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在校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二、調查方式:學校調查
三、調查對象:中小學生
老師和家長在關注分數、排名時,有沒有傾聽過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權利訴求?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白玉蘭教學論壇上,虹口區一份中小學在校學生調查報告顯示,90后、00后學生希望有更多的獨立自主和更多的平等交流,然而,在不斷積聚的應試壓力下,這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家長和老師忽視。
不同學段學生需求各有側重
調查報告顯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表述各有側重。
小學生希望能和自己喜歡的同學做同桌,希望學校多開展趣味性強的課外活動,希望圖書館增加開放時間,希望體育課正常開展。
初中生希望老師不要當著全班公開自己的成績,希望老師多傾聽自己的想法,希望老師公平公正對待每個學生,希望圖書館增加圖書量,希望允許學生自己組建社團。
高中生則希望學校能聽取并尊重自己的意見,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希望師生之間真誠溝通、平等交流,希望學校在出臺針對學生管理的各項規定前能聽取并尊重學生的意見。
高中生盼自主管理學習生活
參與這一調查的虹口區教師進修學院德研室李金瑞老師認為,不同學段學生對權利的不同表述,一方面體現了學生的年齡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隨年段升高不斷增加的學業壓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開始形成他們的個人觀點和風格,然而學習的壓力大大壓縮了他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及休閑娛樂的空間,從其訴求內容來看,學生喜歡的課程和活動趣味性強、自主性高,與他們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有關。
初中生的權利訴求主要集中在受尊重權和休息娛樂權上。這是因為初中生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內心對獲得自尊和自由的渴望日趨強烈,而與此同時不斷加大的學業壓力使他們格外珍視必要的休息和娛樂。
高中階段學生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增強,在心理層面更加期望得到師長的認同和重視,在行為層面則表現出希望有機會參與和管理自己的學校和自己的學習生活。
關注影響身心發展全部因素
二、調查地點:全國
三、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近日,國家統計局齊齊哈爾調查隊對當地200名在校大學生求職傾向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四成的被調查者有報考公務員的意向,七成被調查者認為公務員考試還會持續走熱。
2006年第五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即將拉開帷幕,為協助主辦方辦好本次競賽,同時也能為今后開展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2006年6月上旬,廣東團省委在全省高校學生開展了一次關于廣東省大學生創業的調研。
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對大學生創業態度的分析
1、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普遍表示感興趣
創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而大學生則是創業大軍中一股強有力的后備力量。調查結果顯示,87%的學生表示對大學生創業感興趣,只有13%的同學表示不感興趣。
2、在校大學生對于創業的前景感到充滿挑戰和壓力,但有信心克服困難
調查中,21%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創業充滿艱辛,44%認為感覺迷惘和充滿壓力。另一方面,94%的調查對象表示在創業歷程中,如果遭遇失敗和挫折,都不會放棄,有信心克服困難,顯示出大學生對于創業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對大學生創業動機的分析
1、“挑戰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調查中,18%的同學表示希望“挑戰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當今的社會是多元發展的,允許大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市場的多元化、靈活化更加明顯,當代大學生渴望通過創立自己的事業來成就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2、大學生創業相對于社會其它階層具有顯著優勢
在調查中39%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年輕有活力,勇于拼搏”,21%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專業素質較高”,18%的同學認為大學生“學習能力強,有創新精神”,此外,還有15%的同學認為是“網絡信息能力強”。這些都是大學生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有利于創業。
對大學生創業現狀的分析
1、大學生創業“想法多,實踐少”
雖然同學們大多表示對于大學生創業有興趣,可是在實際的參與中卻不高,調查顯示,只有不到19%的同學表示“寫過創業(商業)計劃書”,而只有約15%的同學曾經嘗試過創業。以上的數據反映出在校大學生創業激情高、想法多,但缺乏實踐。
2、創業相關信息“想知道,知道少”
相當部分同學反映“從來沒有接受過此類信息”,而只有不到16%的同學表示“自己能夠主動地尋求創業信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不能有效利用社會現有的綜合信息平臺來服務自身的發展,最終只會在商業競爭中敗下陣來。
對大學生創業條件的分析
1、樹立正確的創業觀是創業的基礎條件
對于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條件,18%的同學認為是“個人或團隊研究成果或專利”,分別有18%和10%的同學認為是“提供各類創業培育和服務”和“得到社會化專業化的管理和服務”,而高達32%的同學認為是“個人強烈的價值觀志向”。
2、資金是大學生創業的物質條件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調查中,有22%的同學認為“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支持”是最需要的條件。家庭富裕的大學生畢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少數,要想創業,社會提供的資金對于大學生來說則是非常有力的支持,也是有創業想法的大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支持。
3、政策支持是大學生創業的保障
政府政策和市場大環境對于大學生創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影響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否的因素,18%的同學認為首要因素是“家庭經濟條件”,15%的同學認為是“個人能力”,15.5%的同學認為是“政府的政策”,14.5%和12%的同學分別認為是“市場大環境”和“機遇”。其中,政策和市場大環境是大學生們比較關注的,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而政府政策對市場大環境有著強烈的影響,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大學生創業中具有重要作用。
大學生創業的困難因素
1、經驗的不足
在學生創業過程中最大障礙的調查中,7%的同學認為是“資金不足,沒有好的創業方向”,而高達63%的同學認為最大的障礙是“經驗不夠,缺乏社會關系”。高校的大學生與社會人員相比是相對知識水平較高、專業技術過硬的群體,缺乏的就是經驗,所以經驗是制約他們創業的一大障礙。
2、心理素質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在大學生創業困難的調查中,有3.5%的同學認為是“面對風險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昂ε率?,害怕賠錢”,對于本來就還是學生沒有足夠資金來源的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3、創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足
對于自身現有的創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能否滿足創業要求的調查,有46%的同學覺得自己還不能滿足創業的需求。
4、創業與學業相沖突的矛盾難以解決
當創業計劃和學業沖突時,愿意休學創業的同學占7%,愿意邊學習邊創業的占了49%,選擇放棄創業專心學習的有26%,選擇找人創業事務占了11%,其它的占了7%。在校大學生的首要身份是學生,要兼顧學業和創業對在校大學生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
綜觀這些因素,大學生要實現真正的創業還需要一個過程。一位老師說:“大學生要創業,條件還不是很成熟,大學生應該在大學期間打好基礎,出到社會積累經驗后,創業才會獲得成功”。
創業計劃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
1、在校園營造了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在調查的人群中有47.5%的多數同學都認為挑戰杯在校內具有重大影響,它作為一個有效的活動載體,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引起大學生對人生之路的深層次思考,營造了良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氛圍。
2、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創業的平臺
調查中,58%的同學認為有很大幫助,受益非淺。廣東工業大學的同學說到:“‘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給予同學們以創業實踐的機會,這是書本知識無法比擬的,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有利補充,對日后我們走出社會有很大的幫助?!?/p>
一、農村火災發生的原因
目前,農村火災的發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也是農村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的必然產物,眾多的火災隱患直接威脅著人們生活和財產安全,也為農村消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諸多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消防問題,更是沉重的農村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一)消防安全責任缺乏落實?,F階段,個別鄉鎮黨委、政府沒有把消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對消防工作重視力度不夠,對本轄區內存在的較多火災隱患不聞不問,基層消防組織和各項安全
(二)村民報警意識差,易造成火災損失大。由于郊區通信條件相對較差、電話少,在家里的多為老人,發現火情比較晚,一些村民遇有火災時,不及時報警,先自己撲救,等到火災無法控制時才想到報警,報警時心情過度緊張,由于方言等原因情況對起火地點、火災性質、消防車行進路線說不清楚,這樣延誤了消防部隊出動時間,造成火勢一時無法控制,導致火災損失大。
(三)農村消防組織少,易造成滅火力量弱。部分鄉村無義務消防組織,且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家中只留老人和小孩,雖有人卻無力及時撲滅初起火災。等消防部隊趕到一般要一個小時左右,已經錯過了最佳撲救時間,大部分都是到場清理余火。
(四)村民消防常識少,易造成滅火速度慢。發生火災后,當地居民普遍缺乏消防知識,無救火經驗,手忙腳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初起火災,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滅火,往往不能將火災在初期階段撲滅。而等消防車到場后,由于居民不懂滅火的相關知識,又想盡快的配合消防隊開展滅火工作,會發生搶水帶和水槍的情況,造成滅火工作開展緩慢。
(五)農村消防水源少,易造成火場供水難。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民普遍用上了自來水,水池、水塘和水溝等由于年久失修,蓄水量日益減少,有的干脆被填平為農田。雖然部分村鎮在安裝自來水時考慮了消防問題,安裝了消火栓,可供滅火用水很少,往往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只能望火興嘆。
(六)農村道路狀態差,易造成滅火救援遲。現在通往各鄉鎮的公路基本上都是水泥路,農村火災現場大多路途遠,道路狹窄,潛在危險多,民房一旦發生火災,消防部隊無法在短時間、近距離趕赴現場撲救,錯過了撲救初起火災的最佳時機,到達火災現場時往往火災已蔓延開來或者已發展至猛烈燃燒或熄滅階段。甚至個別村莊根本就沒有路,消防車都進不去,導致消防員無法順暢到達火場進行滅火。
二、預防農村火災的對策
當前,全國各地農村滯后的消防工作有著長期的歷史背景,要想一時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現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加強和改進農村消防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生活小平和經濟發展條件,按照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大力預防農村火災發生,逐步推進農村消防工作。
(一)以層層落實消防安全責任為核心,不斷構建農村群防群治網絡。
農村消防工作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各鄉鎮黨委、政府要認真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從農村現行管理體制、生產生活現狀和發展要求出發,將農村消防建設納入政府消防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層層簽訂責任書,督促、統籌、指導農村消防建設發展,建立消防安全管理新機制,完善農村消防工作措施,積極構建新型的農村消防安全管理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的農村消防安全責任體系,嚴格實行火災事故倒查責任制,對于出現的火災責任事故,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從而構建農村群防群治的消防安全責任制網絡。
(二)以大張旗鼓開展宣傳教育為載體,不斷增強農民消防安全意識。
農村防火工作,宣傳教育系于一半。各鄉鎮要根據農村火災特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普及消防常識、提高農村群眾的消防素質入手,要始終把加強農村消防安全教育、提升村民消防安全素質納入新農村消防工作建設的重要位置,結合送消防知識下鄉、農村消防知識大講堂、村官進紅門等活動,在各類新聞媒體開辟專欄、專版,進行長期、廣泛、深入的消防宣傳 。
(三)以千方百計完善消防規劃為根本,不斷改善農村消防安全格局。
各鄉鎮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將農村消防工作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把消防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消防規劃納入當地小城鎮建設總規劃和村莊規劃,完成消防專業規劃編制工作,大力加強鎮、村消防規劃和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公共消防設施以及消防裝備建設,特別是要將村民住宅及鄉鎮企業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設全面納入鄉鎮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有效改善農村消防安全環境,確保農村火災形勢持續平穩。
【關鍵詞】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傳承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91-03
一、和靜縣第四中學簡介
和靜縣第四中學成立于2008年8月,坐落在民族英雄渥巴錫的家鄉和靜――東歸名城,是一所主要以和靜縣各農牧區鄉鎮場適齡少年兒童為服務對象,包括學前教育和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在內的全寄宿制民漢合校。
和靜縣第四中W在自治區藝術研究所、縣東歸文化館非遺中心等領導的支持下,為了傳承蒙古族特色音樂,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使其民族音樂教育進入正規化、本土化的音樂教育體系。因此,和靜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該校為江格爾、薩吾爾登、拖布秀兒、馬頭琴、蒙古長調、民族繪畫、射箭、蒙古族摔跤、象棋、刺繡等教育傳承基地,并舉行了掛牌儀式。和靜縣教育局在該校設立了“小學蒙語文教學能手工作室”和“和靜縣中小學藝術教學能手培養工作室”。通過開展校園藝術節、特色組舉辦比賽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的傳承現狀
(一)《江格爾》特色班?!督駹枴肥敲晒抛逍l拉特部英雄史詩,與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并稱少數民族三大史詩?!督駹枴氛Q生于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流傳于新疆的衛拉特蒙古部落及俄羅斯的伏爾加河流域。
和靜縣第四中學《江格爾》特色班現有115名學生,由夏日尼曼老師任顧問,目前由布魯蓋和巴都木加甫兩位老師任教,布魯蓋老師教授幼兒園及小學部低年級學生,巴都木加甫老師教授初中部和小學部高年級學生。學校為了普及和提高民族特色音樂文化,在特色班和普通班均開設《江格爾》特色課程。特色班學生每天早、晚各一個小時學習《江格爾》,普通班每周安排一節《江格爾》特色課程?!督駹枴氛f唱班主要以小學部的學生為主,根據基礎不同分為大班、中班和小班進行授課,其中小班學生30名,中班學生40名,大班學生45名。所使用的是自編的和靜縣中小學《江格爾》校本教材。滿都來老師編纂的校本教材《江格爾》,在《江格爾》特色班開始使用。
從學校教師的師承關系來看,夏日尼曼老師是國家級《江格爾》的代表性傳承人,師從民間藝人學習;滿都來老師是州級《江格爾》的代表性傳承人,師從夏日尼曼老師學習。滿都來是和靜縣第四中學的老教師,他把《江格爾》說唱傳承給他的弟子巴都木加甫和妻子布魯格。兩位之前都是本校初中部的數學教師,2015年滿都來老師調任巴州蒙古族高級中學后,《江格爾》特色課程就由巴都木加甫和布魯格兩位教師教授。
從《江格爾》特色班的教育傳承來看,小班學生主要是口頭教學,即教師把主要的教學內容寫到黑板上,帶著學生說唱,幾乎用不到教材。中班學生需要彈奏簡單的拖布秀兒伴奏曲,按照曲譜學習。大班學生基本上可以表演一個章節的《江格爾》說唱。教師在給《江格爾》特色班學生授課時,將民間的口頭傳承與學校的教育傳承、文本傳承、媒體傳承相結合。對初學者而言,適用于口頭形式的教學,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把原汁原味、民族特色濃郁的《江格爾》說唱傳承給學生,把更具有民間說唱的形式引進課堂教學。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先通過口頭形式教學,然后運用教材加入文本形式進行傳授,最后再引入多媒體音視頻教學,學生跟隨媒體音樂進行說唱。這樣的教學形式,把民間原始的說唱形式與學校的正規教學體系結合起來,實現了優勢互補。
從語言藝術的角度來說,《江格爾》說唱中會用到一些襯詞,如“哎”“嗨”“啊”“呦”“啪”等。這些襯詞一般在正詞之后的襯腔中出現,也有個別襯詞被用在正詞開始之前,這些襯詞與其方言中韻母的發音位置有著直接聯系。說唱中襯詞與正詞的使用讓說唱變得極其自然,可以說它們已經不僅是襯詞,同時也是音樂化了的節奏助詞,經過長期的演變,成為了《江格爾》說唱中的獨特風格。還有多數無意義的襯詞在正詞前后出現,使唱腔變得更加自然和連貫。
(二)“薩吾爾登”舞蹈特色班。“薩吾爾登”舞蹈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八_吾爾登”舞蹈主要流傳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和新疆衛拉特蒙古部族,是一種蒙古族樂舞的名稱;常用蒙古族彈撥樂器“托布秀爾”伴奏,歌舞音樂是以短調民歌、說唱曲調與器樂風格的旋律為基礎,結構方正、曲調簡潔、節奏性強,易于邊歌邊舞。
和靜縣第四中學“薩吾爾登”特色班共86名學生,最初由祖魯曼老師任教,現由曼都爾瓦和蘇林格兩位教師任教。除了特色班以外,全校學生都在跳“薩吾爾登”課間操,教職工也會跳“薩吾爾登”健身操。從學校的師承關系來看,和靜縣第四中學剛成立時,由祖魯曼老師擔任“薩吾爾登”教師,后來傳承給弟子曼都爾瓦老師(小學部音樂老師)。現由曼都爾瓦和蘇楞格兩位教師教授“薩吾爾登”課程。目前,祖魯曼和曼都爾瓦老師正在編寫《薩吾爾登》校本教材,從課堂情況來看,學生主要跟隨音樂跳舞,沒有用拖布秀兒樂隊伴奏。
筆者在與和靜縣第四中學“薩吾爾登”特色班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教師在教學中,首先給學生講述“薩吾爾登”的來歷、相關的故事,以及對每一種“薩吾爾登”舞蹈進行示范。每節課先用10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講故事,再讓學生進行壓腿、壓腕等基本功訓練,最后才開始跳舞。對于小班和中班學生而言,教師主要教一些基本動作和簡單的舞蹈。大班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在教學中適當加大難度,排練了6種“薩吾爾登”舞蹈,基本上可以參加比賽和演出。
(三)拖布秀兒特色班。拖布秀兒是新疆蒙古族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彈撥樂器,與哈薩克族的民間樂器冬不拉、柯爾克孜族的民間樂器庫木孜、錫伯族民間樂器東布爾并稱為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間木質短頸彈撥樂器。①
和靜縣第四中學拖布秀兒特色班由喬龍巴圖和杜格爾加甫兩位教師任教,喬龍巴圖師從自治區級傳承人確?依仁切。如今喬龍巴圖又將拖布秀兒技藝傳承給了杜格爾加甫、巴依爾、巴桑及和靜縣四中的學生。目前杜格爾加甫是四中的拖布秀兒教師。教師上課時,先給每個學生定弦,然后練習基本功,最后開始學習樂曲。課堂教學分小組進行,一般七八學生為一組,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還要一對一輔導。所教授的內容以自編校本教材《拖布秀兒》為主,配合彈奏一些《江格爾》說唱和蒙古族民歌的伴奏樂曲。教學方法以傳統的口傳心授為主,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并輔助文本和媒體教學。
拖布秀兒的傳承方式是將民間的口傳心授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民間傳承主要有師徒傳承和家族式的傳承;學校把文本傳承與媒體傳承引入課堂教學,并結合民間傳承,使其傳承方式現了優勢互補。
(四)馬頭琴特色班。馬頭琴是一種在我國蒙古族聚居區流傳很廣的民間樂器。由于地區間的文化差異,各地區的馬頭琴在形制、構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許多不同,但其音樂本質是相同的。從總體上看,馬頭琴的弓毛、琴弦用馬尾制作,梯形共鳴箱,琴桿頂端雕有馬頭,弓在兩弦之上(不在弦間),拉奏是馬頭琴最大的特點。
和靜縣第四中學的馬頭琴教師主要有布仁別克和洪格爾兩位,原來的馬頭琴教師巴圖門開已經退休。從師承關系來看,巴圖門開和洪格爾兩位教師師從內蒙古著名的馬頭琴大師、國家一級演奏員齊?寶力高,巴圖門開又繼續傳承給弟子布仁別克,其屬于師徒傳承。
馬頭琴主要利用教材進行教學。教師上課時先讓學生拉長弓、琶音,然后拉奏簡單的練習曲。課堂上,教師一句一句教學生拉奏,最后將整首樂曲合起來演奏。教師會選取教材中一些易于學生接受的、民族特色濃郁的樂曲進行教學,如《鴻雁》《嘎達梅林》《蒙古駿馬》《黑駿馬》《蒙古人》《土爾扈特的故鄉》等,這些樂曲都是耳熟能詳的。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所選的樂曲也不同,對每個學生都是一句一句地教,逐漸由樂段合成樂曲,學生對音準的把握有所提高。
該課程采取分班教學,按照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進行授課,每種班又分有小班、大班。除了教師親自教學外,根據學生水平的不同,大班學生要幫助小班學生學習,高級班學生要教中級班和初級班的學生,實行一對一負責教學。這種帶動式、幫扶式的學習,使學生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學生從小開始學習馬頭琴,每天堅持練習,一直到高中畢業,其專業程度提高了很多。
(五)長調民歌特色班。長調民歌是一種帶有跨國性的文化現象,除中國以外,北方鄰國蒙古國以及俄羅斯均有長調民歌。從總體上說,中國是長調民歌的重點分布地區,內蒙古則是我國長調民歌分布的中心區域;除內蒙古之外,新疆、青海、甘肅境內聚居的蒙古族中,也有長調民歌分布和流傳。②
從音樂特點來講,主要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民歌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有較長較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其節奏舒緩自由、自短腔長,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新疆的衛拉特蒙古族還盛行短調民歌。短調民歌跟長調民歌正好相反,其篇幅較短、曲調緊湊、節奏規整,音域相對較窄,是一種字長腔短、均分律動、較為歡快的民歌形式。短調一般是兩行,有的是兩句或四句式,節拍比較穩定,歌詞簡單,靈活性很強。短調民歌演唱最多的是愛情歌曲、幽默歌曲等。
和靜縣第四中學長調民歌特色班由克?才熱老師任教,特色班共有學生84人,其中大班44人,小班40人。從教師的傳承譜系來看,克?才熱老師跟隨其母(民間藝人)學習長調民歌。從上課情況來看,學校沒有自編的校本教材。教師上課時,把歌詞寫在黑板上,逐字逐句教學生演唱。先教學生唱七個基本音階和本節課所學歌曲的樂譜,然后才唱詞。教師根據不同地區的長調特點進行教學,新疆的長調中音較長,腔體較短;內蒙古地區的長調主要以高音為主,腔調悠長。
和靜縣第四中學長調民歌特色班采取口頭傳承的方式,但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基礎分為大班和小班,對于小班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以口頭教學為主,附加媒體音樂;對于大班有一定基礎且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除口頭教學外,還要運用樂譜和歌詞,并附加媒體音樂。
三、和靜縣第四中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對策與建議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雙語”教學。和靜縣第四中學是一所以蒙古族學生為主體的學校,在校學生大多數講蒙語。學校應該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如不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雙語大賽、歌詠比賽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雙語能力。
(二)引進人才,加大民族音樂的傳承規模。和靜縣第四中學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加強師資培訓,還要請民間傳承人進課堂授課。
四、結語
從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現狀來看,傳承方式主要有口頭傳承、文本傳承、媒體傳承、社會傳承和政府參與的傳承。通過學校的教育傳承,特色班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并獲得獎項。如特色班師生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疆2011新年音樂會,以及2011年“巴州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歌舞器樂展演”等演出。希望和靜縣第四中學蒙古族音樂特色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繼續培養更多優秀的民間傳承人。
注釋:
①參見陳怡《新疆少數民族音樂概述》,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12.4,第186頁.
②參見烏蘭杰《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3,第6-7頁。