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改良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土壤酸化改良劑;平邑甜茶;幼苗生長
中圖分類號:S156.6+S661.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4-0080-03
高投入和高產出是我國蘋果生產的顯著特征,2008年我國果樹栽培面積約1 000萬公頃,占作物面積的6.4%,而果樹生產體系中氮投入量為518.7萬噸,占我國氮肥總用量的比例高達22.6%[1]。長期高投入和高產出的栽培模式帶來了許多次生土壤障礙,與20世紀80年代比較,我國大部分果園土壤酸化有加重趨勢,尤以山東膠東蘋果產區嚴重,果園土壤pH值由1984年的6.0~6.5,降至目前的5.5~6.5,其中pH值在6.0以下的果園比例占69%[2]。適宜蘋果生長的土壤pH值一般在6.0左右[3],土壤pH值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植株的生長和土壤養分的有效性[4]。土壤pH值過低會導致鈣、鎂、鉀等鹽基離子的加速淋失,進而導致果實苦痘病、痘斑病和水心病等果實生理病害的發生[5];較低的土壤pH值還可增加錳離子溶解度,造成錳中毒而引發果樹粗皮病[6]。同時,土壤酸化也會使果園土壤緩沖能力降低、土壤物理結構破壞、表層土壤沙化、有益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缺失,從而使樹體老化、產量下降。上述問題已成為果樹健壯生長、品質改善和產量提高的最大障礙[7~9]。為保證果樹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有必要進行防止和克服果園土壤酸化技術研究與應用。目前改良土壤酸化主要是應用熟石灰,這種技術對于快速提高土壤pH值是有效的,但對植株生長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影響尚缺乏深入系統研究。為此,我們在生石灰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改良土壤酸化的產品,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比較,以期篩選出最優產品,為保證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材與設計
試驗在山東農業大學園藝試驗站進行,試材為1年生蘋果砧木――平邑甜茶。供試土壤來自棲霞市蘇家店鎮小徐家村蘋果園,土質為壤土,有機質含量9.51 g/kg,堿解氮96.97 mg/kg,速效磷49.57 mg/kg,速效鉀185.37 mg/kg,pH(H2O) 4.7。
試驗采用普通陶盆,每盆裝風干土12 kg。設6個配方處理:對照(CK),不添加任何物質;T1, 氧化鈣(CaO)8 g/盆;T2,氧化鈣8 g/盆+MgSO4 0.5 g/盆+ZnSO4 0.08 g/盆+硼砂0.08 g/盆;T3,氧化鈣8 g/盆+聚天冬氨酸1.5 g/盆;T4,氧化鈣8 g/盆+殼聚糖1.5 g/盆;T5,氧化鈣8 g/盆+聚丙烯酰胺1.5 g/盆。
于2012年3月26日,選取長勢基本一致、無病蟲害的1年生平邑甜茶幼苗移栽入盆中,待幼苗長勢平穩后,每個處理選取長勢基本一致的幼苗7盆進行試驗,每盆1株。于4月15日進行施肥,每盆施入尿素 0.30 g,硫酸鉀0.23 g,過磷酸鈣0.18 g。
1.2 測定項目和方法
于8月20日選取植株中部完整、無病蟲害的葉片,用葉綠素儀(SPAD-502)測定葉綠素含量的相對值,用葉面積儀(YMT-B)測定葉面積。于9月18日植株停止生長時,對所有處理進行破壞性采樣。植株分為地上部和地下部兩部分,樣品用清水沖洗干凈后,105℃下殺青30 min,隨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用百分之一電子天平稱重。
1.3 數據處理
應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進行曲線繪制,應用DPS 7.0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配方處理對平邑甜茶植株生物量的影響
由圖1可見,不同配方處理下平邑甜茶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和總生物量均存在顯著差異。與對照相比, 5個處理的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和總生物量均顯著提高。與只添加CaO的處理(T1)相比,添加(MgSO4+ZnSO4+硼砂,T2)處理和小分子聚合物處理(T3、T4、T5)的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和總生物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以T2處理最為顯著。T2處理的植株總重分別是T1和CK處理的1.95倍和2.55倍。表明,與單純施CaO相比,在施入CaO的基礎上添加小分子聚合物或者添加中微量養分更有利植株的生長發育,也就是說對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其中以CaO的基礎上添加中微量養分的效果最好。
圖1 不同配方處理下平邑甜茶植株生物量
2.2 不同配方處理對平邑甜茶植株葉面積的影響
2.3 不同配方處理對平邑甜茶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葉片葉綠素含量的消長是反映葉片生理活性變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與葉片光合機能大小具有密切關系[10]。由圖3可見,與對照(CK)相比,添加CaO的5個處理其葉片葉綠素含量的相對值均顯著提高。與只添加CaO處理(T1)相比,添加(MgSO4+ZnSO4+硼砂,T2)處理和小分子聚合物處理(T3、T4、T5)的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的相對值均有所提高,其中以T2處理最為顯著,其它依次為 T3、T5和T4處理,T1處理較小。表明,酸性土壤不利于植株葉綠素的形成,葉片易出現黃化,而添加CaO后土壤得到改良,顯著提高了葉片葉綠素含量,并且以CaO的基礎上添加中微量養分的效果最好。
圖3 不同配方處理下平邑甜茶葉片葉綠素含量相對值
3 結論
施入石灰是改良蘋果園酸性土壤經濟且快速有效的方法。但多地多點的試驗表明,施用石灰改良的酸性土壤存在復酸化的過程,且頻繁施用會加劇土壤的酸化,抑制作物生長。并且由于石灰的施入,許多營養物質易發生沉淀反應,同時還能加速有機質分解,造成土壤中速效磷鉀無法吸收,從而造成土壤肥力不斷退化[4,8,12]。因此,土壤酸化的改良不能僅僅是簡單地調節土壤pH值。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施入生石灰的基礎上添加中微量元素或者小分子聚合物更有利于植株總重、葉面積和葉綠素含量的提高。因此,在改良蘋果園酸性土壤時,一方面要調節土壤pH值;另一方面還要通過添加外源養分或者有機物料來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的緩沖能力。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國農業年鑒(2009)[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10.
[2] 王見月,劉慶花,李俊良,等. 膠東果園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原因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0,26(16): 164-169.
[3] 束懷瑞. 果樹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4] 張福鎖. 環境脅迫與植物營養[M]. 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3.
[5] Tom R. Soil pH and bitter pit in apples[J]. Good Fruit Grower, 1999, 5(1): 15-16.
[6] 葉優良,張福鎖,于忠范,等. 蘋果粗皮病與錳含量的關系[J]. 果樹學報, 2002, 19(4): 219-222.
[7] 王蔭槐. 土壤肥料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8] 徐仁扣, Coventry D R.某些農業措施對土壤酸化的影響[J]. 農業環境保護, 2002, 21(5): 385-388.
[9] Guo J H, Liu X J, Zhang Y,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 Science,2010,327(5968):1008-1010.
[10]王忠. 植物生理學[M].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一、侵蝕型土壤改良技術
1.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在侵蝕性土壤的上游擴大植樹造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對于25°以上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或種植果樹。
2.封山禁牧,保護植被。
改放牧為圈養,實行封山禁牧,對于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有明顯效果,同時對于保持生態平衡、形成地域田間小氣候也有重要意義。
3.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修筑水庫塘壩,橫山挖截水溝,修筑梯田、侵蝕溝內修固防、橫山打垅,免(少)耕栽培等多項措施防止或減少水土流失。
二、白漿土障礙因素土壤改良技術
白漿土的障礙因素一是黑土層薄,厚度小于20cm,其下即為白漿層,土壤腐殖質和各種養分急劇減少,土壤潛在肥力很低。二是土體結構不良,白漿層持水量低,淀積層十分緊實,幾乎不透水,使土壤即不抗旱又不耐澇。三是土壤呈酸性,有活性鋁的毒害。改良白漿土是一項十分巨大的工程,必須針對其障礙因素逐步改良,才能達到根本治理的目的。主要方法如下:
1.加深熟化耕層
由于白漿土的耕層太淺,白漿層土壤結構不良,淀積層十分緊實,極易形成厚實的犁底層,既不透氣又不透水,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長。只有采取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加深熟化耕作層,并結合增施有機肥料以利于土壤熟化,才能增加土壤的抗旱、耐澇能力,并大幅度提高地力。深耕深松要循序漸進逐年加深,熟化耕層應達到25cm,深松要達到35cm。
2.施用石灰性物質
白漿土施用石灰性物質是中和土壤酸度,消除活性鋁毒害的一項根本性措施。石灰物質的用量應視土壤水解酸度而定,一般每畝0.5-1噸,施用方法關鍵是要充分與土壤混合,石灰性物質要細碎,撒均勻,結合翻耙地施入。
3.加強水土保持和植被保護,努力保持和增厚黑土層。
三、易澇、冷漿型土壤改良技術
1. 易澇型土壤改良技術
易澇型土壤分布于我縣的低平地和山溝川地。主要土種是白漿土中的潛育或亞表潛育白漿土和泥炭土。易澇型土壤改良措施。一是種稻治澇。打井或引水在易澇地種植水稻。二是排水治澇,疏浚河道,挖修田間溝渠。三是修筑臺、條田。四是施用爐灰渣或砂子等,改善易澇地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溫度和適耕性。
2.冷漿型水稻良技術
冷漿型水稻土的主要障礙因素是水熱條件不良,土壤長期浸水含大量亞鐵離子并有活性鋁危害。在養分性質上表現前期供肥不足,而后期供氮過多,造成水稻貪青晚熟或病害嚴重。對冷漿型水稻土的改良利用,應根據冷漿類型采取不同措施,主要是排水和增加地溫,在化學方法上可施用石灰或草木灰以中和土壤酸度并消除活性鋁毒害。
四、增加有機物質,培肥地力措施。
1.客黑土 增加耕層黑土層厚度
農諺說:“黃土換黑土,一畝頂兩畝”。對露黃或耕層黑土不足20cm的地塊進行客黑良。用庫塘泥、山地腐殖土,草炭土等有機質含量較高黑土進行土壤改良。用庫塘泥、山地腐殖土,草炭土等有機質含量較高黑土進行土壤改良,每年集中力量有計劃進行客土肥田,堅持下去,效果非常明顯。
2.秸稈、根茬還田
作物秸稈和根茬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和礦質養分,還田后經微生物分解會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據統計,連續十年機滅茬地塊有機質含量比人工刨茬地塊絕對值增加了30%。秸稈、根茬還田要與深耕深翻相結合,同時注意增加氮素肥料,以利于秸稈分解轉化。
3.增施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除供應作物養分外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有機肥料施用量每公頃應保證在40噸以上,要努力提高有機質含量。施用有機肥料要注意發酵后施用,防止透風、炕種、燒苗和減少污染。
4.改善土壤環境調節水肥氣熱狀況
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決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我們要采取綜合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狀況,使之有利于微生物活動、有利于根系生長發育、有利于養分的分解、供應和積累,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抗旱、耐澇能力。
1中低產田類型及其障礙因素
一是干旱灌溉型,障礙因素:地勢高、坡度大、干旱缺水;二是坡地梯改型,障礙因素:土層瘠薄、質地粗、水土流失嚴重;三是瘠薄培肥型,障礙因素:土層瘠薄、養分含量低等;四是漬澇排水型,因局部地勢低洼,排水不暢,造成常年或季節性漬澇的旱耕地,障礙因素:土壤漬澇。
2中低產田改良措施
從萊蕪市農業生產實際、中低產田類型及其障礙因素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應積極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少耕免耕、地膜覆蓋、矯正施肥、改變種植制度為主的農藝措施,并配合生物(生物有機肥)及化學措施(土壤改良劑),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及土壤改良力度。
2.1用養結合,培肥地力
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調節養分比例。一是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狀況,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2]。自2006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以來,累計推廣面積27萬hm2,覆蓋村880個,節肥10.7萬t,增產103.4萬t,總節本增收21 599.9萬元。項目核心示范區配方施肥建議卡入戶率達到100%,其他示范區達到80%以上,施用配方肥面積6.33萬hm2,應用農戶31萬戶。使施肥技術達到了科學化、規范化、定量化,真正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逐年培肥地力。二是增施有機肥、大力實施有機質補貼項目[3-4]。在小麥玉米連作區實施有機質補貼項目面積4 000 hm2,補貼商品有機肥量為1 500 kg,合計6 000 t。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一方面有機質含量有所上升,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質量;另一方面減少了施用傳統農家肥因腐熟不徹底而造成的燒苗、污染及加速病害傳播現象。
2.2因地制宜,調整作物布局
針對萊蕪市地形地貌復雜、土地資源多樣性等特點,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科學布局。中西部平原,土壤肥沃、水澆條件好,可進一步擴大生姜、大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北、東、南部山丘地區,山場面積大,水源不足,以林果為主,農林牧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石灰巖山區,土層深厚,土質較好,宜種植小麥、玉米、地瓜等;砂土干旱地區,宜種植花生、地瓜等。
2.3注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灌溉條件
一是健全灌溉工程,配套灌區設備,加強灌溉作業管理,改進地面灌溉技術[5-6],采用增產、增值的節水灌溉方法和技術。積極發展節水抗旱農業,以“覆蓋保墑、水肥一體化、培肥地力、抗旱生物制劑應用”為關鍵技術,把高標準旱作節水農業技術試驗示范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重點示范推廣旱地溝壟保墑技術、春膜秋蓋技術、抗旱生物制劑應用、免深耕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全市累計示范推廣農業節水新技術2 333 hm2,作物產量增加13.5%以上,效果顯著。二是人工富集天然降水。建造大、中、小型蓄水池、塘等蓄水體系,將集納雨水、攔截徑流和蓄水有效結合起來,在作物需水關鍵期進行灌溉,解決作物需求和降水錯位的矛盾,提高水利用率。三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應用土壤改良劑改良土壤結構,增施有機肥,增強土壤結構的穩定性,提高土壤對降水的入滲速率和持水量。四是解決排澇問題,對耕層以下有黏土和黏土砂姜層的,建設配套上實行干、支相結合,溝溝相通,保證排水疏通,不留積水。
2.4集約化利用耕地資源,發展生態型可持續農業
保證農作物高效、優質、持續穩產、高產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耕地生態環境質量。根據萊蕪市生態環境特點及資源優勢,通過科學間套種、合理輪作等措施,因地制宜利用耕地資源,努力提高耕地資源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注重多種產業、多層次、多物種的有機結合,建立生態型可持續農業系統,農林牧副漁并舉,達到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高度統一。此外,加快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建立自屬基地,擴大集約經營的耕地規模,提高全市耕地資源的集約化經營程度和經濟效益。
3參考文獻
[1] 劉偉.中低產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綜述[J].農技服務,2008(5):43.
[2] 周麗芳,石訓文,祝劍真,等.上饒市農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7,19(11):59-60,104.
[3] 王翔.田間工程和農業措施對鹽堿土種稻的作用和意義[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1(1):14-16.
[4] 孫寧.東寧縣白漿土中低產田改良的初步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278.
關鍵詞:鹽堿地土壤;城市園林綠化;土壤改良
中圖分類號:TU986.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鹽堿地土壤的形成一般是由于水流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而產生陸地所造成的。由于這種陸地的土質大都是泥沙土而少有粘質土,因而土質比較松軟且含有大量的鈉離子。由于這些鈉鹽在土壤中不斷發生作用,如其表面存在一層具有較強分散能力的厚水膜,它可以導致土壤結構產生分散,在干燥時發生板結硬化而在潮濕時則發生膨脹軟化。
這種土除了結構性較差即在干濕狀態下變化較大以外,其透氣性和透水性也不高。除此以外,由于水流的作用導致其分布狀態較為平板,從而對作物的影響也較為均一。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會因為較高的蒸發強度而對植物產生有害作用。因此,在對這類土地進行園林綠化工程時要對其進行改良。以下將對其進行一一探討。
一、進行土壤普查以確定改良方針和依據
據統計,目前我國的鹽堿地城市大約有一百多個,其受害面積大約占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因此具有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對此,國家和有關部門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不斷加大對土壤改良研究的支持力度。
為了改善大面積分布的鹽堿地環境,加大植樹造林的力度,相關的林園專家和工作者經過長期實踐總結了許多相關經驗,在技術的采用方面就包括許多種,如置換客土、化學劑改良、暗管排鹽、盆栽和生物技術以及增施有機肥等等。
由于資金和人力等方面的原因導致這些措施不可能被全部采用,而是在對土質進行檢查后在酌情進行選擇和使用。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前著手進行土壤普查的工作。此外還應注意各地區的鹽堿地的土壤含鹽量和PH 值存在相當大的差別,因此在選擇改良措施時要慎重對待。
比如在檢鹽堿地土壤時會發現,這種土壤的分布較為分散且面積較小,這就導致了該地的地表植物分布不均勻且生長狀態較差。因而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時要對這種情況采取有針對性地局部改良措施。這種方法同樣可用于其它類似的情況,針對不同土壤狀況選用相應的方法可以提高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質量。
二、根據水鹽運動的規律進行土壤改良
水鹽運動在土壤中的規律是即有水就有鹽,鹽隨水動。因此在進行土壤改良時要著重注意遵循水鹽運動的規律,并利用這個規律在水鹽運動時采用多種手段提高排水效率,力求達到使鹽隨水而下以降低土壤的含鹽度。在進行具體操作時主要從兩種方法入手:套種法以及活體植物覆蓋法。
套種法主要是指在進行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時要先用收割好的雜草或稻草將要成為植被土壤的泥球完全覆蓋住,而后再將被這種泥球包裹住根莖的植物種植在要進行園林綠化的土地空間上。比如在江蘇鹽城東臺一帶進行園林綠化工程時可以種上紅暑和黃豆等作物,因為種植黃豆時的產生的根瘤菌能夠對樹木的生長產生重要作用,因而有助于進行土壤改良。在其它節氣較晚的地區,如果趕不上種植黃豆的季節就改種花菜,這樣既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增加經濟效益。
活體植物覆蓋法是指在園林周邊的空地上保留野草之類的植被,把這些植被收割后(不是根除)用于覆蓋園林周邊的空地。此外,為了保證地表被完全覆蓋而不,要在收割植被時保留一些可以起到保濕作用的小草,以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發量和蒸發速度,進而可以避免水分大量蒸發所導致的鹽分大量積留情況的發生。
三、開展隔鹽層的鋪設工作
在部分存在重鹽堿土壤的地區開展隔鹽層的鋪設工作可以有效地預防地表下的鹽分上升而對土壤質量造成威脅。隔鹽層主要鋪設于園林的底層,其適用材料主要有鋸末、牲畜糞便、蘆葦、樹皮和石子。一般來說,就近選擇材料可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比如濕重地區盛產蘆葦,而這種材料只要切碎就可以使用因而比較便利。
此外,為了避免城市綠化園林的根系被燒壞而產生不利影響,應有意識地在根系與隔鹽層之間鋪設具有保護作用的土層。保護性土層一般應選用原土,在重鹽堿地區則要換成客土。這樣的話,以有機物為原料的隔鹽層產生腐化分解之后所生成的有機酸可以形成一層能降低土壤的pH 值的酸膜,在這種酸膜起到增肥土壤的作用的同時,保護層中的優質土壤也可以起到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
四、抬高栽培地面并進行適當淺栽
抬高城市綠化園林的栽培地面的同時也相應地降低了地下水位的高度,也減緩了地下水位的上升速度,從而可以緩解地下水中所包含的鹽堿成分對土壤的破壞力度。而采取適當淺栽的措施就是指栽植的深度紙幣園林樹木的原土深一兩厘米左右即可。這種方法是經過實踐證明的,因為長期以來各地都出現過許多樹木栽植較深而死亡的例子,所以許多專家都認為采取淺栽的方式進行大多數的樹種栽植工作會更有效。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可以在保證林木的根系透氣性較好的同時,對水分過多導致的根部潰爛情況進行有效地控制。
五、因地選樹
在對鹽堿地區進行土地改良并植樹綠化時應注意選擇耐鹽堿并適合當地生長的樹種,而不是盲目地引進外地或者國外的園林綠化樹種。可以的話最好種植當地的林木來進行綠化,若地處高水位鹽堿區則還應優先選擇耐濕重的樹種。因地選樹時還要檢查水土質量,獲取當地土壤的條件數據以科學地選擇樹種。其可靠依據是在種植前加大土壤普查的開展力度并將其作為改土綠化方針的保證。
六、密植并適時移植
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并開展城市園林綠化時要采取適當性密植的方法,這是因為密植能夠提高園林的繁密性和蔥郁速度,從而能夠對的土地進行有效地蔭蔽,同時還能夠達到套種法和活體植物覆蓋法的初效。多年的實踐證明:蔥郁度高的園林植物能夠進行深層的根系活動,這有利于降低土壤的鹽堿度并提高土壤的穩定系數。
由于不同的樹種具有不同的萌芽物候期,因而林木的種植的時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數據表明,三、四月最適合林木的種植。而自五 月中旬以后到秋季之前,由于氣溫日益上升而導致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力度逐漸增強,因而該時間段內土壤中的返鹽現象最嚴重,所以不宜進行園林樹木的種植和綠化工程的施工。而到了秋季以后則又適宜于鹽堿地上的林木種植,這是由于秋季后氣溫日益下降,從而降低了地下水的蒸騰作用和土壤的鹽堿度,此時進行園林栽植后土壤大多很快就會封凍從而避免了土體返鹽現象的發生,且由于來年根系能夠較早開始發育從而導致樹木成活率的提高。
七、控水管理及透氣栽培
科學地進行控水管理是對鹽堿地進行改良和植樹的關鍵。尤其是在進行高水位鹽堿區的園林綠化工作時,更要時刻注意土壤的適宜濕度。土壤水分過多,會造成根系缺氧呼吸,嚴重的會使根系窒息而腐爛造成植株死亡。
結論:綜上所述,改良鹽堿地土壤并進行園林綠化工作的關鍵是要在綠化前的開展土壤普查以作為科學設計并安排工作的前提,此外,還要了解并運用好水鹽運動的規律以采取綜合改良措施并進行園林樹種的選擇。此外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種植和管理措施,才能獲得良好效果。在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中,要吸取前人的經驗并與自已的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改良效果。
參考文獻:
[1] 羅旭,提高濱海新區鹽堿地綠化種植質量的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0(16):107-108.
[2] 孫金江,濰坊濱海地區鹽堿地改良與綠化分析[M].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關鍵詞 耕地土壤;現狀;酸化原因;改良措施;云南景谷
中圖分類號 S15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250-02
1 耕地地力等級劃分
為更好地利用耕地地力評價成果指導農業生產,發揮科技推動作用,按照《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更規范》《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和《全國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總集》的要求,把景谷縣總耕地面積32 158.2 hm2共劃分為10個等級。一級地共1 712.59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5.33%;二級地共1 351.01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20%;三級地共1 557.64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84%;四級地共1 459.4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54%;五級地共2 171.66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6.75%;六級地共4 258.73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13.24%;七級地共9 014.65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8.03%;八級地共5 654.2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17.58%;九級地共2 989.59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9.3%;十級地共1 988.73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6.18%。評價結果表明:主要以五、六、七、八、九級為主,共有24 088.83 hm2,占耕地的74.91%。其中,六、七、八級有18 927.58 hm2,占58.86%。根據景谷縣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景谷縣實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技術。在酸化嚴重地區,集中連片實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綜合技術;通過項目實施,培肥地力,減輕土壤酸、堿障礙因素的影響,提高農作物產量10%左右。
2 土壤pH值變化
全縣耕地總面積32 158.2 hm2。其中,灌溉水田13 075 hm2,占40.66%;旱地17 180.47 hm2,占53.42%;水澆地1 902.73 hm2,占5.92%。pH值在3.3~8.2之間,平均值為5.4,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土壤檢測數據比,pH值呈現下降趨勢(表1)。其中:強酸土壤面積745.59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3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45個百分點;酸性土壤面積20 200.86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2.8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1.05個百分點;微酸性土壤面積11 057.27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4.3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01個百分點;中性土壤面積154.47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0.4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7.3個百分點。可見全縣耕地土壤偏酸,微酸、酸性、強酸土壤比例高達99.52%。
3 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
景谷縣耕作土壤施肥水平低,1984年平均施尿素91.5 kg/hm2、磷肥69 kg/hm2、鉀肥0.75 kg/hm2、復合肥2.25 kg/hm2、農家肥3.75 t/hm2左右,不施肥面積比重大。據土壤常規分析:有機質含量高的面積均減少,尤其是大于30 g/kg的耕地大幅度減少(表2)。
施用商品有機肥對土壤養分含量的影響,通過對水稻、玉米對比試驗,對景谷縣5個監測點數據進行平均分析,結果表明:施用有機肥田土壤狀況為土壤容重1.26 g/cm3,有機質22.35 g/kg,全氮1.43 g/kg,有效磷11.91 mg/kg,全磷0.58 g/kg,速效鉀89.46 mg/kg,緩效鉀189.35 mg/kg,全鉀13.88 g/kg,pH值4.88;對照土壤狀況:土壤容重1.28 g/cm3,有機質21.50 g/kg,全氮1.36 g/kg,有效磷11.48 mg/kg,全磷0.56 g/kg,速效鉀85.09 mg/kg,緩效鉀183.1 mg/kg,全鉀13.46 g/kg,pH值4.76。施用有機肥田地與對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有機質增加0.85 g/kg,全氮增加0.07 g/kg,有效磷增加0.43 mg/kg,全磷增加0.02 g/kg,速效鉀增加4.37 mg/kg,緩效鉀增加6.25 mg/kg,全鉀增加0.42 g/kg,pH值升高0.12,糧食產量增加5.7%。施用商品有機肥對產量的影響見表3。
4 耕地土壤酸化原因
4.1 施肥不合理
長期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重施氮肥、輕施磷肥、忽施鉀肥、少施或不施微肥現象比較突出,導致土壤中磷、鉀肥不足,鈣、鎂、硅、硼、鋅等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土壤養分失衡,使pH值迅速下降[1-2]。其次農戶大量施用農藥、地膜殘留物對耕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及對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養分流失,加大土壤酸化。耕地土壤有機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狀差,加重土壤的酸化。
4.2 土壤酸、干、瘦、薄
酸、干、瘦、薄是景谷縣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礙因素,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導致中低產田面積比重大,作物單產低;土壤酸化受母巖、成土母質的影響,土壤偏酸的有20 946.46 hm2,占總耕地65.14%。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占51.8%(1985年土壤普查),同時旱地土壤熟化程度比水稻土低,偏酸更為突出,土壤偏酸導致速效磷被鐵、鋁離子固定,難以被作物吸收;干、瘦、薄主要是山區多、壩子少,不注意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嚴重,耕層土壤的流失使土壤變瘦,導致耕地土壤肥力總體下降。
4.3 耕層淺薄,土壤養分失調
耕層淺薄的有18 349.39 hm2,占總耕地57.06%。農戶不按作物需肥規律施肥,注重氮肥、磷肥,土壤缺硼、缺鉀,造成供肥比例失調,化肥浪費嚴重;山高坡陡,跑水跑肥,水土流失嚴重;只有少數小壩塘有灌溉設施,灌溉保證率不高,基本依靠雨水及田塊串灌,無灌溉條件及設備。
5 改良措施及途徑
5.1 實行測土配方施肥
測土配方施肥是在傳統農業平衡施肥的基礎上具有現代農業標志的科學施肥新技術。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因缺補缺、缺多少補多少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濫施化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節本增效。
5.2 推廣種植綠肥、秸稈還田技術及間套種技術
綜合開發利用有機肥資源,秸稈還田,連續3年以上使用稻草、玉米秸稈、麥稈還田。綠肥能熟化土壤,既改土又肥田;秸稈還田能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減少化肥投入量,降低污染,保護耕地質量,進一步提高耕地肥力[3-4]。
5.3 結合深耕增施有機肥
連續3年以上施用有機肥22.5~30.0 t/hm2,對改良土壤酸、干、瘦、薄等主要障礙因素有重要意義,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以控氮、穩磷、增鉀配微肥施用原則,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5]。
5.4 科學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堿狀況
因地制宜地增施硼肥,適當追施氮、磷、鉀肥;深翻改土,適當加深耕作層厚度2~3 cm,改善土壤結構。施用石灰等調節土壤,中和土壤酸性,結合耕翻與土壤混合,施用量750 kg/hm2。施用商品有機肥和石灰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9%左右,pH值升高0.12,使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
5.5 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
通過新建和完善排灌渠道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稈綜合利用、平衡施肥等農藝耕作措施,將中低產田地改造為高產穩產的農田地。為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當前景谷縣應推廣“穩氮、補磷、補鉀、補微”的施肥技術。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6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土壤肥料學會.云南土壤肥料與高原特色農業[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 盛祝梅,張華,黃守營,等.農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23.
[3] 魯艷紅,廖育林,聶軍,等.我國南方紅壤酸化問題及改良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5(3):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