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遙感研究報告

遙感研究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遙感研究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遙感研究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遙感探測 海洋內波 光學遙感 太陽耀斑

中圖分類號:P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09-0225-02

1、引言

海洋內波是海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界面水體波動的現象。這種波動現象發生在海面表現為波浪,在海洋內部則為內波。其最大振幅出現在海洋內部,對自由海面沒有多大影響。波動頻率介于慣性頻率和頻率之間,其恢復力在頻率較高時主要是重力與浮力的合力,當頻率低至接近慣性頻率時主要是地轉科氏慣性力,所以內波也成為內重力波或內慣性-重力波。本文主要論述了海洋內波的可見光遙感探測及成像機理研究。

海洋內波[1]發生具有很強的隨機性,直接觀測海洋內波不僅花費昂貴,且只能局部觀測。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可見光、高度計和SAR遙感逐步成為探測海洋內波的主要方法。相對于傳統的觀測海洋內波的方法,遙感探測的方法具有空間覆蓋范圍廣,分辨率相對較高,資料獲取費用相對較低且信息記錄在影像上比較直觀等優點。目前,機載和星載雷達或光學傳感器都可以在大空間內觀測到海洋內波。

2、國內外研究現狀

最早就是利用遙感技術光學手段觀測到內波的,Shand 1953年利用航空攝影的方式記錄了內波引起海面明暗的條帶現象。此后就不斷地有這方面的研究報告。Apel (1975)利用陸地衛星Land Sat可見光遙感圖像觀測到了內波,并指出衛星遙感是探測研究海洋內波的新技術。Hennings等(1994)證明了內波的太陽耀斑成像機制的一階理論。Weidemann et al.(2000)利用光學方法研究內波發現內波在海洋底部深層渾濁水的擾動可以利用離水輻射率探測到。Shan CHEN和A.J.CHEN[2](2000)分別利用ERS-1/2上SAR圖像和SPOT1-3可見光圖像資料來調查南中國海和蘇祿海內孤立波在海面的特征,比較了海洋內波的特征在SAR和可見光圖像上相似和不同,同時給出了內波可見光圖像特征在耀斑區和非耀斑區域的差異。Msheimer(2001)進一步論述了可見光內波遙感的機理,在Cox—Munk模型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了海表面的太陽耀斑在內波可見光成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內波的波流作用導致海洋表面發生輻聚輻散的變化,該過程改變了海面小面元的起伏程度,即改變了海面的粗糙度,進而影響了光學傳感器接收到海面適當傾斜小面元對太陽耀斑鏡面反射的輻亮度,影響了可見光遙感圖像上明暗條紋的光亮成度。Jackson利用2002年8月到2004年5月收集的3581幅MODIS內波圖像數據對全球范圍的海洋內波進行了總結,得到了全球范圍的高頻非線性內波的分布圖。觀測表明,內波不僅在大陸架和大陸坡處常見,而且在各個大洋也觀測到了大量內波的存在。Yang ding-tian(2009)利用中巴資源衛星(CBERS)的可見光遙感數據探測和計算了海南島東部的內波分布、傳播方向、波長和振幅等信息,結果表明此區域內波的傳播方向是背離海岸的。Matthews等(2010)利用太陽耀斑信息, 從全色遙感立體測繪儀影像中觀測到了Lombok海峽附近的內波。

這些研究表明,內波引起的光學圖像的變化可以由可見光遙感探測到。

3、海洋內波可見光遙感成像機理

Cox和Munk[3] 1954年利用航空拍攝的照片中的太陽耀斑信息測量了海表面小斜坡的分布,通過試驗得到了太陽耀斑區域輻亮度與海面小坡度概率分布的關系,并且得到了不同風速下海表面小坡度的概率分布函數的經驗關系式,同時假設海表面波都是由許多類似于鏡面的小平面組成,每一個小平面具有特定的斜率,海表面波中的大部分可以為水平風向函數被描述為統計斜率分布的平均。假設在海表面存在確定的坐標系如圖1所示。軸正向指向逆風方向,軸的正向指向為軸正向逆時針旋轉,即側風方向,Z軸指向天頂,單位向量和分別指向太陽和衛星傳感器如圖1所示。

內波在光學遙感影像中的成像機理與SAR 成像非常相似,在內波傳播區域形成輻聚輻散作用改變了海表面的粗糙度,進而調制了海表面的小面元的傾斜程度,使得可見光遙感圖像中太陽耀斑增加或消失,因而可以在光學遙感圖像中成像。

決定太陽耀斑區輻亮度的是那些適合角度海表面小面元的反射,太陽耀斑反映了那些小面元的累積效應。合適坡度值的小面元越多,衛星傳感器接受到的太陽耀斑輻亮度越強。通過綜合分析我們得到太陽耀斑的輻亮度為[4]

式中:為風速。從(1)~(4)式可以看出,太陽耀斑的輻亮度和海面粗糙度是有關系的。海洋內波流調制的輻聚輻散效應使得海面的粗糙度增加或減小,從而影響了海面斜坡的概率分布函數的變化,影響了太陽耀斑的輻亮度,在可見光圖像上表現為或明或暗的條紋。把(2)和(3)式帶入(1)式,我們得到關于海面粗糙度為參數的太陽耀斑相對輻亮度,即 (5)

若已知太陽的入射角和傳感器的反射角,我們可以通過(5)式計算太陽耀斑的輻亮度。

4、遙感傳感器的比較

隨著遙感技術的進步和各類傳感器精度的提高,利用光學遙感海洋內波逐漸增多,相比SAR和紅外輻射計而言可見光儀器可以彌補其較低的空間分辨率,利于觀測。但可見光遙感同時收到天氣和晝夜交換的制約。紅外輻射計、合成孔徑雷達、可見光傳感器的比較如表1所示。

5、結論與展望

本文初步探討了光學遙感利用太陽耀斑探測海洋內波的可見光成像機理。光學遙感具有探測范圍廣、成像分辨率高和所獲信息記錄在影像上比較直觀,分析解譯也比較容易的優點。作為內波探測的一種方法可與SAR和紅外遙感探測內波方法相結合,提高探測概率,獲得更寬的探測條件。目前,海洋內波可見光遙感探測研究有一定的認識但尚處于探索階段。雖然現階段獲得了大量的可見光探測內波圖像,但關于內波調制下的光學成像機理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林輝.星載SAR海洋內波遙感進展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4第25卷(3):1081-1091.

[2] FETT R W, RABE K. Satellite bservation of internal waverefra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Geophys Res Lett.,1977, 4(5): 189-191.

[3] Cox Munk Slopes of the sea surface deduced from photographs of sun glitter[J].UCSan Diego,1956,6:418-439.

遙感研究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地質資料、拜仁達壩、銀鉛鋅礦、開發利用。

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立近半個世紀,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跋山涉水,櫛風沐雨,在自治區境內開展了大量的礦產勘查和地學研究,探明了82種470余處礦產地,取得了一大批珍貴的地質科技成果,累計各類地質礦產科技檔案資料3300多檔40余萬件,為自治區經濟建設提供了可靠的資源儲量和地質資料。

地質工作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地質科技檔案工作是地質工作全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館藏地質科技檔案,是開展編研和開發利用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我局屬地化后,隨著自治區地勘單位體制改革、企業化進程,為全局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急需尋找新的礦產基地作為我局企業化經營的支柱產業。地質科技工作人員從地質科技檔案資料入手,收集查閱了300多檔1:20萬區域地質礦產、區域化探、區域重力、1:50萬―1:100萬航磁等成果資料,對資料進行二次、三次開發利用,在取得新的信息基礎上,編制了 “十五”找礦戰略規劃,確定了五個重要成礦區(帶),1998―2002年期間,進行了重點攻關,取得了明顯的找礦效果。

克什克騰旗拜仁達壩大型銀鉛鋅礦床的發現是對地質科技檔案資料中儲存的科技信息的發掘和加工過程,是開發利用地質科技檔案信息資源最典型例證。現就拜仁達壩大型銀鉛鋅礦床的發現經過作一簡要介紹。

一、化探異常分析與篩選

我局地質科技工作者先從1:20萬區域化探資料入手,查閱了全區1:20萬化探報告40多檔,結合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球物理特征,重點分析研究原地礦部第一、第二綜合物探大隊提交的19幅大興安嶺西坡地區1:20萬化探掃面成果報告。在這些成果中圈出6000多個化探異常,經分析、排查,在西烏旗、奧果木爾蘇木兩個圖幅中圈出70個綜合化探異常,其中甲類異常2個(已知礦點),乙1類異常4個(已知礦化點),其余64個為丙類和乙2、乙3類異常。對這70個化探異常,不可能都去野外逐一查證,怎樣篩選異常?選擇什么樣的異常?才能取得較好的找礦效果?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異常篩選工作,我們先后進行了四次。第一次篩選出“高、大、全”(強度高、面積大、元素組合齊全)的化探異常,即甲類和乙1類。第二次是根據所歸納的甲類和乙1類異常劃分出成礦遠景區,第三次是在前兩次篩選的基礎上,進行物化探資料綜合整理與研究,對異常進一步篩選與評價。然而,第三次異常篩選工作中,盲目的緊跟部一物、二物的綜合研究報告中的思路,把二疊系作為主要賦礦地層,把“高、大、全”化探異常作為主要工作對象,找礦效果不佳,走了一段彎路。所以在第四次異常篩選時,試圖避開二疊系這個主要賦礦地層,把低、緩、弱異常作為重點選擇對象,并根據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路,重新制定了化探異常篩選原則。

二、化探異常篩選原則

經過對資料的重新認識和綜合編研,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分析和總結自身所走過的彎路等種種原因,在各家各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了8項化探異常篩選原則。

1、1:20萬區化掃面報告中劃分的乙2類、乙3類和丙類(低、緩、弱)化探異常,經1:5萬加密測量后,異常重現性好,成礦元素組合較齊全,規模較大的化探異常,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2、元古界老地層區及各類地層與巖體的內外接觸帶,有化探異常分布,是有利成礦部位。

3、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及斷裂交匯處,有化探異常分布,是成礦有利部位。

4、環形構造、火山機構、隱爆角礫巖筒,并有斷裂與之縱橫交切,有化探異常分布,是有利成礦位置。

5、重力梯級帶、重力低緩斜坡、重力異常等值線同向扭曲部位等,有化探異常分布,是有利成礦部位。

6、正負磁異常過渡帶、局部正磁異常邊部、形態規則的低緩異常等,有化探異常分布,是有利成礦位置。

7、圍巖蝕變發育,主要是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硅化、矽卡巖化、綠泥石化、錳礦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螢石化等等,有化探異常分布,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8、莫霍面變異帶,如橢圓狀、元寶形狀莫霍面陡變帶(幔坡與幔隆過渡帶)等,有大面積化探異常分布,可能是大型和超大型礦床形成的最重要的深部構造部位。

上述8項化探異常篩選原則,是資料編研和開發利用過程中總結出的最重要成果,特別是在大興安嶺地區地質找礦工作中可以推廣應用。

三、區域地質資料和深部物探資料的綜合研究和應用

經過查閱大量的區域地質礦產報告和深部物探(莫霍面、地震)資料,經反復分析、研究鑒定,得出結論是,大興安嶺古生代褶皺系屬于興蒙古生代地槽褶皺系,從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二疊系均有分布,其中石炭系和二疊系地層面積較大,分布范圍較廣,所以古生代褶皺系基底是大興安嶺地區的主要基底構造層。大興安嶺地區尚有中生代火山基底大量分布,還有前寒武結晶基底(深變質巖系)斷續分布,所以大興安嶺基底結構具有多元化特征。否定了一些地質報告中的不正確的提法。通過深入研究,認為在利用地質檔案資料,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擇其優而錄用之。無論是篩選異常,劃分成礦遠景區,還是選擇找礦靶區,都需要高度重視大興安嶺多元化結構與礦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的關系。認為鑲嵌在古生代褶皺系里的元古生界老地層可能是更重要的賦礦層位。

經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研究和對比,進一步提高了對該地區的認識,突出了大興安嶺具有多元化基底結構特征,重現了古生界褶皺系里鑲嵌著元古代地塊的現象,提出了大興安嶺火山機構可能是中小型礦床形成的有利位置;各類環形構造和斷裂交匯處(含巖體和地層接觸帶)可能是大中型礦床形成的有利場所;鑲嵌在古生界褶皺系里的元古代陸塊邊緣可能是大型和超大型礦床的最有利部位。這些預測和結論可作為資料綜合編研和資料二次、三次開發的重要成果,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在新一輪的地質勘查找礦工作中,內蒙古地礦局地礦處經過地質資料的二次、三次的開發利用,在編研過程中,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開拓創新,賦予老資料新生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先后編制了1:100德爾布干―大興安嶺地區銀、鉛鋅等20多種元素地球化學圖,1:20萬布格重力異常圖,航磁異常圖,遙感影像解譯圖等等多種綜合圖件,對大興安嶺地區的地質、構造和礦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作了較系統的解譯,在編研過程中,將地球物理資料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與區調和綜合研究資料套合在一起,形成三維的、立體的,使地質檔案資料生動起來,顯示出地質資料新的生命力,無疑對指導地質找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拜仁達壩大型銀鉛鋅礦床的發現和評述

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1998年―2000年我局進行第四次異常篩選,根據8項化探異常篩選原則,從1:20萬測量成果中70個異常中選出7個。即AS1、AS2、AS53、AS60、AS61、AS63、AS65。后在AS61、AS63、AS65異常范圍約500Km2,進行1:5萬加密測量,圈出22個綜合異常。2001年重點對其中有5號和7號異常(位于元古界地層與巖體接觸帶)進行Ⅲ級查證。在5號異常區發現了拜仁達壩銀多金屬礦,遠景規模銀大于5000噸、鉛+鋅大于150萬噸。截止2003年底計算結果:金屬量銀:4598.28噸,鉛:50.30萬噸,鋅:105.43萬噸,伴生金:1.69噸,伴生銅:2.3萬噸,為一特大型銀礦,大型鉛鋅礦,小型金礦,小型銅礦床。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儲量最大的、世界級特大型銀、鉛鋅礦床。

目前共發現54條礦體,20個礦體出露地表,34個礦體為隱伏礦體,其中有工業價值的礦體為22個,現在繼續勘探中,礦體的延深和延長尚未控制住,另外其余20處綜合異常尚未開展工作,預測拜仁達壩及其可能會發展成為世界級銀鉛鋅超大型礦田,遠景規模無可限量,為內蒙古地礦局在大興安嶺地區的地質礦產勘查和礦產資源評價開創了無限美好的前景,也為我局礦業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并極大地提升了內蒙古在全國礦產資源中的戰略地位。

五、結束語

拜仁達壩超大型礦床的發現說明,物探化探、遙感等科技資料是有生命力的,只是由于工作程度不夠深入,綜合研究程度較低,使得大量的科技檔案還靜靜的躺在資料庫里,默默無聲的等待著地質工作者去開發利用它們,盼望給予它們復活的機會,發光、發熱,為社會服務。地質科技檔案資料的編研和開發利用,要有新的認識,新的思路,既要與各研究單位緊密配合,又要與各生產單位緊密聯系,封閉無益,互通有無,充分發揮物探化探、遙感等科技資料這一寶貴信息資源的作用。地質檔案資料的編研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內蒙古地礦局地礦處從傳統地質觀念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陳舊的找礦模式中解脫出來,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在大興安嶺地區進行綜合研究,取得了重大找礦突破,并且總結出一套符合的地質勘查工作行之有效的找礦方法和技術路線。

物探化探、遙感等科技資料,是地質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礎資料,是最寶貴的信息資源,是各類礦床,特別是深部隱伏礦床信息的傳遞者。在物探化探、遙感等科技資料的編研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擺脫傳統理論、傳統觀念和傳統模式的束縛,賦予物探、化探、遙感資料新的生命力,讓各類資料活起來,充分發揮基礎性地質資料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高地勘工作的社會、經濟效益。內蒙古拜仁達壩特大型銀多金屬礦的發現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參考文獻:

遙感研究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遙感影像 RGIS 綜合信息場

水、土地、能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戰略性資源,而我國水資源問題則更加突出。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進入缺水國家行列,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天然水體的實時監測是環境保護的關鍵 ,監測的手段的現代化則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水質監測技術迅速發展,儀器分析、計算機控制等現代化手段在水質監測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分析方法從分光光度法、電位法發展到原子吸收法、原子熒光光譜法、氣相色譜法和液相色譜法等;手動和半自動實驗方法、儀器也正逐步被計算機控制的自動監測、遙測裝置所代替,其中配合RS(衛星遙感)的GI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種很先進可行的技術,然而GIS的應用卻存在一些誤區。

1、國內外GIS系統概況

遍閱所有的GIS信息系統,實屬是一種與地面位置相關的信息系統,每種系統皆可以自成體系,差別僅在于功能。如最常見的ESRI公司的ARC/INFO,包含幾千個GIS分析功能,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另外還有GeoMedia,可利用GemediaWebMap工具,動態生成地圖,支持GIS數據庫的屬性等,也能在“HotSpot”功能下產出靜態地圖。MapInfo公司的MapInfoProfessional是基于Windows之上的桌面地圖軟件,用于存取、可視化、分析綜合的地理數據,以及高級的制圖工具、遠程數據庫存取等。MapXtreme是一個基于Web的地圖應用服務器,因而可以將地圖信息通過Internet/Intranet傳送到整個企業乃至更廣的廣大用戶。Bentley公司主要生產面向工程的軟件,它覆蓋的工程領域有建設/設計、地理、土木、工廠、機械等。國內的GIS產品功能較弱,有:CityGIS采用面向對象的設計和編碼技術,它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圖形操作靈便、實用尤其是對于大數據矢量和圖像;另外它的另一特點體現在它的圖形編輯功能,有利于進行屏幕數字化。MapGIS是國家優選的具有自主版權的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平臺,它有三大特點:1.可制作具有出版精度的復雜地質圖,2.海量無縫地圖數據庫管理功能,3.高效的空間分析功能。它將傳統的地圖制圖軟件、數據庫軟件以及數據分析軟件功能匯集到一個統一的平臺,從而為多源地學數據的綜合評價于分析,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地球上水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和運動變化信息,并應用GIS方法來研究地球上水體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環、運動、轉化及質和量的變化規律以及地球上水圈同大氣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自然圈層的相互關系,并應用這些規律為人類適應、利用、改造和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的知識體系。

2、GIS的誤區

在建立“航空遙感信息系統”時,隨城市發展需求發現,當全世界都在熱衷與研究開發GIS時,卻存在一個較為隱蔽的誤區,而這誤區一直影響到我國,如國內行業以為地理信息基礎平臺,都是測繪地圖,這種誤區將導致我們的認識、我們的出發點,永遠停留在地形圖所的含的少量信息上,為此信息采集和應用將永遠滯后于全世界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包括航空遙感和衛星遙感影像。

一種真正的地理信息系統,其含有地表上下空間的各種地理信息,而絕非像僅靠接觸式的勾繪過的地形圖作為基礎地理信息那樣缺乏綜合性。應該認為,基于接觸式勾繪地形圖作為基礎地理信息顯然滿足不了現代城市管理需求,也難稱得上基礎。因為基礎必然具有在此基礎上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和綜合信息量。而地形圖通常指大于1:100萬比例尺、表示地物復雜程度,反映地面主要要素,如地貌、水文、工程建筑、居民點等;適時地測量和調繪成直接成果,是國家最基本地地圖,是編制其他比例尺的土地的基礎,而并非是反映內在聯系綜合性很強的地表遙感影像,所以若把地圖作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來作GIS,顯然遠遠不夠。又因為,當代地理學傾向于對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進行綜合研究,而一般地形圖和城市地圖,幾乎無法去進行地理分析研究,沒聽說用地形圖做地理信息地分析研究,以及概括地理和地理學內涵。常規地理信息系統,若以地形圖作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無疑都已碰到很大困難;而只有抓準地理學精髓觀念和概念,從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的觀點去分析。

常見GIS不實用的原因是:1.缺乏圖像信息數字化標準和遙感圖像庫。2.專題成果相互之間的迭置分析尚未真正地建立。3.沒有功能靈活與信息傳遞的GIS軟件平臺。很多系統還只是一種表面上的結合,尚未達到學術與應用概念的結合、標準與類型的結合,遠景與近期目標的結合,好像是無標準的記錄系統,無法更新續用,另外如今GIS運行的統計數字,經常不以RS為基礎,而以地形圖作空間特征介紹,常含有“假數真做”的文章,而不用遙感影像作為具體的電子地圖,仿佛身份證,不用免冠照片,而用素描圖,行否?這一點早被國家土地資源管理與監督所證實。充分說明了用遙感照片的方式信息效率要高得多。因此,稱為數字城市的基礎,必須能夠“表達已知、呈現未知、擴大認知、挖掘新知”。

3、RGIS的提出

GIS若是一種以遙感(RS)信息為主的地理信息系統,這類系統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其有一個空間特征的綜合信息過程,是一種非接觸式的獲取信息的系統,它是對目前以地形圖為數字框架的地理信息系統的一種突破,從這個意義上講是一種真正的地理信息系統,其含有地表上下空間的各種地理信息,而絕非像僅靠接觸式的勾繪過的地形圖作為基礎地理信息那樣缺乏綜合性。當時在GIS環境中,遙感信息的應用技術未形成一個實用的系統,GIS表達能力遠非今日可比,明顯的弱點是對信息的容納和調用存在問題,盡管通稱為“遙感信息系統”,試滿足遙感信息查詢、數據庫管理、圖形編輯、制圖、數據分析和輸出,并力求向實用化目標發展,但是缺乏對海量信息及數字城市這樣的認識,而是一種迫于“成果”而快速建立的系統。當回顧與檢驗并找出這些癥結的時候,這就為全新的RS和GIS的研究提供了借鑒:GIS必須以RS為基礎,以信息流為基礎。

GIS定位直接關系到遙感信息庫的建庫定位和相關技術內容,所以定位是本項目的第一基礎:1.要為綜合調查建立圖象庫、文檔庫服務;2.面對越來越多的遙感圖像數據,提出新的方案,包括圖像配準和信息處理模型等。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平臺,便于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對城市建設、管理進行信息分析和信息更新等工作。前者是信息源,是借助于遙感的原理,或者說應用RS技術捕獲城市的面貌的信息。后者是信息處理,是借助于相應的計算機技術開發平臺,或者說GIS軟件平臺作為信息存貯、管理、分析和應用的工具。系統加快了政府管理信息化進程,是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的迫切要求,尤其是社會公眾的電信發展如此之快,媒體傳播如此之快,這就加大了政府管理對信息化需求的關注,否則將落后于社會,對政府和企業發展都會有極大影響。同時,是一個動態信息和城市空間信息相關的一種綜合顯示,而且是一個難度不大的及時信息綜合的概念,經過新GIS階段,即突破為“RGIS”。

RGIS是信息科學、空間科學和地理科學的結合,系統要實現空中對地觀察圖像數字化、不同比例尺圖像迭合分析和不同分辨率圖像迭置分析,而建立一個不同點源及不同尺度的遙感數字信息場,使得城市建設和管理者有一個在計算機上就能看到全市綜合特征的信息庫,即綜合信息場。RGIS要體現出以遙感技術和信息系統技術的有機結合,為遙感綜合調查信息在進行統一分類和規整處理的技術方案上進行應用的探索研究,RGIS是一個綜合分析與表達技術。因此RGIS絕對離開不了綜合信息場,也即信息場可視基礎主要以RS為基礎。其中,地理空間與地學也是一個很有尺度的學問,GIS中社會和國民經濟信息等也決不是地圖科學。為此,為區別先前的GIS概念,為推廣和發展,又不屈服于誤解,可稱其為RGIS。當你想把GIS作為傳統地圖的延續,在GIS的開始階段是允許的。然而,這不是GIS的本意。其本意應當是逐漸對所有的行業信息能包容的綜合信息的圖。現在已經明朗,最好是以包含了定位與定量內容的RS信息的基礎上做行業的幾何信息、空間屬性與統計的支持決策等處理,這才是RGIS城市地理信息系統。以往地形圖的GIS基礎已經只是其中的行業圖件之一了。因為其他行業管理圖件,已經成為各行業自己的GIS基礎,實實在在的基礎。若同時又強調要以地形圖作為所有GIS基礎地理信息圖,這必將引起對地形圖的應用精度和使用期限等問題。從信息化講,實際上應用RGIS作為管理,就是一個隨著管理事件的點源尺度變化而變化的具體的動態信息和靜態信息特征。

RGIS絕不是以地形圖為基礎的地理信息平臺,而是以RS影像為基礎的確實充滿綜合信息的系統平臺。近期,又被一個有效的事例所證實。某城市的人口統計已經完成,人口普查的分布特征底圖,由于其統計底圖單元,是以數百人為單元的實際現狀,這種小單元大比例關系的底圖,統計精度高,而地形圖上是缺乏相關聯信息的,統計的邊界卻無法準確落在城市或郊區“正規”的地形圖上,唯有依靠能反映地面所有微細的綜合信息的彩紅外航空遙感數字影像來解決問題,即解決“統計邊界”信息落地的問題,這就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首先解決了人口統計與地面區域的綜合信息相關的表達基礎,為建立客觀、準確的整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和分析,建立了可靠的RGIS基礎。有人稱矢量地形圖是一種最為單一的,只是反映了地物簡單的幾何邊界及其位置,高層建筑與多層建筑在地形圖上是區分不出來的,常見一樣的形狀;地面的微小差別,如植被差別、露裸非露裸土地差別、河海防護堤特征、小路小溪等在地形圖上是沒有的,建筑物的外形特征、綠化質量特征等都是找不到的。這些常是統計分析、統計單元的信息邊界,極其重要,如人口統計單元邊界,地形圖上無法整合的話,而航空遙感圖像可淋漓盡致的反應并準確整合。同時,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矢量線劃表達的信息,依據航空遙感地物信息,即可獲得非常具體的綜合信息,因為在地形圖上你所得到的信息太少,新的認識更少,說實在的沒有一個城市建設和管理者真的是用地形圖來獲得管理信息的,因此,不能依靠地形圖去承擔基礎地理信息的重任,而只有依靠高分辨率的遙感信息才能獲得,并達到這一目標。換言之,矢量地形圖與其他行業管理數字化圖是同一種類型的信息,它們都實際上來源于地表真實寫照的遙感影像。現代化、信息化、系統化的水質監測體系日益提上議事日程,我們認為在現有的四級水質監測體系下,以提高水質監測技術的現代化、標準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的水平為目標,逐步建立起實驗室、移動監測和自動監測相結合的立體化監測模式,并統一在水利部水質監測中心之下,可以有效全面的解決我國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水質監測問題。

4、RGIS的展望

RGIS不僅適用于天然水體的實時監測,還適用于各省大、中、小城市其他方面的發展。正在啟動的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將在數據傳輸方面采用通信衛星和安全的網絡技術;用遙感技術監測洪澇災害;在七大江河流域建立以RGIS技術為支撐的包括社會經濟、水體、水利工程、地形、土地利用、行政邊界、交通、通信、生命線工程等數據層的分布式防洪基礎背景數據庫或數據倉庫;完善水文及災害預報這些以空間數據為基礎的虛擬地球的技術;以及災前作洪水預報及對未來各種降雨情況下的水情進行模擬等直接為決策提供依據的綜合服務。尤其是目前,正值西部大開發進入了實質性的實施運作階段,城鎮建設作為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正需要有一個這樣的信息基礎,也就是說不可避免地談到數字建設;密切部門間的聯系與合作,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從而有效的提高保護城市環境能力。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莊逢甘、陳述彭,遙感科技論壇,地震出版社2000年.10月ISBN7-5028-1839-1

2.孫建中,21世紀特大城市信息化基礎之一:航空遙感綜合信息場(上)(下),上海建設科技2001年第1、第2期ISSN1005-6637

3.李怡庭.全國水質監測規劃概述.中國水利,2003.7B,

4.吳燦幫,費龍.現代環境監測技術.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

5.李國剛. 環境自動監測技術與設備的發展動態. 第二屆環境監測儀器與現代控制技術在環境治理工程中的應用研討會. 北京,2003.10

6.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十五"總體規劃思路和2010年發展遠景研究報告

7.空間技術應用科技發展"十五"規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

8.測繪科技發展基金項目:構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總體戰略研究

9.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網站

10.國家遙感中心:全國遙感(3S)行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遙感研究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數字化 土地工程 土地勘測技術

前言:

土地界線測量是指采集、傳輸、使用,以提供各類建設項目的土地使用、邊界標記的位置確定的領域劃分,標定土地邊界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及土地面積計算,為土地管理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工作提供測繪技術成果。

一、數字應用的關鍵技術與土地工程勘測

1.1土地工程數字建模的方法

目前使用的主要的表面模型,表面模型(也被稱為數字表面模型)早期的歷史,其主要內容是外表面表達的準確的工程地質體表示均勻地質建模方法,是被廣泛應用于土地工程建模的建模方法。數據源的表面模型在一系列的測量得到的離散數據點的幾何特征,包括測量特征點數據和屬性數據,然后使用這些數據來解釋地質界面的重建結果。可以抽象為按照一系列的點連接形成一個網格,然后確定地質體的空間屬性的一些規則的屬性,用許多方法來表示表面,包括數學建模方法和模型圖,本文的重點是一個圖形化的建模方法。普通法是邊界表示模型的網格方法、輪廓的方法、不規則的網格方法,一種方法是選擇不規則網格的原理圖符號模型系統,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討論。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實際計算中計算機和人工的所需要的時間。

不規則網格(TIN)是該地區的區域內的一個有限數量的點分為網絡連接的三角形。任何一點在三角形的頂點,如果沒有頂點,該點的值通常是由在側邊的線性插值得到(在三角高程的三個頂點的兩個頂點),所以是一種分段線性模型的三維空間,但在整個區域的連續可微的。有很多種表達方式的拓撲結構,它使用一個簡單的記錄是:對每個三角形的邊和節點,相應的記錄,記錄兩個,由三個三角點記錄指向它的三指針,并且有四的記錄指針字段包含兩個指針到相鄰的三角形和兩個點記錄指針記錄;可以直接記錄在每個三角形的頂點和相鄰的。每個節點包括存儲領域的×3坐標值,Y,Z坐標。這種網絡拓撲結構的特點是:一個三角形的給定的查詢和三個頂點的屬性是相鄰的三角形是用一個固定的時間長度。它是在計算沿線地形剖面提供了更高的效率,當然,其他的變化可以增加該結構的基礎上,為了提高某些特殊的操作效率。

1.2土地工程勘測的數字數據庫系統

地理基于GIS的主要方面相關的調查數據和地質工程非空間數據,包括數據源:

(1)從這些數據的基礎地理數據:

自然區劃圖。

這些數字反映的地理區域研究部,河流,道路,住宅區,山區,公共設施及其他自然地理信息。

地形圖。

這些數字反映了自然景觀的研究領域是如此。

(2)從巖土工程勘察數據:

工程地質研究的區域數據。

經過篩選,勘探點的處理包括所有的地理,環境,地球信息,物理和機械性能,包括:

所有類型的建筑工地,如液化,液化指數,特征周期,地層時代信息,沉積相。

二、RTK土地勘測定界中的應用

土地調查和土地管理近年逐漸形成了重要國土工程工作基礎。土地調查是基于土地征用、出讓、轉讓、農用地轉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復墾整理工作,對項目區的范圍,再加上陸地邊界點的位置測量、繪制的技術服務,為土地利用的土地面積計算服務。它是用地審批土地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用地審查的有力的保障和土地批準使用的合理、準確、系統,是實行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保護制度保障體系的技術基礎。傳統的測量方法和土地勘測了很多不足之處,以產業,行業,包括實地調查和土地測量工作。土地測量是在土地調查工作以外的行業劃分的重要一步,土地測量的精密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調查和土地劃分直接影響到建筑的確切位置。土地測量和現場測量一般分為四個步驟:平面控制測量,放樣,確定界址點,界址點測量,實施儀器測量。目前,儀器測量的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各測量單位。常用的方法是在極坐標法和前方交會方法。

土地調查是基于土地征收、征用、轉移、轉讓、農用地轉用、土地利用規劃及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土地利用領域,范圍定義,邊界位置的確定,土地面積的土地使用映射計算,是土地資源和地籍管理科學和精準的技術服務的實現。隨著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快速發展,RTK技術的日益成熟,已在測繪界廣泛應用。RTK測量技術,由于其精度高,實時性和效率,在土地調查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的劃分。對RTK技術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使用,對兩個GPS接收機和接收衛星信號,一個放置在一個已知坐標點為基礎,其它的是移動站。在操作中,RTK模式,由發射數據的觀測聯系在一起,協調信息站到移動站的基站。移動站不僅通過從基站數據鏈路接收數據,但還收集GPS數據和實時處理系統的觀測誤差范圍內,誤差范圍結果用毫米計,歷時不到一秒鐘。

RTK實時動態測量系統(RTK),是GPS測量技術和數據傳輸技術在GPS測量技術的突破相結合。 RTK測量技術為基于實時差載波相位測量的GPS測量技術。其基本思想是:設置在所述基站的GPS接收機的GPS衛星可見性,要不斷觀察,并通過觀察數據無線電傳輸設備,實時傳輸到用戶站。在同時使用該站的用戶的GPS接收器接收的接收臺的GPS衛星信號接收裝置,實現數據無線傳輸,然后根據相對定位,實時三維坐標計算的未知量,并模糊顯示用戶站的程度。通過實時監測的定位結果,能夠收到基站和用戶站的觀測數據來計算結果,實時的測量結果是成功的,從而減少了冗余的測量結果,縮短觀察時間。 RTK測量系統由以下三部分組成:GPS接收設備,數據傳輸設備,軟件系統。數據傳輸系統包括基站和移動站接收臺的無線電發送設備,它是實現實時動態測量的關鍵。

三、新型數字化土地勘測技術應用研究

數字化土地勘測技術項目的執行時間和不同的空間分辨率和光譜分辨率遙感數據的評估和潛在的土地資源調查監測應用分析,通過對形成土地資源集成示范的觀測和研究,新的數字技術是土地調查和土地動態監測的技術支持、過程、方法,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建立數字化系統的土地資源勘測技術,監測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數字土地勘測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該項目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

3.1獲得遙感不同分辨率的數據,根據國家標準和不同的土地利用/特性的不同尺度的土地覆蓋分類系統的診斷標準;目前該技術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測繪與成圖。

3.2確定土地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特性的關系,并研究確定高光譜反射特征利用光譜技術可以監測耕地,林地,草地,水資源,濕地和其他地方,如土地利用/覆蓋指數和綜合監測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土地質量監測;

3.3檢測土地沙化狀況,建立土壤侵蝕、鹽堿化、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肥力下降綜合監測指標,解決土地污染、土地退化問題;

3.4高光譜遙感技術的使用和其他遙感信息源,結合實地調查資料,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SOC社會經濟統計指標,建立反演模型監測耕地質量指標體系,以及土地質量監測;

3.5預處理和光譜成像光譜儀數據重建。在分析中,把握譜特征和指標的變化,基于成像光譜儀數據處理算法和土地資源信息提取方法;

3.6根據國家“3S”技術,地區,縣,不同規模的鄉鎮土地資源調查監測技術和方法,系統。

3.7完成“全國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系統,基于遙感數據”,“基于TM / ETM +數據的荒漠化信息提取技術”,“多光譜遙感數據的土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要求”“土地退化映射,高光譜數據的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報告;

3.8基于TM / ETM遙感、正射遙感兩個階段,是現場集成的土地利用正射影像圖的基礎上建立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的結果數據。

結論:

綜上所述,靜態和動態的數字化土地勘測系統的發展,是一個高效率地監測社會經濟和土地資源狀況的科學方法,采用這種數字化土地勘測技術方法和信息管理系統可以保證土地的健康發展,對國土資源監管和利用可以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雯 關于土地勘測定界的方法與應用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3-12-09

[2]周志宇 談談土地勘測定界技術流程和方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01.09

[3]黃圣恩 巖土工程勘察數字化技術應用探討[J] 建筑文苑 2010-10-15

遙感研究報告范文第5篇

自1957年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飛出地球,人類社會步入空間時代以來,與空間相關的技術和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回顧40多年來世界空間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展望21世紀初空間產業前景,對于制定適合空間科技及其產業發展政策,發揮空間產業對經濟建設巨大推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空間高技術產業現狀

空間一般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空間產業泛指與空間活動相關的產業,主要包括航天制造業和航天服務業兩大類型。前者包括衛星和地面設備;后者包括發射和衛星服務。空間產業涉及空間基礎設施、空間應用和空間保障等領域。

20世紀90年代以來,空間高技術和產業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研制和發射種類繁多的衛星,并應用到本國的經濟發展活動之中。據統計,全世界已有60多個國家、1100多家航天公司投資發展空間技術,170多個國家開展了空間技術的應用工作(1)。美、俄等空間大國頻繁地進行發射衛星、載人航天、火星登陸和重返月球等一系列航天活動。運載和衛星制造、空間通訊、空間導航、空間遙感等產業已基本成熟,并產生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空間材料、空間制藥、農作物空間育種、空間發電、月球和火星資源利用、地球外生存棲息空間和星際旅行等已出現產業雛形,顯示出誘人的產業前景。

(1)運載和衛星制造

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是自然科學重大基本問題之一。宇宙探索將極大地拓寬人類的視野,真正實現人類飛出地球遠古夢想,賦予人類宇宙生存觀以新的哲學意義。它不僅能夠極大地提高人類認識地球、征服太空的自信心,樹立起人類的尊嚴,而且通過探索,將研究開發和驗證一批先進的航空航天及其相關技術,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為了實現跨出地球的夢想,關鍵就在于運載和衛星制造,由此產生了運載和衛星制造業。經過40余年的發展,目前在空間運行的飛行器有6000多個,各國在該領域創造了成千上萬個就業機會。從1996-2000年,全球衛星產業(包括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和衛星運營服務等4個產業領域)收入從1996年的450億美元逐年遞增到2000年的832億美元,年均增長達17%,總收入達3209億美。據日本對2000年到2020年衛星發射服務業的市場預測:2005年全球市場為240億美元,日本為8.1億美元;2020年全球市場為730億美元,日本為23.6億美元。可見,空間產業市場容量巨大,前景非常廣闊。

該產業的主要產品有:單級和多級運載火箭、航天飛機、衛星和空間站、登月艙、地面設備、發射和運營服務,以及正在研制的空天飛機。

(2)空間通訊

隨著空間活動發展,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通訊時代,這就是空間通訊時代。

空間通訊已成為全球經濟和社會活動中最為有力的工具。通過它提供服務所涉及的領域有:金融、移動通訊、廣播、電視、娛樂、家庭直播、電視教育等。由于空間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個角落人們聯系日趨容易,地球才真正成為了“村”。由于空間通訊而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世界大公司在空間技術及其產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空間通訊方面。到1999年底,全球有48家衛星通信公司在運營約200顆商用通信衛星,擁有5981個轉發器,商業競爭的十分激烈。預計2000-2009年,全世界將發射約200顆商用通信衛星,衛星通信地面設備市場在2006年將達到460億美元。全世界大約160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約900個衛星通訊地面接收站,我國建有衛星通信主站15座,各類衛星小站2萬多個。通過衛星組成了全球通訊網,全球范圍內的電視傳播和60%的跨洋通訊全部由空間通訊來擔任。預計21世紀初,全世界計劃發射的衛星將超過1000顆,這些衛星將更先進、更實用,其中通信衛星、全球定位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被認為最具商業發展前途。

衛星通信產業主要包括:衛星固定通信,衛星移動通信,衛星電視直播/衛星數字音頻廣播和衛星互聯網接入等4個產業領域。

(3)空間導航

衛星導航是衛星技術又一個成功的應用,由此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涉及諸多行業、軍民通用的高技術產業。現在幾乎所有民用和軍用飛機,部分船、汽車使用了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導航接收設備;衛星導航的應用領域還包括野外考察、測繪、地球板塊運動、大地水準、洪水水位、海洋升降監測、通訊網時間同步等一切需要利用位置、速度和時間參數的科學、工程和社會活動。

美國的GPS系統,除擁有天上的24顆導航衛星外,地面產品有普通GPS接收機、差分GPS接收機和高精度測地型的GPS接收機。GPS接收機的定位精度可以從百米左右到厘米左右。

目前,全球GPS接收機的生產廠家約有67家,生產的接收機種類有500多種,申請的專利達上千項。我國在漁船和遠洋輪上也裝有約18萬臺的接收設備。

2000年,全球GPS產業達到85億美元的產值,提供了約10萬人的就業機會,專家估計,2005年總產值可達600億美元。

俄國、歐盟和中國也加入了該產業競爭。正在實施和計劃實施的導航星座計劃還有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Galileo計劃和中國的北斗計劃。

該產業的產品主要有:適用于各類場合、不同用途的接收機,及其與其它產品結合形成的用途更為廣泛的產品,如與地理信息系統結合起來的汽車地圖導航系統,與手機結合起來的集通訊、導航于一身的定位手機。

(4)空間遙感

空間遙感是繼衛星通信和衛星導航后的第三個應用領域。目前在地球周圍運行的對地遙感衛星包括氣象、資源、測繪、海洋、環境監測等衛星。它們不斷送回大氣、海洋和陸地資源的圖像和數據,為氣象預報、農林管理、海洋漁業、資源勘測、災害監測提供了大量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信息。

目前對地遙感波段包括電磁波的絕大部分波段,其產品包括可視、紅外、微波等波段的圖像和數據。據國外報價,每平方公里衛星影像的價格為30-40美元。另據聯合國預測,全球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年產值已達40-50億美元。

根據有關計算,美國應用氣象衛星使農業增產和減少災害損失,每年獲益20億美元,投入產出比值為1:7,前蘇聯該值為1:10。

利用遙感技術對農作物估產已取得滿意結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先后選擇了冬小麥、玉米及水稻等主要農作物進行產量和面積預報。在進行省級(或地區級)大面積的估產中,小麥估產精度優于95%,玉米優于90%,水稻優于85%。

中國氣象部門利用本國和國際氣象衛星對沿海強臺風的預報,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1981-1987年間的幾次臺風和洪水的準確預報就減少損失幾十億元。

二、方興未艾的新興空間產業

21世紀空間高技術產業將以更加迅猛的速度發展,除上述四大相對成熟產業繼續向前發展外,以下四個領域將由目前具備產業雛形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

(1)空間材料加工和空間制藥

利用外層空間的微重力、超高真空和超潔凈等特殊環境,進行材料加工和制藥,已經顯示出巨大的商業前景。它將使人類能夠在21世紀初生產許多產品,如超純材料、新的藥品和農產品,下一步將要突破的是規模生產技術和工藝。

在空間進行在地面無法制造的用混合金屬、偏晶合金和復合材料制備、生長摻雜分布更均勻、化學配比更加正確和晶體結構更加完美的單晶材料,已進行多次空間試驗,并獲得了滿意結果。在空間進行大尺度蛋白質晶體以及高效率地提純高純生物制品,有制藥前景的動、植物細胞的生長、代謝、合成及分泌生物活性物質的影響等空間試驗也開展了多次,同樣獲得了滿意的結果。

中國利用空間特殊環境進行種子搭載試驗,培養了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新品系,在油料、棉花、花卉等經濟作物方面也獲得了很好的變異品種。對回收的種子進行種植,取得了可喜的結果,如糧食畝產可提高8%-20%,水稻蛋白質含量可提高8%-12%。

美國民用空間技術規劃明確了開展和擴展商業性空間工業的目標。據有關資料介紹,美國目前已有20多種地面上難以制成的藥物在空間制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建立了空間商業發展中心,與工業界簽署了多項促進空間材料制備的協議。中國自1997年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進行空間材料的制備,已經完成了10多次的空間飛行實驗,進行了諸如InSb晶體等一系列的生長實驗,取得了較好的實驗結果。

(2)空間能源

無論從地球上的能源消耗,還是從人類在外層空間停留或居住角度來考慮,能源獲取都是一個關鍵問題。利用空間資源來獲取能源,最有可能實現的是太陽能發電和等離子體發電。

①空間太陽能發電

由于外層空間沒有大氣對太陽光的反射和吸收,空間太陽能發電衛星能接收到近于無損失的太陽輻射;在外層空間,由于不受天氣影響,日照時間長,因而在外層空間同樣面積一年內可以利用的太陽能,相當于地面的5倍多。如在空間中建造面積55平方公里的太陽電池陣,利用微波傳送電能到地面,就能直接為地面用戶輸送500萬千瓦的電力。

目前,美國、日本等已在計劃發射太陽能發電衛星,在空間構筑大型太陽能電池陣或太陽能收集器,用微波把所產生的巨大電能傳送到地面。

②空間等離子體發電

空間等離子體發電是利用系留衛星來實現的一種發電形式。系留衛星發電系統是利用航天飛機或衛星帶動一根金屬導線切割地磁場進行發電的系統,可提供在軌飛行器的電能。它的核心部件是等離子體接觸器,它是一個與空間環境等離子體作交換電流的裝置。

1996年,美國和意大利聯合進行了飛行試驗,從航天飛機上釋放了一條長19.7公里的導電系繩,產生了約1700瓦的功率。雖由于系繩斷裂,致使試驗中斷,卻已顯示了空間等離子體發電的巨大應用前景。目前,美、加、意、德、日等國均有此類研制計劃,有的還進行了有關飛行試驗。

(3)外星資源開發利用

外星資源是指地球以外星球(包括月球)資源。21世紀這類資源主要來自月球和火星。

①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

月球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月巖包含有地殼中含有的全部元素及約60種礦物,其中有6種礦物是地球上沒有的。如果進展順利,人類可能在21世紀20年代實現月球采礦。月球土壤中豐富的He[,3]是核發電站的重要原料,以發電量大著稱,如25噸He[,3]發電量,足夠美國使用一年。

月球土壤中含氧量豐富,利用月球上的氧,可解決人在月球上供氧問題和推進劑問題。

月球沒有大氣和磁場,月面引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1/6,因而是建立觀測基地、進行天文觀測和日地空間環境研究的理想場所。

世界各空間大國都重視月球的開發利用。2000年中國航天局了中國航天白皮書,表明了近期中國對月球探測的考慮和計劃安排。

②火星資源開發利用

21世紀初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將會有新的飛躍。深空探測、開發和利用的重點領域,除月球外就是火星。火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對其探測、研究及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美國1998年已成功實現火星登陸,其它空間大國也在準備實施21世紀探測火星的宏偉計劃。這些計劃除了認識宇宙外,將會進一步促進空間科技如宇航工程、材料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信息科學和精密儀器研制等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

(4)外層空間永久居住站和星際旅行

隨著人類空間活動的日益增多,空間往返及空間飛行器技術的成熟,在外層空間或外星球建立永久性居住地成為可能。預計2015年,全世界人口達到75億左右,2050年達125億左右,地球顯然難以承受如此大的人口壓力,使得人類離開地球而生活在外層空間和外星球上成為一種選擇。美國計劃于2010年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2050年建立月球城市,2020年實現人類首次登上火星。

國際空間站已成為迄今為止人類在太空部署的最大和最先進的宇宙飛船,已擁有長駐居民,是通向人類居住地球外星球的一個里程碑。在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最長的逗留時間已經超過了1年。人類可能在外層空間建造出許許多多漂浮的太空居留站,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的設想已經提出了多年,并計劃以此為“跳板”向火星移民。

2002年,美國富商在支付了2000萬美元后,經過培訓,已經在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段進行了太空旅行。俄羅斯開始研發更適合普通人乘坐和觀光的飛船。隨著通向宇宙空間的飛行器技術的飛速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去體驗從太空中眺望地球、月球和其它行星那激動不已的心情,過一過在失重狀態下的太空生活。

三、空間高技術產業的特點

空間投資巨大,一般民用投資難以滿足。但隨著空間活動的增加和空間技術本身的發展,空間投資逐步顯現出了巨大的商用價值,如衛星全球通訊、全球導航等。歸納起來,空間產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1)國家啟動,市場跟進,高投資高回報

在空間產業發展的初期,投資行為屬國家行為,主要目標是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建設中重大基礎問題,如軍用偵察衛星、氣象衛星和遙感衛星的發展。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市場潛力的顯現,一些公司開始投資,就像對因特網的前身ARPANET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投資,先由國家啟動然后市場跟進一樣。

(2)空間產業對國家經濟建設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為了發展空間事業,必然要求鋼鐵、冶金、電子、材料、計算機、能源化工、元器件等多種行業的大力發展。據美國空間專家估計,美國空間科技上每投資1個美元,將會在提供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上獲得14個美元的回報。生產函數理論計算表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從1975-1984年增加經費10億美元,使國民經濟總值增加830億美元(1)。我國有關科技人員在分析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得出了1:17的航天經濟績效作用(3)。

(3)空間技術與其它產業形成互動關系

空間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空間技術的應用帶動了許多新型產業的出現。許多的空間技術應用在地面有關產業中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據美國統計,約有10%的投資會帶來一系列產生商業效益的副產品技術在國家其它經濟行業的應用。以哈勃望遠鏡為例,將其CCD技術應用到人體胸部組織檢查上,避免使用現有的外科手術,不但減輕了病人的痛苦,也使檢查更加清晰和有效,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用外科手術的方式進行胸部組織檢查大約花費是幾千美元,而用CCD成像檢查只需幾百美元。

從空間技術發展的歷史很容易了解到,這種相關技術的轉移和在其它行業的應用,完全可以由企業或公司來投資并運作,且能夠產生高額回報。如中國利用火箭發動機高溫密封技術研制生產的特殊閥門新產品,為燕山、大慶、齊魯、揚子、上海、天津等石化企業引進的生產線提供配套,節約了數千萬美元的外匯。

(4)空間活動是高技術產業的發祥地

空間活動是指人類為進入和利用“空間”而開展的各種活動。在短短的4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空間活動全面滲透到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孕育和發展了許許多多的高新技術產業,是名副其實的高技術產業發祥地。空間產業具備已形成產業化規模的高技術產業的所有特性,如高戰略性、高創新性、高增值性、高滲透性、高投入性、高風險性和高競爭性。

四、對我國空間產業發展的啟示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空間高技術產業將面臨著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巨大的商業前景,同時也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競爭環境。因而,汲取國內外空間產業的經驗,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我國空間產業的政策、法規、資本運作、產業促進機制和現代企業的體制機制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了。

(1)加強空間高技術產業化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我國空間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國空間技術應用的總體水平還不高,還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在全球航天產業中的份額只有1%。在國際上已產生重大商業效益的空間通訊和空間導航方面,我國還沒有進入世界商用市場的通訊衛星和地面的全球移動通訊系統,沒有自己知識產權的GPS地面接收機等。

(2)轉換空間技術開發與應用管理機制

國際空間發達國家大多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空間技術轉移與產業促進政策。如美國在1958年就制定了“國家航空航天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NASA在技術轉移中的任務和職責。我國尚未形成對空間產業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和產業促進機制,空間技術開發、利用和轉移的管理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以形成良好和有效的宏觀政策和產業發展環境。

(3)按現代企業制度改善和運行現有航天企業

由于計劃經濟的歷史原因,我國所有的航天企業都是在國家計劃安排下,按計劃經濟的體制建立的,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宏觀經濟環境必然要求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航天企業跟上時代的步伐。事實上,我國在這一領域已經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以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為代表的航天企業。但如何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來運行,并使之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對國家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發揮更大的作用,應當說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同時,如何引入國有資本之外的資金進入空間產業領域,以形成良性競爭的產業環境,也是非常重要和必須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航天技術與現代社會編委會編.航天技術與現代社會.北京:宇航出版社,1996

2.姜景山主編.空間科學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阿图什市| 吉安县| 红河县| 开平市| 永靖县| 兰西县| 屏南县| 台安县| 邮箱| 大余县| 屯门区| 沛县| 深泽县| 金川县| 威信县| 中阳县| 三门县| 武强县| 崇阳县| 罗江县| 墨玉县| 德安县| 乌鲁木齐县| 电白县| 上蔡县| 茂名市| 民县| 日照市| 巩义市| 郸城县| 潞城市| 铁岭市| 同仁县| 长子县| 河间市| 鄄城县| 扶风县| 墨脱县| 泰兴市|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