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去除銅銹的化學方法

去除銅銹的化學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去除銅銹的化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去除銅銹的化學方法

去除銅銹的化學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 情景化教學 教學模式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人們可以利用化學學科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它的出現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化學課既是中學生學習基本化學知識的主要陣地,又是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學科。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化學教學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當前的化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從教師這個角度分析。一些學校的化學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表現在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等,造成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成了老師的“一言堂”。長此以往,便會給學生帶來直接影響。比如,有的學生“怎么學也學不會”,“云里霧里”。有的學生學習興趣逐漸被消磨,所學的知識不能夠靈活運用。筆者與很多中學化學教師溝通后發現,這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導致這個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缺乏對于情景化教學的認識,沒有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

創設良好的化學課堂情境,能夠讓教學生動化、具體化,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興趣感、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改變沉悶的課堂氣氛。

一、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不斷思考

筆者在聽一些化學教師的課時發現,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有意加快講課速度,造成教師“一言堂”的情況。沒有設置提問,相當于沒有停頓,學生就沒有思考的時間。對于一些學生來講,高速度、大容量的課程會讓他們疲憊。沒有提問,教師便不能通過學生的回答檢驗課堂教學效果。課堂內,教師與學生本應是有機融合的一部分,然而,在教師快馬加鞭的授課的情況下,導致二者關系割裂。

因此,每一堂化學課,教師都必須有針對性地提問,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在講《空氣的成分》這一小節時,筆者問學生:當前空氣質量差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大家很容易想到了霧霾。筆者又問:霧霾是什么成分組成的?和“霧”有何區別?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會對這兩個概念的差異進行思考。

在講質量守恒定律之前,筆者首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100公斤的木材完全燃燒后,所產生的灰燼為什么不是100公斤,剩余的反應物去哪兒了?這個問題讓學生產生了興趣,并自由討論起來。從這樣一個問題入手,引入質量守恒定律,讓學生在好奇心的催促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將生活中的現實帶入課堂

化學源于生活,又用來指導生活。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化學只不過是一個應試的工具而已,在其他方面不能起作用。這樣就容易讓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產生誤解,無法提起興趣。筆者在講課的時候,經常會讓學生對與生活中的現象進行觀察,然后帶到課堂上,用科學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如筆者在講解《酸堿鹽》這一部分時,便給學生提出問題:本章講的“鹽”就是我們平常所食用的食鹽嗎?我們家中所用的堿面,是“堿”嗎?家中哪一些物品可能是“酸、堿、鹽”?筆者在講課的前一天布置這一系列問題后,學生在課上就會很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他們想弄清楚他們所搜集的物品到底屬于哪一種類?在講課的時候,教師則會比較輕松,更好地引導學生。

又如,在講到“銅銹”這個問題時,筆者讓學生回憶,在自己的家中什么地方能夠看到“銅綠”?如何去除銅綠?有什么原理呢?學生在思考中可能一時得不到答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清楚了銅銹的主要成分為Cu■(OH)■CO■,從而明白家庭利用醋去除銅銹的原理。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構建課堂互動情景模式

多媒體教學以其特有直觀性、系統性能夠為學生展現出一堂多姿多彩的課程。化學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充滿著趣味。通過多媒體能夠將其很好地呈現出來。多媒體教學將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生”的兩點模式,轉變為“學生―多媒體―教師”的三點模式。三點模式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

化學是一門實驗課程。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是十分濃厚的,但是每堂課都做實驗是不可能的。因此,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驗,既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夠深化書面知識。

比如,在課上講解不同金屬在純氧中的燃燒不同現象的時候,如果只是通過文字讓學生識記與區分,學生容易搞混。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實驗視頻的播放,學生對于鎂、鉀、鈉、銅等金屬在燃燒時產生的不同情況有直觀的了解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將它們各自燃燒的現象進行總結,然后與課本進行對比。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更深刻。

四、設置探究情境,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所謂“探究情境”,是指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營造的學習氛圍。化學學科的各種成果,無不是通過無數次的探究得來的。在講《分子運動》這一節的時候,筆者在講臺上為學生演示實驗,在其中一直裝滿蒸餾水的燒杯滴入兩三滴酚酞試液,然后將這只燒杯同另一只裝有濃氨水的燒杯用玻璃罩子罩在一起。筆者演示完畢后,讓學生觀察現象,并分組討論:兩只杯子的液體都有什么變化?上述現象說明什么問題?對此你們有什么看法?圍繞問題,學生展開探究交流。由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要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的記憶更深刻。

學習化學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情景”對于學生化學思維的開拓、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學效果的增強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化學教學者要以創設情境為中心,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和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愛上化學,從而提高他們的化學成績。

參考文獻:

[1]盛維標,中學化學教學情景設置方法初探[J].新課標:教師,2012(9).

去除銅銹的化學方法范文第2篇

1.某校興趣小組同學將課本“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裝置(如甲圖)改進為新的實驗裝置(如乙圖),以下評價不恰當的是

A.甲、乙兩裝置實驗前都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乙裝置實驗中膠塞先向右移動,后向左移動

C.乙裝置簡潔,減少了甲圖裝置中導管引起的誤差

D.甲裝置實驗中沒夾緊彈簧夾,會使測定結果偏小

2.下列實驗,不能成功的是

A.收集一瓶氧氣,觀察顏色 B.觀察顏色來區分高錳酸鉀和氯酸鉀

C.聞氣味來區分白酒和白醋 D.用10毫升量筒量取5.56mL的水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工業上常采用分離液態空氣法制氧氣,該原理是利用氮氣和氧氣的密度不同進行分離

B.實驗是制取氣體的原料必須是純凈物

C.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屬于可燃物

D.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越小,空氣質量越好

4.為鑒別空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瓶氣體,可選用的方法是

A.將水倒入三瓶氣體中 B.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三瓶氣體中

C.聞三瓶氣體的氣味 D.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

5.除去下列物質中的少量雜質,所選用的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試劑 操作方法

A HCl( CO2) 適量NaOH溶液 洗氣

B NaCl (NaOH) 過量稀鹽酸 蒸發結晶

C CO2(CO) 足量O2 點燃

D 稀鹽酸(稀硫酸) 適量硝酸鋇溶液 過濾

6.下列物質的鑒別方法錯誤的是( )

待鑒別的物質 鑒別方法

A 腈綸和羊毛纖維 燃燒,聞燃燒產生的氣味

B 食鹽溶液和鹽酸 滴加無色酚酞試液,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C 氯化銨和尿素[CO(NH2)2] 與熟石灰混合后一起研磨,聞氣味

D CO2和CO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觀察溶液是否變渾濁

7.現有空氣、氧氣、二氧化碳的三瓶氣體,最簡單的區別方法是( )

A.測量三種氣體的密度 B.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

C.將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將氣體分別通入水中

8.下列方法一定能夠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A.除去氧化銅中含有的木炭粉——高溫加熱

B.除去碳酸鈉中含有少量的碳酸氫鈉——加入稀硫酸

C.提純新制二氧化碳氣體(含有少量氯化氫氣體)——將氣體通過氫氧化鈉溶液

D.鑒別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鹽酸

9.為實現下列實驗目的,所選的試劑或方法正確的是()

選項 實驗目的 所用試劑或方法

A 區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 加Ba(NO3)2 溶液

B 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雜質石灰石 加水或稀鹽酸

C 除去CO2中的CO氣體 在氧氣中點燃

D 除去氧化銅粉末中的銅粉 加入足量稀鹽酸,過濾

A.A B. B C. C D. D

10.下列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A.探究水的組成 B.探究化學反應是否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運動 D.探究二氧化錳能否加快過氧化氫分解二、填空題

11.(12分)現有A、B、C、D四種物質,已知A為暗紫色固體,B為白色固體,C和D都是黑色粉末,將A與B混合或B與C混合,加熱時都有無色的氣體F產生,加熱B和C的混合物與只加熱B相比,產生F的速度前者要比后者快很多,且反應前后C的化學性質和質量都不變,只加熱A時,除產生氣體F外還有物質C產生,D在F中劇烈燃燒,生成一種無色氣體E,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根據以上事實推斷A、B、C、D、E、F各是什么物質,并寫出有關的文字表達式。

(1)各物質的名稱:A ,B ,C ,D ,E ,F 。

(2)寫出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并在后面括號內注明基本反應類型:

① ( )

② ( )

③ ( )

12.(7分)一種白色固體A和黑色粉末B在加熱條件下生成一種無色氣體C。在C中,黃色粉末D劇烈燃燒,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E。某常見金屬F,在C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得黑色固體G。

(1)物質A、G的名稱分別是 , ;物質B的作用是 。

(2)實驗室完成反應D時,預先在集氣瓶里裝少量水的目的是 。

(3)寫出F在C中燃燒的表達式: ,此反應屬于 反應。

13.(8分)利用廢舊電池銅帽(含Cu、Zn)制取海綿銅(Cu),并得到硫酸鋅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應條件己略去):

已知:2Cu+2H2SO4+O2 2CuSO4+2H2O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過程II中分離操作的名稱是 ,在操作過程中使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

和 。

(2)溶液A中的溶質有 (填化學式)。

(3)過程III中有氣體產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 。

(4)A~E中含銅、鋅兩種元素的物質有 (填字母序號)。 .

14.請分別選擇合適的試劑或方法,除去下列物質中少量的雜志(括號內的物質為雜質),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

(1)NaNO3(Na2CO3) _________ ;

(2)Cu(CuO) _________ .三、簡答題

15.(4分)根據實驗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實驗室通常用(填寫化學方程式)____反應制O2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可用作O2制氣裝置的是(選填字母)____。

(2)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的基本操作步驟依次為: 、

、 ;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儀器有(選填字母):____。

a.玻璃棒 b.試管 c.酒精燈 d.蒸發皿

e.量筒 f.燒杯 g.鐵架臺

16.氯化鉀固體樣品中混有少量碳酸鉀和硫酸鉀兩種雜質,為了獲得純凈的氯化鉀,將樣品溶解,按如圖所示步驟進行提純.已知試劑1為氯化鉀溶液,B、C為固體難溶物,每步驟加稍過量的試劑.

(1)固體難溶物B含有碳酸鋇和   ;

(2)檢驗步驟①已除去雜質的方法(操作、現象、結論)是

;

(3)試劑Ⅱ中溶質的化學式:  ,試劑Ⅲ的名稱是   ;

(4)由E獲得氯化鉀晶體的分離操作名稱是   .

17.“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它是一種重要的銅礦石原料。小明欲從孔雀石中提煉出單質銅。

【查閱資料】(1) 堿式碳酸銅加熱易分解,其方程式為:Cu2(OH)2CO3加熱2CuO+CO2+H20。

(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鹽酸,固體完全溶解,有無色氣體生成,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設計方案】在實驗室中以堿式碳酸銅、鐵粉、稀鹽酸為原料來制取單質銅。請你仿照下圖畫出方案二制取銅的流程圖,要求:步驟最少。

方案一:

方案二:你設計的方案為

【進行實驗】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Fe的實驗現象為

【反思】銅銹的主要成分也是堿式碳酸銅,從堿式碳酸銅的化學式[Cu2(OH)2CO3]推知,銅生銹可能與空氣中的氧氣、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四、推斷題

18.如圖是中學常見物質的轉換關系圖,其中A、B常溫下都為無色液體,且組成元素相同.A、B、X、Y、E都為氧化物,X、E都為黑色固體,Y可用作干燥劑,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為藍色沉淀,L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請回答:

(1)X在反應①中起   作用.

(2)寫出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   .

(3)寫出L的化學式  .

(4)寫出G在空氣中變質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19.(14分)某興趣小組用下圖所示流程制取氧氣(反應原理: 2KClO3 2KCl+3O2),并回收提純氯化鉀和二氧化錳。

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理論上可制得氧氣的質量是多少?(計算結果精確到0.1g)

解:

(2)在回收提純的過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標號)。

A.提高實驗效率 B.保證固體1全部溶解 C.節約能源

(3)①寫出下圖中儀器a、b的名稱:

A ,b 。

②步驟Ⅱ中的操作m應選擇圖11中

(填“甲”或“乙”)裝置,該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

③步驟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銀(AgNO3)溶液檢驗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鉀,該檢驗方法的原理

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4)實驗結束后,稱得回收到的氯化鉀的質量比理論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寫一點)。參考答案

1.D

【解析】

試題分析:A、為了確保實驗的成功,甲、乙兩裝置實驗前都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正確,B、乙裝置實驗中紅磷燃燒放熱,使裝置內的氣體受熱膨脹,故膠塞先向右移動,正確,C、乙裝置簡潔,減少了甲圖裝置中導管引起的誤差,正確,D、甲裝置實驗中若沒夾緊彈簧夾,則集氣瓶中的氣體受熱膨脹排出,會使測定結果偏大,錯誤,故選D

考點: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2.D

【解析】

試題分析:A、可以通過觀察得出氧氣的顏色,正確,B、高錳酸鉀是暗紫色,而氯酸鉀是白色,故可觀察顏色來區分高錳酸鉀和氯酸鉀,正確,C、白酒有特俗氣味,白醋有刺激性氣味,故可用聞氣味的方法來區分白酒和白醋,D、量筒的精確值是0.1mL,故數據不合理,故選D

考點:物質的性質,量筒的使用

3.D

【解析】

試題分析:A、工業上常采用分離液態空氣法制氧氣,該原理是利用氮氣和氧氣的沸點不同進行分離,錯誤; B、實驗是制取氣體的原料不一定純凈物,例如制取氧氣使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錯誤; C、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不具有可燃性,不屬于可燃物,錯誤; D、空氣質量報告中所列的空氣質量級別越小,空氣質量越好,正確;故選D.

考點:氧氣的工業制法、氧氣的化學性質、空氣污染及其危害

4. D

【解析】

試題分析:鑒別空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瓶氣體,根據氣體的性質知道可選用的方法是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燃燒更旺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氧氣;變化不大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空氣;熄滅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二氧化碳,故選擇D

考點:氣體的鑒別

5.B

【解析】

試題分析:物質除雜的原則是所加試劑與雜質反應的同時不能引進新的雜質,主要物質可以多但不能少;A選項氫氧化鈉與主要物質反應;B選項符合除雜的原則;C選項在二氧化碳的環境下一氧化碳不能燃燒;D選項引進新雜質硝酸;故選擇B

考點:物質的除雜

6.B

【解析】

試題分析:A選項腈綸和羊毛纖維利用燃燒法聞燃燒產生的氣味可以鑒別;B選項中食鹽溶液和鹽酸溶液都不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顏色;C選項氯化銨和尿素可以通過加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鑒別;D選項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通入石灰水中,觀察是否變渾濁進行鑒別;故選擇B

考點:物質的鑒別

7.B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可知鑒別空氣、氧氣、二氧化碳的三瓶氣體,最簡單的區別方法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三瓶氣體中,木條熄滅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二氧化碳、燃燒更旺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氧氣,無明顯變化的集氣瓶中的氣體為空氣;故選擇B

考點:氣體的鑒別

8.D

【解析】

試題分析:A選項不能達到目的,高溫加熱碳能與氧化銅反應;B選項不能達到目的,硫酸能與碳酸鈉反應是主要物質減少;C選項二氧化碳、氯化氫氣體均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不但能把雜質除去,也會把原物質除去,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D選項鑒別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鹽酸能達到目的;故選D

考點:物質的鑒別與除雜

9.A

【解析】

試題分析:A、硫酸鉀溶液和硝酸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鉀,所以可用加Ba(NO3)2 溶液的方法區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故A正確; B、生石灰能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生石灰也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所以不能用加水或稀鹽酸的方法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雜質石灰石,故B錯誤; C、CO2中含有CO氣體時不能被點燃,所以不能用在氧氣中點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氣體,故C錯誤; D、鹽酸和氧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而和銅不反應,故D錯誤.故選:A.

考點:化學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常見氣體的檢驗與除雜方法;金屬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酸、堿、鹽的鑒別

10.B

【解析】

試題分析: A選項電解水探究水的組成能達到目的;B選項有氣體生成的反應在敞口容器中探究質量守恒定律 是不能達到目的的;C選項用濃氨水探究分子的運動;時能達到目的的;D選項用對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錳是否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時能達到目的的;故選B。

考點:實驗方案評價

11.(1)高錳酸鉀 氯酸鉀 二氧化錳 木炭 二氧化碳 氧氣

(2)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分解反應)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分解反應) 木炭+氧氣 二氧化碳(化合反應)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題中的敘述所學物質的性質可知,(1)物質A為高錳酸鉀、B為氯酸鉀、C為二氧化錳、D為木炭、E為二氧化碳、F為氧氣;(2)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及反應的類型為: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分解反應) 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分解反應) 木炭+氧氣 二氧化碳(化合反應)

考點:物質的推斷、文字表達式的書寫、反應類型的判斷

12.(1) 氯酸鉀 , 四氧化三鐵 ; 催化作用 (2)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 (3)鐵+氧氣 四氧化三鐵 (也可寫符號表達式,下同),化合(或氧化)

【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在C中,黃色粉末D劇烈燃燒,生成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E”可知C是氧氣,D是硫磺,E是二氧化硫;F和氧氣的反應現象推得F是鐵G是四氧化三鐵;所以可根據白色固體A和黑色粉末B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氧氣,可知A是氯酸鉀B是二氧化錳;(1)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質A、G的名稱分別是氯酸鉀,四氧化三鐵; 物質B時氯酸鉀分解制取氧氣的催化劑,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二氧化硫是有毒氣體,且能與水反應,所以實驗室完成反應D時,預先在集氣瓶里裝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表達式為鐵+氧氣 四氧化三鐵,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兩種生成物是一種,故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考點:物質的鑒別及推斷

13.(1)過濾 漏斗 玻璃棒 (2) H2SO4、CuSO4、ZnSO4

(3) Zn + H2SO4 === ZnSO4 + H2 (4)A、C

【解析】

試題分析:(1) 經過過程II得到固體和液體,即將固體和液體分離,所以操作的名稱是過濾,在操作過程中使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漏斗和玻璃棒

(2) 溶液A是經過實驗I,發生反應:2Cu+2H2SO4+O22CuSO4+2H2O,Zn + H2SO4 =ZnSO4 + H2,再加上過量的硫酸,所以溶液A中的溶質有H2SO4、CuSO4、ZnSO4

(3) 經分析固體C應是銅、鋅混合物,所以過程III就是要將鋅除去,所以有氣體產生,發生的方程式:Zn + H2SO4 === ZnSO4 + H2

(4)根據上面的分析,溶液A中的溶質有:H2SO4、CuSO4、ZnSO4,固體C應是銅、鋅混合物,所以選AC

考點:過濾基本操作,金屬的化學性質,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判斷

14.(1)Na2CO3+2HNO32NaNO3+H2O+CO2 (2)CuO+H2SO4CuSO4+H2O

【解析】

試題分析:用化學方法給物質的除雜有2個原則:1、加入的物質或采取的方法只能除去雜質,2、在除雜過程中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1)除去NaNO3中的Na2CO3,應加入稀HNO3,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NO32NaNO3+H2O+CO2(2)除去Cu中的CuO,應加入稀H2SO4,化學方程式為:CuO+H2SO4CuSO4+H2O

考點:物質的除雜

15. (1)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B或A;(2)溶解、過濾、蒸發結晶;acdg.

【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實驗室通常用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反應制O2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中,可用作O2制氣裝置的是B或A;(2)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的基本操作步驟依次為:溶解、過濾、蒸發結晶;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儀器有a.玻璃棒c.酒精燈 d.蒸發皿、g.鐵架臺

考點:氧氣的制取、粗鹽的提出

16. (1)硫酸鋇;(2)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如果沒有出現白色沉淀生成,說明硫酸鉀和碳酸鉀已經除去;(3)K2CO3;鹽酸;(4)蒸發結晶

【解析】

試題分析:(1)氯化鋇溶液和硫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氯化鋇溶液和碳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所以可用氯化鋇溶液除去硫酸鉀和碳酸鉀,所以固體難溶物B含有碳酸鋇和硫酸鋇;(2)氯化鋇溶液和硫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氯化鋇溶液和碳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所以可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如果沒有出現白色沉淀生成,說明硫酸鉀和碳酸鉀已經除去;(3)氯化鋇溶液過量,所以A中含有氯化鉀和氯化鋇,碳酸鉀溶液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所以試劑Ⅱ為碳酸鉀;鹽酸和碳酸鉀反應生成氯化鉀、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試劑Ⅲ的名稱是鹽酸;(4)氯化鉀溶于水,所以由E獲得氯化鉀晶體的分離操作名稱是蒸發結晶.

考點:混合物的分離方法;蒸發與蒸餾操作;鹽的化學性質.

17. 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

產生氣泡,析出紅色固體,溶液逐漸變淺綠色 CO2

【解析】

試題分析:(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鹽酸,固體完全溶解,有無色氣體生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根據反應的情況可設計為

【進行實驗】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Fe,鐵與剩余的鹽酸反應也能置換出金屬銅,故實驗現象為產生氣泡,析出紅色固體,溶液逐漸變淺綠色;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思】銅銹的主要成分也是堿式碳酸銅,從堿式碳酸銅的化學式[Cu2(OH)2CO3]推知,銅生銹可能與空氣中的氧氣、水、二氧化碳有關

考點:實驗方案設計、質量守恒定律

18.(1)催化;(2)CuSO4+2NaOH=Cu(OH)2+Na2SO4;(3)BaSO4;(4)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試題分析:(1)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鈣,A、B常溫下都為無色液體,且組成元素相同,A和X反應會生成B、C,A、B、X、Y、E都為氧化物,X、E都為黑色固體,所以A是過氧化氫,X是二氧化錳,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所以B是水,C是氧氣,Y可用作干燥劑,水與Y生成的D和碳酸鈉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所以Y是氧化鈣,水和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所以D是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G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H會生成藍色沉淀I,所以I是氫氧化銅沉淀,H中含有銅離子,E和硫酸反應會生成H,所以H是硫酸銅,氧氣和Z反應會生成E,所以Z是銅,E是氧化銅,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所以J是硫酸鈉,通過驗證,推出的各種物質均滿足題意,推導合理,所以X是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的分解,X在反應①中起催化作用;(2)反應⑥是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化學方程式為:CuSO4+2NaOH=Cu(OH)2+Na2SO4;(3)通過推導可知,J是硫酸鈉,K和硫酸鈉反應會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L,所以L是硫酸鋇沉淀,化學式為:BaSO4;(4)通過推導可知,G是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而發生變質,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考點:物質的鑒別、推斷;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19. (1)5.9g(2)AC(3)①a鐵架臺b酒精燈②甲 引流

③KCl+AgNO3==AgCl+KNO3(4)蒸發過程中,氯化鉀固體飛濺(合理均可)

【解析】

試題分析: (1)根據題意可知:題目中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KClO3MnO2 2KCl+3O2。已知量為氯酸鉀的質量為15.0g;未知量為可制得氧氣的質量。所以解題思路為:利用氯酸鉀和氧氣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進行求解。

解題過程: 解題步驟:

解:設理論上可制得氧氣的質量為x ①設未知量

2KClO3MnO2 2KCl+3O2 ②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45 96 ③標出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相關物質的質量關系

15.0g x 標出題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45:96 =15.0g:x ④列比例式

x=5.9 g 求解未知量

答:理論上可制得氧氣的質量為5.9 g。 ⑤寫出答案

(2)在操作過程中,固體1的成分為氯化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二氧化錳不溶解于水,所以加入水只能使氯化鉀溶解而不能使二氧化錳溶解。因此B項錯誤。控制水的用量是為了減少因過濾和烘干、蒸發過程中由于水太多而影響實驗的效率和浪費能源。所以應選AC。

(3)①圖示中的儀器a為鐵架臺;b為酒精燈。

②操作m將原混合物分離為固體和液體,所以應為過濾。應選甲操作。在過濾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③如有氯化鉀存在,則會和加入的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鉀,可觀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現。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KCl+AgNO3==AgCl+KNO3。如無氯化鉀存在,則反應不發生,不會觀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現。

相關期刊更多

凈水技術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給水排水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環境污染與防治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浙江省環境保護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磴口县| 曲麻莱县| 保靖县| 宝兴县| 治多县| 富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凭祥市| 中宁县| 万年县| 隆子县| 金秀| 南昌县| 石首市| 石景山区| 康乐县| 左权县| 乌兰察布市| 九江市| 松江区| 鄱阳县| 克山县| 寿阳县| 科技| 浑源县| 房产| 凤冈县| 东兰县| 寿光市| 廊坊市| 大埔区| 丁青县| 大足县| 乐至县| 台州市| 清水河县| 佛坪县| 武安市| 甘泉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