各類宣傳冊5000冊。成立了一支由藥師、醫師、監管人員、社區工作者等組成的__區藥師服務志愿者隊伍,深入社區宣傳藥品安全知識。統一設計制作了家庭過期藥品回收箱20個,并逐一送至各社區、零售藥店及社區衛生服務站。

(三)民政工作

1.社區規范化發展

完成首屆社區換屆選舉,其中2個社區采取直選模式。深入貫徹落實甬黨辦〔2013〕8號文件精神,結合社會創新化管理草擬了社區建設若干意見。創新社區信息服務手段,啟用電子一本帳系統,目前社區共輸入臺賬內容717篇。強化網格化管理,全區統一規范包片聯戶臺賬和民情走訪制度。推動市級和諧社區創建,廣賢社區正在創建中。

2.落實社會救助各項政策

發放各類區級救助209.3萬元,受助超過1300人次。發放慈善救助51.63萬元,受助349人次,開展了“關愛近視兒童”和“陽光午餐”活動,組織了慈善一日捐等各類捐款活動。組織了節日期間扶貧幫困走訪慰問活動和第二十三個助殘日主題助殘系列活動。

3.其他民政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

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指導減災示范社區開展全國減災日系列活動,在菲特臺風期間加強避災指導和巡查工作。落實惠民殯葬、重點優撫對象優撫標準自然增長和醫療保障、福利企業安置殘疾人獎勵等政策。規范做好婚姻登記、“平安邊界”創建等工作。

4.民族宗教領域安全

抓好政治安全、場所安全、活動安全和人員安全工作,確保宗教場所的安全穩定。全年共對宗教場所安全檢查15次,督促完成靜宗寺消防管道鋪設,梅墟基督教堂和法王寺原大雄寶殿危房鑒定等重大安全隱患整改。化解梅墟基督教堂內部矛盾,確保堂委會順利換屆。積極推進法王寺擴(改)建工程,5月初寺院開工奠基,10月份大殿上梁。

(四)文化體育

1.夯實群藝基礎

指導企業、街道(社區)組建業余文體隊伍70多支,培養文體骨干200余名。以“一卡通”圖書館創建、流動圖書館設立等文化共享工程為載體,積極與市圖書館協調在我區設立流動圖書點事宜,先后為機關第一幼兒園、皇冠花園設立了流動圖書閱覽室。加大對社區文體工作的支持力度,除已有的正常活動經費外,劃撥20萬用于增補社區文體活動設施。

2.加強文物保護

完成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單位72家。對園區內原有的2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進行現場查看,經統計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6處,并向管委會遞交了《__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建議》。龍山古墓葬群和求精學堂兩處文保點被列為“寧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規范文體市場運行

規范審批,審批文化經營單位11家,與區國土聯合審批地塊15塊。組織開展了“掃黃打非”、“全國文明指數測評”等專項整治工作,特別是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期間,對轄區內的網吧統一實行“16小時輪崗”制度,并按照1:3配備社區文化協管員,對網吧實行全面監管,確保了迎檢工作的順利完成。采取分片管理等手段加強日常監管。全年累計出動檢查人員90余次,檢查文化經營場所70家、游泳場所9家,聯合查繳非法音像制品4709張、光碟700余張、盜版書籍25本,及時制止非法馬戲表演一起,全年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陕西省| 兴安盟| 千阳县| 商洛市| 云阳县| 江口县| 铜山县| 辰溪县| 财经| 宿迁市| 绥德县| 延吉市| 略阳县| 怀柔区| 甘南县| 双流县| 镇巴县| 疏勒县| 泰兴市| 五莲县| 蒲江县| 钟山县| 贡山| 友谊县| 万全县| 辽中县| 都昌县| 郑州市| 揭东县| 佛冈县| 龙口市| 平邑县| 萝北县| 奎屯市| 社会| 元阳县| 乌兰县| 玉门市| 洛南县| 宣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