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苗木嫁接技術培訓

苗木嫁接技術培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苗木嫁接技術培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苗木嫁接技術培訓范文第1篇

“”期間,我縣把發展花椒產業做為培植地方財源,增加農民收入,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項支柱產業來抓,2010年花椒栽植面積達到9.67萬畝,產椒達到474噸,實現產值1422萬元同時在全縣11個花椒鄉鎮培養了13戶科技示范戶;在鄉鎮建立了1000畝以上的花椒示范基地3處,500畝以上的示范基地8處

二、目標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縣花椒基地在現有9.67萬畝的基礎上,新增3.33萬畝,總規模達到13萬畝,基本實現適宜區全覆蓋。同時對現有花椒基地實行綜合管理,實現提質增效,使主栽區人均花椒收入達到800元以上。圍繞上述目標任務,重點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一)擴大基地規模

以優良品種苗木栽植為主,在白龍江流域和南陽片十一個鄉鎮,海拔1700米以下的地區,新規劃面積3.33萬畝,共栽植花椒苗木368.5萬株。

(二)進行低產園改造

嫁接換優和綜合管理為主要措施,按照“果糧間作、一地雙收”的模式和“疏密補缺、陪盤間作、嫁接修剪、防治病蟲”的十六字要求,對現有9.67萬畝的花椒基地中掛果少,效益不高的低產園進行改造,使其提高產能,增加效益,提高產品品質。

(三)建立花椒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

圍繞基地建設,積極引導能人大戶,充分發揮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增加融資渠道,擴大資金投入,通過自籌、入股、貸款等多種形式,在沙灣鎮新建1處帶動力強、具有本地特色的龍頭企業。對現有的鄧橋花椒專業市場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整頓市場經營秩序,提供優質服務,優化營銷環境。同時,積極爭取項目,到2015年在沙灣新建立花椒專業市場1處,進一步暢通花椒銷售渠道,擴大市場營銷,大力提高花椒的經濟效益。

(四)強化技術培訓,提高科技含量

1.強化科技培訓,力爭每年舉辦12期以上的科技培訓班,培訓人數達1萬人(次)以上。

2.大力推廣豐產栽培技術和“四送(送技術、送良種、送資料、送工具)、四幫(幫助讀好一本書、練好一把刀、建好一個園、帶好一個村)”活動,使管理模式從粗放式經營向精細化、集約化模式轉變。

3.通過廣播、專欄、發放宣傳資料等各種方法,普及林業綜合管理的“十項技術”措施,實現花椒苗木自己培育、自己嫁接、自己管理。

三、保障措施

(一)組織措施

縣上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林業、農牧、扶貧、財政、發改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和協調全縣花椒產業開發工作,適宜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真正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級領導共同抓的產業開發機制,一級抓一級,一級為一級負責,以強有力的行政推動確保產業開發的健康發展。

(二)技術措施

林業部門加大對花椒產業的技術培訓力度,指定專人對花椒的栽培、管理進行培訓,深入實施區各鄉鎮,對涉及農戶進行現場指導,實行技術包干負責制,使得農戶真正掌握花椒栽培技術,確保栽植苗木成活,豐產高效。

苗木嫁接技術培訓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油茶 高產 造林技術 病蟲害防治

一、我國油茶的基本情況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茶籽榨油,茶麩為優質的有機肥料。茶油色清味香,耐貯藏,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易為人體消化吸收,有益于人體健康,是上等的優質食用油。油茶在我國南方15個省區都有廣泛分布,面積達5500萬畝。

但是,目前油茶良種化水平不高,覆蓋化不廣,殘老林分比例高,茶油作為保健油料還沒有形成大型產業,油茶林能夠提供的多種產物的綜合利用程度低,效益差,且低產低效限制了油茶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用油品質越來越關注。所以茶油市場十分廣闊,茶油價格不斷上升,每公斤茶油售價已超過60元。因此,提高油茶產量,增加油茶的經濟價值,是解決好我國部分人口食用油和發展山區經濟的需求。

二、油茶栽培技術

油茶適應能力強,把握好油茶的栽培技術對提高油茶增產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油茶新造林技術

在選擇建立油茶園時必須進行地址選擇和種苗選擇,以充分發揮油茶的優良性,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1.園地選擇

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減性沙紅壤黃壤黃紅壤。土層厚度在80―100厘米以上,坡度25°以下的斜坡和緩坡,且為陽坡和半陽坡為宜。

2.種苗選擇

選擇優良品種:新造林必須選擇國家或者省級認定的優良品種,并且選擇果大皮薄出籽率高出油率高產量高抗性強且適合本地生長的優良品種。還必須選擇壯苗,符合國家標準的二級以上苗木(一年生實生苗高20厘米以上,地經0.4厘米以上,二年生嫁接苗高25厘米以上,根系完整,無病蟲害)。

3.整地

整地應在造林前3―4月進行,采用全墾或者穴墾,坑的規格60×60×50,并施入低肥,低肥使用農家肥5公斤、磷肥5公斤、復合肥1公斤拌勻放入坑內,放入一些表土再拌勻,然后覆土,堆成一個高約20的土堆以備定植。

4.造林規劃

造林密度2.5米×3.0米。每畝88株左右。種植時間選擇在2月―3月進行,此時雨水多,利于成活。容器苗可在晚一點的4月左右進行。

5.種植方法

種植時裸根苗應用泥漿漿根,保持根系水分,將苗木根系自然舒展開,做到根舒、苗正、土實。先將苗木種下、覆土、踏實、提苗,保證根系舒展,然后再覆土踩實再覆層松土即可,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澆一次水,以保土壤濕度。種植嫁接容器苗時,嫁接口應低于地面2,澆水或下雨后就可與地面平行。

(二)油茶林的管理

油茶林管理分為幼林期管理始果期管理盛果期管理

1.幼林期管理

種植后第二年,應追施尿素,每株施0.1―0.15公斤,時間在5月和8月底兩次;第三年每株施0.15―0.2公斤,加施0.25公斤復合肥(拌勻后再施)時間在5月和8月底兩次,三年后就可進入始產期。同時進行除草松土。

2.始果期管理

始果期管理可停施尿素,每株施0.4―0.5公斤的復合肥即可,時間在5月和9月進行,同時除草。

(三)整形修剪

當幼林達到70厘米以上后,即可進行修剪定干。首次在高于地面30厘米處修剪側枝保留主干,同時保留3―4個強壯枝;第二次修剪在第一次修剪的3―4個枝留主干,保留2―3個強壯枝作為副枝;第3―4年,在培養正副主枝的基礎上,將強壯的春梢培養為側枝群,使之比例合理,分布均勻。修剪時間以11月到次年2月為好。

(四)掛果期管理

油茶一般在11月底開花結果,掛果后應及時按時追肥,除草。對于過分郁閉的樹形,剪除少量枝經2―3厘米左右的直立大枝,開好天窗,以利吸收陽光。

(五)施肥注意事項

每年施肥時,以樹冠邊緣垂直到地面開溝,深度40厘米以上,每年以上下左右輪換進行,以免傷根。

(六)病害管理

危害油茶林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軟腐病,危害幼苗的主要有根腐病。

炭疽病:5-8月發生,軟腐病:3-6月和10-12月發生;根腐病4-5月發生。防治方法:配合修剪剪除病枝,減少病源,并將修剪的病枝拿到空曠地帶用火燒掉;化學防治:在發病前用1%的波爾多液定期噴施,發病早期用50%的多菌靈和托布津定期噴施。根腐病用熟石灰拌土覆蓋,或者用50%多菌靈等澆灌根莖處。發病后也可清除病株。

(七)蟲害管理

油茶蟲害主要有油茶尺蠖和油茶毒蛾為代表的食葉害蟲,以及金龜子和葉甲類,還有茶梢尖蛾和油茶綿蚧;藍翅天牛為代表的蛆干害蟲;種實害蟲有茶籽象甲等。防治方法有1.修剪清除消滅越冬害蟲,于空曠地帶用火清除。2.保護好天敵。如鳥類和蜂類。3.鱗翅目和鞘翅目食葉害蟲用90%敵百蟲,50%辛硫磷乳油防治,蚜蟲和介殼蟲等刺吸式害蟲用40%樂果乳油或者氧化樂果乳油防治,茶梢蛾和茶蛀蟲等鉆蛀性害蟲用40%氧化樂果乳油等滲透性化學農藥噴灑。

參考文獻:

[1]姚小華,王開良,任華東. 油茶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 [J]. 扶貧技術培訓:2008

[2]陳永忠.油茶優良品種及其豐產栽培技術[J]. 扶貧技術培訓:2008

[3]曾愛平,莊少芬.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J].農業網絡信息:2007

[4]庹興敏.油茶豐產林栽培技術要點[J].湖北林業科技:2011

苗木嫁接技術培訓范文第3篇

【關鍵詞】竹溪縣;核桃;產業化;問題;對策

核桃號稱“木本糧油”之王,有“鐵桿莊稼“的美譽,在古代稱為“長壽果”,核桃果仁營養價值很高,所含成分具有保健和醫療功能。近年來,由于核桃的保健醫療功能,核桃營養保健食品非常暢銷,發展核桃產業對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 竹溪縣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據明代史書《物產》記載,核桃在該縣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該縣桃源鄉核桃源村因種植核桃而得名。建國以后的五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中期,該縣先后兩次大規模栽植過核桃,核桃是該縣重要的經濟樹種,也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但由于其品種良莠不齊、管理粗放、林糧爭地等多種原因,導致病蟲害嚴重、產量低、品質差,使得經濟效益并不高。2012年,該縣成功引進并大規模發展“紙殼”、“清香”、“遼核”等優良核桃品種基地面積10700hm2,成立核桃專業合作社5個,建設專業村158個,涉及15個鄉鎮、9個國營(農)林場、32600個農戶,初步形成了以南部核桃發展老區和竹房城鎮帶發展新區為主,竹溪河流域、匯灣河流域及國有林場為輔的“兩主三輔”核桃經濟林帶。此經濟林帶正常年份年產干果350t,產值達1300多萬元,全縣農民人均果品增收450元,占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核桃產業正成為該縣繼茶葉、藥材后的又一大主導產業。

2 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2.1 認識不夠,投入不足

在思想認識上,該縣鄉村干部和農民兩個群體都存在認識不夠到位的問題,等、靠、要思想突出,缺乏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發展核桃產業的意識。目前,該縣核桃基地建設主要依靠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基地等項目資金的投入,每667㎡僅有400元的苗木費用,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基地苗木質量和栽植質量嚴重低下,嚴重制約了核桃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2.2 種植分散,規模經營滯后

目前,全縣大部分核桃種植主要是以家庭種植為主,發展規模較小,總量有突破但分布比較分散。雖然現有核桃種植面積10700hm2,但掛果面積僅有2000hm2,連片面積僅有4000hm2,規模化經營及規范化管理難度大。

2.3 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一方面,有的農戶栽植面積小,不懂管理技術,不施肥、不除草、不抹芽、不修剪整形,任其生長,造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核桃產量低;另一方面,沒有構建核桃規模化發展的集約經營平臺,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技術開發相對滯后,整體科技含量低,遠不適應農戶對核桃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

2.4 種苗供應少,嫁接技術欠缺

一是成品嫁接苗木缺口大。全縣每年可培育的合格嫁接核桃苗木僅為50萬株左右,加上外調苗木的成活率和適應性都較差,很難保證全縣基地建設和補植補造的苗木需求。二是苗木基地少。目前,全縣既沒有一家有一定規模的核桃苗木基地,也沒有核桃育苗基地投資的項目作支撐。三是技術力量不足。全縣核桃育苗主要技術依賴于外來育苗技術,沒有一支專業的苗木培育和嫁接人才隊伍,對整個育苗工作缺乏技術保障。

2.5 產業化水平不高,附加值低

核桃產業作為該縣大農業中一個新型產業,起步較晚,廣大干群僅把核桃作為一個普通經濟樹種來對待,沒有形成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的產業意識。其次,沒有一家核桃大型加工企業,核桃銷售市場混亂,導致農民無法得到最高的經濟效益。如該縣桃源鄉雖然擁有豐富的核桃資源,但是沒有貯藏設備和深精加工企業,生產的核桃大多是現收現賣,附加值低。

3 加快發展核桃產業的建議意見

十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為核桃產業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為使這一產業真正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就必須進一步調整思路,科學定位,打響品牌,大力發展。

3.1 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是根本

一是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要堅定大辦核桃產業的決心,強化支柱產業意識,切實抓好全縣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思想轉變,把核桃產業作為一項富民強縣的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切實抓好核桃產業發展。二是建立健全核桃產業領導小組和產業辦,壯大工作力量,以更高的認識、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動作,明確目標,落實責任,提高發展核桃產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縣、鄉兩級都要明確一名領導像抓茶葉、抓煙葉產業一樣抓核桃產業,一屆一屆地抓下去,一抓到底,直至抓出成效。鼓勵廣大干部群眾投身核桃產業發展,在全縣形成全民參與核桃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3.2 加大投入、加強扶持是動力

繼續加大對核桃種植的扶持力度,制定切實有效的扶持政策,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核桃項目建設,集中扶貧項目、農業綜合開發、發展骨干產業資金用于核桃種植改土、培肥、技術嫁接等,促進核桃產業連片化、規模化發展。

3.3 擴大建設、強化管理是基礎

一是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示范基地。重點扶持種植面積在33.33hm2以上的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推進標準化生產,建成一批示范大戶、科技示范園、旅游觀光園,促進全縣核桃產業發展。二是抓好核桃良種采穗圃基地建設。要力爭通過2~3年的時間,分區域建設完成2~3個規模在6.67hm2以上的核桃良種采穗圃基地,以滿足全縣發展核桃的接穗需求。三是加強核桃產前、產中、產后的管理。建立核桃與畜牧相結合的肥料支撐體系,建立林下產品與核桃共同發展的經營機制,開展核桃與農作物(矮稈作物為主)、藥材、蠶桑套種,做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增加農民收入,只有做到這樣,核桃產業才會有生命力。四是建立產業發展與水、路為主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堅持專業化管護與基層科技網絡服務相結合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3.4 提高技術、集約經營是關鍵

一是大力推廣科技實用技術。科學制定《竹溪縣核桃栽培管理技術規范》,規范種植管理,努力提高核桃種植的科技水平,提高核桃成活率。二是加強科技推廣體系和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加強農民技術員培訓,增強廣大果農科技意識、質量意識和市場意識。三是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不定期聘請核桃專家,加強核桃實用技術培訓,實現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四是認真落實好以固土培肥、幼樹撫育、成熟采摘和科學烘烤為主要內容的核桃集約化生產經營管理措施。在管理上,認真抓好施肥、防蟲治病等工作;在采摘上指導農民成熟采摘;在烘烤上,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烘烤技術,逐步由煙火熏烤改為烤房烘烤,切實改進核桃的外觀質量和口感。

苗木嫁接技術培訓范文第4篇

(一)2014年在鎮、鄉等10個鄉鎮發展核桃4715畝(其中:早實核桃推廣4060畝、示范基地610畝、采穗圃45畝),投資527.09萬元,發放核桃苗木157640株;

(二)在實施核桃高接換優6000余株,嫁接12000余頭;

(三)在鄉維多村續建早實核桃示范園1200畝,作為帶動全縣早實核桃發展的示范基地;

(四)加強生產技術指導,開展早實核桃栽培、豐產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生產實用技術培訓2500人次,并向核桃種植戶發放了“促花王”以促進和提高核桃掛果率,同時發放了樹干涂白劑。

(五)加強核桃種質資源圃建設,大力發展選育認定的“客龍早”、“薄殼早”“珍珠核桃”等本地優良品種。

(六)已完成“縣核桃”品牌,“三品一標”申報注冊前期各項工作。

二、存在問題

(一)林業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一是林業產業建設規劃較為滯后林業產業建設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導致林業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隨意性、無序性,而林業因為生產周期長,更加需要有科學長遠的產業規劃來指導。二是老百姓對林業產業投入明顯不夠。受傳統經營觀念束縛,大多數林業產業經營者過分依賴于國家政府部門投資,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起以經營者為投資主體的多元投資體系。

(二)林業產業發展單一。由于受地理條件的限制,近幾年來,我縣在林業產業發展上主要是發展核桃,在其它產業方面沒有新的突破,大資源、小產業的現狀仍然存在,林業產業發展單一。

(三)林業產業化總體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由于我縣林業產業發展起步較晚,規模較小,優勢產業還未全面形成。一是林業產業粗放經營現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狀況明顯,集約化水平較低,總體效益不高。全縣1.75萬畝核桃林近2/3以上屬低產低效林,管理粗放,品質低下,平均產值高;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統一規劃,產業發展隨著市場供求變化波動較大,優勢產業少,產業鏈不長,產業競爭力不強。二是林業缺乏龍頭企業、林產品市場化程度不高。全縣沒有森林生態旅游中介機構,沒有森林食品、林特產品加工企業;林產品商品化率較低,產地市場不完善,市場輻射能力弱,品牌建設管理落后。

(四)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度不夠。林業產業技術力量薄弱,創新意識不強,林技培訓和推廣普及力度不夠,推廣網絡不健全,力量嚴重不足。

(五)花椒發展滯后。由于花椒壽命較短、病蟲害發生頻繁、采收困難,比較效益低等原因嚴重影響我縣種植花椒的積極性,造成我縣花椒產量逐年下滑,由2010年的145噸下滑到2014年的95噸。

(六)沙棘未得到開發利用。2000年隨著退耕還林工程啟動,我縣在高半山累計種植了近2萬畝的沙棘,現已進入豐產期。由于沒有收購和加工企業,沙棘資源未能得到開發利用。

(七)林下藥材、森林蔬菜基地建設和森林旅游產業尚未得到發展。采集和出售天然林林下藥材、森林蔬菜是我縣高半山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是,在該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隨意開采現象嚴重,對有些物種破壞較大,未達到資源可持續利用。

三、下步工作計劃

(一)要加快我縣萬畝核桃產業基地建設,在優良品種推廣、核桃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1.以打造全省核桃產業縣為目標,繼續實施早實核桃產業基地建設和低質低效改造。一是鞏固提升現有1.75萬畝的種植規模,通過補植、加強管理和低質低效改造等措施,提高掛果率;二是在鞏固現有種植規模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到2015年全縣早實核桃零星和成片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加大低質低效林改造(高接換優)力度,力爭到2020年全縣核桃產值達到8000萬元.

2.加強種苗工程建設,建立健全外來苗木準入制度,大力推廣本土優良品種。

3.抓好技術培訓,加強田間管理。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搞好技術培訓,堅持做到“四個一”即一個標準窩、一背農家肥、一株合格苗、一桶定根水,引導農戶加強田間栽培管理。

4.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核桃發展項目資金,加大對核桃產業基地建設后期投入,從水利建設、肥料、農藥等方面對農戶給予扶持。

5.在條件成熟地區,積極引導農戶成立核桃專業合作社,共同管理、集中銷售、形成品牌,推進核桃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苗木嫁接技術培訓范文第5篇

1我國油茶種苗質量管理現狀

我國油茶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個省(市、區),其中湖南、江西、廣西三省(區)占全國總面積的76.2%,面積約有300萬hm2,油茶籽產量100萬t/年左右,產茶油約26萬t/年,產值約110億元/年,為加強油茶種苗質量管理,近年來,國家林業局和各省林業部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油茶產業健康發展。

2009年初,國家林業局委托4個國家級種苗質檢中心對全國種苗質量進行監督抽查,并明確要求重點檢查油茶種苗質量;5月成立了國家林業局油茶產業發展辦公室,全面負責油茶產業健康發展的監督和指導,7-8月由國家林業局相關領導帶隊組成5個檢查組分別對南方10個油茶省區展開1次油茶種苗質量專項檢查,有力促動了各省對油茶種苗質量的管理。與此同時,各省(區)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制定了本省油茶種苗質量管理辦法,成立省油茶辦。各地積極舉辦油茶嫁接和育苗生產等技術培訓班或經驗交流會,為提高油茶種苗質量出謀劃策。

江西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帶性土壤以黃紅壤為主,非常適合油茶生長。遂川縣現有油茶林面積5286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1.5%,占國土面積的17.0%。主要分布在全縣23個鄉鎮、2個國營林場和1個林業公司,其中國有833.3hm2,集體100hm2,林農個人51926.7hm2,全縣油茶面積1萬畝以上的鄉鎮有19個,3.0萬畝以上的鄉鎮有10個,大坑鄉、泉江鎮、禾源鄉、堆子前鎮、草林鎮、左安鎮、戴家埔鄉等7個鄉鎮面積達5.0萬畝以上。但由于油茶生長較慢,又采用粗放造林式的栽培管理方式,沒有實施較規范的管理與適當的資金投入,造成產量低、效益差,制約了油茶產業的發展,農民投入與生產積極性也不高。筆者根據多年的林業工作經驗,分析了遂川縣低產油茶林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優質高產栽培管理技術措施。

2油茶種苗質量存在問題

1)種苗質量監管不到位。一些地方由于種苗管理機構不健全、人財力不足,監管不到位,導致有些個體戶或企業受利益的驅動,在油茶良種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生產銷售偽劣穗條和種苗,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秩序。

2)良種苗比例和質量偏低。加強生產管理是確保嫁接成活、成苗的關鍵。有些地方雖對苗圃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和現場指導,但在具體的生產實踐中沒有把握好關鍵的技術環節,如調控苗床溫濕度、除萌除雜、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和揭膜拆棚等管理沒有及時到位,導致苗木成活、成苗率較低;嫁接沒有成活而形成的實生苗沒有清除,接穗上萌生的花芽沒有及時抹除,導致良種苗比例不高,質量偏低。

3)盲目引種行為尚未杜絕。有些地方對油茶良種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用未經確認品種來源的種苗盲目造林,個別地方甚至還存在用非良種實生苗造林的現象;一些良種選育基礎薄弱、良種資源匱乏的地方,不考慮當地氣候、土壤條件,不經過區域試驗,不聽取專家意見,盲目從外地調入穗條和種苗開展油茶種苗生產。

3加強油茶種苗質量管理措施

1)嚴格實行油茶種苗生產、經營市場準入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二十條、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林木良種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由生產、經營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要依據國家林業局《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的規定,嚴格審核油茶種苗生產、經營申請人的資格和條件,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加強對油茶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核發和管理,從生產、經營的源頭把好關,堅決取締無證生產、經營。

2)著力推行監督油茶種苗“四定三清楚”。“四定”即定點采穗、定點育苗、定單生產、定向供應。根據國家林業局《油茶種苗質量管理規定》,省級林業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油茶發展規劃和造林任務,對轄區內符合本規定的種苗生產單位擇優確定油茶采穗圃和油茶良種嫁接苗生產點。由油茶種苗生產者和使用者簽訂生產供應合同,按照供需雙方合同約定,實行定單生產。“三清楚”即品種清楚、種源清楚、苗木銷售去向清楚,就是要做到每株苗木都能追根溯源,從源途和用途兩個方面摸清油茶種苗來源和去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圳市| 华蓥市| 平度市| 五台县| 纳雍县| 商水县| 晴隆县| 乐山市| 庆阳市| 中阳县| 鄂托克旗| 南阳市| 茂名市| 城固县| 海兴县| 偃师市| 志丹县| 东乌| 行唐县| 栾城县| 景泰县| 麦盖提县| 韶山市| 苍山县| 西林县| 龙里县| 九龙坡区| 凯里市| 桐乡市| 建平县| 台中县| 墨脱县| 营山县| 敦化市| 高碑店市| 宝鸡市| 襄城县| 齐齐哈尔市| 铅山县| 孙吴县|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